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一事也颇具讽喻色彩,教育部一位副部长的公子有意考九州大学博士研究生,为了让他考中,九州大学可谓费尽心思,出台了一项所谓的改革措施,降低门槛。因为副部长的儿子若能考中,“九州大学等于扣住一名具有行政资源的人质。”这些作为都视公平为儿戏,将博士、硕士资格视为交易的筹码。
小说中作为对比事例的是夏中骏在法国的遭遇,当年他因答出了“金枪鱼”一题答案而得到法国老师诺爱米的青睐,进而获得法国基金会资助而到法国学习,夏中骏选择与诺爱米同居打算在法国工作,他的这一选择导致他的大学女友姜小艳自杀。但最终导致夏中骏法国梦破灭的却是一件在中国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他曾在地铁逃票三次,这使他在法国求职处处受阻,也使诺爱米放弃了他,因为“在西方国家,一个人缺乏诚信比缺少文凭能力更难找到工作。”这一污点在法国眼中成为不可饶恕的,他被认为是不可信任的人。比较而言,在小说叙述中的诸多代表社会精英的人群则普遍性地失去了诚信,道德水准一降再降。也因此,他们视权钱利的交易为正常,每个人都在拼命用自己的所有资源捞取好处。
贫困学子小蔡穷到要到处打工,甚至卖血赚钱来维持生计;而高校不断扩校扩招,九州大学的新校区建在几家化工厂旁边,学生们身体健康出现问题;用欺骗手段要老师在新校区买房,结果房价暴跌;女学生甘愿当小蜜、二奶,校外租房子同居,心理脆弱如姜小艳自杀等诸多不良现象。九州大学破产等等,都写出了高校存在的问题。算是一部新时代知识分子群像的刻画。
二、池莉的小说
论者历来将池莉方方并提,因为她们年龄相近,同居武汉,几乎同时把写作目光投向普通市民的生活,同时在新写实和新历史等文学潮流中崭露头角。此后她们都以飞扬的写作状态高歌猛进,成果丰硕。但是她们又是不同的。池莉更关注普通人的俗世生存,更有兴趣与时代时尚联结在一起。而方方显然更关注知识分子题材,为写出他们的思考、困惑与挣扎而努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方方更注重在作品中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而池莉宁愿展示俗世百态,并以一种宽容热爱的态度认同作品中人物的价值观道德观。呈现在她们作品中的是不同的风格特征,方方严峻、深沉、理性,而池莉明快、随性、自由。
《烦恼人生》与《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一起,被称为池莉的“新写实三部曲”,真实地描述了普通人俗世状态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他们卑微、无助、孤苦、艰辛的生存状况,他们庸常平凡的生存本相。《烦恼人生》中印家厚“从半夜开始”的这一天大概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赶轮渡,跑月票,挤食堂,上菜场,孩子跌伤,老婆怨忿,住房拆迁,奖金泡汤……一个武汉小市民的种种生活烦恼,在池莉笔下被不动声色地呈示出来。《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是一部用武汉话写成的小说充斥着武汉民众的精神,一种顽韧而强悍的生存,彼此间略带火辣辣的粗野但不乏温暖幽默豪爽的相处方式。可以说武汉人的性格都能清晰体现出来。有论者这样评论:“与其他新写实作家相比,池莉创作的路数并不算宽广,也没有什么新颖的艺术手法令人格外关注,她的创作真正能打动人的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的亲和力,是他们日常的生活写照和琐屑的生存体验。在她的代表作中,没有英雄、没有精英,谁也离不开柴米油盐醋,谁也少不了吃喝拉撒睡,只要你活在这个世界上,你就要为活着操心、而奔忙、而挣扎、而劳累。她的小说提供的是崇高退场后的凡俗人生,其有滋有味正好同刘恒的没意思形成对比。”68
