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367200000014

第14章 “好孩子”可能是危险的

有些“听话”儿童,常见的特点是有问题也提不出来,为了讨人喜欢,更不与长辈争论。

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纳米时代。纳米,又称毫微米,是度量长度的单位。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普通发丝就有6万~7万纳米粗。据说,纳米材料、超精度微加工方法、微机电系统三大关键技术,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处境。但是,高科技未必与高道德同步而来,高科技时代也可能造就出冷酷无情的高学历的罪犯。

早在1993年,联合国就曾在中国开过一个国际会议,专门讨论21世纪的挑战及教育改革。专家们认为,如今科学技术发展了,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富裕了,但是年轻一代的道德水准却下降了,甚至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将来科学技术更进一步发达了,而这个领导权却掌握在缺乏道德感的人的手里,那就是人类的灾难了。

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吕型伟先生参加了此会。他说:我认为“人”同“才”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有的人是“人”又有“才”,这就叫“人才”。有的人是“人”没有“才”,不能叫“人才”。有的人有“才”不是“人”,那么这种人根本不能叫“人才”。汪精卫是汉奸,他偏偏有才。我们现在着眼于培养人才,多出人才,我们希望统一,希望他既是人又是才。但是如果要二者择一的话,我的观点是宁可他是人没有才,而不要他有才不是人。因为越是有才不是人的人,危害越大。

这是当前教育应该反思的重要方面。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好学生、好孩子会成为人才吗?

事实告诉我们,“好孩子”可能是危险的。

因为“好孩子”可能是脆弱的。比如说老师发脾气,批评孩子,让孩子站起来或者是出去,如果这个孩子比较调皮,可能老师叫他起来他就起来了,叫他出去他就出去了。但是如果是个“好孩子”就不一样了。他可能经受不住挫折而出现心理问题。“好孩子”也可能人格不健全,没有道德,做犯法的事情。

父母们,警惕吧,不要仅仅以成绩来要求孩子成为“好孩子”,其实,真正的好孩子是乐观、坚强、有责任心的孩子,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是身心健康的孩子!

莫让“听话儿童”变成问题儿童。

维维现在终于是个父母和老师眼里的乖孩子了。她上幼儿园的时候,没有作业,没有惩罚的气氛给了她三年的快乐生活,但上小学之后,她就感到了痛苦,因为她的行动无论如何也跟不上老师的节拍。当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喊“一二三,手背后”时,她怎么也难以坚持一直把手背在后面不拿出来;当老师上课提问题的时候,她总是不记得要举手回答问题,而是先把答案说了出来;当老师让同学们排队回家的时候,她总是一眼看见了来接自己的爸爸,就忍不住从队伍里跑了出来……

老师非常恼火,让维维抄100遍作业,让维维在课堂上罚站。在老师和父母的“紧密配合”下,维维终于变成了“听话”孩子。她不再淘气,不再玩耍,但她现在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想上学了”。

中国的孩子从小到大,听得最多的词儿,也许就是“听话”二字了。对于孩子来说,听大人的话自然是必要的,因为大人一般都是出于爱心,劝告中包含了人生的经验和智慧。但值得注意的是,只要求孩子听话,剥夺孩子思考或反对的权利,则是有害的。许多孩子较早接受的观念之一,就是淘气的孩子是不好的。因此,他们在父母或老师的要求下不得不努力做个听话孩子。但这样做的结果,却有可能使中国孩子具备了“独立性差”、“胆小”等缺点。然而,用现代教育的眼光看,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这个使用频率最高的家族语言。

为什么“听话”儿童有可能是问题儿童呢?稍加观察即可发现,所谓“听话”儿童,常见的特点是有问题也提不出来,为了讨人喜欢,更不与长辈争论。实际上,只强调“听话”很容易培养孩子的奴性,使孩子丧失独立性,对问题没有自己的见解,对邪恶势力不敢抗争,以至于人格扭曲,成为“问题儿童”。媒体中经常报道的某某模范人物自杀或犯罪,人们常常大惑不解,但他们从荣耀走向毁灭的主要原因,往往都是由“问题儿童”演化为“问题成人”的。遗憾的是,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未引起人们的警觉,更显示出此问题犹如潜伏的癌症一样可怕。

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教授对上述症状感触颇深。他根据自己在美国工作多年的经验指出:“中国研究生胆子比较小,对一知半解的事物没有冒险精神。其实拓荒工作或研究工作的内容,总是一半熟识,一半陌生的。”杨振宁教授认为,中国孩子受到严格的管教,他们比较肯听父母和老师的话,而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非常谦恭,不敢想不敢做“未知”的事。

不少父母常用“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来指责孩子,但这样的指责却没有任何意义,只能让孩子变得唯唯诺诺。事实上,听话的孩子未必有出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海查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对2~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个孩子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个孩子,做了个长期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在反抗性强烈的儿童中,长大后有84%的人有果断的判断力和坚强的意志力,而在反抗性不显著的孩子中,真正称得上有意志力和判断力的,只占24%。可见,当您强调孩子要听话的同时,也让孩子丧失了判断力和坚强的意志。这是否有违父母们的教育初衷呢?

