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998100000005

第5章 五帝的传说

五帝有五说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②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④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⑤以黄帝、少昊、颛顼、喾、尧。

其中第三种说法最为流行,意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天神,东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

另一种解释为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圣王,以第一与第四种说法较为常见。

秦国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黄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位五帝。按吕不韦十二纪的提法,五帝是主管四方,四时和五行之神。黄帝居中,具土德;太皞(hao)居东方,具木德,主春,亦称春帝;炎帝居南方,具火德,主夏,亦称炎帝;少昊居西方,具金德,主秋,亦称白帝;颛顼居北方,具水德,主冬,亦称黑帝(《吕氏春秋召类》)

为什么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5000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还处于氏族社会阶段。那时各部落作为图腾来崇拜的都是凶猛的动物。夏是中原地区一个较大的部落,蛇是他们的崇拜对象。后来,许多部落都慑于夏的威力,被迫屈服了。于是夏将其他部落的图腾也吸收过来。这样夏部落的蛇就长出来了角、鬃、爪子和脚,经过历史的演变,就逐渐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龙的样子了。

数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中,龙的形象不断为人们所肯定和完善。皇帝作为世俗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也希望能借助“龙”来巩固统治,因此号称“真命天子”;老百姓将龙作为自己民族的象征,盼望它能呼风唤雨,给大家带来风调雨顺的年景和幸福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成了权力的象征,成了炎黄子孙自尊、自强、自信、自豪的象征,成了中华民族信仰和凝聚力的象征。

陕西蓝田人的发现

“蓝田人”是继“北京人”之后在我国境内发现的又一直立人化石,因发现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的蓝田县而得名。

196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古人员到蓝田县野外考察,在蓝田县西北13公里的泄湖镇陈家窝村附近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老年女性下颌骨,这引起了古生物家的关注。1964年,贾兰坡又在蓝田县城东北18公里处的秦岭北麓公王岭村发现一个人头骨化石。经鉴定,公王岭的人头骨化石和陈家窝发现的人下颌骨化石同属一个类型,因此,根据国际惯例,就以蓝田所发现的猿人化石命名为“蓝田人”。

在陈家窝除发现一个下颌骨外,还发现有属于它的13颗牙齿、一件打制较精细的小型砍砸器以及石片和石核等。另外,在此处还采集到大型砍砸器、小型刮削器、石核和有使用痕迹的石片等,制作粗糙。在公王岭除发现人头骨化石外,也发现有刮削器、石片和石核等。同时还采集到大尖状器、多边或单边砍砸器、刮削器等10多件石器及在地表采集的石制品50多件。

从蓝田人下颌骨、头盖骨和牙齿的标本看,蓝田人头骨的形态既与北京人有相似之处,又在一系列特征上表现得比北京人原始。蓝田人的眉间部突出,眶上圆枕比北京人粗大且外侧比北京人更向外延伸。蓝田人生活的时期处在一个间冰期,当时的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森林茂密,到处是一派亚热带风光。在蓝田由于没有发现天然的洞穴,因此推测蓝田直立人白天在森林和草原上狩猎、采集,晚上居住在树上,以保全生命。

蓝田人的发现,对研究蓝田地区新生代的构造运动、地层地貌、沉积环境及古人类进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云南元谋人的发现

“元谋人”指的是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它是迄今所知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直立人,是在1965年5月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发现的。这里地处元谋盆地边缘,盆地内露出一套厚达695米的河湖相沉积,从下到上分为4段28层。元谋人牙发现于第4段第22层中。此后,又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发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元谋人的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据古地磁断代分析距今170万年。

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一左一右,属于同一成年人个体。齿冠保存完整,齿根末梢残缺,表面有碎小裂纹,裂纹中填有褐色黏土。这两枚牙齿很粗壮,唇面比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具有明显的原始性质,被命名为“元谋直立人”,俗称“元谋人”。

这两颗牙齿与北京猿人的门齿相比较,有许多性质是相近的,但也有所不同。据专家对目前现有材料对比研究,认为“元谋人”上中门齿基本上是直立人型的,是我国南方迄今发现的早期直立人的代表,考虑到他们的生存年代比“北京人”早,其形态上与“北京人”的不同之处,反映了他们的原始性和可能具有从纤细南猿向直立人过渡的特点。

197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云南省博物馆、元谋县文化馆等单位,对元谋人化石产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工作。先后出土的石制品共7件,人工痕迹清楚。原料为脉石英,器型不大,有石核和刮削器。它们和人牙化石虽不居于同一水平面上,但层位大致相同,距离又不远,应是元谋人制作和使用的。所发现的炭屑多掺杂在黏土和粉砂质黏土中,少量在砾石凸镜体里。炭屑大致分为三层,每层间距30~50厘米。炭屑常常和哺乳动物化石伴生。最大的炭屑直径可达15毫米,小的为1毫米左右。在4厘米×3厘米的平面上,1毫米以上的炭屑达16粒之多。此外还发现两块黑色的骨头,经鉴定可能是被烧过的。专家认为,这些是当时人类用火的痕迹。这一发现,和在距今约180万年前的西侯度文化中发现的烧骨,如确系人工用火证据,则把人类用火的历史大大提前了。

与元谋人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泥河湾剑齿虎、云南马、爪蹄兽、中国犀、山西轴鹿等29种,绝种动物几乎占100%,其中上新世和早更新世的占38.8%,这表明元谋人的生存时代不会晚于早更新世。有专家根据动物化石及植物孢粉分析,认为当时的自然环境呈森林草原景观,气候比现在凉爽。关于元谋人的“绝对”年代问题,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用古地磁方法测定,为距今约10万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根据古地磁分析和对比,认为是164万年。但也有专家认为不应超过73万年,即可能为距今60万~50万年或更晚一些。元谋人的发现揭开了中国古人类史上崭新的一页。

周口店和“北京人”

“北京人”指的是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北京周口店遗址中所发现的距今70万~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化石。周口店遗址位于北京西南郊50多公里的龙骨山上,早在19世纪末德国古脊椎动物学家施洛塞尔就在此地发现了一颗古人类的牙齿化石。1918年,在中国政府内任矿政顾问的瑞典地质和考古学家安特生来到周口店,并找到了一处含有动物化石的地层堆积。1927年,由中国地质调查所组织,在瑞典古脊椎动物学家B·布林和中国地质学家李捷的主持下,开始对周口店遗址进行大规模的系统发掘,并发现了一颗牙齿化石。经加拿大籍解剖学家步达生鉴定,这是一种过去从不为人所知的古人类牙齿化石,他将这种古人命名为“北京中国人”,后来美国古生物学家葛利普将其简称为“北京人”。1928年,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和考古学家裴文中加入了周口店遗址的发掘。在经历了几百个艰辛的日夜后,裴文中终于在1929年12月2日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这个发现震动了世界。“北京人”以及由“北京人”留下的大量石器和用火痕迹,使人类进化的序列得到了肯定,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1936年,贾兰坡又连续发现了两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1937年,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周口店的所有发掘被迫中止。1941年,保存在北京协和医院的“北京人”化石标本被美国人秘密运出北京,但这些标本在运输途中却全部神秘失踪,留下了一个旷世之谜,至今未解。

1949年,新中国的考古工作者重新开始了对周口店遗址的发掘,并重新获得了大约属于40多个个体的“北京人”化石。同时,还出土了10万件石器,包括砍砸器、刮削器、雕刻器、石锤等多种类型。另外,在遗址上还发现了大量的骨器、角器和丰富的人类用火遗迹,使之成为世界上研究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最丰富和最系统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我们知道,“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以前,他们的体质特征介于猿人和现代人之间,同时具有现代蒙古人种的特征,在人类的进化序列中属于直立人。

周口店遗址和“北京人”的发现是一座纪念碑,它记录了人类在东方大陆的起源,记录了旧石器时代早期和晚期人类的生活,以及从直立人到晚期智人的人类进化过程,其意义深远。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各诸侯国实力越来越强,其中较大的诸侯国强迫弱国臣服,并互相争夺,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先后成为霸主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

齐桓公继位后任用管仲为相,实力越来越强。他多次召集诸侯开会,威信越来越高,在公元前679年成为霸主。齐桓公死后,齐国因为内乱而力量削弱,宋襄公趁势而起,企图充当霸主。但宋国国力并不强盛,所以其难以与齐国相比。晋文公曾在国外长期流亡,饱经磨炼。他继位后努力发展生产,使政治清明、百姓安定,同时又注意与各国的关系。公元前633年晋国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霸主。秦国在今陕西一带,经过多年的发展,力量逐渐增强。秦穆公先向东方发展,后败于晋国,于是转而向西,称霸于西部。楚庄王在位时国力也非常强盛,与晋国作战而大胜,后又攻宋,成为中原霸主。

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7个国家实力最强,被称作“战国七雄”。战国初期,韩、赵、魏3家曾一度结成联盟,齐、秦、楚等大国难以抵抗。但很快联盟破裂,同时齐、秦等国也逐渐强大起来。公元前354年魏国攻打赵国,齐国援助而大获全胜,这即是有名的“围魏救赵”。后魏国攻韩国,孙膑又指挥齐军用减灶之法大胜,即著名的马陵之战。战国后期,在秦赵长平之战后,秦国越来越强,其他6国都已经衰弱,无力单独抵抗秦国。最初他们想联合起来,同力抗秦,但秦国经常离间各国的关系,使六国常难以形成合力,甚至他们各自还亲近秦国。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先灭韩国,然后集中兵力趁赵国遭灾之时灭了赵国。接着消灭燕军的大部,继而灭魏国。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开始并不顺利,后多亏老将王翦方将楚灭亡。后秦又征服齐国,最终统一了天下。

