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512700000009

第9章 明朝官员有点愤

对比明朝皇帝的烦,明朝官员,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群体。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官员里,明朝官员可以说创造了两个之最:最苦逼的一群人,外加最嚣张的一群人。

不过如果真穿越回明朝做官员,对于这两个“之最”,也是要依时代而论的,如果穿越到明朝前期,那你基本就是最苦逼的一群人。如果穿越到明朝中后期,那你基本就是最嚣张的一群人。

明朝官员的苦逼,恰如明朝中后期海瑞的一句话:设百官如家奴。看看明朝前期,特别是朱元璋统治时代官员的生存状况,这是句实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平民,这种出身,对于他的治国思想的最大影响,就是牵挂百姓疾苦,制定国策的时候,尽可能的会从老百姓的视角出发,但这样一来,也带来一个跑偏的问题:在制定官僚制度的时候,也同样是从老百姓的视角出发。而对比官员的实际情况,我们却不得不说,有些事他确实跑偏了。

典型跑偏的,就是明朝官员的工资制度,在后世眼里,明朝官员的工资,算是历代封建王朝里比较低的。做到一品文官,年薪折合成人民币,大约有三十二万,在朱元璋眼里,这笔工资不算低,他在亲手编订的《酷贪俭要录》里就曾教育官员们说:不要觉得我给你开的工资低,这些工资如果你们用来养家糊口,是绝对绰绰有余的。从表面看,朱元璋的这个判断是没有错的,可是朱元璋忽略了,官员们的生活现状,与普通老百姓是不一样的。放在明朝,如果你成了一个官员,那么按照官制,出门要坐和你的官制品级相符合的轿子,否则就是违制,而轿夫的工资,也要从官员工资里出。同时,如果你得到了任命,做了地方官,到了地方人生地不熟,为了办事方便,就要请师爷,师爷的工资,也是从官员自己的工资里出,外加官员家里,一家大小数口,再算上佣人,吃喝拉撒的开支,也是从官员工资里出……如上种种,朱元璋认定那养家糊口绰绰有余的工资数额,放在官员身上,却是越发的不够用。官员的生活成本,即使过普通生活,也是在老百姓之上。这还是在明初,随着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物价也跟着发展,而工资的变动,显然也经常滞后。而这些,自然也是朱元璋忽略不计的。

朱元璋忽略不计的后果,就是在明朝,官员如果不设法捞点外快,日子恐怕就难过。明朝官员的一大特点是,越是有名的清官,就越是有名的穷官,典型如大名鼎鼎的海瑞,不但清廉到地球人都知道,也穷到地球人都知道。而放在明初,深恨贪污腐败的朱元璋,以严刑峻法整顿吏治,朱元璋执政的三十年,是明朝历史上惩治官员数量最多的三十年,获罪的官员中,不乏有罪大恶极,贪墨害民之徒,但也有一些官员,却是“躺着也中枪”,比如在明初的法律规定里,有一些针对官员的奇怪规定,如果地方官到任后,下乡检查工作,那放在当时,就属于扰民,要被处以刑罚。这个规定的初衷,是防止官员们借着下乡为名,敲诈勒索地方,但是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有许多地方政务,是必须要官员亲自下乡处理的,如果不许下乡,就算没培养出贪官,恐怕也会培养出一些尸位素餐的懒官。朱元璋时代,是明朝能臣尤其是擅长治民的能臣出的比较多的时代。可也是一个官员获罪比较多的时代,除了在贪污腐败以及公务上,给官员设立诸多条条框框的标准之外,甚至明朝还采用了杖责刑罚,官员们稍有过错,就会被打板子,当场被打死的都有。朱元璋时代,还发生了诸多大案,除了以整顿功臣为主要内容的胡蓝案外,也有以整肃贪污腐败为主要内容的空印案,以及整顿科举为内容的南北榜案,这些案件中获罪的,也不乏当时知名的学者和清官廉吏,在惩治了坏人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导致一些好官蒙冤。比如著名的南北榜案中,当事的科举考官刘三省,完全以公正态度取士,并没有舞弊。但最终还是被判流放罪。

在朱元璋的整个统治时代里,明朝的官员,一度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日子过的又穷又恐怖。而官员们命运的真正改变,却是从永乐皇帝朱棣开始,朱棣登基后,尽管也和朱元璋一样,造出过多起大案,但是他一项重要的举措却影响深远——依法治国。朱元璋虽然制定了《大明律》,但是真正做到完全按照大明律行事,依法判案,朱棣时代是个重要的转折,比较有代表意义的事情有两件,一是永乐六年(1408年),法司宣判一起案件,判决处死者有三百人,朱棣下令复查,结果发现其中二十人是冤枉的,从此之后,朱棣设立了明朝的死刑复核制度——五复奏。即一次死刑案的审判,要经过五轮的复查程序,最终由皇帝签字确认,叫做“勾决”。从此之后,如朱元璋时代动辄株连甚广,无数人头落地的景象,在明朝基本杜绝。另一件事没有确切的年份记载,意义却同样重大:一次明朝户部发生冒领钱粮的丑闻,朱棣闻讯大怒,下令把犯事官员全部处死,结果负责案件的刑部官员回答说:按照法律,这些官员不该判死。这话如果让朱元璋听了,恐怕说这话的刑部官员,也要陪着犯人一起死,但朱棣却没有动怒,反而自责说:你时候的对,是我一时气糊涂了,居然把法律给忘了。这件事,也从此确立了明朝历代皇帝的基本原则:法大于人。

