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273500000020

第20章 吕氏春秋

【原文】

安危荣辱之本在于主,主之本在于宗庙,宗庙之本在于民,民之乱在于有司。

【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务本》。宗庙:祭祖拜灵的地方,引申为国家。

【译文】

安危荣辱的根本在于君主,君主的根本在于国家,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人民暴乱是因为官吏们贪赃枉法。

【赏析】

国以民为本。可见国家的安危、君主的荣辱全都在于能否取得民心。所以历代的明君在治理国家时都能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按照人民的愿望决定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只有顺应民心,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就像尧禅位于舜,汤伐夏桀,周武王伐商纣王一样,都是顺应了人民的愿望,才建立起了巨大的功业。

【原文】

当理不避其难,视死如归。

【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士节》。归:返回,道教认为死就是回归到生的起点上了。所以说“视死如归”。

【译文】

站在真理一边,不回避任何灾难。

【赏析】

吕子在这里高度赞扬了士人为真理而献身的高尚精神。古今中外这一类的例子不盛枚举。如意大利天文学家布鲁诺因宣传地动学说被基督教和天主教教会逐出国境,后在罗马被捕,但他始终不屈,最后被钉在十字架上烧死。在真理与谬论的争战中,许多科学家都为了真理而献身,因为他们相信真理经得起考验,而谬论终会被时间所湮没。先人们为了真理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探索者。

【原文】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诚廉》。坚:坚固,坚硬。丹:丹砂,又名朱砂。赤:比朱红稍浅的颜色,泛指红色。

【译文】

石头可以打碎,但却改变不了它坚硬的物理性质,朱砂可以磨碎,但改变不了它自身的红色。

【赏析】

吕子认为只要是具有高尚情操的人,他们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节操。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如汉武帝时期的中郎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因其副将张胜参加匈奴的内部斗争,而受牵连。匈奴多次威胁诱降,又把他迁至北海边牧羊,他坚持十九年而不屈服,终于回到汉朝,保住了节气。苏武牧羊从狭隘的意义上讲只是为保持个人节气,从广义上讲则是保卫了国家的荣誉。

【原文】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察今》。期:希望。镆铘(yE):古代有名的宝剑,亦作“莫邪”。骥骜:古代千里马的统称。

【译文】

对优良宝剑的要求,希望它能斩断东西,不要求它是否是镆铘宝剑;对于良马的要求,希望它能迅速到达千里之外,而不在乎是否是有名的骥骜。

【赏析】

吕子认为在判定事物时不要被名称所累,一定要有务实精神。只要是能斩断东西的利剑就是良剑;只要是能日行千里的马就是宝马。吕氏用判定良剑,良马的标准来说明,对待任何事物,都应注重它的实际效益,而不在乎它的名称。即使它被称为“镆铘”或“骥骜”,但它不能发挥应有的效应,也不算是良剑良马。

【原文】

闻而不审,不若无闻。

【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察传》。

【译文】

听到传闻的话如不加辨析,还不如什么话也不要听。

【赏析】

很多传闻,都是谣言,如果不加判断就听信的话,往往容易办错事,那还不如从一开始就不要听见为好。因为这样做是颠倒黑白,不明事理的。关于这一命题,先哲们已有许多的论述。如汉刘向《说苑·政理》里的“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里的“百闻不如一见”。晋代葛洪《抱朴子·广譬》里的“信耳而疑目,古今之所患也”等等。都说明了对待传闻要持审慎的态度。

【原文】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用众》。假:借,用。

【译文】

善于学习的人,能够借用别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赏析】

学习中要善于借鉴他人的学习方法和长处。看到了他人的长处就应拿来弥补自己的短处。这才是学者求学应有的方法。世界是纷繁多样的,知识是广博无边的,对于学者的学识来说,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借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学识才能更加充实,自己才会臻于完美。

【原文】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

【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赞能》。伯乐:古代善于相马的人。欧冶:古代善于铸剑的人。

【译文】

得到十匹优良马,不如得到伯乐一人;得到十把好剑,不如得到欧冶一人。

【赏析】

韩愈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就说明了伯乐和千里马谁轻谁重的问题。如果没有“伯乐”,那众多“千里马”不是空怀奇才吗?春秋齐国的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就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如果齐桓公虽然胸怀大志,却不能摒弃私仇,任用曾反对过他的管仲,就无法成就其霸主的地位,而管仲如果没有遇见齐桓公这样的伯乐,一身的经世治国之才也是得不到施展的。因此,人才能否被广泛使用,关键在伯乐。

