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356700000005

第5章 微型小说,文坛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文学报·手机小说报》执行主编凌鼎年访谈录

作者简介:

凌鼎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秘书长、美国“汪曾祺世界华文小小说奖”评委、香港“世界中学生华文微型小说大赛”总顾问、终审评委、蒲松龄文学奖(微型小说)评委会副主任、全国高校文学作品征文评委。发表过3000多篇作品,出版过22本集子,作品译成英、法、日、德、韩、泰、荷兰、土耳其、维吾尔文等9种文字。

陈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小小说作家网特约评论员。

陈问:德国汉学家顾彬说“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他所说的“当代文学”自然包括微型小说在内,您如何评介顾彬的言论?

凌答:顾彬教授是一个生活在西方国家的汉学家,他从另一个视角看中国当代文学,用不同于中国国内的审美标准来衡量、评判中国的当代文学,至少为我们提供了新的阅读、批评的参照系。

据说顾彬教授的阅读量还不小,但好像主要是阅读长篇小说,他是否读过中国当代的微型小说作品,我不清楚。就我所了解的情况,海外翻译中国当代微型小说的有加拿大黄俊雄教授翻译出版的《中国当代小小说选》,美国穆爱莉教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喧闹的麻雀》、美国祁守华教授翻译,在美国加州石桥出版社出版的《珍珠外套》等三本英文版微型小说集子,其他都是单篇翻译;而中国国内翻译出版的,只中国文学出版社翻译出版过一本英文版《中国小小说选》、一本法文版《中国小小说选》,可能还不足以引起海外汉学家的关注。从顾彬教授提及的几位作家与作品看,很可能他还未顾及阅读微型小说,那么,他说的中国当代文学应该不包括微型小说,我们又何必自作多情说微型小说包括在顾彬教授的批评范围呢。

顾彬教授说的,正确与否都属一家之言。也许,他的评价不无偏颇,但对中国的文学界确乎是敲了一记警钟,值得我们反思。这帖猛药,如何消化,能起到多大作用,现在还很难说。

我在想,不管顾彬教授有没有说到微型小说,对我们都不失为一种参考意见。有人敲警钟,比一味自我陶醉要更有利中国文学的发展。真正优秀的微型小说作家,就要把自己的作品放在世界文学之林这个大范畴来比较、审视、立足。

陈:新加坡作家林高认为:大陆微型小说作家写得太实,缺乏想象力。您是否同意他的观点,您认为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需要解决那些方面的问题?

凌:新加坡的林高是我1994年在新加坡开首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就认识的作家,如果我记忆没有错误的话,他在这次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就是《微型小说是与诗嫁接的文体》,他素来提倡微型小说与其他文体嫁接、相融,作为一家之言,当然无可厚非。我与新加坡的华文作家很熟,可以这样说,新加坡的华文作家我大部分都认识,也读过不少新加坡作家的微型小说,还为多位新加坡作家的微型小说集子或作品写过评论,因此,对新加坡的微型小说还算有点发言权。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看,新加坡的作家的微型小说里,或多或少渗透出西方小说的元素,以及不同于大陆传统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等,他们的不少微型小说作品更像大陆的随笔、小品文,特别是董农政、希尼尔等作家的微型小说,不仅想象力匪夷所思,就是叙述方式,文字表达,也与中国传统文学有较大的距离,我估计大部分中国读者似懂非懂,一知半解,这应该与阅读习惯、欣赏方式也有相当关系。其实新加坡的微型小说也并非都是云里雾里那一类,也有现实主义的作品,就看如何比较,拿那些作品比较。

中国的微型小说量太大了,参差不齐,就整体来说,写实的占了大头,但比之新加坡的某些作品更像小说。当然,玩黑色幽默、荒诞派手法、魔幻主义的也大有人在,如果将这些作品去和新加坡的微型小说作品比较,中国的微型小说作家也不缺乏想象力,缺乏的只是思想,显然,新加坡的作家落笔比我们放得开,比我们率真。我们有形的无形的条条框框太多。

中国有中国自己庞大的读者群,如果都像新加坡作家那样写微型小说,恐怕海外的读者没有争取到,本土的读者先流失了一大半。君不见,当年玩先锋写作的那一批探索性作家,已基本上回归到了现实主义写作的路子上来了。为什么?要知道,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探索永远是一小部分人的事。

陈:您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您渊博的学问是密不可分的,您家里藏书逾万,这在微型小说作家中是首屈一指的。据我知道,有不少微型小说作家基本上不读书,作品却火山喷发般发出来,有的作品还非常叫好,甚至获奖,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您认为读书写作是一种什么关系?

