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665500000030

第30章 你一定要站着,就没人能让你倒下(2)

1880年,刘铭传就任台湾第一任巡抚。在任期间,刘铭传上了一道《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要求在台湾以及大陆大兴铁路。并认为这是自强的关节点。刘铭传的折子中具体提出应修从北京分别到清江浦、汉口、盛京、甘肃这四条铁路。

但由于经费紧张,不可能四路并举,建议先修清江浦到北京线。刘铭传的奏折在清廷中重新激起轩然大波,赞成修铁路和反对修铁路的人形成两个阵营。赞成修铁路的主要是各地的封疆大臣,比如李鸿章、刘坤一、左宗棠等;反对势力主要来自朝中官员,尤其是满族官员。

于是,一场关于修建铁路的大辩论展开了。

修建铁路是李鸿章的一贯主张,而刘铭传的折子本就是他的授意,所以他立即洋洋洒洒地写了一折,将压了几年的想法一吐而出。在此折中,李鸿章概述国际局势,强调铁路在列强兴起、强盛中的作用,更进一步指出修建铁路的“九利”。

最后李鸿章又附上《议复张家骧争止铁路片》,对张家骧等反对者的观点做了进一步反驳。

但是此次辩论,迫于反对者力量强大,清廷于1881年2月14日发布上谕:“迭据廷臣陈奏,佥以铁路断不宜开,不为无见。刘铭传所奏,着毋庸议。”这次修铁路的争论以洋务派失败结束。

但李鸿章并不甘心,一直在寻机重提此事,修建铁路的决心也更加坚定。

李鸿章吸取了“大争论”中未得到朝中有力支持而失败的教训,在修路问题上积极活动,寻求权贵的支持。此时醇亲王奕早已取代恭亲王奕,最为慈禧太后倚重,所以李鸿章着力说服他修建铁路。

1886年,身为海军衙门总理的奕(醇亲王,又是光绪皇帝的生父)到天津巡视北洋海口,与李鸿章具体商议修路办法。但以奕此时的权位之重,却仍旧不敢大张旗鼓地主张修路,所以在天津巡视北洋海军时,也不得不想方设法避开强烈的反对意见。

他对李鸿章说,如果修铁路,还必须从已修成的胥各庄一路修起,因为修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是为了运开平矿的煤,关系不大,反对的意见可能会小一些,这样此事才有可能办成。李鸿章也认为事情只有如此才可行,再加上在唐胥铁路基础上逐年修建,相当一段时间内所经之地都在他管辖的直隶境内,此事更易办成。

经过奕、李鸿章的努力,清廷终于在1886年决定将铁路事宜划归由奕为总理、李鸿章等人为会办的海军衙门办理。

开平矿务局在李鸿章的授意下,同年便以要运煤以方便商业为理由,将唐胥铁路延长到芦台附近的阎庄,总长从十公里延长到四十多公里,改称唐芦铁路。同时,李鸿章趁热打铁,成立了开平铁路公司,招集商股25万两。就在1886年底,李鸿章又提出将唐芦铁路延长修建到大沽、天津。

1887年春,由奕出面奏准动工修建,强调这段路是“为调兵运军火之用”,并将开平铁路公司改名为中国铁路公司,此路第二年便告建成,这条从唐山到天津的铁路全长终于达到一百五十公里左右。可以看到,从1880年修唐胥铁路到1888年延长到天津,几年间李鸿章一直紧锣密鼓,不放过任何“可乘之机”,硬是一点点修成了铁路。

成功有时如同掰腕子,不仅仅比的是实力,更比耐力。只要坚持住了,不倒下,就有翻盘的机会。

在官场上,李鸿章很少硬碰硬地去跟对方正面对抗,但只要被李鸿章认准了的事情,他就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

