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028200000005

第5章

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此有二释。一者六尘是境识体是心。心对根尘有缘虑相。虑相如影举体全无。自心灵明本非缘虑。今认缘虑谓是自心。念念随之漂沈苦海。如珠明彻本非青黄。对青等时即有影像。愚执其色谓是其珠。如迷自心认缘影也。故唯识云。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实有。为遣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亦是法执。佛顶经云。此是前尘分别影事等。故知缘影决定是空。若清净真心本无缘虑。灵知不昧无住无根。今认缘心诚为妄矣。二者此一句。经译者回文不尽。应云缘六尘影。六尘影是所缘。妄识是能缘。六尘无实犹如影像。从识所变。举体即空。故此缘心亦无体也。余同前解。前标颠倒云种种者。通论则我法二执。于中各有种种相转及凡夫二乘。各有四倒。若克就此文。即上迷身迷心。总有四对颠倒。谓四大非我认为我。法身真我而不认。是第一对。四大如幻。本无而见有。法身真实。本有而见无。是第二对。缘念生灭认为真心。真心了然而不自认。是第三对。缘念如珠中黑色。全空而执有。真心如珠中明相。实有而见无。是第四对。一三我执。二四法执。如斯等见不因师宗。但是凡愚任运如此。既四对八只不同故云种种。二喻文二。初直喻前文

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 翳眼观空里。无华妄。见华。捏目望月轮。月边别见月。空华幻月皆喻妄见。众生一念迷心。翳自圆明觉性。而于圆明体上妄见生灭身心。故曰空实无华病者妄执。妄执之言。正对前妄认之语。若悟真如无相。但是一心。如空本无华。天唯一月故。首楞云。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消觉圆净。又云。汝身汝心。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亦可别配二喻。谓华喻认身。月喻认心。身则但因心迷当体妄认。如空华但因眼翳外无别依。心则内根外尘相依而起。如幻月下因捏目上因本月相依而生。故配身心昭然义现。然月喻例华亦应云。月实无二捏者妄执。经文影略故不具之。又为一解。翳捏皆喻见分。空华二月皆喻相分。眼喻智慧。空及本月喻真理。世亲般若论以翳喻相分者。据释处之意。取所见之华也。后展转到见

由妄执故 牒前生起转计所以

非唯惑此虚空自性 虚空之性清净无物。今执华生空处。即似空变成华。妄见空华。无生而生。无物成物。是迷惑虚空之性也

亦复迷彼实华生处 既执华从空生。即不知从翳而起。翳则实是华之生处。非谓真实之华。若具法合。应云。非唯惑此真空自性。亦复迷彼身心生处。此乃但怪空里有华。不觉眼中有翳。外嫌身心苦恼。不知内畜迷情。三出其过患

由此 因前妄认身心相也

妄有 生死不实

轮转生死 妄执身心。若无过患任其长执。不必化之。既由此执尘沙劫中轮回不绝。地狱鬼畜八苦五衰为害之深。故须开示。三结

故名无明 明即令人解脱。故知令人轮转即名无明。二显本空。文三。初标定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 言无体者。但是假名。内外求之了不可得。推其本际元是妙明。故论云。念无自相不离本觉。又云。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了斯无体诸行不生。不生故无灭。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是知十一支法皆有所因。唯此无明横从空起。今悟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老死灭也。次喻释

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 前说种种过患皆归无明。今又云无体。道理难见言语路绝。故约喻释。谓睡时梦物且见是有。故前种种说其行相。寤欲求之终不可得。故此显示云无体也。问求不得者何处灭去。故次答云

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 征意云。若无灭处即应还在。以何义故。言空无也

无生处故 意云。见幻华时若实是有。今不见时即说灭处。见时本无生处。不见何寻灭处。问前云实华生处。此复何通。答约前妄执之时而言有也。悟了始知有时元无。以法合之昭然可见。故楞严经云。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此正是无生之理。若决定忍可于心。名无生忍。华严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后断疑疑云。前说生死。由于无明。无明既无。何有生死。故释云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 无明及与生死本末一切俱无。众生于此无中迷情横见生死。前就横见故说有。此就实论故说无

