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081600000007

第7章 新兴帝国的海外扩张之路——海外扩张时期的国家安全战略选择

从美西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美国的海外扩张时期。这并不是说美国在美西战争之前就没有海外扩张行动。美国早在19世纪初就开始了对非洲的军事入侵,1804年迫使的黎波里签订了不平等商约;1815年迫使阿尔及尔和突尼斯等国签订不平等商约,1822年以炮舰相威胁从西非酋长手中低价强买土地,建立了殖民地门罗维亚(后改称利比里亚);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参与侵略日本、中国等东亚国家,并迫使中国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1844年)。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美国成为列强中最具潜力的后起之秀,开始走上大规模海外扩张的道路。

总的来说,在海外扩张时期,美国扮演了“欧洲时代”终结者和英国霸权取代者的角色。19世纪与20世纪交替之时,美国先是以锤炼初成的刀锋在衰微朽迈的西班牙身上一试身手,继而以年轻有力的手臂推敲列强殖民势力范围的门户,开始了从西半球走向世界舞台、争夺世界领导者地位的进程。从20世纪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头顶“门户开放”的旗帜,一手握着大棒,一手拿着美元,以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为重点,实施经济和政治扩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先“隔岸观火”以聚敛实力,后参战以取得战后安排话语权。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虽然争霸世界的尝试受挫,但国际影响力空前增长。1940年,在英法等国战争失利之时,美国就有人说世界正在进入“美国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参战后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主导力量,不仅团结协调盟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且利用自己的有利地位筹划战后国际秩序,从而在战后取代英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宝座。海外扩张时期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对列强合作与斗争并用;对弱小国家恩威并施;善于坐收渔翁之利;霸权本质彰显。

一、美西战争与“门户开放”

1898年的美西战争和1899年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以两种不同的方式表明美国战略目标的转变。在对西班牙的战争中,美国以武力宣布,它开始由大陆扩张走向海外扩张,要参与重新瓜分世界的角逐。“门户开放”政策的出笼,则以外交方式宣示,美国开始投入帝国主义争夺海外市场和势力范围的竞技场。

(一)美西战争——美国海外扩张的开幕式

19世纪末,美国以西班牙为交战对象,打响海外扩张第一战。其原因主要是:首先,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地区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海外扩张的战略重点。西班牙在太平洋和拉丁美洲占有大量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在这两个地区,古巴被誉为“加勒比海明珠”,与美国相距仅92海里,可成为美国向拉美地区扩张的前进基地,美国曾长期将其视为自己“版图上的应有之物”。物产丰富的菲律宾,是美国向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远东“进军”的“跳板”,也早在美国的扩张视野之中。这两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要地均是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西班牙成了美国扩张道路上的最直接的障碍。第二,老牌殖民帝国西班牙在19世纪末期已经衰落。西班牙在世界上曾经叱咤风云。17世纪初叶,西班牙已经成为一个支配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帝国,控制的领土遍及欧洲、非洲、亚洲和新大陆。然而,在帝国疆土各处建立前沿要塞与防御工事,以及集结陆海军兵力在全球不断发动进攻性军事行动,导致西班牙帝国财政崩溃,逐步走上了下坡路。进入18世纪,西班牙国运日衰,不久为英法等国所超。19世纪末叶,在新兴帝国美国、德国、日本迅速崛起之时,西班牙更显出日薄西山、风雨飘摇的衰败老朽之态。而古巴和菲律宾先后于1895年和1896年爆发大规模起义,不仅给予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以沉痛打击,而且为美国投入海外扩张、争夺势力范围创造了条件。此外,美国当时虽然是国力蒸蒸日上的新兴帝国,但与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强国交手风险很大。第三,当时的国际环境有利于美国将海外扩张的利剑指向西班牙。19世纪后半叶,英国从美洲实行战略撤退,以确保亚非殖民地。英美亲善成为英国外交一大目标,当时英国甚至有人要求与美结盟。如果美国与西班牙交战,英国不会采取对美不利的立场。19世纪末,沙俄在东方与英国矛盾尖锐,不愿因采取反美行动而促使美国同英国进一步接近。法国是西班牙的主要债权人,希望西班牙将古巴出卖给美国,以稳定西班牙的有价证券行市。因此,在美国与西班牙爆发战争的情况下,俄、法不会公开与美为敌。当时,美国的主要威胁来自德国。德国和美国同为新兴列强,均奉行扩张主义政策,都力图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中多攫取一些势力范围。德美竞争颇为激烈。

美西兵戎相见,德国无疑想趁机捞一把,但由于英德矛盾异常尖锐,德不会贸然与美为敌。

种种因素促使美国将重新瓜分世界、初试锋芒的对象锁定为西班牙。1898年2月15日,美停泊在哈瓦那港的战舰“缅因”号爆炸沉没,舰上的354名官兵中有266人丧生。没有任何真凭实据表明爆炸系西班牙人所为,但缅因号爆炸适应了美国寻找战争借口的需求,在美国掀起了一片反西班牙的狂潮,点燃了美西战争的导火索。1898年4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正式向西班牙宣战。5月1日早晨,美国太平洋舰队在马尼拉湾击溃西班牙舰队,美西战争正式爆发。8月12日,双方签署停战协定。