凌:你缪奖了,我只不过在微型小说作家中,算是多发了几篇作品,多出版了几本集子而已,谈不上多大的成绩。我藏书逾万这不假,但是否在微型小说作家中是最多的,我不好说,但我敢大言不惭地说:我收集的微型小说集子肯定是全世界最多的。

关于微型小说作家读不读书的问题,我读到过有作家自己写的文章,说自己从来不买书,不读书,照样创作云云。说心里话,我真的很佩服这样的作家。你想想,不读书也能写,作品还源源不断,这是多大的一种本事,我是学也学不来。常言道:各人各法,只要得法。如果真有人从不读书,照样创作、得奖,可能属于天才吧,我不眼红,不妒忌,我辈这种笨人,不读书是写不出作品的,至少写不出好作品。所以我的书斋起名为“先飞斋”,就是笨鸟先飞之意,所谓先飞,就是先读点书,充充电,再动笔写。

作家通常有两大类,一类是生活型作家,一类是学者型作家,前者或写自己,或写自己的家族,或写身边的人与事,总之主要写他熟悉的种种;后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识比较丰富,视野比较开阔,有思想,有观点,他把自己的思考融入到人物身上,融入到故事中间,题材相对宽一些。

读书少的作家,或者说生活型的作家,往往后劲不足,很可能面临题材枯竭的窘况,自觉不自觉地会出现重复自己,重复别人的尴尬。

我可能属于介于生活型与学者型之间的那种作家,我在煤矿呆过二十年,又在政府机关干了二十年,最底层的与最上层的,我都有所了解,而且,除了西藏,我跑遍了国内所有的省份,还去了十几个国家与地区,应该算是有点生活底子的。我不敢说我读进去了多少书,但在微型小说作家中,很可能我是读书最多的一个,我光读书笔记就有一大摞,有些很冷门很偏科的书我也涉猎过,至今我依然养成了每天看书的习惯。我从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到现在还能写的出,我想与我不断读书,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大有关系。

陈:赵禹宾先生有句话说得非常精辟:“小小说是瞬间爆发的艺术,但能量的储备却要靠平时积累。”您认为积累包括哪些方面?积累与创作的关系怎样?

凌:赵禹宾是我多年的好朋友,他多年担任《小小说月刊》的主编,对小小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过对前半句我保留看法,对后半句我十分赞同。

我认为所谓积累,主要有四方面,第一是文字功底的积累;第二是生活素材的积累;第三是思考深度的积累;第四是人脉关系的积累。

评论家口中的“学生腔”,就是指文字青涩,滥用修辞,语言不过硬,叙述不过关,而文字老到老辣,就是指文字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这需要在实战中练习的。

老写手都知道,情节是可以虚构的,细节必须来自生活,平时不观察生活,不积累素材,拿什么写。我从不临到动笔找素材,得力于平时的做有心人。

我曾说过微型小说作家缺少的不是精彩的故事,不是个性的语言,不是独到的结构,不是鲜活的典型,而是深刻的思想。思想哪里来?学习得来,思考得来,交流得来,碰撞得来,越钻越深,越思越广,这也个过程,这也是一种积累。

我说人脉的积累,可能有人会说我俗气。其实,我本可以不说,装清高样,但这实在是存在的,又何必刻意回避呢。你认识的朋友越多,机会就越多,你认识的朋友层次越高,你机会的档次就越大。举个最简单而实际的例子,出版社委托我主编一本微型小说选本,我肯定首先想到那些平时与我熟悉有交往的作家,因为我有他们的电话、手机、电子信箱,联系方便,彼此也有信任感。

陈:现在,全国每年发表微型小说作品2-3万篇,作品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真正优秀作品不多。您如何看待重复现象?您认为数量与质量是一种什么关系?

