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792400000002

第2章 (1)

秦之兴亡秦坚定地推行法治,按法家路线统治民众,举国上下以农战为务,国力日益强大,终于扫灭群雄,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统一帝国,战时与和平时期的治国方略应有重大差别,但秦人缺乏治理统一帝国的经验,统一天下后,没有转变治国方略,仍以严刑峻法治理社会,结果激化了社会矛盾,造成了二世而亡的悲剧,秦的经验和教训对后世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秦帝国的建立秦国的祖先以养马、驾马车为业,曾久居周之西陲,为周王镇守边疆。后来,秦襄公因辅佐周平王有功,始封为国,得与诸侯通使,行聘享之礼,取得了与诸侯同等的地位。

由于地处西陲,邻近戎狄,所以秦国自立国之后,一直与戎狄作战,国力难以蓄积。这种情况到秦缪公之后才有根本性的改变(春秋时期,缪与穆读音同,因此“秦缪公”又可写作“秦穆公”)。秦缪公仰慕东方强国,求贤纳才,他先是以五张羊皮的代价从楚人手中赎回百里奚,当时百里奚已年近古稀,但秦缪公仍然托以国命。百里奚感激秦缪公不弃之恩,向他推荐了自己的朋友蹇叔,秦缪公立即备上厚礼,把蹇叔接到秦国,封为上大夫。后来,秦缪公又得到了熟知戎狄情形的由余。此前,秦缪公娶晋国的公主为妻,与强大的晋国建立了联姻关系,成语“秦晋之好”即源于此。通过多年奋战,秦国在戎狄和东方近邻的夹缝中逐渐强大,秦缪公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缪公之后,秦国在与诸侯的争夺中显得很平庸,期间的几位君侯只能算是守成之人,在开疆辟土方面并无突出功业,加之秦国久居西陲,文化、制度方面都要落后于东方诸侯,又保留了很多被东方国家视为野蛮的习俗,比如人殉,因此常被东方诸强瞧不起。二三百年之后,秦献公废除了人殉的陋俗,显出了励精图治的决心。在孝公七岁时,周的太史儋对秦献公说:“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七十七岁而霸王出。”(《史记·秦本纪》)这是对秦国国运的预言。孝公继位之后,述其父遗志,下令国中举进人才,试图重铸缪公霸业。

孝公在位期间,秦国实行了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秦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它使秦国扭转了衰败之象,重现霸业。商鞅后来虽死于非命,但他的思想几乎成为秦国的治国法宝。孝公去世之后,秦国的基业已经非常牢固,在与六国的争夺中,频占上风。

秦始皇最终统一六国,应验了太史儋的预言,但秦始皇一如既往的残暴和专制又将自己一手缔造的帝国推向深渊。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它的历史虽短,但在制度建设方面的成绩为汉以后的王朝所承袭,影响深远。

作为一个后进诸侯国,秦国能统一天下,至少得益于两点:一是来自东方各国的人才,商鞅变法的主持者即来自东方。二是秦国的贵族势力相对弱小,这减小了商鞅变法的阻力,秦国也没有出现像东方诸侯那样剧烈的贵族势力之间的内讧。

商鞅变法秦缪公“东服强晋,西服戎夷”,是“春秋五霸”之一(春秋五霸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缪公、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但秦国主要是在西方称霸,与关东各国相比,秦国在经济、政治、军事诸领域都要落后。进入战国后,各国为适应新的形式,确保在弱肉强食的诸侯争斗中获胜,都采取了一些改革行动。如鲁国有初税亩,魏国有李悝变法,吴国有吴起变法。这些变法虽然遭到众多贵族的反对,但在变法之后,各国的实力仍然有很大的提升。地处关中的秦国则不同,文化上的落后使它并不能在战国初期抢得先机,虽然它在战国中期已大量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但制度层面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革。由于秦国在各领域内的落后,它经常被东方诸强讥笑。商鞅变法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使秦国一举扭转颓势。

商鞅是魏国人,出身贵族,他年轻时喜好“刑名之学”,“刑”指刑罚,“名”指名实相当,这门学问的核心就是循名责实,赏罚分明。由于才能出众,商鞅得以跟着魏国的相公叔座,任一外名叫“中庶子”的小官。公叔座病重期间,在卧榻之上向魏惠王进谏,说商鞅有“奇才”,可以委以重任,甚至可“举国而听之”。否则,一定要杀掉商鞅以避免人才外流,甚而帮助他国攻击魏国。公叔座同时警告商鞅,要他尽快跑出魏国,以免招致杀身之祸。商鞅虽然有才,但在当时仍然是无名小卒,魏惠王对公叔座的告诫报之以沉默,认为他身患大疾,说的是胡话。事情的发展正如商鞅的预测:魏惠王因为看不起商鞅而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建议,当然也不屑于杀掉他。