战国四大公子:春申君、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

战国时期有四位出类拔萃的人物,被称为“战国四大公子”,即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

楚国的春申君最初因为知识渊博、口才出众而为楚顷襄王赏识,被封为左徒。当时秦国强盛,不断进攻楚国,占领了不少地方。春申君见形势不妙,就出使秦国游说秦昭王,指出天下只有秦、楚两国最强,若秦、楚相争犹如二虎相斗,反而使别国得利。秦王认为有理,就撤回了军队。后来楚国太子到秦国作为人质,春申君随行,几年后用计使太子逃回了楚国,太子即位后对春申君十分信任,长达20余年。后春申君娶赵人李园之妹为妻。李园之妹有身孕后,被献给楚王,生子被立为太子。李园本为小人,得势后更加野心勃勃。春申君因为有实权,竟被李园派人刺死。

魏国的信陵君为人礼贤下士,不管对方地位尊卑,都以礼相交。不少名士都不远千里来投奔信陵君,如侯嬴、朱亥等都是足智多谋之士。齐楚两国相约攻魏,魏国向秦国求援,秦国果然发兵。但魏王因此就准备亲秦而伐韩。信陵君则指出秦乃虎狼之国,假如亲秦伐韩则魏国也会有危险。后来历史的发展果然如他所料。秦国攻赵,赵魏唇齿相依,就向魏国求救。但魏王畏秦,不愿出兵。信陵君则窃取兵符,发兵救赵,客观上维护了魏国的利益。信陵君曾居赵国10年,秦国遂不敢进犯赵国而攻魏。后信陵君返回,统领5国之兵大破秦军,威震天下。但功高震主,魏王并不信任信陵君。他为了避祸,就日日沉迷于酒色之中,很快就逝世了。

齐国的孟尝君少年时即深谋远虑,名声远播。秦昭王听说他为贤士,使人求见却不得。后孟尝君不得已而入秦,秦王欲使他为相,遭拒绝后被强留。孟尝君依靠门客的“鸡鸣狗盗”之法脱身,封为齐相,因名高其主、权力过大而被废。这时孟尝君的门客出谋划策,“狡兔三窟”,终于使他恢复了地位。齐缗王三十八年,齐灭宋,又一次准备废除孟尝君。孟尝君只好来到魏国,担任魏相,并联合秦、赵、燕等国大破齐国,占领齐国多座城池。后来齐襄王立国,惧怕孟尝君,重新宠信于他。孟尝君死后,他的后代们争抢地位,齐国和魏国乘虚而入,灭了他的九族。

平原君赵胜在赵国的诸公子中最喜宾客,门人有数千人。秦国攻赵,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向魏国求援,获得救兵。但是救兵未至而邯郸危在旦夕。眼看就要城破国亡,平原君听从谋士的意见,尽散个人之家财,招募不惜性命的勇士3000人,将秦兵击退15公里,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不过在四公子当中平原君是才能较为平庸的一个。毛遂曾在他门下三年,如无“毛遂自荐”,他都不知其人有过人之才干,可见他不能识人。又,秦曾进攻韩的上党,上党守将无力抵御,就准备将城池献给赵国。赵王十分高兴,征询平原君的意见,平原君就积极主张接受。赵受韩地,结果惹怒了秦国,遭受了很大灾难。平原君服侍几代君主,后无疾而终。

秦始皇名称的由来

按《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政灭六国之后,告诉丞相、御史大夫、廷尉等:“寡人以眇眇之身,与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因为战国时期,诸侯纷纷僭越称王,后来就觉得“王”的名号已不够特殊,于是秦昭襄王约齐泯王共同称帝,以秦为西帝,齐为东帝。后来又有以秦为西帝,赵为中帝,燕为北帝的活动,但是为时甚短。“帝”字原来是指天帝、上帝,为宇宙万物的主宰,具有对神格。“皇”字原义为光辉、美丽、伟大的意思。大臣们商议的结果,建议秦王嬴政“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秦王政决定去“泰”著“皇”,釆上古“帝”的位号,号曰“皇帝”。这就是皇帝名号的开始,也是《史记》所记载皇帝名称的由来。另一种说法则见于《资治通鉴》卷七:始皇帝二十六年,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

秦始皇按照“官僚体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他发明了“皇帝”这一称谓,自称“始皇帝”,希望他的帝国能够一系万世永远传承下去。他的这个“创举”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影响至深,这个以“皇帝”为文化符号的封建专制政治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清帝国的覆灭才告结束。

秦始皇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制思想文化而采取的两项重大措施。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把以前分的诸国改为郡县。博士淳于越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建议依据古制,封子弟功臣以为枝辅。丞相李斯为杜绝“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的现象,提出建议,除秦国的史书、博士官收藏的图书和百姓家收藏的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凡列国史记、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等均限期交出焚烧。禁止私人办学等。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

秦统一六国后的第二年,为秦始皇寻觅长生不老仙药的方士侯生、卢生,因难以再继续行骗,便以始皇贪于权势,以为之求仙药为由,相约逃亡。秦始皇闻讯大怒,认为儒生多以妖言惑乱黔首,于是下令御史案问诸生,受株连的儒生达460余人,全被活埋于咸阳。焚书坑儒暴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兵马俑是如何轰动世界的

秦始皇陵兵马俑以其宏大的规模和丰富的文物而轰动世界,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74年3月29日,临潼县晏寨乡西杨村农民杨志发在打机井时,刨出一块兵马俑的陶片,接着又挖出了许多陶俑残片、铜镞、铜弩机和砖等。随后,秦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迅速组建并开始发掘。1978年,国家拨巨款建起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秦始皇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随葬陶兵马俑的地下坑道建筑,目前共见有4个随葬坑。1号坑平面呈长方形,面积达14260平方米;2号坑在1号坑东北侧,平面呈曲尺形;3号坑在1号坑西北部,平面呈凹字形;4号坑位于2、3号坑之间,未完成而废弃。俑坑的构筑方法大致相同,都是土木混合结构。1号坑部分发掘,东西向11个过洞,四边各五个门道,推测坑内兵马俑6000件左右。以步兵为主,长方形军阵。2号坑是由弩兵、骑兵、战车和徒卒混编的曲尺阵。由四部分组成,四部分既独立又有机地结合成一大方阵。3号坑由车马房、南厢房、北厢房组成。3号坑是整个军阵的统帅部,作为古代军阵指挥部完整的实物资料,这是世界考古史上的唯一一例。兵马俑坑内发现了数以万计的青铜兵器,种类齐全,工艺精湛。尤其是青铜剑表面经过铬盐氧化处理,可以防锈抗腐蚀。

最早去西天取经的人是玄奘吗

公元627年,唐朝高僧玄奘法师西行印度,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取经回国,为弘扬中国的佛教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此而名扬华夏。玄奘其人其事,由于《西游记》的广泛流传而家喻户晓,许多人误把玄奘当作去印度取经的第一人。其实,早于玄奘法师228年前,东晋高僧法显大师就为寻求佛教戒律而西游印度,法显大师应是中国历史上有明确文字记载的赴印度取经第一人。

法显(334~420年)俗姓龚,是平阳武阳(今山西 襄垣)人。法显家中本有兄弟四人,但三个哥哥都在童年夭亡,父母担心他也会夭折,便在他3岁时送他进佛寺度为沙弥,20岁时受大戒。史称他“志行明敏,仪轨整肃”,是晋代高僧。法显还是一位大旅行家、翻译家,在中外文化交流史和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65岁高龄的法显慨叹佛教传入中土后佛法戒律残缺,于是“欲令戒律流通汉地”,矢志西求法,遂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4人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北线亲往天竺(今印度)取经求律,瞻仰佛迹。次年,他们到达张掖(今甘肃张掖),遇到了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5人,组成了10人的“巡礼团”,后来,又增加了一个慧达,总共11个人。“巡礼团”西进至敦煌,得到太守李浩的资助,西出阳关渡“沙河”(即白龙堆大沙漠)。穿过茫茫戈壁,法显一行又经停鄯善、于阗等西域小国西行,翻越葱岭,于402年进入北天竺,后遍历西、中、东天竺,巡礼佛教故迹。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法显走到了佛教极其兴盛的达摩竭提国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学习梵书梵语,抄写经律,收集了《摩诃僧祗律》、《萨婆多哥钞》、《杂阿毗昙心律》、《方等般泥洹经》、《摩诃僧祗阿毗昙》等多部佛教经典。法显一行在巴连弗邑一共住了3年,道整十分仰慕此间佛门有沙门法则和众僧威仪,追叹故乡僧律残缺,发誓留住这里不回国了,而法显却一心想着要将戒律传回祖国,便一个人继续旅行。他周游了南天竺和东天竺,又在恒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国(印度泰姆鲁克)写经画(佛)像,住了两年。东晋义熙五年(409年),法显离开多摩梨,搭乘商船,纵渡孟加拉湾,去到了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他在狮子国住在王城的无畏山精舍,求得了《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以及《杂藏》等四部经典。至此,法显身入异域已经12年了。

东晋义熙八年(412年)阴历八月底,法显搭乘两条由大秦(东罗马帝国)回国的中国大商船,与400余名乘客同舟蹈海东归故国。他们回国的目的地是中国著名的港口广州,船上携带了自斯里兰卡经马六甲海峡到广州航行的50天的口粮和淡水。两天后,船遇大风,迷失了航向。在海上漂流了105天,到了南海的“耶提婆国”(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在此居住了5个月后,法显一行启程西归。船行一个月后,突遇“黑风暴雨”。商船主认为此行诸多不顺的原因是由于船上搭乘了和尚,硬要将法显推入海中。幸而多位乘客挺身而出,法显才免于一死。经过两个多月的漂流,船上粮食、淡水耗尽,船又向西北航行12天,于东晋义熙九年(413年)五月十三日到达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省即墨县)南岸。