《看麦娘》是一部关于心灵的小说,关于人类生存和命运的小说,我个人认为是池莉写得最好的小说。相比池莉其它那些情节紧凑、故事曲折的小说而言,这部小说的故事被有意地潜隐化了,能看到些许冒尖的笋子,却很难看到全貌。小说从易明莉到北京寻找养女郑容容开始写起,以易明莉的内心活动为主要叙述线索,串联起一个又一个故事,其中每一个故事都可以写成一部中篇小说。然而它们被有节制地浓缩了,成为故事讲述中的故事,使小说叙述节制、冷静。
郑容容是易明莉的养女,她的出生本身就隐藏着人生悲剧。她的母亲上官瑞芳是易明莉从小的朋友,也是自己父母最不关心的女儿,她结婚后丈夫就不常回家,她与十六岁的少年金农发生了一段畸形恋情,更为吊诡的是,丈夫与金农又形成了同性恋。三人同床共枕的日子使她变得焦虑,此时,她怀孕了,两个男人都不认可这个孩子,生了孩子后上官瑞芳得了产后疯,而两个男人干脆一同度假去了。就连孩子的外公外婆也不理睬这个孩子。未婚的易明莉抱起了这个可怜的只有半个月大的婴儿,当作亲生女儿养大,直到她二十岁,突然有一天一连三个月没有电话,使易明莉焦心如焚,丢弃下所有工作,背负丈夫的指责,单身一人到北京寻找女儿,寻找过程中,她发现女儿不再是那个和她钻一个被筒说悄悄话的乖女儿,而是一个胆大包天,可以诈骗八十多万美元,找了一个兔唇矮小的男友的陌生女孩子,她因欠债而被追逼,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寻找毫无结果,小说结尾处近乎禅语般写道:“好了,无论世事如何变幻,无论太阳从东边或者西边升起,无论我们的女儿什么时候归来,上官瑞芳,我们都要力争平静地度过每一天。只有我们自己的生命,在悄悄生长过程中的那些感受,那些只有我们两人领会到了却永远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它将与我们的终身如影随形。”
如果说这部小说能带给人沉静的启悟的话,就是这些关于生命的低语,它们贯穿在小说的始终,有一种深切的打动人的情愫。因为这些领悟来自主人公“我”,即易明莉,也使这位女性形象光彩动人起来。她是一个在旁人看来可以三天不说话的有些憨的女人,但却是一个总在内心说话的女人,她总是在与自己交流,在思索,思索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自己的历史和亲人朋友的遭遇。她对养女怀抱深深的爱,这份爱有对好友上官瑞芳爱的成分,更多的是对生命本身的爱。郑容容三个月没有电话她就急得夜不能寐,挖地三尺也要找到她。池莉用了一段精彩的比喻来说明自己与上官瑞芳和容容的关系,她说:“她们是我的鱼伙伴,是我生命的历史和我存在的证明,是我人生楼梯的扶手,没有这种扶手,我就会失去自己的疆界。”当寻找落空之后,她也接受了现实,因为“人类谁能够救谁呢?只有我们自己拯救自己的内心与灵魂了。”在上官疯了以后,几乎她的所有亲人都抛弃了她,父母、丈夫、情人,只有易明莉收养了她的孩子,每周定期去疗养院看望她,把女儿的事情讲给她听。而对待丈夫,虽然丈夫有些霸气,喜欢独断专行,但她只关注丈夫的优点,认为一个家庭的美满在于容忍和体谅。这样,易明莉的性格呼之欲出,她是一个不多言语,但与人相处和睦、心底善良、宽容体谅的女性。
同时池莉也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无法沟通,即便是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夫妻之间,很多感觉是无法传达的,无法理解的,甚至是语言无法表达的。她借易明莉之口说道:“我是想说明我内心的一种焦渴,一种孤独,这种话听起来似乎有一点酸不溜叽,平日里很是难以对人启齿,因此我也从来不对任何人倾诉。然而,事实上,我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焦渴和孤独中。我的感觉经常被粗暴地忽略,好像我应该生活在别人的土壤里,而不应该生活在自己的家园。”这种对孤独的体认是带有作家的温暖的。在公共规则和个人感觉之间如何抉择,成为易明莉思考的一个主题,也是她和丈夫争执的关键。丈夫坚持要求她上班,因为那一天关系到他的一笔数额不小的回扣,而易明莉坚持去北京找女儿,因为她感觉不好。易明莉的固执使丈夫极为生气,先是苦口婆心相劝,后来破口大骂,但易明莉有自己的准则:“什么叫做把事情办妥当?我也没有说我一定可以找到容容。我们一生该做了多少事情?可是多少事情会顺藤结果呢?难道事先无法须知结果的事情就不能做吗?”