公叔座去世后,秦孝公求贤的诏令传到了商鞅耳中,商鞅于是离开魏国,去了秦国,然后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初到秦国,商鞅采取了谨慎的策略,逐步试探孝公的意图,先后以“帝道”、“王道”、“霸道”言于孝公。“帝道”、“王道”只有周文王、周武王那样的圣人才能实现,离不开“仁义之道”,绝不能在短期内奏效;“霸道”讲究以力服人,以强凌弱,谁强谁就是霸王。商鞅将“霸道”称为“强国之术”。以现今的语言形容,“霸道”就是速效药,能救一时之急,却不能固本;本不固,当然不能长久。如欲固本,必求之于“帝道”、“王道”。本固而道立,如此国运方能万世不衰。三者之中,孝公唯独对“霸道”兴味盎然。对“帝道”、“王道”视之若无物,觉其寡然无味,如同嚼蜡,听起来昏昏欲睡。

在商讨变法事宜的会上,甘龙、杜挚等大臣坚决反对变法,商鞅驳斥了他们的陈旧观念:“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史记·商君列传》)以为变法易礼是圣王之举,反之则亡。这是法家对历史的认识,也是法家主张变革的历史依据。一心想着恢复祖先荣耀的孝公非常赏识商鞅的这套理论,他力排众议,下令封商鞅为左庶长,着手组织变法。在实行二十等爵制之前,秦国官制中有“大庶长”、“右庶长”、“左庶长”、“驷车庶长”,这四种“庶长”既是官名,也是爵位名。“大庶长”的职责是辅佐国君,是国君身边的近臣。“右庶长”统领宗族大臣,“左庶长”统领非宗族大臣,“驷车庶长”专门负责宗族事务。这四种官职中,只有“左庶长”可由非宗族成员担任,其他必须由宗族成员担任。商鞅初到秦国便任“左庶长”一职,可见秦孝公对他以及变法寄予了厚望。

商鞅变法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公元前359年,此次变法的内容大致如下:其一,设立什伍制度,五家为保,十保相连,各家相互纠察、告发,“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这是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便于战时征用民力。此外,鼓励建立小家庭,凡是家有两名成年男子以上的家庭必须令成年男子单立门户,否则赋税加倍。此举意在加快繁殖人口,增加税收和兵员储备。

其二,以军功论爵,实行二十等爵制。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这二十等爵是:一为公士、二为上造、三为簪袅、四为不更、五为大夫、六为官大夫、七为公大夫、八为公乘、九为五大夫、十为左庶长、十一为右庶长、十二为左更、十三为中更、十四为右更、十五为少上造、十六为大上造、十七为驷车庶长、十八为大庶长、十九为关内侯、二十为彻侯。从爵制可以看出,四种“庶长”被弱化了,这可能会触及到官制。西周以来,大体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二十等爵制的设立完全打破了传统,它的意图在于奖赏功劳。平民百姓如能战场杀敌立功,也可封爵受禄;反之,即使是贵族,如无军功,则褫夺爵禄。各级爵禄之间的等级高低,必须严格遵守,田宅乃至臣妾之衣服舆马均有定数,不可僭越。此条法令等同于废除世禄世卿,既巩固了君权,又提高了百姓参与战争的积极性,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其三,重农耕,轻商业。致力于耕织而成绩显著者,可以免除赋税;从事商业或懒惰而贫穷者,妻儿子女均收为官奴。重农轻商旨在提高粮食的总产量,为长期战争提供稳固的粮食供应。

法令实行一年之后,成百上千的人跑到国都声讨新法。恰好在这个时候,太子触犯了法律,在不能施刑于太子的情况下,只好对他的老师施行刑罚。此事令秦人无不震惊,从此以后,秦国上下无人再敢违抗新法。十年之后,“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第一次变法的成绩显著于世之后,第二次变法于公元前350年开始,此次变法涉及领域更多,在历史上的影响也更大:其一,强化小家庭制,强令成年男子不得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制旨在削弱民间的宗族势力,使中央权力能畅通无阻,直达社会底层。小家庭制的推行在加快人口繁殖的同时,也增加了税收,保证了兵源(古代有人头税)。

