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432700000022

第22章 王义夫: 第六次,但不是最后一次(1)

举枪、瞄准、射击,然后再举枪,当一个人将这些单调的动作连续做上20年后,不论他能否登上领奖台,都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王者。

已过不惑之年的王义夫在他的射击生涯中经历了太多磨难。1992年之后,疾病连续折磨他长达数十年。然而,面对日益严重的病痛,他回报祖国和人民的却是一枚枚沉甸甸、金灿灿的奖牌。他6次出征奥运,拿到5枚奖牌,在射击场上创造了一个不老的传奇。这无论是在国内体育界,还是在世界奥运史上都是一个奇迹。

65元的气枪,射击传奇的开始

王义夫之所以能成为“枪王”,这与他小时候的兴趣是分不开的。王义夫从小就喜欢射击,最初的时候由于条件所限,他只能像其他男孩子一样玩弄自制的弹弓,并且将母亲从医院拿回来的装青霉素的废弃小瓶子当成“枪靶子”。但是时间一长,这种老掉牙的“土枪”无法再提起王义夫的兴趣。恰好在王义夫跟随当兵的爸爸去辽宁武装部时,他发现了一个新奇的宝贝,那就是挂在墙上的一排枪。于是,王义夫就缠着父亲取下来给他玩一玩。

“枪哪能随便玩的,不行……”父亲非常严肃地说。但王义夫却不依不饶,坚持要看一看。无奈,经不住儿子的死缠硬磨,父亲只好给部队写了个欠条,为王义夫借了一支枪,让他玩了一个星期。后来,当父亲要拿回去时,王义夫就开始哭鼻子。看到儿子如此爱枪,细心的父亲花了65元钱给王义夫买了一把气枪。就这样,王义夫第一次与真正意义上的“枪”结缘了,这把气枪就是他今后射击生涯的第一把枪。

从那时起,这把气枪就成了王义夫最珍爱的宝贝。没事的时候,他总是在外面看来看去,睁大眼睛四处寻找着“枪靶子”。墙头儿上的小药瓶,树梢上的树叶子,路边的砖头……都成了他的射击目标。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王义夫的射击水平与日俱增。不论是静止的物品,还是移动的东西,他基本上都能百发百中,弹无虚发。后来,王义夫高超的枪法被当时辽阳武装部一位老兵看好,他认为王义夫在射击方面非常有天赋,并建议将他送到辽阳市业余体校进行培养。当时,王义夫的父母认为打枪不能作为一辈子的事业,读书会比较有前途,所以没有立刻接受这个建议。但酷爱射击的王义夫却坚持要到业余体校接受训练:“让我去试试,我肯定能行。”

诚然,无论当时是王义夫本人还是他的父母,谁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射击居然成了王义夫毕生的事业,并且多次在运动场中为祖国争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

曲折的“省队”之路

在王义夫16岁时,他进入了辽宁业余体校接受训练。这段时期对王义夫来说是异常艰辛的,但也是他射击生涯的关键转折期。

由于体校离家很远,每天凌晨3点多钟王义夫就要起床。为了不耽误学习,每天他都要一路跑向体校去训练。等到训练一结束便又匆匆地回到家吃饭。之后,再跑到学校上课。等到下午放学后,他依然要回到体校接受训练,往往到晚上八九点钟才能回到家里。无论刮风下雨,王义夫都一如既往地坚持着。然而,这些仅仅是大家所知道的一些表面现象。在王义夫成名后,他的父母曾在媒体面前讲述了关于王义夫当时接受训练时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原来王义夫的脚型属于“扁平足”,来回的奔波和繁重的训练使他劳累不已,每天一到家倒头便睡,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但懂事的王义夫从不在父母面前抱怨,依然照跑不误。后来,为了节省时间,王义夫索性把行李直接搬到了训练场,这样就将节省下来的时间都用在了打靶射击训练上。每天晚上别人都回去睡觉了,他依然独自在靶场勤学苦练。最后,连教练都看不过去了,但几次劝告之后,王义夫依然如故。无奈,教练只好在每次训练结束后把他的枪具收回,强迫他回房休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面对教练的“强硬”态度,王义夫又找到了新的“枪具”——砖头。没有了枪他就找来砖头,对着枪靶投来投去。

就这样,日复一日,转眼间半年过去了。王义夫幸运地迎来了“省队”选拔。进入“省队”是业余体校众多训练者的梦想,但严格的选拔测试往往让人望尘莫及。像往常一样,在选拔当天,省队教练给选手们出了一道难度不小的考题——谁能把树上活蹦乱跳的麻雀射下来?