我曾经采访过文学大师冰心老人。她以爱心温暖了无数儿童和成年人,在对儿童的评价方面,老人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她曾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淘气是孩子的特点,是正常现象,犯错误是难免的。如果父母们只想着让孩子听话,那么无形中便剥夺了孩子犯错的机会,也就是剥夺了孩子自由探索的机会。

要知道,淘气的孩子身上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他们往往能够做出一般“好孩子”做不出来的事情。孙蒲远老师在《美丽的教育》中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教三年级时,六年级一个班的中队会邀我去观看,我挑了一名中队长和一个淘气包与我一起去参加。同学们很惊讶,怎么也让他去?我解释道:“别看他淘气,他可是咱们中队的少先队活动的积极分子。”这个中队会结束时,没想到人家请来宾发言,我带来的这两个代表当场高度评价了六年级的中队会,发言十分得体。回班后,我表扬了他们,大家也信服了我的选择。在后来我们中队的“甜与美”糖纸展览活动中,这个淘气的学生十分积极地担当了解说员的角色。现场会上,面对着中央领导,面对着中央电视台的摄像机,在极强烈的灯光下,表现从容不迫,发言妙趣横生。他那自如的神态,自豪的表情以及生动的语言,都充分显示出自己是个“小主人”。他在作文中写道:“有的老师嫌我淘气,说要整整我,可孙老师瞧得起我,喜欢我。”他告诉他的父亲:“孙老师像太阳,融化了我心中的冰雪。”这话说夸张了,但也说明老师尊重学生所起的作用。所以我想说,对孩子尊重,也是教育。对于淘气孩子的尊重与信任,往往会使他们受宠若惊,内心产生巨大的冲击和震动,使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迅速扩展。

可见,淘气的孩子可能并没有“问题”,反而可能是因为父母或老师没有发现他的优点罢了。父母如何改变片面要求孩子“听话”呢?我的教育建议是:

允许孩子淘气。淘气是孩子的天性,违背天性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所以父母们不要容不得孩子“淘气”,应该宽容一些,也不要老是以陈旧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偶尔“淘气”并不意味着就是坏孩子。

鼓励孩子争辩。辨认的过程对孩子很有益,是一种头脑的训练。当孩子和同伴争辩的时候,父母尽量不要阻拦,要看看孩子是怎样争辩的;当孩子和父母争辩的时候,父母更不要用自己的权威压制孩子的言论,应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在学校里和老师发生了争辩,父母则要听听孩子怎么说,不要因为孩子和老师的意见不同,就先把孩子训斥一顿。

要求孩子“听话”要讲清道理。有的父母会觉得如果容忍孩子淘气,可能无法培养孩子的规矩意识。其实,要求“听话”是要让孩子理解父母要求的真正用意,而不是让孩子误解父母的想法,这样的“听话”要求如果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孩子是不会不“服从”你的,因为孩子其实有时比大人更通情达理。

警惕“好孩子”

2010年10月20日深夜,一大学生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在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外西北角学府大道行驶时,撞上一个骑电动车的女子。随后,该大学生下车查看,发现被撞伤的女子正打算记自己的车牌号,因害怕“农村人不好缠”而使自己染上麻烦,该大学生于是便产生了杀人之心。他从车内取出自己携带的水果刀,对倒在地上的女子连刺八刀,最终导致女子的死亡,之后,该大学生驾车迅速逃离了现场。这就是震惊一时的药家鑫案件。案件中的那个大学生就是药家鑫,而无辜被杀的受害者就是张妙。

在熟悉药家鑫的人们眼里,他不是一个没有人性的人,而是一个听话规矩的“好孩子”。但是他确实做出了没有人性的凶残的行为。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好孩子”事件。药家鑫的父母,从小就对药家鑫进行了极其严格的教育,在药家鑫眼里,父母的话是必须要听的,坏事是一定不能做的,否则父母就会不高兴,而自己就要受到惩罚。在父母的严厉教育下,药家鑫变得胆小,变得顺从,变得没有自己的主见,变得不敢承担责任。时时刻刻,药家鑫都要努力的做一个“好孩子”。

但是,这一切却都只是表面上的。药家鑫的内心其实是极其痛苦的,面对父母的高压,他表面顺从,但内心却是不平静的,他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也反对父母的一些错误做法。但长期的高压却使得他害怕了、胆怯了,他不敢反抗,因为一反抗就要出问题,因为一反抗就要承担责任,而这些正是他所不敢面对的。于是,他只能小心翼翼的做一个好孩子。

在将张妙撞倒之后,他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他害怕了,害怕父母会惩罚他,他不敢承担责任,于是他只能选择逃避,而逃避的最好方法就是彻底的清除这件事,就好像这件事从来没发生过一样。于是,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他最终做出了残忍的行为。

事后,不管是药家鑫还是他父亲药庆卫的反思,都说明并证实了这一点。作为一个典型的“好孩子”的药家鑫却犯了如此重大的不可饶恕的错误,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还有另外一件难忘的事。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开过一个编委会,很多专家来参加,其中有一位专家是中国科协的一位干部。他有时候带数学奥林匹克比赛队伍,到国外参赛。一次,他带着一些学习尖子,到土耳其参加比赛。当他走进一个中国学生的房间时,发现这个学生在用宾馆里面的白毛巾,擦自己的黑皮鞋。他一看就火了:你怎么能用人家的白毛巾擦黑皮鞋呢?你这样做道德吗?那孩子说:这有什么?我们花了钱了,花了钱了就怎么弄都行!这位干部非常的感慨,这是我们的一个尖子学生啊,我们的学生参赛可以得金牌、银牌,但是在品德方面得的是什么牌呢?

