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536900000004

第4章 文学作品(1)

……总之,非读破万卷,不能为古文,亦并不能为白话。若化古子之言为白话,演说亦未尝不是。

摘自林纾(林琴南)《致蔡鹤卿书》《公言报》1919年3月12日

……吾友胡适之所著文学条例,谓今人当为今人之言,不当为古人之言。此语之值,在其所以为今古之界者而定。若谓古人之言之外,别有所谓今人之言者。崭然离立,两不相混。则适之之说,乃大滑稽而不可通。……可知今人之言,即在古人之言之中,善为今人之言者,即其善为古人之言。

摘自行严(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上海《新闻报》1923年8月21—22日

阿Q的形象,在我心目中似乎确已有了好几年,但我一向毫无写他出来的意思。经这一提,忽然想起来了,晚上便写了一点,就是第一章:序。因为要切“开心话”这题目,就胡乱加上些不必有的滑稽,其实在全篇里也是不相称的。署名是“巴人”,取“下里巴人”,并不高雅的意思。谁料这署名又闯了祸了,但我却一向不知道,今年在《现代评论》上看见涵庐(即高一涵)的《闲话》才知道的。那大略是——

“……我记得当《阿Q正传》一段一段陆续发表的时候,有许多人都栗栗危惧,恐怕以后要骂到他的头上。并且有一位朋友,当我面说,昨日《阿Q正传》上某一段仿佛就是骂他自己。因此便猜疑《阿Q正传》是某人作的,何以呢?因为只有某人知道他这一段私事。……从此疑神疑鬼,凡是《阿Q正传》中所骂的,都以为就是他的阴私;凡是与登载《阿Q正传》的报纸有关系的投稿人,都不免做了他所认为《阿Q正传》的作者的嫌疑犯了!等到他打听出来《阿Q正传》的作者名姓的时候,他才知道他和作者素不相识,因此,才恍然大悟,又逢人声明说不是骂他。”(第四卷第八十九期)

我对于这位“某人”先生很抱歉,竟因我而做了许多天嫌疑犯。可惜不知是谁,“巴人”两字很容易疑心到四川人身上去,或者是四川人罢。直到这一篇收在《呐喊》里,也还有人问我:你实在是在骂谁和谁呢?我只能悲愤,自恨不能使人看得我不至于如此下劣。

摘自鲁迅《阿Q正传的成因》(1926年)《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卷第281—282页

显示灵魂的深者,每要被人看作心理学家;尤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的作者。他写人物,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着。

摘自鲁迅《〈穷人〉小引》(1926年)《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卷第94页

这些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摘自鲁迅《论“旧形式的采用”》(1934年)《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卷第19页

反拔的语言,是诗人向被否定的一面所提出的良心的质问。

摘自艾青《诗论》(1938年—1939年)《艾青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408页

诗的语言必须饱含思想与情感;语言里面也必须富有暗示性和启示性。

摘自艾青《诗论》(1938年—1939年)《艾青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408页

“民族形式”的这个新要求,并不是要求本民族在过去时代所已造出的任何既成形式的复活,它是要求适合于民族今日的新形式的创造。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毫无可议的,是现实生活。今天的民族现实的反映,便自然成为今天的民族文艺的形式。它并不是民间形式的延长,也并不是士大夫形式的转变,从这两种的遗产中它是尽可以摄取营养。像旧小说中的个性描写,旧诗词的谐和格调,都值得我们尽量摄取。尤其是那些丰富的文白语汇,我们是要多多储蓄起来充实我们的武装的;

摘自郭沫若《“民族形式”商兑》(1940年)《沫若文集》第12卷第40页

自六朝人作诗欢喜讲对仗,谐声律,便开了唐律的先声。这实是诗的一个厄运。此风一开,凡传染到的诗篇,大部分由随便拾一些材料,杂凑而成,很少有一气挥成,于下笔之前先已有凝集的“诗感”的。……所以不论何体,只要注目在形式之末,便易有琐碎之嫌;只有摘句,难成佳篇。大家说杜甫的排律是千古绝艺,只是崇拜偶像的观念罢了。

