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位于关中盆地的北端,东临黄河,北倚梁山,西有大浴河流淌,南有乳罗山横亘,全县“三山二水,四镇八塔”,历属麦粟之乡。在这片曾孕育过我们伟大祖国古老华夏文化的富饶土地上,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朴的风俗民情和民间艺术,素著盛名的面花,就是当中的一朵奇葩。
面花,俗称花馒,亦谓礼馍,是我国北方“馍文化”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合阳面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这种民间艺术究竟始于何时,虽无历史文字可考,但可以肯定它是伴随着小麦的培育成功而产生,追逐着社会生活的前进而发展的。在人类的生活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不仅要求“食”,而且要求“美”(艺术)。这种美、食谐一的愿望和追求,便使制作简单的馒头发展成为多样的面花艺术。
合阳面花,是以上等优质面粉为原料,经过农家巧妇艺术加工制作而成。它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艺术的观赏性,生活的实用性和传承的风俗性。在合阳民间,无论是四时八节、行门入户,还是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必须“蒸面花以合俗”。面花是民俗的载体,民俗寓于面花之中,二者相辅相成,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故而,面花的真正灵魂和内涵价值便是其鲜明的民俗性。
面花与四时八节
四时八节风俗淳,万户千家面花开。啥节蒸啥馍,啥馍有啥俗,面花和节俗有着紧密的联系,已成为节俗的内容之一;面花是节俗传承的体现和纽带,它不但充实了节俗内容,而且增强了节俗的地方特色。
年节时交腊月,群众就为过年忙碌起来。“拉骡骡,磨面面,蒸好花馍过新年”。年节的面花种类繁多,可分为两个类型,一是给各路神灵的献贡(如天地、灶君、牛王、土地、娘娘等),名叫献贴,因形状像桃,又叫“桃桃馍”。特殊的是,给灶王爷献的是“鸡鸡馍”,给土地神摆的是“兔娃馍”,给财神蒸的是“银锞、银罐、携斗馍”,在水瓮里用碗漂的是“鳖儿馍”。二是为赠亲馈友做的礼馍,敬奉长辈的叫“包包”(犹如包子),也叫“油集子”;赠给平辈的叫“馄饨”,椭圆状,上捏有麦穗状花纹。“包包”和“馄饨”,统称“调和馍”,因面内垫入油、盐、芝麻、椒叶、五香粉等佐料而得名。送给晚辈的叫“娃娃馍”,老虎、小兔、鸡、猫、狗、猪、鱼儿变娃,各种样式,垫上黑豆做眼睛,红豆当嘴巴,故而也叫“眉眼馍”或“眼眼馍”。
元宵节一傍近正月十五,路上行人便络绎不绝。竹笼笼里盛着“眼眼馍”,这是妈看女、老看少的特定节日。妇女们把这些“眼眼馍”用线穿成串,待到二月二才让娃们吃,意谓“龙抬头,咬虫虫,娃娃吃了眼眼馍,不怕蝎子和蜈蚣”。元宵节另一类型的面花是“五谷馍”,即蒸成小麦、谷子、高粱、果瓜、蔬菜等各种形状,拿到麦场上去敬谷物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清明节清明菜花黄,燕子绕梁飞。家家户户一是要蒸“燕子”,按大小序列穿成一串,拴在柳枝上,去扫墓祭祖,且要“燕子坟头转三匝,告知列祖春来啦!”二是要蒸“燕窝”,燕窝边缘大小燕子排成一圈,神态各异,甚是好看。三是要蒸“盘龙馍”,亦称“龙龙馍”,就是在一块馍上盘着一条龙,上坟时,长辈隔着坟头把“龙龙馍”递过去,让晚辈去接。炎黄子孙,龙的传人,香烟接替,民魂永存。