从前和法显一同西行求法的先后10人,其间或半途折回,或客死他乡,或久留异邦不还,只有法显一人最终回到了祖国。法显回国后,受佛教净土宗创始人、庐山东林寺高僧慧远之邀,南下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直至逝世。卒时86岁,一说82岁。他在临终前的7年多时间里,一直紧张艰苦地进行着翻译经典的工作,共译出了经典6部63卷,计1万多言。他翻译的《摩诃僧祗律》,也叫做《大众律》,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对后世的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抓紧译经的同时,法显还将自己西行取经的见闻写成了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佛国记》。《佛国记》全文9500多字,别名有《法显行传》、《高僧法显传》、《历游天竺纪传》、《佛游天竺记》等。这部书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一部传记文学的杰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是研究当时西域和印度历史的极重要的史料,也是研究中外交通史的重要史料。

法显以年过花甲的高龄,完成了穿行亚洲大陆又经南洋海路归国的大旅行的惊人壮举,以及他留下的杰作《佛国记》,不仅在佛教界受到称誉,而且也得到了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唐代名僧义净曾说过:“自古神州之地,轻生殉法之宾,(法)显法师则他辟荒途,(玄)奘法师乃中开正路。”近代学者梁启超也曾说道:“法显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斯里兰卡史学家尼古拉斯·沙勒则说:“人们知道访问过印度尼西亚的中国人的第一个名字是法显。”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把《佛国记》誉为西域探险家及印度佛迹调查者的指南。印度学者恩·克·辛哈等人也称赞说:“中国的旅行家,如法显和玄奘,给我们留下有关印度的宝贵记载。”

中国古代唯一的女皇

唐载初元年(公元689年)九月九日,都城长安大明宫含元殿钟磬齐鸣,百官拜舞,一位头戴冕旒身穿黄袍的妇女宣布改国号为周,改年号为天授,自称“圣神皇帝”。她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公元624~公元705年)。

武则天是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父亲曾经做过木材商人,后来追随李渊反隋,是唐朝的新贵族。武则天长得杏眼桃腮,十分美丽,14岁便被唐太宗选进宫中为才人,赐号武媚。唐太宗去世后,武则天同其他妃嫔一起到感业寺出家为尼。

公元649年,太子李治(唐高宗)继位,他将武则天召回皇宫,立为妃子,大加宠爱。六年以后,武则天被立为皇后。唐高宗多病,委托武则天处理朝政。武则天喜读文史,有权谋,渐渐大权独揽,与高宗并称“二圣”。她废掉太子李弘、李贤。高宗死后,她又废掉唐中宗李显,立年幼的睿宗李旦,自己控制了国家大权。武则天以女主的身份临朝,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时代遭到各个方面的反对,被指斥为“牝鸡司晨”。徐敬业、骆宾王等人在扬州地区起兵讨伐,唐朝皇室成员李贞、李冲父子发动武装反抗,都被她一一粉碎。她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亲自在殿廷上主持考试,采取措施提高考试举人的地位,并且开设了武举科目,发展了科举制度。经她的努力,朝廷上聚集了一批有才能的人,宰相有狄仁杰、姚崇、张柬之等人,边将有唐休景、娄师德、郭元振等人。武则天很重视农业生产,下令编写农书《兆人本业记》,推广和改进农业技术。同时,她注意兴修水利,在陕西、四川、青海、内蒙古等地区修建了很多闸、坝、沟渠。她规定:凡田地开垦多,百姓家有余粮的州县,给予地方官奖励和升迁;凡治理不善,百姓流移的州县,地方官要受处罚。武则天从32岁以皇后身份参政到82岁,一共执政50年。在她执政期间,国家经济稳步发展,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做了准备。

武则天在掌权时期做了一些对国家有利的事,但也任用酷吏,屡兴大狱,宗室、朝臣被牵连冤杀者不少。她在初期能够听取不同意见,励精图治,在晚年却豪奢专断,弊政较多。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唐中宗乘武则天患重病期间发动政变,恢复唐国号,尊她为“则天大圣皇帝”。她就在这年冬天去世。

成吉思汗的版图

成吉思汗(1162~1227年),名铁木真,姓孛儿只斤,乞颜氏。著名的军事统帅,蒙古汗国的建立者,元代追上庙号太祖。其父也速该在铁木真还是少年的时候,被塔塔儿人毒死,后来,也速该的遗孀月伦带着铁木真和他的几个弟弟过着艰难的生活。少年时期的艰险经历,培养了铁木真坚毅勇敢的素质和强壮的体魄。后来,铁木真投靠当时实际控制蒙古的札木合,随他游牧。期间开始笼络人心,招徕人马,最后脱离札木合,建立起了自己的斡鲁朵。1189年,他被部分奴隶主推选为蒙古部的首领。其时,蒙古部的奴隶主互相倾轧、极端腐朽。铁木真利用奴隶和自由民的力量,不断与之斗争,经过16年的征战,兼并了塔塔儿、克烈、乃蛮等部落,统一了蒙古草原。

1206年,由蒙古各部在斡难河畔(今鄂嫩河,在蒙古东北边境)召开忽里勒台(首领会议),铁木真被推为全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国。成吉思汗即位后,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政治、军事制度,并开始凭借强大的骑兵力量,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他利用金对蒙古施行民族压迫政策激发蒙古人民的反金情绪,发动了反金战争。为了免受西夏牵制,在攻金之前,先对西夏三次用兵,迫使西夏降服。1211~1214年蒙古军大举攻金,“凡破九十余郡”,并占据金中都城(今北京)。由于金的顽强抵抗,蒙古军暂时停止攻金,转而西征。1219年,成吉思汗大举西征,降维吾尔、西辽(今新疆伊犁河流域及塔里木河流域一带),灭花剌子模(今里海东、咸海西、锡尔河南)、亚速(今里海西、黑海北)、康里(今里海东北),伐钦察(今里海西、黑海北)及斡罗斯(即俄罗斯,今伏尔加河以西、莫斯科、基辅一带)等国。占领了今中亚直到欧洲东部和今伊朗北部地区,建立起横跨亚欧的蒙古大汗国。

经过多年的征战,成吉思汗建立了一个以和林(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为中心的、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版图最大的大汗国。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成吉思汗的版图相当于3000万平方公里,是现在中国版图的3倍之多。著名学者巴托尔德说:“成吉思汗帝国的建立从某一点上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事件,把远东和前亚的文明国统一在一个王朝的政权下是空前绝后的。”因此,成吉思汗以“世界征服者”称号被载入史册。

孝庄皇后

孝庄皇后是清朝一位杰出的蒙古族女政治家,她的一生先后经历了4个朝代,辅佐两位幼年皇帝一统江山。她卒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享年75岁。

孝庄有从政的能力,也经常向顺治、康熙面授机宜,出谋划策,但她从不过多出面参政。据记载,康熙年幼主政,安徽桐城一名叫周南的秀才,千里迢迢来京城,上书朝廷,敬请孝庄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但孝庄婉言拒绝。作为母亲、祖母,孝庄投入更多的是对两位皇帝品行的教育。如康熙有吸大烟的恶习,后来孝庄晓之于理,好言劝告,硬是让当上皇帝的康熙把大烟戒掉。孝庄一生节俭,在宫中经常身体力行倡廉拒侈。有史料记载,清朝初期,由于战事频繁,国库空虚,孝庄就把后宫节省出的钱财和自己的私房钱拿出来犒赏将士。每有自然灾害,她在宫里带头捐钱捐物给灾区。顺治、康熙父子都对她十分孝敬,每及孝庄生日,必大摆筵宴,隆重庆贺。孝庄感到如此奢侈必将造成不良影响,便坚决下令停办宴席。孝庄的言传身教,对顺治、康熙影响都很大。

孝庄是一位非凡的蒙古族女性,她13岁进宫,62年间辅佐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三朝皇帝主政,为清初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巩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的孙子康熙曾这样评价她:“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敦有今日成立。”

康熙和乾隆各当了多少年皇帝

清圣祖康熙是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二代皇帝,他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8岁时即位,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共同辅政,并于康熙六年(1667年)亲政。康熙八年,年仅16岁的康熙暗结内大臣索额图等人智捕鳌拜,夺回大权。之后宣布永停圈地,准许壮丁“出旗为民”,又奖励垦荒,益钱免粮,任用靳辅、陈潢治理黄河,规定“额外添丁,永不加赋”;设立南书房掌票拟谕旨,加强皇权;又平定三藩之乱;派兵攻入台湾;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巩固了国家统一;又巡行东北,两次发起雅克萨反击战,沉重打击沙俄势力侵略,派索额图、佟国纲赴尼布楚与沙俄谈判边境问题,行前确定黑龙江流域的广大领土“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弃之于俄罗斯”的原则,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使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得到巩固发展。康熙一生苦研儒学,表倡程朱理学、开博学鸿儒科,设馆纂修《明史》,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但同时他屡兴文字狱,残酷镇压反清思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死于畅春园,葬于清东陵之景陵。享年69岁,在位61年,庙号清圣祖。

清高宗乾隆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即位,时年25岁。乾隆在位60年,在祖父康熙,父皇雍正两朝的基础上,奋发有为,勤于政事,政治上,继续平定国内叛乱,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加强民族团结并大力整顿吏治。在经济上,减免赋税,兴修水利,屯田垦荒。在文化上提倡汉学,编纂大量图书。在他统治期间,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把“康乾盛世”推向了顶峰。乾隆在位60年后,自动让位给儿子嘉庆,自称太上皇,但仍旧主持朝政,一直到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死于养心殿为止,实际掌权统治中国达63年又4个月,不仅是历代封建帝王执政时间最长的一位,同时也是岁数最大的一位,卒年89岁。死后葬入清东陵的裕陵,庙号高宗。