其二,实行郡县制。原来秦国乡邑比较分散,不便于管理和征发徭役,商鞅决定将邻近的乡邑加以集中,设立县,由中央选立县令、县丞各一名,凡三十县(《史记·秦本纪》载“四十一郡”)为一郡,长官亦由中央选拔。郡县制下,国君可对国内的所有土地和人口实施征税,各级官吏由国君领导下的官僚体系层层选派,国君通过官僚体系管理国内的所有事务。商鞅在秦国推行郡县制削弱了各级贵族的权势,权力进一步集中在国君手中。在商鞅变法之前,有些诸侯已经部分地实行郡县制,西周时期确立的封建制呈现衰落趋势。按照这种封建制度,国君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大夫,即“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全国的领土分属于各类大大小小的领主。国君对各诸侯名下的土地并无直接管理的权力,他的收入来自自己直接管理的土地,以及下一级领主(诸侯、大夫)的纳贡。

其三,废井田,开阡陌。井田是西周时盛行的一种土地制度,由于田地被水渠、道路分隔成方块状,形似“井”字,故名井田。在井田制下,土地由周王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分封给下一级贵族,受封者向授封者纳贡赋,土地不得私自买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水平得到提高,贵族经常驱使奴隶私自开垦耕地,这类地被称为“私田”,并不在井田制的范围之内。此外,还出现了买卖土地的行为,出土的铜器上就有记载这类经济活动的铭文。公元前594年,鲁国施行初税亩,改变了征税方式,废除了井田制。商鞅的这次变法也废除了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这是顺势之举,土地私有之后,激发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不仅单位产量随之提高,耕地总面积也大幅增加。

其四,统一度量衡。度是指计量长度的单位,如寸、尺、丈等;量指计量产品容量的器具,单位有升、斗、斛、豆等等;衡指计量重量的器具,单位有铢、两、斤、石等等。变法前,秦国的度量衡非常混乱,不便于征税和经济发展。统一度量衡之后,严格度量衡的制作。传世文物“商鞅量”上有铭文,记录了制作时间和相关法令,可以看出,秦国法令对度量衡有严格的规定。

另外,自变法伊始,严行律令一以贯之,无论是太子或公子,均与民同罪。商鞅变法在《商君书》也有一些记载或反映,其中就有“燔诗书而明法令”的说法。但像战国时期的这类书籍,很多都不是一人一时的作品,而是很多人的作品经过长时间的编撰后形成的。对于历史研究来说,书中的有些内容很值得怀疑。法家确实有排斥儒家的倾向,但在焚书坑儒之前的焚《诗》、《书》之事只见载于《商君书》,其他典籍并不见此记载。

成效初现上述变法措施就是商鞅所说的“强国之术”,简而言之,有三个方面:第一,强固君权,趋向中央集权,以法令治国,削弱贵族势力和民间的宗族组织。春秋以降,周室日衰,诸侯势力上升,继而公室衰弱,大夫势力上升。在这个趋势当中,各国的内部斗争一直未曾停止。在这种情况下,集中权力确有利于富强国力。第二,农耕富国,增益赋税。第三,驱民于疆场,戮力杀敌。这两个方面都是直接为战争服务的。战国时代,各诸侯间的战争根本无法避免,如何组织各种资源进入战争角逐是当时各诸侯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商鞅重农轻商、鼓励耕战的措施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

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和军队的战斗力在短期内迅速增强,在第二次变法前,商鞅被任命为大良造(大良造掌握着军政大权。有学者认为大良造是二十等爵制中的大上造,也就是说大良造是官、爵合一。但据出土的“大良造鞅镦”所载“大良造庶长鞅之造”铭文看,“大良造”恐怕并非爵名。因为庶长是爵名,在它之前的“大良造”就应该是官职名),率兵攻破了魏国都城安邑。安邑处于魏国腹地,秦师远征,并且攻破了这座城池,这说明秦军的作战能力已经超出了魏国的料想,魏国迁都应有避开秦军锋芒的用意。