这个孩子以为只要学习好了,就什么都好,一俊遮百丑。但是如果忽略了孩子品行的培养,孩子的成长就会出问题。按照我们生活的规则,毛巾不是擦皮鞋的东西,擦皮鞋专门有擦鞋的纸或者其他的用具,我们能够不遵守规则吗?如果别人用你的毛巾擦皮鞋,你能接受吗?这就是一个道德问题。

父母平时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对的,但是要注意的是,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可能是,他有没有爱心、有没有同情心,他的心理是否健康,他对父母是否孝敬、对同学是否友好。一个人他的成绩暂时不好,经过努力是可以上去的;但是如果他总是想攻击别人,把别人都踩在脚下,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这是很难改变的。很多悲剧都是由此而发生的,所以我们要引以为戒。

当然,并不是每个“好孩子”都会出问题,绝大多数“好孩子”还是相当优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成年人就有理由忽视他们身上存在的一些隐性问题。据上海市一家著名的心理咨询中心调查发现:“好孩子”在心理上往往比一般孩子更脆弱,他们身上常常存在任性、孤独、脆弱、自负、依赖、缺乏创造性、独占欲强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发生在普通孩子身上,比较容易被老师和父母注意到,而发生在“好孩子”身上,则容易被成年人忽视,或者说使成年人发生情感偏移,对“好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宽容过多,从而使弱点变成隐患甚至是“定时炸弹”。因此,希望广大父母和教师都来关注“好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要让“好孩子”的心理状况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

该如何关注“好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呢?我的教育建议是:

向孩子传达一些观念。父母要经常和孩子谈心,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教给孩子平等、服务、奉献、合作、爱心等观念,让孩子尽量做到心中有他人。

日行一善。就是说让孩子每天做一件善事,做一件好事。比方说同学书本没带,笔没带,我可以把我的借给他;下雨了,发现同学没带伞,我可以送他回家;放学回家了,给妈妈倒杯茶,给爸爸拿一双拖鞋,给爸爸捶捶背,这都是日行一善的行为。这些事虽然细小,但是涓涓溪流都会流到孩子的心里去。孩子总想着:我要做好事,这就是一个成为好人的动力,坚持久了就习惯了,最终会让孩子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经常带孩子参加一些公益活动。父母要以身作则,教会孩子关心他人、平等待人,注意孩子身上的功利主义倾向,有机会应该带孩子参加社区的公益活动,增强孩子的参与感。

对孩子成熟、老成持谨慎的态度。如果您的孩子是小干部,经常会有出头露面的机会,父母要对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成熟和才能,既给予肯定又要小心面对,同时要注意孩子“优秀”后面的心理和品格。

警惕“成就焦虑”

李维榕博士是国际著名的美国纽约家庭心理治疗研究中心的教授,她在心理咨询方面颇有建树。她曾经给大家讲过一个非常典型的由于父母成就焦虑导致孩子成就焦虑的案例,我至今印象深刻。她说:

我认识一个小女孩,她的父母给了她一个十分出众的名字,让我们暂且叫她“超人”吧。

超人精灵可爱,在班里也很优秀,成绩好,邻里看了都喜欢,是家人及老师的宠儿,就是有一个毛病,她很容易哭泣。很微小的事情,像铅笔芯断了,或皮鞋的带子打了结,或她的书桌被人收拾过,都会令超人眼泪盈眶,抽泣不止。

超人的父亲是个物理教授,却无法理解女儿的个性。他说,女儿见过很多大场面,惯于应付各种环境的压力,对着一千人独奏钢琴都从容镇静,怎么对毫不重要的生活小节却完全失去控制?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谜。

为何一个8岁的小女孩可以面对万众,却无法容忍生活上的小挫折?

要找出谜底,首先要从超人的名字开始,超人名为超人,可见这名字带着多少父母对她的期望。由于超人的父母都很优秀,所以从超人出生的一刻起,父母就为她安排了一切有益身心发展的活动,给她准备了父母认为最适当的环境加以栽培。父母都喜欢古典音乐,超人的婴儿室里也天天播放莫扎特与巴赫。父亲头脑精密,女儿的玩具也全部是发展脑力的益智游戏。母亲精通几国语言,女儿的故事也备有中、英、法、德语版本。

这是一个在放大镜下长大的孩子,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逃不过父母的苦心观察,刻意启发。无疑,这是一对时时都处在成就焦虑中的父母,他们一心一意要把孩子培养成为最优秀的人。

在他们的“厚望”下,超人也和父母一样常常处在焦虑中。

超人大便不畅,父母给她买了会唱歌的马桶,她每次大便,马桶就会唱起歌来回应,让她开心。好在马桶唱的不是古典音乐,否则超人长大后每上音乐会,就会马上联想起要上厕所,那么,父母亲要女儿做音乐家的梦想,岂不变成笑话?

