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071400000030

第30章 时序

“原文”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昔在陶唐,德盛化钧,野老吐“何力”之谈,郊童含“不识”之歌。有虞继作,政阜①民暇,“薰风”咏于元后,“烂云”歌于列臣。尽其美者何?乃心乐而声泰也。至大禹敷②土,九序咏功,成汤圣敬,“猗欤”作颂。逮姬文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大王之化淳,《邠③风》乐而不淫。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春秋以后,角战英雄,六经泥蟠,百家飙骇。方是时也,韩、魏力政,燕、赵任权④;五蠹、六虱,严于秦令;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齐开庄衢之第,楚广兰台之宫,孟轲宾馆,荀卿宰邑,故稷下扇其清风,兰陵郁其茂俗,邹子以谈天飞誉,驺奭以雕龙驰响,屈平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观其艳说,则笼罩⑤《雅》、《颂》,故知啴烨之奇意,出乎纵横之诡俗也。

“注释”

①阜:盛大。②敷:划分土地进行治理。③邠:周文王祖父居住的地方。④权:权术。⑤笼罩:掩盖。

“译文”

时代不断地演进,质朴和华丽的文风也跟着变化。古往今来的写作情况和道理,大概还可以论述一下吧?从前在唐尧时期,恩德隆盛,教化普及;所以老百姓做《击壤歇》,儿童们也唱《康衢谣》。接着是虞舜时期,政治昌明,百姓安闲;于是舜写了《南诗》,群臣也与他同唱了《卿云歌》。这些作品为什么那么完美呢?主要由于心情舒畅,所以诗歌音调也是安乐的。到夏禹治理好国土,各项工作都走上轨道,所以产生了歌颂的作品。商汤英明严肃,因而出现了《诗·商颂》里的《那》诗。后来周文王恩德隆盛,这时《周南》中的诗篇,体现了当时作者勤劳而无怨言的思想;文王以前,大王的教化很淳厚,所以《豳风》里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快乐而不过份的心情。但是后来厉王、幽卫时期政治黑暗,因而《大雅》里的《板》、《荡》等诗充满愤怒;平王时,周室渐渐衰落,于是出现了情调悲哀的《王风·黍离》。这些歌谣写作的道理,是和时代一起演变的;时代像风一样在上边刮着,文学就像波浪一样在下边跟着震动。到春秋以后,列国群雄互相争战;儒家经典不被重视,诸子百家风起云涌地出现了。这时韩、魏诸国以武力为政,燕赵诸国相信权谋;而秦国对于韩非所谓五种害国的蛀虫,商鞅所说五种害国的虱子,都控制得很严格。只有齐、楚两国还颇有文化学术:齐国准备了大公馆,楚国扩大了兰台宫,来款待贤人;孟子到齐国去做贵宾,荀子到楚国去做兰陵令;所以齐国的稷下就传开优良的风气,楚国的兰陵也形成美好的习俗;邹衍以谈天称著,驺以文才驰名;屈原的诗篇更可媲美日月,宋玉的文采也美如风云。从文采上看他们美好的言论和著作,简直超过了《诗经》;可见他们光芒四射的幻想,来自这时纵横驰骋的不平凡的风气。

“原文”

爰至有汉,运接燔①书,高祖尚武,戏儒简学。虽礼律草创,《诗》、《书》未遑,然《大风》、《鸿鹄》之歌,亦天纵之英作也。施②及孝惠,迄于文、景,经术颇兴,而辞人勿用,贾谊抑而邹、枚沉,亦可知己。逮孝武崇儒,润色鸿业,礼乐争辉,辞藻竞骛③:柏梁展朝宴之诗,金堤制恤民之咏,徵枚乘以蒲轮,申主父以鼎食,擢④公孙之《对策》,叹倪宽之拟奏,买臣负薪而衣锦,相如涤器而被绣。于是史迁、寿王之徒,严、终、枚皋之属,应对固无方,篇章亦不匮,遗风余采,莫与比盛。越昭及宣,实继武绩,驰骋石渠,暇豫文会,集雕篆之轶材⑤,发绮縠之高喻,于是王褒之伦,底禄⑥待诏。自元暨成,降意⑦图籍,美玉屑之谈,清金马⑧之路。子云锐思于千首,子政雠校⑨于六艺,亦已美矣。爰自汉室,迄至成、哀,虽世渐百龄,辞人九变,而大抵所归,祖述《楚辞》,灵均余影,于是乎在。

