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日 星期四
【上午】
今天中午12点一刻,是按照计划在费正清中心演讲,这算是到美国来的正差。多少有点忐忑,怕讲不好,怕没人来,毕竟是哈佛啊。
上午先到了费正清中心的图书馆,南希让我来看看他们新买的中文书。南希谦虚,说是怕自己不懂行,买不好。其实,南希在这个图书馆工作四十年了,中文好,人缘好,很多中国学者都认她。一见面,她神秘兮兮地告诉我,昨天挨批评了,要开除我。我说,就是因为我们昨天在这个图书馆大声说话了?南希忍不住笑了,说,开玩笑。
吓我一跳。
当然我没有跳,因为图书馆太安静了,掉一根针都能听到。
这个图书馆每年都会从中国买大批图书,而这次他们新采购的中文图书,总的说不错,但是还有几本是没什么价值的。也难怪,中国每年出版上万种图书,很多是滥竽充数的。稻田里混进几棵稗草也是正常的,更不要说很多农民原本就不会种地了。
说实在的,中文好的来选择中文书都难免看走眼,更不要说是洋人了。我答应南希,今后我负责提供信息给她,为她购书当个参谋。
图书馆的对面办公楼,就是麦克法夸尔的办公室。南希陪我走进这座办公楼时,麦克法夸尔教授,唉,我还是叫他的中文名字“马若德”吧,简单些。马教授十分热情,给我开门,引我到他的办公室坐下。
美国的学者办公室我到了不少,基本情况都差不多,不大,也就是十几个平方,最抢眼的是书,汉学家们大都在自己的办公室中挂几幅中文字,或者书架上放上一两件中国的工艺品。我给马教授送上我们新出版的《领导者》,他说:很有名的杂志!我还送给他一盒武夷岩茶“老枞水仙”,特别告诉他,这是因为他是年长者,这一大盒里有九小包茶,取久久长寿的意境。
马教授回赠我的,是一套三本《**********的起源》,他认真的签上自己的名字,马上就和我讨论起下午的讲演内容来。
这时我才知道,原来,他要亲自主持这场演说。
我受宠若惊。马教授是美国泰斗级的大学问家,在中国的知名度也相当的高。他能到现场主持和点评,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发展十字路口的左右之争,主要是五部分:一、左和右的渊源,从历史看左右;二、****回潮的原因;三、左右之间的主要分水岭;四、习李新政下的左右之争以及可能对下一步走向的影响;五、知识精英的问题。
因为时间问题,实际上最后一部分略掉了。
感觉还不错,到场的人不少,有些人没有座位,站着听完全部,基本上没有退场的。令我感动的是,马教授本来要去看牙,说提前走一会儿,但是他坚持到了最后。哈佛燕京学社的著名汉学家裴宜理教授,《******时代》的作者、著名汉学家******的太太也到了现场。
演讲后的提问很踊跃,直到结束了,还有不少人围着我提了不少的问题。话语里,我知道,他们大都是共识网的读者,甚至还有些作者,真是让我欣慰。有一个来自山东的小姑娘,18岁,刚刚从潍坊考到哈佛,一定要和我探讨到底学什么专业好,这我哪里敢说,要误人子弟的。一位杭州来的博士,希望晚上能和我聊聊**********,我答应了。
留到最后的热心听众,大都是来自中国,从他们的提问和表达看,发自内地关心国家的命运,也有着相当的见识,而且,都是要回国效力的。有这样一些年轻的精英,中国一定会向前行,尽管会有坎坷。
一代比一代强,在哈佛很容易看到这一点。
不只是中国人,还有一个日本人在现场。演讲后,他找到我,自我介绍说:我是加藤嘉一,我常常看共识网,共识网也发表过我的文章。你讲的非常好,希望我下个月到北京时,能仔细谈谈。
我当然知道这个日本小伙子,曾经在中国的网络上火的很。没想到他中文如此流利,又如此帅气。其实,他在演讲结束后就提了问题,只是我听不出来居然是外国人。
下午五点,约了一位著名的汉学家陆伯彬见面,地点是陆教授定的,是哈佛教授餐厅。据说,定这个地方,只有哈佛的教授才有资格。餐厅是个相当古老的建筑,里面的陈设也是有相当历史,大厅中央一圈沙发,几位年长的教授在看报纸,并没有因为我们进来而抬头看我们。
我突然有一个感觉,时间的流淌中,这些老人每位都像一掬水,然后汇成了河流,而我们,虽然在路过他们,其实也在参与他们,我们也是河水。某一天,我们老态龙钟,也会坐在沙发上,静静地翻报纸,静静地,像一掬水。
陆伯彬教授是波士顿大学政治系教授,也就职于哈佛费正清中心。他是中国通,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常驻过中国,对于中国,他喜欢,也熟悉。
不知怎么,就说到了吃上,他说,西单书城后面有一条胡同,一家饭馆做的红烧肉,味道好极了。我说,我家红烧肉做的也好,哪天去试试?他马上问:有栗子吗?我有一个体会,遇到不熟悉的人,只要他是一个饕餮之徒,那就很快会一拍即合,口水这东西,也是没有国界的。
陆教授很有独到见解,例如,他说,中国领导层既提出新型大国关系问题,又提出中国梦,前者是和缓的,后者是强硬的,似乎有些矛盾。
我告诉他,我在美国见了不少学者,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他却说,我说不出什么来,不会有什么新观点。
这也是我这次到美国的一个体会:一向自信的美国人突然谦虚起来了。
【下午】
下午,朋友带我去了打响美国独立战争第一枪的莱克星顿镇。
美国的大城市附近,有很多小镇,美国人叫做TOWN,每个镇人数在三五万左右,每个镇由自己选出的镇领导来主持,用收到的税来办理公共事务,甚至自己聘请警察来维持治安。