朱棣时代,是明朝官员话语权改变的关键时期,虽然朱棣本人是个刚猛能干的帝王,但从制度上,他却为后来明朝官僚体制的演变开了先河。内阁是在他在位时首设,而地方上的巡抚,也是在他在位时候确立,明朝从中央到地方权力的再分配与整合,都是从他在位时开始,与此同时,宦官的地位也在朱棣在位时扶摇直上。在行政权力体系的改革上,朱棣确实一碗水端平。

朱棣一碗水端平的后果,就是在永乐朝以后,明朝官员的生存状况彻底改变,明初几十年的苦逼压抑开始反弹了。明宣宗朱瞻基时代,以“三杨”为首的内阁,成为了明宣宗最为倚重的大臣,他们三人组成的内阁,也成了明朝政府各部门中的核心。朱瞻基更把票拟大权交给了内阁,也就是国家的各项国事处理,是由内阁拿出意见,然后经皇帝盖章后施行。这是明朝内阁摆脱朱棣时代的秘书身份,从此总领文官集团的开始,而明朝文官集团的话语权,也就是从此时开始节节升高,从原本皇权的工具,变成皇权的制约者。这种身份的转变,在体制改变的背后,同样也有力量对比的改变,明初之所以可以实行高度专制的体制,主要由于元朝九十七年的统治,特别是元朝长期的废科举,导致科举文化遭到重创,文化阶层力量薄弱,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明王朝,也就可以轻而易举实现皇权专制,然而明朝建立后大兴文教,极度重视教育,并以程朱理学为主要思想,明朝官办学校的范围,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最广的,入学读书的门槛也是最低的,明初的官员,除了科举考试选拔外,也有民间选拔,推荐等多种出路,来源极其驳杂,而到了明朝中期,科举出身的官员,成为明朝官员中的主流,这一类官员的特点是,一方面他们饱读圣贤书,理论水平极高,另一方面,科举的身份,使得官员们在与皇帝形成君臣关系的同时,其官员之间,也可以依据师生以及同榜,形成以科举关系为基础的政治派别,文官集团内部之间的紧密度大大加强,对于皇权的对抗力,也同样大大增强。另外重要的一点,还是恰如海瑞那句话“置百官如家奴”,比起宋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来”,明朝从开国起,就对官员表现出一种极强的防范意识,无论朱元璋的严刑峻法,还是厂卫的设立,最初的针对对象,都主要是各级官员。君臣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对立,当文官集团的力量逐渐强大,从明朝早期被压制的处境中成长起来后,对于皇权,强大起来的文官集团,自然而然也就会产生抵触。因此与皇权争夺话语权,就成为之后明朝君臣之前经演不衰的剧本。

而明朝文官集团的强大话语权,除了明朝经济文化的发展,造成的文官集团实力上涨外,另一个原因,却是朱元璋早期建立高度集权体制时,不小心为后世帝王挖的一个坑——建立明朝特色的言官制度。明朝文官的嚣张,给后世的一个重要印象,就是以御史和给事中为代表的言官们的嚣张,他们的话语权之大,对皇权的对抗力之强,简直到了放在其他朝代难以想象的地步。而这个现象,最初也是朱元璋建立专制体制时的必要手段。朱元璋建立的专制体制,在皇权之下的各级官僚机构,有两个特点,一是分权,即有权力的部门被拆分,谁也不能独立专权,二是互相监督,在部门之间互相制约的前提下,又完善监察机构,强化御史权力,监督行政权,同时又新设给事中,用来监督六部。即使是朱元璋政治极度高压的统治时代,明朝以都察院和给事中为代表的言官们,也是少有敢和朱元璋顶牛的,朱元璋时代最著名的两个直臣韩宜可和周观政,都是言官身份出身,这群人官阶小,权力却大,可以逮谁骂谁,和官阶高的多的行政官员之间,恰好相互制约。按照朱元璋的设想,这帮以骂人找茬为职业的家伙,应该成为保卫皇权最好的保镖。

然而真执行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的作用却完全走了样,早期的御史们还算认真,大多以揭发不法去弹劾贪官为职业,然而诸多的原因,却令明朝的言官制度,失去了他原本的效用,首先是言官的考评制度,评价一个言官工作成绩的标尺有两个,一个是看他骂谁,他骂的人越牛,就说明骂人的人越牛,二是看他骂的事,他骂的事越雷,骂人的家伙,出名也就越快。所以本着这两条标准,明朝言官们骂的人越来越牛,骂的事也五花八门,终于有一天,当整个文官集团话语权越来越强的时候,言官们的眼眶,也变得越来越高,骂大学士和尚书,都变得不够过瘾,骂皇帝才是真本事。于是,明朝中后期的历代皇帝,基本都没少挨骂。被骂的事,有就事论事的,但被乱骂的也同样多。