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指前文也。由是横见之故。故前文说名生死。第三释成因地。上来所说妄空真有者。有佛无佛性相本然。今明依此通达心意冥符方成本起因地。释成正答所问。文中三。初依真悟妄顿出生死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 牒前所标。即依真也

知是空华 悟妄也。下皆顿出生死

即无轮转 无生死之法也。既知万法如空华。岂更见有轮转。还丹一粒点铁成金。真理一言点凡成圣。亦释因不异果。如斯因地方谓真修

亦无身心受彼生死 无生死之人也。谓若计有我是免轮回之者。即是未免我执。我我所忘方为解脱。即是照五蕴空。度一切厄。外遗世界内脱身心。不计身身同虚空。不计心心同法界

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非由我作观行方得身心空无。本性空寂元来无故。故金刚三昧经云。若化众生无生于化。不生无化其化大焉。次展转拂迹释成正因。拂有四重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 一拂觉妄之智。谓能觉身心性本无者。亦如太虚都无所有

知虚空者即空华相 二又泯其拂心。知能觉无者。即同空华体即无也

亦不可说无知觉性 三遮其断灭。但不起念分别空有。不是无心

有无俱遣 四总结离过

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释成因也。有无既不当情。斯即心言路绝。清净觉体从此显彰。但不背之合尘。即名随顺。亦非别有能顺。故罗什云。无心于合合者合焉。随顺净觉。故言净觉随顺。如是执尽病除。然后兴心运行。则聚沙画地合掌低头皆成佛道。如斯修习可谓正因。后征拂所由。释归圆实

何以故 身心幻妄可说全空。知觉称理因何又拂。有无俱绝约何修行。次释意云。相因对待皆是从缘。从缘之法岂实有体。生心动念即乖本性。失正念故。圆实性体俱无如是等故

虚空性故 一切法空不生灭也。谓如上相因诸相。犹若虚空。本自不生今无可灭。非谓拂之方令空也。故佛藏经云一切法空无毫末相等

常不动故 一切法寂不来去也。非已去非未来非现起故。故法句云。诸法从本来寂灭无所动。法华亦云。常自寂灭相

如来藏中 上二句明诸法。此下皆是显一心也。论指一心云如来藏故。楞伽亦云。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此经下云。圆觉妙心涅槃即名佛性。今此一句总标。次二句空藏。后三句不空藏。通云如来藏者。由三义故。一隐覆义。谓覆藏如来故云藏也。故理趣般若经云。一切众生皆如来藏胜鬘云。生死二法名如来藏。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如来经藏云。一切众生贪嗔痴诸烦恼中有如来身。乃至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便以九喻喻之。一萎华佛身。二岩蜂淳密。三糠糩粳米。四堕秽真金。五贫家宝藏。六庵罗内实。七弊物金像。八贫女轮王。九焦模铸像。二含摄义。谓如来法身含摄身相国土神通大用无量功德故。又亦含摄一切众生。皆在如来藏内故。三出生义。谓此法身既含众德。了达证入即能出生故。十地论云。地智能生无漏因果。亦能生起人天道行。此三义者。初约迷时。后约悟时。中间克体然约真妄和合。总有二种行相。谓此经下云。如来藏自性差别。论云。真如生灭。然真妄各有二义。真谓不变随缘。妄谓体空成事。真中不变妄中体空。即真如自性也。真中随缘妄中成事。即生灭差别也。初真如性中。复有二相。胜鬘云。有二种如来藏空智。所谓空如来藏脱离一切烦恼藏。不空如来藏。具过恒沙不思议佛法。论中亦说如实空如实不空。义全同此。后生灭中亦有二相。谓漏无漏。无漏复二。有为无为。有漏亦二。谓善不善。此等行相皆有业用。初真性者。有其二业。一能持自体恒沙功德。从本已来不失不坏。二能御客尘恒沙烦恼。无始时来不染不污。后生灭亦有二业。一能起惑治业。旷劫长受六趣生死。故楞伽云。如来藏者。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乃至若生若灭。二能知真达妄发心修行证三乘果。如前所引十地论等。由是二业故。宝性论引经偈云。无始世来性。作诸法依止。法性有诸道。及证涅槃果。长行引胜鬘释云。性者。如来藏。依止者。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诸道者。有如来藏故说生死。是名善说。证涅槃者。若无如来藏者。不得厌苦乐求涅槃。既诸佛因果始终依之。故入道行人先须信解。离此别信信则堕邪。故密严经诃为恶慧。华严亦云。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颠倒慧。增长一切恶。据此则了之方知正道。故胜鬘云。若于无量烦恼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于出缠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华严初会普贤即入如来藏身三昧。意在此也。然虽此心凡圣等有。但果显易信因隐难明。故浅识之。流轻因重果。愿诸道者深信自心

