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446300000013

第13章 扩张中不忘谨慎,谨慎中不忘扩张

进取才能发展李嘉诚一生坚守这样的经营理念——“进取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进取”。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存在规模扩张与稳健发展的矛盾。多少人因保守求稳而碌碌无为,多少人因盲目扩张而遭遇滑铁卢。李嘉诚的与众不同之处正在于。他同时以稳键和超速而闻名。用李嘉诚自己的话说,“奥妙无他,唯平衡耳”。

一个企业要赢利、要发展,还要提防时时存在的商业风险。打个比喻,犹如“脚踩棒子手举瓜”,是停步不前,还是雷厉风行?长期以来,李嘉诚坚持“进取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进取”的投资宗旨,以致业界将其归为“长期投资者中的保守派”,对此李氏不以为然。李嘉诚讲过:“我本身是一个很进取的人,从我从事行业之多便可看得到。不过,我着重的是在进取中不忘稳健,原因是有不少人把积蓄投资于我们公司,我们要对他们负责任,故在策略上讲求稳健,但并非不进取,相反在进攻时我们要考虑风险及公司的承担。事实上,我们现在有很多进取的业务正在进行中,只是未向外宣布。反观欧美的新兴科技,平均来说,股价下跌了80%,有的互联网科技,甚至下跌了90%。所以,在开拓业务方面,我要求是收入与支出平衡,甚至要有盈利,我讲求的是于稳健与进取中取得平衡。船要行得快,但面对风浪一定要捱得住。我在20多个国家都有业务,可见我的进取心。在过去一年,我奉行的原则是保持现金储备多于负债,可以起到平衡作用。”

正是这种“进取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进取”的理念始终贯彻在李嘉诚的整个经营过程中,时时刻刻保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态,又不满足现状,能够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不仅使得李氏企业逃脱多次金融风波的残酷绞杀,而且能够在逆境之中寻求突破,事业更上一层楼,演绎了“超人传奇”——创业五十八年从无亏损。是名副其实的华人首富,并曾挤进《福布斯》世界富豪排名前十,资产曾高达320亿美元之多。

从李嘉诚少年时代的经历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进取心特别强的人,14岁的李嘉诚因生活所迫,来到茶楼打工,每天要工作15个小时以上,但是回到家后,他还要就着油灯苦读到深夜。由于学习太用心,他经常会忘记时间,以至于想到要睡觉的时候,已到了上班的时间。他的同事们闲暇之余聚在一起打麻将,李嘉诚却捧着一本《辞海》在啃,时间长了,厚厚的一本《辞海》被翻得发了黑。

李嘉诚在香港生活,要融入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必须要解决广州话和英语这两个语言关的问题。李云经要求儿子“学做香港人”,一来可以立足香港社会,二来可以直接从事国际交流。倘若将来有出人头地之日,还可以身登龙门,跻身香港的上流社会。李嘉诚把学广州话当做一件大事来对待。他拜表妹表弟为师,勤学不辍,苦练不止,很快就学会一口流利的广州话。李嘉诚学英语,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他边走边背单词。夜深人静,他怕影响家人的休息,独自跑到屋外的路灯下读英语。天刚亮,他又一骨碌爬起来,口中念念有词,不是在朗读就是在背诵英文。即便在茶楼打工、中南公司当学徒,在每天10多个小时的辛苦劳作后,李嘉诚仍从不间断的坚持业余时间学习英语。这种坚持不懈、刻苦努力的进取精神,一般人实在很难做到。功夫不负苦心人,李嘉诚凭着刻苦学习的毅力,几年后熟练地掌握了英语。就是到晚年,年逾古稀的李嘉诚在接受采访时还说:“我每天晚上都要看英文电视,温习英语。”在李嘉诚日后几十年的商海搏击中,广州话和英语都使他在生意上得心应手而受益匪浅。在香港,华人中流行广州话,不懂广州话可以说寸步难行。英语更是给李嘉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巨大财富。在长江塑胶厂创业之初,李嘉诚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直接与外商接洽,从而赢得了至关重要的致使塑胶厂起飞的订单。李嘉诚曾这样形容过自己“人家求学,我是在抢学问。”他认为,善于“抢学问”,就是在抢财富,抢未来。

李嘉诚说:“一个人只有不断填充新知识,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不然你就会被那些拥有新知识的人所超越。”李嘉诚正是这样—奋力追逐着时代的脚步,在现代社会的激流中领跑急行,正是这样一个进取心特别强的人。正是这种积极进取的心态,让他不满足于只做一个“塑胶大王”,也不满足于只在香港发展,而是要在全球的大舞台上搏击风云,创造一个华人的传奇。