美国发动美西战争,战略目标不是征服西班牙,而是夺取西班牙在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的属地,建立海外扩张基地。因此,美国将美西战争限定为_场有限战争,采取“外围战略”,不直接攻击西班牙本土,而是攻击处于西班牙帝国脆弱外围的古巴和菲律宾。由于战争目标定位适当,且采取与目标相一致的战略,美国仅用不到3个半月时间就结束了战争,实现了第一步海外扩张计划。1898年12月10日,美西双方签订《美西巴黎和约》。西班牙放弃古巴并承认古巴独立(古巴实际上由美国掌握,沦为其殖民地),将关岛和波多黎各割让给美国,并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将菲律宾群岛主权转让给美国。美西战争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这场被称为“小而辉煌”的战争,拉开了美国大规模海外扩张的序幕。

(二)“门户开放”——美国海外扩张的总政策

1898年7月,美国在进行美西战争的同时,实现了对夏威夷的兼并。次年,美国与德国完成了对萨摩亚群岛的最后瓜分,美国得到东萨摩亚群岛。占领菲律宾、夏威夷、关岛和东萨摩亚,只是美国向太半洋和亚洲扩张计划的第一步,仅仅是美国远征东亚和中国的“踏脚石”和“跳板”而已。美国扩张主义者对中国的广阔市场和富饶资源觊觎已久。在他们眼中,谁取得了中国这个大市场,谁就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谁就能成为世界第一流强国。但由于实力所限,自从鸦片战争以来,美国主要是跟在英国等列强的后面,作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帮凶,以达到分得一杯羹的目的。到19世纪末美国羽翼已丰、开始海外扩张时,老牌和新兴列强已在中国纷纷圈得自己的势力范围。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严峻形势,美国不甘听之任之,要尽最大的努力企求以最小的代价取得在华的最大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所谓“门户开放”,是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年9月和1900年7月代表美国政府两次向列强发出的照会所阐述的行动准则的俗称。第一次“门户开放”照会共三条:第一条明确承认列强在中国的既得利益;第二、第三条要求列强在其“利益范围”内不得实行歧视性关税、港口税和运费,旨在保护美国的在华利益。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增加了两点新内容:一是声言要“保持中国领土与行政实体”;二是要求中国遵守不平等条约的各项规定,并把“门户开放”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中国。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有几方面的战略考虑。首先,美国尚无足够军事实力与列强在中国抢夺势力范围。据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1899年统计,当时美国有军舰81艘,而英国有581艘,法国403艘,沙俄286艘,德国和日本都在200艘以上;美国陆军正规军法定人数为62000名,实际上经常保持在56000名,而沙俄当时有常备军750944名,法国有615413名,德国有562352名。卡内基自我解嘲说,如果美国靠武力争夺远东霸权,“它的陆军和海军只能做一件事——占点小便宜或是被任何一个列强轻而易举地击垮”。其次,“门户开放”政策可发挥美国的经济优势。19世纪末,与在中国角逐的主要列强相比,美国在军事力量上虽逊色一筹,但美国已经执世界经济之牛耳,资本雄厚,商品经济发达。美国完全可以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力量,以竞争方式扩张其利益,而不必诉诸武力。再者,“门户开放”政策可以适当方式显示美国之强国地位,圆美国之强国梦。19世纪末,美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与其经济强国地位存在很大差距,在国际事务上并没有重大发言权。美国在美西战争中已经显示了战胜老牌帝国的荣耀和成就,迫切希望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政治强国。美国利用当时列强在华实力相当并有维持均势的需要,打出“门户开放”的牌,以适当的方式向列强显示自己的存在和分量。当然,这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已经颇具规模并在快速发展的军事力量为后盾的。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最聪明最有利可图的一种选择。如果美国像其他列强一样追求在中国的一地一域,或为其利益范围,或为其势力范围,一则行不通,二则名声不佳。“门户开放”政策具有很强的欺骗性,保全中国领土和行政体系完整只是说说而已的幌子,但可用来模糊人们对美国扩张本质的认识。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直接对象是中国,但并非专指美国的对华政策,它所包含的原则也被美国用于在世界其他地方进行的扩张活动,实质上是美国面对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在瓜分世界方面已“捷足先登”的事实而采取的海外扩张总政策。

二、“大棒政策”与“金元外交”

1901年9月,发动美西战争的总统麦金莱遇刺身亡,西奥多·罗斯福接任总统。他是一个狂热的扩张主义者,在国际事务中强调实力的重要性,主张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外交政策的后盾,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说话温和,手握大棒”,即所谓的“大棒政策”。为了增加“大棒”的分量,老罗斯福大力发展海军力量,使美国海军综合实力由世界第7位急剧上升为第2位。凭借着这根大棒,美国大肆向拉丁美洲和远东扩张,积极插手国际事务,谋取世界大国地位。

为了给美国对拉美地区的武装干涉提供根据,老罗斯福提出了所谓的“罗斯福推论”(亦称“罗斯福引申”)。1904年12月6日,他在致国会的咨文中称:“……在美洲,正如在其他任何地方一样,如果由于不断的混乱,或由于无能而导致一种全面脱离与文明社会的联系时,最后就必须由某个文明国家加以干涉。如果在西半球这类混乱或无能的情况特别严重,奉行门罗主义的美国,只好勉为其难,不得已而行使国际警察的权力。”这是对“门罗主义”的重要引申,其实质就是将“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变成“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美国以西半球国际警察的身份,在拉美肆意进行武装干涉。据不完全统计,从1898年起的35年中,美国对拉美的重大武装侵略行动不下23起。在远东,老罗斯福在对华关系上也喜欢挥舞他手中的“大棒”。1905年,为反对美国的排华政策,中国兴起抵制美国货和中美贸易的群众运动。当时,老罗斯福曾准备对中国使用武力。