无起灭故 释上所知生死等

无知见故 释上彼知觉者等。此上二句释空藏矣。谓见生死起者。即云执情。见生死灭者。即云知觉。今以如来藏中既无可起可灭。何有能执能知。又迷时生死非起净心非灭。故无迷也。悟时净心非起生死非灭。故无悟也。无悟故无知见矣。此乃非唯不可识识。抑亦不可智知。识智俱如。方为自体真实识知。大智慧光明遍照。为下三句不空藏矣

如法界性 法界性与如来藏体同义别。别有其二。一者在有情数中名如来藏。在非情数中名法界性。如智论明佛性法性之异。二者谓法界则情器交彻心境不分。如来藏则但语诸佛众生清净本源心体。如云能造善恶能起厌求。就法界言。即无斯义。据此则藏心克就根源。界性混其本末。混则普骇之义易信。克则周遍之理难明。故指藏心如法界性。亦乃摄其二义之别。归于一体之同。方显觉妄因依。诚非究竟圆实

究竟 竖穷三际始终常然

圆 遍周虚空

满 众德具足

遍十方故 无边际故。良由如来藏性本自如斯。岂须减旧添新灭惑生智。是以三重泯绝冥合觉心。将此为本修行始得正名因地第四结牒问辞

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但结前文更无别义。此下偈讽文二。一标举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然偈有二种。一伽陀。此云讽颂。谓孤起偈。今非此也二祇夜。此云应颂。颂长行也。或为钝根重说或为后来之徒。或为增明前说故。今此经偈皆祇夜也。然凡言长行偈讽相望。有五对之例。谓有无广略离合先后隐显。今经问目皆长有偈无。答皆长广偈略。余随相当对文当指。二正陈。然此段中五偈。但重讽长行。更无别义。故如次依前四段科之。但经文增减故科段名亦小殊。四者。一讽了悟本觉

文殊汝当知  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觉

义不异前。二讽推破无明

了达于无明  知彼如空华  即能免流转

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

上二段皆长离偈合。三讽拂迹成因

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  觉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众幻灭无处

上二句长先偈后

成道亦无得  长无偈有

本性圆满故  四讽结牒问曰

菩萨于此中  能发菩提心  长隐偈显

末世诸众生  修此免邪见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穿越之大唐自由行

    穿越之大唐自由行

    一场莫名其妙的穿越,让她来到了古代盛世繁华的大唐。从此开始浪迹大唐,游戏人间!看遍画栋飞梁的唐朝宫殿,信手拈取深山千年灵芝,扬鞭御马狂奔在大好江河,阴谋与反阴谋,待看她如何由软弱变为强悍,浴血重生,脱胎换骨,玩转大唐!他,他,他,他,到底谁才是她的良人,千年的等待,千年的轮回,是谁负了谁,又是谁执迷不悟,刻骨铭心,千年如一。
  • 你欠我一个今生