三年过后,即公元前350年,秦将都城从雍迁至咸阳,政治重心自西向东转移,这便于日后秦国东进。若无一定军事实力,秦国断断不敢将都城向韩、魏二国靠近。

公元前343年,周天子“致伯”,即封爵为霸,秦国成为诸侯霸主。第二年,诸侯前来祝贺,孝公派太子少官率军在逢泽会同诸侯,朝见天子(《史记·秦本纪》)。

公元前341年,趁魏败于马陵,国力虚弱,商鞅率秦师攻魏。为了取得胜利,商鞅诈骗魏国公子卬,声称愿与他会盟。趁双方宴会之时,埋伏的甲士突袭公子卬,商鞅然后率领秦军大破魏军。魏国由于连连败于齐、秦,被迫弃安邑,迁都大梁,并割河西之地给秦国。魏国自此失去抵御秦师东进的缓冲地带。而秦国得到河西之地后,无论向东进攻,还是向西回撤,较之以前便捷了许多。魏紧邻秦国,位处秦国东进的孔道之上,而在商鞅执政期间,秦在与魏的斗争中屡占上风,这无疑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石。

到秦重获河西之地止,秦孝公已经实现了多年前的夙愿,也是秦献公的遗愿:“复缪公之故地。”秦国再一次成为霸主,东方六强再也不敢“卑秦”,秦之于魏、韩等国已经是实实在在的威胁。

商鞅以“法家”留名于后世,法令治国是他的核心理念之一。但是,他的“法”是无根之木,存废与否完全系于君王一人,这样的“法”与现代意义的“法律”不可同日而语。商鞅认为自己的“强国之术”不能使秦国“比德于殷周”,从秦后来的速亡来看,此言不愧为卓识。

商鞅帮助秦孝公重沐先祖荣耀,秦孝公亦投桃报李,赏赐他十五座城邑,并号为商君。《战国策·秦策一》说孝公“欲传商君”,商鞅“辞不受”,意思是说秦孝公试图禅让于商鞅,但商鞅并不接受禅让。禅让学说在战国时期曾经风行一时,秦孝公或许是受当时风气影响而作出这样的行动。但司马迁的《史记》并没有记载这件事,也许他认为《战国策》多纵横家言,好为夸饰之文,故而不录。

商鞅严行律法,触动了秦国贵族的利益,宗室贵戚多有怨恨之情,欲除之而后快。但只要有秦孝公的支持,这些人终究不敢放肆妄为。秦孝公去世后,太子立,是为秦惠文王,商鞅从此失去了依靠。先前被商鞅处罚过的公子虔诬告商鞅图谋造反,无奈之下,商鞅只好连夜逃亡,由秦入魏,魏人恨他曾经诈骗过公子卬,因此将他送回秦国。走投无路之下,商鞅起兵攻城,但很快被秦军击败,商鞅兵败被杀。秦惠文王公报私仇,对商鞅的尸体处以车裂的酷刑,并诛其全家。

商君虽逝,其法犹存,秦国自此打上“以法治国”的烙印。秦国再铸霸业肇端于商鞅变法,此后的秦国,在商鞅“强国之术”的指引下,开辟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新时代。

大约与商鞅在秦国执政同时,东方大国齐国的“稷下之学”渐至巅峰。诸子各家云集于稷下学宫,孟子、荀子、邹衍、慎到等思想家或到此讲学,或长驻于此,他们论学授徒,著书立说,成就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精彩一幕。这样的盛景是文化落后的秦国难以企及的。但战国七雄,笑到最后的却是起于西方卑微之地,且文化落后的秦国。

在冷兵器时代,思想终究难抵铁蹄坚甲。但如不能以浑厚思想浇铸千军万马,充其量也是逞一时之威,称一世之霸。楚国人能抛出“楚虽三户,亡秦者必楚”的狠话,正是源于悠久的文化所培养出来的底气。

奇货可居商鞅为秦人找到了强国良药,商人吕不韦则将最终完成统一大业的人推上了王位。对秦国而言,商鞅和吕不韦都是关东人,是“外国人”,但正是这两个人对秦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大约在公元前260年,商人吕不韦来到赵国的第一大城市邯郸。当时他刚刚转卖了一批货物,需要采办新的货物。此时的邯郸已是一个人口几十万的大都市,富庶而繁荣。走在熙熙攘攘的街头,吕不韦显得悠闲而不失商人的机敏。

一个偶然的机会,吕不韦见到了秦国的质子子楚。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攻伐不已,为了取得信任,他们互相派出人质,常驻敌国。这些人质一般是地位尴尬的贵族,子楚正是如此:他的父亲是秦昭襄王的太子,即安国君。这个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而子楚并不是长子,也没有特别的宠爱,他的生母夏姬也不受安国君宠爱。由于秦国连年攻击赵国,所以子楚在赵国的日子并不好过,没有几个人将他放在眼里。秦国也似乎将这位远在千里之外的质子遗忘了,应该享有的车、马等常常被无故延期或减少,异国他乡的苦难寂静的生活令子楚日益消沉。

