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是谋士,谋士的作用在战前分析敌我优劣,能不能打,怎么打,更关键的是,打赢了能得到什么。
范增告诉项羽,六国联合起来的时候,秦国只能据守函谷关。但是六国纷争不息,所以秦国可以各个击破。如果今天赵国被围了你不去救,那么所谓的联盟就成了一纸空文,秦国会一个一个收拾,最后楚国也不能幸免,所以一定要打。
项羽说知道,如今诸侯国联军二十万,是联军的巅峰阵容,秦军四十万,是秦军最弱的时候,此时还打不过,以后就更没有机会了。
范增说,既然要打,我们就要看,打赢了我们有什么好处。打赢了,以后你就是名正言顺的盟主,其他国家就要听你的号令行事。那就是你一战,打败了秦军,还让诸侯国归心,你取而代之想当天子的梦想,不就实现了。
项羽顿时恍然,既然战胜了有那么大的好处,那么更是要打了。
范增:所以这一战,不但要打,还要打得漂亮,还要领着头打。各国援军相互猜忌,不肯向前,你就要率先出征,只要你打赢了,其他诸侯国的联军自然会过来听你调遣。
项羽点头,心中有了计较。
范增反问,可是宋义是主帅,若是不听你的,你当如何处置。
项羽一笑,不管他听不听,我都要杀他,否则赢了功劳是他的,我又怎么当天子呢?
范增点头,儒子可教也。
项羽认范增为亚父,并不仅仅在于范增会打仗,更多的是他会筹谋。打仗,有自己就行了,范增则会指出,往哪打、该不该打,而这是自己缺乏的,所以项羽对范增很尊重。
如今军中,次将项羽、末将范增合力要杀卿子冠军宋义,宋义只有坐以待毙的份了。宋义很有谋略,用兵也很谨慎,可是若由他继续领兵,估计最后也只有兵败的份。
项羽去劝宋义发兵救援,宋义自然晓以大义。项羽于是趁势杀了宋义,而后召集军中将领。
项羽说,宋义贪生怕死,迁延不进。楚王已命我杀了宋义,帅你们出征,你们可有异议?
军中将士表示,楚国本来就是你们叔侄建的,如今项梁将军战死,项将军本来就该当主帅的,我们绝对服从。
摆平了军中事务之后,范增派使者送信给楚王,表示宋义按兵不动、居心叵测,军中将士愤慨,项羽已经杀了宋义。为了楚军的团结稳定,建议楚王遣使任命项羽为主帅,发兵救援赵国。
楚王看了信后,既惊且怒,还有些害怕,毕竟事情已经发生了,总不至于把项羽逼反吧,于是认命他为主帅,善言笼络,吃足了哑巴亏。
此时的楚军上下,人才济济,项羽也信心十足。不过用兵先胜而后求战,试一下对方的势力,也是很重要的,于是派遣大将英布、蒲将军率领两万军队,渡河作战。
英布,周朝封皋(gao)陶的后人为英国,英国被楚国灭亡后,国人以国为姓。
英布年轻时算卦,人家说你当在受刑后封王。后来英布犯了秦法,受了黥刑,就是脸上刺字。英布对人说,我快要封王了。旁人于是叫他黥布,算是外号了,要是劓(yi)刑,那估计就叫劓布了。
秦始皇修筑长城、骊山陵,除了民夫外,更多的是刑徒,反正你们犯了罪,在牢房里总不能吃白饭,干脆过来从事基建算了。
刑徒们在骊山互有团队,强者称王。黥布因为很能打,所以跟刑徒头们混得很好,当时都互称豪杰吧。不知道是花了钱还是如何,黥布从骊山哪里回到了楚国,否则就加入章邯军作战了。陈胜反的时候,黥布也聚集了几千人的队伍,最后投奔项梁,在他麾下做事。
蒲将军则是黥布的老搭档,两人一起起的兵,如今又是一起担任前锋,率领两万士卒过河,跟王离的秦军作战,竟然还打赢了。
项羽大喜,于是率领全部部队跟进。
赌徒心理,赢了还是那么都有,输了就万事皆休。