“注释”

①燔:焚烧。②施:延伸到。③骛:跑得飞快。④擢:地位的提升。⑤轶材:这里指才华出众的作家。⑥底禄:取得官俸。⑦降意:留意,注意。⑧金马:指汉代的官署门。⑨雠校:校对。

“译文”

到了汉代,继秦始皇焚书之后,高祖仍崇尚武事,戏弄儒生,忽视学术。虽然他只草创了礼仪和法制,没来得及讲究《诗经》和《尚书》,但还能写出《大风歌》和《鸿鹄歌》,可以说是上天赋予的杰作。到了惠帝、文帝和景帝时期,对经学的研究虽已兴起,但不重视作家,如贾谊、邹阳、枚乘等重要作家都压抑在低级官位上,也就可见一斑了。到武帝时,很尊崇用儒学来润饰大业;礼制和音乐都发出光彩,文学创作也活跃起来:汉武帝在柏梁台上欢宴群臣而赋诗,在黄河岸上作关怀百姓的《瓠子歌》;用蒲轮的车子去邀请枚乘,用盛筵款待主父偃;提拔对策好的公孙弘,称赏善于草拟奏文的倪宽,砍柴为生的朱买臣做了会稽太守,曾经洗涤酒器的司马相如也成了中郎将。此外,如司马迁、吾丘寿王、严安、终军、枚臬等人,口头上既善于应对,写作方面也很丰富;他们遗留下来的成绩,谁也比不上。以后昭帝和宣帝,都继承了武帝的功业,使学者们活跃在石渠阁中,有空还聚会写作,因而集合了不少辞赋的能子,创造了文辞华美而又能启发人的作品;于是王褒等人,都做了官。从元帝到成帝,很注意古书,也重视高明的议论,打开了金马门来搜罗人材。这时扬雄努力写赋,刘向整理经典,都是很好的了。从汉代开始到成帝、哀帝,虽然超过了一百年,作家也有了很多变化,但大概的趋势,都是学习《楚辞》,屈原的影响,显然是存在的。

“原文”

自哀、平陵替,光武中兴,深怀图谶①,颇略文华,然杜笃献诔以免刑,班彪参奏以补令,虽非旁求,亦不遐弃。及明章叠耀,崇爱儒术,肄②礼璧堂,讲文虎观,孟坚珥笔③于国史,贾逵给札于瑞颂;东平擅其懿文,沛王振其《通论》;帝则藩仪,辉光相照矣。自和、安以下,迄至顺、桓,则有班、傅、三崔,王、马、张、蔡,磊落鸿儒,才不时乏,而文章之选,存而不论。然中兴之后,群才稍改前辙,华实所附,斟酌经辞,盖历政讲聚,故渐靡儒风者也。降及灵帝,时好辞制,造《皇羲》之书,开鸿都之赋,而乐松之徒,招集浅陋,故杨赐号为“驩兜”④,蔡邕比之“俳优”,其余风遗文,盖蔑如⑤也。

“注释”

①谶:符命之书。②肄:学习。③珥笔:一种古代时官随身携带用于记录的笔。④驩兜:唐尧时的坏人。⑤蔑如:不值得一提。

“译文”

