登陆注册
27939000000076

第76章 对文化先行者的真情追忆——读杜学文先生《追思文化大师》

周敬飞

追忆文化先行者们的最好方式,莫过于对他们进行全面解读并承传光大他们的精神风尚。山西经济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追思文化大师》,就是这样的一部题材很大、分量很重的好书。乍一看来,《追思文化大师》似乎是一部读书札记或读书笔记,仔细读下去就会觉得,它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书心得记录,而是一部具有丰厚文化含量和深刻学术探求的论著。或可说是,《追思文化大师》一书,在内容、视角、史料等方面都有着许多值得关注的亮点,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理论意义。

总体来说,《追思文化大师》一书,是以现代化的视角和人文考辨的观点,解读20世纪之初中国文化的先行者们,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深刻内涵,展示了文化的力量与理想的光辉。

我们知道20世纪最初的二三十年,是中国文明发展进步极为重要的时期。这期间,中国的文化完成了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革命,实现了文明发展的飞跃。这种白话文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实践和完善,逐步形成了比较规范的语言规律和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的机会,为中国参与21世纪的全球化竞争提供了可能。在这一时期内,涌现出了一大批在中国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文化大师,如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严复、蔡元培、鲁迅、胡适、陈独秀等,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在新世纪里的新景观。

在《追思文化大师》一书中,作者以蔡元培、陈独秀、鲁迅、胡适为主线,集中论述了这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强烈要求变革的先行者们。从中,使我们看到了这些文化先行者们所以成为文化大师的治学之路、精神质点、勤勉态度和理想追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这些先行者们,作者并不是一般化的平铺直叙,而是在历史感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叙事、析人、骘史、论证过程中,既有考稽,又有论证;既有比较,又有厘定。特别是在勘史析人的过程中,作者对文化大师们既饱含着浓挚的感情,又不失去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认知,总是从深入勘证和冷静分析中,让长期处于浑蒙状态中的史实在鲜明的比对与强力的质证下,变得确当、明晰而凸现。这其中,最为精彩和最为突出的要数对陈独秀、鲁迅和胡适的精到论述。书中对当时的客观形势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肇始是对白话文的提倡和对文言文的否定。那时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有各种各样的观点,也有各种各样的争论。就提倡白话文的新派阵营来说,应该要数陈独秀、胡适和鲁迅最具代表性,也最具影响力了。但是,他们三人也并不相同,而是各有各的风格。陈独秀当然是旗手,他高举着文学革命的大旗一路横扫而过,不管别人能否跟得上,也不管别人是否赞同。而鲁迅则是一位最勇敢的战士,他的一生的确是战斗的一生,他是容不得半点虚伪和丑陋的,是一个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针尖麦芒,决不妥协,绝不后退的真正战士。与陈独秀、鲁迅相比,胡适则显示出了另一种风格。他似乎不屑与人争论,而是表现出了一种只要认准了目标就要坚持下去的精神。这种坚持不是不管不顾的冲杀,也不是毫不相让的争论,而是一种不断的持之以恒的“韧”性的坚持。在做出这样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明确指出:“在中国的新文学运动中,如果没有陈独秀,就难以杀开一条血路;而没有鲁迅,就缺少了与各种各样的丑恶、保守势力做血淋淋的毫不妥协的搏杀的战士;而没有胡适,旗手和战士攻克的阵地就难以得到巩固,并为以后更为激烈的战斗准备武器。”一个人在读书之后,能够在深入思索的基础上做出如此精当的论断,实在是难能可贵。人贵识见,书贵明达。这就使得这部著作呈现出了可以称为“启示”的东西,或可说是具有了新的文化增长点,而这些正是一部著作最具价值的重要体现。

作者的这种严谨的学风和析人叙事的审慎态度,在书中还体现在对文化先行者们内心世界的“另一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探寻。这种严谨学风和审慎态度,对于本书来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因为论述已故的先贤,往往涉及对一些历史史实的抉择与辨缪,甚至还担负着廓清历史迷雾和沉淀学术混沌的任务。不这样做,就有可能要么人云亦云,要么以讹传讹。而当作者这样做了以后,我们所看到的就是一种独辟蹊径的知识新天地。