凌:我觉得这表述是否稍稍改一下,改为“良莠不齐,优劣混杂”,真正优秀作品不多这种现象并非微型小说一种文体特有,其他文艺品种何尝不是如此呢。

说到重复,作家确实要比画家、书法家、歌星、影星、笑星吃亏,书画家可以重复,作家就不行。比如你以画梅花出名,人家慕名求你梅花,你画了菊花,人家可能还不高兴呢。特别是那些唱歌的,有的一首歌唱了一辈子。

作家永远不能重复,大作家不能,小作者也不行,就算是同一篇稿发了两个刊物也会被说成一稿两投,所以作家被称之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作家的作品重复自己重复别人都是要不得的,是对不起读者的,这是作家江郎才尽的表现之一。写不出千万不要硬写,而应该去读读书,充充电,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嘛。

不过有一种观点要澄清,就是写的少就是精品意识,写的多就是粗制滥造,我看不一定,这要辩证地来看。分析我国当代微型小说文坛,那些被称之为经典作品的,大都出自那些创作量比较大的作家之手。其实,写得出谁不想多写呢。微型小说的优秀与否,与写多写少没有必然联系。优秀微型小说一半靠题材,一半靠作家的思想与技巧,有些好作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并不是你有精品意识了,想写个精品,就能写成精品的,想写个获奖作品就能获奖的。更确切地说,有数量才有质量,写多了总有好作品。过错不在多写,而在轻易地投出去,有些质量不咋样的作品,如果不发,权当练笔,那读者就不会诟病了。

陈:冯骥才说过:“文学不允许雷同,无论与别人,还是与自己,作家连一句用过的精彩的格言都不能再在笔下重现,否则就有抄袭自己之嫌。”当下的微型小说界,题材撞车,手法雷同现象相当严重,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凌:这个问题与上面的问题有重复之处,也属于雷同。有人说一不小心写成了《红楼梦》,我看很可能一不小心写出了重复。

微型小说与中长篇小说不同,因为篇幅短小,年产量高,重复的概率肯定要比中长篇小说高,而且在中长篇小说领域,基本上都是正儿八经的作家,不少还是专业作家,而微型小说界,以文学青年为主,以业余创作为主,那些刚涉足文学的,往往会以模仿起步,虽然重复,让读者很反感,但面对那些可能是处女作的文学爱好者,你又能如何指责批评他们呢。当然,如果是小有名气或成熟微型小说作家,那有另当别论。

在文学评论或者说文学批评方面,我一向的观点:对年轻作者要鼓励多于批评,给他们创作的信心,成功的希望;对成名作家要严厉,可以挑剔,只要是善意的。

陈:您认为微型小说能纳入鲁迅文学奖评奖范畴吗?请您展望一下微型小说的前景与未来。

凌:以我对微型小说的了解,我个人认为:微型小说纳入鲁迅奖评奖范畴那是迟早的事。就像刀郎的歌,开始音乐界谁当他回事,但当满街都在传唱刀郎的歌时,你能无视他的存在吗?郭德纲未成名时,不就在小剧场里讨生活吗?那时那些高高在上的有话语权的谁会想到请他去央视演出呢。官场里有一句“有作为才有地位”,很有道理的,鲁迅奖争是争不来的,得靠我们一起努力,把这文体做大做强作优,到时用不着去争,有关方面自会考虑的。

想当年,有些文坛大腕是颇不屑读微型小说的,以极轻视的口气谈论微型小说,评论家也耻于评论微型小说,唯恐让自己掉价。认为微型小说是小儿科,难成气候,是很普遍的说法,但时至今日,这种说法大大减少了,学院派也开始关注微型小说、评论微型小说。虽然微型小说还未纳入鲁迅奖的评奖范畴,但至少已成为媒体的一个话题,成为文坛开始关注、谈论的话题了,这无不说明微型小说离鲁迅奖越来越近了。

当微型小说越来越多地进入海内外教科书,开始影响一代人的时候,鲁迅奖评不评微型小说实在已不重要了。

微型小说、小小说正在做大,请看事实:2009年底,美国成立了“美国华文小小说总会”,策划了“美国汪曾祺华文小小说奖”,每年评一次;香港举办的第二届世界中学生华文微型小说大奖赛又开始了,一等奖依然一万港币,还有四天三夜的免费夏令营。大陆更热闹,杨晓敏、高长梅、尚振山、滕刚各有庞大的出版微型小说、小小说丛书的计划,今年年初,天津出版传媒集团、番薯网、中大文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有望传媒、微型小说月报等又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中国微型小说数字航母启动仪式,将在天津建立”微型小说基地“共同构建中国微型小说”数字航母。这对微型小说来说都是利好消息。微型小说的前景还用我多说吗?