浪漫经营,后果堪忧

关于李嘉诚稳中求进发展战略,也有不少人士持异议,认为过于保守。同为李嘉诚好友的前八佰伴社长和田一夫就属于另一种风格。虽然八佰伴取得过一度的成功,但其成败都显得过于突然。

日本知名连锁商业集团八佰伴的女创始人和田加津,正是当年家喻户晓的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的原型。阿信诚信待客,勤俭持业、百折不挠的精神曾让许多观众感动不已。但时隔二十年,阿信的八佰伴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倍感不力,兼之自身经营不善,八佰伴不得不在1999年宣布破产,走过半个世纪的一代名店就此倒闭,让人唏嘘不已。

八佰伴从一个小蔬菜水果店经过67年发展到一个企业集团,它曾有过辉煌的发达史,曾给予人们不少的成功启迪。走到今天这一步,其中教训发人深省,也许就像成功的奥秘一样,它会有助于人们认识如何使企业绕开激流险滩,达到成功的彼岸。

出生于静冈县蔬菜水果小店的和田一夫至今对自己能在日本以外的地方闯出一番天地感到骄傲。但是,他表示成功不是没有代价,在这之前和期间,他尝试过两次失败。第一次是他21岁那年,静冈县热海家的蔬菜水果店被大火烧毁。不过,这次失败促使他把烧成平地的100坪(约330平方米)土地拿去抵押,借钱买了块300坪的土地盖超级市场,结果开创了日本八佰伴。另一次是1976年,受世界石油危机冲击,巴西八佰伴被逼关门。从这次失败的经验中,他领悟到不该死守一个地方,要大胆调动资金,分散资产。也许正是这些经历铸就和田一夫冒险的性格。和田一夫的信条是“有风险才有利益,风险越大,利益越大”。结果,他不顾实际,盲目膨胀。急进冒险,造成企业基础不稳,运作不灵,无应变能力,无竞争力。

80~90年代初期,当亚洲经济处在全盛时,八佰伴集团曾在16个国家,拥有400多间百货公司。那时的和田一夫因霸占世界零售业第一把交椅而扬名。他在香港太平山顶上盖的白色洋房,曾让不少香港太平绅士既妒又羡……。

八佰伴倒闭经过如下:八佰伴百货破产之时,正值亚洲金融受肆虐的劣势时期,这或许是其清盘的原因之一,但其管理层的经营作风确是决定性的主因。在急速的扩张过程中,八佰伴背离了原来的超市路向,不仅不断改变经营手法,且在物业市场上大额投资,当遇上金融风暴,这等物业却成了负资产,集团被迫拖欠贷款以维持经营。但市场经营的持续不景气,拖欠的款项亦越积越多,最终只有踏上结业清盘的不归路。1990~1996年的短短6年内,八佰伴在内地的零售点由零扩展至50多处,销售额在1997年取得近八亿元人民币。那几年内地经济发展缓慢,消费疲弱,导致预期营业额不断减少,然而,营运资金却不断投入,集团的财政状况每况愈下。为了实现集团主席和田一夫的梦想,八佰伴只有靠信贷维持高速扩展,因而信贷利息由1993年的8500万激增两倍至1997年的1亿6000万,其占利润的百分比由24%跃升至49%。换句话说,在1997年的收益近50%是用作支付贷款利息。在结业时,集团欠下的款项高达7300多万元,可见八佰伴因急速扩展业务,低估扩张业务所需的资金,给企业带来沉重的利息负担人当然不能没有梦想,但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顾实际,那么梦想是很难实现的。这与当年李嘉诚经营房地产时的谨慎形成强烈的对比。李嘉诚坚持不向银行抵押贷款,不炒“楼花”,不去投机,而是稳扎稳打,慢慢做大,终于坐上香港“地产大王”的头把交椅。李嘉诚凭着现实的精神,实现了其赶超置地的梦想。

和田一夫低估了经营非核心业务的风险,在和田一夫眼中,对顾客提供各式各样的商品服务是大趋势,因此传统的百货零售业必须做出改变。为实践“一站式”的经营策略,八佰伴的业务变得多元化:饮食、食品加工、娱乐事业等。八佰伴为容纳其综合零售业务,必定选择大型购物中心;为减轻租金负担,八佰伴开始自购物业。购物商场每每因为八佰伴进驻而被带旺,物业价格亦随之升值。随后,即出售全部或部分购物中心面积,集团取得可观利润。例如在1994年,八佰伴以每平方近18000元售出会展广场物业,为集团带来3亿1000万的惊人利润。随着地产市场畅旺,而百货业表现却持续萎缩的情况下,地产投资在八佰伴的业务便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八佰伴于1997年度的地产业务收益竟有近4亿元,抵消了其百货零售业和其他业务的亏损,且全年的总收入有1亿2000万,可见地产投资成为八佰伴的续命甘泉。然而,当受到金融风暴的冲击,资产价值迅速下跌,集团的物业变成负资产,失去这个财源支柱后,八佰伴的衰亡便不能避免了。