摘自叶圣陶《诗与对仗》《小说月报》第14卷第5期1923年5月10日

那一首诗,意气也未尝不盛,但此种猛烈的攻击,只宜用散文,如“杂感”之类;而造语还须曲折,否即容易引起反感,诗歌较有永久性,所以不甚合于做这样题目。

沪案以后,周刊上常有极锋利肃杀的诗,其实是没有意思的,情随事迁,即味如嚼蜡。我以为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做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这首诗有此病。

摘自鲁迅《两地书》(1925年6月28日)《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9卷第79页

听说前辈老先生,还有后辈而少年老成的小先生,近来尤厌恶恋爱诗;可是说也奇怪,咏叹恋爱的诗歌果然少见了。从我似的外行人看起来,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发讫即罢;但也愿意有共鸣的心弦,则不论多少,有了也即罢;对于老先生的——颦蹙,殊无听用其惭惶。

摘自鲁迅《诗歌之敌》(1925年)《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卷第344页

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编年有利于明白时势,倘要知人论世,是非看编年的文集不可的,现在新作的古人年谱的流行,即证明着已经有许多人省悟了此中的消息,况且现在是多么切迫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潜心于他的鸿篇巨制,为未来的文化设想,固然是很好的,但为现在抗争,却也正是为现在和未来的战斗的作者,因为失掉了现在,也就没有了未来。

……

这一本集子和《花边文学》,是我在去年一年中,在官民的明明暗暗,软软硬硬的围剿“杂文”的笔和刀下的结集,凡是写下来的,全在这里面。当然不敢说是诗史,其中有着时代的眉目,也决不是英雄们的八宝箱,一朝打开,便见光辉灿烂。我只在深夜的街头摆着一个地摊,所有的无非几个小钉,几个瓦碟,但也希望,并且相信有些人会从中寻出合于他的用处的东西。

摘自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1935年)《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卷第3—4页

抒情诗是情绪的直写。情绪的进行自有它的—种波状的形式,或者先抑而后扬,或者先扬而后抑,或者抑扬相间,这发现出来便成了诗的节奏。所以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摘自郭沫若《论节奏》(1925年)《沫若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0卷第225页

长诗自然也应该有,但要有真切的情感和魄力,不然大抵出于堆砌,会没落于文学的游戏。长诗也有限制,过长的叙事诗,我可以决绝地说一句,那完全是“时代错误”。那就是所谓看的诗,早就让位给小说去了。由纯真的感情所表现出来的诗,我相信纵长怕也长不上一千行。因为情感的曲线是没有多大的波长的。

摘自郭沫若《关于诗的问题》《杂文》第3期1935年9月20日

短篇篇章凑成长诗,并非可以厚非,歌德的《浮士德》里头就有相同的例。而且近代小说上,也有不少短篇篇章接成的东西。问题只在其处理出的成品如何。

主角的有无并不关紧要。高尔基的剧本《夜店》描写一群男女二十余人之聚在地下室小旅店中的情形,也没有主角。凡是不用主角的大都是比较新的形态,以情调、思想或故事去做中心的发展。

至于《六月流火》虽无主角,但也有革命情调做焦点。其咏铁流一节可以把全篇统率起来。结尾轻轻地用对照作结,是相当成功的。

摘自郭沫若《诗作谈》《现世界》创刊号1936年8月

写历史剧并不是写历史,这种初步的原则,是用不着阐述的。剧作家的任务是在把握历史的精神而不必为历史的事实所束缚。剧作家有他创作上的自由,他可以推翻历史的成案,对于既成事实加以新的解释,新的阐发,而具体地把真实的古代精神翻译到现代。

历史剧作家不必一定是考古学家,古代的事物愈古是愈难于考证的。绝对的写实,不仅是不可能,而且也不合理,假使以绝对的写实为理想,则艺术部门中的绘画雕塑早就该毁灭,因为已经有照相术发明了。