(载中国作家网2010年2月8日,《江苏微型小说》总第2期,《悦读时代》2010年第3期)

同类推荐
  • 富豪俱乐部前传

    富豪俱乐部前传

    东北穷小子李晓天离乡背井,身揣几百人民币只身独闯南方。在那边热土,他从一个一文不名的民工仔开始了自己的奋斗之路。为了生存,他当搬运工,又历经金融公司职员、汽车公司业务员、销售经理,直到逐渐摆脱贫困,拿到房产项目,迈入成功人士阶层,成为富豪俱乐部的会员。但当他踏入豪华大门的那一刻,却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俱乐部里的各色精英人士、美女佳人,应酬圈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生意、运作、跑官、圈钱,李晓天在这个温柔乡中如何自处?他又怎么样用自己得到的一切去交换更大的利益?请看由天佑编写的长篇小说《富豪俱乐部前传》。《富豪俱乐部前传》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发行。
  • 怪影迷踪

    怪影迷踪

    一张神秘的纸条,一个延续了三十年的情仇爱恨。造孽者一个个的神秘死亡,搅得当地人人心惶惶。公安局鉴定,尸体旁的纸条乃是三十年前被害者的笔迹。莫非真的是鬼杀人?然而,世间是没有鬼的,一切都是那个家伙所为。鬼能杀人?能杀人者唯人心也!
  • 春秋战国:一段你应了解的历史(第一卷)

    春秋战国:一段你应了解的历史(第一卷)

    春秋战国的历史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可谓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那个时代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比如勾践和屈原;陌生的是那个时代距离我们实在太过遥远了,这段历史的故事和背景对我们几乎是一片空白。 虽然是很遥远很陌生,但是春秋战国历史却是我们最应该了解和学习的一段历史。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文化和民族文化就起源于此,它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孩童时期”,深刻影响了我们中国人的政治、思想和文化。
  • 穆斯林的葬礼

    穆斯林的葬礼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这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的心路历程,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着力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文学画廊中前所未有的人物群像,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 躲去天堂

    躲去天堂

    一群在生活的沉浮,情感的起落中,慢慢变得心智成熟的孩子们,突破一个个横隔眼前的障碍,只为完成一种叫做自我的成长,不管是笑与泪,都是那么真实的呈现,因为滚烫的不止是血液,还有一颗颗用自己的心跳来感应命运变化的心。
热门推荐
  • 爱过你一生所幸

    爱过你一生所幸

    初识,我对你一见钟情,你对我毫无感情。第一年,我努力把成绩提上去,只想和你出现在同一个榜单。第二年,我听说你喜欢打篮球的女生,我开始锻炼身体,学打篮球,想在球场上引起你的注意。第三年,我向你表白了,你说不喜欢我,让我趁早死心。第四、五、六年,我还是向你表白,你依旧没有同意。第七年,我依旧不死心的向你表白,出乎意料的是,你同意了。第八年,我们订婚了。第九年,我们在筹备婚礼。第十年,我终于死心了!
  • 被花哥死情缘之后

    被花哥死情缘之后

    高举苍花cp!作为苍花cp头号的粉丝,祁莫非在剑三有个执念,希望英姿飒爽的盾娘背后永远有一个奶装的花哥焦点自己。在被四个花哥花式死情缘之后,身为盾娘的祁莫非还是对花哥这个体型讨厌不起来,总想着会不会与“孙萚”一样的神仙人物会成为自己的狗屎运?系统提示您,这次采花好像采到宝了呢~女主:祁莫非粗线条被渣好多次仍爱花哥如初恋的盾娘男主:郁青山慢热花哥(有时会有神仙操作)1V1HE甜文游戏背景:剑侠情缘网络版叁(已A玩家的小执念==)
  • 全京城都劝我改嫁