而明朝科举制度的演进发展,也影响了言官制度的变迁,明朝的言官,主要来自科举的参与者,负责科举录取的,主要都是文官集团中的首脑人物,如果科举中榜并成为言官,也就很自然的和文官集团的首脑们,建立了相应的师生关系,成了相互利用的盟友,明朝官场中的重要派系关系——师生关系,也就这么建立起来了。如此一来,原本以监督官员的名义设立的言官制度,这样一下子变成了文官集团自己的枪,比如文官集团的大佬们要搞政治斗争,就需要其亲信的文官开路,明朝重臣之间的相互攻击,一开始基本都不是重臣们自己上阵,都是麾下的亲信言官们打头阵。而更让皇帝们抓狂的是,如果碰上文官集团和皇帝顶牛,第一个给文官集团出来当炮灰打头阵的,依然还是言官们。言官制度,这个明王朝最初设立,用来制约文官集团的新体系,反过头来,却成了文官集团对抗皇权的一杆枪,这恐怕是开国者朱元璋没想到的。

而也正是这个原因,使我们仔细审视明朝历史的时候,就可以理解明朝言官们一些匪夷所思的行为了,他们并不怕皇帝治罪,甚至皇帝越生气,治他们的罪越重,他们就越高兴,因为一个人一旦成为言官,那么他的人生追求也就确定,就是要靠骂人来搏出位,被骂的人哪怕是皇帝,他地位越高,反应越激烈,自己距离梦想也就越近。同时他们骂人的理由,也因此越来越雷人,相当多的人,不但宽于律己严格待人,而且是为骂而骂,有时候简直到了鸡蛋里挑骨头的地步。其实骂谁,骂人家什么,对于言官们来说,并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他是为什么骂,更是为谁骂,按照官场俗话讲,就是屁股决定脑袋。

当然并非所有的言官都这样,明朝历代,也出现了不少铁肩担道义,以家国大事为己任的优秀言官。然而言官的兴衰,其风气的正邪,却与整个明王朝的走向息息相关,在明王朝处于上升势头,生机勃勃的时代,言官中总会涌现出不少正面的代表,以其刚正的品格和一心为公的精神得到后人的敬重。当明王朝处于转折时期,危机四伏的时候,明王朝也会涌现出许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言官们,即使灾难深重,却依旧义无反顾,甚至以身殉道。然而,当明王朝的言官们,一个个都只为私利打算,表面慷慨激昂的外表下,却打着自己的肮脏目的,那么这个王朝,也就真到了没救的时候了。

而说到言官们可能怀有的“肮脏目的”,其中之一,便是中国历代封建官场的老剧本——党争。尽管党争非明朝独家产物,历朝历代都有,然而明朝文官集团强大的话语权,以及其君臣之间的特殊关系,也使得明朝的党争,变得异常的复杂。而这,也是假如我们穿越到明朝做大臣时,需要格外正视的问题:有理想固然重要,然而站稳脚跟却同样重要,在明朝官场站稳脚跟的前提,就是要在党争中站队位置。

要在党争中站对位置,首先,也是需要了解明朝党争的演变,尤其是文官集团党争的演变。

明朝文官集团的党争,在明王朝的不同时期,也是热闹程度不同的。明朝的最早一场党争,当属朱元璋时代,以李善长为代表的淮西派,与以刘伯温为代表的浙东派之争,但这场争斗的结果,却是两家全完蛋,先是刘伯温被淮西派害死,浙东派失势,接着淮西派更惨,被朱元璋发起胡蓝大案,来了个连窝端,捎带着连丞相制度也被取消了。接着朱元璋大权独揽,高度集权的专制体制建立,明朝的党争,也就一度销声匿迹:朱元璋又狠又猛,外加百官本身就职权有限,当然也就没得争。之后的朱棣时代,也曾围绕着立太子问题,发生过以太子朱高炽为首的太子党,与以皇子朱高煦为首的功臣党之间的争斗。但这一类的争斗,持续时间都很难太长,参与争斗的派系,其自身的成员结构,也非常松散脆弱。何况这些争斗的参与者,并非完全来自文官集团,不但有大量文官集团之外的要人卷入,有时候还往往是文官集团抱团,和其他派系争斗。这时期的明朝,科举制度初立,文官集团自身的力量还在成长中,外加话语权也不强,当然争不起来。

明朝文官集团内部的党争,起于明朝中期,第一场真正意义的文官党争,却还是拜了土木堡之变所赐,在明英宗沦为俘虏到放归期间,即位的景泰帝,也动了废黜明英宗的儿子,另立自己儿子做太子的主意,此举立刻在朝堂上掀起轩然大波,文官集团也立刻分化,支持废立太子的官员分成两派,相互攻击多年,这场争斗,最终以明英宗复辟告结束,在明英宗复辟登基的八年里,得到重用的官员,大多都是在之前争斗中,反对废除太子的,而遭到贬罢的官员,却大多都是主张废黜太子的。

