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在朱元璋羽翼未丰之时,虽胸怀大志,但对自己信心却不足。当时各路起义军占据元朝大部分地盘,其中势力最强的陈友谅、张士诚为扩大自己的地盘,经常骚扰朱元璋的领地。不久,陈友谅进攻朱元璋属地,占领太平路,杀朱元璋养子朱文逊及守将花云,自称皇帝,建国号汉。又约张士诚同攻应天,张未允。陈友谅便自集舟师,从江州直指应天,船舷千里,旌旗蔽空,气焰十分嚣张。朱元璋闻之色变,而手下众将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转移逃奔钟山,只有刘基怒目而视,一言不发。朱元璋见此,便将其召入屋内问:“猛虎已出,如今奈何。”刘基气愤地说:“凡主张投降和转移的当斩!陈友谅果如一只猛虎,若在山中,你哪能与之相斗?今既下山,正应乘机猛打,岂能不斗而降,不战而溃?”朱元璋问:“话虽然这么说,但到底如何退敌?”刘基说:“不出半个月就能退敌。”众将得知刘基说的话后,议论纷纷地说:“这陈友谅早就想吞并我们,这次领大军前来是志在必得。陈友谅是几路起义军中实力最强的,影响也最大,陈本人奸诈凶狠无比,容不得别人。此次乘胜而来不消灭我们是不会罢休的。我们与敌人相比,实力悬殊很大,没有一点优势。刘基把话说得如此轻松,看他有什么好办法,轻视强敌是会吃败仗的。”朱元璋听从刘基的安排,先将主力撤离应天。同时,命令胡大海出兵信州,牵制陈友谅后路;命陈友谅老友康茂派人诈降,诱敌深入;命常遇春、冯国胜、华高、徐达等将领各处设伏,准备截击。果然,陈友谅中计战败,丢弃战舰数千艘,逃回西北。朱元璋收复了失地,重创陈友谅,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陈友谅则因此大伤元气,从此一蹶不振。朱元璋顺利地拔掉了通往皇权路上的一枚“钉子”。事后,众将问刘基当初为何坚定反对投降,主张应战,并实现了胜利。刘基说:“骄兵必败。陈友谅如此蔑视我们,一定以为我们非降即逃,他的后援必不充分。古代兵法说,一天跑千里奔袭敌人,即使不交战也会溃败。所以我们应先放弃几个地方,移走后饷,装成逃跑的模样,再派人诈降,引诱陈友谅全速奔袭,同时中途设下伏兵,再派兵断其后路,叫其首尾难顾。哪有战而不胜的道理?”刘基又说:“取胜后我们再乘胜追击,还可以占领他的属地,陈友谅遭此重创,进一步制服他就易如反掌了。帝王之业,在此一举,天赐良机,岂可错过?”原来,刘基以其敏锐的眼力,看穿张士诚胸无大志,不思进取,可以姑且不予理睬。而陈友谅乃一介武夫,有勇无谋,虽应认真对付,却也只不过是一只猛虎,只要待机而动,先灭陈友谅,次取张士诚,必可成大事。
人们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一般有三种选择:投降,讲和,撤退。投降是彻底失败;讲和是一半失败;只是撤退不一定是失败。战略性的撤退不是逃跑,这种撤退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攻敌人。智慧高超的人,能像樵夫劈木一样,从强大的敌人身上找准裂口,一举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