题目一出,好几个选手便轮番上阵,但糟糕的是没有一个人能圆满地完成任务。“省队”教练又重复了一遍题目,问有没有人能做到。

“我能!”这时王义夫胸有成竹地走到“省队”教练面前。“你真行?”“省队”教练将信将疑地问。“嗯!”王义夫二话没说,接过“省队”教练手中的枪抬手就射出了子弹,接着那只麻雀便被击落在地。就这样,王义夫顺利地进人“省队”。

当时,在很多队友看来王义夫是幸运的,但这份“幸运”无疑是建立在辛勤的汗水之上的,是王义夫靠自己的不懈努力争取而来的。

王义夫“一枪落鸟打进省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却很少有人清楚他“二次进队”的事情。

命运似乎和王义夫开了个玩笑,在“省队”集训不足一个月,王义夫因为自身的基本功不扎实又被退了回来。这件事让王义夫感到万分羞愧,倔强的他不甘心这样的结果。或许对射击的热爱没有让他低头认输,他暗暗发誓,总有一天一定要重新回去。回到业余体校后,他继续坚持练习,并得到了他的中学老师李连成的支持。于是,他每天上午上课,下午骑着自行车到体校训练。后来,他干脆卷起铺盖,背上锅碗米面住进了体校中不足10平米的枪支看管室。名义上是为学校看仓库,实际上他是想利用晚上的时间加紧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再度垂青这个坚持不懈的年轻人——辽宁队的两位老运动员被派到辽阳市蹲点找射击苗子,很快他们就相中了当时已小有名气的“射鸟英雄”王义夫。通过考察,王义夫各方面的条件都符合要求,于是两位射击“星探”便将王义夫推荐给了省队教练陈进元。就这样,王义夫于1978年1月再次进入“省队”。

进人“省队”后,王义夫的成绩提高得非常快。仅仅半年的时间,王义夫就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拿到了全国冠军。

后来,在王义夫成名后回忆起这段岁月时,他感慨颇深,那间小库房仅有七八平方米,冬天冷而夏天热。每天一睁眼,举枪、瞄准、射击等各项训练科目便将一天的时间占得满满的。每月的生活来源仅仅依靠看仓库的几元钱,虽然经常以玉米、高粱米为主食,但王义夫却始终保持着高涨的训练热情。王义夫就是这样的人,一旦认准了的事情,即使是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坚持下去。时至今日,王义夫本人依然认为他的射击技术功底大多是在那段时期打下的。

风雨后的绚烂彩虹

在“省队”训练的那段时间,王义夫每天都情绪高涨,一门心思扑在射击上。在配备枪械时,教练陈继元有意将自己用过的一把枪配发给了王义夫,这让他动力倍增,并且随着他的技术不断进步,新老队员慢慢地开始对他刮目相看。赞许并未使王义夫停止脚步,他依然苦练基本功。1978年春天,王义夫在北京参加交流赛时,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新中国第一位打破射击世界纪录的老将张弘而闻名全国。

十年磨一剑,数年来辛勤耕耘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自此之后,王义夫的荣誉接踵而至。同年6月,王义夫作为尖子选手参加全国射击分站赛。当时,国内手枪界的头号霸主苏之勃也在参赛之列,这给了王义夫不小的压力。一到参赛地昆明,王义夫就开始询问在场的人“谁是苏之勃”。由此可见,当时战胜这个“枪王”成了王义夫的一大目标。

比赛的前一天晚上,王义夫没有和他人一同去礼堂看电影,而是独自留在了宿舍。这是他本人射击生涯中的第一个全国性大赛,带给王义夫的压力可想而知。一整晚他满脑子里想的都是第二天的比赛。

或许是心里有了充足的准备,比赛当天王义夫发挥得相当不错,仅仅用了40分钟的时间,就以562环的好成绩轻松战胜了苏之勃,自然也拿到了全国冠军。据当时组委会统计,一般选手要用1个半小时才能打完比赛,而王义夫仅用了40分钟,如此出众的成绩,使王义夫落了个“快枪手”的绰号。而且,很快他的快枪打法在国内的射击界就掀起一阵仿效风潮。