摘自郭沫若《我怎样写〈棠棣之花〉》(1941年)《沫若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卷第79页

一般反对写历史剧的理论家的反对理由是为什么不写当前的现实,不正面去写抗战,这是逃避现实。可是,我们要知道,一个剧本的现实不现实,是不能以题材的“现代”或“历史”来分别,来估计,而是要看其剧中的主题是不是现实或非现实的,用历史的题材也许更能反映今天的现实。但是也有另外一班相反的历史家的见解是:历史剧就非要能合寸:当时的真正的历史事实不可,不能加减。这种说法,也有理由,不过,我们要知道科学与文学不同,历史家站在记录历史的立场上,是一定要完全真实的记录历史;写历史剧不同,我们可以用一分材料,写成十分的历史剧,只要不背现实,即可增加效果。何况其中还有一个语言问题。历史剧假如一定要完全依照过去的历史,剧中的语言不用现代的语言而用古代的语百,那末这种语言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语言,不但写剧本的人不会写,就是观众也是听不懂的。不过,写历史剧有一点最值得注意的,虽说语言是用现代语言,但总不能太摩登,一切总该有个限制,服装也是一样,太摩登太新派的时候是要破坏效果的。

摘自郭沫若《谈历史剧——在上海市立戏剧学校演讲》《文汇报》1946年6月28日

写历史剧可用诗经的赋、比、兴来代表。准确的历史剧是赋的体裁,用古代的历史来反映今天的事实是比的体裁,并不完全根据事实,而是我们在对某一段历史的事迹或某一历史的人物,感到可喜可爱而加以同情,便随兴之所至而写成的戏剧,就是兴。(我的《孔雀胆》与《屈原》二剧,就是在这个兴的条件下写成的)。

赋、比、兴是历史剧的主要的动机,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迎合观众。在内地的乡镇上,假如演一个现代戏,那就很少观众,他们都不要看那随地皆是的现实。这也是几千年来的习惯,偏僻地方的人民大多数喜欢看历史剧。戏剧的演出自然不能没有观众,为了迎合观众,就不能不写历史剧。为了写些人民喜欢的东西,也决不能说是坏;主要的是要看这迎合观众的历史剧的本身,不低级,不封建……借此利用人民的爱好而去向他们灌输知识,可以事半功倍。赋、比、兴的动机也有这个道理在内。只要不把那些封建的故事凑合到舞台上去,历史剧是应该写的。总结写历史剧的主要有三点:一是再现历史的事实,次是以历史比较现实,再其次是历史的兴趣而已。

摘自郭沫若《谈历史剧——在上海市立戏剧学校演讲》《文汇报》1946年6月28日

用历史的题材来写戏剧,这是中外皆有的实例,就以英国的莎士比亚而论,他的作品差不多都是历史剧,过去的戏剧如此,到了现在,当前的事实告诉我们,自民国三十年以后,在戏剧中间历史剧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上海这样,内地也是这样;考其所以有此倾向的原因:在上海是因为那时候正在敌伪的统治下,最好反映黑暗的现实的是历史剧。大后方呢?也为了要避免检查等等的原因,所以多历史剧。

摘自郭沫若《谈历史剧——在上海市立戏剧学校演讲》《文汇报》1946年6月28日

悲剧这个名词,出自古希腊。那时人们把祭祀时和祭一切宗教教神时唱的偏于叙事的歌,都叫做悲剧;后来他们把悲剧讲作人生之道德律(morallawoflife);最后他们又说悲剧是包括人生一切痛若之渊源。

现在的人,常用悲剧两个字,他们用的时候,不知悲剧同惨剧是不同的,以致往往用得不当。有许多事可以说是惨剧,不能说是悲剧。悲剧必是描写心灵的冲突,必有悲剧的发动力,这个发动力,是悲剧“主人翁”心里冲突的一种力量。

