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观中国历史,围绕在皇帝周围、隐藏在权力背后的文臣武将们,无论是对皇室忠心耿耿、心向社稷的官员,还是纵横捭阖、雄心勃勃的野心家,都必须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激烈的权力斗争中去,都必须终日为权力的获得、维持而兢兢业业、不辞辛劳,都必须为权力的享有、得失而付出自己的代价。同样是为了权力,历史中人物各自的动机却并不相同。考察各种动机,大约可以分成四种类型:遗命托孤型、知恩图报型、实现抱负型、利益驱动型等。
周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他和武王一起,帮助父亲文王成为西方的共主,奠定了灭掉商朝的基础。武王即位,以周公为最主要的得力助手,攻灭了商朝,建立了周王朝的政权。灭商后不久,武王身染重病,不久亡故了。武王在临终前愿意把王位传给周公。周公坚决不肯接受。武王死后,太子诵继位,是为成王。成王不过是个十多岁的孩子。面对国家初立,尚未稳固,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复杂形势,成王是绝对应付不了的。这个责任便落到了周公肩上。周公执政称王,发挥了王的作用。
不避流言,东征拓土
周公称王引起了他的哥哥管叔和蔡叔的嫉妒。于是,他们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孺子(成王)”。灭殷后的第三年,管叔、蔡叔鼓动起武庚禄父一起叛周。起来响应的有东方的徐、奄、淮夷等几十个原来同殷商关系密切的大小方国。这对刚刚建立三年多的周朝来说,是个异常沉重的打击,周王室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在王室内部也有人对周公称王持怀疑态度。这种内外夹攻的局面,使周公处境十分困难。他首先稳定内部,保持团结,说服太公望和召公爽。他说:“我之所以不回避困难形势而称王,是担心天下背叛周朝。否则我无颜回报太王、王季、文王。三王忧劳天下已经很久了,而今才有所成就。武王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成王又如此年幼,我是为了成就周王朝,才这么做。”周公统一了内部意见之后,第二年(前1023年)举行东征,讨伐管、蔡、武庚。
公元前1022年顺利地讨平了三监的叛乱,杀掉了首恶管叔鲜,擒回并杀掉了北逃的武庚禄父,流放了罪过较轻的蔡叔度。蔡叔死了以后,他的儿子胡“率德驯善”,和他的父亲大不一样。周公听到之后,便提拔他作鲁国卿士,胡把鲁国治理得很好,周公又把胡封到新蔡。讨平管蔡之后,周公又乘胜向东方进军,灭掉了奄(今山东曲阜)等五十多个国家,把飞廉赶到海边杀掉。从此周的势力延伸到海边。
分封诸臣,巩固疆域
如何统治被征服的地区,是战争胜利之后的大问题,武庚和奄国、淮夷的叛乱,表明重要地区不能再用旧的氏族首领,必须分封周族中最可信赖的成员,这和武王分封已经有所不同。周公把弟弟康叔封到原来商王统治的中心地区,以朝歌为都(今河南淇县),分给他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锖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多是些有某种手工艺专长的氏族。康叔封地不仅面积大,而且统有八师兵力,以防止殷民的再度反抗。
奄是东方较大的方国,管、蔡散布流言以后,奄君曾对武庚禄父说:“武王已经死了,成王年幼,周公被怀疑,这样天下要乱了,请举事(叛周)。”周公被封到奄,长子伯禽就封,建立鲁国(今山东曲阜)。分给伯禽殷民六族:徐氏、条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这些也都是具有某种专长的手工艺氏族,作为鲁公的奴隶。
薄姑等国也曾参与反周,师尚父——姜太公原被封为齐侯,都营丘(今山东临溜北)。太公的土地是“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同时还具有专征专伐的特权。营丘附近还有许多小国,太公就封时东夷族莱人就和他争地。齐国先后灭掉这些小国,而成为东方大国。
周武王伐纣,微子手持祭器来到军门,脱去上衣,露出臂膀,反缚着双手,跪着前行,向武王投降。武王亲自给他解了绑,仍然让他管理当初的封国。三监之乱,微子没有参加。周公平叛之后命他代表殷人后代,奉祀殷的先公先王,立国于宋。后来宋成为有名的大国。
