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社会人,歧视残弱,自谓完美是非常幼稚可笑,也是非常错误的。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都有长处也都会有缺陷,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有各的长处,又各有各的短处,正如太阳也有黑子,月亮也有圆缺,哪怕再精美的璧玉也会有瑕疵一样,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十全十美。
一个人的优点与缺点往往是相互联系的,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有所长必有所短。一个人,大事聪明,小事也精明的极少;大事聪明,小事糊涂的好;小事精明,大事糊涂的糟。能人,一般都是大事不糊涂而在小事上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三国时魏国人才学家刘助在《人物志》中曾这样描述人物:
厉直刚毅,材在矫正,失在激讦。
柔顺安恕,第在宽容,失在少决。
雄悍杰健,任在胆烈,失在多恩。
精良畏那,善在恭谨,失在多疑。
强指坚劲,用在祯干,失在专固。
论辩理绎,能在释结,失在流窟。
普博周给,弘在覆裕,失在涸浊。
清介廉洁,节在位固,失在物肩。
休动磊落,业在拳跻,失在疏越。
沉静机密,精在玄微,失在迟缓。
朴露径尽,质在中诚,失在不微。
多智韬情,权在谲略,失在依违。
可以说,这段话精辟地指出了人的辩证统一的性格双重性,道出了人的矛盾对立性,从正反两方面剖析了十二种不同性格的人物的优缺点。既然实际上不存在“完人”,又为什么总有人想做“完人”,想用“完人”呢?原因全在于这是人的主观标准、主观愿望而已。
一般地,人们所追求的“完人”,实际上是“听话”、“顺从”的人。在他们眼里,这种人几乎“完美无缺”,叫他干啥就干啥,叫他往东他不往西。这种人,与其说是“完人”,不如说是庸人,多是无能之辈。“完人”者,庸人也。如果用这种“完人”,事业的成功就无望了。
武汉有个集团公司,它的总经理是位颇有名气的企业家,然而也是个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是“两头冒尖”。论才能和业绩,他才能出众,有管理现代企业的能力,他所管理的企业成就突出;但另一方面,他极有个性,不那么“听话”,同某些主管部门的领导关系不太融洽。于是,在一些人中间引起争论,有人夸奖他,有人斥责他。夸奖他的人,说他有不凡响的业绩,是超人;斥责他的人,认为他的毛病挺多,甚至比一般人还突出。
古人说得好:“事之至难,莫如知人。”辨人才最为难,而辨别人才的能用与否则更难。这是因为很多事看起来都有似是而非的地方。例如“刚直开朗似刻薄,柔媚款软似忠厚,廉价有节似偏隘,言讷识明似无能,辨博无实者似有材,迟钝无学者似渊深,攻忤谤讪似端直,一一较之,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人才优劣真伪,每混淆莫之能辨也。”所以说,世上最难的事没有比识人更难了。每一个聪明的人都应善于学会和有缺陷、有残弱的偏才相处。一般认为,在待人方面的规律还是能遵循的。
·不要以人的短处而舍弃有长处的人。·不要以自己的长处去衡量别人。
·不可因小过而失大人才。
·使用人才的智慧,应避免他把聪明才智用于欺诈;使用人才的勇气,要避免他滥用自己的胆识。
·用人才时不仅要充分利用他们的长处,而且还要忽视他们的短处,使他们能更加扬长避短。
·对有雄才大略的人,不要计较其短处;对有高尚道德的人,不要挑剔其小毛病。
有缺陷的可用之才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才能不足之人,另一种是德行不足之人。
对于才能方面明显不足的人才,要对他们授予谨慎处事的秘诀,让他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正视自己的不足,注意虚心学习,同时也可以避免因逞强好胜而引起的是是非非。只有“论功则推诿于人,论过则引为于己”的人,才能吸引有为之士来到自己的身边。
一般来说,人的本性是见利不能不求,见害不能不避。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商人做买卖日夜兼程不远千里,为的是追求利益;渔民下海,不怕海深万丈,敢于逆流冒险搏斗,几天几夜不返航,因为利在海中。因此,对许多人来说,只要有利可图,纵然山高万丈也要攀登,水深无底也要潜入。所以,善于和人相处的人,对周围的人要顷势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