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444800000033

第33章 明清时代(14)

蔡元培在一个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中,度过幼年时代,兄弟姐妹7人,他是第4个孩子,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出生后不久夭折了。他从虚龄6岁起入家塾读书,先生教得严格,元培学得用功,小小年纪,养成了沉实内向的性格,好静心读书,独立钻研,常埋头于先生所授功课而不闻窗外事。一次,楼下失火,他竟还在楼上镇定自若地读书。

清光绪三年(1877),元培11岁那年,他平淡的幼年生活骤起变化。他父亲身为钱庄经理,待人宽厚,对朋友更为慷慨,有贷必应,而又不忍心向人讨债。那年,他见钱庄获利甚厚,给店伙们加发了年终奖金,不料,东家对此大为不满,责令赔偿,从此,他忧郁成疾,不久撒手人寰。

元培父亲去世后,家中几无积蓄,生活很快陷入困境。元培晚年在《自写年谱》回忆道:“我父亲去世以后,我们这一房,固然陷入困苦,而不多几年,二叔父、五叔父、七叔父先后失业,即同住一弄的亲戚家,也渐渐衰败起来。”当时,他两个未出嫁的姐姐,竟有病无治,相继去世。店伙们见元培兄弟孤苦无依,打算募款接济,并供元培读书,却被元培母亲谢绝了。

他母亲虽无多少文化,却贤慧能干,又颇有志气。任凭家庭变故,生活贫困,但从不接受别人施舍,她靠典衣质饰,省吃俭用,以柔弱之肩扛着这个苦难的家庭重担,并决心将元培兄弟培养成人。她常对孩子们说,要“自立”、“不依赖”。她对孩子们管教甚严,她自己做到慎言。要求子女也养成慎言的习惯。元培回忆说:“我母亲为我们理发时,与我们共饭时,常指出我们的缺点,督促我们的用工。我们如果有错误,我母亲从不怒骂,但说明理由,令我们改过。若屡诫不改,我母亲就于清晨我们未起时,掀开被头,用一束竹筱打股臀等处,历数各种过失,待我们服罪认改而后已。选用竹筱,因为着肤虽痛,而不致伤骨。又不打头面上,恐有痕迹,为见者所笑。”

当时,蔡元培一家的日子是很艰难的,但家庭的变故,生活的贫困,并没有改变母亲培养儿子的决心和元培好学不倦的志向。聘不起塾师,元培就到处附学;一时无钱买灯,他就借炉灶火光读书。夜里,孩子们做功课,他母亲则在一旁陪读,温语安慰、勉其力学。一次,元培功课做得太晚,过于困倦,思路打不开,母亲便劝他索性早睡,第二天黎明再将他叫醒。经过一夜休息,精神恢复,思路开朗,很快做完了功课。此后,元培养成了熬夜不如早起的习惯。

母亲的教诲,深深地印在元培兄弟的心上。母亲最慎于言语,将见一亲友,必先揣度彼将怎么说,我将怎么对。别后,又追想他是这样说,我是这样对,我错了没有。她常将这些话讲给子女们听,使他们养慎言的习惯。元培后来回忆说:“自己宽厚的性格,受自父亲遗传;‘不苟取,不妄言’的品行,则受诸母教。”在《自写年谱》中谈到早年家世时,元培更多是提到母亲的养育之恩和影响。他深情地说:“我母亲是精明而又慈爱的,我所受的母教比父教为多,因父亲去世时,我年纪还小……我母亲的仁慈而恳切,影响于我们的品性甚大。”

母亲对元培的影响最大,元培也最爱他的母亲。光绪十一年,元培17岁那年,母亲胃病加剧,服药亦不见效,他听说叔父刲臂,曾使其祖母延寿12年。元培虔诚仿效,瞒着家人,偷偷从自己左臂上割下一小片肉,为母和药。翌年,母亲病故,元培万分悲痛,必欲行寝苫枕块之制。被家人劝阻后,他又于夜深人静之际,挟枕席赴棺侧而睡,其兄弟闻之,知不可阻,便设床于停棺之堂,兄弟共宿。晚年,元培旅居香港时改从母姓,取名周子余,以表示对母亲的怀念。

母亲去世后,元培应聘到同乡望族徐树兰家校书。他在古越藏书楼校勘藏书,博览群书,历时4年。后来,元培又中举人,当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来,先后出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成为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毛泽东称颂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这中间,有着他叔父铭恩的悉心指导,塾师的严以督责,更有着慈母的谆谆慰勉和殷切期望,引导蔡元培由经商世家踏上读书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史料:

(1)崔志海:《蔡元培》,浙江人民出版社。

(2)李华兴:《人世楷模蔡元培》,上海人民出版社。

母教如山益终身——朱庆澜母董氏

董氏(约1854~1887),清山东鲁南某县人,19岁时,因家乡遭旱灾,随父母弟妹逃荒,路过历城(今济南市),应聘为朱锦堂继室,庆澜母,聪慧俭朴,教子有方。因生活艰苦,贫病交加,年仅34岁去世。

朱庆澜(1874~1941),字子桥,祖籍绍兴府山阴县柯桥渔后村人。祖父亮士,为人孝悌力田,祖母潘氏,勤俭持家。父亲朱锦堂,字星桥,昆弟7人中居中。少时读四书五经,成年后娶绍兴潘氏女为妻,到太平天国运动发生时,携眷北上,游幕于山东,历聘各郡县主管刑事,所到之处宽厚有仁声。同治十二年(1873),锦堂寓居长青县时,年近花甲,未有生育。此时,正巧年轻的董姑娘随家逃荒路过,锦堂将她聘为继室。长青县在押囚徒合为他祈祷神灵求子,翌年董氏竟怀身孕,并先后生下庆澜、庆恩二子。锦堂晚年得子,“鲁人莫不传呼庆幸,以为善人必有后也。”可惜他遭受颠沛流离老年多病,62岁就去世了,时董氏年方25岁,庆澜只有5岁。10岁嫡母潘氏弃养,越5年,又遭生母董氏之丧。

朱庆澜自幼深受母亲的影响,使他形成刻苦耐劳的品格,兼有南方人的优良传统和北方人刚勇正直的气质。朱庆澜曾意味深长地对女儿说过:“母教重如山”。

朱锦堂去世后,董氏一家孤儿寡母,生活陷入困境。但她对两个儿子十分关爱。虽说她当初不识字,但几年来在丈夫的教导下,不但识了不少字,而且越来越感到读书求知的重要性。为了让庆澜将来能象丈夫一样当上一名“绍兴师爷”,家中无钱送他上私塾读书,她就请求丈夫往日的一位张姓好友暇时来家为庆澜授课,终使庆澜能初通文墨。董氏对儿子的关爱,主要体现在品德和学识的严格要求上,其中有三件事使庆澜爱益终身。

朱庆澜小时候,天真活泼,爱动好玩。当时,富家子弟养金鱼,玩笼鸟,朱庆澜受他们的影响,也买了鱼缸养金鱼,置了鸟笼养飞鸟。从那以后,他上学想着它,放学后玩弄它,白天老师布置作业也不想好好地完成了。母亲看他玩弄宠物过了度,把他叫到面前对他说:“我们家穷,不能看富家子弟的样,你要把大好的光阴用在读书上。”庆澜既感到母亲的话很有道理,但又舍不得丢掉宠物,还是经常玩弄它。有一次,他玩迷了,不听母亲的劝教,母亲一怒之下,将金鱼缸摔出门外,还放走了飞鸟,踏破了笼子。这时,母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应该立志读书上进,切不可玩物丧志啊!”

少年时期,朱庆澜周围的许多青少年,都喜欢围在一起玩纸牌,也有赌注,稍有输赢。庆澜先是围着看热闹,后来慢慢产生了好奇心,最后,有了侥幸心理,竟拿出一点零钱与伙伴们赌输赢,而且越玩兴趣越浓。有一天,玩得十分开心,竟忘了回家。回到家里,当母亲知道他又在玩纸牌生了好大的气。她从庆澜那里夺过纸牌,将它烧掉了,并告诫他说:“赌博是败家子的行为,以后不许再玩,将来长大成人了,也绝对不许赌博。”

董氏步入中年后,经常生病。一天,她因腹泻,无钱医治,病卧在床。邻居有位好心人,借给她烟具,并给他鸦片烟泡,说抽两口鸦片烟,腹泻就会好转。他母亲一试,不知怎的,果然见效。以后,他一遇腹泻,就抽两口烟。庆澜见了烟具,感到好玩,又觉得烟气好闻。于是,每当母亲抽烟时,他就躺在对面闻烟味。这时,母亲意识到,如果自己经常抽这种烟,会使孩子不知不觉地沾上恶习。于是她立即将烟具送还,并含着眼泪对儿子说:“抽上鸦片烟,人就没有上进心,还会使健壮的人变成废人,以后长大了也绝对不许抽鸦片。”