但在吕不韦眼里,这位落寞的贵族却是无价之宝。对于子楚,吕不韦迅速作出了一个商人的评价:“此奇货可居也。”他准确地判断出了这件“商品”的潜在价值。于是他找机会拜见了子楚,说:“我可以将你府上的门扩大。”看惯了冷脸的子楚笑着说:“您还是先将您的门扩大再说吧!”吕不韦只好明说:“您不知道,我的门能否扩大得依赖于您。”这句话打动了子楚,他马上请求吕不韦为自己出谋划策。吕不韦当然倾囊相授,说出了自己的计划:安国君是太子,他宠幸华阳夫人,而华阳夫人又没有生育。现在能影响到安国君立嫡的人只有华阳夫人,如果能与华阳夫人攀上关系,通过她亲近安国君,一定能将子楚立为嫡子。考虑到子楚缺少活动经费,吕不韦又承允出资相助。子楚听后感激涕零,并许下宏愿:“如果能成功,愿意和您共治秦国。”

吕不韦将自己的资助分成两半,各“五百金”。一份给子楚,用于结交宾客;一份用来购置奇物玩好,车载马驮,去秦国打通关节。吕不韦首先找到了华阳夫人的姐姐,将珍宝送与华阳夫人,并递话与她:子楚实在是一个贤能的人,他身在赵国,心里却非常想念夫人和太子,“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又为她分析自身处境:现在安国君喜欢您是因为您年轻漂亮,等到年老色衰的那一天,情况就不同了。而且您又没有儿子,您不趁早在安国君的儿子中间找一个可靠的立为嫡子,等到安国君百年之后,您就会失势了。耳旁是句句在理的利害之辞,眼前是晶莹夺目的珍珠宝石,华阳夫人无法拒绝来自远方的好意,她欣然接受了子楚,觉得这个远在赵国的质子就是自己后半生的靠山。不久,华阳夫人就找到了进言的良机,在赞扬了子楚之后,她哭哭啼啼地请求将子楚立为嫡嗣。安国君是怜香惜玉之人,立马慨然应允,而且与华阳夫人刻符盟誓。

据司马迁的记载,吕不韦并不满足于帮助子楚登上秦国的王位,他还有更大的野心。他在邯郸娶了一个姿色绝美,擅长舞蹈的女子。子楚来吕不韦处饮酒时看上了这个美女,要求吕不韦让给他。在明知此女有身孕的情况下,吕不韦假装发怒,最后恋恋不舍地忍痛割爱。十二个月后(即公元前259年),这位女子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政”,这个男孩就是日后的秦始皇(下文将详细讨论嬴政的身世),母因子贵,这位女子很快就被立为“夫人”。

“仲父”吕不韦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逝世,太子安国君继位。一年后,安国君去世,谥称孝文王,子楚以嫡嗣身份顺理成章地继位为秦王。子楚登基之后,吕不韦的投资开始得到回报,他被立为丞相,封为文信侯,并享有十万户的食邑。

子楚在位三年后去世,其子嬴政继位,时年十三岁。吕不韦的尊贵身份有增无减,被尊为相国,秦王常常称他为“仲父”。

秦始皇年幼,太后又与吕不韦暗通私情,绝世良机摆在了吕不韦面前。他效仿所谓的“战国四公子”,谦恭下士,以致门人的食客最多时达到三千人。吕不韦召集这些门人食客,各著所闻所知,然后加以遴选、编辑,总成“八览”、“六论”、“十二纪”,共约二十万字,题名为《吕氏春秋》。吕不韦将书与“千金”挂出来,声称如有能改动一字者,即获“千金”赏赐。《吕氏春秋》思想驳杂,集合了战国时期的诸子言论,从书的框架可以看出,编者试图将它撰成一部指导君王治国理民,最终实现帝王之治的书籍。无可否认,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吕不韦的思想,也包括他的政治理想。在“十二纪”的末尾,吕不韦道出了他的意图:“尝得学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吕氏春秋·序意》,当时的“序”经常出现在篇章的末尾)他的思想与商鞅以来的法家传统有很大的区别,《吕氏春秋》一书中有很多文字谈到要施惠于民,有些言论甚至可以看成是对秦国法家传统的反思。其实,吕不韦可能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始反思法家的治国理念。据《史记·秦本纪》,“庄襄王元年,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于民”,“布惠于民”也许就是源于吕不韦的建议。吕不韦组织编书的意图不仅仅是为了仰慕虚名,他可能试图通过这种行动来思考治国策略。从《吕氏春秋》的内容可以看出,在探索过程中,吕不韦始终具有开阔的视野。编书之举证明吕不韦已经具备了卓越的政治眼光,一个政治投机者是做不到这些的。

