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77600000005

第5章 怀念篇(4)

最难忘怀的是二十年前同辛笛有三次愉快的同游。1982年秋天,一起参加吴承恩诞生四百周年纪念会,结伴回淮安故里。他在纪念会上讲了《西游记》的现实意义,颂扬了它不畏艰险,排除万难,追求理想的顽强意志和旺盛的进取精神。他参观吴承恩故居时,想到吴承恩一生科举仕途都不得志,从此发愤潜心著作,终于完成一部不朽巨著,感赋三绝,其中一首云:“场屋平生志未抒,甘从委巷著稗书,红梅风格春常在,一部西游百不如。”辛笛在天津出生,清华大学毕业生,负笈远赴英伦,回国后长期在上海,直到1981年才第一次回家乡。我倒还记得他家位于南门大街麒麟巷口的旧宅,小时候常去姑母家的。那天我们陪辛笛去寻访,已成为县里一个文化单位。在大门口遇到一位老太太,说起当年王家,她说还记得小时候见过王大奶奶。那位王大奶奶是否即为辛笛的母亲,无从考证。游勺湖时,引起辛笛几缕诗情,同去的黄裳也写了一篇《勺湖小记》,连同我的另一位姻兄、也是辛笛好友、《大公报》资深编辑潘际写的《近乡情更怯》,一起都刊载在《淮安报》上。

1984年夏,我们又同时参加由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由周扬、冯牧等同志带领的参观学习团,南游珠江三角洲,呼吸感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刚刚从南方沿海兴起的改革开放的暖风,从广州经佛山、南海、顺德、新会、中山、珠海,再到深圳;一路行来,大开眼界,神清气旺,天天都在热情高涨的气氛中。参观团里老年中年诗人甚多,艾青、冯至、田间、辛笛、严辰、鲁藜、绿原、邵燕祥、严阵,人人诗兴大发,亲身感到新时期的新风景。辛笛当时已逾古稀之年,不仅兴致勃勃,而且认真听当地同志介绍,每次都掏出小本子,认真做笔记,也随时从笔底淌出诗句,最后成为一组二十首的《粤行吟草》。

那几年虽然偶然遇到一阵阵春寒冷雨,总的说来人们的心情还是好的。改革之风以势如破竹之势吹遍南北,想挡也挡不住。1985年早春,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之后,文学界又兴起一股思想解放的热浪,我和辛笛又接受《上海文学》编辑部邀请,参加他们组织的作家、企业家联谊活动,从上海宝山经昆山沿太湖东岸过苏州到湖州,从江南水乡一角领略乡镇企业繁花似锦的春光。辛笛来到他夫人徐文绮的家乡,更加高兴。在一次宴席上,主人铺下纸笔请客人挥毫留念,辛笛题了一句“人生只合在湖州”。落座后低声对身旁的我说:“这是我们老岳一颗闲章上的。”他的老岳,便是老一辈学者徐森玉老先生。这方石印似乎出自乔大壮先生之手,森玉老人极为珍爱,赠与爱女文绮,不料十年浩劫中被“抄家”时失去,至今不知流落何方。那次参观团中还有几位湖州籍人士,女作家程乃珊说上海离湖州那么近,却很少有机会回乡,不知家乡有如此之美。三联书店负责人董秀玉女士也是头一次回家乡,说小时候常听妈妈说湖州骆驼桥,今天才真的走到骆驼桥旁来。我们几个人闲行湖州街上,辛笛口占一绝:“人生只合在湖州,儿女归来已白头,携手骆驼桥上望,苕溪烟雨乐多俦。”

从湖州回上海途中,我对辛笛说:什么时候我们再结伴回一次淮安老家,时间和行程从容些,慢慢流连。他微笑颔首,连声说“不难不难”。说是不难,二十年来竟未实现,而今竟成终身遗憾。呜呼老姻兄,陪你再到淮安城里麒麟巷口寻访旧宅,留连勺湖长堤烟树,品尝家乡美味佳肴,都只能留待梦里了。

上海《解放日报》2004年2月19日

在秋风的身后,你走了!