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所谓的《穿鼻草约》公然侵犯中国主权,清政府对它加以否认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奇怪的是,当义律把条约草案传送到英国,英国内阁会议也拒绝批准,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原来,英国资产阶级对武力侵华蓄谋已久,早在发动鸦片战争之前,已就如何攫夺在华政治、经济权益作了精心策划。而义律送上《穿鼻草约》在内容上远未达到他们的要求,这使得欲壑难填的英国政府十分不满。于是,他们召回义律,改派在印度干了40年侵略活动的璞鼎查为全权公使,发动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这一次,巴麦尊以强硬口吻命令璞鼎查,不达目的,不得罢手。如果清政府对英国提出的一切要求不能完全依允,就决不能停止军事行动。

公元1841年8月,战火在中国沿海再次点燃。英军步步北上,先后攻陷福建鼓浪屿、厦门,浙江定海、宁波,窜犯台湾。道光皇帝急派另一皇侄奕经赶赴浙江抵抗。然而,骄奢无度、毫不知兵的奕经在战场上的表现与奕山如出一辙,一战即溃。道光皇帝束手无策,又一次从抵抗转向投降,派人去与英军交涉和谈。

弱者的乞和只能助长侵略者的气焰。璞鼎查对清政府的谈判请求置之不理,只是按既定方针将战争矛头指向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南京。他们深知,这里是中国最富裕的经济区,南京控制着长江、运河两大水道,江南的漕米、税银都要汇集南京再转送北京。如果占领南京,就等于扼住了清王朝的咽喉。

公元1842年6月,英军侵入长江。8月,英国战舰列队驶入南京江面。面对城下耀武扬威的炮口,清政府彻底屈服了。8月29日,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耻辱的日子,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两江总督牛鉴等人代表清政府在英舰“康华丽”号上接受英国侵略者的全部条件,与英方代表璞鼎查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圆明园是清朝统治者为了享受豪华奢侈的生活在北京西郊建造的皇家夏宫。它是劳动人民用了100多年的时间,花费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才建成的。它的建筑可说是中西合璧:既有壮丽的宫殿,又有秀美的园林。宫内藏有无数的珍宝与艺术品。但是,公元1860年10月,它却遭到了英法联军的抢劫。抢劫之后,这些侵略者又将它付之一炬。

公元1856年,英国与法国分别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向中国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公元1857年,英法联军占领了广州。公元1858年5月,他们又北上天津,侵占了大沽炮台。急于息战的清朝统治者,被迫在6月分别与俄、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一年以后中国和英、法之间交换《天津条约》文本的时候,英、法两国军队再次北上。他们拒绝了清政府规定的由北塘进京的路线而去进攻大沽,被驻守大沽的清军给予坚决的回击。8月,英法联军再次进攻大沽得手后,立即进逼通州。在通州,他们与中方的谈判破裂。10月5日,英法联军借口中方扣押了他们的人开始进攻北京城。清军在侵略者面前兵败如山倒,侵略者更加有恃无恐。10月6日,他们闯进了圆明园这座艺术宫殿。

面对无数的珍奇财宝,他们一个个都惊呆了。英、法军官率先抢劫,然后又纵兵自由掠夺。

参加抢劫圆明园的每一个士兵口袋里有了2万、3万、4万甚至100万法郎。劫后的圆明园,已经面目全非,能拿走的东西都被侵略者拿走了,拿不动的都被侵略者毁掉了。为了掩盖英法军人的罪恶行径,侵略者在6日和8日两次焚烧了圆明园,大火延续了几个日夜。

中国各朝代名称的由来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朝代的名称是由什么决定呢?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封号、爵位;源于创建者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具体说:

夏:据传禹曾受封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商: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城长安,后期都城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魏: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取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蜀: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帮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吴: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晋:司马昭逼魏帝封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封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隋建唐朝。

辽:辽原称“契丹”,改为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因其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元: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清: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而为之。

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大事

朝代事件

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7世纪约公元前21世纪禹传子启夏朝建立

约公元前17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约公元前17世纪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

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元年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战国

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朝代事件

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

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5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17~18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

东汉

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三国

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

265年到316年

280年西晋灭吴

316年匈奴兵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

317年到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

420年到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南朝的开始

485年北魏实行均田制

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581年到618年

581年隋朝建立北朝结束

589年隋统一南北方南朝结束

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隋末农民战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

朝代事件

618年到907年

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贞观之治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8世纪前期粟末秣褐建立的政权以渤海为号

同一时期南诏首领皮罗阁合并六诏为南诏

8世纪中期骨力裴罗统一回纥

713年—741年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安史之乱

780年实行两税法

875年—884年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

907年到960年

907年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北宋

960年到1127年

960年北宋建立

979年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

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年王安石变法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金灭辽

南宋

1127年到1279年

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开始

1140年宋金郾城大战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1227年蒙古灭西夏

1234年蒙古灭金

1206年到1368年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

1276年元灭南宋

1351年刘福通等领导红巾军大起义

朝代事件

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明朝建立盟军攻占大都元亡

明初开始修建明长城

1405年—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开始出现

16世纪中期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

1581年实行一条鞭法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28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

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

清(鸦片战争以前)

1616年到1840年

1644年清军入关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5~1686年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696年昭莫多战役

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18世纪中期维吾尔贵族大和卓、小和卓发动叛乱

1771年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皇帝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率领大军巡视边防,见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于是登上泰山祭告天地,并且颁布诏书,将该年定为元封元年。元封即是最早的年号。以后历代皇帝既用干支纪年,又各定有年号。最后一个则是清朝末代皇帝的宣统年号。自汉武帝到宣统皇帝溥仪,历朝历代包括农民起义、地方政权、少数民族政权,共出现过820余个年号。

新皇帝即位之后,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有的皇帝从不更换年号,如唐太宗一直用贞观。不过年号定了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有的则更换较多,几年换一次,甚至一年要换几次。如汉武帝在位54年,共用过11个年号;武则天年号更多,在位21年,共用过17个年号。改元除了新帝登基的时候,一般是在有天瑞或者天灾的时候。如汉宣帝时,因为发生地震,他颁昭书表明自己有罪,得罪了上天,并于次年改元地节。后来因为有甘露降于都城,又改元甘露。明清两代一般只用一个年号,如洪武、嘉靖、永乐、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咸丰等等,所以明清的皇帝可以称呼年号,这已经成为习惯叫法。

皇帝死后的两种称号

皇帝死后,除了有谥号,还有庙号和陵寝号。

所谓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追尊的名号,以某祖或某宗来称呼。庙号始于殷代,如殷王太甲称太宗,太戊称中宗,武丁称高宗等。从汉代开始,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比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他的子嗣则一般称“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等。不过也有例外。元代既称成吉思汗为太祖,又称忽必烈为世祖。明代朱棣不是开国皇帝,庙号为明成祖。清代顺治皇帝也不是开国皇帝,庙号却为清世祖,而康熙皇帝的庙号为圣祖。清末光绪帝的庙号为德宗,这是中国最后一个皇帝庙号。一般来说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庙号,但也有特殊情况,如汉代刘邦有高祖、太祖两个庙号,明代朱由检有毅宗、怀宗和思宗三个庙号。另外,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比如,汉代皇帝刘盈、刘启,唐代武则天就无庙号。

皇帝死后安葬的地方叫做陵寝。开国皇帝的陵寝号一般称为长陵,以后皇帝的陵寝号则要根据皇帝的是非功过、生平事迹等来定,比如茂、义、康、显节、高平等。也有以陵寝所在的地方来命名的,比如汉文帝的霸陵、魏文帝的首阳陵、孙权的蒋陵等,不过这不多见。

古代的监狱

中国古代的监狱名称繁多,在夏朝的时候称圜土,在商朝时叫做圜土、囹圄,在周朝叫做嘉石、司空、圜土、囹圄等,在秦朝时,中央一级的称做廷尉狱,地方一级的叫做郡、县狱。汉代以后多叫做“狱”,明朝开始称“监”,到了清朝,才开始用“监狱”这个合称。在夏朝的时候,圜土就是监狱,是人犯待讯、待质和待决的临时关押场所。到了商朝,继续沿用了监狱制度,此时的监狱已经遍布各地。在秦朝的时候,有了严格周密的监狱管理制度。监狱分为关押未决犯和已决犯两种。在管理方面,除了专门的狱吏看管犯人外,还让轻刑囚徒监管重刑囚徒。囚徒的衣着要统一,有的还要戴刑具,外出服役时有许多限制性的规定。在生活管理和劳动管理方面都有了较为详细的规定。等级特权制度在监狱管理上有充分的体现,由于身份地位的不同,在监管对待方面有严格的区别。到了唐朝,监狱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监狱组织系统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完备的体系,各级关押不同的罪犯。宋朝的监狱制度基本沿用唐朝的制度但又有变化。一是大理寺狱的存续不稳定,后来由宋哲宗稳定下来;二是御史台狱的地位得到提升;三是地方监狱增多。明朝的监狱组织自中央到地方已经系统化。中央监狱有刑部监狱、督察院监狱、军事监狱、诏狱等;地方上省、府、州、县都设有监狱,管理监狱的是各级的长官。清朝的监狱体制基本同明朝,总管监狱的是刑部下面的提牢厅。清朝除中央、地方系统设置监狱外,还设有多种特殊监狱。各级司狱官和行政兼职管狱官相结合,形成了严密的监狱管理系统。