低估开发新兴市场的风险是导致八佰伴失败的又一因素。60年代中后期,由于日本经济低迷,和田一夫把八佰伴扩展至其它国家和地区。而巴西便是其第一个海外市场。可是,1972年的海外扩展的第一步结果是失败收场。和田一夫开发巴西市场动机很可笑,因为他信仰巴西的某个新兴宗教,随后和田一夫转移目标到中国市场。于是香港成为他实践“中国梦”的第一步。1989年,他把八佰伴的总部迁往香港。1990年,八佰伴分别在红觵、沙田和屯门开设3家大型百货公司。1991年,投资近500万在沙头角开设第一家中、外合资形式经营的大型百货公司。1992年,八佰伴正式进军国内,与上海第一百货合资在上海开办一座全亚洲最大的百货公司。在北京,八佰伴以合资形式建立一个最新的货品分销中心和网络,以完善内地的零售业的效率。最后,和田一夫干脆把八佰伴总部由香港搬往上海。并豪情万丈地宣布,要在中国开一千家超市。然而,内地的消费习惯尚在不断转型,还未全面接受百货公司的销售模式,而且,和田一夫亦高估了内地消费者的购买力,适逢中国进行“宏观调控”政策,冷却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减低了市民消费的意欲,以高消费定位的八佰伴立刻受到严重冲击。另一方面,国内合资伙伴的已核资金也不能如期到位,为了维持业务顺利进行,八佰伴只能以外资身份继续投入更多资金。面对远较预期为差的回报及不断扩大的资金需求,八佰伴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由于八佰伴扩张过速,在旧店未上轨道前便大力扩张新店,以致债台高筑,银根紧绌,又缺乏银行的后盾支持,这成为八佰伴倒闭的根本原因。在日本八佰伴破产后,供应商纷纷登门讨债,令银根本已紧绌的八佰伴在海外的分店更加捉襟见肘,资不抵债立现,产生雪崩效应。

失败是成功之母,吸取教训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浪漫经营,风险太大,一旦出现差错,后果堪忧,脚踏实地的发展,虽然缓慢,但风险就小的多,两害相较取其轻,还是稳步发展为妥。

居安思危注意防范风险

高风险从来都与高利润结伴而行,一旦贪念冲破了理智的防线,它就要显示其强大的破坏力了。

1971年,恒生指数创下40632新高位,不足两年上升15倍,1972年更升至84340,上升16倍,一时港民纷纷热衷炒股,可谓“炒风刮得港人醉”。但此时我们不得不折服李嘉诚“炒风刮得港人醉”的疯狂时期,丝毫不为炒股的暴利所心动,稳健地走他认准了的正途——房地产业。

而不少房地产商,却放下正业不顾,将用户缴纳的楼花首期(款),将物业抵押获得银行贷款,全额投放到股市,大炒股票,以求牟取比房地产更优厚的利润。

炒风愈刮愈炽热,各业纷纷介入股市,趁热上市,借风炒股。连众多的升斗小民,也不惜变卖首饰、出卖祖业,携资入市炒股。职业炒手更是兴风作浪,哄抬股价,造市抛股。香港股市,处于空前的癫狂之中。1972年,汇丰银行大班桑达士指出:“目前股价已升到极不合理的地步,务请投资者持谨慎态度。”

桑达士的警告,湮没在“要股票,不要钞票”的喧嚣之中。1973年3月9日,恒生指数飚升到177496的历史高峰,一年间,升幅53倍。

物极必反。在纷乱的股票狂潮中,一些不法之徒伪造股票,混入股市。东窗事发,触发股民抛售,股市一泻千里,大熊出笼。

当时远东会的证券分析员指出:假股事件只是导火线,牛退熊出的根本原因,是投资者盲目入市投机,公司盈利远远追不上股价的升幅,恒指攀升到脱离实际的高位。恒生指数由1973年3月9日177496点,迅速滑落到4月底收市的81639的水平。是年下半年,又遇世界性石油危机,直接影响到香港的加工贸易业。1973年年底,恒指再跌至4337点;1974年12月10日,跌破1970以来的新低点—15011点。其后,恒指缓慢回升,1975年年底,回升到350点。