到1979年全运会时,“快枪手”王义夫作为辽宁省的头号射击手参加比赛。当时,逢战必胜的他已豪气十足,不再有参加1978年全国射击分站赛时的顾虑和压力。赛前,省领导曾来到他所在的靶场视察,在问及这次比赛感觉怎么样时,王义夫胸有成竹地说:“肯定把金牌拿下。”当时,他的回答让几位领导很不舒服,但事实依然证明了王义夫的超强实力。

在这次全运会中,王义夫技压群雄,以573环的出色成绩打破了国内纪录,并且在随后的一年中不止一次地刷新纪录。于是,王义夫收到了国家队的邀请函。

卧薪尝胆,王者归来

在1979年被选人国家队后,菲律宾亚锦赛是王义夫参加的第一场国际性比赛。光环中的他依然同往常一样,赛前就锁定了“冠军”这一目标。但由于低估了对手的实力,很少在比赛中失利的王义夫很快乱了阵脚,自然这次的成绩相当不理想。然而,由于年轻气盛,王义夫没有客观地看待失败,而是把这次失利归因于“运气不好”。接下来的日子,王义夫一直在这种偏颇的“心理包袱”下训练。思路决定出路,事情往往因为心态的不客观而越变越糟。

1984年,王义夫和许海峰作为中国代表团射击选手进军洛杉矶奥运会。当时,由于王义夫连续数次获得全国冠军,所以人们把拿取“奥运会首枚金牌的任务”更多地押注在了王义夫身上。而他当时的状态,也使他自认为可以“梦圆洛杉矶”。

同类推荐
  • 20岁学黛玉,30岁做宝钗

    20岁学黛玉,30岁做宝钗

    从20岁到30岁,是个主动求变的阶段,我们要变美丽、变豁达、变睿智、变强忍。从20岁到30岁,是个学着取舍的阶段,很多东西不论多久都不会改变,相信爱,相信感情,相信自己,相信天道酬勤。不管你像林妹妹多一些还是像宝姐姐多一些,总会有这个阶段。让我们一同经历,一同见证,这本书就是你最铁杆、最贴心的“闺蜜”,帮你走过每一个纠结的岔路口,帮你做出每一个左右为难的选择。
  • 36计方圆人生

    36计方圆人生

    本书分:“修身篇”、“处世篇”、“事业篇”、“创富篇”、“爱情篇”、“社交篇”六篇,为读者指出一条由多谋善谋而渐悟方圆的人生道路。
  • 感人肺腑的回忆

    感人肺腑的回忆

    古往今来,一切闪光的人生,有价值的人生,都是在顽强拼搏和不懈进取中获得的。那些古代现代大智若愚的故事。
  • 习惯关乎成败

    习惯关乎成败

    好的习惯是一种坚持、坏的习惯是一种惰性。习惯就是这样一种力量,它决定着人生的成败。成败的分寸之间,习惯决定一切。坚持一个行动,你会养成一个习惯;坚持一个习惯,你会养成一个个性;坚持一个个性,决定你一生的成败。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你清晰地检查身上种种以前视而不见的坏习惯,教你怎样跨越人生的障碍,为你个人事业的发展提供指导,重新定位你自己新的生活,明晰自己人生的方向。并帮助你在年轻时就具备走向成功人生的优秀素质,为你送上一把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 做人做事36字诀

    做人做事36字诀

    36个字诀,每个字诀都包含着人生的一个方面,同时每个字诀之间又互为统一,互为照应。相信你每阅读一个字诀,都会有不同的体会,都能帮你找到解惑的答案,每个字诀都可能为你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提供一个向导作用。
热门推荐
  • 超神王者系统

    超神王者系统

    穿越神界,地球的王者来到神界,发现自己居然出生豪门?得到超神系统,各种超神的功能,召唤各大王者辅助,徐汇:”秒杀的节奏啊?“来到异界的他由豪门的超级弱鸡成长为神皇大陆的最强王者
  • 女人的天下

