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310800000023

第23章 主要参考文献

凡例

1.参考文献系本书撰写过程中征引和参读过的相关文献,分为“征引书目”和“参读书目”两部分。

2.“征引书目”中典籍、专著、教材合编,辞书、方志合编,论文单列;“参读书目”不分类;同类书目集中编排。

一、征引书目

典籍专著教材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

(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

何建章:《战国策注释》,中华书局,1990年。

(汉)赵晔著、张觉译注:《吴越春秋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南朝齐)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

(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

(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唐)魏徵、令狐德棻:《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

(汉)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5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葛长庚:《道德宝华》,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5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元)吴澄:《道德真经注》,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5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焦竑:《老子翼》,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5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孙瑴编:《古微书》,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9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释德清撰、黄曙辉点校:《道德经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清)徐大椿:《道德经注》,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5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

廖名春:《郭店楚竹书老子校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丁四新:《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

高专诚:《御注老子》,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

余培林:《生命的大智慧——〈老子〉》,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

辛战军:《老子译注》,中华书局,2008年。

刘兆英:《老子新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陈怡、程钢:《〈老子〉〈论语〉今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兰喜井:《老子解读》,中华书局,2005年。

马恒君:《老子正宗》,华夏出版社,2005年。

姚淦铭:《老子精华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

任继愈:《老子绎读》(汉英对照),商务印书馆,2009年。

任继愈:《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张松辉:《老子导读》,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

杨柳桥:《老子译话》,北京古籍出版社,1958年。

冯达甫:《老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3年。

许啸天:《老子》,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

李先耕:《老子今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孙雍长:《老子注译》,花城出版社,1998年。

谭步云、郭加健:《老庄精萃》,花城出版社,2008年。

南怀瑾:《老子他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张松如:《老子说解》,齐鲁书社,1998年。

侯才:《郭店楚墓竹简〈老子〉校读》,大连出版社,1999年。

尹振环:《帛书老子再疏义》,商务印书馆,2007年。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2009年。

刘笑敢:《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古棣、周英:《老子通·老子校诂》,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

古棣、关桐:《老子十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意]贺荣一:《道德经注译与析解》,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

马叙伦:《老子校诂》,中华书局,1974年。

高亨著、华钟彦校:《老子注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高亨:《老子正诂》,中国书店,1988年。

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

刘宏彬:《老子》,崇文书局,2003年。

清宁子:《老子道德经通释》,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

杨润根:《发现老子》,华夏出版社,2003年。

周才珠、齐瑞端译注:《墨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

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

李零:《孙子兵法注译》,巴蜀书社,1991年。

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

(战国)辛钘著、王利器疏:《文子义疏》,中华书局,2000年。

(清)王先谦撰、沉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

(清)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中国书店,1985年。

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汉)刘安等编著、(汉)高诱注:《淮南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汉)刘安等编著、张双棣校释:《淮南子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

(汉)桓宽著、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59年。

(汉)刘向撰、王英、王天海译注:《说苑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汉)王充著、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

(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

(清)陈立疏证、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唐)柳宗元著、曹明纲标点:《柳宗元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宋)李昉编纂、葛剑钦校点:《太平御览》,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明)朱载堉:《乐律全书》,《万有文库》影印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根据世界书局旧版本影印,上海书店,1988年。

(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4年。

(宋)罗泌:《路史》,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

(宋)郑樵:《通志》,中华书局,1987年。

(宋)郑樵:《六经奥论》,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本,福建文史研究社校订。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清)马骕撰、王利器整理:《驿史》,中华书局,2002年。

(清)魏源:《诗古微》,道光刻本。

(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海南出版社,1999年。

(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

(明)王夫之:《船山全书》第十四册《楚辞通释》,岳麓书社,1990年。

(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褚斌杰:《楚辞要论》,北京大学版社,2003年。

游国恩主编:《离骚纂义》,中华书局,1980年。

游国恩主编:《天问纂义》,中华书局,1982年。

姚汉荣、姚益心:《楚文化寻绎》,学林出版社,1990年。

作家出版社编辑部:《楚辞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

魏昌主编:《楚国简史》,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年。

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萧兵:《楚辞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萧兵:《楚辞的文化破译——一个微宏观互渗的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翟振业:《离骚自我新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