从1865年第一次上书建议修铁路,到1888年,唐胥铁路建成,李鸿章锲而不舍,力促铁路在中国的实施。其间种种阻力,让修建铁路成为李鸿章最耗精力的一件事。其间李鸿章所表现出来的韧性与智慧,是李鸿章屹立晚清官场始终不倒的生动说明。

4.肩负重任,才更要在官场中风雨前行

李鸿章作为一个影响了晚清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汉族官僚,却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悲剧人物。一生奔波劳累,是洋务运动中做事最多的人,最后却背起被后人唾骂的卖国骂名。

英国《泰晤士报》记者濮兰德曾经这样形容李鸿章的境遇:“在李鸿章执政以前,中国早已变得像一艘漏水严重的大船,罗盘摇摆不定,水手也显得胆怯。李鸿章运用他的驾驶技巧,不止一次地驶过险海中的暗礁与浅滩,安全地停泊;不止一次,鸿章寻找人员与方法去填补漏水的船身,修整被击碎的帆桅。多年来,鸿章用了大量的油漆与布料,把这艘船保持在外观上适于航海的状态,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向鸿章学习在图标未明的海洋上航行……他可以说是中国最好与最勇敢的舵手,他使这艘船三十年来保持着在龙旗下适于航海执行任务的状态。”

对于当时清王朝所处的局势,李鸿章是清醒的,中国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遇到“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大清帝国“厝火积薪,可危实甚”,因而主张“识时务者当知所变计耳”,绝不应昏睡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思振作。为此,他提出必须向西方学习,推行洋务新政,以求“自强”“自立”。他斥守旧而不避“人君”,为“自强”而力倡变法。

但受到历史的局限,李鸿章所谓的变法,又不可避免地把西方的政治文明排除在外。

李鸿章主张以儒家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之以西方富强之术。他力主把“修明前圣制度”和学习“外人所长”结合起来。必须指出的是,他力图排除西方的“政治文明”即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只热衷于引进西方“物质文明”即近代军工技术,显然不能使中国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的农业社会,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但他毕竟使封建体制产生了裂痕,催生了中国的资本主义,从而使中国社会在从传统向近代转轨的路途上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李鸿章面临的另一个困局就是:既要做事,又要自保。在那样一种形势之下,只要做事,就会遭到非议和弹劾,基本上是做得越多,错误就越多,遭到的非议和指责就越多。只有能自保才能做成事,但只要做事,就难自保。所以,没有足够的权谋智慧,没有足够的毅力支撑,是很难做到两全的。

由于皇权专制体制的“瓶颈效应”,洋务事业“官办、官督商办”的机制制约,权贵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对民办商业产权的侵害,科学技术和教育不发达,洋务运动最后失败了,李鸿章也饱受诟病。但纵观整个洋务运动,李鸿章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推动着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一点点前进。

李鸿章在出访德国时,他问有“铁血宰相”之誉的俾斯麦:“在我们那里,朝廷在给我制造困难、制造障碍,我不知该怎么办?”俾斯麦回答说:“反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层完全站在您这一方,有许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这样,那您就无能为力,任何臣子都很难反抗统治者的意愿。”

李鸿章的思想充满着矛盾:他认识到时代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尤其在外交上,他一方面要维护大清帝国的颜面,又要与国际接轨。

李鸿章以外交家之形象代言中国,游走于各国间,权倾一时,却也因为责任之大,承担了或许本不该由他一人来担负的千古骂名。

垂垂老矣的李鸿章,生命中最后一年,是在与八国列强的斡旋中度过的。

每当清政府把这个国家拖到崩溃的边缘时,唯一可以依靠的,便是这位老臣。“懂外交”曾让他权倾一时,但他的事业、名声,却也尽毁于此,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此,他自己也非常明白。