超人身负重任,其心理负担可想而知。她是个乖孩子,甘心乐意地走上父母为她安排的道路。七八岁的小小年纪,就参加天才儿童独奏音乐会,博得掌声满场。父母对她的厚望,也因此而更加迫切。

超人的父亲曾说:“超人在班上如果考了第二名。我就鼓励她下次一定要考第一。”

一个永远向上的孩子,其实就像一匹赛场上的宝马,被人罩上眼罩,只能望着目标奔跑,不可旁观。在这样理智的家族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当然无法承受这世界的不完整之处,因此,生活稍一出错,就触发起内心无比的愤怒。无比的控诉。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米纳,专门研究、探讨儿童的内心世界,她的一本著名的《天才儿童的烦恼》写尽了儿童的悲哀。米纳所指的“天才儿童”,并非一定是天生具有特别天赋的孩子。米纳认为,我们所有人在儿童时代,都得要具有特别的才干,才可以应付父母对我们的各种要求。而父母们的各种要求来自何处?正来自父母内心强烈的成就焦虑。因为在父母们看来,如果不把孩子培养成为最优秀者,就是父母的失职。孩子将来就无法在这个社会上“很好”地自下而上。可是,当孩子“很好”了以后,他就一定很快乐、很幸福吗?

米纳还认为,成人的困扰部分与儿时的经验有关。父母的爱并非无条件的,很多时候都与赏识密不可分。孩子为了获得父母的爱,一生下来就知道要凡事达到父母的期望,否则就会失去父母的赏识,也同时失去他们的爱。渐渐地,孩子学会再也不以自己的感受为感觉,只求达到父母的赏识。

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整个世界也具有同样的心态,他们需要站在世界的巅峰,受到全人类的赞叹,他们当然也对自己万分欣赏。这些人一旦从高峰跌下或经历做人必经的正常阶段,如生老病等,就会陷入无比的低潮。因为他们无法忍受一个不是十全十美的自己。

米纳在书再版时重新写了一篇序,强调父母对孩子的暴行,除了肉体之外,还有更大部分是微妙的心理控制,而且这种控制,是不自觉地一代一代传下去的。

单从我们的名字,也可以看到上一代放在我们身上的压力。中国人命名,不是扬名声显父母,就是超群脱俗,总得要有过人之处。年仅8岁的超人,在下意识中知道,超人的路并不好走,因此,一有机会她就会放声大哭。

她能够哭泣是件好事,至少可以让她心中的压力有个出路,但是,慢慢地,她会知道怎样控制哭泣,那时候,她将会把自己的感受藏得很深。

有趣的是,人的情绪处于低潮或神经紧张的状态,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内心强烈的感觉无法流露所致。

著名心理治疗专家查夫基认为,极度沮丧的人,大部分都无法接受自己或生活中的不完美之处。因此,他的心理治疗,常刻意地把“不必完美”的观念灌输到病人的意识之中。

事事追求完美,是我们不少人一辈子镶在头上的紧箍咒,那金刚圈子一天不能除下,我们便一天不得自由。

李博士建议超人的父母,为女儿起个新名字,叫小花猫也好,小黄狗也好,8岁的孩子应与动物为伍,跳跳叫叫的。一个孩子过早背上那征服世界的使命,担子实在太重了。

焦虑的情绪是会传染的,这是因为父母和孩子的行为是相互塑造的,如果父母在某些事情上表现得焦虑、无力、无助、无望,他们的行为模式也会传达给孩子,使孩子也变得无力无助无望,对自己没有信心。

怎样警惕父母和孩子的成就焦虑,让孩子从容自然地长大?我的教育建议是:

不追求十全十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要对孩子提过高要求。有些父母也许刚开始并没有给孩子提太高的要求,但他们的“胃口”却挺大,孩子差一点就要求好,当孩子好一些了又要求更好,这样芝麻开花节节高,要求也一步步蹿了上去,其目标是希望孩子十全十美。孩子都是很敏感的,尽管您口头上不对孩子提过高要求,但这样没有止境的“欲望”,孩子是一眼就看得出来的,他会在无形中变得焦虑。所以,成年人不要追求十全十美,希望孩子永远争第一的心态未必对孩子有利。

不对孩子过分栽培。像小超人的父母那样,给孩子准备了世界各种语言的书籍,连上厕所也要培植音乐细胞,这样做,本身就是一种焦虑行为,即使父母什么也不对孩子讲,孩子也会从中体会出焦虑的情绪。父母只需帮助孩子成长,不要太刻意地去栽培孩子。

和孩子一起发泄焦虑的情绪。焦虑的情绪人人都有,当您觉得自己或孩子很烦很压抑的时候,喊、叫、哭泣、旅游、大声唱歌等行为都可以适当缓解内心的焦虑。

防止忌妒心。

1999年3月22日的《香港经济日报》上,美国的小学教师Sister Helen P.Mrosia讲述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

这位老师在圣玛利小学做三年级班主任时,班上34名小朋友都跟她十分亲近,尤其是小马克,格外招人喜爱。但是,小马克太爱讲话,老师不得不警告他:不可以在不适当的情况下说话。小马克每次都非常诚恳,说:“多谢老师的教导。”可就是不改。

一天早晨,小马克又在上课时不停地讲话。老师忍无可忍,便犯了一个初为人师的错误。她对小马克说:“如果你再发出声音,我会用胶纸封住你的嘴。”然而,不消10秒钟,同学查理就大声地报告:“马克又在说话了!”