在本书的第一辑中,作者从鲁迅精神是否与权利阶级对抗、鲁迅是否宽容与有气量、鲁迅是否知错必改、鲁迅为什么没有写出长篇小说、鲁迅是否讲求实际与注重策略等方面,对鲁迅不与人言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探寻,使我们对鲁迅有了一个全面、真实的了解。比如,在谈到鲁迅性格的二重性时作者说,鲁迅的性格中,实在是蕴含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成分。一种是体现在文章中的,表现出的是毫不妥协、锋芒毕露的战士形象。而另一种则是日常生活中的,是一个善良的、风趣的、没有任何名人架子的兄长。我们说他是战士的时候,往往指的是他的文字,而忽略了或者说不知道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平凡、普通的一面。也就是说,我们常常把他的为人当成了他的做人,以为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个不苟言笑,没有人情,甚至不近情理的人。其实这只能说明我们充其量是了解了他的一些作品,对他的生活起居、待人接物还缺乏更具体、更真实的了解。我们只看到了他人格中的一面,而非常地不了解其中的另一面。正因为如此,我们就很难准确地走近这位对我们来说具有代表意义的人物。在谈到鲁迅曾不同意女师大学生“三一八”游行请愿时,作者说,鲁迅注重实际,反对盲动蛮干,并不是对黑暗势力的妥协、退让,而是对战斗的坚守和自信,是战士的策略和战术。他不太赞成文人们冲上街去,而愿意在文化中坚守自己的立场和倾向。他是一个不怕战斗的人,是一个打过许多恶仗的人,但也是一个讲究策略,头脑清醒,不脱离实际的人。正如鲁迅自己在《空谈》一文中所说:“改革自然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鲁迅并且用打仗来作比,认为战士的生命是极可宝贵的,要“以小本钱换得极大的利息,至少,也得买卖相当”。这些记述都是非常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了解诸如像鲁迅这样的人的为人,就难以走入他们的内心,就难以接近他们的精神天地,我们对历史,对文化,对今天的选择,也就缺少了重要的参照。这个道理,对鲁迅如此,对胡适同样是如此。在第二辑中,作者用18个篇章集中论述了胡适的为人后指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只会用一种尺度来衡量文化,即政治的尺度。不善于对文化现象进行文化的分析,只知道用与某种文化现象有关的人的政治身份来断定文化的价值。这种极其简单的价值判断虽然省事,却培养了我们一种不善于面对事物复杂状态的思维习惯,养成了我们不再愿意坚持实事求是的学风,养成了不再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去了解事实本来面目的惯性。作者所指出的这些有害的思维走势和认识误区,在今后对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判定中,依然是应该防止和纠正的。

在追思文化大师的同时,注意对所谓“小人物”的关注和记述,也是本书值得关注的一个亮点。

这一特点在本书的第三辑中得到集中的体现。在这一辑中,作者不仅对“被掩盖在别人光辉之下”的林徽因以及曾被误读的高长虹、傅斯年、张恨水等人进行了论述,还对诸如阿累、孙用等“小人物”和大批的“无名者”做了记述。在一部追思文化大师的著作中,为什么要用一辑的篇幅论述这些并非是文化大师的人们?在作者看来,人们的一切存在和行动事实上都是对文化的创造,只不过是这种创造的价值不同。其中,有的成了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文化巨人,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中某一历史阶段的代表和象征。有的则在某一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以自己的努力丰富了我们的文化。而更多的人,则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无名者”。他们也努力了,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类文明的关怀,但不为人所知。然而,不为人所知,并不等于他们的存在就没有价值。如果只有寥寥可数的几颗所谓“重要”的“恒星”,那么,我们的天空将变得不再迷人,所谓的“恒星”也将失去自己存在的意义。我们难以相信,仅仅靠胡适和陈独秀的一两篇文章而没有那些普通的关心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的人们,就能形成风起云涌的新文学运动。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后者存在,不论是改良也好,革命也好,都只能是空谷足音。所以我们在尊敬、钦佩那些文化大师的时候,千万不可忘记了那些同样对我们的文化和文明充满了关心和责任的普普通通的“无名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比那些所谓的“名人”、“大师”们更值得赞扬。因为名人们已经从自己的工作中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名”甚至“利”,而那些“无名者”则一无所有。因此,他们对文化的关心就成为一种“纯粹的”关心,他们对文化的努力就成为一种摆脱了功利意义的努力。这些论述都是作者平民情结和唯物史观的映现。