除极少数脱身快者,大部分投资者均铩羽而归,有的还倾家荡产。香港股市一片愁云惨雾,哀声恸地。港府颁布新的证券条例,加强监管,提出四会合并。1980年,成立将取代四会的香港联合交易所(简称联交所);1986年4月,联交所正式营业。

20世纪70年代初,股市无论对投资者,对上市公司,都是个全新的课题。人们普遍表现出盲目幼稚。在这一点上,李嘉诚显出高人一筹的心理素质。

毫无疑问,李嘉诚是这次大股灾中的“幸运儿”。长实的损失,仅仅是市值随大市暴跌,而实际资产并未受损。相反,李嘉诚利用股市,取得了比预期更好的实绩。

长实上市时,拥有收租物业约35万平方英尺,年租纯利390万港元;发展物业7项正兴建或拟建,基保独资拥有的地盘3个,合资共有的地盘4个。上市时将25%股份公开发售,集得资金3150万港元。这笔巨资,加速了长实的物业建设。与其他地产商合资发展的楼宇,均做出售;独资兴建的楼宇,做收租物业。

1973年的大股灾,一直延续到1974年年底,其后股市有所回升,仍持续低迷一年多。原因是世界性经济衰退,本港股灾使不少地产商和投资者受损,造成地产低潮。

可见,“退而结网”并不是面对暴利机会就违背了初衷,不顾自身情况而做出悔之不迭的决定,而是要我们细心搜集情报,居安思危,做出最利于未来的决定,才能得心应手。

进取不忘稳健

虽然李嘉诚是一个积极进取,志向远大的人,但是在李嘉诚的经商哲学中,稳健一直是最主要的指导思想。他能够看准时代脉搏,并且坚定的按自己的计划行事,不为一时暴利所动,而是坚持自己的稳健的投资理念,最终获得理想的收益。

80年代末,李嘉诚的集团已经十分庞大,他的精力智力都不够应付同时管理多间大型公司。李嘉诚就改变经营策略,他大多通过债券股票投资,利用富有进取心的商家为他赚钱生利。这样,虽不如自己投资自己经营获利大,却比较省事。“进取中不忘稳健,在稳健中不忘进取,这是我投资的宗旨。”这是李嘉诚常说的一句话。1955年,他把困境中的长江挽救成功,扭转厄运,并且业务渐入佳境,某一天,他便以此话告诉员工。而多年来,这句话亦成为了李嘉诚投资的宗旨,令他战无不胜。可以说,稳健已经融入李嘉诚的性格,他曾说过:“作为一个庞大集团的领导人,你一定要在企业内部打下坚实的基础,未攻之前,一定要守,每一个策略实施之前,都必须做到这一点。”

“稳健”不仅是李嘉诚的一条为人处事之道,甚至可以说是李嘉诚与生俱来的一种性格。特别是在进入一个陌生或新的领域时更应“谨慎”和“稳健”,应抱着一种试探的心理,逐步深入。

正如美国的MBA教育中常常引用这一样一句话:“不要用两只脚一起去测试你不知深浅的水域。”进入股市的一般是两种人:一种是投资家,一种是投机家。投资家与投机家的区别在于:投资家看好有潜质的股票,作为长线投资,既可趁高抛出,又可坐享常年红利,股息虽不会高,但持久稳定;投机家热衷短线投资,借暴涨暴跌之势,炒股牟暴利,自然会有人一夜暴富,更有人一朝破产。香港股坛上赫赫有名的香大师香植球、金牌庄家詹培忠,都曾股海翻船,数载心血几乎化为乌有。

李嘉诚进入房地产的时候,房地产还不是大热门,但绝非冷门。房地产已经成行成市,个中好手在其中创出了许多新意。比如祖籍广东番禺的霍英东于1954年首创卖楼花的销售高招。所谓卖楼花,就是一反原来地产商整幢售房或据以出租的做法,在楼宇尚未兴建之前,就将其分层分单位(单元)预售,得到预付款就动工兴建。卖家用买家的钱建楼,地产商还可将地皮和未完成的物业拿到银行按揭(抵押贷款),可谓是一箭双雕。银行的按揭制日益完善。用户只要付得起楼价的10%或20%的首期,就可以把所买的楼宇向银行按揭。银行接受该楼宇作抵押,将楼价余下的未付部分付给地产商,然后,收取买楼者在未来若干年内按月向该银行付还贷款的本息。无疑,银行承担了主要风险。霍英东售楼花的创举可以加速楼宇销售,加快资金回笼,弥补地产商的资金不足。因此,急功近利的地产商纷纷效尤,蔚然成风。