他曾评价中日甲午战争,“至一生事来,扫地无余,如欧阳公所言,‘半生名节,被后生辈描画都尽’。环境所迫,无可如何”。他也曾无奈地感叹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李鸿章永远背上“卖国贼”的骂名,但“弱国无外交”的现实法则,让李鸿章在一个人对抗所有列强的同时,还要面对来自国内的种种责难。但面对列强,李鸿章始终保持着凛然的威严,据理力争,李鸿章能够做的,只能是把损失降到最少,而无法避免损失:中法战争中,李鸿章利用英、德制约法国,从而取得成效;在日本,《马关条约》签订之前,李鸿章竭力谈判,挽回了部分损失,在遭到日本浪人行刺之后,李鸿章更是拒绝手术,以生命要挟日本让步,推动谈判进程。

美国人评价李鸿章说: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做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在李鸿章去世前一小时,俄国人还在他的病榻前,迫使他在条约上签字画押。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

在李鸿章所处的年代,很多人面对数千年从未有过的变迁,早就乱了阵脚,但李鸿章没有。数千年大厦将倾,反而使李鸿章有了更坚毅的目标,那就是兢兢业业,克己复礼,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尽人事,听天命,并且力挽危局于不倒。

尽管受尽局势的窘迫,受到各方势力的挤压,李鸿章也曾表现出内心的虚弱和悲凉,但他始终在推动着这个民族艰难地向前滑行。

李鸿章竭尽全力地医疗着清廷这早已百病相缠的躯体和灵魂,并且从来没有放弃过努力,即使在即将与世长辞的时候,李鸿章还在惦记着清王朝的命运,留下绝命诗一首:

牢牢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力挽狂澜于既倒,拼命抢救于无救。这就是李鸿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人物,也是兢兢业业、死而后已的可敬之人。

李鸿章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人,李鸿章更不是一个投机取巧的人。所以,李鸿章为清朝,乃至为整个民族背起了无数“黑锅”。李鸿章知道自己能力有限,他只是在默默地为后来人铺路,为未来整个国家的发展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而不去计较世俗的纷扰,如此做事,反而更有功效,如此做官,反而不倒。

5.官场上,勇气比权谋更重要。

李鸿章在晚清的舞台上,唱了一场独角戏,没有人欣赏,但从不缺人喝倒彩。

李鸿章屹立舞台四十载,除了权谋,更需要勇气。

同类推荐
  • 董卿:在时光中优雅盛开

    董卿:在时光中优雅盛开

    她自幼在父母的严格教导下刻苦学习,砥砺成长,独立自主,坚持阅读,培养气质。她勇于追逐梦想,从浙江到上海到北京,三度改写命运。她曾连续13年主持春晚,连续8年被评为央视年度“央视十佳主持人”,连续7年位列央视挂历女主持人中前三甲,成为实至名归的“央视一姐”。虽然已达巅峰,但她只求超越自我,于是毅然选择赴美留学深造,一年后归来。2016年,主持《中国诗词大会》,凭借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惊艳四座;2017年制作并主持《朗读者》,再度爆红。随后主编同名图书出版,一时洛阳纸贵。一路走来,她依靠勤奋努力、积极进取、自我突破,成为公认的优质女性典范,诠释了每个女性应该如何成为理想的自己。她的名字,叫董卿。本书娓娓讲述董卿的成长奋斗历程,深度解读其成功背后的秘密,并展示其积极进取、优雅从容的人生态度,让你真正了解董卿。愿你从中获得慰藉和启示,获得智慧和美好,获得召唤和力量。
  • 千古智圣——诸葛亮

    千古智圣——诸葛亮

    本书讲述了诸葛亮的生平事迹:诸葛亮是一位谦虚谨慎的政治家。他不贪名利,为官清廉,注重品德修养;他身居高位,对子女要求却很严格,一门三代,都是忠烈。
  • 托洛茨基