从哀帝、平帝政治衰败以后,光武帝重建东汉王朝;他只惦记着准能得到天下的预言,却不关心文学艺术。但是杜笃因诔文做得好就减免刑罚,班彪因起草奏文被赏识而做了县令;可见光武帝虽然没有广泛搜罗文士,但也没有完全不理会。到明帝、章帝两朝,较为尊崇儒学;在辟雍里学习古礼,在白虎观研究经学。这时班固撰述国史,贾逵作《神雀颂》,刘苍写了不少好文章,刘辅也著了《五经论》。天子与藩王的典范,就发出相互辉映的光彩了。从安帝、和帝以后,直到顺帝、桓帝时期,则有班固、傅毅、崔驷、崔瑗、崔实、王延寿、马融、张衡、蔡邕等大量作家。此外,还有不少大儒,他们都颇有才华,其中文章做得好的,就不必一一列举了。不过东汉作家走的道路和以前不同,他们在文采和思想内容上,是依据儒家的经典,这是因为他们有政治经验,又不断讲述经学,所以渐渐接受了儒家的影响。后来灵帝喜爱文学,曾著《皇羲篇》一书,并召集文士到鸿都门写作。可是乐松等人,却引来一些不学无术之辈,所以杨赐称之为“驩兜”一类的坏人,而蔡邕则比之于弄臣。他们的文风和作品,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原文”

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①,建安之末,区宇②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③英逸,故俊才云蒸④。仲宣委质于汉南,孔璋归命于河北,伟长从宦于青土,公斡徇⑤质于海隅;德琏综其斐然之思;元瑜展其翩翩之乐。文蔚、休伯之俦⑥,于叔、德祖之侣,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⑦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⑧而多气也。至明帝纂戎,制诗度曲,徵篇章之士,置崇文之观,何、刘群才,迭相照耀。少主相仍⑨,唯高贵英雅,顾盼含章,动言成论。于时正始余风,篇体轻澹,而嵇、阮、应、缪,并驰文路矣。

“注释”

①蓬转:指文人的命运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动。②区宇:国内。③体貌:尊敬。④云蒸:像天上的云一样多。⑤徇:从。⑥俦:伴侣。⑦衽席:坐席。⑧梗概:慷慨。⑨相仍:多次。

“译文”

汉末献帝时政局扰乱,文化学术界也随之动荡不安;直到建安末年,天下方才渐渐太平。曹操居丞相和魏王的地位,很喜爱诗章;曹丕身为魏王太子,善于写作辞赋;曹植是豪华的公子,更写出不少珠玉般的作品。他们三人都重视文才,所以吸引来许多优秀作家:王粲从荆州来归顺,陈琳从冀州来听命,徐斡从北海来从仕,刘桢从东平来归附;应场运用其丰盛的文思,阮瑀以施展才华为乐趣;还有路粹、繁钦之流,邯郸淳、杨修等辈,都有威仪地优游于诗酒之间,从容不迫地周旋于筵席之上,下笔而成高歌,挥毫可助谈笑。试看这一时期的作品,常常慷慨激昂。的确由于长期的社会动荡,风气衰落,人心怨恨,因而作者情志比较深刻,笔意比较深长,作品也就常常激昂慷慨而气势旺盛了。到魏明帝继位,自己能写作诗歌;同时也搜罗文士,设立崇文观。何晏、刘劭等人,都相继发挥才华。在以后几代年轻皇帝中,只有高贵乡公尚有文才:他举目就有了文章,发言便成了理论。这时还有正始年间留下的风气,作品风格比较轻淡,嵇康、阮籍、应璩、缪袭等人,都活跃于当时的文坛上。

“原文”

逮晋宣始基,景、文克构,并迹沉儒雅,而务深方术。至武帝惟新,承平受命,而胶序①、篇章,弗简②皇虑。降及怀、愍,缀旒③而已。然晋虽不文,人才实盛:茂先摇笔而散珠,太冲动墨而横锦,岳、湛曜“联璧”之华,机、云标“二俊”之采。应、傅、三张之徒,孙、挚、成公之属,并结藻清英,流韵绮靡。前史以为运涉季世,人未尽才,诚哉斯谈,可为叹息。

“注释”

①胶序:指代当时的学校。②简:注意。③缀旒:徒有其名。

“译文”

后来司马懿开始掌权,司马师和司马昭能够继位下去,他们在儒学上毫无成就,而全力注意在争权夺利上面。到晋武帝建立新的王朝,平安地统治着天下,但是对于学校教育和著作,却不放在心上。到怀帝、愍帝时,皇帝只是虚有其名而已,自然更谈不到文学。不过虽然晋代帝王不重视创作,作家却出现了不少:张华动笔就写成佳篇,左思挥墨就成了杰作,潘岳和夏侯湛有“一对璧玉”的美称,陆机和陆云有“两位才子”的佳誉;此外如应贞、傅玄、张载、张协、张亢、孙楚、挚虞、成公绥等人,写的作品都是文采动人,韵味华美。从前史书上都说西晋政治衰颓,作家难于发挥才华。这话的确有理,真令人为之悲叹?