与此同时,罗斯福以实力为支撑,在国际事务中扮演大国仲裁角色,努力塑造美国的世界大国形象。1905年,美国涮停了日俄战争;1905~1906年,调停了第一次摩洛哥危机。1907年,美国首倡召开了第二次海牙会议,在会议筹备和召开期间,美国起了调解和某种组织作用。这些调解活动是美国政府的一种深思熟虑、老谋深算之举,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美国在20世纪初的国际战略意图。美国调解日俄战争,目的是在远东使日俄互制,维持平衡,实现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为美国在远东进一步扩张创造条件;摩洛哥危机表面上没有涉及美国的直接利益,但美国的调停使德国与法英处于某种平衡态势,互相牵制,有利于美国在国际政治中的根本地位。在某种意义上,更为重要的是,三次调解显示了美国的政治势力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说明美国开始在国际问题上发挥“一等大国”的作用。

与“大棒政策”相辅相成的是“金元外交”。1910年,接替老罗斯福担任总统的塔夫脱在匹兹堡发表演讲,提出了所谓的“金元外交”。在1912年12月的国情咨文中,塔夫脱对“金元外交”作了本质的说明,即以金元代替枪弹,但并非放弃枪弹,而是金元和枪弹并用,以枪弹为后盾,用金元开路,对弱小国家实行资本输出和经济侵略。

“金元外交”的主要应用地区是拉丁美洲。塔夫脱执政后,害怕老罗斯福的政策会导致美国对拉美的频繁干涉,引起拉美国家的反抗情绪,同时认为,拉美国家的许多麻烦是因财政问题而生,他们常常从欧洲银行借贷而无力偿还,为欧洲国家实施干预创造了借口和条件。塔夫脱决定采取以美元取代欧洲资金的方法,加强对拉美国家的控制和扩张,进一步杜绝欧洲国家对拉美事务的干预。在塔夫脱任内,美国政府大力鼓励美国银行家向拉美国家投资和贷款。除了拉美国家之外,塔夫脱还曾对加拿大、中国、甚至非洲的利比里亚推行过“金元外交”。“金元外交”的目的不仅在于追求经济利益,更在于通过资本的输出和扩张,控制对象国的关税和财政,进而实现对这些国家的控制。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为适应海外扩张的需要,先后推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在一定意义上,“门户开放”是美国的海外扩张总政策和指导原则,“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是其交替使用的两种手段。美国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在世界已被基本瓜分完毕的形势下,其海外扩张的特点是以大棒为后盾,用金元开路,重点在于挤进其他列强、特别是老牌殖民帝国的地盘,开拓投资场所,并以较隐蔽的方式控制别国的经济与政治,而不在于拓疆掠土,建立殖民地。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以自由贸易为中心的开放式商业帝国,创建一种新型的和无形的殖民体系。

三、隔岸观火与聚敛实力

就在美国大刀阔斧地实施海外扩张,企图建立世界大国地位的时候,1914年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了。8月4日,威尔逊总统发表《中立宣言》;8月19日,又呼吁美国人在思想和行动上对交战双方保持不偏不倚的态度。美国政府在大战初期奉行中立政策主要有以下两点考虑:一是外交传统、地理位置和民意。美国建国以来,不卷入欧洲事务、不与欧洲任何国家结盟的政策历来被奉为圭臬。美国与欧洲远隔重洋,相距甚远,享有地理上的孤立。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不同族裔的民众对交战双方的立场和看法相去甚远,但是,总的来说,美国人在对欧战爆发颇觉突然之后,庆幸美国占有的独特地理位置,认为有了大西洋的阻隔,就可以避免欧洲战祸的侵扰。因此,美国政府采取中立政策,容易为人民及国会接受。1916年大选时,威尔逊凭借“他(指威尔逊)使我们置身战争之外”的口号再次当选总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二是美国认为协约国和同盟国无论哪一方获胜对美国都不利。威尔逊的心腹顾问爱德华·豪斯上校1914年8月22日致总统的信,可以概括美国政府的看法:“……如果协约国战胜,那主要就是说,俄国统治了欧洲大陆;而如果德国战胜,那就是未来的几代是军国主义的不言而喻的专制。”即使到1917年2月,美德矛盾日益激化时,威尔逊在内阁会议上仍然表示“不希望看到任何一方获胜”。基于这种想法,威尔逊政府1917年初提出交战双方实现“没有胜利者的和平”的口号,企图以最高仲裁者的身份出面干预战争,左右国际局势。

当然,美国政府的最基本考虑,还是利用中立地位保存和聚敛实力,实现美国领导世界的梦想。中立地位为美国同交战双方大做生意、扩大贸易市场和经济实力创造了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美国经济已开始从繁荣滑向萧条。战争爆发对欧洲经济的冲击一度波及美国,给美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但是,当战争演进为持久的消耗战时,交战双方需要大量的物资供应,而其工业能力远远不能满足这一需要,于是不得不转向美国以弥补不足。此外,战争期间因欧洲各国输出减少,出现了世界市场的真空,美国商品逐渐填补进去。大量的物资贸易,尤其是军火贸易,使美国从中大获其利,美国的经济衰退在短短几个月内走向繁荣。