古人避讳的规则

古人在写文章或说话时,不直接写出或讲出君主或尊长的名字,甚至连同音的字也不提到,以表示尊敬之情,这叫做避讳。皇帝为天下至尊,他的名字天下人都要避讳。另外父母长辈的名字后代要避讳,老师的名字学生要避讳,上司的名字下属要避讳。

唐宋时期避讳制度最为严格,元代因为统治者的名字为蒙古语的音译,不讲究避讳。明代重新恢复,清朝刚建时则无此风,康熙皇帝之后又开始避讳。不过明清两代并不避同音字的讳。

古代避讳主要有缺笔避讳、同义字或同音字避讳、完全避讳等多种形式。缺笔避讳是将要避讳的字少写一笔。人的名字有多个字组成,所以,哪个字少写有明确的规定,而且,哪个笔画少写也不是随意的。同义字避讳是指把需要避讳的字改为意思相同或者相近的字。如秦始皇名政,秦代就用“端”代替“正”,把正月改为端月。汉光武帝名秀,就将秀才改为茂才。同音字避讳是指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来替代避讳的字。如元明时期的赵元,因为明代开国皇帝名朱元璋,所以他就改名为赵原。完全避讳就是将避讳的字跳过,不读不写。

另外,避讳的形式还有拆字,就是将避讳字拆开来,只用其中的一部分。还可以在原来字的基础上构成新字。如孔子名丘,于是古人就在需要用丘字的时候改为邱字。

古人的谦称有哪些

谦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体现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称呼上也是如此。古人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对自己一般要用谦称。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谦称。《老子》说:“王侯自称孤、寡、不谷。”“孤”和“寡”是少的意思,在这里表示自己德行浅薄。“谷”是善的意思,不谷就是说不善。一般人称呼自己,有愚、鄙、敝、卑等。“愚”意思是说自己比较笨,“鄙”是说自己粗鄙浅薄,“敝”指自己或己物较差,“卑”则指自己地位低下。另外,“窃”有私下、私自的意思,表示有所冒犯、唐突。“臣”指对方地位高而自己身份卑微。“仆”是奴仆的意思,表示自己愿为对方效劳。“牛马走”的意思就更加明白,是说自己愿意像牛马一样为人奔走。

人须敬重长辈,但若对他人提起自己的家人时则须用谦称,常用“家”、“舍”等谦词。如自己的父亲,要称家父、家君、家严;母亲要称家母、家慈。其他长者也须如此,如家伯、家伯母、家叔、家叔母、家兄、家嫂等。自己的弟弟或者妹妹,则要称舍弟、舍妹。对自己的妻子古代多用谦称,如内人、内子、拙荆、贱内等。如今则是用爱人、太太、夫人等平称了。

古时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表示自己是晚生后辈。有时又称自己不才、不佞、不肖,这是说自己才疏学浅。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意指自己地位较低。其他谦称有在下、小子、小可,等等。

古人的尊称

对己用谦称,对人则要用表示尊敬的称呼,这叫做尊称,也叫做敬称。

古代称呼身份高贵者的敬称很多。对皇帝,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对皇子、亲王称殿下,对将军称麾下。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称阁下。

“令”为美好的意思,称呼别人的亲戚时一般要在称谓前加上此字。如称对方父亲为令尊、称对方母亲为令堂,称对方的哥哥为令兄,称对方的伯父为令伯,称对方的叔父为令叔,称对方的儿子为令郎,称对方的女儿为令爱。

有时也用“尊”字,如称对方父亲为尊上、尊公、尊君,称对方母亲为尊堂。

“贤”一般用于称呼平辈或晚辈,如称对方为贤家,称对方儿子为贤郎等。

古人称呼比自己年长的平辈为“仁兄”,此“仁”字也是尊称。

古时候有“先父”、“先慈”等说法,此处“先”字表示已经逝世,用来称呼地位尊贵或者年长的人。类似的称呼有先帝,指已经驾崩的皇帝;有先贤,指已死去的有名望的人。

古代的一些爵称随着历史的发展会转化成敬称。比如“君”,原来指天子、诸侯,后来则变成了用途很广的敬称。对父亲可以称为家君,妻子对丈夫可以称为夫君。对别人称为“某某君”,也是表示尊敬。再如“卿”,原来是官职名,后来也被用作尊称。

名字和别号

今天人们一般只有姓和名,而古人则既有姓和名,又有字,还有别号。

名是人的代表符号,在出生时由长辈所取。无论名好还是坏,个人是否满意,都不能更改。古代规定男子20岁、女子15岁为成年,此时要取字。字或者由自己取,或者由别人送。古时一般只有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才有字,而地位低下者只有名无字。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中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字与名二者关系密切,字往往是名的解释或补充。

字与名之间的关系有三种。第一,名与字的意义相同或相近。比如汉代人班固字孟坚,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第二,名和字的意义相反或相对。比如唐人韩愈字退之,宋人晏殊,字同叔。“愈”与“退”、“殊”与“同”意义就相反。第三,名与字的意义相关。如孟子名轲,字子舆,“轲”与“舆”都是车子的一部分。

别号又简称号,是于本人名、字以外,别取一个称号,故谓之别号。别号不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取起来比较自由,能够反映出个人的志趣。从晋代开始一些文人开始给自己取号,唐宋以后文人取号的越来越多。到了明清用号就更为普遍,一些皇帝也有别号,如清乾隆皇帝号十全老人、古稀天子。古人有的以地名为号,如宋代诗人黄庭坚号山谷道人,是因为他曾在安徽替山县山谷寺读书。有的以室名为号,南宋诗人辛弃疾在江西修建了稼轩,所以他号稼轩居士。有的将自己的字拆开了取号,如南宋人郑思肖,亡国后号木穴国人,“木穴”二字合起来就是“宋”,表明了对宋朝的忠贞。其他还有以自己的爱好、志向为号,等等。

古人的号多少不一,一般只有一个,也有的人有多个号,如清初画家朱耷有雪个、个山、传綮、人屋、驴屋、八大山人等别号;清代作家曹雪芹有雪芹、芹圃、匠溪等别号。

我国究竟有多少个姓

中国姓氏众多,《百家姓》中虽然收了400多个,但距离中国姓氏的总数相差甚远。1978年,有关部门通过户籍部门和邮电部门对一些大城市的汉字姓氏的情况进行了普查,统计出2587个姓氏。1984年,阎福卿的《中国姓氏汇编》一书收集单姓、复姓共计5730个。1996年,袁义达、杜若甫的《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入的姓氏多达11929个,其中单字姓5313个,双字姓4311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71个,五字姓86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近些年的研究对此又有突破,发现中国人古今姓氏已超过22000个,其中包括历代中国少数民族的汉译姓氏。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姓氏已经无人再继续使用,已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了。

在中国的姓氏中,有的姓氏所属的人口很多,有的姓氏所属的人口较少,分布并不均匀。据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现在有100个常见的姓氏集中了全国人口的87%。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等19个姓最为常见,分别占全国人口的1%以上。其中李、王、张等3个姓,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三大姓氏的总人口达到2.7亿,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同姓人群。

姓的地区性分布

中国的姓氏并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性。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袁义达研究,中国的同姓人群在地区分布是不均衡的,在北方地区,以王姓为第一大姓,约占人口的9.9%,其次为李、张、刘等姓;而在南方地区,则以陈姓为第一大姓,大约占人口的10.6%,其次为李、黄、林、张等姓;在南北过渡型的长江流域地区,李姓则是第一大姓,大约占人口的7%,其次为王、张、陈、刘等姓。另外,在中国每一个省区中,都有一些姓的出现频率远远高于其他省份,比如广东的梁姓和罗姓,广西的梁姓和陆姓,福建的郑姓,台湾的蔡姓,安徽的汪姓,江苏的徐姓和朱姓,浙江的毛姓和沈姓,江西的胡姓和廖姓,湖北的胡姓,湖南的谭姓,四川的何姓和邓姓,贵州的吴姓,云南的杨姓,河南的程姓,甘肃的高姓,宁夏的万姓,陕西的薛姓,青海的鲍姓,新疆的马姓,山东的孔姓,山西的董姓和郭姓,内蒙古的潘姓,东北三省的于姓。

姓和氏有什么区别

今日说到姓和氏,人们往往将它们作为一个概念。但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有着严格的区分,并不能混淆。

姓源自于母系社会。中国最早的姓,大都是“女”字旁,如:姜、姚、姬、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姜、姚、姬等,就连“姓”字本身也是由“女”、“生”二字合成的。姓的起源比较早,是氏族的族号,形成后也相当的稳定。

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是由姓所衍生出来的,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因此,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就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按母系来看,一姓姬,一姓姜;按父系来看,一“氏”轩辕,一“氏”列山。既说姓又说氏,表明母系和父系的影响同时存在,但“氏”排在前面,则又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了。

“姓”代表血缘关系,指出血统来源,所以“姓”用来区别婚姻,同姓不能通婚,氏同而姓不同则可以通婚。“氏”的主要功能是区别高低贵贱,地位高贵者才有氏,而地位贫贱者则根本没有氏。先秦时男子称氏,有氏者为贵,并不称呼他的姓,而女子则称姓而不称氏。

春秋末年以后,姓与氏的界限逐渐模糊,到现在更是成为含义相同的两个字了。

已婚妇女从夫姓

今日无论男女,各有各的姓氏,然而古代是男权社会、夫权社会,妇女社会地位较低,在出嫁之后要从夫姓。女方嫁到男方家之后,需要将丈夫的姓放在自己的姓之前,比如“刘王氏”,即是说女方姓王,男方姓刘,是姓王的嫁给姓刘的为妻。过去有些妇女仅仅有小名,根本没有正式的名称,别人对她的称呼就是“某某氏”。