“原文”

元皇中兴,披①文建学,刘、刁礼吏而宠荣,景纯文敏而优擢。逮明帝秉哲,雅好文会,升储御极,孳孳②讲艺,练③情于诰策,振采于辞赋。庾以笔才愈亲,温以文思益厚,揄扬风流,亦彼时之汉武也。及成、康促龄,穆、哀短祚,简文勃兴,渊④乎清峻,微言精理,函满玄席;澹思浓采,时洒文囿⑤。至孝武不嗣,安、恭已矣。其文史则有袁、殷之曹,孙、干之辈,虽才或浅深,珪璋足用。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⑥,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⑦之旨归,赋乃漆园⑧之义疏。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⑨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

①披:开创。②孳孳:孜孜不倦。③练:指上对下的命令。④渊:非常。⑤文囿:文坛。⑥迍邅:困难。⑦柱下:指老子。⑧漆园:指庄子。⑨原:追溯。

“译文”

晋元帝建立东晋王朝,提倡文化学术;刘隗、刁协以做官懂礼法而被尊重,郭璞因文思敏捷而被提升。晋明帝富有智慧,喜爱文学,即位以后,关切讲习经学。他详熟于诰命策文的特点,施展文采于辞赋的写作。庾亮以长于表奏而被更加重用,温峤因文才清秀而深受厚待,明帝对文学的重视,可以说是晋代的汉武帝。其后的晋成帝、康帝、穆帝和哀帝,在位年代都很短。简文帝开始振兴,他很清高严峻,谈玄能以精妙的道理充满玄席,写作则以恬淡的文思和丰富的文采散布文坛。到孝武帝时,已有晋室将终的说法,及至安帝、恭帝时,东晋就灭亡了。这时的作家和史家有袁宏、殷仲文、孙盛、干宝等人,他们的才华虽高低不同,但都各有可取之处。自西晋崇尚谈玄以来,到东晋更加盛行。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格。所以这时政治方面虽极艰难,但作品内容却很平淡空洞:吟诗不出《老子》的宗旨,作赋就像对《庄子》的发挥。可见作品的演变联系着社会的情况,文坛的盛衰联系着时代的动态,如果查清其来龙去脉,虽然历史长久,也是可以弄明白的。

“原文”

自宋武爱文,文帝彬雅,秉文之德,孝武多才,英采云构。自明帝以下,文理替矣。尔其缙绅之林,霞蔚而飙起。王、袁联宗以龙章,颜、谢重叶以凤采,何、范、张、沈之徒,亦不可胜数也。盖闻之于世,故略举大较。暨皇齐驭宝,运集休明。太祖以圣武膺箓①,世祖以睿文纂业,文帝以贰离含章,高宗以上哲兴运,并文明自天,缉熙②景祚。今圣历方兴,文思光被,海岳降神,才英秀发,驭飞龙于天衢,驾骐骥于万里。经典礼章,跨周轹③汉,唐、虞之文,其鼎盛乎?鸿风懿采,短笔敢陈;飚言④赞时,请寄明哲?

“注释”

①膺策:受天命统治天下。②缉熙:光明。③轹:践踏。指超过。④飏言:发表言论和议论。

“译文”

南朝宋武帝喜爱文学,文帝也颇好文雅;孝武帝很有才华,文采丰富。明帝以后,文坛渐衰。当时士大夫之中,人材风起云涌:王、袁二姓出现了不少飞龙般的文采;颜、谢两家更是几代都有凤凰般的辞藻;还有何承天、范哗、张敷、沈怀文诸人,是数也数不完的。这些作家都闻名于当世,所以只简略地举其大概。到开创齐代,进入天下太平时期。齐高帝英明创业,齐武帝善于继承,文惠太子富有文采,齐明帝加以发展:他们都有天才,前途光明远大。当今皇帝刚刚继位,文化学术普遍开展;山钟灵毓秀,产生了大量卓越的作家:像乘着神龙飞跃天上,像驾着良马驰骋万里。著作和制度都超过了周汉两代,简直和唐虞时期的文章一样,正当兴盛之际?对于这些既有巨大教育意义,又有美好文采的作品,我哪敢妄加论述?分析评论的工作,请交给高明的评论家吧。

