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200500000005

第5章

此识与几心所相应。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阿赖耶识无始时来乃至未转。于一切位恒与此五心所相应。以是遍行心所摄故。触谓三和。分别变异。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业。谓根境识更相随顺故名三和。触依彼生令彼和合。故说为彼。三和合位皆有顺生心所功能说名变异。触似彼起故名分别。根变异力引触起时。胜彼识境。故集论等但说分别根之变异。和合一切心及心所。令同触境是触自性。既似顺起心所功能。故以受等所依为业。起尽经说受想行蕴一切皆以触为缘故。由斯故说识触受等因二三四和合而生。瑜伽但说与受想思为所依者。思于行蕴为主胜故举此摄余。集论等说为受依者以触生受近而胜故。谓触所取可意等相与受所取顺益等相。极相邻近引发胜故。然触自性是实非假。六六法中心所性故。是食摄故。能为缘故。如受等性非即三和。作意谓能警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为业。谓此警觉应起心种引令趣境故名作意。虽此亦能引起心所。心是主故但说引心。有说令心回趣异境。或于一境持心令住故名作意。彼俱非理。应非遍行不异定故。受谓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起爱为业。能起合离非二欲故。有作是说。受有二种。一境界受。谓领所缘。二自性受。谓领俱触。唯自性受是受自相。以境界受共余相故。彼说非理。受定不缘俱生触故。若似触生名领触者。似因之果应皆受性。

又既受因应名因受。何名自性。若谓如王食诸国邑。受能领触所生受体名自性受。理亦不然。违自所执不自证故。若不舍自性名自性受。应一切法皆是受自性。故彼所说但诱婴儿。然境界受非共余相。领顺等相定属己者名境界受。不共余故。想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谓要安立境分齐相方能随起种种名言。思谓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谓能取境正因等相。驱役自心令造善等。此五既是遍行所摄。故与藏识决定相应。其遍行相后当广释。此触等五与异熟识行相虽异。而时依同所缘事等。故名相应。此识行相极不明了。不能分别违顺境相。微细一类相续而转。是故唯与舍受相应。又此相应受唯是异熟。随先引业转不待现缘。住善恶业势力转故。唯是舍受。苦乐二受是异熟生。非真异熟待现缘故。非此相应。又由此识常无转变。有情恒执为自内我。若与苦乐二受相应。便有转变。宁执为我。故此但与舍受相应。若尔如何此识亦是恶业异熟。既许善业能招舍受此亦应然。舍受不违苦乐品故。如无记法善恶俱招。如何此识非别境等心所相应互相违故。谓欲希望所乐事转。此识任运无所希望。胜解印持决定事转。此识瞢昧无所印持。念唯明记曾习事转。此识昧劣不能明记。定能令心专注一境。此识任运刹那别缘。慧唯简择德等事转。此识微昧不能简择。故此不与别境相应。此识唯是异熟性故。善染污等亦不相应。恶作等四无记性者。有间断故定非异熟。法有四种。谓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阿赖耶识何法摄耶。此识唯是无覆无记异熟性故。异熟若是善染污者。流转还灭应不得成。又此识是善染依故。若善染者互相违故。应不与二俱作所依。又此识是所熏性故。若善染者如极香臭应不受熏。无熏习故染净因果俱不成立。故此唯是无覆无记。覆谓染法。障圣道故。又能蔽心令不净故。此识非染。故名无覆。记谓善恶。有爱非爱果及殊胜自体可记别故。此非善恶。故名无记。

触等亦如是者。谓如阿赖耶识唯是无覆无记性摄触作意受想思亦尔。诸相应法必同性故。又触等五如阿赖耶。亦是异熟所缘行相俱不可知。缘三种境五法相应。无覆无记。故说触等亦如是言。有义触等如阿赖耶。亦是异熟及一切种。广说乃至无覆无记。亦如是言无简别故。彼说非理。所以者何。触等依识不自在故。如贪信等不能受熏。如何同识能持种子。又若触等亦能受熏。应一有情有六种体。若尔果起从何种生。理不应言从六种起。未见多种生一芽故。若说果生唯从一种。则余五种便为无用。亦不可说次第生果。熏习同时势力等故。又不可说六果顿生。勿一有情一刹那顷六眼识等俱时生故。谁言触等亦能受熏持诸种子。不尔如何触等如识名一切种。谓触等五有似种相名一切种。触等与识所缘等故。无色触等有所缘故。亲所缘缘定应有故。此似种相不为因缘生现识等。如触等上似眼根等非识所依。亦如似火无能烧用。彼救非理。触等所缘似种等相后执受处方应与识而相例故。由此前说一切种言定目受熏能持种义。不尔本颂有重言失。

