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323900000006

第6章 姓氏

几乎所有的村庄中都存在种姓之间的争斗,而且长期贯穿。

人类的早期被史学家称作氏族社会。为什么叫氏族社会呢?因为当时的人们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的,而部落形成又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换句话说,一个部落实际就是内亲外戚一家子。早先人类是没有姓氏的,后来有王者赐姓,或有自己选姓的,都是以部落整体入姓,所以,一般来讲,一个部落只有一个姓氏,或者几个部落一个姓氏。

村庄是在部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部落从游牧状态进入农耕因而进入固定居住时,村庄就形成了。一个村庄的姓氏不像在部落状态下那么单一,这是因为部落状态下人与人的关系紧密,外人不易插入,而当固定居住形成村落以后,部落就会分化为家庭,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单元,这种情况下,以家庭为单位的流动就成为必然,村庄的姓氏就不可能保持单一。

安岸庄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或是形成于哪个朝代,已经很难考证了。一般来讲,除了由原始部落长期盘踞自然形成的村庄和因分封形成的以外,其后形成的村庄必定与移民有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与政府主导下的移民有关。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与当地关系最密切的移民有三次,都是在北魏初期。一次是从山东、河北、辽宁、吉林等地徙三十六万人。另一次是战胜燕国后,从山西南部徙入二十万人;还有一次是从甘肃一带徙十万人。史书记载的是“充实京畿、计口受田”。北魏的都城是平城,即今大同,其京畿范围南至广武,山阴县属京郊范围。北魏时全国人口三千多万,雁北当地居民不会超过一百五十万,三次移来的人口数量占半数。另据史料记载,马姓的始祖是战国时的赵奢,赵奢功高,被封到河北省邯郸附近的马服山为王,以后当地人都姓马,到秦汉时已繁衍和发展到所有的中原地区;吴姓的始祖在今陕西渭河流域一带,以游牧为生。吴字的象形解释就是一个奔跑着的人回头向后边人呼喊,完全是一种集体狩猎的情景。其后,这个部落的一支在当地建立了周王朝,另一支到江南建立了吴国。吴国被越国灭亡后,吴国后人都改姓为吴,向北迁移,一部分回归到晋南和关中一带。基于这样一个路线图,认为安岸庄是北魏前期由“充实京畿、计口受田”而形成的村庄并且同时把徙来的吴、马两姓分到一起不是没有可能。有老年人曾传说,这个村的祖先都是从洪洞县迁来的,其后裔的小脚趾上都应有一个象征性的小骈指。但是从史料看,明代洪洞几次移民,都是从山西往周边省份移,特别是往东往南,没有向北迁移的记载。只有北魏。另从烽火台的建造看,烽火台的建造早于长城,长城最早建于秦汉,而烽火台在商纣时期就有,有名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就发生在周幽王身上。其后修长城,就把长城和烽火台结合起来修造。修造烽火台有几个要点,一是在高峻险要处,二是在交通要衢。安岸庄在平原,不算“高峻险要”,但它在交通要衢,烽火台下是堡城,官道从堡城通过。交通要道上的古城堡应该比周围其他村庄更古老,更早出现。烽火台和长城都是建造在边界地带对付入侵的,清朝的版图已覆盖了内外蒙古,雁北一带已不属边界,而且清乾隆年间的《大同府志》就有安岸庄这个村庄的明确记载,据此我们可以判断,烽火台绝不会是清朝所建,最晚也应是宋明时期。而村庄或者与烽火台同时建造,或者早于烽火台。即使是建于明代,也应有六七百年的历史。

几乎所有的村庄中都存在种姓之间的争斗,而且长期贯穿。争斗一般是在大姓之间,小姓散户一般不参与。我们所说的小姓不参与只指他们的主观意识,事实上,许多时候,他们都会被裹挟其中。一般来讲,小姓散户都不是原住民,而是通过各种关系迁移而来。人户迁移就迁移人单方面来讲是一种趋利行为,但迁移本身会对各方形成多方面的影响。一是在资源分配上会对原住民形成蚕食,比如耕地、宅基地等等,所以,原住民对迁移户一般是有抵触的。唯其有抵触,所以,无论在日常活动中或是在重大事件中,迁移户都表现得谨小慎微。二是会改变或影响到迁入村的政治和社会格局。这种改变通过多种渠道来实现,比如舆论,比如选举。那么,是什么决定迁移户的思维倾向呢?一是姻亲,二是利益。村庄内的宗派争斗主要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