在捞取经济利益的同时,美国企图利用中立地位保存并扩大其军事实力。1916年,美国国会通过《国防法》,规定陆军(包括常规陆军和国民警卫队)的编制实力为25.95万人,5年内陆军将从当时的11万人增加到17.5万人。1915年,美国提出“超过英国、建设世界第一海军的目标”。1916年,美国国会批准建造各型战舰160余艘,编制实力由1899年的1.6万余人增至1916年的6万余人。美国积攒力量的目的,是要在适当的时机,也就是双方拼得筋疲力尽之时,出马收拾残局,赢得战后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资本。

1917年4月和12月,美国先后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美国参战并与协约国站到一起,有多方面原因。在政治上,尽管美国同交战双方都存在矛盾,但程度不同。自19世纪末,美英矛盾已由美国外交的主要矛盾退居次位,而美德矛盾却日见增长。同时,美国人更倾向于英国和法国的民主制度,而不太喜欢德国的专制方式。在经济上,由于英国掌握着海上优势,实行严密封锁,美国参战前虽同交战双方都做生意,但对外贸易主要是同协约国进行的,与同盟国的贸易额则大幅下降。如果协约国战败,美国对协约国的几十亿美元的贷款将付诸东流。维护美国在协约国的经济利益,是美国对同盟国宣战的基本原因。在军事上,德国的潜艇战意在切断大西洋上协约国的补给来源,削弱协约国的战争能力,打击协约国的战争意志。大西洋贸易线如果中断,对美国经济会造成致命的打击。同时,德国的潜艇战已对美国安全和美国人的生命构成威胁。当然,如上所述,收拾残局捞得战后国际政治的话语权,也是美国的重要考虑因素。

在美国参战一年半后,持续4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11月11日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残酷的帝国主义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悲剧,对美国却是一个可资利用的机遇。美国从开始的中立,最后走上战争之路,抓住了机遇,不仅大发战争横财,而且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大战结束后,美国从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华尔街取代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进一步巩固了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地位。欧洲各交战国满目疮痍,两败俱伤,元气大伤,从此支配全球的“欧洲时代”走向终结,美国不仅跻身世界强国行列,而且开始扮演起一流大国领导世界的角色。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进攻波兰,两天后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事爆发。罗斯福政府在战争爆发后也采取了中立外交政策,其主要动机:一是迫于国内孤立主义思潮的强大压力,二是基于美国利益尚未受到直接威胁的现实,三是出于坐山观虎斗、使美国处在最主动战略地位的考虑。但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隔岸观火”政策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不尽相同。罗斯福洞察到法西斯德国独霸欧洲、称雄世界的野心,因此在英、法对德宣战的9月3日晚上的炉边谈话中说,美国将保持中立,但他不能要求每个美国人在思想上也保持中立。他推动国会参众两院分别于10月和11月批准修改《中立法》,废除军火禁运条款,实行“现购自运”原则,即允许交战国支付现款并使用自己船只运输武器,其目的是为拥有制海权的英、法购买美国军火打开绿灯。1940年6月10日,在法国沦陷迫在眉睫之时,罗斯福发表声明,明确表示美国将采取两项政策,包括向抵抗侵略的国家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事实上结束了“隔岸观火”政策。在美国参战之前,国会众参两院又分别于1941年2月和3月通过罗斯福提出的《租借法》,解决了英国等同盟国无力“现购”的问题,进一步提升了向同盟国提供援助的力度。

四、“十四点计划”与争霸世界的尝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先中立后参战,有其深思熟虑的战略意图。美国就是要既保存和发展实力,又取得战后安排国际秩序的发言权,以有利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地位取得世界领导权。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的和平倡议在世界上引起巨大反响。为回答苏俄政府的和平建议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并利用交战双方两败俱伤的形势,迫使列强接受美国战后建立以它为领导的世界新秩序的蓝图,威尔逊于1918年1月8日向国会发表演说,抛出了他称之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计划”。

“十四点”的主要内容包括:(1)达成公开的和平协定,反对秘密外交;(2)无论平时或战时,公海航行绝对自由;(3)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4)削减军备;(5)绝对公平地调整一切殖民地;(6)撤出全部俄国领土上的外国军队,并给予俄罗斯各民族以自决权;(7)在比利时的占领军必须撤退;(8)撤出法国所有被占领的地区,将阿尔萨斯一洛林归还法国;(9)调整意大利边境;(10)一奥匈帝国境内的各民族自治;(11)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境内占领军撤退,巴尔干国家的政治经济独立和领土完整由国际保证;(12)保证奥斯曼帝国土耳其部分的主权,实现帝国附属各民族的自治;(13)波兰独立,并享有出海口;(14)建立国际联盟。