———追念王辛笛

彦火譹訛

去年十月的金秋已透出一缕缕的寒气。在浙江嘉兴参加“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期间,听文友说,王辛笛夫人徐文绮去世,王辛笛伤心过度,身体也每况愈下。我矢志跑一趟上海,打定主意要去探望辛笛。

去时扑脸是瑟飒的秋风,在上海诗人黎焕颐带领下,我们爬上三层楼高的唐楼,辛笛的女儿王圣思已迎了上来。辛笛不良于行,已安坐在书房与客厅共一室的书桌前,另一角是王夫人的灵位及辛笛亲题的挽联。辛笛原戴着氧气筒,见到我来,赶紧除下,冲着我绽出一朵久违的笑容。圣思说,自从王夫人去后,辛笛便不言不笑。他老是一个人枯坐着,像极了入定的高僧。他与王夫人是上世纪三十年代邂逅的,红娘是作家靳以的弟弟章功叙。两人婚后一直相濡以沫,虽然性格不尽相同,辛笛个性懦弱、忧郁而内向,王夫人好强、开朗、擅长交际,但能互补长短,相安无事。据说王夫人经常引用赵元任的一句话自况:“吵吵闹闹五十年,人人都说好姻缘。”王夫人去世,对辛笛是一记轰天雷,他自此茶饭不思,默默不语,恍惚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可见他对王夫人爱得深彻。正如英国卡莱尔说的:“没有爱的诗人在自然和超自然中,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像高僧入定的辛笛开腔了

难得的是,辛笛见到我们时有点雀跃,竟然能开腔讲话了,思路也算敏捷。九十岁的老人头脑很清晰,他还记得于1981年岁末来港参加“中国现代文学研讨会”,之后还到我家作客的情景,说他是与文绮一道来的。这次会晤,我们足足谈了三个小时,从余譹訛本名潘耀明。

光中等许多海内外诗人激赏他的早年诗作《手掌集》谈起,讲了许多他对中国新诗的新颖见解。这些都是他从事诗歌创作七十年的深刻体会,极具参考价值:

从写诗来讲,一般的影响来自两方面:一个是古典诗歌,一个是民歌。写诗的,要是没有历史感,没有对于历史传统的知识、对历史传统的爱好的话,那么他就不是诗人了。艾略特对传统就提得很高。光讲传统和个人才能也不够,应该加上时代感和社会性。生在今天,就得从今天去接近过去的传统,这是时代的烙印了。人不是孤立的,除专门强调个人才能,还需强调人的社会性,因为我们是一代特定社会的人。

对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古为今用;对待西方文化,我们应该洋为中用,应该注意到吸收西方好的东西,可是要注意避免晦涩。……1949年后我们喜欢很简露很直率地写文章和讲话,作为文学作品,在这个时代,光是直率,是不能够表达我们复杂的思想情绪的。自然,对于真正的晦涩,要考虑怎么避免。

要避免形式主义,除了西方的东西,我们中国也有好的创作和习惯。现在一些外国诗人把诗写得很像圆球一样,这就很怪,这样,我觉得太过分,并没有必要。闻一多先生讲,诗要讲究建筑美,单讲建筑美我看也不大行,诗人写的诗哪能都是讲楼梯诗,这样一来,印刷厂太浪费纸张了,读者也觉得没有什么意思。这不过是一种写法而已,不能千篇一律。

在上述讲话中,辛笛还不讳言对年轻诗人如舒婷、北岛、杨炼、顾城、江河等的欣赏和肯定。我对辛笛性格的耿直、谦和及横溢的创作才华,一直是深怀敬意的。我们聊了一阵,互诉别后的思念。辛笛看到我送给他2003年11月号的《明报月刊》,感到很高兴。他说他喜欢这本杂志,还要女儿圣思与他一起与《明报月刊》合照,脸上漾出天真的笑容。诗人对香港是情有独钟的。他有一首以《香港,我又来了》为题的诗,结尾是这样写的:“从天星渡轮上到地铁/通过空间缩短时间延伸/我们的手会握得更紧更紧/我们的情愫会更加端绪纷纷。”