又彼所说亦如是言无简别故。咸相例者定不成证。勿触等五亦能了别触等亦与触等相应。由此故知。亦如是者随所应说非谓一切。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瀑流因果法尔。如瀑流水非断非常相续长时有所漂溺。此识亦尔。从无始来生灭相续非常非断。漂溺有情令不出离。又如瀑流虽风等击起诸波浪而流不断。此识亦尔。虽遇众缘起眼识等而恒相续。又如瀑流漂水下上鱼草等物随流不舍此识亦尔。与内习气外触等法恒相随转。如是法喻意显此识无始因果非断常义。谓此识性无始时来刹那刹那果生因灭。果生故非断。因灭故非常。非断非常是缘起理。故说此识恒转如流。过去未来既非实有。非常可尔。非断如何。断岂得成缘起正理。过去未来若是实有可许非断如何非常。常亦不成缘起正理。岂斥他过己义便成。若不摧邪难以显正。前因灭位后果即生。如秤两头低昂时等。如是因果相续如流。何假去来方成非断。因现有位后果未生。因是谁因。果现有时前因已灭。果是谁果。既无因果谁离断常。若有因时已有后果。果既本有。何待前因。因义既无果义宁有无因无果岂离断常。因果义成依法作用。故所诘难非预我宗。体既本有用亦应然。所待因缘亦本有故。由斯汝义因果定无。应信大乘缘起正理。谓此正理深妙离言因果等言皆假施设。观现在法有引后用。假立当果对说现因。观现在法有酬前相。假立曾因对说现果。假谓现识似彼相现。如是因果理趣显然。远离二边契会中道。诸有智者应顺修学。有余部说虽无去来而有因果恒相续义。谓现在法极迅速者犹有初后生灭二时。生时酬因灭时引果。时虽有二而体是一。前因正灭后果正生。体相虽殊而俱是有。如是因果非假施设。然离断常。又无前难谁有智者舍此信余。彼有虚言都无实义。何容一念而有二时。生灭相违宁同现在。灭若现在生应未来。有故名生既是现在。无故名灭宁非过去。灭若非无生应非有。生既现有灭应现无。又二相违如何体一。非苦乐等见有是事生灭若一时应无二。生灭若异宁说体同。故生灭时俱现在有同依一体理必不成。经部师等因果相续理亦不成。彼不许有阿赖耶识能持种故。由此应信大乘所说因果相续缘起正理。

此识无始恒转如流乃至何位当究竟舍。阿罗汉位方究竟舍。谓诸圣者断烦恼障究竟尽时名阿罗汉。尔时此识烦恼粗重永远离故说之为舍。此中所说阿罗汉者通摄三乘无学果位。皆已永害烦恼贼故。应受世间妙供养故。永不复受分段生故。云何知然。决择分说诸阿罗汉独觉如来皆不成就阿赖耶故。集论复说若诸菩萨得菩提时顿断烦恼及所知障成阿罗汉及如来故。若尔菩萨烦恼种子未永断尽非阿罗汉应皆成就阿赖耶识。何故即彼决择分说不退菩萨亦不成就阿赖耶识。彼说二乘无学果位回心趣向大菩提者。必不退起烦恼障故。趣菩提故。即复转名不退菩萨。彼不成就阿赖耶识。即摄在此阿罗汉中。故彼论文不违此义。又不动地已上菩萨。一切烦恼永不行故。法驶流中任运转故。能诸行中起诸行故。刹那刹那转增进故。此位方名不退菩萨。然此菩萨虽未断尽异熟识中烦恼种子。而缘此识我见爱等不复执藏为自内我。由斯永舍阿赖耶名。故说不成阿赖耶识。此亦说彼名阿罗汉。有义初地已上菩萨。已证二空所显理故。已得二种殊胜智故。已断分别二重障故。能一行中起诸行故。虽为利益起诸烦恼。而彼不作烦恼过失。故此亦名不退菩萨。然此菩萨虽未断尽俱生烦恼。而缘此识所有分别我见爱等不复执藏为自内我。由斯亦舍阿赖耶名。故说不成阿赖耶识。此亦说彼名阿罗汉。故集论中作如是说。十地菩萨虽未永断一切烦恼。然此烦恼犹如咒药所伏诸毒。不起一切烦恼过失。一切地中如阿罗汉已断烦恼。故亦说彼名阿罗汉。彼说非理。七地已前犹有俱生我见爱等。执藏此识为自内我。如何已舍阿赖耶名。若彼分别我见爱等不复执藏说名为舍。则预流等诸有学位。亦应已舍阿赖耶名。许便违害诸论所说。地上菩萨所起烦恼。皆由正知不为过失。非预流等得有斯事。宁可以彼例此菩萨。彼六识中所起烦恼。虽由正知不为过失。而第七识有漏心位任运现行执藏此识。宁不与彼预流等同。由此故知彼说非理。然阿罗汉断此识中烦恼粗重究竟尽故。不复执藏阿赖耶识为自内我。由斯永失阿赖耶名说之为舍。非舍一切第八识体。勿阿罗汉无识持种。尔时便入无余涅槃。然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谓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或名所知依。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或名种子识。能遍任持世出世间诸种子故。此等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赖耶。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或名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此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非如来地犹有异熟无记法故。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菩萨二乘及异生位持有漏种可受熏习。未得善净第八识故如契经说。