“十四点计划”的第1~5点属于国际关系的一般原则,第6~13点涉及具体国家,最后一点是有关建立国联的问题。前5点是整个文件的核心,反映了美国领导世界的诉求。威尔逊反对秘密外交,主要是反对协约国与同盟国成员相互达成秘密条约,因为这些条约将美国拒之门外,对美国安排国际秩序的构想是一种威胁。他之所以提出第2点,是因为美国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取代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先要通过公海航行自由削弱英国对公海的控制权。消除经济壁垒则是“门户开放”政策的延续,美国是要进入老牌列强的传统势力范围,在贸易自由的原则下,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扩大市场和消灭竞争对手。裁减军备实际上是威尔逊开出的一张空头支票,美国并没有切实可行的裁军措施,他企图借此限制别国增强军备。至于公平调整殖民地,美国的意图是要插手德国失败后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重新分配,制止英、法、日私自瓜分,并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十四点计划”从表面上看充满了和平与正义,实质上是漂亮辞藻掩饰下的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

美国提出以“十四点”作为对德和平谈判的基础,一度遭到英、法等国的拒绝。但是,大战末期,美国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都拥有强大实力,欧洲国家在结束战争和战后建设问题上也不得不依赖美国,而且美国施加了强大的压力。协约国集团内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还是同意以“十四点”作为和平谈判的基础。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威尔逊的主要目标是落实“十四点”的最后一点,即迫使与会各国同意建立国际联盟。威尔逊的如意算盘是建立一个由美国控制的国联,通过国联加强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和支配。因此,威尔逊不仅坚持在巴黎和会的议程安排上应首先讨论国联盟约,而且坚决主张国联盟约与和约捆绑在一起,从而批准和约就意味着批准盟约。经过讨价还价和妥协,威尔逊实现了目标。1919年6月28日,包括国联盟约在内睁《凡尔赛和约》签字通过。

1919年7月8日,威尔逊带着《凡尔赛和约》回到华盛顿,7月10日将和约提交参议院批准,但没想到等待他的是一场尖锐的斗争。《凡尔赛和约》共有440条,第1~26条是“国际联盟盟约”。斗争主要围绕国联盟约,焦点是第10条和第11条。这两条规定:“联盟会员国尊重并保持所有联盟会员国之领土完整及现有之政治上独立,以防御外来之侵犯……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影响联盟任何一会员国与否,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适当有效之措施以保持各国问之和平……”斗争的实质是要不要加入国联。威尔逊认为,美国不应再受孤立传统的束缚,而应加人国联,担负起领导世界的责任:“我们的孤立在20年前就结束了。毫无问题,我们已是一个世界强国。唯一的问题是:我们是否能拒绝要求我们提供的道义上的领导,我们究竟是接受还是拒绝世界的信托。”他认为,通过加入国联,可取得世界领导权,进而确保美国的经济扩张和金融优势地位。美国加入国联后,“我们将是金融领袖,我们将是工业霸主,我们将掌握商业上的优势地位。世界各国正期待我们去领导”。威尔逊得到绝大部分民主党参议员的支持。

以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和共和党领袖亨利·洛奇为首的一部分参议员,对和约表示了反对或保留态度。以共和党参议员为主的这一阵营大致分为三派;“不妥协分子”、“强硬保留派”和“温和保留派”。第一派认为,无论如何不能批准包括国联盟约在内的和约,因为一旦任何会员国发生动乱,美国就得根据盟约承担义务,从而陷入国际纠纷的泥潭,这完全违背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传统。第二派以洛奇为首,坚持除非和约得到修改,否则不予通过。他们要求美国有退出国联的自由,不承担保证任何国家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的义务,除非国会以法案方式做出专门规定。第三派主张美国应在维持世界和平中发挥积极作用,但反对美国无条件地承担盟约所规定的集体安全义务,认为这会危及美国的利益,要求在不影响和约基本框架的范围内修改和约。

最后,和约在参议院未被通过。1920年1月10日,《凡尔赛和约》生效,作为和约一部分的国联盟约也于该日生效。1920年1月16日,国联正式成立。威尔逊的思想是盟约的主要基础,其顾问豪斯上校是盟约的起草人。但由于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和约,作为国联创始者的美国未能成为国联成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美国国内仍存在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总统与国会相互制约的政治体制、两党制的竞争和党派观念;威尔逊坚决反对和约附有保留条款的固执态度。结果,威尔逊精心设计和情有独钟的国联成为英法操纵的外交工具,他利用国联来达到美国控制世界的目标落空。直到1945年联合国成立,美国才有了将其图谋变为现实的机会。

五、“先欧后亚”战略方针与联盟战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10余年间,美国与日本在亚洲与太平洋地区的矛盾逐渐尖锐化。美国一直把日本当作主要假想敌,美国军事,决策机构十分关注的问题是如何打赢一场太平洋战争。美国陆海军联合委员会(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前身)于1921~1924、年间制定了美国第一个对日作战计划。直到30年代后期,美国当局才逐渐确认德国是最危险的敌人。法西斯德国1938年3月和9月相继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之后,美国当局开始着手全面审查战争计划。

1939年4月,陆海军联合委员会经过半年的研究后提出一份报告,指出:如美国在两洋同时受到威胁,则在太平洋上应采取守势。两个月后,陆海军联合委员会主持制定出新的战争计划,即“彩虹计划”,一共五个方案,每个方案代表一种情况。其中,“彩虹-5方案”设想:战争一旦爆发,美国将向欧洲和非洲大陆派兵,协同英国等盟国部队打败德国和意大利;在太平洋上则采取战略防御,直到对欧洲轴心国的作战胜利允许把主力调到太平洋之后,再对日本发动决定性的攻势。彩虹一5方案的制定,标志着美国长期奉行的以日本为主要作战对象和以太平洋为主要战场的战略方针,转变为以德国为头号敌人和以欧洲—大西洋为主要战场的战略方针。