还有,作者关于读书问题的论述也是值得人们关注的。在作者看来,现在我们有很多数字来说明社会的进步、生产和发展,但还很少有对人们的读书量和图书拥有量的统计。读不读书,读什么样的书,读多少书,实际上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读书不仅仅是一个求知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对人内心世界那种向上、进取、超俗、爱心等美好品质的培养和训练。从根本的意义上来说,读书就是为了提升我们的文明程度,使我们更有力量,更接近理想的生命形态,更接近真理。人生在世,对有些东西是不需要知道的,对有些东西是需要略知一二的,而对某些东西则是需要有较多的了解,甚至是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可以认为,杜先生这部书中的篇篇文稿,就都是他在繁忙的公务之余,抓住点滴光阴,广泛涉猎,刻苦攻读,并经过深入研究探讨后写出的。从全书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味到,作者撰写这类文稿没有任何的功利目的,完全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是情感上的自然宣泄和思想上的执著追求。应当说,在当今这样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里,在多元化的生活内涵中,是有着许许多多说不完的话题和道不完的情愫,我们有责任把这些诉诸笔端,从而使知识的碎片得到整合,使感性的体认得到提升,使个体的感悟转化为社会的公共财富,借以建设整个民族更高境界的精神道德风尚。在这方面《追思文化大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还应当提到的是,今天我们追忆文化先行者们,绝不单单是一种怀旧,而是人们的一种识见,一种觉悟,一种追寻前行动力的自觉。正如作者在本书代序中所言:“当我们回想20世纪之初的那些筚路蓝缕的先行者们时,内心无不涌起一种深深的敬意。他们面对几千年的积弊所做的努力,就成为今天激励我们奋发进步的精神动力。”在后记中作者又说,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历史,走进大师们的精神世界,体察他们高雅的情怀,追思他们迷人的风采,就是对我们精神的慰藉,就是给我们前行以力量,就是赐予我们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在心灵迷茫时的指针。应当说,这些话语就是作者结集出版这部论著动因的真情陈述。事实正是如此,这些文化先行者们所走过的路,他们的学风与品格,他们的眼界与胸怀,他们的精神与理想,对于我们这个时代饱受喧嚷浮嚣之苦的人们来说,无疑都是一种鞭策和警示。

曾记得,《文心雕龙》有言云:“心生而立言,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又云:“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其意思是说,文章要出自内心,好的文章既要立意高,即“志足”、“情信”,又要有文采,即“文明”、“辞巧”。杜学文先生的《追思文化大师》,就是一部“心生而立言,言立而文明”的上乘之作。

真诚感谢杜学文先生和山西经济出版社为我们撰写出版了这样厚重的一部好书!

(作者单位是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同类推荐
  • 志摩的诗

    志摩的诗

    桑楚主编的《志摩的诗》收录了徐志摩的经典作品,分为诗歌和散文两部分,“诗歌篇”精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集子中最唯美的作品,“散文篇”精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等集子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作品的选择上,既注意其思想艺术成就,也注意其体式、题材、内容、风格的多样性,相信读者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个充满文采、充满激情、充满睿智的徐志摩。
  • 爱的另一种方式

    爱的另一种方式

    《读·品·悟·在文学中成长中国当代教育文学精选:爱的另一种方式》是一部散文集。作家将生活与文学的触角,伸向深情的故乡、瑰丽的河山、活跃的文坛……《读·品·悟·在文学中成长中国当代教育文学精选:爱的另一种方式》继承、发扬了中国传统散文的艺术手法,情景交融、天衣无缝、行云流水、舒缓酣畅,具有潜移默化中打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与审美情趣。
  • 刘心武建筑评论大观

    刘心武建筑评论大观

    《刘心武建筑评论大观》是一本建筑评论集,收录刘心武近年来关于建筑与家居等方面的随笔和专论。在这本恶书中,作者从美术、摄影、建筑、音乐等方面,评论北京市常见的有名建筑,这本书是一本集人文、历史,建筑,美学于一体的建筑评论著作,出版以来颇受欢迎。
  • 女儿的嫁妆

    女儿的嫁妆

    本书为“晋军崛起·文学档案”系列图书的一种,分为五辑:第一辑“自思自叹”,第二辑“家乡纪事”,第三辑“教书生涯”,第四辑“太原印象”,第五辑“文人写真”,第六辑“文坛漫笔”,第七辑“小说三篇”。收录了山西著名作家韩石山1980年代公开发表、出版的散文随笔作品近八十篇,另有《画虎的人》《棉田明月夜》《连阴雨》三部短篇小说。作为“晋军崛起”的代表性作家,韩石山的随笔散文亲切、睿智,尤其是叙事抒情类散文,篇幅精致,自然清新,透着一股浓浓的人间真情和悲悯情怀。与其杂文嬉笑怒骂、耿介快刃的风格迥然不同。
  • 宋代晚唐体诗歌研究

    宋代晚唐体诗歌研究

    《宋代晚唐体诗歌研究》共分六章:第一章重在考证“晚唐”、“晚唐体”两个术语在宋代的出现时间及其文化背景,第二章的研究对象是宋初晚唐体。第三章谈及的是北宋真宗以后至南宋光宗以前的这段时间,第四章是对永嘉四灵的研究。第五章谈的是南宋后期的晚唐体创作及相关问题。第六章是对宋代晚唐体诗歌特色的总结。宋代晚唐体诗人作诗态度近乎狂热,他们重五律、轻古体,偏好于描写秋季暮夜的山水竹石,喜好白描为诗,重中间二联,诗歌呈现出清新平淡的美学特点。
热门推荐
  • 傅少有个心头宝