    全京城都劝我改嫁

    丞相嫡女甄宝姝肤白貌美气质佳,可惜被个恶霸拱了。某天宴会,甄宝姝看向门外那满身煞气、身周三丈皆无人敢接近的恶霸。贵女们低声问,“将军好凶,杀气好重,他在家打人不?”甄宝姝点头,“打,他打人超凶。”众贵女怜悯的目送她亦步亦趋跟着恶霸将军走,这么听话,是被打怕了吧?回家后,恶霸将军温柔搂着她,“又在外面黑我了是不是?”她爱不释手的摸他脸,“怪你太俊了,我都很努力去黑你了,还是有好多人想做你小妾,愁人。”他轻笑着出谋划策,“那肯定是黑得还不够!明儿你就跟她们说夫君我鼾声像打雷,吃饭吧唧嘴,三月不洗澡,全身都有味。”她笑得花枝乱颤,一如初嫁他时那般少女姿态。他深情拥着她,能将她宠得白发苍苍时也如少女般天真烂漫,是他这辈子最大的心愿。(甜宠,双洁,轻松萌文)
  • 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

    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用制度管理员工的前提、律人先律已、尊重员工的想法、用制度培训员工、用制度激励员工、用制度管理情绪、用制度管理薪酬福利等。
  • 魔妃每天都想跑路

    魔妃每天都想跑路

    “女人,招惹了本王,就要负责到底!”追妻路上,论不要脸,权势滔天的魔尊殿下薄宸夜表示,他还没怕过谁!*世人皆知,叶家嫡女容貌丑陋,天生废柴,性格懦弱,人见人厌,人见人欺,当她被迫绑上他,众人纷纷惊觉,原来丑陋的嫡女,竟是貌若天仙,一身强悍修为,更是惊艳整个大陆。而那个自一开始,就慧眼识珠,霸道将她扣入怀里的男人,则是亲手掐灭一朵朵桃花后,满是委屈的望着眼前笑颜如花的女子,可怜巴巴道,“璃儿,何时可以为本尊添个宝宝……”谁让他家璃儿魅力太大,再这样下去,怕是情敌能饶整个东晋国好几圈了……
  • 九星天域

    九星天域

    太古时期,天地中充满了浓郁的死气。这世界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浩劫。传说中的九幽冥域,十二仙宫纷纷现世。一名在家族中备受欺凌的少年,即将开辟一段传奇之旅。
  • 国民巨星是女生

    国民巨星是女生

    何洛洛,出国十二年,一朝回国女扮男装把何家搞的天翻地覆。手撕白莲花,吊打绿茶婊便宜小三,还不小心成为电竞界大神。但是,她惹上了一个麻烦精。江某:媳妇,你不要信那些小粉丝们,她们都是馋你身子。何某:滚犊子,你先把你手拿开!(本文不渣不虐,甜宠文,女扮男装,男女主双洁)
  • 超仙传

    超仙传

    浩瀚宇宙,万灵主宰,欲念成痴妄成灾。三界神人,超仙凡体,一念俱灰万灵尽。帝听风本是一个弃子,遭“发资”“仙资”“根资”三拒终入仙门。身怀多重秘宝自护逆天,又有仙界神龙“续命”与冰炎相助。行大道玄幻奇境,空之禁秘境险生。一缕分神独闯修真界,借凡人之躯塑万灵之体。帝听风凭借逆天功法,扶摇直指逆天而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修真至诚终归超仙至尊。一修执天下,一凡道超仙。新书道中劫已经上线,请各位道友多多支持。
  • 黑光

    黑光

    穿越异界之后,米琪有了特殊能力,能够回到死前三分钟。本以为这个能力可有可无,直到某一天,她发现了一个秘密,被一个男人追杀死去了999次。第一千次的时候,她决定说一个谎话。--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先结婚后恋爱

    先结婚后恋爱

    苏楠想要宝宝不要爸爸,于是从亿万人中选择了他——南宫浩,迷昏他。三年后,当他看着眼前的双胞胎之后!女人!你可知道,你犯了什么错误!想逃,没门,捉回来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