朱庆澜谨遵母命,终身遵守不忘,尽管他后来身居高位,辛亥革命时,被选为四川副都督,民国元年(1912)任黑龙江督署参谋长、护军使、民政长、巡按使、黑龙江省将军,5年,出任广东省省长、新军司令官、广西省省长,后应张作霖之邀任东北特区行政长官兼中东铁路护路总司令,但始终不敢忘掉母教,都以禁烟(鸦片)为政令,自己也一生不吸鸦片,不赌博,并告诫子女,禁烟禁赌是我们朱氏家族的家教,不得违反。他有时到朋友家中,他们多设有烟盘、麻将牌,有人想拉他下水,他也是一尘不染,连纸烟都不吸,还规劝友人禁烟禁赌,并说明烟、赌的危害性。他一生不但不再玩金鱼、笼鸟,还告诫子女,不要“玩物丧志”,浪费光明,虚度年华,要把大好时光用在读书求知及事业上,并在送给女儿朱德君的一条幅上写道:

陶渊明曰:“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主要参考文献、史料:

(1)绍兴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绍兴文史资料》(第二辑)。

(2)绍兴县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绍兴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

平凡之处见精神——鲁迅母鲁瑞

鲁瑞(1857~1943),清绍兴府会稽县安桥头人,鲁晴轩女,周伯宜妻,鲁迅母。鲁迅原名周树人,因母亲姓鲁,取鲁为姓。善良敦厚,吃苦耐劳,夫亡后一直守寡,艰辛教子,并先后让两个儿子放弃时人迷恋的科举,离开她远去南京、日本读书。婚后,长住绍兴城内都昌坊口。1919年12月,鲁迅将年逾花甲的母亲接到北京居住,享年87岁。鲁迅追求进步,不畏强暴,执着坚韧,深明大义等情神,得益于母亲的言传身教。

破俗放足

旧时有女子缠足的陋习,孩子幼时,用布帛紧扎双足,使足骨变形,脚形尖小,以为美观,俗称“三寸金莲”。相传南唐后主李煜令妃嫔尧娘,用缣帛把脚包裹起来,且包裹成新月的形状,使脚尖上翘,穿上精制的弓鞋,以满足爱美之心,从此,民间的女子开始效仿,缠足的习俗流传开来了(一说缠足之习俗始于南齐东昏侯时)。可明清时期女子要把脚缠得损骨伤筋,缠成三寸,痛苦不堪。清康熙三年(1664),曾诏禁缠足,但七年又罢此禁。

鲁瑞小时候,尽管她不愿缠足,可无力反抗,也被缠成一双小足。清末,天足运动兴起,但在封建意识浓厚的古城绍兴,很少有人响应,早就厌恶缠足的鲁瑞却毫不犹豫地放足了。

当时,周氏家族中有一个不第的文童,绰号叫“金鱼”的顽固党扬言曰:“某人放脚了,要去嫁给外国鬼子了。”还称她为“妖怪”,鲁瑞听了这话,并不去找“金鱼”评理,却只是冷冷地说:“可不是么,那倒真是很难说的呀。”弄得那个文童十分尴尬。直到她晚年在北京时,还常把这话讲给家里人听呢。人们说,这事足以反映她的战斗性呢!

情系故家

鲁瑞的娘家安桥头,是一个绍兴城东北30华里曹娥江附近的偏僻小村,嫁到城里后,她不忘故家的亲人和父老乡亲,也不忘哺育她成长的山山水水,于是每当清明、炎夏或秋后,她总要去探望年事已高的母亲,为祖上扫墓,或在乡间住上一段时间,而且,总要将长子鲁迅带在身边。

鲁迅到了外婆家,真如俗话说:“外甥大如皇帝”,在另一个广阔天地里尽情地玩乐。鲁瑞除了叮嘱鲁迅要注意安全外,同意他和农村亲友的子女一起去看社戏、观赏八月十八镇塘殿海潮,与农家子弟一起钓虾、捕鱼、放牛、摇船、摘罗汉豆等,让他与农民为伍。后来,鲁迅还在农村交了不少朋友。这些农民和农家子弟,具有中国农民勤劳、淳朴、节俭等美德,他们不论是鲁迅的祖父做官,他当“公子”、“少爷”的时候,还是其祖父身陷囹圄,他落难以后,都不象上流社会那样,以势利的眼光待人接物,他们对鲁迅的态度依然如故。这种和劳动人民的孩子共同生活的片断,以及从劳动人民和他们孩子那里获得的深厚真挚的友谊,在鲁迅的生活中,形成了一股鼓舞他前进的力量,也就成了他日后属于人民的伟大作家的创作中最初的,但却是一个最生动的源泉。