已婚妇女从夫姓的习俗的形成大约在汉魏之际,到南朝末期已经成为社会上普遍遵守的规定。当时社会战乱频繁,动荡不安,同宗之人往往聚居在一起,以求得家族的繁衍生息与发展。在这种组织形式下,为了保持家族的稳定,增加内部成员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妻从夫姓自是有其必然性。但也应该看到,这种习俗实际上削弱了妇女的独立性,增强了妇女对夫家的依赖性。新中国成立后,《婚姻法》规定夫妻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权利,妇女结婚后有权利继续使用自己的姓名,这是在保护已婚妇女的姓名权,消除对妇女的偏见。

儒曾是一种职业

据《汉书·艺文志》引其《别录》说,儒家者流,最早可能出于“司徒之官”。其功能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其特征是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以道为高。按儒的原初本意——柔来看,早期的儒就是术士,他们精通所在地区多年形成的丧葬礼仪。因此,久而久之便形成相对独立的职业。这种职业地位低微,收入菲薄,既无固定的财产收入,还要看主人的眼色行事,故而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

鬼谷子

鬼谷子,相传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本名王诩。生前隐居于清溪鬼谷,在山中采药或修道,自称“鬼谷先生”,后被世人称为“鬼谷子”。鬼谷子为纵横家所宗,生平写《鬼谷子》一书,而其弟子不乏众人,最为著名的要数战国时期的辩士苏秦和张仪。鬼谷子及其弟子们倡导的是一些谋化权力的策略,言谈论辩的方法,不为正统所称道。唐代柳宗元就曾批评说:“鬼谷子言益奇,而道益陋。使人狙狂失守,而易于陷坠。”

孔子的弟子有多少个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人。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据说孔子有弟子3000人,其中成为贤人的有72人。3000这个数字可能有些夸大,但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直到晚年仍然没有停止,他的确有许多学生。

孔子30岁左右时就开始招收学生。第一批学生中有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他们主要是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些都是当时的基础课程,能够陶冶学生情操,训练他们在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基本技能。中年之后,孔子不仅招收来自齐国、鲁国的学生,还有来自楚、晋、秦、陈、吴各国的弟子,可谓桃李满天下。到了晚年,孔子招收的学生有子游、子夏、曾参等人,这些学生都属于晚辈。此时他们主要学习《诗》《书》《礼》《乐》《易》《春秋》,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六经”。

在孔子的弟子中,孔子最为满意的是颜回、子路和子贡。颜回字子渊,也称颜渊。颜回生活非常艰难,但安贫乐道。《论语·雍也》中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又善于学习,能举一反三,在孔门中是很突出的。当颜回中年夭折时,孔子曾拍着胸脯悲叹道:“天丧予,天丧予。”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老天要我的命呀!老天要我的命呀!”

子路,名仲由,也叫做季路。他脾气耿直,勇敢刚强,很有政治才干,同时对军事也很精通。子路做过卫国的大夫,颇有政绩,深得孔子的赞赏。子贡,名端木赐。子贡的特点,一是口才很好,二是长于理财。他家财很多,于是乘坐豪华的车子,带着财物游于列国之间,宣传孔子的思想。孔子去世后,他服丧6年,以表达哀思。

孔子的其他弟子也各有千秋,《论语·先进》中就评价说: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擅长言语的有宰我、子贡;擅长政事的有冉有、季路;擅长文学的有子游、子夏。按《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宰我“利口辩辞”,子贡“利口巧辩”。后来宰我作了齐国都临淄大夫;子贡则受命孔子出使鲁国,从事于外交活动,成绩斐然:“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智圣东方朔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西汉文学家。汉武帝时为常侍郎、大中大夫等职。他诙谐滑稽,言词敏捷,机智过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轶闻趣事颇多。

古人多迷信,汉武帝也如此。曾有人向汉武帝献上一瓶酒,说是喝了能长生不老。很明显,这是在欺骗皇帝,以谋取赏赐。东方朔知道这是无稽之谈,就偷偷地把这瓶酒喝光了。武帝得知东方朔把这么珍贵的酒给喝了,勃然大怒,下令要杀东方朔。死到临头,东方朔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镇定地对武帝说:“陛下,如果我所喝的真的是长生不老的酒,那么您杀我我也不会死;如果您把我杀死了,那么这酒根本就不能让人长生不老,则献酒的人就是在欺骗您,该死的是他啊。”这是一个两难推理,隐含着“或者您杀不死我,或者献酒的人在欺骗您”。武帝当然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赦免了东方朔。

一次,上林苑里有一只鹿被人误杀了。武帝见有人竟敢杀皇家园林的鹿,实在胆大妄为,非常生气,要把杀鹿的人处死。其实一头鹿哪有人的命宝贵呢?但是其他大臣为了讨好皇上,都说此人该死,应当千刀万剐。这时候东方朔计上心头,上前说道:“陛下,这人确实该死,而且应该让他死三遍。第一,他杀了鹿,使得陛下因鹿杀人,这是一大罪。第二,他使天下人都知道陛下重鹿轻人,有损您的威信,这时二大罪。第三,匈奴来侵犯的时候,我们本来可以用鹿去杀敌的。现在鹿死了,谁去抵抗敌人呢?”这么一说,武帝不禁笑了,也认识到自己这么做是会失去人心的,就收回了杀人的命令。

《晏子春秋》中也记载有因烛邹负责所看管的猎鹰死了而要被齐景公杀死,晏子为烛邹辩护的故事。这两个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故事,都采取了指东说西的方法,以谴责的姿态出现,虽一声声批在“罪人”身上,但其反语说理的话语锋芒却一声声刺在帝王心头。在“重鹿(鹰)轻人”与“重人轻鹿(鹰)”这一关系到国君声誉的大是大非问题上,被逼入死角的帝王当然不肯让自己声名狼藉。同时又由于批评者的批评委婉而含蓄,帝王也自然乐得借坡下驴。

东方朔常常运用机智滑稽的言词,来暗中对皇帝进谏。但因为他幽默诙谐的个性,汉武帝始终将他视为俳优,未能加以重用。

江南四大才子

明朝中叶的江南城市,工商业之发达,经济文化之繁荣,远胜前朝各代和同时代的其他地区。文学艺术也随之产生新趋势,其代表就是被人们称为江南四大才子的祝允明(号枝山)、唐寅(号伯虎)、文征明(号衡山)、徐渭(字文长),也称吴门四才子(因为他们都是苏州人)。在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他们的故事,这里只重点讲讲最有名的唐伯虎。

唐寅(公元1470-公元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美称。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诗词曲赋皆精通,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唐寅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博览群书,喜爱绘画。稍长即拜名画家周臣为师,又与文征明同师沈周。16岁时参加童生试,后经县试、府试、院试,高中第一名。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赴南京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次年,唐寅进京会试,因涉嫌程敏政受贿案,贬谪往浙江为吏。唐寅耻不就官,归家后纵酒浇愁,傲世不羁。

唐寅31岁开始“千里壮游”,足迹遍及江、浙、皖、湘、鄂、闽、赣七省。贫困之下,以卖画为生。唐寅擅画山水及工笔人物,尤其是仕女,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唐画”为后世画家所宗。传世作品有《骑驴归思图》《秋风纨扇图》《李瑞瑞图》《一世姻缘图》《山路松声图》等。诗词散文有《六如居士全集》。

明末三大奇案

明朝后期,政治体制已经极端腐败。在这种背景下,有三个著名的奇怪案件发生,它们是: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

在三案发生之前,政治上存在激烈的太子之位的争夺。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一男子手持枣木梃闯入东宫闹事,最后查明是郑贵妃所派。这就是“梃击案”。明神宗死后,太子常洛即位,但不久就病重。下臣李可灼进“红丸”让其服用,不久常洛便死去。旁人均怀疑又是郑贵妃所为,此即“红丸案”。“宫”指的是乾清宫,只有天子才能在里面居住,皇后可以配住,其他的嫔妃不能长期居住。明光宗即位后,郑贵妃赖着不移出乾清宫,后来在大臣们的压力下才迁出。光宗住进去后,郑贵妃一伙的李选侍为光宗所宠爱,从而陪同入住。可是光宗不久病死,于是什么名分都还未得到的李选侍扣留皇子朱由校,以此要挟,想跟大臣讨价还价。后来迫于大臣的压力而移居出了乾清宫,此即“移宫案”。这三个案件,都在魏忠贤掌权的时候被翻案。这就是著名的“明末三大奇案”,是明末政治黑暗的生动反映。

景德镇瓷器

中国的瓷器发展到宋代,不管在外形上或者质量上,都达到很高的水平。江西景德镇,是宋代江南地区著名的瓷器产地,在当时以出产“青白瓷”而出名。

青白瓷这种瓷器,看上去是白色,但白里又隐隐约约泛着青绿色或青蓝色,所以叫青白瓷。这种瓷器又薄又轻,洁白坚硬,看上去就像玉一样。宋代以后,青白瓷又被称作“隐青”、“影青”、“映青”、“印青”,博得许多人的喜爱和赞赏,景德镇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三星堆之谜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广汉市西约8公里处的中兴乡,在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发掘和研究过程中,引出许多难解之题。

1929年春,当地农民燕道诚在他的住房旁挖沟灌田时挖出了300多件璧、璋、琮等玉器,随着这批玉器的流散出去,这个地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934年,前华西大学博物馆首次对这里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以后的数十年里,几代考古学工作者相继在这块土地上不懈地进行考古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遗址的东、西、南三面城墙相继确认,出土了数以万计的文物。尤其是1986年7月~9月间,两个大型祭祀坑的相继发现,上千件文物精品横空出世,震惊了世界。