项羽知道能不能当天子,就看这一战了,于是渡河之后,所有船只一并摧毁,将所有炊具一并抛弃,只带三天口粮,胜了就光耀万世,败了就一败涂地,不留余地。
白起率军攻打楚国的时候,曾说,孤军在外,军中将士以军为家,故而十分团结,因为别无去路。
老子说,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就是,抱着必死之心的敌人,不会考虑生路,聂政刺杀韩傀一样,杀完后自知逃生罢了,干脆毁面自杀,以免受辱。而怎么都要活下来的人,你可以利用他这种心理,围三缺一啊,设伏啊,或者谈条件让对方投降啊,以此俘虏了他。
此时的五万楚军,真是前有追兵——王离军,后有堵截——黄河,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而人总是想活下来的。楚军要么团结一心,打败秦军活下来,要么失败之后纷纷请降,一败涂地。
关键在于,楚军要死不死的站在了王离军运输军粮的要道上,要么你打死我,要么我饿死你。
听闻楚军动了,诸侯国军震动了,纷纷前来围观,表示不支持、不参与、不鼓励的原则,在营寨处深壁高垒,坐观两虎相争。
而秦军那边也据说起了内讧,《史记》说,章邯令王离如何如何,王离身份尊贵,三代为秦军主将。章邯虽是九卿中的长官王族财产的少府,但是我并没有查到他家世如何。
章邯和王离不和,虽是联军也是各自为战,各有自己的依仗部队,未必没有消耗对方的想法。
楚军作战,项羽身先士卒,九战九胜。秦军虽多,可是却没有攻过去。
昔日吴起率精兵五万,在西河打败号称四十万众的秦军。如今项羽率军五万,击败两路号称四十万的秦军,真是惊人的相似。
不过,各路诸侯的十五万军马,在看准时机之后肯定也出手了,包括被困在城中的赵军。楚军相当于一出手就全力,打败了最强的秦军,而后跟风的人一哄而上,最后将秦军击败。
公元前207年9月,王离十五万秦军溃败被歼灭。
据说秦将苏离去章邯军中送求救信,被章邯弟弟扣下来,而后秦将苏离被楚军所杀。
副将涉离见兵败,说项羽这人,残忍好杀,听说之前攻破的郡县,所过无不虐杀,我已经是辱军之将,不忍再次受辱,于是自焚而死。
主将王离,有说被杀,有说被擒,有说被擒后被杀,毕竟王翦击败并杀死了项燕,不过已经不重要了。
记得王离兵败前,曾有人评论说,王离三代为将,听闻将军之家,三世而斩,估计王离会兵败。
想想蒙恬、蒙毅,也是将军之家的第三代,王离也是第三代,春秋战国还有后世,有数不尽的例子,少数突破了第三代的规律,不过后代籍籍无名,也有第二代就夭折了,比如赵括。
有时候也不是第二、三代将领没本事,蒙恬有能力,却因为站错队而被杀。周亚夫是开国将领周勃的儿子,又帮助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由大将军升任丞相,可是居功自傲,汉景帝于是将其下狱,周亚夫绝食而死。
李敢是李广的儿子,霍去病的部将。李敢因为父亲之死去找卫青算账,霍去病听后在围猎的时候一箭射死了李敢。李陵是李广的孙子,与匈奴作战,五千步兵打的匈奴单于只想撤兵。后来李陵兵败被俘,汉武帝杀李陵母亲、妻子等人泄恨,李陵于是归降匈奴,匈奴单于将女儿嫁给李陵,以示宠信。后来苏武回到汉朝,将李陵的真相告诉汉武帝的儿子汉昭帝。
汉昭帝于是想召回李陵。李陵回复说,如果我母亲等人没被杀,我会回来的,可是我母亲都被杀了,武帝又杀了我全家,我回去还做什么呢?