而从这场短暂的文官集团党争中,却也可以看出明朝文官党争的几个必要条件,一是党争必然发生在文官集团地位较高,甚至压倒宦官集团的前提下,没有外敌的时候,文官集团内部,必然会互相掐的厉害。二是党争的派系划分,主要是以内阁重臣为首领,每一个党争的首领,都有一张以师生关系,同年关系,老乡关系三种关系为主要方式的关系网。而这两个条件,也是我们如果穿越回明朝,又不幸卷入党争后,需要充分利用的两大条件。

纵观明朝历代党争,凡是文官集团内斗得热闹的争斗,基本都诞生在这两个基本条件下,明朝从中期以后几场著名的党争,一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大礼仪之争,二是明朝嘉靖至隆庆年间的首辅之争,三就是明朝万历年间,东林党与齐楚浙三党以及之后的阉党相继发生的争斗。这三场党争,都是发生在明朝文官集团力量扶摇直上,压倒宦官集团的时期里。相比之下,宦官权力与文官权力并重的明孝宗时代没有党争,重用宦官的明武宗时代没有党争。

而一旦介入到党争里,又是新入行的官员,想要两头不得罪,独善其身,通常都是很难的。而党争的胜负,也同样无法以短期的力量来判定。往往看似力量强大的一方,最后却极有可能是失败者,明朝嘉靖年间的几场重要党争,都是以弱小方的胜利而告终,先是大礼仪之争,靠支持嘉靖皇帝而得到宠信的张璁,桂萼等重臣,在朝廷里属于弱小派,他们的对手,是历经三朝,位高权重的内阁首辅杨廷和,以及其常年朝堂经营而拉起的党羽,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张璁桂萼取代了杨廷和,成为文官集团的首脑,原本喧嚣一时的杨廷和,被迫告老还乡,他的儿子杨慎,更获罪被发配云南数十年。险些客死他乡。在明武宗时代影响力巨大,统领整个文官集团的杨廷和一系,就此彻底瓦解。然而得胜的张璁,很快又和新崛起的夏言一派发生矛盾,这时候的张璁,取代杨廷和成为内阁首辅,也成了权势滔天的一方,然而结果却是,看似无权无势的夏言,最终取代了张璁,成为文官集团的新领袖,可夏言嚣张了没多久,又碰上了大器晚成的严嵩,同样是夏言占尽优势,官位高且政绩卓越,却最终败给了严嵩,而且败的更惨,杨廷和最惨不过告老还乡,张璁最惨不过罢官回家,夏言却连保命的机会都没有,被严嵩罗织罪名杀害。

除了争斗的胜负难测外,即使争斗胜利了,参与党争的官员。也需要时刻保持警惕性,因为今天的朋友,有可能在一场党争结束后,就变成你的敌人,并成为下一场党争的胜利者,还是那上面这一系列争斗来说,面对杨廷和,张璁和夏言是朋友,然而杨廷和走了,夏言就成了张璁的敌人,面对张璁,夏言和严嵩是朋友,然而当张璁罢官后,俩人又接着水火不容。夏言本人,也死在了严嵩这位老友兼对手手里。

而胜负难测的党争,其实最终决定胜负的原因,不在于争斗双方在战场上的各类手段,相反却是功夫在诗外——取得皇帝的支持。在明朝最高权力的铁三角里,高高在上的皇帝,既是党争的仲裁者,也是党争胜负的最终决定者。明朝有别于唐宋的政治体制,决定了明朝中期越演越烈的党争,对于明朝发展的影响,明朝的皇帝不必像唐朝皇帝面对牛李党争时那般苦恼的慨叹“去党争难”,也不必像北宋的皇帝那样,面对王安石变法引发的新旧党之争,一次次见证推倒重来的悲剧。明朝皇帝看党争,完全可以抱着看戏的态度:明朝三角形体系的政治构架决定,不管党争的双方怎么争,既挑战不了最高皇权的威权,其整个争斗的走向,其实也都是在皇权的控制下,在一场党争开始后,明朝皇帝可以耗费大部分时间,仔细观察双方的争斗,并从中作出一个抉择——这场争斗的胜利者,未必是在争斗本身表现最好的,相反应该是对皇权最没有威胁,且最能干活的。当皇帝做出抉择后,就会在党争中做出判定,判定的结果,就是党争的胜负。

所以从明朝中后期开始,一场场看似力量悬殊的党争,最后大都以弱小战胜强大而告终,原因正在于此。也正是因为这时候的明朝皇权,对于党争有着充足的掌控能力,也使明朝的党争,出现了有别于唐宋的另一个现象:唐朝牛李党争的结果,就是唐朝的国家大政,要么按照牛党说的办,要么按照李党说的办,国家反复折返跑。北宋新旧党争,更是穷折腾,新党上台了就变法,旧党上台了就恢复祖制,用人方面更是抽风般的换,新党上台了罢旧党的人,旧党上台了就罢新党的人,来回穷折腾,最后国家都折腾没了。相比之下,明朝从嘉靖至隆庆年间的党争,却是中国封建史上相对理性的——只争派系,国家大事上却不折腾。比如张璁和杨廷和党争,虽然杨廷和最终败北,但胜利的张璁,在国家经济建设上,却继承了杨廷和经济改革的思想,完成了杨廷和未完成的政治目标。嘉靖晚期至万历早期的党争更是如此,那些年明朝官场很热闹,先是徐阶击败了严嵩,接着高拱轰走了徐阶,最后张居正挤走了高拱,但不论谁来谁走,这几代政治家,却不约而同的推广实行一件事:农业税改革,变收实物税为货币税。严嵩当政的时候,这事开始在一些地方试点。徐阶当政的时候,这事开始在江南试点,高拱当政的时候,这事开始全国推广,张居正当政的时候,这事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中国之后到清末的基本税收模式——一条鞭法。这种只废人不废事的党争模式,比之前的朝代更加理性。