赵逵夫:《屈原与他的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赵逵夫:《屈骚探幽(修订本)》,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

晏昌贵:《巫鬼与淫祀:楚简所见方术宗教考》,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

过常宝:《楚辞与原始宗教》,东方出版社,1997年。

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中华书局,2007年。

黄凤显:《屈辞体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袁梅:《屈原赋译注》,齐鲁书社,1984年。

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修订本)》,北京出版社,1983年。

姜亮夫:《楚辞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姜亮夫:《楚辞通诂》1-4辑,齐鲁书社,1985年。

姜亮夫:《重订屈原赋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姜亮夫:《姜亮夫全集》第七集、第八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山:《楚辞选译》,中华书局,2005年。

雷庆翼:《楚辞正解》,学术出版社,1994年。

刘永济:《屈赋通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

林庚:《天问论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蒋天枢:《楚辞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蒋天枢:《楚辞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郭沫若:《屈原赋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

王泗原:《楚辞校释》,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金开诚:《屈原辞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金开诚等:《屈原集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

周秉高:《楚辞解析》,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

胡念贻:《楚辞选注及考证》,岳麓书社,1984年。

郭世谦:《屈原天问今译考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

饶宗颐:《饶宗颐史学论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苏雪林:《天问正简》,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苏雪林:《屈赋新探》,广东出版社,1974年。

汤炳正:《屈赋新探》,齐鲁书社,1984年。

汤炳正、李大明、李诚、熊良智:《楚辞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汤炳正:《楚辞类稿》,巴蜀书社,1988年。

汤炳正:《渊研楼屈学存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华龄出版社,2004年。

罗建新、梁奇:《〈楚辞〉文献研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2年。

黄玉顺:《易经古歌考释》,巴蜀书社,1995年。

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日]铃木虎雄著、许总译:《中国诗论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赵敏俐:《周汉诗歌综论》,学苑出版社,2002年。

韩高年:《诗赋文体源流新探》,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年。

韩高年:《礼俗仪式与先秦诗歌演变》,中华书局,2006年。

唐中六:《中国乐舞诗·歌卷》,成都出版社,1995年。

钱钟书:《管锥编》第二册,中华书局,1988年。

《鲁迅全集》第1卷、第5卷、第6卷、第9卷、第12卷、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闻一多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

《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7卷、第1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

《朱自清全集》第6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

《游国恩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99年。

《杜国庠文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

[苏]谢·亚·托卡列夫著、魏庆征译:《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5年。

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商务印书馆,1957年。

袁珂:《山海经校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龚维英:《原始崇拜纲要——中华图腾文化与生殖文化》,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

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盖山林:《中国岩画》,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年。

(南朝)刘勰著、郭晋稀注释:《文心雕龙注释》,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

(南朝)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2版。

王国维著、佛雏校辑:《新订〈人间词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郭建勋:《先唐辞赋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

麻守中:《中国古代诗歌体裁概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

刘宗迪:《姓氏名号面面观》,齐鲁出版社,2000年。

宁业高、宁耘:《中国姓名文化》,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

中央民族学院《藏族文学史》编写组:《藏族文学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

杨士宏:《安木多东部藏族历史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

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藏语文教研室藏族文学小组编:《藏族民歌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马学良、今旦译注:《苗族史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年。

钟敬文著、董晓萍编:《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中华书局,1996年。

童庆炳主编:《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第一卷、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1987年。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上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修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

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

杨立青主编、韩锺恩、萧梅编:《上海音乐学院学术文萃:1927-2007音乐学理论研究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

黄侃笺识、黄焯编次:《尔雅音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宋永培:《〈说文〉汉字体系与中国上古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意]维柯著、朱光潜译:《新科学》,人民出版社,1986年。

[法]罗兰·巴尔特著、李幼蒸译:《符号学原理》,三联书店,1988年。

[美]苏珊·朗格著、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何锡章、黄欢译、梦觉、鲁奇校:《文化模式》,华夏出版社,1987年。