    托洛茨基

    列夫·托洛茨基(1879—1940),苏联时期著名政治家,列宁最亲密的战友,红军的缔造者,第四国际领导人,联共(布)党内反对派,所谓“托派份子”首领。1917年8月,担任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十月革命胜利后,先后担任外交人民委员、海陆军人民委员、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由于和斯大林政见不合,受到迫害,被苏共宣布为叛徒、卖国贼,最终亡命天涯:在1927年被开除出党,1929年被驱逐出国,1932年被剥夺苏联国籍。1938年在巴黎组织第四国际(社会主义革命党),反对第三国际。1940年被暗杀于墨西哥城。
  • 民国清流4:大师们的抗战时代

    民国清流4:大师们的抗战时代

    本书系民国大师们的集体传记系列之四。本书沿袭《民国清流1:那些远去的大师们》《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民国清流3:大师们的中兴时代》的风格,承接前三部的历史阶段(1917年至1936年),呈现出1937年至1945年八年抗战时期悲壮而惨烈的文化景观。七七事变之后,国难当头,民国知识分子自觉站在统一战线的大旗下,演绎了一部壮烈激越的抗战史诗。无论是在国统区、解放区,还是在沦陷区,抑或上海的“孤岛”,“民族”“救亡”的主流都激起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让抗战时期的文化思想界空前统一。胡适、郁达夫、老舍、沈从文、梁漱溟、茅盾、张恨水、闻一多、郑振铎、马寅初、陈寅恪、吴宓、赵树理、丁玲、萧军等,做着他们认为文人应当做的事情,在抗日救国的路上披肝沥胆,以各自的姿态,演绎着知识分子的气节、风骨与担当。作者不囿于故有定论,依据翔实的史料,书写被遮蔽的历史,刻画真实生动而丰富的人物命运,立体式地彰显了民国大师们独特而复杂的文化品格和人格。
  • 最后的乡贤:郭连贻传

    最后的乡贤:郭连贻传

    滨州市作协主席李登建所著长篇散文体人物传记《最后的乡贤——郭连贻传》具体、生动地记叙了传主郭连贻一步步成为“乡贤”的过程,并以郭连贻为中心,雕塑了一组乡贤的群像,着力表现乡贤阶层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通过“乡贤”这一中华民族传统色彩浓厚的文化符号,反映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视角独特、内涵丰富、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兼备的优秀文本。84岁的郭连贻老人是一位生长在乡野的饱学之士,一生坎坷,命途多舛,而这却正好是他艺术创作得天独厚的资本;他游曳于稼穑笔墨之间,甘于寂寞和清贫,类似深山里的隐士,但他的学问、品行、君子风范慢慢吸引了众多喜欢文学、文史、书法艺术的同道,成为一个影响当地文化发展的了不起的人物。本书形象地揭示了乡贤对地方文化发展的巨大影响,如果说官方文化倡导的东西是骨架,那么他们营造的则是其细胞、血肉,一个地方活生生的文化恰恰是由他们传承着。一代一代乡贤以令人钦佩的智慧、热忱、执着和辛勤劳动,培育了一个地方的文化生态环境,形成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气”。在艺术上,《最后的乡贤——郭连贻传》以大量典型细节,细致的描绘、刻画,竭力突出文学性;不满足于讲述传奇故事,更多地将笔触伸向人物的精神世界,淋漓尽致地展示其内心的冲突,灵魂的挣扎,富有人性深度和思想深度。同时作者试图借助这位梁邹大地、文化、民俗孕育的乡贤,打通历史,打通儒、释、道、书法、绘画、文学……密集的知识点和成熟的文化分析力、判断力,为这本书增添了底蕴与阅读的魅力。
热门推荐
  • 特殊关系之生命在于折腾