莱克星顿这个镇在美国非常有名,因为,在这里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
说到美国的独立,一定要涉及到美国和英国之间的恩恩怨怨。
国家之间的关系,好玩不过美国和英国。
一次坐旅游车,活泼的导游问:车上有英国人吗?答说没有。导游说,那好,下面的话,大多是说英国人不好的。原来,他准备介绍美国历史了。当然是玩笑,现在,英国是美国的小兄弟,只不过在几百年前,英国是美国所在的这片土地的老子。
当初,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统治者强势的不得了。一方面,世界上似乎没有他们不能占领的地方,一方面,在国内也欺负一些势单力孤者,例如,一个叫“分离派”的激进教派。后来,这伙人无奈远行,大概是觉得,惹不起还躲不起吗?还是闪了吧,于是乘坐著名的五月花号三桅船,来到了北美的朴茨茅斯,建立了英国在北美的第一块殖民地。
其实,历史只记住了有名的事件,而忽视那些没有特性的事件。在五月花号到美国之前,有过一些船只从英国来到这里,很多失意者、犯罪逃亡者、淘金者各怀梦想来到这块土地上。只是因为没有签署一个“五月花号公约”,而没有被历史记住。
五月花号公约明确表示,集体权利来自每一个个体,这个观念,成为美国的立国之本。
这两天行走在美国的土地上,我常常想,如果真的有上帝的话,这个上帝一定不公正,他怎么能把这样一块富饶的充满活力的土地轻而易举的给了这样一群在英国混不下去的人们呢?也许当时的上等英国人也是这样想的。在远离本土的地方,聚居着这样一群“异己分子”,一定要严加管理。
所以他们派了军队,采取了很多管控措施来维稳。
历史总是相似的,无论在地球的哪一端。流落在北美的这些等级不高的英属臣民,在压迫之下也会新生异心,无非等待一个导火索。
这个机会是1775年4月19日到来的。
英国军队听说波士顿附近的康科德镇有反对派的一个武器仓库,就派了军队前去搜缴。
保密工作做的不好,消息泄露了,一个反对派成员骑马飞奔,到了莱克星顿镇,这里是前往康科德镇的必经之地,反对派也有些势力,而且正好在开会,便马上拿起枪来。
第一枪就这样打响了。这一枪,扯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大幕,从此,经过了七年多的战争,在北美这块土地上,美利坚合众国诞生了。
我是在朋友带我去莱克星顿的路上听这个故事的。朋友的丈夫是美国人,是麻省理工的毕业生。虽是理工男,却熟读美国历史,话语间溢出的,是对美国,对自己居住的莱克星顿的热爱。
在镇中心的草坪前,我们下车。朋友的老公告诉我们,就在这个草坪上开的第一枪,而草坪前那座持枪人塑像,是“一分钟民兵”,意思是任何一个老百姓,只需要一分钟就可以拿起枪来,成为民兵。
不远处的一座小黄楼,是当年反对党聚集开会的地方,现在是镇上的一个小纪念馆,里面有一些文物,也卖一些纪念品。管理者大都是志愿者,退休老人。我走进这栋房子,果然有一位老人坐在里面,打扮成当年民兵的样子,不过手里没有持枪,拿了一根拐棍。他很高兴看到我们,主动提出,在小楼门口和我们合影。
合影时,我看到,楼前飘扬的美国国旗不是五十颗星,而是十三颗,这是因为刚独立时,美国是十三颗星。
历史在这里也凝固了片刻。
附近的空地上,长着几株参天大树,枝繁叶茂,被轻风吹的飒飒作响,仿佛在讲述这里的那段历史,又仿佛在演奏一首古老的歌。
莱克星顿,今年正好是建镇300周年。家家户户都插着一面美国国旗。我问朋友,有什么联系吗?答曰没有,而是因为波士顿刚刚出了马拉松的爆炸案,家家户户表示了对政府的支持,表示了爱国的精神。这里的人说,这吓不到我们,明年继续跑。
顺便看了莱克星顿的图书馆。一个四五万人口的小镇,有着一个相当规模的图书馆,借书也很简单,只要你出示在这个镇居住的任何证件,哪怕是一张水费单,就可以在这里阅读、借书。免费的,因为是这个镇子的纳税人。
莱克星顿没有高楼,只有一座座小楼,都是有很长历史的,政府规定,只能装修内部,不能动外观,因此,莱克星顿一直就是莱克星顿。
这里没有大商场,也没有超市,因为政府不允许。政府希望这个镇不会被商业味道破坏了这里的静谧和安宁。镇上有不少的小商店,朋友告诉我,都是很老的字号,几代人都在经营这样一家店。
从朋友的述说中,感受到了她和她的先生对这个莱克星顿的深深的爱。
我想,除了这里美丽的环境,新鲜的空气,生活的便捷,很重要的是,他们真的感到自己是这里的主人。镇政府的领导是他们选出来的,镇上的事情他们有话语权,能够说YES,或者说NO。
哪里有主人不喜爱自己的家的呢?
其实我已经深深感受到了这个镇的美丽和魅力,但是朋友意犹未尽,一定要带我看看他们常常买菜的市场。
这个市场,如果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新鲜、丰富,如果还要加一个字的话,就是贵。各种水果,各种蔬菜,各种鲜花,简直让我羡慕不已。其实,北京也有大的市场,但是,东西的新鲜程度比这里差了不止一个档次。贵有贵的道理,这里是富人居住区,购买力高,再就是确实是好东西。
我突然明白了朋友带我上这个市场的用意,她是想让我进一步了解这个著名的莱克星顿镇,不仅有历史的辉煌,而且有今天的繁荣。
爱它,是有充分理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