承传孝风

鲁瑞是位纯朴贤惠的女子。在娘家时,敬爱父母,嫁到周家后,孝敬公婆,以身范人,教育孩子们要孝顺长辈。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1月,她的三子周建人18岁那样,经钱姓同学向杜海生推荐,到位于城内塔子桥的僧立小学任校长兼教师。他第一次领到薪水后,将8元钱薪水全部放到母亲面前,兴奋地说:“姆妈,这钱是我刚拿到的薪俸,都给你,以后你不用再愁饭米钱了。”的确,按当时的米价这钱已足够养活全家了。对儿子的一片孝心,鲁瑞十分感动,笑着说:“阿松(周建人小名),家里节约点饭米钱也还有,你没有读多少书,就出去做事,赚钱不容易,我不想用你的钱,你自己去买些书,自修自修吧!”周建人将钱推来推去推了几次,可母亲还是不肯收下。

鲁迅的生祖母孙氏,城西偏门外跨湖桥人,在生下鲁迅父亲不久就死去了。继祖母蒋氏,城西郊鲁墟人,她很爱孙辈,个性爽直,诙谐幽默,常给他们猜谜语、讲故事,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鲁瑞平时十分孝敬她。看到今天小儿子能挣钱养家了,心想,可不能忘了她老人家呀!于是她对儿子说:“阿松,如果你真有多余的钱,可以隔个把月,给你娘娘(祖母)一、二元钱,前些年她照管你们兄弟几个够辛苦的,你如今自己能挣钱了,给她一点零用钱,让她高兴高兴也是应该的。”

周建人觉得母亲说得对,便急忙跑到祖母房里,对着祖母的耳朵说:“娘娘,今天我发薪水哉,喏,这两元钱给你做零用钱。”祖母听了高兴得流出了眼泪,她手里捏着两元钱,摸看了好一阵子。此后,他祖母见了亲属时,常常嘀咕着这么一句话:“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三兄弟中,阿松最早赚钱,连我也用着阿松赚的钱呢!”

关心国事

鲁瑞小时没上过学,却凭着不懈的努力,自修到能够识字看书。她住到北京后,不到一星期便对鲁迅说:“阿大,我没书看了。”

鲁瑞早年爱看旧式说部小说。1926年“三一八”惨案前夕,她把日夜消遣的小说丢开,开始看起报纸来了。每天大清早起床,她抢先把鲁迅要看的报纸拿过来,戴上老花镜细看一遍。平时,等不到第二天的报纸,自己便买起晚报来了。有时竟买好几张不同报纸,看了以后,除了向有知识的人打听国家大事外,还向不识字的人讲解。要是女师大的许广平等来她家,她便将报上的新闻与她们研究、议论起来,她的议论往往好恶得当,遇到不平之处,显得慷慨激昂,惹得鲁迅都笑起来了。

鲁瑞通过读报,了解社会现实,懂得了鲁迅所作所为的意义,从而给予极大的理解和支持。

埋痛赞子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住在北京的鲁瑞,已是耄耋之年,闻此噩耗,这位坚强的母亲,强忍悲痛,没有哭泣,只是悲痛至极,两腿发抖,不能举步了。

鲁迅去世,惊动全国,社会各界纷纷举行各种形式的追悼活动。毛泽东为他题署墓碑,对鲁迅光辉战斗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痛失爱子的鲁瑞,竭其所能,广泛搜集记载鲁迅后事的报刊及资料,堆了满满的半床,并一一加以披览。

同类推荐
  • 朱元璋传

    朱元璋传

    本书是吴晗1948年写定的版本,当时作者思想自由,文思活泼,语言生动,正当盛年。在他笔下,一个历经艰辛磨难,乞讨度日的小流氓和英勇睿智、气度恢宏的统帅;一个勤政爱民、夙兴夜寐又猜忌心极重,杀戮成性的矛盾复杂多面的帝王形象活灵活现,本书终成明史及帝王传记的不朽名著。
  • 往事回眸

    往事回眸

    在敲打计算机键盘的时光里,许多前辈、学者、战友、老师和朋友,包括作者的亲人,都针对许多有趣的故事及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做人、做事的道理进行了交流,且议论最多的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攸关的事。社会风气中的是是非非,时事事件的发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中一些值得切磋的关节,许多有识之士的人生感悟以及为人之道上的磕磕碰碰等,都是作者写作的题材和素材。
  • 张曼新传

    张曼新传

    这是一部生动的传奇。他不是冒险家,却有着冒险家的无惧;他不是侠客,却有着侠客的肝胆,他不是慈善家,却有着慈善家的爱心。这是欧洲著名侨领张曼新的真实写照。这部长篇传记,运用独具特色的艺术架构和表现手法,浓墨重彩而又生动地再现了九十年代初张曼新挈妇携子勇闯东欧以及他出国前后种种奇特的生活遭际和天文夜谭般的奇特人生之族。本书将给您一个全新的视角,将带给您一个充满独特情感世界的精神领域!
  • 单田芳说单田芳