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刘毓庆:《古朴的文学》,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上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上卷,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作品选注》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春风文艺出版社,1982年。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王宁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

祁文源著、李锦生增补:《中国音乐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杜亚雄、秦德祥:《中国乐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

郝苏民:《西北民族歌谣学》,民族出版社,2001年。

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辞书方志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

谷衍奎编:《汉字源流字典》,华夏出版社,2003年。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年。

刘兴隆:《新编甲骨文字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

钟旭元、许伟建编著:《上古汉语词典》,深圳:海天出版社,1987年。

忠周:《精编金石大字典》,黄山书社,1988年。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华书局,1984年。

康殷:《文字源流浅说(释例篇)》,荣宝斋出版,1979年。

王力:《同源字典》,中华书局,1982年。

徐朝华:《尔雅今注》,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

蒋菁、管建华、钱茸主编:《中国音乐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中国音乐词典编写组:《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

袁珂编著:《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

彭会资:《中国古典美学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李剑平主编:《中国神话人物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石泉主编、何浩、陈伟副主编:《楚国历史文化辞典》,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甘南州志》,民族出版社,1999年。

论文

周秉高:《论先秦逸诗》,《职大学报》2001年3期。

周秉高:《“兮”字与楚辞的音乐性》,《职大学报》1993年1期。

郑志强:《〈诗经〉没有“民歌”论》,《中州学刊》2005年6期。

李山:《百年先秦文学史研究的成绩和问题》,《湖北大学学报》2001年6期。

李军:《“诗亡”说质疑——〈诗经〉至〈楚辞〉年间诗歌探索》,《东疆学刊》1985年1期。

钱志熙:《从群体诗学到个体诗学——前期诗史发展的一种基本规律》,《文学遗产》2005年2期。

钱志熙:《从歌谣的体制看〈风〉诗的艺术特点——兼论对〈毛诗〉序传解诗系统的正确认识》,《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期。

郭纪金:《“诵”字的音义辨析与楚辞的歌乐特质》,《深圳大学学报》2000年3期。

郭纪金:《楚辞可歌刍论》,《文学评论》2000年6期。

郭杰:《从“兮”字用法看楚辞〈九歌〉的音乐特性》,《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2期。

傅道彬:《〈孔子诗论〉与春秋时代的用诗风气》,《文艺研究》2002年2期。

叶舒宪:《“诗言志”辨》,《文艺研究》1994年2期。

张岩:《简论汉代以来〈诗经〉学中的误解》,《文艺研究》1991年1期。

刘冬颖:《出上文献与〈诗经〉研究平议》,《学术交流》2005年5期。

张少康:《论文学的独立和自觉非自魏晋始》,《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2期。

李文初:《从人的觉醒到“文学的自觉”——论“文学的自觉”始于魏晋》,《文艺理论研究》1997第2期。

李文初《再论“文学的自觉时代”——“宋齐说”质疑》,《学术研究》1997年11期。

吴光兴:《中国诗史实录大纲》,《文学评论》1994第6期。

赵晓明、宋秀英、李贵全:《芣苢名实考》,《中国农史》1995年2期。

郑振坤:《〈周易〉起源与发展之管见》,《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1期。

徐公持:《诗的赋化与赋的诗化——两汉魏晋诗赋关系寻踪》,《文学遗产》1992年1期。

顾易生:《英雄割据虽已矣文章风流今尚存》,《文史知识》1993年10期。

《文艺报》社论:《屈原与我们》,见《楚辞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

何晓明:《中华文化结构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94年3期。

谭其骧:《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燕京学报》1934年15期。

张旋、张启揆:《屈原“三闾大夫”考》,《云梦学刊》2004年2期。

何浩:《春秋战国时期楚屈氏世系考述》,《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4期。

赵逵夫:《战国屈氏世系及其对屈原的影响》,《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1期。

赵逵夫:《先秦佚诗与先秦诗歌的发展》,《江海学刊》2005年1期。

蔡靖泉:《莫敖·屈氏·楚史》,载中国屈原学会、贵州省古典文学学会编《楚辞研究》,北京:文津出版社,1992年。

张正明:《楚国社会性质管窥》,《楚史论丛》初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

李学勤:《试说张家山简〈史律〉》,《文物》2002年4期。

杨汉先:《大花苗的氏族》,金陵大学、齐鲁大学、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2卷,1942年。