【原文】

不知而自以为知。

【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别类》。

【译文】

不知道的事物,而自己却以为知道。

【赏析】

孔子教导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所以我们在看待事物时,必须首先分清事物的类别,深入到客观现实中去,从实际出发,才能了解工作对象的特性及特殊规律,从而认识客观事物。千万不能从一般常见的事理中,推断不曾见过或做过的事物,以避免在工作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原文】

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

【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去:离开,离去。

【译文】

大凡一个将要灭亡的国家,有才能的人必定早已离开。古往今来都是这样。

【赏析】

大智大慧的贤人,往往具有预见历史发展方向的眼力。他们能见微知著,料事如神,往往会聚集于他们能相合的国君的国家,也可以说人才会去那些实施德行的国家。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就说明了这个问题。由于诸侯争霸,社会动乱,国家兴衰存亡不定。有的君王采用厚禄招揽人才,礼贤下士,致使天下贤人云集于此;有的君王轻视贤才,行无道之政,致使贤人纷纷离去。如伍子胥离楚去吴,之后楚亡;吴起离魏去楚,而后魏亡。所以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必先得人才,得人才,必得人心,于是在贤人辅佐之下就可以攻城夺地,称雄天下了,就像齐桓公得管仲,秦孝公得商鞅一样。

【原文】

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

【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举难》。节目:指木材纹理纠曲的节疤。瑕(zhH):玉石的瘢痕。

【译文】

一尺长的木材会有节疤;一寸见方的玉石会有疵瘢。

【赏析】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所以这个世界虽人才众多但全才没有。为政者选用人才不必追求是否是全德之才,只应求是否有一技之长,这样就可放到合适的地方来贡献自己的才能。因为连古代贤王尧、舜、禹都有被人非议的地方,何况一般的人;千里马都有失足的时候,何况一般的马。如果用墨斗的直线来衡量自然长成的木材,那么一棵树都不会合乎标准。因此,要想求得十全十美的贤才,可以说举世难寻。

【原文】

功名大立,天也;为是故国不慎其人,不可。

【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慎人》。因:引申为主观因素。

【译文】

成功立业,虽靠的是外在机遇,但只靠机遇而不重视人为的内在因素,也是不可以实现的。

【赏析】

时势造英雄说明了机遇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但机遇是喜欢光顾那些内心有准备的人的。如果自己只想守株待兔,是不能有所成就的。所以机遇和自我作为是事业成功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因素。这里的机遇有两个概念,一是有了作为才能给别人创造机遇,如尧求贤,为舜创造了机遇;一是有了作为才能为自己寻找机遇,如舜有作为,寻找到了尧求贤的机遇。因此,外因是成功的条件,内因是成功的基础,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原文】

圣人不能为时,而能以事适时。

【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召类》。

【译文】

圣贤之人不能自己创造机遇,而能用自己的才能等待机遇,创造时机。

【赏析】

机遇具有偶然性的特点,但它却喜欢有准备的人,对那些一直在寻找它、欢迎它的人来说也颇具必然性。如姜太公钓鱼于渭水之上,这是他有意在周文王经常出现的地点等待周文王,以便展现他的治国用兵之策,求得文王重用。姜太公善于争取时机,把握时机,终于得以重用。所以,人们只要主动争取机会,耐心地等待时机,自己的理想和才能才有希望得到发挥和实现。

【原文】

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

【注释】

选自《吕氏春秋·报更》。

【译文】

国家虽然弱小,但是一定要让它的食物足以供养天下的贤才,让它的车马足以供给天下的贤才乘用,让它的财物足以用来礼遇天下的贤士。

【赏析】

国家要招揽人才必须要提供一些优厚的待遇,这样才能留得住人才。相反如果有才不能重用,见贤不能容纳,口善而心不诚,就会造成大量的人才外流,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吕不韦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引用历史事实加以论证。他说:豫让曾经为范氏、中行氏做事,但是衣食都得不到起码的满足,还经常被唤去做事,等到范氏、中行氏将要灭亡之时,豫让没有任何报效之心。之后,豫让又为智氏做事,智氏对他很有礼貌,待遇也比较优厚,后来智氏为争夺土地与赵襄子开战,在晋阳城惨败被杀。豫让为了报答智伯的知遇宠爱之恩,决心向赵襄子报杀主之仇。他用油漆涂满全身,让身上生出恶疮,吞下木炭改声音,敲掉门牙改变容貌,以便能行刺赵襄子。豫让还是奴才豫让,为什么会对先前的主子背叛离弃,而对后来的主子却甘心奉献出生命呢?这是因为主子的恩泽决定了他的取舍去留。由此观之,优待贤才,贤才才会为国尽力竭智。