王翦、王贲一定没想到,短短十年后,当年战无不胜的秦军,已经沦落到这种地步,自己的子孙竟然兵败,泉下有知,该作何感想。
将军之家,三世而斩,算是一个定数吧。
章邯听闻王离兵败,知道局势已经难以挽回,也有推测赵高跟章邯不和,想要趁机夺了他的兵权。
范增派遣谋士去说服章邯,对他说,白起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尚且被秦王所杀。你一心为秦,功大也不能裂土封王,还有功高震主之危,不如归降楚军,待攻破咸阳后,封你为秦王,如何?
内忧外困之下,章邯最终选择了投降,是啊,投降后可以获封秦王,不投降既要抵御诸侯联军,又要防备朝廷内的刀子,着实心力交瘁,不想再撑下去了。
章邯于是率众投降。
章邯曾经击杀了项羽的叔叔项梁,但是范增告诉项羽,你一定要接纳章邯,取信于天下,这样别人自然归顺你。
各路的诸侯将领,进入楚军营寨的时候,都是跪着前行,不敢抬起头看项羽。
项羽终于一战而成为天下的上将军。
不过,对于二十五万的刑徒军,项羽和范增的意思是一定的——杀。
二十五万刑徒军,跟诸侯联军一样多,今日迫于局势不得已投降,未必不会反叛,那时候联军休矣。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有资格反叛你,还呆在你身边的人。
项羽于是命令黥布、蒲将军,将二十多万秦军全部坑杀,以绝后患,不过章邯等将领因为投降有功,还是留下来了。
章邯很识时务,如果早知道秦军会被坑杀,怎么都不会投降,毕竟他要对手下将士负责,实在不行自己仗着军队也能打一片领土的。可是已经被杀了,自己也没有了筹码,再去反叛,秦人不会原谅自己,项羽也不会放过自己,只好认命。
天道好还。
不过,据说项羽还是留下了一只秦军。
蒙恬、王离帅秦军在燕赵边郡和匈奴人作战时,吸取了赵武灵王等人的作战经验,开始吸纳林胡等塞外人参加秦军,这帮人精通骑术,熟悉草原,帮助秦军驱赶了匈奴人。
王离率军南下,也将这些林胡骑兵带了回来,据说有三万人之多。王离兵败,属下被俘被杀,这只林胡军估计是投降了,毕竟是投奔个前程,跟谁打工都是打工。
项羽很看重这只军队,将其收编入本部兵马内,并且开始详细研究骑兵战法。
双马镫一般认为是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出现的,考古发掘的时候也发现北魏、晋代陶俑中有双马镫。然而反过来想,也就是目前发现的秦汉时期的马都没有马镫。
马镫是个很简单的发明,可以上马方便,也可以作战的时候用脚蹬着马镫,有了受力点后可以腾出双手,或是挥动武器,或是射箭,都能够很好的发挥战斗力。故而有种说法,没有马镫的骑兵作战力只有五分之一。
而那个时候,中原人想了个更聪明的注意,就是用战车代替马镫,能够让在站稳,并且在战车上射箭,还可以往来驰突。那时候君王做的马车或是作战的战车,一般都是用两匹以上的马来拉车的,所以驾车是个很技术性的工作,比今天开车简单不了。
所以,战车面对只有五分之一战斗力的骑兵,还是很占优势的。
穿越到三国的人,都知道给属下骑兵配备马镫,并且告诉骑兵,就算马匹死了,你也要把马镫给我带回来,不能让对方知道了马镫的用处。
三国时没有马镫,也是一种共识。不过在骑兵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一种单边马蹬,可能是纯粹上马方便等作用。