早年投身新诗创作颇负诗名

辛笛原籍江苏淮安,1912年生于天津。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193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研读英国文学。1939年任上海暨南大学、光华大学教授,后改在银行工作。著有《珠贝集》《手掌集》等等。辛笛早年便接触西诗,当他还在弱冠之年,接触到波德莱尔的散文诗《恶之华》时,很是激动,便把它译成中文发表在天津《大公报》。1932年,辛笛开始在《文学》《水星》投写新诗,诗名很大,是“九叶诗人”的一名大员。“你走了/头也不回/走得很远。”(《别情》)辛笛是于今年1月8日走的,我听到这个噩耗是1月中旬。我刚从冰天雪地的东北返港,闻讯后又一次跌进冰窖中,久久不能释怀,特以此文悼念这位中国诗坛的泰斗———他一生对中国新诗歌发展的贡献功不可没!

2004年8月

辛笛老的纯情

叶辛

我和辛笛老相识,是在1984年的冬天。那时候我在贵州作协工作,随贵州作家代表团到北京参加四次作代会。那一次,不知是什么原因,地处大西南的贵州和上海代表团分在同一个小组讨论,故而我们的住房,也和上海的作家们分在京西宾馆的同一层楼上。冬天的北京气候寒冷干燥,和潮湿多雾的贵州形成鲜明的对照。已经比较适应贵州生活的我,初到北京很不适应。记得那天是午后,我还歪在床上看电视,辛笛老走进房来,笑咪咪地对我说:“叶辛,听说你也是上海人。幸会,幸会!我是王辛笛。”我连忙起身,他却向我摆手说:“你不要起来,我也马上要下楼会朋友,你继续休息,休息。”

说着,转身就往外走,走到门口,他又转过身来,朝我扔过一本书来:“这是我的一本诗集。”

我拿起诗集,他向我微微一笑,转身就走了。没有人介绍,没有任何客套。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捧着他赠的诗集,分明感受到了诗人心灵的“纯”。辛笛老这一辈子,写过无数的诗篇,无论是他作为“九叶”派诗人的代表作,还是他晚年吟咏的旧体诗,诗评家们作过种种的评介和肯定。但是对于他的新诗,对于他古体诗词中共同呈现的“纯”情,人们却鲜有提及。而正是这一点,恰恰给了我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他最有代表性的《手掌集》“布谷”诗中,辛笛老写道:

布谷,布谷

你在呼唤些什么

你是说割麦播禾

你是说百姓好苦

多么深情简朴的语言,

多么纯粹而又朗朗上口的诗篇!

没有扎实的语言功力,没有深厚的感情,没有一股诗人的纯情,是决然写不出这样的佳句来的。

这是辛笛老1946年的诗。而到了晚年,他在旧体诗中又写道:

一生最忆是儿时,

多少波澜入小诗。

唱罢竹枝无限意,

人间宛转在相知。

我只读一遍,诗作中扑面而来的那股“纯”情,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人上五十以后,晚上得空,我时常写几个毛笔字,在我时常练习的诗篇中,辛笛老的这首诗,是我时常写到的。有时候写字时恰逢同学或老友来家,他们看到这首诗,经常会问我:“这是古代哪位名家的诗?”

“你猜”。

我的友人当然猜不到。我就会告诉他们,这是辛笛老的诗,满怀纯情,充满童心。我的同学和老友往往就会要我把诗写下来,给他带回去。看得出,他们也在这一瞬间,爱上了这首诗。

联系王圣思传记中写到晚年的辛笛老,仍然充满了童心,仍然满含纯情的那些生活细节,我是不是可以在这里说,唯有纯情的诗人才能写出经久的耐人寻味的诗篇。

哦,纯情的辛笛!