然而明朝党争的这种理性,却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下:国家对于党争,乃至对文官集团,都有控制力。这种控制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有有效的制度,能够对党争进行约束和控制,二是参与争斗的政治派系,都是出自文官集团体制内部。然而这两个条件,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张居正死后万历亲政,因痛恨张居正专权,随即清算张居正,捎带废黜了张居正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考成法。这个法令虽然有漏洞,但他是对官员们行为的重要约束,没有了约束的官员,也就少了一个枷锁。接着万历因为废立太子的问题,开始消极怠政,创下三十年不上朝的新纪录,他的消极,让官员们变得更积极,控制力的减弱,也使官员们开始以各种名目结党。偏偏与此同时,明朝阳明心学大兴,自由思想活跃。民间结社行为盛行,起于民间的东林党,很快进入了明朝官僚体系中,并引发了与齐楚浙等党派的斗争,而万历的消极,更令明朝党争,从此失去了皇权的控制制约,带来的结果就是,原本理性的党争,到明末的时候,反而进入了无序状态,无论东林党还是后来的阉党,在得志之后,对于对手都是既废人又废事。末代皇帝崇祯帝虽然清算阉党,但是当时明朝烂透了的朝局,已经无法收拾,党争败坏下的官场风气,导致官员对于崇祯的要求阳奉阴违,整个官僚体制最终失去了活力。明朝灭亡的时候,煤山上吊的崇祯说了两句话:一句是诸臣误我,另一句是文官皆可杀。那时候的明朝,文官体系早已烂透,就算没有李自成,恐怕也是撑不了多久了。

所以如果穿越回明朝做官员,想要达到匡扶社稷的伟业的话,明末显然不是一个好去处,明末最大的悲哀,既不是内外交困的作战,也不是天灾人祸的肆虐,最重要的问题是,这个官僚体制,已经无法给有志之士一个实现理想的平台,明末并不缺人才,就拿剿农民军来说,卢象升,孙传庭,甚至被俘的洪承畴都是大才,然而他们三个人在晚明的仕途上,遭遇到的最大挑战,通常不是敌人,相反却是自己人,卢象升曾经多次击败农民军,甚至被农民军叫做卢阎王,然而因为他反对议和,因此遭到崇祯信用的亲信杨嗣昌陷害,最终被迫带着五千老弱残兵,去进犯的清军血战巨鹿,兵败阵亡。孙传庭更惨,明末的农民军领袖里,高迎祥是他活捉的,李自成是被他打败的,然而由于不善巴结逢迎,他在每次打完胜仗后,都免不了遭到猜忌陷害。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战,是1644年在陕西潼关阻击李自成,当时劣势兵力的他只要守住潼关,就能牵制李自成,为明王朝反击赢得时间,这不止是他唯一得胜的机会,也是整个明王朝最后一次挽救生机的机会,然而刚愎自用的崇祯帝,却在这个时刻死催他进兵,结果被迫进兵的孙传庭全军覆没,明王朝也自食其果,最终被李自成灭亡。

而如果穿越成一个年轻官员,又要在党争中获胜,最好的抉择,恐怕就是穿越到明穆宗在位的时代,也就是明朝隆庆(1566—1572)年间,这时期是明朝党争的又一个白热化时期,先是高拱与徐阶争权,接着又是张居正与高拱明争暗斗。看似不好混,却其实有几个好条件:首先这个时代的皇帝,明穆宗朱载垕,是一个表面愚笨,却内心精明的明白人。他懂得在党争中合理的利用局面,做出正确的判断,他在徐阶与高拱争权时候的以退为进,以及对于后来海瑞巡抚江南事件的处理,其手段都格外熟练。而对高拱非常倚重的他,和高拱之间,更是难得的君臣相知。而这个时代参与党争的几位大佬,也同样保持着君子风度,虽然斗起来你死我活,但是斗完之后,对手曾经信用的亲信,他们未必会排斥,典型如水力学家潘季驯,高拱当权的时候,他就曾因治理黄河有功而出名。而后高拱被张居正排挤,欣赏潘季驯才华的张居正,非但没有因为高拱的关系对他打压,相反继续委以重任,也正因如此,潘季驯才完成了整治黄河的伟业。同样境遇的,还有葛守礼等人,他们都曾是高拱的亲信,却一样在高拱政敌张居正大行改革期间大展拳脚。理性党争下的开明包容,促成了这个被后人称作“隆万中兴”的时代。