武王克商只是打击了商王朝的核心部分,直到周公东征才扫清了它的外围势力。三年的东征灭国有五十个左右。
营建新都固统治
东方辽阔疆域的开拓,要求统治重心的东移。周公东征班师之后,便着手营建东都洛邑。建城的主要劳力是“殷顽民”,即殷人当中的上层分子。“顽民”西迁,一则使他们脱离了原来住地,失去了社会影响;二则集中起来,便于看管。周公称王的第五年正式营建洛邑。城址确定在涧水和洛水的交汇处,并进而规划城郭、宗庙、朝、市的具体位置,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城方1720丈,外城方70里。城内宫殿富丽堂皇,新都叫“新邑”或“新洛邑”。新都为周王所居,又叫“王城”。新邑东郊,湛水以东殷民住地叫“成周”,意思是成就周道。原来的镐京就称作“宗周”了。
周公总结夏、殷的统治经验,制定了各种政策,先后发布了各种文告。文告的目的是安定殷民,内容不外是“明德慎罚”。“明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就是“保殷民”。“慎罚”,是依法行事,其中包括殷法的合理成分。刑罚不可滥用,有的案情要考虑五六天,十来天,才能判定。文告中反复强调康民、保民、裕民、庶民。告诫各级统治者要勤勉从事,不可贪图安逸。“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能“明德慎罚”才有天命。“明德慎罚”也不是一切照旧,而是参酌殷法,推行周法,使殷人“做新民”。
对待迁到洛邑的殷顽民如何发落?周公对他们进行攻心战术,使之自食其力。说如果你们能顺从听命,有德,还被任用。上天会可怜你们,否则,你们不但会失去土地,而且我还会把上天的处罚加在你们身上。对那些殷的旧有属国,则反复强调“保民”。针对“多方”怀念旧殷,不爱周邦,一方面让他们有田宅;另一方面,如果不听周的号令,则会面临更大的惩罚。
制礼作乐长治久安
周公在扫平叛乱,营建成周之后的问题是,周王朝的长治久安的谋划,也就是“制礼作乐”。这在周公称王的第六年。“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有别有和,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方面。
礼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尊卑贵贱的区分,即宗法制,进一步讲是继承制的确立。周在周公之前没确立嫡长制,继太王的不是泰伯和仲雍,而是季历。武王有兄名伯邑考,文王却以武王姬发为太子。周公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的王位世袭制度。这一制度规定,只有嫡长子有继承权,这样就经法律上免除了支庶兄弟争夺王位,起到稳定和巩固统治阶级秩序的作用。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周公把宗法制和政治制度结合起来,创立了一套完备的服务于奴隶制的上层建筑。周天子是天下大宗,而姬姓诸侯对周天子说来是小宗。而这些诸侯在自己封国内是大宗,同姓卿大夫又是小宗,这样组成一个宝塔形结构,它的顶端是周天子。
周公大封同姓诸侯,目的之一是要组成这个以血缘纽带结合起来的政权结构,血缘婚姻关系组成了周人的统治系统。
周公制礼作乐第二年,周公把王位彻底交给了成王。周公执政三年之后,在丰京养老,不久得了重病,死前说:“我死之后一定葬在成周,示意给天要臣服于成王。”死后葬于文王墓地边,成王说:“这表示我不敢以周公为臣。”
历史点睛
周公辅佐武王灭掉殷纣。武王死后,他又辅佐年幼的成王,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并在成王能独立行政时还政成王。他不避流言,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为了周王室的江山殚精竭虑,一饭三吐哺,巩固和发展了周王朝的统治,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公的作为给企业的领导者的启示是:一必须要有创新的头脑,二必须对企业的管理有制度性的安排,三要忠诚于自己的事业,四要勇于急流勇退,成全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