2004年10月

必然中的偶然

———辛笛与“九叶”的诞生及命名

郑敏

在一个十三亿的大国里,人与人的相遇是很困难的,除非人们在同一个网络上如同同一株树上的叶子一样,即使各自在不同的枝干上,朝着东西南北不同的方向长着,却也能相互在风雨阳光中互通信息。我和辛笛的相识就是这样的。他是一个地道的上海人,我是一个地道的北方人,然而在1979年以后我在北京的一座小四合院里,第一次结识了这位说话有着浓重南方口音的诗人。我们的相逢是很偶然的,但因为我们都出现在中国新诗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网上,我们的相逢又是必然中的偶然。

同类推荐
  • 与诗人对话

    与诗人对话

    一名真正的作家、学者在我的心里是神圣的、崇高的,那种敬意用我平实的文章是难以言表的。或许在准诗人的眼里,网络诗歌也许算不上真正的诗歌,但就这样不成熟的诗歌在网络里却有自己的流行的速度和市场。它不讲究诗歌的倾向,只为了心灵和心灵的碰撞,这就是诗人心理情绪的发泄,或许就是真情实感自然流露的那种。虽然大多数的诗歌写得很不正规,但一定是真实心情的表达,正如当年席慕容和汪国真的白话诗,那时候每个青年都喜欢,现代人都喜欢用这种简单的诗文抒发自己的情感。而网络诗歌实质的效应,说到家就是它的实用性和交谊性。
  • 黄河金岸

    黄河金岸

    黄河文化历史悠久,积淀丰厚;黄河文化广纳百家,兼收并蓄;黄河文化内涵深广,意蕴深邃。作为中华民族母体文化、本源文化的黄河文化,融入了各民族的血脉,成为连接所有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黄河金岸”具有强烈的文化启示意义和高度实践价值。“黄河金岸”是大自然的启示,是历史进步的启示,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启示。“黄河金岸”是宁夏迎接一个伟大时代的厚礼。《黄河金岸》讲述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以及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千百年来,历代诗人留下关于黄河的千古诗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 高平作家丛书:一个人的旅行

    高平作家丛书:一个人的旅行

    自然为上,是秀琴的语言最彰显的特征。艺术法则是依据事物的理、事、情。不能离开客观事物,以一成不变之法去套万变不息的自然事物。方法是自然而然,自然天成,但“由工入微,不露痕迹”的工巧和自然是并不矛盾的。她的许多质朴流畅的语言也不乏锤炼之功。锤炼达到自然,要遵循自然之法。以工力造平淡,于精炼处见自然。自然之法是无法的法。
  • 夜雨夜话

    夜雨夜话

    我坚持认为,大多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等等,只有当其成为写作者一种心理需要的时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写作。而散文则不然,它更多的是寻常人的一种心理需要。换句话说,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写散文,而且每个人的散文都是散发着个人气息的并且组成其生命的零部件。正是这样的观点支撑着自己在每当面临的抉择强烈而模糊时,能够稍微安静下来,写一点文字。这些文字尽管散乱且难成体系,但却都是组成我生命的零部件。
  • 蒙马特遗书

    蒙马特遗书

    深深堕入生命中最黑暗的痛苦里,挣扎着爱与死的意义——死亡,也是创作的一部分吗?一九九五年夏天,才华洋溢的台湾小说家邱妙津在巴黎以惨烈的自杀结束了自己年仅二十六岁的生命。这二十封信,是她留给这个世界的生命告白。爱欲的强烈、背叛的痛苦、不顾一切的占有与痛切的自我剖析在文字中喷薄而出,而关于爱与艺术的纯粹追问,也永久地震撼着世上所有苍白的灵魂。本书甫一问世就引爆了整个台湾,对于整整一代尚未有机会深思爱与死真谛的青年来说,邱妙津的文字提供的,不仅是经典的阅读对象,更是一个朝圣的坐标,以及面对诚实爱欲的灵魂自白。“我对我的生命意义是真正诚实与负责的,尽管我的肉体死了,形式的生命结束了,但是我并不觉得我的灵魂就因此被消灭,无形的生命就因此而终止。”
热门推荐
  •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二辑——我的大学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二辑——我的大学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空间小商女