同类推荐
  • 秦嘉、徐淑诗文论稿

    秦嘉、徐淑诗文论稿

    一对少小相伴、相知相爱的男女,一对缠绵悱恻、恩爱至极的伴侣,一对灵魂高度契合的文友,一对生离死别的诗人,一对相思而亡的短寿夫妻……他们留下了《赠妇诗三首》《答夫诗》《述婚诗二首》《赠妇诗》《与妻书》《答夫书》《重报妻书》《誓与兄弟书》等一系列诗文。
  • 世界上最优美的哲理美文

    世界上最优美的哲理美文

    《世界上最优美的哲理美文》由鸿儒文轩主编,本书作家们以特有的直觉表达了我们在生活和生命中随时能感受到却无法表现的真实情感,他们将激情与柔情倾注于笔端,在有限的篇幅里,浓缩了无限的情感,使作品形成了独有的魅力,激发出人们强烈的阅读欲望。《世界上最优美的哲理美文》根据相应内容进行归类排列,形式新颖,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和启迪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活在名著中的女性

    活在名著中的女性

    当简爱、安娜、苔丝、卡门、艾思米拉达……从世界文学殿堂的深处向你走来,她们不仅为你带来山庄的温馨、雪国的凄美、红土地的沧桑、圣母院的庄严,更为你带来了爱的迷惘与神奇、情的圣洁与颤栗,魂的沉沦与涅磐——那是无法忘却的历史场景和文化记忆。阅读名著是一种净化自我的精神活动,当我们穿越千转百回的文字,当我们浏览鲜活生动的人物画廊。
  • 文化散文研究资料

    文化散文研究资料

    《文化散文研究资料》是大型学术工具书“中国当代文学史资料丛书”的一种。本书以主选文章与资料索引为编排体例,选取有关文化散文研究的发表论文,反映文化散文的发展脉络,展现该领域研究的优秀成果;索引部分搜集该领域的研究论文,学术专著,为一般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丰富的资料。
  • 珍藏的时光:灵武园艺试验场文学作品集

    珍藏的时光:灵武园艺试验场文学作品集

    本书文章以特定时代园艺工人奋斗前行、建设家园为背景题材,记述灵武园艺场的发展历程和业绩。
热门推荐
  • 感情戏的事情

    感情戏的事情

    顾清冉被房东赶出来后,稀里糊涂,与一位程序员先生开始了同居生活。“喂,你看见了我的手机了吗?”醉酒起来的顾清冉,叉手立在某帅比前,挑眉说道。某帅比想到厕所间的垃圾桶里,那四分五裂的砖头,难得沉默。“喂,赔我一个?”壁咚之下,他们吻在了一起。写是肯定是不按文案写的,清冉超有礼貌,可不会叫人“喂”和随便碰瓷。有点无限流和暗黑向吧,尽量朝着三观正的方面写。
  • 下坠光明

    下坠光明

    光只能照亮物体的一部分,无论什么角度,都会有阴影,黑暗可以吞噬光明,但光明却永远无法驱散所有黑暗。
  • 至尊盛宠

    至尊盛宠

    洗妆园的一次邂逅,帝君的绝代风华令她念念不忘。以求学为由接近他,妄想成就一段“师徒恋”,可偏偏帝君的心上人出现了。帝君大婚后,她被送去了九幽冥,不幸误喝下忘川水,忘却前尘……她变身为幽冥小仙孟戈,刚刚醒来,就有个俊秀男子告诉她,等他回来后便会娶她。三百年后,非但没能等到承诺娶她的人,反而有一只野鬼找上门来,蛊惑她……【瞧女尊权倾天下,看美男轮番打酱油~】欢迎关注新书《凤谋天下之谁与江山》
  • 万界逍遥神医