小说中另一个鲜活的但始终未出场的人物是郑容容,在乔万红的形容中,“容容这女孩子比鬼还精,13岁就来北京了,什么世面没有见过?”“忙得像总理,能耐大着呢,几乎每做一件事情,全国人民都当作了茶余饭后的精神点心。现在这世道,你最不需要担心的就是年轻漂亮的女孩子了!她们不把别人骗得倾家荡产就算不错了,谁还能骗得了她们?”而郑容容的八十万美金借款的经济担保人,兔唇矮小的男朋友郝运则给易明莉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郑容容如何用拍摄贵州蜡染为诱饵不断要求追加投资,活生生将一个英国绅士逼成了贼。
这样的描述里,易明莉和郑容容两代女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们虽为母女,但人生信仰、处世态度、理想追求等都已有着天壤之别。郑容容将金钱、出名当作人生追求的第一要旨,为此可以找一个并不理想的男友,可以去骗人,借巨额债务,再轻松一走了之。而在易明莉看来,人生短暂,关键要活得踏实,不能拿了昧心钱而睡不好。“如果睡觉不好,那不是等于浪费了生命的一半。何况一般人没有那么多小时的生命,何况人还要做许多与自己生命的幸福没有关系的事情,何况人还有生病吵架头痛脑热,还有无数病菌随时准备侵蚀你,还有无数意外潜伏在你的脚下,时间随时会被打折或者掐断,生命就是这般情形,你光是盯着钱,光是要这些嘎嘎作响的纸片干什么呢?”
究竟是什么原因改变了郑容容呢?作家有意让易明莉和郝运回忆起小时候攒牙膏皮子卖钱的岁月,她说:“过去,我们对待生活都很上心,节俭、勤恳,点点滴滴,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认真地做。时光在我们认真的态度中,流逝得很慢很慢,因此我们什么都记得,掳一把过去的日子,就听得见结结实实的嘎嘎响声,不像现在,昨天的事情,已然雁过无痕。”那么在作者看来,这种改变与时代变迁不无关系,是这个浮躁功利的时代让一个美好的女孩子变得利欲熏心,不择手段。如果说她的生母上官瑞芳是一个为爱情而疯狂的女人,是一个被男人害苦了的女人,那郑容容正好相反,她将爱情视为金钱交换的对象,她会把男人害得苦兮兮的。
《生活秀》里,池莉用她的生花妙笔塑造了一个活色生香的极具生活魅力的女性形象来双扬,她的俏丽、能干、风情都是从生活从苦痛中磨砺出来的,她是武汉吉庆街一道风景,也是一个典型代表,她之所以能够山青水绿,风韵十足地坐在那里卖鸭颈子,是她一点一滴用汗水打拼出来的。所以她实际,从不对生活抱持虚幻的期待。她通晓世俗人情,任何困难的事到她手里都可以最终解决。她十五岁丧母,十六岁上班时点蜡烛引发火灾被开除,父亲受不了三个孩子的拖累,选择再婚,入赘女家。是十六岁的来双扬用一只小煤球炉子炸臭干子养活了自己和弟弟妹妹,她把那时刚读小学的来双瑗送入大学,把嗷嗷待哺的来双久抚养成一个漂亮风流的男子汉,这是何等地艰辛,又是何等的有气魄。貌似优雅宁静的她其实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困境,她结了婚又离了,生的孩子因医疗事故夭折,最钟爱的弟弟来双久染上了毒瘾,三进三出戒毒所却没有戒掉的希望。祖传的房子需要从别人手中收回,哥哥嫂子对这个房子虎视眈眈,侄儿来金多尔的教育费用需要储蓄。哥哥收入低微,嫂子小金下岗几年却不肯出去工作,嫌辛苦,一天到晚沉溺于打麻将和跳广场舞,挑唆着丈夫向来双扬要房子要钱。另一个妹妹来双瑗满口环保文化主义,却不肯正视现实。家族的责任和重担实际上都压在来双扬身上,她必须鼓舞起百般斗志去拼杀,去解决这些问题。而她最终也确实靠自己的智慧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
来双扬有她的善良,更有她的冷酷,有她的精明,也有瞬时的迷幻,她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对生活的清醒认知。小说中这样写道:“来双扬这个女人。哭是要哭的,倔强也是够倔强的,泼辣也是够泼辣的;做起事情来,只要能够达到目的,脸皮上的风云,是可以随时变幻的,手段也是不要去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