村内马吴两姓之间的争斗由来已久。封建时代,村内没有行政长官,维持村内秩序主要靠乡绅。乡绅不是官职,行使权力靠地位和名望。那么,乡绅从哪来?来自于富户,富户与官家勾联的机会多,有较好的社会关系;富户也会有较强的群众基础,遇事有人出头,更能形成一定的势力。一般来讲,富户出自大姓,所以大姓机会就多,所以,在可以考据的上溯到很久以前的年代里,该村基本由马姓统治,马姓的提议一般会被采纳,马姓人想要干一件什么事,也很少有人会阻拦。马姓在气势上略胜一筹。虽然如此,虽然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种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种性意识,但实际的相处还算和谐,至少算安稳,从未发生过种族械斗。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四:一是有官家刑律;二是有社会公理,也就是舆论;三是通婚关系,大家算起来都是亲戚;其四,毕竟大家都是本本分分的农民,谁都企盼平安过活,这样,大家就都会有忍有让,小的摩擦时常有,大动干戈的事很少发生。

村里设置行政长官是从日本人占领后开始的,日寇为安定秩序,统治人民,在各村指定一个人来当村长,在大村除村长而外,另设甲长、闾长等等。因为马姓为大姓,马姓中文化人较多,所以马姓被起用的人多,马夺远任北周庄大村公所村长,马福任安岸庄村长,另有甲长、闾长数名都由马姓人充任。从此以后的整个战争年代,马姓就成为名副其实的统治者。马姓当权,马姓人当然能沾光,有些人就去伪政府当差或在伪军里做事。这就为他们日后被批斗被压制埋下了伏笔。

不是说马姓人能当差能在伪军或伪政府做事吴姓就不屑,就硬要去当八路军,去干武工队,不是的。吴马两姓的争斗还不至于这样势不两立。事实上,吴马两姓人中也有在共产党八路军方面做事的,也有在伪军警或国民党部队中做事的,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无法以姓氏来归类的。除了一部分人已经加入组织,具有一定的信仰而外,偶然因素也有。在整个战争年代,村西的官道上经常有队伍经过,当地把当兵叫作“吃粮”,穷到食不果腹时,人们就去“吃粮”,有的赶上了八路军、解放军,吃了共产党的粮,有的赶上了西北军、奉军、国民军,就吃了国民党的粮。另外是抓壮丁,抓壮丁是不分姓氏的,姓吴姓马都出于偶然。

但是,总的来讲,人的价值取向基本还是由他的社会经济地位来决定的。马姓为大姓,地位较高,发展条件也好。村内富户多为马姓,马姓又掌权,所以,眼前利益能够多得一些,找一个较好的差事也更为容易些。而吴姓人少,不掌权,也没有富户,土改时定成份,只有一户为中农,其余全为贫下中农。贫下中农是依靠的对象,所以,党组织发展时吴姓对象就多些。另一方面,处于弱势的群体总会有反抗,对着干的思想意识也不是没有。你为日本人国民党做事,我就去参加共产党八路军,这样一来,日后的天下是谁的也就有些说不准。至于说阶级觉悟,许多当事人在当时来说其实是较为懵懂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村内的政治格局大翻版,吴姓党员多,积极分子多,于是,村干部内吴姓占多数,特别是村支书,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基本由吴姓来担任。而村内的地主富农全为马姓,马姓中在日伪军国民党内做事的也多,所以,马姓中执掌权力者就少。“文化大革命”斗走资派,马姓人曾奋起夺权,成立革委会,但是风头一过,不得不自行解散,把公章交出来,因为由红卫兵组成的革委会中没有一人是党员,当不了支书,也拿不了党支部的章。

如果说这样的政治版图是由历史形成的,那么,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第一大姓的马姓中为什么只有一两名党员呢?其中缘由不得而知。“文革”造反时,马姓造反派给吴姓支书的一个最大的罪名就是“关闭党门”,说他哥俩为了达到长期掌权的目的,有意不发展党员。有没有这样的主观目的我们不知道,马姓指责的事实似乎是存在的。但马姓人在指责这一事实的同时,却忽略了另一与此相关的事实,那就是,当时入党的条件是苛刻的,除了本人根红苗正以外,社会关系必须清白,而马姓人囿于先前的一段史实,许多人要想“清白”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改革开放以后,村里掌权者多次更迭。马姓在村里入党者仍少,但马姓有参军入伍的,在部队入党,复员以后,就有了竞争的条件。事实上,在改革开放初期,已经少有人愿意参与政治,无论姓吴还是姓马。当时土地被承包,村干部手里没有多少权力,责任反而不少。最难的是计划生育、植树、收粮以及摊派积累工和义务工进行修路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农户各自忙,对这些事都比较抵触,工作不好开展。这一阶段的政权不太稳定,也少有人出来竞争。

对村政权竞争激烈从本世纪初重新开始。这时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臻于完善和稳定,政府开始有步骤地对农村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减免农业税,村干部工资纳入财政列支,当干部可以有一笔稳定的收入。粮食以保护价收购,收粮的任务免除了。农田基本建设不再被当作例行任务,修路、植树等逐步由国家投资来完成。强硬的计划生育政策随着人们的观念转变也有所趋缓,罚款也不会再导致超生户一无所有。而更为重要的是村集体有了一定的收入。除了政府补贴和一些项目投资外,村干部还可在土地上作一些文章。土地的价值越来越高,占地需求越来越旺。集体机动地和荒地或出租或承包都可以得到一部分收入。国家或企业占地,补偿款除分给农户一部分外,其余作为集体留成,使村干部有了较大的支配权力。有两家私营的煤炭运销企业在本村占用耕地,建起了运煤专线。村集体与煤站之间可以有一些互惠往来。比如用工,村干部推荐的人当然是首选。煤站需要铲车、装载机等,村干部可以放在那里挣钱。这种情势下,人们对权力的攫取变得热心起来,竞争逐步激烈,竞争手段也变得多样化。