    你欠我一个今生

    二十岁的大二女孩林初夏,遇见二十九岁的霸道总裁洛一宸。两人一眼定终身,深深相爱,开始了漫长的异地恋。林初夏不惜和家人断绝来往,坚决要和洛一宸在一起。然而,命运多舛,让林初夏经历了车祸,留下早产的女儿。林初夏选择性失忆,忘记了洛一宸,忘记和洛一宸有关的事情,甚至不知道她还有个女儿。失忆后的林初夏,在父母的安排下嫁给文景昊。失去林初夏的洛一宸,会经历什么?二十年后,渐渐恢复记忆的林初夏,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和女儿见面?想起洛一宸后,她会做什么样的选择呢?作者用最美的文字,写尽人间最深的爱恋,一生一世一双人……用干净舒缓的语言,写尽中年的仓促,老年的沧桑与无奈……青春如一指流沙,苍老是一段年华……
  • 名侦探柯南之护哀之旅

    名侦探柯南之护哀之旅

    作者根据自己对名侦探柯南的理解,自己编成了一部小说。不喜勿喷,谢谢!
  • 荒古大梦

    荒古大梦

    前世无法觉醒武道印记被帝国唾弃,转修仙道,惨遭谋害。幸运得已投胎转世,却还是无法觉醒武道印记,从而走上了仙道之路,只为回到那个地方!
  • 宇宙九转之通天之路

    宇宙九转之通天之路

    十万年前的大战,阻断了天界与人间界的通道,而后,无数的旷世奇才为了打开通往天界的道路,开始了孜孜不倦跋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个被命运捉弄却又被眷顾的少年,背负着家仇、师恨,恋美人,得神器,闯绝地,踏着鲜血和尸骨,一步步成就自己的强者之路。
  • 源来是

    源来是

    所经所看,生活随笔。一段话一个故事源也是记录下去,愿日后自己不忘。
  • 现实推演器

    现实推演器

    一个有着能够预知未来推演器的高中生,是选择去买彩票,亦或者是在一次次的选择当中大彻大悟,遁入大雾,一切PS:来个人看看我写的小说吧,秋梨膏,_| ̄|○,_|\○_……
  • 王爷妖孽:咬上娘子不松口

    王爷妖孽:咬上娘子不松口

    此王妃很狂,上得了天,下得了地,浑身都是必杀技;此王妃很傲,拍得了王爷,扁得了君王,美男踹到天边去;此王妃很抠,人过扒衣,雁过拔毛,蚂蚁过了卸只脚;此王妃很搞,丢的了脸,抛得开皮,赖定王爷求扑倒!某王妃:“华月,小爷我郁闷。”某王妃:“小爷怕自己哪天禁不住美色诱一惑,就把宫雪衣给扑了,到时候,总不能吃干抹净拍拍屁股走人吧,小爷虽不是东西,但是还是很负责的!”某下属鄙视:“说白了,你就是想吃了王爷,然后又不想负责,可是以王爷的性格,你不负责,肯定是要倒霉,若是王爷说声不让你负责,你保证二话不说扑上去!”某王妃怒:“小爷是那么无耻的人吗?”问声落,身后一二三四全部点头…"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当代游侠消亡史

    当代游侠消亡史

    我叫杨东,这是属于我的当代江湖故事。因为一连串的意外和一个游侠一般的男人,我误打误的成为了一个演员。在那个武侠剧兴盛的年代里,我和一群小伙伴们展开了属于我们的荧屏江湖故事。
  • 霍先生婚姻无效

    霍先生婚姻无效

    结婚只是一时冲动,本当成一场儿戏,那个男人却认真的可怕。……庄思楠给自己挖了个坑,越填陷得越深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