如来无垢识  是净无漏界

解脱一切障  圆镜智相应

阿赖耶名过失重故最初舍故此中偏说。异熟识体菩萨将得菩提时舍。声闻独觉入无余依涅槃时舍。无垢识体无有舍时。利乐有情无尽时故。心等通故随义应说然第八识总有二位。一有漏位。无记性摄。唯与触等五法相应。但缘前说执受处境。二无漏位。唯善性摄。与二十一心所相应。谓遍行别境各五善十一。与一切心恒相应故。常乐证智所观境故。于所观境恒印持故。于曾受境恒明记故。世尊无有不定心故。于一切法常决择故。极净信等常相应故。无染污故。无散动故。此亦唯与舍受相应。任运恒时平等转故。以一切法为所缘境。镜智遍缘一切法故。

云何应知此第八识离眼等识有别自体。圣教正理为定量故。谓有大乘阿毗达磨契经中说。

无始时来界  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  及涅槃证得

同类推荐
  • 陈刚中诗集

    陈刚中诗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寓简

    寓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悲华经

    悲华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啸亭续录

    啸亭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大唐新翻护国仁王般若经

    大唐新翻护国仁王般若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且听剑鸣

    且听剑鸣

    一纸催命符重现江湖,这和消失三十年的大内神秘机构是否还有关联?剑圣门下不鸣锋,到底是个传说,还是江湖中不可忤逆的秩序。剑以出鞘,敢问谁拭锋芒!
  •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

    历史小说《甲午战争》以袁世凯、李鸿章、日本的陆奥宗光、朝鲜的金玉均为中心,以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为始,详细讲述了自朝鲜的壬午兵变到甲申政变,从日本处心积虑发动战争到最后李鸿章出面收拾残局,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整部小说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作者引用大量史料,客观地描写了那个特殊时代不同利益团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刻画出垂老的晚清是如何被青春萌动的明治日本打败的,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追问。在这场战争中,中日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内幕?朝鲜又扮演了怎样的关键角色?
  • 一界之尊之踏仙之路

    一界之尊之踏仙之路

    当七界之花盛开,洞天石门开放,水龙出世,必有灵人现身。一界之尊,将踏神之路,成仙之道!
  • 综恐

    综恐

    在18岁的一个晚上,刘君辞碰见了一个自称为123的系统,然后她穿越了。各种各样的僵尸,神秘出现的女人,奇怪的系统……
  • 这个杀手很暖

    这个杀手很暖

    民国时期,以蒋宋孔陈为首的四大家族几乎掌控了整个中国经济的命脉。四大家族利用战争时期的新情况,激励加强官僚资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垄断地位,大发国难财,使官僚资本主义迅速膨胀。尤其是孔氏家族担任财务部长后,更是利用权利来掠夺金钱,使得百姓苦不堪言。于是游刃于各个势利之间的雇佣杀手许启明接到了最新的任务,刺杀财务部长孔瑞德并铲除其继任者——他的儿子孔森恽及女儿孔黎。于是许启明化名为阿良以长工的身份混入孔家。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意外是你,甘之如饴

    意外是你,甘之如饴

    我从未想过会再次遇见他那个看了无数次背影的他那个一颦一笑都牵动我心弦的他一次次又让我心如死灰的他我所幻想的百分百美好的他再遇见他时我还是那个我吗
  • 一个母亲的自述

    一个母亲的自述

    一个母亲的心理自述。从孩子未出生,到出生到上学,她的种种的矛盾与纠结,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心理的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