虽然吕不韦宾客成群,且位高权重,但他似乎并无篡位之想。随着秦王政的成长,吕不韦开始担心与太后的私情引起祸端。为了满足太后的欲望,同时摆脱与她的私情,吕不韦找来了所谓的“大阴人”嫪毐,并说服要太后买通给太监行刑的小吏,将嫪毐装扮成宦官,因此得以侍奉太后。大概在秦王政二十二岁那年,有人告密,揭发嫪毐是假宦官,而且与太后私通,还生了两个孩子,甚至企图让自己的孩子继承秦王政的王位。秦王政迅速下令调查,并牵连到了吕不韦。趁秦王外出祭祀的机会,嫪毐窃取了御玺和太后玺,以此号令人马,准备攻打蕲年宫。秦王政令相国昌平君和昌文君率兵弹压,最后,嫪毐被诛杀三族,与太后生的两个孩子也被杀死。考虑到吕不韦的功业,以及宾客众多,秦王政并没有杀他,只是在第二年将他赶出了咸阳。从嫪毐发动政变到吕不韦被赶出咸阳,其间有一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吕不韦似乎并没有采取有效的反抗行动。

离开咸阳之后,投靠吕不韦的人仍然络绎不绝,这令秦王政深为担忧。他晓谕吕不韦:“您老对秦国有什么功劳,得以封于河南(相当于现在洛阳),食邑十万户?您又是秦国的什么亲戚,以致被称为‘仲父’?我现在命令您与您的家属全部迁往蜀地。”吕不韦看后惊恐不已,遂饮鸩自尽。此时距他离开咸阳约有两年的时间。此间,吕不韦似乎一直在静静地等待着最终的审判。

吕不韦对秦国的历史影响深远,不仅因为他与秦始皇之间不同一般的联系,还有他对秦国政治发展趋势的思考。他组织编撰的《吕氏春秋》虽然没有用于秦国政治,但此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国末年的思想状况,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珍贵典籍。

政治制度建设秦始皇约生于公元前259年,关于他的身世,《史记·吕不韦列传》是这样写的:“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所谓“大期”,学者多认为是“十二个月”,从医学角度衡量,怀孕十二个月是比较罕见的现象。因此,孩子的父亲到底是吕不韦还是子楚,并不能偏听司马氏之言。但是,吕不韦有可能与这位女子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直到嬴政成年之后这种关系停止。如果是这样的话,嬴政的身世就更加扑朔迷离了。无论怎样,于今人看来,秦始皇的身世已经成了一桩无头公案,不管是司马迁的记载,还是上述推测,都难以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

秦始皇即位时才13岁,朝廷大权握在吕不韦手中。后来,嫪毐又依傍太后的势力,控制了大部分朝政。秦始皇行冠礼之后,不甘愿继续屈尊,先是弹压了嫪毐的叛乱,继而收回了吕不韦的权力,将他驱逐到洛阳。在这两次运动中,牵连到了很多人,他们中的大多数被流放到蜀地或赶出秦国。

秦始皇登基之初,秦国的强势地位几乎不可动摇。巴、蜀、汉中早已并入秦国,为秦的统一战争提供了稳定的后方支援;越过宛(今河南南阳),秦中占有了楚国国都郢(今湖北江陵),并设置了南郡;在北方设置了河东郡(郡治在今山西夏县)、太原郡(郡治在今山西太原西南)、上党郡(郡治在今山西长治);在东方,秦国已突破到荥阳(今河南荥阳),设三川郡(郡治在今河南洛阳)。如此版图对志在统一天下的秦国来说,几代人的努力使胜利不再遥不可及:如果要攻打赵国,已经不再有黄河之阻;向东进攻韩、魏的话,先锋早已冲出函谷关,并在荥阳站稳了脚跟;楚国已经被迫迁都,秦国可以从宛、郢同时出兵,对楚国形成夹攻之势。

依赖祖辈培植的深厚根基,秦始皇率领秦国势如破竹,无往不胜。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公元前226年,秦引黄河水灌进魏国国都大梁,魏王请降,灭魏。公元前223年,秦始皇亲临陈、郢督战,灭楚。公元前222年,扫清赵国残余势力,灭赵,再灭燕。公元前221年,俘获齐王建,灭齐。