有此事情,没有这种发动力,只能说是惨剧,不能说是悲剧。

摘自冰心《中西戏剧之比较——在学术讲演会的讲演》《晨报》副刊1926年11月18日

……我觉得有两种毛病,做诗很容易犯。第一,做诗最怕平铺直叙没有包含。用无数句子来表示一点简单浮浅的意思,读的人一看就知道,再看就索然,这种“嚼蜡”的诗大可少做。……。第二,不要用迷离惝恍的话头,弄得思想非常笼统。

摘自俞平伯《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357页

剧本文学为中国从来所无,故须为根本的创设。其事宜多翻译外国剧本以为模范,然后试行仿制。不必故为艰深;贵能以浅显之文字,发挥优美之思想。无论其为歌曲,为科白,均以用白话,省去骈俪之句为宜。盖求人之易于领解,为效速也。

摘自欧阳予倩《予之戏剧改良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387—388页

分别文学的体制,而论其价值的高下,例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所做的,那是一件批评的大业。包孕着种种议论和冲突;浅学的我,不敢赞一辞。我只觉得体制的分别有时虽然很难确定,但从一般见地说,各体实在有着个别的特性;这种特性有着不同的价值。抒情的散文和纯文学的诗,小说,戏剧相比,便可见出这种分别。我们可以说,前者是自由些,后者是谨严些:诗的字句,音节,小说的描写,结构,戏剧的剪裁与对话,都有种种规律(广义的,不限于古典派的),必须精心结撰,方能有成。散文就不同了,选材与表现,比较可随便些;所谓“闲话”,在一种意义里,便是它的很好的诠释。它不能算作纯艺术品,与诗,小说,戏剧,有高下之别。但对于“懒惰”与“欲速”的人,它确是一种较为相宜的体制。……我以为真正的文学发展,还当从纯文学下手,单有散文学是不够的……

……我自己是没有什么定见的,只当时觉着要怎样写,便怎样写了。我意在表现自己,尽了自己的力便行……

摘自朱自清《〈背影〉序》(1928年)《背影》(开明文学新刊)开明书店1949年版第7—10页

象征诗派要表现的是些微妙的情境,比喻是他们的生命;但是“远取譬”而不是“近取譬”。所谓远近不指比喻的材料而指比喻的方法;他们能在普通人以为不同的事物中间看出同来。他们发见事物间的新关系,并且用最经济的方法将这关系组织成诗;所谓“最经济的”就是将一些联络的字句省掉,让读者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搭起桥来。没有看惯的只觉得一盘散沙,但实在不是沙,是有机体。

同类推荐
  • 声律启蒙(中华国学经典)

    声律启蒙(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龙文鞭影(中华国学经典)

    龙文鞭影(中华国学经典)

    《龙文鞭影》形象地反映了该书“逸而功倍”的效果。该书内容主要来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同时又从《庄子》和古代神话、小说、笔记如《搜神记》、《列仙传》、《世说新语》等书中广泛收集故事。辑录了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孔子、诸葛亮、司马迁、李白、杜甫、朱熹等人的轶闻趣事。全书共收辑了包括孟母断机、毛遂自荐、荆轲刺秦、鹬蚌相争、董永卖身、红叶题诗等两千多典故,文字简练扼要,而能阐明故事梗概,可称之为一本典故大全。该书全文都用四言,成一短句,上下对偶,各讲一个典故。逐联押韵,全书按韵编排,是一本重要的蒙学读物。
  • 老子

    老子

    本书包括道经、德经两部分。介绍了道家学派的主要哲学思想和主张,并对其进行精要翻译。
  • 弟子规新读

    弟子规新读

    《弟子规》分为五个部分,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具体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 鬼门关

    鬼门关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热门推荐
  • 快穿系统0812

    快穿系统0812

    青春只有一次,高中生白离因为一次意外,捡到了快穿系统0812,开始了在现实世界的晚上穿越到小说中,在各个世界中攻略不同人物的故事
  • 两情不相“悦”