端午节这也是个“娘看女的节日”。因为“端午节,家家门上插艾叶”,所以蒸的面花便称为“艾馍馍”。用面做成各种水果和各种动物形状(如蚕、鱼、鸡、鸭、白菜、葫芦等)。送双不送单,数约20、40、60个。女儿婚后第一个端午送节相当隆重,娘家要用整斗的精粉蒸成尺许高的大花糕,有些大型的糕上还做有男女两个小孩,颈戴项圈并挂个“富贵长命”锁。
乞巧节七月七日主要蒸两样面花,一是给男孩蒸“砚台”,在状如方砚上捏有琴、棋、书、画,文房四宝,激励其刻苦读书;另一是给女孩蒸圆形的“簸篮,”上有捏就的尺、剪、布、帛、针头线脑,勉其学好针黹。
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家家户户蒸月饼。月饼呈圆形、状如月,单张相摞,层层叠叠,每层中垫有油、盐、芝麻、椒叶、杏仁等调料,吃起来味美可口。另外,还要蒸“娃娃糕”送给外孙们,“八月糕,娃娃吃了灾难消”。
重阳节九九重阳到,给女送大糕。每逢重阳,娘家就要为出嫁的女儿蒸糕送节,第一年尤为敬事。糕,圆形,分两层,上层周围要嵌枣,下层嵌胡桃和鸡蛋,内垫花生、柿饼、大肉等食品。常见的种类有虎头糕、狮子糕、鸡娃糕、石榴糕、鸭娃糕、鱼儿变娃糕等。这些糕的顶面都要插浮花,飞禽走兽、花卉翎毛、五颜六色,琳琅满目,巧妇随手做来,真是美不可言。
寒衣节“十月一,送寒衣”。各家都得蒸“献贴”祭祖。凡各节的“献贴”,亦即“桃桃”,只能是大人吃,小孩不能吃。要吃也得把那个桃尖儿掐掉。俗传:“娃娃吃献贴,就是对神灵不恭,老天就会捏他(她)的鼻子疙瘩,他(她)就会短寿。”
看忙罢收麦碾场颗粒入仓以后,女婿、女儿要带上“调和馍”到岳丈家去探望串亲,慰问辛苦之劳,叙说收成丰欠。这种风俗颇有“把酒话桑麻”的遗风,农村人谓之“看忙罢”。
面花和婚丧嫁娶
合阳面花和红白喜事关系至密,概括起来有三大特征:一是物以言义,喜、哀、贺、庆,无不寄托着满腔情思;二是规格极严,啥事蒸啥面花,都必须按辈分大小、长幼次第、关系远近,照等级办事;三是礼仪性很强,投之以李,报之以桃,讲究个礼尚往来,哪家近亲的面花先迎,哪家远邻的面花后接,都有一定的礼俗可循,面花蕴含着复杂的伦理观念,为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注入了许多礼俗规程。
婚礼结婚是人一生中的大事,故而特别隆重。作为婚礼的面花,色彩鲜艳夺目,做工特别精细,花枝招展,讲究颇多,究其内涵都是围绕一个“喜”字,诸如“喜庆联姻”、“喜祝和睦”、“喜图生子”等。婚礼那天,女方家要蒸一对大“喜馄饨”,周围嵌一至二层鸡蛋、红枣和胡桃。胡桃俗称“馄饨把儿”,嵌的数目是“双双核桃单单枣,儿娃多来女娃少”。那颗红枣和那两个核桃,作为生理崇拜的象征物是十分形象和逼真动人的。一对馄饨中,一边要突出“麒麟呈祥”,另一边要突出“莲开生子”,围绕这两样吉祥物插满千姿百态的浮花,眩目耀眼,人与花相映。男方的舅家、姑家、姐家、姨家,为贺婚也都要蒸一对插花馄饨,或虎或猫、或凤或鸭,做者各显其能、互赛比巧。另外,女婿家需蒸小型的“岁数馄饨”,或叫“硬硬馄饨”,按结婚年龄一年一个,意为“避邪长寿”、“消难除难”,在邪恶面前能“过得硬,平安无事”。