1941年1月29日至3月27日,美英两国参谋部在华盛顿举行秘密会谈。这是美英两国参谋部协调全球战略的第一次重要会议,史称ABC-1.会谈备忘录指出:“鉴于德国是轴心国的首要成员国,因此大西洋和欧洲地区被认为是决定性的战场……如果日本参战,远东的军事战略将是预防性的。”至此,“先欧后亚”或“欧洲第一”正式成为美英的共同战略方针。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炸死2300多名美国军人和平民。珍珠港事件使美国从传统孤立主义的羁绊中挣脱出来,帮助罗斯福解决了一个难题,即让美国人心甘情愿地参战。然而,珍珠港事件也使先欧后亚战略面临重大考验。因日本偷袭而怒不可遏的美国社会,强烈要求政府集中力量打败日本。美国远东陆军司令麦克阿瑟和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等高级将领,也要求把重兵投入太平洋战场,用于反击日本。他们的主张在国会内得到许多人的支持。面对强大的压力,以罗斯福总统为首的最高决策层表现出令人钦佩的战略胸怀和眼光,不让感情淹没理智,坚持了正确的战略方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在两线作战的情况下,坚持奉行“先欧后亚”战略,主要有四点考虑。第一,美国垄断资本在欧洲的利益最大。以美国在国外的长期投资为例,截至1941年底,美国在欧洲的投资达20.06亿美元,而在亚洲和大洋洲的投资合计为8.53亿美元。在美国的对外贸易方面,欧洲的地位也明显超过亚洲。第二,德国在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中实力最强、野心最大、对美国威胁最严重。德国不仅自身军事和经济实力雄厚,而且如果征服西欧,还可利用西欧的巨大工业潜力和先进科学技术进一步强化其军事机器。战胜日本不足以促使德、意崩溃,而德国一经击败,意大利的崩溃和日本的失败必然为期不远。第三,美国可以借助英国与苏联这两个世界强国的力量。美国将主要力量投入欧洲,可与英国和苏联建立同盟关系,充分借助这两支强大的力量去打败德国,然后苏联又可配合美英对日作战。美国这样便能以较少的力量和代价赢得最后胜利。如果以首先打败日本为目标,英国和苏联都帮不了忙,美国将不得不付出更大的代价。而且,英国和苏联万一战败,德国将与日本配合,共同对付美国,那时美国将处于非常被动和不利的地位。第四,从地理位置上讲,美国的城市和工业集中在大西洋沿岸,离欧洲的距离比亚洲近得多。大西洋交通线较短,又有英伦三岛作为集结兵力、就近进攻欧洲大陆和德国的理想基地,向欧洲增兵要比向太平洋增兵更合算。

“先欧后亚”是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重要的战略决策,是其战略指导中的精彩之处。该战略方针是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的,但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站在欧洲反法西斯第一线的英国和苏联,自然赞赏这一战略方针。这不仅要求美国推行联盟战略,也为美国形成联盟战略创造了条件。

孤立主义在美国有着深厚的土壤。在独立战争中,美国不得不与法国缔约结盟,但那只是特殊条件下的权宜之计,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联盟战略,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再没有与其他国家结盟。从独立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是美国联盟战略的萌芽期,美国基本上没有成型的联盟战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暂时抛弃了孤立主义原则参加了战争,但坚称自己是“参战国”,而不是“协约国”,是一种战时的临时结盟行为,并没有指导联盟战争的战略。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美国联盟战略发展史上仍不失为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美国开始参加由国家联盟实施的战争,培养了美国的联盟战略意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领导人倡导建立国际联盟,期冀通过集体安全组织登上领导世界的舞台。美国最后虽未加入国联,但华盛顿的“我们真正的政策是避开与外界任何部分的永久结盟”的忠告,已不再适应已经强大并正在寻求世界大国地位的美国,走出孤立主义、利用联盟实现自身利益的诉求开始变得越来越强烈。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又回归孤立主义政策。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不少上层人士还大声疾呼:“如果我们不得不再打一场战争的话,看在上帝的面上,不要盟军,还是单干吧!”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最终与以英、苏、中等为首的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在历史上首次成功制定并实施了联盟战略和“先欧后亚”战略方针,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实行联盟战略的实践,使其充分地认识到联盟的作用,并开始了缔结联盟、为其所用的新阶段。战后不久,美国制定了旨在控制盟国和利用盟国力量遏苏争霸的联盟战略,逐步建成以美国为核心的遍布全球的联盟体系。冷战结束后,美国仍高度重视联盟战略,认为联盟战略是美国维持“一超独霸”地位不可或缺的工具,并根据全球战略需要对美国的联盟体系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同时采取了更加灵活多样的结盟形式。

六、开展战时外交,筹划战后国际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外交活动非常活跃。美国与盟国首脑的高峰会议,更成为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1941年的大西洋会议、1943年的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和敦巴顿橡树园会议、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美国开展这些外交活动的目的,一方面是协调盟国的作战行动,维持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尽快击败轴心国;另一方面是利用自己在反法西斯同盟中的主导地位,谋求最有利于美国的战后安排,为掌握战后世界政治与经济领导权奠定基础。