    两情不相“悦”

    年少时想接近而不得接近的人,多年后就站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可自己的个性却偏偏是对方最讨厌的类型,这是困扰她的问题。明明是最不擅长与之打交道的人,却总在有意无意间扰乱他的心绪,这则是困扰他的问题。人生也许需要深思熟虑,可爱情绝对不是如此,只有付出勇气的人才能看见谜底。
  • 山旮旯里的爱情

    山旮旯里的爱情

    童年的梦还挂在家门口的摇篮里,少年的宣言还在玉泉河的旋涡里回旋,俄尔间,岁月的胡须已经挤满了清瘦的面容。四十二个春夏秋冬,四十二个难以忘怀的故事;四十二个春花秋月,四十二次欢笑与苦辣。如果说,年轮能够回转,我会选择童年......这是一个来自大湘西北部七、八十年代的一个真实故事,这是作者我曾经数次想记录下的生活片段,但苦于生计,无法静下心来向人们讲述在我童年时代,发生在身边的那些故事。
  • 天魂剑

    天魂剑

    一个远古传说,一把绝世之剑,二者有何关联。天魂剑,千年前就已扬名三界的神兵,沉寂千年,于千年后再次现世,一场空前争夺战一触即发,一个平凡的小子,意外获得天魂剑,并偶然得知自己的前世不凡身份,是继续前世的使命,还是开始今生的辉煌,当魔族前来争夺天魂剑,鬼域之主横空出世,欲修血妖,苦等千年,是命运的安排。还是有人背后操纵。当天魔降临的那刹那,一个惊天的消息被揭露,轩辕不凡又该何去何从…………
  • 倾城仙路

    倾城仙路

    九天神女,一朝不慎,修为尽散,转世成人,再踏修途,一剑惊天!
  • 北国谋臣

    北国谋臣

    北国皇帝年老病危,皇子蠢蠢欲动。我白默即然穿越到这个异世界,就不能辜负自已。以谋士身份择主开始自己谋定天下人生
  • 娇妻别逃

    娇妻别逃

    公司破产,父亲重病,洛伊伊咬牙签下一纸契约,从此成了宫昱的情人,包吃包睡包生娃。半年后,未婚怀孕曝光,四周全是恶意的指责,让洛伊伊整个人陷入绝望的噩梦。然而就在她陷入绝望时,宫昱却突然到来。他搂着她强势的宣布,她是他的未婚妻。那一刻,看着挡在自己身前的男人,洛伊伊想,或许她对这个男人来,不仅仅是契约。“宫昱,你说,若是故事只到这里就结束的话,该多好啊!”盛大的婚礼上,她穿着所有女人都羡慕的婚纱,看着婚纱照中嘴角上弯的男人,笑出了眼泪:“可惜······”
  • 卿本妖娆:王妃要休夫

    卿本妖娆:王妃要休夫

    地产大亨嫡女一朝魂穿西凉,替了那悲催的萧家二小姐为质异乡。从此,纯良不再,御姐归来。苦逼的质子生涯玩转一出暧昧温情折子戏,倒也快哉。她到底是王倾了心的人,抑或只是他浩荡棋局上的一颗子?
  • 第三执法者

    第三执法者

    注:该作品在SF轻小说网站公开发表过,该作品是本人创作。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主角第三执法者,林云傲因为许多原因主动退出天则会,为找到自己的真实身份和逝去的记忆而加入“血仇”在此过程中与自己弟弟林影的关系恶化,成为敌人。而在经历中林云傲也找到了许多伙伴,但是却意外得知自己的力量会引起一场浩劫,但是为时已晚。
  • 重生之吾乃主宰

    重生之吾乃主宰

    一代传奇影后就此陨落?惊世风云就此拉下帷幕?爱恨情仇难道就此了结?呵,想得美!待我华丽归来主宰舍我其谁!蝼蚁们,慢慢享受我的鸿门宴吧!【傻白甜作者的处女作望支持不喜勿喷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