老师没有退路了。她走到自己的教桌前,拿出一卷胶纸,撕下两片,二话不说地走到小马克跟前,把胶纸贴在他的嘴上,刚好形成一个大交叉。老师回到讲台,偷偷地瞧了瞧小马克,又乐了,因为小马克还是那么可爱。老师不忍心了,又走过去把胶纸撕了下来。小马克又是一句:“多谢老师的教导。”

许多年过去了。这位老师接到马克父母的电话,说马克在越战中阵亡了,明天举行葬礼,邀请老师和一些同学前去出席。老师呆住了。她从未参加过军人的葬礼。从照片上看,当了兵的马克很英俊、成熟。老师悲伤地想,我愿意用全世界的胶纸来换取马克跟自己说话。

葬礼之后,马克的父亲走过来说:“我们有一样东西要交给你看。”他从口袋中拿出一个信封,说:“他们在阵亡的马克身上找到这张纸,我想你应该认得这张纸。”

打开信封,马克的父亲很小心地拿出两张残旧的单行纸,从纸的折痕,很明显可看出它们是被重复翻看。不用打开,老师已经知道这是写满同学们赞许马克的话的那张纸,因为她曾让每个同学写出班上每个人的优点。

马克的母亲说:“实在太感谢你为我儿子做了这样一件事,马克很珍惜它。”

这时,马克的同学们也走上来。查理说:“我的那一份仍然放在我家书桌的第一格内。”

史提芬的太太也说:“史提芬吩咐我把他那份放在我们的结婚照相册里。”

玛利接着说:“我的放在日记本里。”

美琪掏出钱包,也拿出她的那一份来,说:“我每天都带着,我想我们每个人仍然保留着它。”

这时,老师的眼泪像泉涌一般流了出来。10多年的漫长岁月。有多少可以珍藏的纪念品,学生们却为何将那样一张纸视为珍宝呢?

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这位老师引导学生互相欣赏,使每位同学都有一个装着自己优点的信封。当他们在喜悦、高兴时,或者遭受挫折时,翻看它,从中会得到无比的动力,更珍惜自己、珍惜现在、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让学生学会互相欣赏,也是引导学生发现美,学习美,进而去追求人生的真正意义。同时,这一方法的独特魅力在于,它在一个集体内部挖掘出了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为每个人的成长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反观当前现实,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做过一些调查,调查发现14%的学生认为:一听到别人成功了,就觉得自己失败了。这说明部分学生看到别人成功时自己很难受,这样的心理对于一个急于上进的孩子而言是真实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想法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就会产生忌妒、嫉恨。

人大附中的刘彭芝老师告诉过我,对于孩子的成功心理要加以引导,特别要防止忌妒心。刘彭芝老师的做法可能值得父母们借鉴。

刘老师在班里倡导了一种消除秘密的武器,经常在班里进行学习方法的交流。谁能够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大家就为他鼓掌,向他表示敬意。结果这个班里出现了一种风气,比方说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银奖的一位同学就说,我习惯于躺在床上想问题,想好了之后起来把它记下来;有的同学是把知识串成链,才好巩固复习。所以大家都是这样敞开胸怀,把自己的有效武器教给别人,大家共同来提高。因为是这样一种胸怀宽广的做法,每个人都获益特别多,既得到了友情,又得到了智慧。而且他们觉得自己的办法比过去多了,在旧的办法之外会不断产生新的办法,使学习充满了自信。在这样的氛围中形成的集体,是温暖的集体,在这样的一个集体中成长的孩子都会有着高尚的人格,都是能够与别人合作的。

很多老师抱怨,优秀学生的培养,往往会出现许多问题。因为孩子之间的竞争,使学生之间的关系十分糟糕。对于父母而言,同样有这样的苦心。怎么办呢?父母不要让你的孩子仅仅为了名次,为了分数去学习,也不要鼓励孩子参与恶性竞争,如不和其他同学友好相处、不共同分享学习上的好办法,搞保密垄断,这是狭隘的。而是要让孩子学会用大胸怀、大境界对待学习、对待同学,在班级里有朋友,人缘好,会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大家互相团结、帮助,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如何引导孩子真正的学习,防止孩子的忌妒心,我的教育建议是:

关心孩子在班集体的情况。如果你的孩子学习成绩优秀,作为父母就要特别注意他与其他优秀学生的关系处得好不好,当然也要关注他和班上其他同学的关系如何。

消除孩子的优越感。有些孩子因为学习成绩好,或者发展得不错,就会很骄傲。当他看到一些工人、清洁工、厨房的师傅时,态度都会非常的不屑,很不友善,或者他会鄙视一些穷亲戚或者做普通工作的邻居,这实际上是一种盲目的骄傲,是一种非常愚蠢的表现。尽管我老父亲文化不高,但他给我讲过一次道理说,驴啊马啊架子大,有用;人架子大,没用。所以说人特别需要热情地对待别人,真诚地对待别人。