左言东:《楚国官制考》,《求索》1982年1期。

蒋海生:《屈原投江新探》,《社会科学战线》1992第2期。

陈松青:《从屈原的史官身份解读其创作》,《中州学刊》2004年3期。

毛泽东:《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1965年7月21日),《诗刊》1978年1月号。

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形态学论略》,《求索》2001年5期。

潘啸龙:《屈原评价的历史审视》,《文学评论》1990年4期。

潘啸龙:《“楚辞”的特征和对屈原精神的评价》,《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年2期。

潘啸龙:《〈楚辞〉的体例和〈招魂〉的对象》,《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4期。

李诚:《诗骚异同简论》,《文学评论》1998年3期。

李诚:《诗骚异同再论》,《文学评论》2001年6期。

陈一平:《诗骚辨异》,《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期。

黄桂凤:《〈楚辞〉对比兴的发展》,《玉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2期。

薛胜男:《〈诗经〉〈楚辞〉比兴艺术之比较》,《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期。

蒋方:《说“楚辞”之名——楚辞文体在汉代的接受情况刍议》,《理论月刊》1998年9期。

董运庭:《楚辞名称再考察》,《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期。

董运庭:《论楚辞流传与屈原一家之书的〈楚辞〉结集》,《云梦学刊》2005年3期。

张强:《“楚辞”的初义和能指》,《东南大学学报》2001年3期。

田宜弘:《汉人名楚辞漫议》,《荆州师专学报》1997年3期。

力之:《从〈楚辞〉成书之体例看其各非屈原作品之旨》,《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2期。

江立中:《说“兮”》,《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2期。

李炳海:《楚辞语词与楚地歌舞的关系》,《文艺研究》2001年5期。

李炳海:《楚辞的句型结构及其诗体生成功能》,《江汉论坛》2005年8期。

许晓林:《巫·舞·兮》,《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3期。

王小盾:《中国韵文的传播方式及其体制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1期。

王峰:《楚辞、巴歌与新诗》,《江汉论坛》2000年6期。

何念龙:《论楚辞体的内在特质兼说楚骚传统》,《江汉论坛》2001年4期。

柯伦:《〈天问〉问句探》,《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4期。

柯伦:《论〈楚辞〉强烈抒情性及其文化渊源》,《云梦学刊》1995年2期。

马悦宁:《楚辞体美学风貌阐释》,《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6期。

褚斌杰:《屈原〈九歌〉文体研究》,《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春之卷。

王琳:《试论屈原〈九歌〉为“祭事歌”》,《云梦学刊》2004年5期。

王廷信:《〈九歌〉中的戏剧扮演》,《文艺研究》2002年6期。

郭建勋:《汉人对楚辞的整理和编纂》,《中国文学研究》1989年2期。

郭建勋:《“楚辞”名义浅探》,《中国文学研究》1991年2期。

郭建勋:《略论楚辞的“兮”字句》,《中国文学研究》1998年3期。

郭建勋:《楚辞的文体学意义——兼论楚辞与几种主要的中国古代韵文》,《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4期。

郭建勋:《论乐府诗对楚声楚辞的接受》,《中国文学研究》2002年4期。

郭建勋:《论骚体文学研究在当代楚辞学中的定位》,《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期。

郭建勋:《骚体文学:当代楚辞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中国韵文学刊》2003年2期。

支菊生:《也谈〈诗经〉与楚辞中的“兮”字》,《河北大学学报》1987年3期。

熊任望:《屈原作品的体式》,《河北大学学报》1992年3期。

张崇琛、杨世理:《〈招魂〉些字探源》,《职大学报》2005年1期。

于惠:《试论“楚辞”之未名为“楚诗”》,《红河学院学报》2005年1期。

孙光:《楚辞文学类型的原始宗教背景》,《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期。

周禾:《屈原:〈楚辞〉一书的惟一主题——兼论汉代的楚辞观》,《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期。