李嘉诚面对地产界的主流新风潮,作为一个新进者,他冷静地研究了楼花和按揭。李嘉诚得出结论,地产商的利益与银行休戚相关。地产业的盛衰直接受银行影响。正所谓唇亡齿寒,一损俱损。因此,过多地依赖银行,未必就是好事。

根据高利润与高风险同在的简单道理,李嘉诚制订方略:

一、资金再紧,宁可少建或不建,也不卖楼花,加速建设进度。

二、尽量不向银行抵押贷款,或会同银行向用户提供按揭。

三、不牟暴利,物业只租不售。

总的原则是谨慎入市,稳健发展。

1961年6月,廖创业银行挤提风潮证实了李嘉诚稳健方略的正确。廖创业银行由潮籍银行家廖宝珊创建,廖宝珊同时是西环地产之王。高速发展的地产行业有着丰厚的回报,廖宝珊心动了,他冒险将储户的全部存款动用。投入到风险极大的房地产建设,消息传出,储户纷纷要求取出存款,出现了挤提风潮。面对失控的局面,廖宝珊脑溢血而死。李嘉诚从自己所尊敬的前辈廖宝珊身上,更加清醒地看到地产与银行业的风险。他深刻地认识到投机地产与投机股市一样,一夜暴富的背后,往往是“一朝破产”。作为地产界的新秀,李嘉诚坚持稳健的步伐。后来,在1965年1月,明德银号又因为投机地产发生挤提宣告破产,全港挤提风潮由此爆发,整个银行业一片凄风惨云。广东信托商业银行轰然倒闭,连实力雄厚的恒生银行也不得不出卖股权给汇丰银行才免遭破产。靠银行输血的房地产业一落千丈,一派肃杀,地价楼价暴跌。脱身迟缓的炒家,全部断臂折翼,血本无归。地产商、建筑商纷纷破产。由于李嘉诚奉行稳健发展的策略,所以在这一次大危机中,李嘉诚损失甚微,安全地避过了地产危机,而且依然稳步拓展。

我们不能因此而说,别的经营方法一无可取。正如李嘉诚不卖楼花,却不能说卖楼花就一定会失败。事实是,卖楼花的做法,在今天的房地产界依然大有其市。正所为商无定法,条条大路通罗马。卖楼花的始作俑者霍英东今天一样是地产巨头。关键是我们必须从李嘉诚的做法中吸取有益的启迪。李嘉诚初入地产行业,羽翼未丰,他输不起赔不起,因此他采取不输不赔但资金回笼缓慢、赚头不大(与卖楼相比)的只租不售的稳健发展策略。这也符合李嘉诚与生俱来的一贯性格。

做生意,进取心不能不有,但也一定要居安思危,不忘稳健,只有平衡发展,才能不被商业风险击垮。

步步为营步步赢

商海中的浪潮大起大落,让人捉摸不定。只有精心策划每一步投资战略,稳扎稳打,才能步步为营步步赢。

自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出,香港各界对股票产生了“要股票,不要钞票”的强烈投资狂热,掀起了一阵比一阵高涨的“上市狂潮”。在这股狂潮中,恒生指数竟升至1170点的高峰。

然而好景不长,在随之而来的时间里,变幻无穷的世界经济袒露了它神秘莫测的一面,在1973年中期世界石油危机的冲击下,香港经济受到巨大影响,出口市场萎缩,股票市场大泻,整个香港的经济,特别是其中占有显著地位的房地产、金融业更是一片阴风惨惨、人心惶惶的景况。

在这个大背景下,目光深远的李嘉诚,在塑胶花、房地产的经营方面相继显示了他的独创才能后,又在股票经营方面显示了他的远见卓识。由于对房地产业的发展前景看好,1972年10月,趁香港股市处于牛市挂牌上市的长江实业,充分吸纳社会上的闲散资金,然后投放于大量物业的低价收购上。这样,就在人们用低价卖出物业并用所得的钱去购买股票时,李嘉诚统率他的长江实业一边发行股票,一边将发行股票所吸纳的资金成批地收购那些低价出卖的物业。

1975年3月27日,长实通过召开股东特别大会讨论,决定授权董事局发行新股2000万股,以每股340港元的价格全部发行配予李嘉诚。该项新股的权益与现行发行的股份相同,但不能享有1975年和1976年所派发的任何股息。李嘉诚则从本人手上持有的长江实业股份中,取出2000万股交与获多利有限公司,以私人配售方式,按每股340港元的价格全部包销。配售取得的资金,将用于购买此次发行两年无股息的全部新股,目的在于吸收6800万港元现金,这为集团准备了充足的资金,在即将复苏的香港经济中大显身手,同时,可使长江实业股票,得以更广泛地分配与各大公司机构及社会人士持有。