而和党争相对应的,就是官员在升迁路上的奋斗,也就是追求个人官职进步的过程,可以说在明朝,官员的升官考核任免程序,是比前代都严格的,虽然早期至中期的时候,还曾出现过“传奉官”,即不经组织程序就得任命,靠逢迎巴结皇帝得官者,但也只限于小官,真正位高权重的要害职务,无不要经过艰苦卓越的奋斗获得。具体到不同官职上,奋斗的流程也是不同的。

首先说统辖行政权的内阁,成为内阁大学士,对于明朝官员来说,自然是极其盼望的,尤其是“入阁”,那是官员莫大的荣耀。但要做到这一步也未必易事,明朝内阁大学士的选任,从永乐年间到中后期,也是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最早的内阁,其人员都来自皇帝直接任命,从永乐年间到宣德年间都是如此,但那时候的内阁,只是皇帝办公的秘书处,话语权极小,独立性也极差,但从宣德年间开始,内阁威权直线上升,当年那些给皇帝打杂的小秘书,早已摇身一变成百官首领,身份地位变了,内阁的话语权也要变,更新换代,也得由自己说了算了。于是从明朝正统年间起,开始实行用内阁阁臣推荐大学士人选的方式,这个改变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对明朝内阁的发展意义重大,它标志着内阁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秘书机构,相反成了权位至关重要的行政核心部门。第一个经过阁臣推荐方式进入内阁的大臣,就是明朝正统年间的内阁大学士曹鼎,而促成这个转变的人,并非是位高权重的阁臣,相反是文官清流的对头——宦官阶层。彼时位高权重的大公公王振,为了能在内阁里安插亲信,便假借内阁推荐的名义,把曹鼎等人安插进来。标志内阁权力提升的重要一步,竟然由内阁的死对头来完成。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幽默。

老阁臣推荐新阁臣的选拔方式,从正统年间以来,一直沿用到明末。这种方式不仅是内阁自身的新陈代谢往事,也是明朝官场重臣们扶持亲信,拉帮结派的方式。能进内阁的重臣,基本属于文官里的大佬级别,哪位大佬推荐的人能如愿入阁,那么他在内阁中的声威,自然更加如虎添翼。所以内阁推举大学士人选,这个简单的流程,也就经常成为阁老之间权力博弈的战场,但是对于那些大权独揽,在内阁呼风唤雨的权臣们来说,这战场就没啥挑战力了,他们想推荐谁就推荐谁,比如万历年间权倾一时的名臣张居正,他担任内阁首辅期间,如吕调阳,申时行等后来的名臣,都在他的推荐下轻轻松松入了阁。

也正是因为许多人的入阁,因此变得轻轻松松,所以引来的非议也同样多。随着内阁威权的加重,在朝廷各部门中,它更成为了众矢之的,不但许多人做梦都想进,许多双眼睛更死死的盯着,被阁臣推荐入阁的大学士,哪个都带一堆流言蜚语,官场升多大的官,背后就被人嚼多少舌根子。日久天长,这种阁臣推荐入阁的方式,也被人嚼够了舌根子。甚至被当做权臣结党营私的标志,也自然会引起皇帝的猜忌。于是为求公平公正,在阁臣推荐模式诞生后几十年,一种新的选拔模式也应运而生——廷推。

所谓廷推,就是内阁的新阁臣,要由六部中负责官员任命升迁推荐的吏部牵头,会同六部九卿以及各科道共同推举。也就是说,要通过廷推成为大学士,巴结领导是不够的,还要搞好群众关系,至少要有个好人缘。工作成绩不但要好,还要名声在外,各单位都要混个脸熟。这套推荐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先经集体推荐,再经组织鉴定,最后通过讨论,确定出新大学士的人选来,能从这套推荐方式里杀出来的,基本都是各方面过硬的牛人。除了有能耐外,运气也很重要。因为按照《明实录》的说法,每次的廷推,都会引来当场争吵声一片,碰上脾气不好的,卷袖子动手的都有。但是仅仅能从这套推荐过程里突围出来,却未必一定能入了阁,因为廷推的最后一关,就是皇帝批准,通常都是以集体推荐的方式,确定五个候选人呈报皇帝,再由皇帝从这五个人中择优选取两个,倘若能幸运选中,入阁梦想才算实现。一般说来,能从这套廷推过程里突围出来的,通常都是明朝历史上才能卓越的名臣。明朝有文字记录的第一次廷推,发生在弘治八年(1495),那年经过一套严格的组织考察与推荐讨论,确定了五个内阁大学士候选人,弘治皇帝从中选择了两个,这两位,便是弘治皇帝三位时内阁三位重臣中的两个牛人:李东阳和谢迁。