丧事一般亲戚关系是蒸献贴,但女婿对岳家、外甥给舅家必须郑重其事的蒸三迭献贴,每叠一个花顶顶,高约尺余,周围再插上浮花。浮花的支杆又必须用白纸去缠,以示其哀。花顶的形状多为“驾鹤西游”的仙鹤顶,还有凤凰顶、戏文顶(如《八仙过海》、《庵堂认母》、《岳母刺字》、《三娘教子》等)。当三年出服时,浮花的支杆要变用红纸或绿纸去缠,表示服满。
贺寿捏一对“寿桃”,内为油心,上捏“寿”字。若寿者的长辈还健在,亲戚们所携带的面花便须蒸成无字形,叫“白头桃”。
生子娘家看外孙时,要送20~40~60个小馄饨,内心垫入油料,有的上边捏朵小花,有的则做成老虎眉眼,象征“虎虎有生气”。若生的是男孩,外婆家便须蒸一对牛轭斗,祝愿外孙像牛一样肩负起生活重担,脚踏实地,坚韧勤劳。若生的是女娃,所蒸面花便是一对身插浮花的大鱼娃馍,“鱼”、“女”的乡音相谐,寓意着女娃像鱼一样活泼可爱。
上梁筑房造屋,是建家立业的大事。当上梁的那天,至亲厚友便要前往祝贺,所带的蒸食礼品叫“花贡”,和“桃桃馍”差不多。插花不缠杆,馍数是三个,缘由是俗传“神三鬼四”之故。这三个花贡的浮花为:左右两个是喜眉笑眼的娃娃,一个手提鞭炮,一个手举火捻,其含义为“娃娃响炮,吉星高照”。居于中央的那个花贡,是捏成的一只大红公鸡,鸡咀里衔吊个牌牌,上写“上梁大吉”。
除上述外,还有举办葬礼后“告七斋”的面花,新婚时放在门脑窗台上“逼邪”的面花,专为婴儿视玩吊在顶棚上的“玩具面花”等等。这些面花虽不代表着人际交往的规范习俗,但却情趣横生,逗人喜爱。如玩具面花,有的做成“天女散花”,用面捏一仙女,点染后悬在空中,四周再做些百态花卉,争奇斗艳,颇有灵动飘逸之感;有的捏个“猴子打秋千”,一只灵物立于横杆之上,两爪拽绳身成跃势,旁系一线绳,用手拉动时可上可下,亦可前后摆动,甚是精巧灵活;有的还捏些猫猫狗狗或戏剧人物,真是顺手做来,巧夺天工。
合阳面花的艺术特色
凡看过合阳面花的人,对它那丰富的想象、精巧的手工、夸张的变形、美观的造型、绚丽的色彩、浓郁的乡情、深刻的寓意无不称绝合阳面花,植根于群众的现实生活,由于技艺超群,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同时,由于它有着鲜明的民俗性,也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合阳面花,属民间造型艺术,它吸收了绘画、纸札、雕塑等姊妹艺术的特点,丰富和发展自己的长处,形成自身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造型优美凡制作面花的农妇村姑,都懂得做面花的第一要求是要“做啥像啥”。老虎就是老虎,猫就是猫。决不能让人看了后似是而非,虎猫难辨。在造型准确、逼真的前提下,更高一层的要求则是要做得有“神气”。例如老虎,就要做得“立有立态”、“卧有卧势”、“站有站相”,虽为静物,静中有动,就像活的一样。准确、逼真、形似、传神,是构成合阳面花造型艺术的美之所在。仍以“老虎馄饨”为例,那圆睁睁的两眼,炯炯有神;浓眉则是另外蒸成的面片,用支杆别上去的,这就一下子增强了立体感,有了虎威。那张大嘴巴,口衔绣球,碌碌滚动,逗人倍添喜色;四只脚下踩着四个鸡蛋,雄健有力,气势凛然;那只翘起的大尾巴,由于是用支杆插的,摆动如活物,大有抖尾凌腾之态。整个老虎,给人的印象是“力的体现”、“美的享受”,威武中兼几分媚态,讨人喜爱;变形中又结构匀称,恰到好处。