    单田芳说单田芳

    单田芳迄今唯一公开自传,一代评书艺术大师呕心之作,四十万言,字字是金,道尽家国兴衰、个人荣辱。风雨苍黄七十年,长城内外八千里,历大难而弥坚,壮心永不已。大历史、大时代、大关怀,中国人不可不读的励志经典。不仅是一代艺术大师的个人回忆,更是一个民族不能忘记的国家记忆。尊敬的书友,本书选载最精华部分供您阅读。留足悬念,同样精彩!
  • 世界历史名人丛书:弗洛伊德

    世界历史名人丛书: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精神分析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产生的一种以研究无意识心理现象为出发点和核心的心理学说。
热门推荐
  • 宛若君来承宇飞

    宛若君来承宇飞

    泰颐九年,看似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东玄国实则暗潮涌动,有内忧、外患,也有家仇、国恨。一群年轻人因为父辈的恩怨纠缠在一起,是暗生情愫还是一见钟情?是妥协还是背叛?……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后,大家都得到了成长,明白了是非对错,明白了自己所求,也明白了真正的国泰民安是要靠君臣一心所守护的……
  • 凡尘行之道尊

    凡尘行之道尊

    他,一名凡体,为了追寻希望,踏上修行之路,历尽千辛万苦,才发现,所谓的希望,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受尽他人欺凌的他,却逆天崛起,一代道尊君临天下,圣体又怎样,奇才又怎样?一名凡体,便可一剑展之。
  • 凤妃倾城:灵帝大人心头宠

    凤妃倾城:灵帝大人心头宠

    包子娘,傻子爹,受气弟,外加一个往死里作的脑残原主。都这样了皇室还忌惮功高盖主,各方势力还想要夺取灵宝兵权。哥哥是咋死的,老爹是咋傻的,小弟在宫中咋受气的,来来来,咱们都算算。要灵石没有,要命一条,不过那命是指你的,掂量着办吧。走了,夫君,回去吃饭种田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故梦幽幽

    故梦幽幽

    21克是灵魂的重量。21克是新生儿心脏的重量。21克承载着我们生生世世最重要的记忆……她是幽冥地府的神,是断送人前世过往的孟婆,她本是赢了东岳大帝的一个赌,被默许逃到人间,玩上个几十年……人间的几十年,她对许多人都动了心,她自诩每一段都是刻骨铭心……她曾以为她是滥情之人,却不想,竟是那个最专一的人……原来,生生世世桩桩件件,都是他……
  • 极品妖孽混都市

    极品妖孽混都市

    在一次竞聘过程中邂逅了美女老总,并在美女老总遭遇困局时英雄救美,挽救美女老总于危难之中,身边接连有美女同事主动送上门,不吃白不吃,男人嘛,有多少个能够把持得住?可是,吃多了窝边草不是一件好事,争风吃醋每天上演,享受齐人之福着实不容易……
  • 樱花劫之相思豆

    樱花劫之相思豆

    樱花劫第一部“长生恨”经历了接二连三的磨难,丢失性命的女主,穿越到了古代,同样的人,会造就怎样的故事?来看女主如何逆袭吧
  • 那些小事儿不小

    那些小事儿不小

    小事儿从来不小。那些我们以为的小事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意想不到。
  • 男神种植手册

    男神种植手册

    在这片充满魔法的大陆上,人们通过种植的精灵来守护自己。作为一个平民女孩,没有办法获得高阶精灵的种子,只能和其他小伙伴去种子遗弃质地寻找被贵族和大家族遗弃的废种,妄图种植出自己的精灵。然而,真的会成功吗?
  • 九阳神帝

    九阳神帝

    无尽星空,修士主宰。有肉身成圣者,肩抗日月。有元魂通神者,焚天煮海!穿越而来的江易,遭弟子背叛身陨,再世重生后,发誓此生要活的轰轰烈烈。美女要最漂亮的,宝贝要最牛逼的,宠物要最逆天的。“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
  • 娇妻在上:楚少,哪里逃

    娇妻在上:楚少,哪里逃

    五年前,一次意外,他在她的肚子里面种下了他的种子。五年后,再次相遇,他却丝毫认不出她。因为他,她被赶出家门,因为他,打破了她原本平静的生活,也是因为他,给了她一个最完美的礼物。可是当五年后,看着眼前男人一副不认识她的样子,她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