而随着廷推制度日益固定,先前皇帝任免阁臣的模式,也有了一个专用名字:特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特简和廷推并行使用,成为明朝内阁大学士选拔的基本模式,而原本由内阁大学士举荐人选的作法,在张居正去世后就基本废止。诸上几种方式的实行,虽然都有各自不同的目的,但根子上的目的却是一样的:为大明朝选拔靠谱的能臣。可随着明朝的国事日坏,这两样看着靠谱的制度,也越发变得不靠谱,无论是皇帝自己选,还是群众讨论选,选出来的却一个不如一个,尤其是到了明朝崇祯年间,末代皇帝崇祯处于无人可用的窘境。当时崇祯灭掉了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可灭完了才发现,重新得到重用的文官集团,内部却掐的厉害。具体表现在不管谁当大学士,都是骂声一片,谁干活,总有另一帮人来拆台,搞来搞去,大臣搞掉了一大把,工作一件没干成。万般无奈的崇祯帝,不得已竟然干出雷人之举——开发出了新选拔模式,美其名曰是枚卜,说白了就是抓阄。皇帝也不指定,大臣们也别吵,谁当大学士,全靠抓阄抓出来。也就是说谁升官,全看老天爷的意思了。没想到老天爷也不给面子,崇祯当政十七年,内阁大学士换了五十个,兵部尚书换了十四个。位高权重的官员,转眼间就老母鸡变鸭,如此局面,就好比是一个人的身体,新陈代谢如果过快,那肯定要出问题。明帝国的健康,就在这样快速的新陈代谢中走向了衰败,直到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而以自尽来了解自己执政生涯的崇祯帝,直到生命最后时刻,依然对这个问题愤懑不解,他的遗言里有两段是说文官的,一句叫“诸臣误我”,一句叫“文官皆可杀。”这两句遗嘱,其实都是气话——诸臣并不是有意要耽误皇上,杀掉所有的文官,也解决不了问题,关键问题是,这个王朝晚期,官僚体系的新陈代谢出了严重问题,国家更失去了对官僚体制的合理监督控制能力,最终的无序和堕落,才是明朝灭亡的真相。

同类推荐
  • 恶搞三国传

    恶搞三国传

    小说里有的是金戈铁马刀光剑影小说里有的是国色天香倾国倾城小说里有的是一骑当千无敌猛将这里只是在讲一个普通的现代人怎样在乱世中挣扎
  • 雁无归

    雁无归

    宏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一段繁华落尽的盛世余晖,一场兵戈扰攘的乱世风云,持续了两百多年的王朝争霸,终于走向了尾声。凉山一别,枭雄出世,冲冠一怒,血染山河,缠绵不尽的恩怨情仇,波谲云诡的权力之争,在这重重的迷雾背后,又会是怎样的惊世阴谋?在这个风云际会的时代里,无数的热血男儿,用自己的鲜血,在古老的澜川大地上谱写出了一段黄金时代的英雄赞歌!
  • 贼相

    贼相

    窃国之相。一贫如洗,饔飧不继,也能窃国培养出一代帝王。自古为臣者,兔死狗烹,纵有文种之功,韩信之勇,也不免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除非皇帝可以被牢牢掌控。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是想做一个名利兼收的坏人?还是做个注定连骨头渣都不剩的好人?NO。要做就做一个枭雄,好人坏人全包了。PS:一本少女女皇养成日记
  • 残月书

    残月书

    精耕细作,有助丰收,慢嚼细咽,才能消化。看书学习,也是为此,只有细读深研,才能品出其味无穷来。郭沫若先生讲得好:年青人求知欲很旺,忍耐性不足。以读书论,尚未开卷,每有吞食全牛之概,一遇困难,不禁颓然而气馁,浅尝偷巧的习惯油然而生……这种“走马观花”“一目十行”的习惯切不可有。要知道,始读,未知多疑,再读,则渐有疑,反复深读,疑释融通,当品有味,方始为学。读书应做有心人。有人说:“饱人不知饿汉饥”、“身暖不知冬日寒”。如您能在一、两天不进食的情况下,读到文章中的“饥饿”,自然会感觉出饥饿的滋味。三伏天您辗转反侧难眠、酷暑难耐时,阅到书中的赤日炎炎,您自然深知炎热烦躁之苦。您穿着单薄的衣裤在寒风刺骨的山岩上品读“寒冬腊月”,更能体会到寒冬难熬、透骨穿心。假设您刚刚春游尽兴回来,读到“春暖花开“之句,您会立即回想刚才您身临其境那种轻烟芳草地、暖风杏花树的感受,和花香蝶飞舞、春美景色幽的场景来。细读深思始不倦,慢嚼细品乐无穷。好书不厌看还读,知音来自旧书中。唯书有色,艳于西子,唯文有华,秀于百卉。
  • 干天

    干天

    地球为何惊变,洪荒中又会发生么,这是远古的神秘的枢密史。
热门推荐
  • 万界大佬从我做起

    万界大佬从我做起

    被兄弟绿,被女友甩。心灰意冷的秦千晓的手机还被雷给劈了但结果却意外开启了联通万界的微信群聊。这里面的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真的是超喜欢在里面的感觉。秦千晓戴好了墨镜,嚣张地说:“让开,我要开始装逼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梦魇之彼岸花传说