郭全芝:《〈九歌〉“兮”字用法新探》,《云梦学刊》2005年3期。

孙津华、程章灿:《先唐“九”体源流述略》,《中州学刊》2005年4期。

刘洪仁:《赋体杂文的先导——论屈原的〈天问〉〈卜居〉〈渔父〉》,《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4期

李中华、龚贤:《楚辞的文体界定与文体渗透》,《光明日报》2004年7月28日。

殷光熹:《楚辞的歌节变化及其特点》,《思想战线》1982年6期。

周建忠:《〈离骚〉题义解说类览及反思》,《文史哲》1990年6期。

宋华强:《〈离骚〉“三后”即新蔡简“三楚先”说——兼论穴熊不属于“三楚先”》,《云梦学刊》2006年2期。

韩致中:《丰富多彩的活化石——荆楚岁时民俗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1992年1期。

田兆元:《论太阳神对〈楚辞〉创作的影响》,《华东师大学报》1990年4期。

龚维英:《〈天问〉是抒情诗吗?》,《福建论坛》1983年6期。

龚维英:《一曲太阳家族的悲歌——对〈离骚〉整体的新考察》,《求索》1987年5期。

周行易:《〈离骚〉异质同构说》,《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0年1期。

牛贵琥:《“高阳”“庚寅”新解》,《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4期。

蒋南华:《〈离骚〉“高阳”·“彭咸”考》,《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2年1期。

董楚平:《〈离骚〉首八句考释》,《浙江学刊》1984年5期。

黄震云、孙娟:《〈诗经〉、〈楚辞〉中的“皇考”辨析》,《云梦学刊》2004年6期。

黄震云:《周代金文与屈原的家世》,《云梦学刊》2008年6期。

李祥石:《岩画与游牧人的宇宙观》,《宁夏文物》1990年4期。

刘桂荣:《〈天问〉:咏史性的哲理抒情诗》,《运城学院学报》2010年3期。

张硕城:《〈天问〉是否呵壁之作》,《学术论坛》1984年1期。

伏俊琏:《先秦两汉“看图讲诵”艺术与俗赋的流传》,《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6期。

杨义:《〈天问〉:走出神话和反思历史的千古奇文》,《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1期。

李永明:《简帛文献与〈天问〉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文学院,2004年。

刘石林:《〈天问〉呵壁说质疑》,《中国楚辞学》第八辑,学苑出版社,2007年。

过常宝:《〈天问〉作为一部巫史文献》,《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春之卷。

郑在瀛:《巫诗〈天问〉论》,《中州学刊》1991年3期。

翟振业:《〈天问〉是一首讲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提纲式诗》,《唐都学刊》1988年3期。

郑丹平:《〈天问〉——屈原的拟史诗》,《思想战线》1991年3期。

吴辉龙:《〈天问〉为历史教材说》,《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6期。

姚小鸥:《〈天问〉意旨、文体与诗学精神探原》,《文艺研究》2004年3期。

赵辉:《〈天问〉屈原给弟子的思考提纲》,《江汉论坛》1985年12期。

毛庆:《析史解难:〈天问〉错简整理史的反思》,《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5期。

(彝族)阿南:《迥然有别的创世历程与英雄业绩——几部彝族创世史诗与英雄史诗的比较》,《民族文学研究》1990年3期。

聂恩彦:《〈天问〉的主题和结构》,《山西师院学报》1979年1期。

张宏洪:《一元与多元的完美相融——二论〈天问〉的艺术成就》,《喀什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2期。