三星堆遗址总面积12平方公里,是四川地区迄今为止发现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出土文物最为精美,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城、古国文化遗址。1997年10月建成三星堆博物馆。1998年1月,三星堆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作为中国文物精华之一,三星堆遗址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艺术魅力,不但使人叹赏不已,而且还带来一连串旷世之谜。

第一谜,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三星堆文化看似非常突然地出现在川西平原上,并形成繁荣而奇特的古代文明。它包含了大量外来文化因素,如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二里头文化、殷商文化以及南亚、西亚地区的文化内容,更有一大批独树一帜的器物和艺术作品。近年来发现安德堡墩文化遗址群,又为寻找三星堆文化的本土渊源提供了线索。三星堆文化到底是怎样形成的,目前还没有比较一致的看法。

第二谜,三星堆遗址上的古代居民的族属是谁?关于这一点,目前有氐羌说、巴人说、东夷说、越人说等不同看法。

第三谜,三星堆古蜀国的政权性质及宗教形态是什么?三星堆古蜀国是一个附属于中原王朝的部落军事联盟,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已建立起统一王朝的早期国家?其宗教形态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还是神灵崇拜?或是兼而有之?目前也是众说纷纭。

第四谜,三星堆青铜器群高超的青铜器冶炼技术及青铜文化是怎样产生的?是蜀地独自产生发展起来的,还是受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或西亚、东南亚等外来文化影响的产物?

第五谜,三星堆古蜀国是如何产生的?持续多久,为什么又突然消亡?

第六谜,出土上千件文物的两个祭祀坑年代和性质是什么?对于年代的争论目前有商代说、商末周初说、西周说、春秋战国说等;对于性质的争论有祭祀坑、墓葬陪葬坑、器物坑等不同看法。

第七谜,是晚期蜀文化的“巴蜀图语”。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杖等器物上的符号究竟是文字?族徽?图画?还是某种宗教符号?

三星堆遗址的千古之谜令人神往,也为后人的探索研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消失的楼兰古国

在负有盛名的汉唐时代的丝绸之路上,曾经有一座著名的楼兰古城。它的遗址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东部,罗布泊洼地的西北边缘。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提到这座城市。公元前77年,汉朝皇帝将楼兰的国名改为都善。昔日绿草遍地,车来车往,门庭若市的繁荣古城——楼兰,在公元4世纪以后,却突然神秘地消失了,留下的只是“城廊巍然,人物断绝”的不毛之地。

多元文化的格局

由于探险和考古发现的不断进步,楼兰文明越来越清晰地展示在人们面前。它处于东西交通要道,汇集了东西方文明的精华。1997年,新疆文物考古所在梨县营盘古城附近发掘了一座汉晋墓地,出土文物包括汉晋的绢、缣、帛、丝织金锦、汉人铁镜,这些物品都带有明显的中原风格。已发掘出的还有带中亚风格的麻织面具、黄金冠饰、金耳环和金戒指等,来自波斯安息王朝的玻璃器皿和古希腊罗马风格的毛纺织品,等等。可以说当时天下的宝物很多都聚集在这一座小小的墓地之中。这种多元文化的格局正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文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塔克拉玛干沙漠文明从地域位置看似处于各主要文明的边缘,似乎是一个“文化边缘地带”,而实际上却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与展现的舞台,是各种文化聚集融合的场所。

汉文简牍

楼兰古城出土的汉文木简和文书的纪年多数集中在公元270年前后。这些文书内容比较丰富,主要是当地行政机构和驻军的各项公文及公私往来信件。从中不但可以看出楼兰城的军事力量和状况,以及各屯区农业生产、水利与生活的一些情况,而且还可以了解到楼兰城内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有关的情形。如城内设有仓库、宾馆和医院,有制造铁工具和兵器的手工业,有以谷物丝帛作价的商业活动。这些文书是当时楼兰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真实写照。

楼兰覆灭之因

公元4世纪以后,这样一个绿草遍地、人口繁盛的绿洲在瞬间消失了。黄沙漫漫,盖住了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只有丝绸之路上留下的斑斑白骨暗示着这里曾经是一个商旅云集的贸易中转站。文明就这样突然中断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造成了这一切呢?考古学家们推测这可能是当时的自然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水源日益不足,环境恶化,生态失衡,而导致了楼兰文明的最终覆灭。

阿房宫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它的前殿叫做“阿房”,所以当时人们称它为“阿房宫”。阿房宫的修建既是为了显示皇帝的威严,又是为了容纳更多的人进行朝拜。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大业中,每征服一国,便在京城咸阳北坂仿照其国宫殿重新建造,称为“六国宫殿”。秦始皇曾一次就把各地的12万领主和富商大贾迁徙至咸阳,使咸阳人口激增。但是咸阳南临渭水,北靠高原,再无发展前途,于是秦始皇便向渭河以南的广阔平原拓展。公元前212年,他征发70万刑徒,在西周沣镐附近兴建阿房宫前殿,“阿房”意即“近旁”,意指离咸阳近。

据记载,秦代阿房宫“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但前殿尚未竣工,秦始皇便死去。他死后,秦二世继续营建。相传,阿房宫大小殿宇共700余所,一天之中各殿气候不尽相同。秦始皇生前,把从六国掠夺来的珠宝、美女深藏宫内。他巡回各宫室一天住一处,死时,还未把宫室住遍。秦朝末年,项羽火烧阿房宫,据传大火三个月不熄。

唐朝诗人杜牧,到了长安,看到秦朝阿房宫的遗址,想象当年阿房宫的宏伟富丽,因此作了《阿房宫赋》一文,描写阿房宫:“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描绘了阿房宫旧时的富丽堂皇。

如今的阿房宫仅保存一处建筑夯土遗址,东西长2500米,南北长1000米,高20米,占地26万平方米,当地人称“始皇台”,位于今西安市西郊赵家堡和大古村之间。

长安街的历史

长安街在公元1267年元朝大都落成时称顺成街,仅为南城墙里一条极普通的街道,经过70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一条很宽的大街。

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从蒙古高原南下至金朝的中都城(即今天的北京城)。但是当时的中都城已残破不堪,忽必烈只好移住在城外一所保存较好的金代离宫的广寒殿里(这座广寒殿就位于今日北海公园的琼华岛上)。

公元1262年,忽必烈宣布以琼华岛为中心,广建宫殿城池。公元1267年新城建成,长安街的前身顺成街随之落成。

公元1419年,明成祖在扩建北京城时,将南城墙移到今日正阳门东西一线,原城墙被拆毁。于是这条顺成街被扩建成皇城前面的宫廷广场的两翼。因为广场的东西两边筑有两座皇城门,东边的是“长安左门”,西边的是“长安右门”,所以长安街上便有了东、西之分。

今天的长安街以天安门为中心,东至建国门称东长安街,西至复兴门称西长安街。整条街全长13.4华里,横贯北京城。路面宽阔平坦,在全国首屈一指。因此,人们都称之为“十里长街”。

唐代开始流行椅子

古代人席地而坐,没有椅子,只有作为卧具的床,所以除了席地而坐外就只能坐床。秦汉时期家具是典型的低矮型家具。那时,人们席地而坐,所用的家具一般为低矮型,如席子、漆案、漆几等。随用随置,并没有固定的位置。我国古代椅子出现在汉代,它的前身是汉代从北方少数民族传入的胡床。胡床是一种高型坐具,后来的椅子就是在胡床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东汉末年,出现了一种称为“交椅”的轻便坐具。所谓交椅,是指前后两腿交叉,交接点作轴,可以折叠的椅子。椅子的出现,使人们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俗。到了唐代,有靠背的椅子才开始出现,在高元珪墓壁画中已出现了有靠背的椅子的画像,这样,椅子才从胡床的名称中分离出来,直呼为椅子,开始在民间流行。宋代椅子制作技术有很大发展,椅子形式多种多样,还雕饰各种花纹或动物图案,椅子极大地得到普及。到了明代,椅子的式样已很多,如宝椅、交椅、圈椅、官帽椅、靠背椅、玫瑰椅等。

中国爱情名园——沈园

沈园位于绍兴市区延安路洋河弄内,为宋代越中著名园林之一。沈园之所以著名,与宋代诗人陆游有很大关系。

据史载:陆游初娶表妹唐婉,伉俪恩爱,琴瑟甚和,却得不到陆母欢心,被迫与唐婉分离。十余年后的一天,他们春游沈园,邂逅相遇。陆游无限悲戚,唐婉也感慨不已。陆游往事重忆,百感交集,就提笔在粉墙上题写了《钗头凤》一词,极言“离索”之痛: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婉见了不胜伤感,也和词一首: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不久唐婉忧郁而死。陆游为此哀伤万分,以致抱恨终生。他多次忆咏沈园,追念唐婉,赋有《沈园》二绝、《春游》一绝等。

800多年来,《钗头凤》倾倒过无数才子佳人、骚人墨客,一直脍炙人口,传为绝唱。沈园由此名声更胜。

现在的沈园新建了具有宋代建筑风格的亭台楼阁8座,并从河南等地移植成型腊梅、古桩梅花等名贵树木近400棵,植于溪边、篱下、屋前、山上。隆冬时节,腊梅竞相吐艳,满园春色浮动。占地11.8亩,分东、中、西三部分,由郭沫若题写“沈氏园”大门匾额。东区建双桂堂,内辟陆游纪念馆;中为宋代遗物区;西为沈园遗迹,保存着考古发现的六朝、唐、宋、明、清各个时期的遗址遗物。正南断垣上,刻有词学家夏承焘所书的陆游《钗头凤》词,点明了造园主题。1963年,沈园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江南著名的古园林之一。