    空间小商女

    重生回到13岁,忘却上一世,这世我要活个不一样的自己!
  • 咸鱼舰长

    咸鱼舰长

    战争阴霾弥漫,合约国与同盟国的对立,平民的哀嚎、炮火的轰鸣响彻人类世界。乱世降临,英雄辈出,名将对垒,沙场争雄!一个小人物(一条咸鱼)被迫卷入大时代中.....挣(肆)扎(意)求(妄)活(为)。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穿越之残王毒妃

    穿越之残王毒妃

    她相府嫡出五小姐,刚出生脸上就带有一块巴掌大得黑色胎记,拖自己母亲的福,从小与尊贵无比的太子订婚……她现代医学世家第一百二十代传人医毒双绝天之骄女,一朝穿越,被退婚?被毒杀?被暗杀?被各种杀?且看本小姐如何虐太子,虐白莲花姐姐。只是被硬凑一对的某男?能不能不要无耻的总往这边凑?本小姐跟你不熟。某男:“摸也摸了,看也看了,不准备负责?”“……”
  • 史上第一财迷:萌宝帮帮忙

    史上第一财迷:萌宝帮帮忙

    【爆笑宠文,男强女强宝宝更强!】宝宝问:娘,何谓王道?娘答:对手不乖,便从他身上碾过!宝宝问:何谓霸道?娘答:乖的,也碾过!宝宝问:何谓孔孟之道?娘答:碾之前先跟他说一声!钱金金这个女人,就跟她的名字一样,整个掉在钱眼里,对她来说,世上所有的人或者东西,只有两个大类,值钱,和不值钱的!武功技能?卖掉!宝石装备?卖掉!神级灵宠?卖掉卖掉!发财了发财了。宝宝看着这个盗走自己容貌的男人,不解的问他娘,娘,这个妖孽美男看上去也很值钱,要不要卖掉?钱金金头也不回,当然卖掉!美男价格才好呢!某妖孽美男一脸黑线!片段:娘,那个被卖掉的妖孽美男又追来了!钱金金双眸一亮,意思是还可以卖第二次?战北狂:……
  • 带着农场混大唐

    带着农场混大唐

    李喑带着农场系统,穿越到大唐贞观年间,成为了和他同名的李世民的第六子李喑。
  • 穿越了的我又穿越回来了

    穿越了的我又穿越回来了

    刚刚睡醒,一睁眼就发现自己竟然站在人行道上,一辆法拉利正直冲冲的撞了过来。被跑车送穿越了我,在一个武侠世界生活了十六年,又莫名其妙穿越回来了。
  • 初夏暖暖时

    初夏暖暖时

    “阿什哥你什么时候娶我?”初夏从小就喜欢追问赫什这个问题,结婚前一天初夏高兴的一整晚没睡觉,但这份令她期待的婚姻仅仅维持了两年。初夏离开赫什后,他才发现初夏在一点点地住进他的心里,初夏了解他的一切,而他唯一了解的是曾经的初夏很爱赫什。赫什的27岁之前都是被初夏爱着,27岁后的赫什要狠狠爱着初夏,并开启了漫长的追妻道路。
  • 穿越到从零开始的故事

    穿越到从零开始的故事

    没有存在感的系统和一个逗逼主角,充斥着奇幻元素的异世界,强大的巨龙,险恶的魔女,看似危机重重却又轻描淡写,没有传奇的征途,只有平凡的目标,一切,只是为了一个完美的结局隍月星:“系统,你说你丫到底有啥用呢”系统:“我不是送了装备给你吗,技能武器什么的(数手指)”隍月星:“到头来也就那么几个而已,你能再抠一点吗,搞了半天还不是我自己在打拼”“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不,我要从一”“不,你不行”「书群73899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