佟德富、班班多杰:《略论古代藏族的宇宙观念》,《思想战线》1984年6期。

德吉卓玛:《藏族创世神话与宗教》,《中国藏学》1995年2期。

才让、杨生芳:《藏族创世神话中的文化内涵》,《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1期。

杨敏悦:《创世史诗〈阿细的先基〉初探》,《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4期。

丁冰:《读〈老子〉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2年6期。

牛龙菲:《“音声相和”还是“意声相和”》,《人民音乐》2001年10期。

孙雍长:《〈老子〉解诂二则》,《文献》2008年4期。

李曙明:《〈老子〉与〈声无哀乐论〉音乐观新探》,《音乐探索》1986年1期。

蔡仲德:《从“音声相和”说起——再论〈老子〉音乐美学思想兼与李曙明君商榷》,《中国音乐学》1988年4期。

诸灵修:《“音”“声”辨——老子“音声相和”解商榷》,《四川师大学报》1986年6期。

叶明春:《与田耀农先生商榷〈“音”“声”之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1期。

王晔:《浅释“音”、“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1期。

覃觅:《声、音、乐、响辨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5期。

杨赛:《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研究论纲》,《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2期。

二、参读书目

赵逵夫主编:《先秦文学编年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

赵逵夫主编:《先秦文论全编要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第二版)》(上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马银琴:《兩周诗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陈一平:《先秦古诗辨》,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

姚小鸥:《诗经三颂与先秦礼乐文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江林:《〈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黄怀信:《上博藏战国楚竹书〈诗论〉解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张建军:《诗经与周文化考论》,齐鲁书社,2004年。

陈致著、吴仰湘、黄梓勇、许景昭译:《从礼仪化到世俗化:〈诗经〉的形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林河:《〈九歌〉与沅湘民俗》,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0年。

林河:《中国巫傩史:中华文明基因初探》,花城出版社,2001年。

张元勋:《九歌十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

杨义:《杨义文存·楚辞诗学》,人民出版社,1998年。

江林昌:《楚辞与上古历史文化研究:中国古代太阳循环文化揭秘》,齐鲁书社,1998年。

江林昌:《考古发现与文史新证》,中华书局,2011年。

潘啸龙:《屈原与楚辞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

潘啸龙、蒋立甫:《诗骚诗学与艺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周建忠:《楚辞考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

刘朝谦:《赋文本的艺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华龄出版社,2006年。

李诚:《楚辞论稿(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华龄出版社,2006年。

李大明:《〈九歌〉论笺》,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

易重廉:《中国楚辞学史》,湖南出版社,1991年。

李中华、朱炳祥:《楚辞学史》,武汉出版社,1996年。

徐文武:《楚国宗教概论》,武汉出版社,2001年。

赵辉:《楚辞文化背景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蔡靖泉:《楚文学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宋公文:《楚国风俗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杨匡民、李幼平:《荆楚歌乐舞》,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美]巫鸿:《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三联书店,2006年。

刘晓路:《中国帛画与楚汉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

杨晓鲁:《中国音乐与传统礼仪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南朝梁)宗懔著、谭麟译注:《荆楚岁时记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黄中模:《屈原问题论争史稿》,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

黄中模编:《中日学者屈原问题论争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朱炳祥:《中国诗歌发生史》,武汉出版社,2000年。

[日]藤野岩友著、韩基国编译:《巫系文学论》,重庆出版社,2005年。

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赵敏俐等著:《中国古代歌诗研究——从《诗经》到元曲的艺术生产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王锺陵:《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叶舒宪:《英雄与太阳——中国上古诗歌的原型重构》,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陈来生:《史诗·叙事诗与民族精神》,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

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顾希佳:《礼仪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

陈元锋:《乐官文化与文学:先秦诗歌史的文化巡礼》,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张树国:《乐舞与仪式——中国上古祭歌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翁礼明:《礼乐文化与诗学话语》,巴蜀书社,2007年。

李春青:《诗与意识形态:西周至两汉诗歌功能的演变与中国诗学观念的生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贾海生:《周初礼乐文明实证——〈诗经·周颂〉研究》,博士论文,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0年。

王秀臣:《三礼用诗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张永鑫:《汉乐府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李壮鹰:《逸园丛录》,齐鲁书社,2005年。

木斋:《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

郭英德、谢思炜、尚学锋、于翠玲:《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中华书局,1995年。

尚学锋、过常宝、郭英德:《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顾颉刚:《顾颉刚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冯铁流:《先秦诸子学派源流考——对先秦诸子学术活动的新认识》,重庆出版社,2005年。

方铭:《战国文化史论》,商务印书馆,2008年。

胡令远:《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兼论中日之异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