    特殊关系之生命在于折腾

    这是一个情节跌宕起伏,文风男女通吃,集搞笑,爱情,悬疑于一体的故事:芥末,二十五,男孩气,恋爱对象一上司。伊始,他提出一特别请求,也因此埋下火种。第四年,一场犀利与心理战并行的游戏爆发了。追索过程中,她却意外发现……上天并没停止恶作剧,让芥末深受打击的并不是双失,而是分手原因和分手方式。为了守住噩梦,在两个室友一神经病知了,乐天派大虾,假不正经的哥们儿子弹面前,芥末成了演员。然极力掩盖,却被子弹无情戳穿。子弹边听芥末娓娓道来,边陪她走过数个不眠之夜,纯洁的友谊,变的朦胧起来。当听完芥末的叙述,他运用自己慎密的逻辑推理,一个不可思议的真相,逐渐揭开面纱……芥末和老友子弹,最后走到一起了吗?
  • 咖啡消融的糖

    咖啡消融的糖

    如果人生是一杯咖啡,那么爱情一定是一颗方糖,两者消融,甜却不腻,苦却不涩……这个是一个有关青春的故事,是我想过的却从未拥有的故事。
  • 精灵梦叶罗丽之水墨传

    精灵梦叶罗丽之水墨传

    这里是王默长大后的故事!一眨眼七年的时间过去了,女主早就被叶罗丽战士打败了,在过去的峥嵘岁月中发生了很多事,而她早也不是当年那个心思单纯的王默。还记得净水湖中那个温柔干净且美好的他吗?七年不见你还好吗………………风和日丽的下午。一人一仙子,再次踏上前往仙境的路程。
  • 修仙从抢红包开始

    修仙从抢红包开始

    一个平凡无奇,整天只知道睡觉度日子的学生,突然有一天进入到了一个不平凡的群里,从此开始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 TFBOYS之家宠小呆萌

    TFBOYS之家宠小呆萌

    【三对一甜虐文】“小凯,我想吃雪糕……”少女对着少年撒娇,少年无奈一笑“不行哦”…“源源,雪糕,雪糕”“不口以啦,会生病的”“千玺……”“萌萌,这是冬天?!”
  • 狩城神

    狩城神

    鄭和下西洋,尋訪建文帝,只為了追回秦代傳世的傳國玉璽。這場代代相尋、鍥而不捨的任務,輾轉南洋,交給新一代的狩城人。
  • 深秋远塞若为情

    深秋远塞若为情

    [1v1,甜宠,HE](本文大女主文,不喜误入,不接受反驳)降若是降家末女。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丝毫不起眼还处处受打压,奈何女主光环萦身的她一出场就闪瞎人眼。不因别的,只因——太丑。不过没有关系,别以也不咋地。做人要低调,不能张扬。但自从男主出现看见女主:嗯?太丑?没关系,我帮你成为第一丑女!废物?好说我还能让你成痴呆。降若十分郁闷,怎么就治不了一个司珩?不过好在,丑不是真丑,废物不是真废物。洗把脸该谈恋受谈恋爱。
  • 异世轶事

    异世轶事

    她,被弃养的官家小姐。为自救,潜心学医。遇到他,让她重获新生。她:无关风月,这是友情。幼时的一次交集,他对她上了心。她:有缘无份,这是禁忌。她的机智聪慧让他不经意间,情根深种。她:这,这是个误会。
  • 青蛙写诗(青少年整本书阅读书系·名师讲读版)

    青蛙写诗(青少年整本书阅读书系·名师讲读版)

    本书精选了张秋生的经典童话作品和诗歌,如《青蛙写诗》《称赞》《妈妈睡了》等,其中有许多被选入小学课本。张秋生的作品,想象丰富,活泼有趣,多以诗意的语言,真善美的形象和意境,使小读者着迷,带给小读者快乐的幻想和智慧的思索。
  • 让我们互相伤害呀

    让我们互相伤害呀

    慢热文。主角慢慢成长,没有大杀四方,也没有拯救世界。星球变异强悍的变异体,超凡的异能者……还有无解的血族。物竞天择,淘汰者死。胸无大志的植物系异能者唐星河在一次次被迫当炮灰中开始反击,只是他的反击有点……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