1973年年末1975年李嘉诚曾两次发行新股集资18亿港元,趁世界经济严重衰退,香港市场大幅度波动,地产处于低潮之际,李嘉诚成功地大批购人楼宇地皮10多处,其主要包括:

(1)购入鱼涌太古一号地盘,面积约31万平方米,几个月后将所占一半股权出售,获利1450万港元,超过上年全部租金收入。

(2)与亨隆地产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发展位于九龙亚皆老街地盘,面积约5908万平方米。

(3)与新鸿基、永泰新世界联合组成“有得置业公司”,投得位于沙田小沥源的沙田市地段第一号土地一块。该地段面积为4000亩,计划兴建住宅楼宇约53万平方米及商业楼宇约34万平方米(长江实业占25%的权益)。

(4)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透过直属联营机构成立“加拿大怡东财务有限公司”的附属公司,斥资8500万港元购人港岛北角半山著名风景区的赛西湖大地皮一块,占地面积达8万平方米,平均每平方米地价不过1066港元。仅用约05万平方米地皮兴建10幢高级住宅大厦,每幢4层,全部大厦楼面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于1978年全部售出。由于大厦仅占全地盘面积的6%,余下约75万平方米即占地盘约94%均为空地,利用赛西湖风景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发展成为一个集娱乐、运动和休息于一身的场所。

1976年长实进一步发展,大量收购地皮及楼宇,其主要有:

(1)与新鸿基、亨隆及周大福合资购人高士打道、港岛湾仔海旁的英美烟草公司原址,该地盘占地约06万平方米,计划兴建5幢30层高住宅及商业大厦,其中包括伊丽莎白大厦及洛克大厦。

(2)与香港另一家地产公司合作购入薄扶林道BBL 806-807号地段,该地段占地约逾19万平方米,计划兴建住宅大厦,约有楼面面积93万平方米。

(3)购入占地约01万平方米的英皇道499号和占地约427万平方米的马宝道78号,计划兴建一座24层高工业大厦。

(4)购入九龙尖沙咀汉口道2号现在商业大厦全座(美轮酒店现址),占地约01万平方米,楼高14层。

(5)购入香港坚尼地道凤凰台地盘其余50%权益,占地约05万平方米,为5座兴建中的高级住宅大厦,每座楼高19层,楼面总面积约33万平方米,住宅单位共360个。

(6)购入九龙琼林街地段NKIL15722号工业用地一块,占地约0.5万平方米,计划兴建13层高新型工业大厦,全部楼面总面积约达5万平方米。

(7)购入葵涌地段KCTL322-325号工业用地一块,占地约09万平方米,计划兴建12层高新型工业大厦,楼面总面积约达74万平方米(长实占50%权益)。

(8)购入九龙金巴利道25号现成商业大厦全部楼盘,占地约585万平方米,楼高7层,计划改建为一座17层高新型商业大厦,楼面总面积达06万平方米(长实占50%权益)。

(9)购入新界屯门农地(属政府蓝图内地农地),占地共约125万平方米(长实约占51万平方米),等等。

这一年,长实集团的资产净值总数达536亿港元,比1972年公司上市时的法定资本2亿元增加了l倍以上。全年除税后的综合纯利达5887万港元,仅租金纯收入即达2192万港元。

一般地说,投资股票必须根据本地“市场走势”和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确立熊市或牛市的趋势,然后决定买人或卖出。在香港,能否利用股票市场,关系到每一个公司企业的成败。许多地产公司不谙此道,在股市疯狂时期将上市集资所得悉数购买高价的股票,结果在股市大跌中焦头烂额,一败涂地。但长江实业却能从股市上升中获得大量现金,趁地价落时又购人大量地盘。经营手法之高低,相去何止千万里。

由于李嘉诚出色的财务管理,长实集团在短短几年内获得了飞速发展。到了1981年,长实集团总资产跃至1385亿港元,首次突破10亿港元大关。几年间,长实盈利增长近30倍,全港瞩目,不同凡响。1988年,李嘉诚的事业再上新台阶,与汇丰银行强强联手,重建了位于中区黄金地段的华人行。李嘉诚步步为营步步赢,事业一步步地做大起来。

完善的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

1997年,亚洲出现了史无前例的金融风暴。这个金融风暴先由泰国发生,然后在菲律宾、南韩等地陆续登陆,即使香港特区也受到金融风暴的打击,使经济一度陷于极度低潮。所有在亚洲的投资企业及生产企业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也对各大企业的领航者提出了考验。李嘉诚也因此危机对企业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有更深入的认识。

