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9日 星期一
纽约降温了。起床时候还是阴天,窗外望去,风还有点大,吹得街边的树枝摇曳,哈德逊河的水面也显得不那么心平气和了。
我喜欢降温,要不然,从北京带来的很多衣服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这算什么?套用一句不那么恰当的中国古语: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是不是可以说,箱有寒衣,盼冷心生?
从小见大,在两个大国之间,是不是也有类似的这种情况?如果一强一弱,那么事情简单些,如果两者都强,要争个你弱我强,就要亮一亮手中到底有什么底牌,或者说,身上怀着什么样的利器?
其实我想说的是中美之间的关系。因为今天见了三位知名的美国学者,谈到的话题中,都有中美关系问题。
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系的******教授约我们到哥大的教授餐厅共进午餐,在约定的中午一点,黎教授准时出现在我们面前。
1943年出生的他已经70岁了,这是我查资料得知的,如果不知道这一点,无论如何想不到这个背着双肩包,头发和眼珠都略略发黄的大个子就是他。黎教授说一口汉语,虽然不像中国人一样流畅,但是发音已经非常准确了。
******的著作很多,如:《中华帝国晚期的大众文化》、《中国新领导:秘密档案》、《龙的传人:天安门事件亲历记》等等。当然,在美国的很多重要机构里,他都有一定的话语权。不过,当我提到这一点,他幽了一默,我可以说,他们可以不听。
一件关于黎教授的八卦是,他的前妻是著名的萝克珊,维特克,1972年到中国和江青有多次接触,1977年出版了一本书《江青同志》,后来,香港出版了《红都女皇》一书,据说就是她的作品。
我对黎教授提到此书,他说,那是我的前妻写的,是《江青同志》,至于《红都女皇》,我没有看过,你看过?我说,我只是知道片段,知道在香港出版过。
教授餐厅人很多,都是吃自助餐。黎教授事先预定了靠窗的桌子,很快就进入情况,和我们交谈起来。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是因为他是共识网和《领导者》杂志的读者,中文好,又了解中国,所以交谈没有障碍。
总是他在问我:习李新政如何?城镇化是怎么进行的?中国现在有什么大的举动?******进展如何?等等。他给我的感觉是,强烈的了解中国的欲望和渊博的知识。当然我也不想吃亏,最后抓紧时间问他关于中美之间关系问题。
具体的东西很枯燥,放在另外的文章去写。但是,他的态度很明确,认为在******的第二任期和习近平的第一个任期里,中美关系会有经常的摩擦,但是,不会有大的升级,所以,要加强官方的和民间的往来,提高官方接触的层级。
说到中日关系很有意思,我问他,假如中日之间擦枪走火美国会怎样?他淡淡一笑,说,美日之间还有安保条约,但是,美国肯定不会派兵支援,日本的海上自卫队够强大了。
什么意思,不用琢磨了吧!
顺便说一句,哥大教授餐厅的饭很不错。
黎教授下午两点四十有课,所以只得在两点半离去,我送他到楼下,他很费力气地推开那扇古旧的大门时,自嘲说,这门好重。我接了一句玩笑说,中美之间的大门,推起来比这容易?欢迎你早日到中国。
他笑了,稍稍泛黄的眼珠盯着我看了一下,说,一定,我身体很好,再活上几十年没有问题。
接着,他在蒙蒙细雨中快步离去,一点也不像七旬老人。
从哥大出来,我们直奔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去见易明女士。
易明是对外关系委员会的高级研究员,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晚上我和朋友吃饭,说到我去了对外关系委员会,朋友不无惊讶地说,那是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机构,他们的话,是会影响美国总统的。
不过,这真是个大机构,在纽约最昂贵的地段有两座联在一起的楼房,据说加上在华盛顿的工作人员,他们有三百人之多。结束谈话以后,易明带着我们参观这两座有着历史的楼房,墙上挂着对外关系委员会的创始人和重要成员,包括重要赞助者的油画,个个的名字都是如雷贯耳。
路过两间办公室,我看易明都去敲门,可惜没有人,她告诉我,有一间是以前退下来的财长,一间是刚刚退下来的财长,本来想介绍你见个面,不巧他们都不在。
这个委员会的分量,可见一斑。
易明是老朋友,前年她到北京,我曾经和她吃过一餐饭,她也是共识网和《领导者》杂志的读者,她非常关注中国的污染问题,她的观点是,在中国打开环保局面,远比设定目标和花费金钱重要的是,需要自下而上的政治和经济改革。
在易明不大的办公室坐定,她就说,我正好有问题要问你。我说,你问,但是,你记住,你问一个,我也要问一个,你问十个,我也问十个。我们都笑了。
各取所需,她还是问美国人关心的问题:******以后新的中国领导班子怎么样?我关心的是,美国人这样看待第二个任期的******政府对华政策会有什么改变?