通过以上记叙,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印象,即对村政权的竞争,多数是一种趋利行为,荣誉感和使命感是次要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样的行为意识无可厚非,我们着重要做的有两件事,一要通过监督和制度约束确保他们获利正当,二要在法律和民主的前提下和过程中选贤任能。

同类推荐
  • 文动九州

    文动九州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远古妖蛮纪元,羲皇联盟人族百余部落射杀龙脉与华野,后黄帝建城邑、仓颉定文字、禹皇治江河,人族方兴。及至夏氏集兵数百万,逐战异族,问鼎中原,拓土三千里,自号为天子,分封王公诸侯,人族数次中落中兴,至诸圣时代,武道昌隆,百家争鸣,文道初兴。西元黄州江陵有秦氏少年,武能镇国,文能传世,于乱世崛起!
  • 现在是过去的未来

    现在是过去的未来

    一个小人物回到过去,为了穿越回来一生努力的故事(第一次尝试写作)
  • 战国之伊势征途

    战国之伊势征途

    我不会写简介!我不会写简介!我不会写简介!
  • 君主皇权

    君主皇权

    千年君主重生,为了再登皇权巅峰,展开了一场铁血故事,与臣斗智,与兄斗谋,与敌斗勇,疆场杀敌为国战,再现昨日帝王篇!后宫的恩爱情愁,沙场的热血沸腾,官场的勾心斗角。看我讲述异界皇权历史!
  • 再造世界的100个奇迹(下)

    再造世界的100个奇迹(下)

    人类的历史,犹如一串华美的项链,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的事件连接而成的。那一个个辉煌的瞬间,便是历史链条中璀灿的宝石与珍珠,它熠熠生辉,警示着后人。
热门推荐
  • 网游欺诈猎人

    网游欺诈猎人

    游戏中,永远有一种人,他们被称作骗子,可只要小心也可避免被骗。然而高明的骗子,却能让你在小心提防之下,亦能骗的你倾家荡产,或者陷入绝境。他们被称为欺诈师。林易在被一个高明的欺诈师骗入绝境之后,启动残卷自毁程序,回到了两年前游戏刚刚开始的时候。然而这一世,林易不再是一个被狩猎者。拥有丰富游戏经验,和知晓大量游戏骗局的他,要成为传说中最为恐怖,最为狡诈,在世人眼中属于黑吃黑,专门以猎杀欺诈师为食物的欺诈猎人。
  • 梦境世界搬运工

    梦境世界搬运工

    清晨,王航睁开眼睛,看着窗外明媚的阳光,有种梦境和现实重合的不真实感。。。从此,一部部梦境世界优秀的作品登上这个世界的大舞台…
  • 回溯2001

    回溯2001

    一扇门,推开了2001年的时光,这一世,杨淮发誓要活出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 初时似火

    初时似火

    是年少时青涩的不惧和无所一顾,倘若一切只如初时。
  • 不在奥林匹斯的众神

    不在奥林匹斯的众神

    人们从未见证神的存在,就在所有装神弄鬼的半神都骗不下去时,真正的半神出现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细雨烹茶

    细雨烹茶

    本书主要包含近体诗、古体诗文、词等内容,诗歌内容清新雅致,适合闲余时间品读,对当前古诗领域补充了一定的空缺。
  • 盛炎之空

    盛炎之空

    剑与魔法的故事,从搬运工尤嘉第一次以活人为货开始。
  • 一世绝尘

    一世绝尘

    秦商,在刀与血夹缝中生存的苦逼娃,却是一个在豪门大宅长大的富二代。五年前,在一场大风大浪中,荒凉远走,五年后,带着点小沧桑小理想小野心回到了杭城。是要一世绝尘般卷起一场腥风血雨,还是依靠在繁茂的绿荫下,混吃等死?这是一个像疯狗一样的男人。
  • 历史系江湖

    历史系江湖

    历史系研究生秦冲的毕业论文答辩屡不通过,有一天夜里,秦冲开车遇到一位神秘的白裙子姑娘,那姑娘道出冤屈并要他帮她报仇,作为交换条件,会有一位美丽女王拿着一把打开历史的金钥匙,陪秦冲一起走进历史深处,等他回来的时候,无论论文通不通过,他都堪称著名学者。秦冲拨开一层层历史迷雾,经历一段又一段传奇,多年已过,王者归来时,却只想做一个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古代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