让孩子体验普通人的生活。人大附中有一个很好的做法,他们组织一些优秀的学生在学校里进行各种调查。如调查食堂的工作人员是怎么工作的,调查门卫是怎么站岗执勤的,调查学校后勤的各个部门是怎么保证这个学校的正常运转的。经过大量的调查之后,回来进行交流,这些学生明白了:原来为了我们能安心的学习,有那么多人在辛勤劳动,为我们创造良好的环境。比方说餐厅,天不亮就要准备早餐;门卫刮风下雨都要坚守在那个地方,而且不管什么样的人来都要有礼貌地对待,而且处处要维护学校的声誉,不怕麻烦。这种教育的成功之处在哪里呢?在于它不是用说教的方式,而是用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去调查、去体验、去感受,感受那些普通人的崇高的境界,感受人与人之间那种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的关系状态。这样的教育,孩子是心悦诚服的,是从内心接受的。

多和老师联系。孩子在班上的具体表现需要和老师进行良好地沟通,父母宜定时定期地与孩子的班主任、任课老师联系才能了解,了解孩子的学习及在校的各方面表现,如果孩子存在什么问题,就能及时了解,还可以请教老师共同解决。

防止非人化的倾向。

我们不应该忘记“天才学生”卢刚的悲剧。

1991年11月1日下午3点半,美国爱荷华大学凡?艾伦物理系大楼309室,一个天文物理专题讲座正在进行。

卢刚出现了。

这个28岁的青年博士、北京大学物理系高材生、通过李政道博士的出国考试由中国政府公派来美的留学生,幽灵般地溜进了会场。他穿着大夹克,带着一个提包,无声地坐在会场一角。

在《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一书中,作者周励为我们详细记录了悲剧的发生。

卢刚在这里生活了6年,从1985年出国直至1991年11月1日,并在这个房间通过了博士论文。整整6年,他没有离开过爱荷华大学,现在就要与它告别了。他把手伸进口袋,那里有一把0.38口径的手枪,已经装满了子弹。5月份,他向爱荷华地方长官办公室申请到了枪支许可。6月份,他跑到一家渔猎商店,花200美元买下这支巴西制金牛星手枪。他仔细挑选过,这是一把仿制美国警方用的史密斯-威森牌的左轮手枪。从那时起,他就想干这件事了。

“我早就有这个意思了,但我一直忍耐到我拿到博士学位。”卢刚在给他二姐的遗书中写道,“你自己不要过于悲伤,至少我找到几个垫背的人给我陪葬。”

他静静地旁听了大约5分钟,突然拔出手枪射击。他首先开枪击中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47岁的戈尔咨教授。戈尔咨教授应声倒下,卢刚又在他脑后补了一枪,继而又朝史密斯教授身上射击了两枪。在场者一时还未反应过来,以为卢刚拿玩具枪恶作剧,直到看见两位教授的脑门和身上流出大摊鲜血,才明白发生了血案。

中国同学李新受惊吓过度当场昏倒。另一个中国同学夺路而逃,跑到一处有电话的地方报警求救。

这时,卢刚已经冷静地将枪口瞄准了他嫉恨已久的“竞争对手”――中国科技大学高材生山林华博士。他一连朝小山的脑门和胸膛放了几枪,山林华连哼都来不及哼一下就当场被杀死。

卢刚在第一现场枪杀了这三个人之后,又噔噔噔地从三楼跑到二楼,打开了系主任的办公室,一枪射杀了44岁的系主任尼柯森。他确认系主任已经死了后,又跑回三楼第一现场,确定戈尔咨、史密斯、山林华三人是否真的死了。室内有几名惊吓得目瞪口呆的见证人,其中之一是研究科学家鲍?汉生,他和另两名同学正围着奄奄一息的史密斯教授。他还没有死,生命从他的眼里突然逃遁,刚才还那么灵活,大声地激烈雄辩的学者脸上,一下子被死亡罩上一层灰白。卢刚没有打中他的心脏,他鲜血涌注,在书桌下面挣扎着。三个人正准备把他抬起来送去抢救,这时卢刚在门口挥舞着手枪叫他们出去。鲍?汉生轻轻喊了一声“住手”,卢刚不予理睬,然后走到躺在地上的史密斯教授面前,对准他惊恐万状,带着哀求的眼睛,又补发了致命的一枪。史密斯教授马上就死了。

卢刚跑出物理系大楼,持枪飞快地跑到邻近的生物系大楼,从一楼至四楼,似乎在寻找一名女性目标(目击者见他进入女厕所寻人)。在这过程中,卢刚遇到生物系的几位师生,并没有开枪。在生物系大楼没找到他的“射击目标”,卢刚又冲进大学行政大楼,推开副校长安妮?克黎利女士的办公室,朝她胸前和太阳穴连射两枪。副校长的女秘书惊恐地拿起电话要报警,卢刚又向女秘书脖颈上射了一枪,然后举枪自杀。

整个凶杀过程只有10分钟,6人死亡,女秘书重伤。

卢刚博士杀人案震动了美国、中国乃至世界,并引发了世人对中国教育的强烈关注。

卢刚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卢刚是1963年出生的北京人,也是家中唯一的儿子。在北京大学读书时,他是物理系的高材生。1985年,他参加了李政道博士的严格考试,从数百名佼佼者中脱颖而出。6年后,参加美国的博士资格考试时,他不但与山林华并列第一,各门课程都是A,而且他所获高分打破物理系历届记录。