(一)筹划有利于美国的国际政治格局

美国对战后国际政治安排的设想,包括建立一个符合美国利益的国际政治组织。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在纽芬兰附近的大西洋海面上会晤(即大西洋会议),并发表了《大西洋宪章》,其中第8条提出建立“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943年10月,美、英、苏三国外长举行莫斯科会议,通过了美国提出的《中苏美英四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其中第4条宣称:有必要尽速“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同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第一次三国首脑会议,罗斯福在会上提出了关于建立一个以联合国家为基础的战后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的设想。

1944年8~10月,美、英、苏和美、苏、中代表在华盛顿敦巴顿橡树园先后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案》,规定了“联合国组织”的宗旨和原则,以及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秘书处等主要机构的组织和权限。1945年2月4~11日,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进行会晤。雅尔塔会议解决了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没有解决的两个问题,即创始会员国资格与安理会表决程序问题。关于第一个问题,苏联放弃了将其16个加盟共和国作为创始会员国的要求,罗斯福同意将乌克兰与白俄罗斯列为创始会员国。关于第二个问题,苏联放弃了绝对否决权要求,接受美国的折中方案,即实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致的原则。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美国从一开始就操纵联合国,企图将其变成美国称霸世界的政治工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举行的美、英、苏3次巨头会议中,雅尔塔会议对于战后世界安排尤为重要,它确定了战后围际政治的基本格局,史称“雅尔塔体系”。美国默认了苏联在东欧等地的优越地位,但自己的势力范围得到极度扩展。到1946年,美国除已经牢牢控制西半球并基本控制西欧外,在太平洋地区控制着日本、国民党统治的中国、半个朝鲜,还接管了太平洋上的马里亚纳、马绍尔、加罗林等群岛。美国依靠自身实力,通过战时谋划,战后取代西欧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中心和霸主。

(二)谋划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金融体制

在主导筹建联合国、争夺国际政治霸权的同时,美国战时还积极策划战后世界经济,准备从金融、投资、贸易三个方面实施对外扩张,建立美元霸权地位。

1944年7月,在美国的积极倡导下,参加筹建联合国的美、英、苏、中、法等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布雷顿森林会议以美国财政部长助理哈里,怀特1942年奉命草拟的一份计划为基础,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确认了美国政府规定的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的官价,各国中央银行可持美元按此比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并规定其他会员国货币按其含金量同美元订出固定比价,不能随意更动。美元同黄金直接挂钩,而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使美元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和支付手段,由此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实行固定汇率制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1945年12月,《布雷顿森林协定》生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正式成立,总部设在华盛顿。从一开始,美国就在人事和资金上完全控制了这两个国际金融机构。这些都为美国进行国际金融操纵、谋求世界霸权创造了条件。

(三)策划对苏联势力扩张的防范与抑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面临共同敌人的威胁,美国、英国和苏联之间不得不暂时结成反法西斯的战时联盟,但美、英同苏联之间始终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斗争。战争期间,美国开始筹划战后对苏联扩张的防范,为与苏联争霸进行了战略预置。

1942年,罗斯福曾提出美、英、苏、中“四警察”设想,打算采取地区“警察”各管一片的办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组织的国际联合。他在德黑兰会议上向斯大林介绍这一设想时,斯大林对把中国列入“四警察”不以为然。在莫斯科会议上,美国国务卿赫尔根据罗斯福的指示,不惜以减少对苏租借援助相威胁,坚持把中国作为《中苏美英四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的签字国,提高中国作为四大国之一的地位。1943年11月22~26日,罗斯福、丘吉尔和蒋介石在开罗举行会晤,罗斯福宣称支持中国作为四强之一参加战后国际组织。美国这样做的战略意图之一,是利用中国抗衡战后苏联在远东的影响。1944年9月,罗斯福与丘吉尔举行第二次魁北克会晤,其间主要议题之一是抑制战后苏联势力扩张的问题。罗斯福一再向不满美国抬高中国地位的丘吉尔表示,中国将在战后亚洲舞台上起着遏制苏联向南扩张的作用。

在战后德国处置问题上,美国也表现出了防范苏联的用意。在雅尔塔会议上,丘吉尔从英国传统的大陆均衡政策出发,极力主张法国参加对德国的占领和管制。斯大林认为,法国在战争中贡献太少,不应给予法国在战后事务中的平等发言权。罗斯福开始支持斯大林的意见,后来改变了主意,接受了丘吉尔的看法。他考虑到苏联力量日益壮大,而美国公众和舆论可能会反对美军驻留欧洲两年以上,美国需要恢复法国在欧洲均势中的作用,填补因德国溃败和美军可能撤出欧洲而形成的力量真空,以在欧洲大陆上抗衡苏联。此外,从德黑兰会议到波茨坦会议,美国从赞成对德严惩政策转向重建德国的温和政策,一个重要考虑就是担心过分削弱德国会不利于阻止苏联势力扩张。