易明是美国人,当然也是站在美国人立场,她认为,中美关系不会有大的改变,但是,中国现在在******和南海问题上都表现的过于强势,这是发生了变化的。这种变化,美国人是担心的。
我特意问到她,中国新领导人提出了新型大国关系的课题,你感兴趣吗?她连连摇头,说,我们不习惯这些空洞的概念性的东西。
我马上问她,那你对到北京去再到我家做客感兴趣吗,她笑得弯了腰,说,我要好好学中文,要不然,太累。
其实,她的中文说的很不错了。
接着,我就要去拜访一个中文绝对好的美国教授了,原因很简单,他是中国人。
熊玠教授是纽约大学政治系终身正教授,河南人,祖籍江西,1935年出生,1949年随父到台湾,后来留学定居在美国。
78岁的他还在第一线教课,只能把和我见面的时间安排在下午六点他下课之后。
熊教授年纪大了,走路有些颤巍巍,但是,说话底气很足,也许是教授的看家本领吧。在他小小的办公室坐下,我听到的是纯正的国语,我说,台湾人说话很标准。他马上纠正我说,我这不是台湾国语。
我想起来,他14岁离开大陆时,应当已经有了定型的语言了。
他的父亲是国民党时期的国大代表,1949年被******接到台湾,为的是选举时的选票数量。有意思的是,1986年,熊教授被******接到北戴河,和******有八个小时的交流,在美国的学者中,这是很少见的。
作为******问题和台湾问题的资深研究者,熊教授非常爱国,他的两个儿子还在上海工作。他常常会给中国政府提些建议,当然,他也会给美国政府提建议,不过,他不无沮丧的说,因为我是中国人,美国人不会听我的。
熊教授听说我曾经在凤凰卫视工作过,马上问,你认识阮次山吗?他是我的学生。
原来如此。
纽大据说有几万学生,会计专业一流,也许是因为和华尔街离得近。另外,艺术类专业很强。不过这么大的学校没有校园,教学楼就在街区里,当我们看到楼上飘着一面白底蓝字旗,上面写着NYU三个字母,这就是纽大的教学楼了。
在一座教学楼旁的草地上,我看到了一只松鼠在觅食,人来人往它毫不在意,我举起相机一顿拍,它也置之不理,弄得我还有点失望,觉得威慑力受到挑战了。
我把松鼠照片放大,它的尾巴不见了,真像一只老鼠,圆圆的眼睛,灰灰的毛。也许,很多事情很多人都有相通处吧,只不过是差一条尾巴。
有一件事情一定要补记一下,在去纽大前,特意去了第五大道的苹果旗舰店,去买苹果的最新配件,如鱼眼镜头和360度摄像镜头。这个店震撼了我,近千平米的殿堂,有几百人在里面,要知道,不是周末啊!售货员其实不是售货员了,而是名副其实的苹果先生,教大家如何使用设备,提建议,出主意,而收银、开发票,很多都可以用售货员手中的苹果手机完成。
有的桌子是一群小孩在玩苹果的各种设备,有专业人员在指导他们,孩子们认真得根本抬不起头来。
原先听说过也见过体验店,这么火爆的体验,让人再无动于衷地不掏腰包,也难。
说到美国,常常有人赞叹他们的创新,但是,目光大都盯在科学技术和产品上,这种销售手段和店面管理,也是创新。
不过有一件事情必须遗憾地告诉大家,这里的价格,基本上和国内一样。想要图个便宜,趁早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