但是,这位成绩优异的高材生,人格方面却存在严重缺陷。据曾与卢刚同住一室的爱荷华大学教育系博士生赤旭明回忆:卢刚这种冷血杀人行为,不仅是由于嫉恨,而且是因为他天性中潜伏着一种可怕的“杀机”,“性格决定命运”。

赤旭明说,1987年夏天,他与卢刚、山林华合租一个一房一厅,他与小山住卧房,卢刚住客厅。卢刚从不打扫屋子,喝牛奶从不用杯子,打开盖对着嘴咕噜咕噜喝完就随手扔在地上。赤比卢大10岁,以长辈的口气告诫他,结果卢刚“目露凶光”,表现得非常凶恶。赤形容卢刚根本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自视甚高,常以“物理尖子”自居。说话喜欢揭别人短处,以嘲弄别人为快乐,时常“出口伤人”。他说卢刚不仅人品素质极差,而且十分好色。他曾幻想所有的女孩子都拜倒在他这个“天之骄子”的脚下,也费了不少工夫追了许多女孩子,但屡遭挫折。

另一位同学回忆说,卢刚与人合住一个公寓时,睡在客厅里,因嫌天气热,经常把冰箱打开一整夜,根本不管别人存放的东西酸馊腐臭。卢刚在许多留学生口中,是一个攻击性很强,让人下不了台,又十分自私的人。久而久之,几乎没有人愿意与他来往。

“卢刚是一个自恋型的人物。”一位熟悉卢刚的教授说,“自恋性格的人会怨恨他们认为伤害他们感情的人。他们看人,并不是看人的本身――并不看人的本质,而是根据自己的解释看这些人怎么伤害他。”这位教授说:“拿着一支枪连续射杀6人,他只把这个视为消灭对他有伤害的人,而不视为是杀害其他活生生的同类。”

高科技时代也能造就冷酷无情的罪犯,或许是世界现象。

卢刚的枪声响过4年之后,即1995年3月20日上午8时,以日本东京地铁霞关站为中心的日比谷线、丸之内线、千代田线,被人施放了“沙林”毒气,导致5500多人中毒、11人死亡的特大悲剧。据警方报告,“沙林”毒气由德国纳粹科学家于1939年研制。此次投毒由日本邪教奥姆真理教所为,而由一些名牌大学毕业的科技天才具体研制实施。

这些悲剧说明了什么呢?

我一直在强调,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而不是仅仅传授知识,如果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教育孩子与他人竞争,而不懂得关注孩子的交往能力和做人态度,那么,孩子有可能产生非人化倾向。

怎样避免孩子的非人化倾向,让孩子成长为健康快乐的人?我的教育建议是:

让家成为爱的港湾。一家人彼此关爱,是防止非人化倾向的重要基石,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只要孩子感觉到父母对其真正的爱护、关心,孩子就会从父母身上学习如何爱人,并成长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别逼孩子考试拿第一。许多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考试拿第一,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十分紧张,这样的期望会让孩子憎恨比自己强的同学,如果考试拿不了第一,便可能会采取不正当的方式去冒险,如作弊、篡改成绩单等,以博得父母的认同。所以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情况,对孩子的要求不能超过孩子的实际能力,只要孩子尽力了,就应该对孩子表示满意,不要给孩子增加压力。

鼓励孩子丰富课外生活。让孩子多读一些文学读物,多看一些感情浓郁的电影,多听抒情音乐等,不仅能扩展孩子的视野,也能充实孩子的生活,使孩子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充满情趣的人。

同类推荐
  • 精致养女10件事

    精致养女10件事

    《精致养女10件事》从如何进入孩子内心,怎样培养女孩的独立性、向上心、情商、智商、交际沟通能力,如何帮助孩子安全度过青春期等11个方面,结合生动的案例,全面总结了100个妙招。这100个妙招是非常实用的,是每一个妈妈都应该在对女孩的家庭教育中落实的。妈妈一旦把这些方法付诸实践,就能轻松地让女孩健康成长,从而成为一个可爱、内秀、进取、开阔、有美好归宿的人。作者九尾狐就当下青年妈妈关心的应如何“精致养女”这一问题,从美丽、勇气、隐私、婚姻、身体、爱情、青春、诱惑等十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系统讲述。
  • 产后恢复与新生儿养育

    产后恢复与新生儿养育

    玛利亚·蒙台梭利,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20世纪赢得世界公认的推进科学和人类进步的最伟大科学家之一,玛利亚·蒙台梭利育儿的思想是公认的当代最科学、是完整的育儿体系,在育儿史上的贡献举世瞩目,以她的思想与法则建立的指导中心,遍布世界各地,被誉为“帮助世界的人士”十二位杰出人物之一。
  • 父母怎样教孩子才优秀

    父母怎样教孩子才优秀

    现在家庭教育往往被溺爱所误导。由于疼爱孩子。再加上生活条件好了,于是很多父母对孩子非常娇惯。非常溺爱,这样的父母无疑是孩子成长的最大障碍。这话说得一点也不夸张。一些孩子之所以出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父母的教育方法扭曲有关!父母可以疼爱孩子,但不要娇惯孩子,娇生惯养的孩子不会赢得成功和幸福的人生;父母可以爱孩子,但不要溺爱孩子,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经不起生活的磨难!记住,要想让你的孩子成为最优秀的人。就要让自己的爱变成有意义的爱,而不是一种伤害!
  • 我们怎样做父亲