金融风暴是因为美国索罗斯为首的对冲基金,在亚洲各个国家金融市场中赚钱,但亦乘机扰乱了亚洲各国或各地区的金融制度,使亚洲各国或各地区都受到或多或少的打击。泰国、南韩等陷入经济危机,不少大中小企业倒闭,引致大量人口失业。在1997年及1998年,港元曾经倍受索罗斯的对冲基金所冲击,幸好香港特区政府的领导人和财金官员最后都凭他们的能力化解了这场金融危机。即使金融风暴在香港发生时,最后的胜利者也都是特区政府,而不是冲击香港经济的索罗斯。但无论如何,香港也有很多企业倒闭,却是一项真正的事实。尽管有些企业并没有因此倒闭,但也大都陷于危机当中。香港经济因此出现了20多年来第一次的经济负增长,创造了失业率最高的纪录。不少地产投资者更因为变成负资产,个人破产者、企业清盘者更是数不胜数。

金融风暴所带来的后遗症,到数年之后仍然不断浮现,物业市场就因此而沉寂了好一段日子,股市市场也一度跌到很低位,由1997年最高时为16673点,一下子降到1998年时的最低6850点,跌幅近一万点,不是一个小数目。股市和楼市令不少人倾家荡产,令不少企业的财政出现问题。在南韩、日本等地,更有不少个案,金融风暴之后,不少企业总裁要在街中叫卖。破产自杀的个案,也有不少。

金融风暴的打击确是厉害。以往证券界很有名气的百富勤就是因为当年投资于印尼债券,遇到金融风暴而结业。先前较有名气的证券公司譬如正达行等,也因为金融风暴而被发现出现了问题,最后倒闭清盘。香港经过了金融风暴之后,不少上市公司都因为香港经济出现不景气而生意大受打击,利润大幅减退,或是由盈转亏,不少银行更加要为持有物业者断供而作出坏账的准备。

亚洲金融风暴对香港以至全亚洲不少企业都作出严重的冲击,各大小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香港不少上市公司的股价就是因为金融风暴的影响而大幅跌价。企业的大股东、小股东们,财产全部都“缩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然而亚洲金融风暴却并没有影响到李嘉诚先生在1999年及2000年连续两年被美国的财富杂志评为全世界十大富富之一。也就是说,亚洲金融风暴对李嘉诚先生来说,并没有造成很大的打击,无损他的企业和个人的财富。即使李嘉诚先生在香港的业务或多或少都会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但他仍然比其他企业所受的影响轻微得多。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李嘉诚在金融风暴之后,其财富、企业的营运都丝毫无损,甚至仍然有所进步呢?这确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李嘉诚并不是幸运,而是他已然具备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有他本人对风险的管理和危机的认识。

1997年及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虽然导致不少企业倒闭,或陷入不同置度的危机,但却并不是完全只有负面作用的。李嘉诚认为,金融风暴起码带给我们一些重要启示。如果企业家能够从这些启示中学习,对企业将来的营运,也未必没有益处。

李嘉诚指出,当企业越来越壮大,投资经营的难度也会随之增加,所以,作为企业管理者就要善于总结他人的经验。李嘉诚认为科学决策有助于减少企业风险。那么如何规避风险呢?

①经济的盛衰有时会变化得很快。就如1997年金融风暴之前,香港以至亚洲一片繁荣,有谁会想像得到金融风暴来临之后,整个亚洲会受到如此严重的打击?香港特区更出现前所末有的经济负增长和历史性的高失业率。

②既然经济的变化可以如此突然,作为企业家就应该在经济繁荣时不要过于乐观,盲目扩大投资。

③企业家们更加应该有足够的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只有这样做,在遇到突然而来的危机或政治经济等的冲击时,才有能力作出自保。

④在金融风暴中,不少香港的企业都因为过度投资于外地,以致当地的币值大幅贬值之时,遭受极大的损失。投资外地,应该审慎行事,通常在投资之前都应该详细分析当地的政治、经济、货币、利率等因素,不宜贸贸然行事。

⑤企业的发展不宜过于急促,应该像李嘉诚先生所讲的“稳健中不忘进取,进取中不忘稳健”。只有这样做法,才不会过犹不及,企业不会过于停滞不前,也不会冒不应该冒的风险。到1999年及2000年,李嘉诚先生更被美国的财富杂志评为世界十大富豪之一。那为什么李嘉诚先生旗下的企业能够如此轻易化解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原因就是李嘉诚先生和他旗下的企业对风险管理及危机管理做得极为出色。即使经济上出现什么危机,投资上出现什么风险,他们早已有所防范,事到临头不会像其他企业一样手忙脚乱。

李嘉诚指出:在财务安排上,风险管理及危机管理可以注意的有以下各点:

①首先要分析企业内到底有什么潜在的风险。

②要确定每一种风险对自己企业可能造成的伤害。

③尽量将风险减低,作出预防措施。

④有可能的话,将某些风险转嫁,譬如给保险公司。

⑤投资时决不要将回报的预算作过高的估计。

⑥投资的成本则要作最保守、最细致的估计,不可以过于乐观。

⑦尽量做到分散投资,以分散企业的风险。

⑧企业应该自己制订一连串的危机应变措施,以便防止危机出现时对企业形成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在财务安排上,企业一定要预先作出安排。

⑨每一投资项目都不应该占企业大部分的资金,否则一次投资失误,就足以将企业拖垮。

企业在高速发展时,就应该早早地居安思危,应该思考如果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会破产,企业应该怎么办?公司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就是企业的灾难。而且这一天一定会到来。面对这样的未来,应该如何来处理,企业管理者们是不是思考过。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们做好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谨慎投资,不要盲目乐观而丧失了对市场的警觉,从而在困境来临时,减小损失,安全走过。第四部分境界篇:

让名者名归之,让利者利归之第四部分境界篇:让名者名归之,让利者利归之宽大的胸怀是成就一个人的重要本质,生意场上的你来我往、尔虞我诈,还不如胸怀坦荡来得轻松快意。得之名,获之利的李嘉诚,凭借的就是他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赢得了今天的商业王国。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七根凶简(2)

    七根凶简(2)

    上古之时,有恶念七则,具有蛊惑人心的力量,凡接触之人,总会心性突变,犯下不赦命案。老子决意为当世除一大害,引龟甲兽骨中的七道不祥之气于七根木简,以凤凰鸾扣扣封,终将凶简封印。但谁料想,有一天凶简会重现人间。
  • 天路迷途

    天路迷途

    天路浩荡,才知漫漫前路是艰险,迷途天涯,何处寻得安身立命处。一个本该承欢父母膝前,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少爷生活。却因父母遭人背叛,被迫沦落凡尘之地,饱尝疾苦,最后不得不闯荡天路,追寻身世之谜。就此拉开了一段含有苦与乐的修炼之路。
  • 韩娱之我喜欢年上

    韩娱之我喜欢年上

    一个喜欢御姐的人重生到了以前的韩国,不一样的爽书,不一样的韩娱……大家可以先收藏,等字数多了以后再回来看。
  • 我本可以傲世天下

    我本可以傲世天下

    王权本是一个贵族世家但家族衰落,从小就没见过父亲然而母亲也在他10岁时改嫁,王权在社会中生存还受到各种歧视和谩骂,他讨厌这个世界,他想改变这世界的规则……
  • 瞎拼女王

    瞎拼女王

    容纱纱穿着细肩带白色丝质睡衣,柔软衣料贴着她玲珑有致的身躯,荷叶裙摆刚刚好遮住丰腴的臀部。纱纱站在化妆台前看着镜中的自己,她的容貌可说是天生丽质到极点,冰雪般白净无瑕的肌肤、黑白分明如婴儿般清澈的眼神、高挺精致的鼻梁、艳红的菱唇,正是算命先生口中超级好命的面相。
  • 少林门徒

    少林门徒

    《少林门徒》,点击,推荐,收藏……————————————————————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因为一次车祸,来到了天龙这个奇幻的武侠世界。拜师少林扫地僧,做了少林和尚,还有个法号,叫做“玄天”。虚竹叫我师叔祖,段誉叫我师公,萧峰叫我师叔,钟灵叫我云哥哥,木婉清叫我坏人……贫僧是少林寺的和尚,法号玄天,奶奶的老子是和尚,和尚懂么?怎么没人叫我大师呢?轻轻的点开这本书,来看看我们的主角云天珩是怎么以德服人。轻松、YD、无耻将是本书的主调,卫道士勿入!————————————————————PS:本书群号:56519832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缔造主宰

    缔造主宰

    这是一场未知的征程,踏上去便难以回头。也许谁也无法保证自己可以活到明天,只有用鲜血来浇筑的荣耀,才可以小心保全着重要的人。杀戮,从来没有停止。
  • 魔女监管者

    魔女监管者

    世界的黑暗不断!因此,魔女出现了!那魔女之子的出现,又是为了什么呢?保护人类,还是为了超度魔女?
  • 剑魔之神

    剑魔之神

    若天压我,劈开那天。若地拘我,踏碎那地。我等生来自由身,谁敢高高在上?我欲成帝,哪管他是魔是仙。对与错,真与幻不过一念之间。看我踏破九界,屠灭那负我之人。剑魔之神小说交流群:366869855本书原名《玄天魔帝》作者微博ID:失落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