没有马镫的年代,骑兵的最大战斗力在于挥刀作战,利用马匹的速度和高度优势,碾压步兵,不过对方一旦竖起长枪兵,骑兵也不会傻到以一换一,毕竟也有养一个骑兵,相当于养十个步兵的说法。
项羽战后,威望空前提高,趁机收编了不少杂牌,实力扩大,将士信服,开始将目光瞄向了咸阳。
而此时的咸阳,也非常有趣。
秦二世朝上问大臣们,陈胜的事该如何定义。
群臣有的说是叛乱,有的说不过是盗贼罢了。
博士叔孙通站出来,说先皇毁了六国城墙,又收拢天下兵器铸成了金人,有秦法在,怎么会有人造反呢,陈胜等人不过是一群盗贼罢了。
秦二世大喜,认为说的很有道理,于是把那些说陈胜是反贼的人治罪,罪名是“非所宜言”,意思是用词不当吧。
而赵高则玩了另一手,在朝廷之上牵出一头鹿,对秦二世说,这是一匹马。
秦二世说,这马怎么长的鹿角。
赵高说,这是一匹长着鹿角的马,所以下面人献给陛下,是祥瑞啊。不信陛下问问群臣,此事很出名的。
群臣于是纷纷附和。
秦二世将信将疑,以为真的是天生异相,很高兴。
赵高见朝廷大臣无人敢反对自己,知道时机已经成熟。
后来起义军越演越烈,赵高于是派人去逼宫。
秦二世如梦初醒,于是说,我愿意让位,把我封做诸侯王就好。
不允。
秦二世说,万户侯也行。
不允。
秦二世所,当个百姓就好了。
不允。
公元前207年9月,二十四岁的秦二世被杀,当皇帝不过三年。
秦二世至死也不明白,秦国历来的国君,都是信任一个大臣,将国事托付给他。自己也是如此,为什么以前没有事,轮到自己的时候,就会有事呢?
以前各国都在,一个家族想要夺取政权,非要经历几代人努力,恩威并施这才实至名归,得到各国的默认,取而代之。否则,就算你占有了秦国,其他诸侯国也会过来讨伐你的。
而今天下归一,赵高只要搞定内部就好,李由战死,李斯被杀,秦始皇的老臣都死光了,王离、章邯在外作战,其它的都不敢跟我作对,我安排亲信把手关隘,自己在内部举事,那么自然能成功。
秦二世以赵高为师,赵高却把秦二世作为一个阶梯。在下面的时候,就要攀附这个阶梯上位,等上来了,就要踩着阶梯往上爬。
赵高,其实也是另一个吕不韦。
不过赵高还是失算了,当他带着秦二世的传国玉玺准备即位的时候,群臣们默然,既不反对,也不同意,也不愿意参拜。
坏就坏在赵高的身份上了,你是一个宦官,本来地位就低。后来仗着秦王宠信,把持朝政,排除异己,大家都让着你。
可是如今你想当皇帝,大臣们就得向你跪拜,也着实太有失体统了。
大臣们非暴力不合作,赵高也无奈,毕竟那么多大臣,总不能都杀了吧。秦国之内,自己固然势力大,掌管着咸阳军队,可是一个个家族根深蒂固,子弟们也有不少在咸阳军队里面服役的,你要杀人家还不都反了,就算不反,你总不能所有事都自己做吧,总的有大臣帮你做事吧。
当然最终让赵高放弃的还是天意,据说赵高要即位的时候,忽然起了异变。赵高害怕了,连赵高自己人都不愿意跟他往这条绝路上走了,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立公子子婴。
子婴即位5天后,诛杀赵高,毕竟反相毕露。子婴取消了帝号,称为秦王,想要和诸侯国联军讲和。
然而46天后,刘邦率军入关,子婴投降。
自秦国分封以来,秦穆公称霸,后来商鞅变法,锐意夺取天下,花费一百五十多年,七代君王的努力,终成帝业。历经十三年,传承三代君王,而后覆灭。
一夫作难而天下响应,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