    万界逍遥神医

    来历神秘的少年,会修真、医术、透视、预知未来…一名全能装逼高手,来来来,且看全能装逼高手教会你几招装逼技能。
  • 温情只在你我之间

    温情只在你我之间

    爱情,不是莫名的涌动,而是两个成熟人格合理修缮的碰撞,如程嘉和赵靖宇。一开始以为没爱情,实际上爱情的种子初始就种上了,只是不待人发觉。
  • 羽龙魂

    羽龙魂

    古老的中华秘史,不一样的情感纠葛,让我们一起慢慢的揭开中华隐秘的历史。羽龙至尊,天地主宰。为报家仇,与龙界为敌。最后一战,几乎天地覆灭。羽龙至尊龍少野,以自身一切恢复天地生机。自身羽龙魂化为五道至尊之气,只要找齐至尊,羽龙至尊便可回归。
  • 执手错

    执手错

    年少轻狂的爱情,相濡以沫的爱情。谁是谁的替身,谁才算是最终的幸福。故事的曲曲折折,让心情跟着起起伏伏。故事开始的悬念,作者巧妙地埋下了种种的伏笔,又将故事的谜底层层揭开了。清晰的思路,环环相扣。男主女主的纠葛,男配们的深情。让人为之感动,为之痛苦,情不自禁,为之深陷其中。
  • 秋风下长安

    秋风下长安

    本书为四卷系列小说《李世民》的第一卷,卷名《秋风下长安》,性质为“历史人物小说”,大部分内容依据史实。有时候很难相信,我们曾经真的有过那样的时代。那时候中华文明当之无愧地立于整个世界的巅峰,散射出的万丈光芒穿越千年时空,至今仍在照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那时的中华帝国是世界上疆域最大、人口最多的文明国度,全盛时版图超过一千万平方公里。首都长安是全球第一个居住人口超过百万的国际性大都会,至少五分之一居民是“老外”,与世界上300多个国家地区联系往来。长安的规模是当时东罗马帝国首都的3倍,是后世明清北京城的1.4倍。长安大明宫能装下四个半北京紫禁城。那时候的中国人以傲视群伦的自信海纳百川、敞开国门拥抱世界。中亚民族的音乐歌舞在皇宫宅邸中彻夜飘荡,翻领窄袖的胡服和坦胸露背的女装在街头并行,基督教、伊斯兰教、摩尼教(金庸笔下的明教)都在长安城内堂而皇之地兴建自己的教堂神庙。黑皮肤的昆仑奴和来自朝鲜半岛的新罗婢都是贵族府邸里的常见风景,白肤金发的胡姬当垆卖酒,则被大诗人李白写进了永传不朽的诗篇。现在数典忘祖屡屡犯呲的东倭,当年可是不远万里顶风排浪一批批派人到中国来顶礼膜拜偷师学习,甚至毕恭毕敬地尊称长安为“宇宙之都”。那时候的中国男人上马挥刀杀敌、下马吟诗作赋,士大夫和贵族子弟以寻章摘句、皓首穷经为耻,以从戎边庭、开疆拓土为荣,其尚武精神直追古罗马和后世英、德崛起时的军功贵族。“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那时候的中国女人华丽奔放,有统率三军决胜沙场的女元帅,有登基加冕睥睨天下的女皇帝,贵族女子可以身穿男装纵马驰射,也可以坦胸露背招摇过市,就是一般民间妇女,都在一定程度上享有婚姻和财产自由,后世那些在小脚束缚和礼教压迫下挣扎喘息的女性对此无法想象。那时候的大臣可以驳回皇帝的旨意诏书,宰相可以在朝堂上坐而论道,一个使者出去就可以在异域灭国擒王招附500多个城邦。皇帝对着痛骂自己的文章拍案叫好,写诗惹怒了宠妃的下场也不过是“赐金还山”,因为强大,所以自信,所以宽容,所以繁盛,千载之下回首再看那些浸透了雄风傲骨的诗篇,竟然无人再能模仿效颦,因为无法再重回那个养育了这一切的时代。那个时代的缔造者,身体里流动着和我们一样的鲜血,和我们仰望过同一片天空,踩踏过同一片土地,在我们这颗水蓝色星球的大洋东岸,真实地活过。十八岁随父
  • 兔子帽女孩

    兔子帽女孩

    你们好,我叫达维。不知哪天起,家里墙上便多了顶兔子帽。痛苦的时候,我就会去揉揉帽子上的绒球,脑海里便会浮现出一些记忆。那个人,在另一个地方,我见过。当我挺不下去的时候,她曾陪伴我一同等待阳光。
  • 那断不了的情

    那断不了的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曾经的回忆,不知道你们可还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