天坛与地坛

坛是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一般祭祀祖先多在室内,这种室被称为“庙”;对神的祭典仪式多在露天的一座高台上举行,该高台即称为“坛”。天坛与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天、祭地仪式的地方,分别位于北京城中轴线的南北两个方位。天坛、地坛的主体建筑分别采用圆形和方形,来源于天圆地方之说。按照古代天阳地阴的说法,现存天坛所用石料的件数和尺寸都采用阳数即奇数,地坛坛面的石块数则为阴数即偶数。

天坛是明清两代举行祭天仪式的地方,位于北京紫禁城南,总面积273公顷,比故宫大近4倍。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和皇穹宇(回音壁)和斋宫等。天坛的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建筑布局呈“回”字形,由两道坛墙构成内坛、外坛两大部分。外坛墙总长6416米,内坛墙总长3292米。最南的围墙呈方形,象征地,最北的围墙呈半圆形,象征天,这种设计来自远古“天圆地方”的思想。天坛设计巧妙,色彩调和,建筑艺术高超,是中国非常出色的古建筑之一。

地坛建于1530年,它的垣墙、祭坛都呈方形,位于北京紫禁城北,占地42.7公顷,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地的场所。明朝前期祭地与祭天是合并在今天的天坛内举行的,直到明嘉靖九年(1530年)定立四郊分祀的制度以后,才另建坛祭地,当时称为方泽坛。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叫地坛。地坛分为内坛和外坛,以祭祀为中心,周围建有皇祗室、斋宫、神库、神厨、宰牲亭、钟楼等。

天安门是谁设计的

天安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它的设计者,是明代一位杰出的匠师,姓蒯名祥,人称蒯鲁班,苏州府吴县香山人。燕王朱棣继位后,决心迁都北京。公元1417年,蒯祥和大批工匠被召到了北京,承担皇家建筑的施工任务。这时的蒯祥还不到40岁,年富力强,身手不凡,不久就被任命为“营缮所丞”,相当于现在的设计师兼工程师和施工员的工作。蒯祥不但能迅速完成设计任务,也能较好地领会皇帝的意图,因此得到皇帝的信任和荣耀,发挥了巨匠的作用。蒯祥死后,承天门经过了多次的维修。到了公元1651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将承天门改名为天安门,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现在。

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南沙群岛,西方通常称为斯普拉特利群岛(SpratlyIs-lands),它是中国人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开发经营,并由中国政府最早进行管辖和行使主权的。

据史籍记载,中国早在公元前两世纪的汉武帝时代,就通过航海实践发现了南沙群岛。唐、宋以来,中国人民已在南沙群岛生活和从事捕捞等生产活动。在汉代,中国人泛称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为崎头;宋代则将南沙群岛命名为万里石塘;清代又有万里长沙、千里石塘、石塘等名称。明、清时代,中国政府明确将南沙群岛划归广东琼州府(今海南省)管辖。

19世纪中国国势衰微以后,英国、美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垂涎南沙群岛,曾多次派舰艇调查勘测,企图侵占,但未能得逞。1933年,南沙群岛被当时统治越南的法国殖民当局侵占,并非法划归巴地省管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于1939年3月侵占南沙群岛。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国政府于1946年派员接收了南沙群岛,并立碑纪念和派兵驻守。1947年又重新命名东沙、西沙、中沙、南沙4个群岛及各岛、礁、沙、滩的名称,并再度划归广东省管辖。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8月15日,周恩来外长发表了《关于美英对日和约草案及旧金山会议声明》,庄严指出: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和东沙群岛、中沙群岛一带,“向来为中国领土”。此后至今,针对外国对南沙群岛主权的侵犯,中国政府一直不断发表声明,重申中国对南沙群岛拥有不可侵犯和无可争辩的主权。1958年9月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领海宽度为12海里,并明确指出,这项规定适用于中国的一切领土,包括南沙群岛以及其他属于中国的岛屿。1959年3月,广东省海南行政区在西沙群岛永兴岛设立了“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从1984年起,中国科学院对南沙群岛进行了为期3年的科学考察。1987年上半年,“实验2号”、“实验3号”两艘考察船重点考察了曾母暗沙盆地,并对其东北部的10个礁进行登礁考察,在59个观察点进行水文、气象、生物等22个项目的综合考察。1987年下半年~1988年2月,我国在南沙永署礁上人工修筑岛礁,建立了海洋观测站。1988年4月海南省成立后,南沙、西沙和中沙三群岛划归海南省管辖,仍在永兴岛设“西沙、中沙、南沙工委办事处”。其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重申南沙群岛等岛屿及其海域是中国领土和领海。

同类推荐
  • 大国崛起之国之重器

    大国崛起之国之重器

    他们本应是一对贵族,却被坑入一方世界流浪为生,好不容易融入了新的世界,却又被送回那动乱的世界。神秘的使命与诡异的先秦时空,且看进修后的青年如何在这乱世存活,又如何拼搏出一个不一样的人生。他会是诸子之一?或是名臣权士?或是君王帝皇?都由你来决定!
  • 中国古代经典集粹(战国策)

    中国古代经典集粹(战国策)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大宋恩仇录之三国风云

    大宋恩仇录之三国风云

    掌权江湖,阅尽风流,慨揽大宋、西夏、北辽三国风云。
  • 我本初唐

    我本初唐

    程鸿,一个横店的龙套,一个天雷给滚到了初唐贞观四年,什么?我这还有亲戚?还是亲爹?还是真的?怎么回事?(大家还是来起点看吧,现在还不够收藏呢)
  • 托孤

    托孤

    他,着名电子机械工程师,从事机械设计行业七年,名声在外;他,事业顶峰,即将组建完美家庭,却不幸死亡;他,工科学士学位,有幸越,却不幸落入书香世家。看他怎样在这个完全陌生的历史时期,斗志斗勇,辅佐君王,打造全胜的大唐。
热门推荐
  • 知秋一叶

    知秋一叶

    自盘古开天以后天地间有三大族:道玄,悟空,神明。太古末年万族大战,大能纷出,以至于大陆四分:东界,西域,南天,北野。战后万族十不存一,只余不足百数,三大族也惨遭重创,各族纷纷避世,于世间无传。道玄一族分崩离析于一朝,各自为政,纷纷开宗立派,各据道统以为正。数百万年的发展,大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天骄比比皆是,虽不复太古之繁荣,但亦显狰狞盛世之兆。而各族又纷纷出世,这一切是巧合?还是故意?还是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我们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一开始很平静,可是后来……
  • 汉庭华梦哀贤赋

    汉庭华梦哀贤赋

    为什么世人都要排挤我们的爱情呢?"因为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而且愚昧至极,他们眼中只容得他们觉得合理,且永远是循规蹈矩的那些个事情!”刘欣轻笑着对董贤道:”放心,朕是皇帝,这世上没人能拆散我们,明君如何,昏君又能如何,我不会效仿武帝,为了自己所谓的明君,断送了自己最爱之人,为了你,我情愿变成昏君,和你相守一生便好,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 欢乐行

    欢乐行

    王龙想不到他修炼的家族无名功法竟然是逆天级别,洗个澡就能遇到老怪物抢夺身体,随后又捡了一个便宜,出去闯天下,又获得麒麟心血……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开心便好。
  • 斗破之萧炎圣者

    斗破之萧炎圣者

    简介无力,先进来看2章,不好看再退出,岂不美哉?斗气大陆,地域辽阔,万族林立。强者天堂的中州。力大无穷,能与兽魂合体的蛮族诡异阴险的黑暗种族……少年穿越来到这令人向往的大陆,开始不平凡的一生…
  • 帝国的分裂:1618-1648三十年战争史

    帝国的分裂:1618-1648三十年战争史

    本书描写了1618年至1648年欧洲历史上的首次大规模国际战争,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来。旷日持久的惨烈战争为整个欧洲带来了巨大灾难,也彻底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能够了解这场大战,更能从中领略到席勒独特的文学魅力。
  • 阳光洒在我们的身边

    阳光洒在我们的身边

    我们是否都做过梦,是否都在梦里和自己青春女友一起漫步人生?当我们的回到现实,当我们发觉一直以来走过路过经历过的都只是一场真的的梦,我,该何去何从?……
  • 一片光

    一片光

    宇宙中以星舰文明形式存在的黑曜石帝国文明发现太阳系地球的存在,发起了第一次星际战争,黑曜石帝国元首与人类太空军司令苏锐同时阵亡,但是人类世界侥幸获胜。几十年后,原人类太空军司令苏锐的孩子苏雨竟然也成为了太空军司令,而原黑曜石帝国元首的儿子也成为元首,苏雨发起第二次星际战争复仇,第二代人又一次卷入了战争,仿佛陷入了相似的轮回,最终由谁结束这一切?只希望一切化作一道光,给人温暖,却又触之不及。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重生娱乐圈娇妻影后

    重生娱乐圈娇妻影后

    【重生娱乐圈娇妻影后】“我爱他,....你去死吧。”这不可能....“啊~”“新晋影后顾念与昨日在本市影视基地拍戏时意外坠楼死亡....年仅28岁。”......“怎么会自己不是死了吗?”“啧,重生吗?20岁,这可是个好年华。”【作者:就先这样吧,简介有点不知道写什么好,哈哈哈哈】
  • 吸血鬼王子大人

    吸血鬼王子大人

    如何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陌生国度顺利生存下来,并且收获爱情?男神居然是王子!可真是个玄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