同类推荐
  • 维基解密

    维基解密

    在你手上的,是一个至大的秘密。所有关于这个秘密的讯息,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同时汇集在此,其中必定还隐藏着我们尚未印证或窥破的“秘密”……据“维基解密”公布的美国外交秘电显示,世界经济将出现重大转折点,全球第一石油出口国——沙特夸大其石油储存量近4成,全球石油产能2012年...
  • 邓小平论述中共党史

    邓小平论述中共党史

    书稿探讨邓小平对中共党史学的研究贡献。主要介绍邓小平的中共党史学思想、邓小平有关党的重要会议的论述、邓小平对重大问题的论述、邓小平对重大党史事件的论述、邓小平对党的领袖论述、邓小平著作的史料价值。
  • 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

    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辩证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事业的本质内涵,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演进规律,系统总结了世界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给理论以深化、给实践以指导、给未来以启迪。
  • 中国自信:民族复兴大思维

    中国自信:民族复兴大思维

    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梦”成为一个热词。这本书是我个人对“中国梦”的理解。理解只是开始,关键是如何实现民族复兴这一“中国梦”。这是一个长期的事业,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延续,同时,它还是人类文明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 推进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月底,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凯风发展研究所、清华大学政治学系联合召开的“推进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对“治理”概念的产生、含义、特征、功能等方面做了理论上的论述,并针对当前中国社会治理问题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推进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阐述。本书收录了16位与会专家、学者的参会文章,是国内知名政治学专家、学者有关“治理”问题的最新学术成果合集。
热门推荐
  • 丑颜倾城:无盐王妃

    丑颜倾城:无盐王妃

    她很美,从穿越到古代的第一天就知道,可是她的身份是受人指使,身份卑贱的丫鬟,过人的美貌对她来说只是一种灾难而不是福气。一朵梅花,两下眉笔,成功的遮挡了她的美貌。他是恶魔,端俊王朝历史上最恐怖的恶魔,明明有着一张讨喜的娃娃脸,却少言寡语,阴狠暴戾,杀人如麻,最喜欢的把戏就是将人一刀劈成两半,却偏心脏一分,让那将死之人哀哀的挣扎。
  • 善恶边缘

    善恶边缘

    纪元2480年,人类从一个叫恶的星球上开采到了了不得的东西,将他们称之为神晶,无意间有人将神晶与智能结合,创造出了不得的东西,潘多拉魔盒已悄然打开,战争席卷宇宙……
  • 妖本是人

    妖本是人

    妖奴不懂得文字,为什么会说人语?远古的传奇降临,为何又见未来重现?我从旋涡中醒来,迷惘看着这个世界。人类消失无踪,荒妖镇压生灵,谁能告诉我历史的真相?
  • 青梅竹马闯校园

    青梅竹马闯校园

    不会写简介,详情请看本文→(本文每章500字左右,一礼拜三更,时间都在12.00)粉丝Q群号,809326557
  • 霸道总裁的独家爱

    霸道总裁的独家爱

    叶好这辈子也没有想到自己居然和在酒吧认识的一个男人拉扯上了,还是一辈子?!陆凡可是A国最有权的人啊!只要是陆凡动动手指头,A国还不都是听他的,叶好没有想到的是陆凡早就认识她而且她暗恋多年!!!…………
  • 吾之意志

    吾之意志

    皮特大少爷又外出游玩了,让圣阶狼人车夫驾驶着用炼狱龙马拉着的幽冥马车,打着自己死亡行者的招牌大旗——金色河蟹之旗,挡道者一律格杀勿论,到处宣扬自己响亮的口号:“河蟹旗帜所过之处,不服从者尽被和谐!”
  • 曲高峰讲乡村鬼故事

    曲高峰讲乡村鬼故事

    我可以非常肯定的告诉大家,乡村灵异事件的发生是城市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在这个世界上,灵异事件时常发生,尤其是乡村,你知道哪些乡村真实灵异事件?哪些灵异事件真实与否,你是否遇到过?是否被吓到了?你对这些灵异事件怀有好奇心吗?现在就来带你看看那些乡村真实灵异事件。嘿嘿,我要谈鬼,就说说,哈哈,都是乡村里发生的鬼故事,端上来侃啊,有怕的没?
  • 作者本人的:初中百事记

    作者本人的:初中百事记

    她,是一个天真活泼可爱,偶尔犯“二”,偶尔发点小神经,爱犯糊涂,古灵精怪,大大咧咧没有一点女生文雅的样子,说起感兴趣的话来就是个SB,安静下来就是高冷级别的人物,高兴开心精力充沛的时候会心血来潮的哼唱独家制作的歌曲串烧(就是想起哪句歌词就唱那句歌词)它是一个神秘的班级,叫202!她和她是从陌生人——同班同学——同一宿舍——朋友——好朋友——闺蜜。她和它,在一起放生了去多有趣的的事(如:一起SB,一起2B,一起做过的蠢事......)想知道吗?就来读读作者本身的初中校友故事吧!!!【读者们可加(455572147)这个号,一起讨论小说,希望大家热情的加入,还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一个黑道女枭的传奇

    一个黑道女枭的传奇

    长笑一声高歌,天地任我行车。但只见红尘里,一袭霓裳羽衣。窗外田野青苗,看似晃如仙境。黑道风云不断,霸主之位原本不争也罢,偏偏有人要将想要隐隐于市的她再度捧起,好吧!既然这些人不识时务,别怪她辣手摧草,且看一个黑道女枭雄如何大战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