    我们怎样做父亲

    这是一本现代文化名人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文集。书中所收的文章,有散文、杂文、随笔、论文,还有讲演稿、书信。作者中有作家、艺术家,也有哲学家、美学家、教育家。他们都是中国现代史上成就不凡的文化名人,如鲁迅、蔡元培、陶行知、徐志摩、丰子恺、老舍、叶圣陶等。他们的文章中蕴含着对孩子赤诚的爱、谆谆的苦心、人生的智慧,以及对国家的抱负、对社会的责任、对理想的坚持、对进步的追求。
  • 让孩子成为“富一代”的教子圣经

    让孩子成为“富一代”的教子圣经

    要想让孩子成为富有的人,并不需要给他留下一大笔财产,而是应把他培养成一个可以创造财富的人!本书汇聚了多位成功父母的经验,讲述了如何让孩子拥有比金钱更重要的学习能力,如何与命运抗争。用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世界,以诚实的态度与人交往,如何对孩子的财商进行开发。有了这些,让孩子成为“富一代”将不再是梦想!
热门推荐
  • THE TRAGEDY OF PUDD'NHEAD WILSON

    THE TRAGEDY OF PUDD'NHEAD WILSO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御灵封神

    御灵封神

    在这个以物魂、灵神为法术主要战力的仙侠世界,身为穿越者的苏展达到天境之后,竟然得到了封神榜上众位强人的御使权限。魔家四将魔李青、太师闻仲、哪吒、杨戬……封神榜上强人无数,且看苏展如何让他们以灵神之姿横行异世。——————本书已签约,请大家放心收藏!每一个收藏和推荐,对我而言都是宝贵的支持啊!另:感谢中国作者素材库免费封面支持ZZSCK.COM
  • 我家官总超有钱

    我家官总超有钱

    官尧臣是枚偏执霸道,富可敌国的高冷妖孽。迟欢欢这只水逆小可怜。自从被他独霸,强行触发了锦鲤模式。转发抽奖中了豪华别墅。随手还中了份神秘礼物!官太太的归属权。有效期限:终生!网友:黑幕!这绝对是黑幕!迟欢欢反手一个转发:别墅自留!在线拍卖官太太归属权。转发即可,一元起拍,价高者得!某妖孽:已婚,转发请慎重!!!配图是两本结婚证,持证人:官尧臣&迟欢欢。迟欢欢一脸问号:什么时候领的证???她怎么不知道!!!
  • 前元十六年

    前元十六年

    他,是高冷帅气的城阳王,在他的王国里呼风唤雨。她,是喜好考古特别是文物的现代女孩,虽有三分姿色,却活脱脱地是个男人婆。因为一次旅行,她睡在了一张古老的床榻之上,从而时光开始在这张床榻之上穿梭。大汉朝,那个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年代。她没到遇见英明神武的朱虚侯刘章,也没有遇见战神霍去病,她只是遇见了那个叫刘喜的。因为她的突然出现,刘喜把她当成了刺客。命弦一线,以为这小命就要交待了,突然的鸡叫划破长天,命运的轮盘又回到了原本的时间。一切皆是梦,还是现实?遇见的那个人又有什么故事,那些被史官遗落的过往,还有那场风华绝代的忧伤。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守护甜心之血红彼岸

    守护甜心之血红彼岸

    前世,她被一个虚伪的女人狠狠地踩在脚下,然,重生后,她决定复仇[作者:夏未晚明[黎未明+夜未晚]更新时间:每周五下午、周六日]
  • 重生之蒋错

    重生之蒋错

    蒋错,大秦蒋国公嫡女,外祖名门望族薛氏,却遭遇丈夫和庶姐的苟且,高门嫡女,鼎盛皇后,身份显赫,家族荣耀,不过是过眼云烟。因为她,母亲惨死,外祖家薛氏灭门,蒋错蒋错,难道就是真的错?重来一生,她偏偏要扭转前世,让她含冤而死的人,通通不会放过!什么爱情亲情友情,对她来说,不存在!
  • 情到深,爱自浓

    情到深,爱自浓

    每一份感情都很美,每一程相伴也都令人迷醉。是不能拥有的遗憾让我们更感缝眷;是夜半无眠的思念让我们更觉留恋。情到深处,是不离不弃的相守,是宽厚的忍让和包容,是心有灵犀的相契相合,是人生的美满和幸福……
  • 凰戏凤:倾世佳人

    凰戏凤:倾世佳人

    他十三岁,被父皇下旨流放边疆,生死,无人知晓。四年后,他受诏回京,已是令人胆寒发颤的邪王——夜星寒。她十三岁,生母出意外下落不明,地位,一落千丈。四年后,她死于非命,醒来之时她已不是大小姐——紫千雪。一怒之下,万军围城,“若得她心,颠覆天下又何妨!若得她心,夺取皇位又何妨!若得她心,纵然死而又何妨!”【秋月ps:嘻嘻参加了征文大赛,各位亲,要支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