王彬:《中国文学观念研究》,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

岑家梧、李则纲:《图腾艺术史、始祖的诞生与图腾》,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邓福星:《艺术前的艺术——史前艺术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

邓启耀:《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重庆出版社,2004年2版。

田兵、陈立浩编:《中国少数民族神话论文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

朱炳祥:《伏羲与中国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法]石泰安著、耿昇译、陈庆英校订:《西藏史诗与说唱艺人的研究》,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

[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

[法]列维—施特劳斯著、李幼蒸译:《野性的思维》,商务印书馆,1987年。

[法]E。杜尔干著、林宗锦、彭守义译、林耀华校:《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黄龙保、周振选译、柯礼文校:《神话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英]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重译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美]摩尔根著、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

[美]S。南达著、刘燕鸣、韩养民编译:《文化人类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2版。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向仍旦编:《中国古代文化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英]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对审美发生问题的思考》,三联书店,1988年。

俞建章、叶舒宪:《符号:语言与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于民:《春秋前审美观念的发展》,中华书局,1984年。

[德]恩斯特·迈耶尔:《音乐美学若干问题》,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

[英]戴里克·柯克著、茅于润译:《音乐语言》,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

孙景琛:《中国舞蹈史——先秦部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

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郭建勋:《辞赋文体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

郗文倩:《中国古代文体功能研究——以汉代文体为中心》,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

钱仓水:《文体分类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

张毅:《文学文体概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秦秀白:《文体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

同类推荐
  • 藏在故事里的必读古诗词·水墨丹青篇

    藏在故事里的必读古诗词·水墨丹青篇

    有趣又好读的诗词入门读本。在故事中与风雅诗意重逢,在经典诵读中培养孩子的审美,用唐诗宋词奠定一生的国学根基。这是一本写给青少的诗词经典课外读物,精选了《诗经》、南北朝诗歌、唐诗、宋词中的名篇经典,将水墨丹青、美学启蒙融入一个个通俗易懂的故事中,以古典诗词与古代绘画结合,将其中蕴含的智慧、文采与韵味娓娓道来,令小读者感受和理解中国古典文化独有的美好意境。
  • 点燃激情:北京残疾人奥运会成功举办

    点燃激情:北京残疾人奥运会成功举办

    《共和国故事·点燃激情:北京残疾人奥运会成功举办》为“共和国故事”系列丛书中的一册,选取了北京残疾人奥运会成功举办事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细节事件,详细讲述了北京残疾人奥运会成功举办事件的缘起背景、发展过程及其最终的历史形态,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这段历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 世界名人情书大全集(超值金版)

    世界名人情书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收集了众多名入撰写的情书。他们当中,既有政治明星、高官权贵,又有世界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等等。每一封情书都表达了写信人诚挚炽烈的情感。编者在每封情书前,对写信人作了详细介绍。部分书信还在结尾处给出了写作背景,方便读者在阅读时更好地理解写信人的心理。这些出自名人之手的情书,不仅能带来美的享受,还能让大家更深刻地领悟到爱的真谛。
  • 普希金诗集

    普希金诗集

    本诗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普希金传略,介绍普希金的生平事迹;第二部分为普希金的抒情诗,共50首;第三部分为童话故事诗,共5首,都是普希金的名作。本诗集译文准确,图文并茂,别具匠心。
  • 我们忧伤的身体

    我们忧伤的身体

    本书是一部思考身体的散文集,以《相逢》开篇,以《告别》结束,暗示了人生的过程。本书以人体的器官为叙述的切入点,以身体为触角引向生命意识的内核,叙说的不仅是作者个人隐秘的内心体验,更是关乎爱情、亲情、疾病、时间、生存与死亡的思考。身体是时间的容器,不仅承载着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还承载着每一个人生命体验中的喜悦、快乐与隐痛、悲凉,作者以忧伤如歌的文字一一复活了曾经淡忘在人们记忆深处的鲜活的生命体验。
热门推荐
  • 宸极