    傅少有个心头宝

    【本文前期苏甜宠,后期云笙小宝贝扮猪吃老虎】因为忘记关车门而被绑架的傅氏集团少爷傅之恒逃到工地,被一个叫瓜瓜的五六岁小男孩所救。从此对傅云笙宠到无极限。外人皆传言:傅家有个傅云笙,是傅之恒的心头肉,傅小姐的内定夫婿……甜文1V1,温柔内敛美人VS腹黑强大冷傲傅之恒:云笙的十八岁成人礼,傅之恒,虽迟,但到……傅少却没想到这个孩子表面小绵羊,内心大灰狼。—分割线小剧场—“大佬就是大佬,果然深藏不露啊!”总工程师脸色变了又变,半响才问了出来:“你会破解这种病毒,为什么呢?”然后回答他的,是一串呼噜声。为什么?不为什么!因为这种代码,是他八年前趁傅之恒不在一个一个字敲出来的。
  • 如果没如果

    如果没如果

    有时候,最重要的人会在稍后才出现。【还原真实的高三】一啄一饮,尽是前缘顾小鸣曾经觉得自己遇见了最好的人,喜欢上了一个最好的人,却没发现她自己奋力推开、从未在意的那个才是最好的人。
  • 巫医邪后

    巫医邪后

    玄幻言情,宠文爽文,男强女强,1V1,无虐。三百年前,名冠天下的帝都三公子巫陌,少年神医,惊才艳艳,却在最负盛名时失踪,了无音讯一年后,被人在神迹遗址中发现了尸体,一时之间,各处惋惜悲痛声不断。三百年后,穷凶极恶之地,一身血衣的少女怀抱黑猫,从炼狱归来,万鬼朝拜。她自污秽之地爬出,以邪物之躯,重登神坛,只为查清前世身死真相,本以为这将会是一条荆棘染血之路,却不想有一个人愿倾天下之宠伴她左右……※最开始时——“我家那老娘儿们成天在我面前心心念念着什么帝都三公子,不就一小白脸吗,我一拳头过去都能揍死他。”“我家婆娘也是,追捧那三公子追捧的不得了,我就纳闷了,会点医术而已至于她们这么崇拜?”到了后来——“气死我了,我家死鬼一听到有关云念溪的消息,就关心的不得了,我就随口说了两句,他居然就跟我吵起来了!”“可不是嘛,我家那也是,对这云念溪比对我都关心……”最后的最后,消息流出,世间男女皆傻眼了——云念溪就是三公子巫陌!!!“卧槽,我之前说的话全是放屁了!巫陌怎么可能是小白脸!”“我骂的有关云念溪的也全都是假的,那是我嫉妒!!”
  • 一根竹竿闯仙界

    一根竹竿闯仙界

    请大家多多支持,谢谢大家.................
  • 阴阳异闻录·第二卷:妖本无情

    阴阳异闻录·第二卷:妖本无情

    本书以苏容斋与凌千月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串联起一个一个丰都城的奇异案件,采取无限流的写法,在案件进行中穿插男女主角的感情经历,最终,男女主走在一起。其中,《阴阳异闻录·第二卷:妖本无情》的故事讲述狸猫心怀怨恨,来到现实世界化为小狸报自己千年前的冤屈之仇。
  • 领导九略

    领导九略

    《领导九略》就成功领导者的智谋和胆略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和分析,共归纳出成功领导者制胜必备的九大智谋和胆略。即修身之功,识人之眼,用人之道,管人之招,沟通之法,激励之术,授权之方,决策之智,奖惩之策,这九大智谋和胆略对大多数领导者而言,似司空见惯,耳熟能详,其实内中大有学问,虽为每位领导者所常闻,却未必为每位领导者所践行;虽为每位领导者所常用,却未必为每位领导者所深玩。举凡成功而卓越的领导者都是这九大智谋和胆略的觉悟者、精修者和践行者。
  • 鬼魊录

    鬼魊录

    鬼魊传奇,乡野稗史。阴阳两届的千年怨仇。抗日战争中的一段惊险传奇!日军神秘死亡,鬼村两大厉鬼斗法引出活人和死人的战争!
  • 异世风雪倾城

    异世风雪倾城

    林清雪,一个随性的女子,亦如她的名字一般放荡不羁;戚凌风,一个生性随心却又把天下正义绑于己身的翩翩公子。缘起天山,缘灭天山;为爱,她甘愿牺牲自己成全他心中的天下正义;为了正义,他放弃了她最爱的人,却不知,一切都是阴谋。当生死离别之际,他幡然悔悟,却终究抵不过命运。一个意外,亦或者是“命运”的安排,他不再是风,她亦不再是雪。因为前缘已逝,千年的轮回与沉睡,再遇是续千年前缘,还是又一个阴谋的开始......
  • 把话说到点子上

    把话说到点子上

    本书共分13章,内容包括:萍水相逢——没话找话说、交际应酬——挑别人爱听的说、赞美的话——及时地说、求人的事——找个好“借口”等。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