“原文”

赞曰:蔚映十代,辞采九变。枢中所动,环流无倦。

质文沿时,崇替在选。终古①虽远,旷焉如面。

“注释”

①终古:自古以来。

“译文”

总之,在这十个朝代中,文学经历了许多的变化。时代是中心,文学围绕着它不断演进。文风的朴质与华丽随时而变,文坛的繁荣与衰落也与世相关。历史虽然很长久,只要掌握文学和时代的关系,就清楚得如在眼前了。

同类推荐
  • 温泉

    温泉

    诗是什么?这个问题最好摆着,不要轻易试图解答它。因为综观古今中外,诗的原料和配方、用途和销路实在太多了,任何答案再怎样差不离,都无不利少而弊多,无不推重了一部分诗而抹煞了更多的另一部分诗。那些从概念到概念、不以任何创作经验为依据的陈腐见解且不说了;一些饱学之士曾经对中外古诗人的佳作进行过深广的研究,并据此下过各种定义,这些定义大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至少能够帮助我们读懂过去读不懂的作品。但是,你总不能说,古人已经把诗写绝了,作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诗已经到此为止了。而且,老实说,诗归根到底哪里只是为了让人懂得就够了?看来,那些比较科学的定义也未必多么有助于诗的进一步开拓。
  • 莱斯利·马蒙·西尔科小说的家园探寻研究(外国语言文学学术论丛)

    莱斯利·马蒙·西尔科小说的家园探寻研究(外国语言文学学术论丛)

    本书从思想、记忆和神话的角度出发,考量了西尔科在《典仪》、《死者年鉴》和《沙丘花园》中对文化家园、历史家园和精神家园的政治探寻,揭示了印第安人在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压迫下的生存困境和他们为了寻求文化、历史和精神的家园而做的不懈的努力,在澄清历史积淀的过程中,让印第安人小写的印第安历史浮出水面,使被消声的少数族裔群体重新步入历史话语的空间。本书通过西尔科三部小说中所呈现的印第安人对文化、历史和精神家园的孜孜以求,一方面揭示了家园背后潜藏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内涵,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印第安人生存境遇的忧思,凸显了家园探寻的当下意义。
  • 天书悟语——智慧绝学

    天书悟语——智慧绝学

    本书主要内容为:人有智犹地有水,一操一纵,度越意表,小人有才未学无济于国等。
  • 未完稿

    未完稿

    本书稿是陈思和教授近年关于现代文学史及比较文学研究及当代文学评论的重要成果。分为三辑:辑一收录作者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发展概况、理论范畴、语言问题以及对《新青年》阵营分化问题的实证分析。辑二收录作者对关仁山的农村题材系列小说、严歌苓的《芳华》及贾平凹的《山本》的精彩评论,以及对新世纪以来四代作家群体的分析。辑三收录作者在比较文学视野下对旅外华语文学的研究成果。
  • 前方也在下雨,何必匆忙赶路

    前方也在下雨,何必匆忙赶路

    我们无法左右每一件事情的发展趋势,更无法左右每一个人的想法和态度。迢迢人生路,茫茫人海中,短短几十年光景,其实我们能做的事情并不太多,我们能接触的人也不太多。既然如此,为何要一路狂奔呢?或许前方在下雨呢!
热门推荐
  • 乱世倾城一曲相思醉

    乱世倾城一曲相思醉

    乱世,亡国,都说红颜祸水,又怎知一个女子的悲歌,求的不过是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相守,只是想和一个人平淡到老,奈何无奈,奈何身不由己,还想等着栀子花开…
  • 影后又破产了