灭六国之后,秦始皇认为天下大定,自己也成就了绝世功业,遂下令要求大臣们讨论“帝号”。经过讨论,最后确定称“皇帝”,秦王政是统一后的第一个皇帝,是为“始皇帝”,此后以数计之,二世、三世,以至无穷。秦始皇又采纳阴阳五行学说,依据五行相克的原理,以周为火德,代周而起的秦应为水德。为与水德相匹配,颜色以黑为上,数字以六为纪。与此同时,朝内发生了封建、郡县之争。丞相绾等大批官员认为宜效法周制,分封诸子为王,裂土而治。但廷尉李斯坚决反对,主张实行郡县制。秦始皇赞同李斯,分全国为36个郡(据谭其骧等人的考证,除京师附近为内史辖区外,全境共分46个郡,见《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郡设有守、尉、监,分别承担行政、军事和监察职事。郡下设县,少数民族地区的县则称“道”,全国大约有1000个县。县也有严密的行政系统,有县令、县长,人口一万以上的为县令,一万以下的为县长,下属有县丞、县尉,他们又统称为“长吏”,更低一级的有斗食、佐吏,统称为“少吏”。在郡县之下,还有基层行政单位,称为“乡里”。密如罗网的行政机构使中央权力可以有效贯通。从商鞅变法至秦国一统天下,郡县制在秦国已经实行了一百多年,但仍然有很多人怀念周代的封建制度,由此可见历史之于现实的影响程度。李斯在确立郡县制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推进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设。

在秦朝的官僚体系中,中央主要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他们总称为“三公”,是最重要的职位。丞相相当于最高文官,总揽一国政务;太尉则是最高武官,负责全国的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各级大臣,地位要次于丞相。“三公”之下有“九卿”,他们是:

奉常:掌宗庙礼仪,有丞。

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户,有丞。

卫尉:掌宫门卫屯兵,有丞。

太仆:掌舆马,有两丞。

廷尉:掌刑辟,有正、左右监。

典客:掌诸归义蛮夷,有丞。

宗正:掌亲属,有丞。

治粟内史:掌谷货,有两丞。

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有六丞。

中尉:掌循徼京师,有两丞、侯、司马、千人(《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这些官职大多为汉朝所袭用。这套体制应该是秦统一后,在原有官制的基础上,加以调整的结果。秦的合并天下,以及统一后的北征匈奴、南伐百越,乃至于征用数以百万计的劳力用于修筑长城、宫殿等大型工程,在镇压起义军初期能屡战屡胜,都足以证明这套行政体制的运作效率。

同类推荐
  • 我本青衫

    我本青衫

    我本青山绿水郎,天教懒慢带疏狂。三年前后微风雨,台上台下说短长。一段汪册子,一段钻天儿,一段丘山串花,一段瓦刀黑脸……你有你的说书客,我有我的青衫郎,一折扇,一界方,一只矮桌一台戏……
  • 汉上骄子

    汉上骄子

    西汉灭亡,王莽篡位严苛酷吏,横征暴敛饿殍遍地,民不聊生问此世间谁能拯救万民于水火?且看不一样的光武皇帝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 霸汉铁骑

    霸汉铁骑

    看!鲜卑人正在屠杀着我们的兄弟!看!一个个美丽的姐妹正在被羌人奸淫!看!一个乌丸人的枪上挑着一个幼小的婴儿!英雄的大汉男儿们!拿起你们的刀枪,用锋利的刀锋、锐利的枪尖告诉他们: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出征的军号吹响了......
  • 中国藏族

    中国藏族

    本书全面介绍了藏族的政治历史、经济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天文历法、风俗习惯、民族文化传承等。《中国藏族》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挖掘民族文化的题材,提炼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使之脉络清晰,连贯自然,富有时代感。既体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又全面地介绍各民族的概况、社会文化、族际交往等。
  • 大秦特种兵

    大秦特种兵

    特种兵秦啸,无意跨越千年历史,原想改变世界,却忽然发现历史不是史书写的童话。商鞅为何车裂而亡,张仪为何客死他乡,一代名将白起为何不得善终。这是帝王们出于权术的考虑,还是无法驾驭臣子的悲哀。帝王将相,争相上演一出出一幕幕炫丽的舞台。在他们身后是白骨累累的盛世。战国是诸侯们博弈的舞台,可他们博弈的背后却是无数百姓的枯骨,创造文明的同时,却把生命当做草芥。既来之,则安之,本就是胡国安民之人,时光荏茬,岁月变迁。心依然永恒,既然不得安宁,那就打出个朗朗乾坤。
热门推荐
  • 玖凌之夏:鬼才召唤师