    宸极

    远处是隆隆巨响的乌云,紫色的闪电宛如巨龙般穿梭其间,黑暗的地下是迷离的城,古老的神明却是叛天的魔。融化凝冰的脸,照亮冷寂的眼,嘴角几乎是挂着预言性的苍凉的微笑。冰魄间不死的生命,荣耀之地镇压的邪魔,永世的长眠究竟能不能换回一季的春暖花开。宿命间被无情的手撕碎的友情,能否继续在这片大陆上绽放。一个古老的预言最终能否打破命运最后的枷锁。这个世界,终有一天会被我踩在脚下。
  • 九州仙姿

    九州仙姿

    天道酬勤,万物有灵。神州大陆,各路仙家,仙姿百态。如果有人问夜泠鸢,何为天?何为道?何又为天道。她想她会说:“悲悯众生为天……得证仙路是道,至于天道,凝聚民心,顺应天下,乃神祇临天,九州之母也!”(本文反套路,无男主,女主本土人,天道不是谁的亲爸爸,对众生平等,一切皆凭自身造化,女主最大金手指是自身天赋)
  • 青涩回忆

    青涩回忆

    过去了就不会在来,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所以某天我们学会了顺其自然!
  • 卡尊末世

    卡尊末世

    以【卡牌】的形式实现全能,不硬装比,快速提升实力。这年头搞召唤的自身都很硬,近战都厉害。PS:无妹,理论上无女主,因为主角是卡牌能力嘛,在下会安排好的。非孤儿院,但长辈全篇不在线,???PPS:自称拟挂流,无挂胜有挂,可能跟别人写的卡牌不太一样,大家多多包涵。
  • 你好祖宗

    你好祖宗

    (更改)某祖宗:啊!孩子,路,我已经帮你铺好了,尽情的在这康庄大道上奔跑吧!某太爷:啊!孩子,我已经把你送到终点了,好好欣赏他人奋斗的样子吧!主角:我特么直接疑惑。
  • 灵域天神

    灵域天神

    胡彦霖,麒麟城胡家的少爷,潇洒是他的气质,休闲是他的生活,宁愿被打死,也不肯认输,这是他的原则。直到家族被屠,他的一切都变了。手持魔剑,血洗天火宗!身怀兽火,踏入灵域,成就传奇!我师傅?救命恩人?魔王?李玄贺?“没有他,我怎能报仇?没有他,又怎会有我?”世界?恩人?如果要我去恩将仇报,那我宁可与全世界为敌!
  • 琴舞风云系列之情天恨海

    琴舞风云系列之情天恨海

    一把魔琴害得他家破人亡,没有爹娘,没有了银两,他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过着不是人的生活。幸好老天不欺善人,让他遇上了两个一生都往不了的恩人--海善神僧、铁鬼脸李百变。从此,他的人生有了极大的转机。这十来岁的人生让他经历了从天堂掉下地狱,又从地狱飞上天堂,太玄妙了。十年后,为了报仇,他练就神功,最终为死去的父母雪恨。但是在爱情里他却遇上了难以下手的选择。是听义父母的遗训,还是选择自己的挚爱?有谁可以帮出某测略?
  • 凤鸣遗珠

    凤鸣遗珠

    传闻丞相嫡女是蓝枫第一草包美人,两世为人,涅槃重生。她不再心慈手软,踏血而归,誓要踏平他日之耻。沐白妩赫连玉琛,好一对狗男女。是你们自己不长心,本郡主来松松骨!身世之迷?凤鸾嫡女?何时我才能能入得了你的眼?赫连越泫,“鸾儿,倘若你此生不嫁,我定非卿不娶!”某女撇撇嘴,整个凤鸣都是她的,还要男人作甚朝臣们不惜以死来逼迫她务必要将凤鸾一族传承下去。玉指一挥却点到了她这辈子都惹不起的存在。她后悔了想换一个行不?【简介无力,作者菌遁走,乃们看文就可以~】
  • 被系统管控的世界

    被系统管控的世界

    一觉醒来,似乎是穿越了?触发事件:丧尸围山!事件介绍:不知名的后山与异界相连,大量丧尸涌入,而在后山散心的你被困后山,你要做的,就是努力活下去,直到事件结束。(以你的能力并不足以结束事件,所以努力活下去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