    影后又破产了

    姜锦站在路口,神色茫然。她皱着小脸,一手拿着手机,另外一只手伸出纤长的手指,在手机上不断的笔画,同时低声低估着“前走…右转…再右转…前走……嗯……没错啊?”小眼睛迷迷瞪瞪的。
  • 快穿之恶魔引导者

    快穿之恶魔引导者

    身为时空管理局十二派别反派局下自杀空间站站长,时空管理局c级执法者言小小处理的却一直只是一些琐事,虽然她从来没有意识到过。直到再次遇到那个人,她被迫执行一件件超过她能力范围的任务,在一个个‘任务目标’的‘教导’下,最终明确了自己的目标。
  • 三世凰缘

    三世凰缘

    第一世的她活的窝囊懦弱,第二世的她发奋图强却死于心腹的背叛,第三世,不知是否能有人打开她那伤痕累累的心?片段:男人看着那沐浴在阳光下的身影,心里柔软一片...三世的重生是否是为了找到命定姻缘?那么,你相信一见钟情么?反正我信了!
  • 一遇念一生

    一遇念一生

    古往今来,多少痴男怨女为情所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描写了爱情的美好,令人如痴如醉,卓文君不顾家人反对,与司马相如私奔,她的父亲到底是爱女,最终成全了这一段佳话。可能不是所以的相爱都会被人祝福,鱼玄机与温庭筠的爱情,最终还是摆脱不了世俗的禁锢,最终分开,她便恨恨地写下了“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世事难料,如陆游和唐婉,沈复和陈芸,李益与霍小玉,他们有的在一起了,可一方早逝,有的缠绵一时,后却难抵权势的诱惑,独留娇娘,最终一死一伤,没有个完美的结局。他们的纠缠,都只因一个字,情字。到底是,情字难写。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极品猎尸人

    极品猎尸人

    尸皇破封之后混天意的命运就此改变僵尸恶鬼应有尽有,恐怖的昆仑山,令人发指的东北万蛇洞,诡异的封门村。神秘的灵异调查局,猖狂僵尸,凶残鬼王?还不是被我踩在脚下,我是个猎尸人,绰号“司命”混天意:“学姐我知道我长得帅但你也不用这么看着我吧!话说你能把头安回去吗?我看着感觉怪怪的。”
  • 识别渣男手册

    识别渣男手册

    【妖孽人生,养成,金手指,大长篇】十八岁高考结束的那一个月,月亮上的小熊对我说,李明馨,不要再天真下去了。嫦娥:我养的熊可爱吗?
  • 另一半隋朝史

    另一半隋朝史

    李渊出生时候,唐国公府庭室有红光,祖坟冒青烟,晓得典故的人知道,此乃帝王之兆。“不得了了,出大事儿了……”长安百姓奔走相告。这一年,北周天和元年,公元566年,仲冬时节,天寒地冻,隋文帝杨坚的连襟,唐国公李昞的儿子李渊,呱呱坠地。此时的北周,护国宇文护一手把持军国大权,造成周人“只知护国不问天子”的怪现象。可见怪不怪,诸般人物,护国如何看,很重要。他觉得柱国独孤信有谋反的可能,于是逼他切腹自尽。他觉得独孤信的两个女婿,大将军杨坚,唐国公李昞,没有胆量谋反,于是他俩啥事儿没有。“唐国公府庭室有红光,祖坟冒青烟。怕有帝王之兆,最好斩草除根,扼杀小渊渊于襁褓……”宇文护一听,“哈哈哈哈……”笑得眼泪都出来了。“唐公生子,可喜可贺!”宇文护还命家奴以朝廷名义送去厚礼。别说是小屁孩李渊,就是已经崭露头角的杨坚,此时此刻,也难入护国法眼。用现在流行的话说: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引发千里之外的一场特大风暴。若没有宇文护这厮,大隋历史,包括后来的大唐,可能就是一场梦,一场春秋大梦!“另一半隋朝史”,咱得慢慢说!
  • 守护的意义

    守护的意义

    她和他(她)们是不一样的人,久别重逢后,她与他(她)们只是陌生人,她,处于报复与守护,他(她)们,一直寻找她,怀念她。当恋情一步步向她(他)们走来,他们又该如何,仇恨是否将她推入万劫不复?他(她)们会如何决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