夸张性强合阳面花,善于运用创造性的夸张手法。一个“狮子馄饨”,整个狮头打扮得花不弄登,活灵活现;后插一支尾巴,但却没有狮身。一个“鱼儿变娃”,小童子却长了个偌大的脑袋;胖乎乎浓眉大眼,但身子却短小低矮。一对“寿桃”,一个“寿”字几乎显赫盖顶。一个“鸡娃糕”,鸡身肥囊囊,圆都都,大约盈尺,插满浮花,鸡头却小如挂衣帽的“瓷挂钩”。这些夸张的变形,并不使人感到失体和不正常,恰恰由于夸大突出了主体,保证了重点,反倒给人以美感和喜慰。这种“简繁得体、主次有别”的夸张,是符合美学原理的,其艺术的真谛也正在于此。
幽默味浓合阳面花是够幽默的。这些幽默诙谐之作多见于喜庆恭贺和节俗期的面花。结婚时的嫁糕,有两个白皙白皙的胖娃娃,高高地被簇拥在浮花中央,颇有丛花仙子之美。然而,美的更动人之处却在于这一对小仙童的装点:一个隆起的胸前染两个小红点,一个腹下吊个“小牛牛”,就这么简单几下便抓住了人体生理的特征要害,就够人捧腹大笑。“于细微处见奇巧”,“诙谐于庄出幽默”。面花艺术的幽默寓于“巧”、“庄”之中。“眼眼馍”中的一对小螃蟹,乍看去,形体相似,并不出奇。但当你猫下腰细心观察时,却会发现这对横物有着微妙的不同,一个体形后圆且肥,背壳上是箭状花纹;一个后部稍尖,背上的纹样为枣核形状。当你问及原因时,青年妇女总是哧哧地笑而不答,只有老妪才会告诉你,“那是一公一母呀!”啊!美极妙甚!多么令人常思常乐的幽默艺术啊!
寓喻性深把实体艺术和思想含义融合起来,寓意于物,托物达意,是合阳面花又一突出的艺术特色。这又可分为象征和比拟两种手法。这里仅以婚、丧二事的面花为例。插花馄饨,是面花的佼佼者,它的用场多见于喜事。为什么喜事的面花偏偏叫“馄饨”,而不叫其他呢?据调查,“馄饨”,是取“囫囵”之意,表示“浑圆、一体、完整”的意思。用群众的说法则是“友爱团圆,二人相好,白头到老”。由此可见,结婚时送喜馄饨,其寓意是要新郎新娘二人花好月圆,永结秦晋之好。办丧事的面花则有着截然不同的含喻。像“戏文顶”所选的戏文内容,多为教育后世子女要孝敬长辈,不要忘记他们的养育之恩,绝不能当“忤逆”遗臭乡里。这类面花常用古典戏里的“孝子”、“贤媳”作为做人的典范。看看古人,比比自己,何作何为,能不深思?由此,也可得出另一个结论,面花不但是一种艺术,而且也是一种教育手段。今天的面花,已增添了许多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新内容。“戏文顶”里已出现了《兄妹开荒》、《梁秋燕》等新戏文,“面花组字”也一扫过去的陈词滥调,换上了“大干四化”、“振兴中华”、“计划生育好”等激励人们奋进的新语汇。随着民族民间文化的发扬光大,面花必将开得更加光彩夺目。
总之,合阳面花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传统的民族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它的制作过程从磨面、和面、发酵、捏制、笼蒸、点染、插花到定型,都有一套极严密的工序要求,它是关中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们制作面花,只需要一把剪刀、一把木梳和一把镊子。一团面一经巧妇之手,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中游的,远至荒古,近到身边,各类物体,无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具有感人的魅力。合阳面花,堪称中国一绝!真可谓:土生土长旧家当,合阳面花开新章。莫道村姑无巧手,为有源头花自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