    女人的天下

    这虽是一段架空历史长卷<br>但那些风云女人们的身影<br>和故事却在历史和人心中<br>长久,长久,长久地不去<br>本文为架空,但部分女角色(男角色全部是虚构)来自于真实原型:<br>上官婉儿、武则天、平阳公主、金城公主、弘化公主……<br>P.S.:高婉儿并非完全按上官婉儿来写******打个广告:大清殇魂作者梵天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ISBN9787537829700开本:1/16印张:19定价:26.00元作者介绍梵天,向来坚信自己不擅文字、没有文笔、未勘情理、弗解人意。没想到从高中起就爱上原创。丑丑的字写了好几箩筐,居然成了一篇篇故事,然后每日忙着解释:这个不是我,那个……唉,不是我啊!自认要求不高:别比我好、别比我差;别比我笨,可也别比我聪明很多。妹妹姐姐阿姨被满街的人叫唤着,一天天逝去、一年年走过。悲的喜的无奈的各种色彩,统统成为淡然的自嘲灰色。也许有一天,神会问我:这样窝在小小的天地所欲为何?那我一定会说:我只想在五十岁的时候,写出能打动二十岁的人的故事来。内容简介1938年抗战时期,藏族少女桑玛是一名深受民主教育、有着满身好武艺的抗日战士。在一次开山修路的爆破工程中,她的生命消失于二十世纪,却穿越时空来到和平中暗藏杀机的康熙年间。虽然来到陌生的环境,桑玛仍保持着战士本色,后因护驾有功,成为紫禁城中的男装佩刀女侍卫官,并与四阿哥胤禛展开一段传奇之恋。在这里,忧民的四阿哥,难测的八阿哥,爽直的十三阿哥与开朗的十四阿哥,还有可爱的小十六阿哥……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从拥挤的京师大街,到悲惨的黄河灾区;从暗斗的热河行宫,到荒凉的青藏战场。不论是梦境还是真实,桑玛逐渐找到了自己在清朝的价值,和感情……本故事系虚构,如与史实雷同,纯属巧合。
  • 梦的一瞬间

    梦的一瞬间

    我们没有那样的爱情,但是我没有你不知道的事情。
  • 陪伴,最长情的告白

    陪伴,最长情的告白

    林兰格一直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着,她很聪明,算计起来毫厘不差,她心狠,涉及利益翻脸不认,她很势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她很真实,一切的心机蓬勃都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她很幸运,爱她的人一直都陪在她身边。
  • 云深寻无迹:总经理不好惹!

    云深寻无迹:总经理不好惹!

    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他想他的确恨了她们。只是爱与恨之间,本来就没有一条明确的界限,爱恨之间掺杂着太多的东西,谁也不能说你这一秒恨着的人,下一秒你不会爱着他,而你爱着的人,兴许下一秒你会恨他。
  • 公寓里的朋友们

    公寓里的朋友们

    青春的回忆,自己写了自己理想中想生活的爱情公寓,幻想自己在公寓和朋友的点点滴滴。
  • 回到大一

    回到大一

    大学的时候,我们都是一样的,无非是我只吃的起面,而你比我也仅仅多加一个蛋而已。步入社会,我们书写着不同的人生,彼此却也少了联系。如果,只是如果,如果说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回到大一,你的人生将会怎么谱写。。。
  • 家中主子是个妖

    家中主子是个妖

    什么?!养了两年的主子居然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妖孽美少年?!莫玉环老泪纵横,大呼:“终于不用再做铲屎官了!”“想得美!还不给我烧鱼去!”一只拖鞋无情地打在她的后背,只见一个躺在沙发上的慵懒傲娇美少猫,正翘着二郎腿,学人类吃花生……从此,一人一猫,踏上了一条同居的不归路!
  • 纳兰词:一尺华丽,三寸忧伤

    纳兰词:一尺华丽,三寸忧伤

    慧极必伤,一言道不尽纳兰心思;情深不寿,一生品不完容若才情。“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的词清丽婉约,独具特色。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高度评价。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可见其词的影响力之大。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他说“他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 忘忧草

    忘忧草

    欣闻我部战士任然(任文博)出版诗集《忘忧》,我甚感高兴与快慰。自古英雄出少年,从来军营多俊才。年仅21岁的任然能在紧张的训练之余,把自己从军后所思所想所感,以诗歌的形式艺术地展现出来,是很不简单的,是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透视这部既阳刚又清秀俊美而略显稚嫩的诗文集,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把热爱生活、热爱军营与自己的快乐和痛苦、幸福和孤寂以及对战争和和平、信仰和追求的独特情感一起融入诗歌,感情细腻,朴实精炼,发入深省。希望任然同志笔耕不辍、追寻不止,待到秋天再来时,祈盼看到他辛勤的镰刀下有更多更壮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