    玖凌之夏:鬼才召唤师

    她,是21世纪的古典学高材生,被自己最好的闺蜜在茶里下了药;他,被家族排斥和遗弃,丢在了山坑里。她,穿越异世,逆天修仙;他,王者归来,冷傲孤立,却独独宠溺那个别扭的姑娘。传闻她,天姿聪颖,冷漠沉着,但一遇上他,就顿时手脚无措;听说他,冷酷无情,但一遇上她,他就爱得无法自拔。当聪颖碰上腹黑,到底是谁先爱上谁?
  • 糖尿病(专家答疑系列)

    糖尿病(专家答疑系列)

    本书就糖尿病的基础知识、预防、治疗、日常保健以及并发症等内容进行分析,并针对患者提出的具体问题,提供治疗建议和康复方案。
  • 法医囧后

    法医囧后

    她以吃尽天下美食为己任,却不知一把柳叶刀在手平了多少冤案,解救了多少人;传言一个从异世而来的女人可以改变他,从面改变整个晋元大陆的格局;于是,一场海难把她带到了他的身边,本以为成了王妃就可以过上混吃等死的日子,谁知此处的食物难以下咽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重生之雍正年妃

    重生之雍正年妃

    她是雍正最宠爱的妃子,她却拥有一颗最纯净的心后宫的争斗她从未涉及,熟料死后,她却知道了所有不堪入目之事上天给了她重生的机会她不想带着仇恨而活,可是她却发誓,不能让悲剧重演
  • 这个皇子不好当

    这个皇子不好当

    这里有江湖的腥风血雨,这里有朝堂的阴谋诡计,这里有战场的金戈铁马。穿越也就罢了,竟然是异界,一点挂都没开。虽说穿越成皇太子,可惜竟然被废。且看主人公如何雄起,夺得皇位称霸天下。
  • 霸道总裁来solo

    霸道总裁来solo

    大灰狼来了‘小白兔别跑!’站住!“略略略,来抓我啊”“你还是我的,休想逃跑...”“我喜欢你,真的很喜欢你”我保护你一辈子不会再让你受到伤害
  • 点石成金

    点石成金

    神中之神分出自己一小片心灵,使它如野花一般芬芳,月色一般柔和,微风一般清新。给它斟上一杯喜悦,说:“喝吧,把过去的一切忘个干净!”给它斟上…杯烦恼,说:“喝吧,尝一尝什么叫欢乐的生命!”赋予它那来自天国的睿智,把正义的路子挑定。赋予它能洞察一切奥秘的聪明。赋予它在梦境中才流露的和理想结伴的情感。为它穿上天使们用彩虹和流霞织成的激情的锦衣。给它蒙上怀疑的阴影一一光的幽灵。
  • 灰色苍茫

    灰色苍茫

    医生说西儿抑郁了。西儿笑,像她这样一个无论在何种境地都会笑出声来的一个人怎么可能会抑郁了呢!准是那些医生搞错了。西儿说她不过就是觉得自己总是很累很累,一种无论以何种方式都无法缓解的疲累!西儿说她眼里的世界永远都是灰色的。她还说她自己的身体里面有两个自己,两个敌我矛盾极其严重的自己,一个在光明中不断沉沦,一个在黑暗中苦苦挣扎。而且这两个自己一直都在她的身体里面打架,打的她每活一分每活一秒都好似在遭受着炼狱般的煎熬。常听人们说:人生苦短,弹指一挥间!然而西儿却说:这个人生好漫长……
  • 重回八八年之助人为乐

    重回八八年之助人为乐

    顾羽上辈子庸庸碌碌的走完一生,阎君大人一句地府拒收,被打回一九八八年……脑壳疼,她这是被轮白重回新手村的节奏么?新手任务——助人为乐!助人为乐?能助几个?不如除掉一两个祸害,说不定还能幸福千万家。“嘿,祸害们!准备好了么?”
  • 今天叶太太又作死了

    今天叶太太又作死了

    后来有人问过他:叶先生,您当初为何要娶她做您太太?他转头看向远处柳树下的女子,唇角勾起一抹弧度,答到:因为是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