    梦魇之彼岸花传说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傀儡术传说篇】第一个:「傀儡术传说」黑化前。虽有一身本领,但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厉玄柒:做我的皇后,我保护你!厉玄玥:你是我的未婚妻子,你想去哪儿我都陪你。厉玄陌:女人,你是我的!夏晚星:妹妹,我会一直保护你的!(唐玺:你不能跟别人好!众人:误入?!滾!!!唐玺:好嘞,各位爷!!)团宠么?!呵呵…当一个一个阴谋揭开,身边还有谁可信?!黑化后。夏辰星:你们都是小奶狗!众人:……嘤嘤嘤……某王爷:那我呢?!夏辰星:是相公…若他人泼以冷水,那就烧开了,泼回去!有靠山,不如成为别人的靠山!!——女主成长型——
  • 魔皇大婚:倾绝天下

    魔皇大婚:倾绝天下

    她,妖血,魔界魔皇,万年血人参修炼而成,及地白发,紫红双眸,鬼魅邪肆,法力强悍!她性格诡异,嗜血嗜杀,曾为了饲养妖兽一夜屠戮千万人,也曾为了一己之好下令覆灭数百种族。她万千白发可修炼成丹令人起死回生修仙入道,体内之血可毒死异兽至阴至纯令神魔退避三舍!据说,魔皇后宫美男无数,人神魔妖鬼五界种族大联盟,夜夜笙箫百人侍寝,很是销魂。“这个天下,还有什么是本皇得不到的?”魔皇榻上,妖儿苦恼。权力,地位,财富,力量,宝物,美人,她通通都有了,那么她还缺什么?人神魔妖鬼五界惊闻,魔皇大婚!惊问:魔皇嫁与何人?仙帝?龙神?妖王?鬼尊?人皇?答曰:魔皇大婚,五界共纳!【搞笑版场景】——总受型“娃娃,看到我的金角苍蛇了吗?”某男颇为着急的问道。“你吃,香不香?”白发娃娃眼神里异光闪过,将一块烤肉放到了男子嘴边。“香,不过小金到底哪里去了呢?”男子吃了一口,确实很香。“你刚刚吃的就是!”某男瞬间呆滞,风中凌乱。【邪肆版场景】——宠物型“妖儿,放了本王吧,本王这个样子不好看。”锁链斑驳之处,一条硕大的九尾狐妖可怜兮兮的说道。“学声狗叫,本皇就考虑放了你。”白发魔皇,邪肆张扬!“妖儿,本王是九尾狐妖不是狗…”某狐妖无奈,仰天长叹!【腼腆版场景】——忠犬型“给你。”某鬼尊万年不变的冰山脸上难得的出现了一抹红晕。“什么?”魔皇冷酷,优雅傲然。“鬼灵珠。”鬼灵珠灭,鬼尊必死!妖血,你既喜欢此物那我就送给你!【暧昧版场景】——圣母型“魔女,你做什么!”白衣飘然本是仙界之首,但此时却是衣衫凌乱,任人宰割之态。“你说呢?”妩媚天成,魔性诱惑!“不,不要啊…”某仙帝衣衫尽褪,满面羞红!【苦情版场景】——欠虐型“主人,给点饭吃吧,我饿。”
  • 家庭医生手册

    家庭医生手册

    本书综合了治疗专家、医学博士、研究人员的多年临床实证精华,针对多种居家常见病症,总结收录了多种最佳家庭治疗方法。
  • 如诗的岁月

    如诗的岁月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郎才女貌的刘建国和安琪相识、相恋并冲破了各种阻隔结婚了,怀有远大抱负的刘建国一路勤学苦读,从卷烟厂工人考上大学、研究生、博士,在距离以及知识文化方面的差距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他们的感情和婚姻将何去何从,敬请期待。
  • 樊不凡传奇

    樊不凡传奇

    知己/红颜,江湖行。劝君更尽一杯酒,天下何人不识君!
  • 诺贝尔——最富有的实业科学家

    诺贝尔——最富有的实业科学家

    《图说世界名人:诺贝尔(最富有的实业科学家)》讲述了,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他曾拥有军工厂,主要生产军火;还曾拥有一座钢铁厂。在他逝世的前一年,他立下遗嘱,将其遗产作为基金,设立物理、化学、生理与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各种诺贝尔奖项均以他的名字命名。
  • 爱的秘密日记

    爱的秘密日记

    性格泼辣的女孩子林嘉宁在一次美女救英雄之后喜欢上了这位帅哥,一次意外生病嘉宁发现了男友的身份——鬼,这场人鬼恋究竟何去何从?
  • 罪档案:焚心祭

    罪档案:焚心祭

    江京市豪华会所“潇湘”第一天开张即遭劫持。劫匪向闻讯赶到现场的警队巴渝生提出的唯一条件,是要女心理师那兰前来谈判,而那兰却在劫案发生前,与记者朋友郭子放受神秘人邀请,进入了“潇湘”错综复杂的建筑群。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潇湘”会所爆炸,三人当场死亡,人质纷纷跳楼逃生。但令巴渝生困惑不解的是,除了当场被炸死的劫匪,其他两名劫匪竟消失得无影无踪,幸存人质们的说法都各自破绽百出,唯一与劫匪谈判过的那兰更是陷入了昏迷状态……《焚心祭》是“罪档案”系列长篇悬疑小说的第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