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163100000012

第12章 工政二河防一(5)

太史公天官書曰。中國山川東北流。其維首在隴蜀。尾沒于渤碣一行。言山河兩戒。以河濟為北紀。江淮為南紀。由此觀之。禹河從渤碣入海。上應天文。下協地理。漢武帝所謂聖人作事。為萬世功。通于神明。恐難改更者也。殷本紀載湯誥之言曰。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四瀆之由來尚矣。爾雅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劉熙釋名曰。瀆獨也。各獨出其所而入海者也。自王莽時河徙千乘入海。而北去碣石遠矣。猶未離乎渤海也。自金明昌中再徙。而河半不入渤海矣。元至正中又徙。而河全不入渤海矣。河南之濟久枯。河或行其故道。今又與淮渾濤而入海。淮不得擅瀆之名。四瀆亡其二矣。萬一清口不利。海口愈塞。加之以淫潦。而河淮上流。一時並決。挾阜陵洪澤諸湖。衝蕩高堰。人力倉卒不能支。勢必決入山鹽高寶諸湖。明隆慶四年萬歷三年是已而淮南海口。沙壅更甚于曩時。怒不得泄。則又必奪邗溝之路。直趨瓜洲。南注于江。至通州入海。四瀆並為一瀆。拂天地之經。奸南北之紀。可不懼歟。欲絕此患。莫如復禹舊跡。然河之南徙。日以遠矣。濬滑汲胙之間無河。新鄉獲嘉亦無河矣。賈讓李垂之策。將安所用之。或曰金溫撒可喜請于新鄉縣西。決河水使東北。合清河至清州柳口入海。其說不可行乎。曰今新鄉流絕。欲自武陟之東。濬其故道。約一百三四十里。更于新鄉縣西。決河使東北流。鑿生地五十餘里。勞費不貲。民何以堪。且滎陽以下。每決必潰右隄。未有決左隄而北者。疑此地北高南下。新鄉縣西之故道。去清河雖近。未必能導之使北也。然則河竟將若之何。曰封邱以東。地勢南高北下。河之北行。其性也。徒以有害于運。故遏之使不得北而南入于淮。南行非河之本性。東衝西決。卒無甯歲。故吾謂元明之治運。得漢之下策。而治河則無策。何也。以其隨時補苴。意在運而不在河也。設會通河當時不開。則河可以北。先期戒民。凡田廬冢墓當水之衝者。悉遷于他所。官給其費。且振業之。西岸之隄。增卑倍薄。更于低處創立遙隄。使暴水至。得左右游波。寬緩而不迫。諸事已畢。然後縱河所之。決金龍注張秋而東北。由大清河入於渤海。殊不煩人力也。禹河本有可復之機。一失之于元封。再失之于永平。三失之于熙甯。至明昌以後。事無可為。居今日而規復禹河。是猶坐談龍肉。終不得飽也。河之離舊愈遠。則反本愈難。但得東北流入渤海。天文地理兩不相悖。而河無注江之患。斯亦足矣。求如西漢之河不可得。即如宋之北流亦不可得。而況洚水大陸之區也。嗚呼。禹河其不復矣乎。元末河復北徙。自東明曹濮下及濟甯而運道壞。明洪武初。命徐達自曹州東引河至魚臺入泗以通運。永樂九年。又命宋禮自曹疏河經濮州東北入會通河。是北流猶未絕也。迨遷都之後。仰給于會通者重。始畏河之北。北即塞之。宏治中兩決金龍口。直衝張秋。議者為漕計。遂築斷黃陵岡支渠。而北流於是永絕。始以清口一。受萬里長河之水。陽武以下。河之所經。繕完故隄。增卑倍薄。但期不害于漕。而漢之下策。轉為明之上策矣。至于黃淮既合。則唯以堰閘為務。堰者高家堰。閘者淮南諸湖閘口也。堰閘以時修固。則淮不南分。助河衝刷黃沙。使海口無壅。故潘尚書季馴之言曰。河之性宜合不宜分。宜急不宜緩。合則流急。急則蕩滌而河深。分則流緩。緩則停滯而沙淤。此以隄束水。借水攻沙。為以水治水之良法也。又曰。通漕於河。則治河既以治漕。會河于淮。則治淮即以治河。合河淮而同入于海。則治河淮即以治海。觀其所言。若無赫赫之功。然百餘年來治河之善。卒未有如潘公者。會通必不可廢。則河唯宜注淮以入海。且自漢以來治河者。莫不以分水為長策。唯張戎之論不然。潘公深得其意。故其治之者有二要。一在海口。一在高堰。河之出海旁口日多。則正口日塞。淮之會河支流益分。則正流益弱。皆潘公之所禁也。此則近代治河之大略也。

主河北流書生考古之恒習姑存以備源流變遷之局

請開減河入大清河疏乾隆十八年

吏部尚書孫嘉淦

目前黃河事宜。仰承聖訓。令臣等詳悉籌畫。和衷共議。此事所關甚大。頭緒紛繁。臣拙于口說。不能達意。故詳書所見以奏。竊惟欲導水者必先相山。導小水者相小山。導大水者相大山。天下之勢。山分三榦。水別四支。恒山九邊。是為北榦。衡山五嶺。是為南榦。華嶽泰嶽。是為中榦。華山之陽。江為南支。華山之陰。河為北支。嵩山之南。淮水出焉。泰山之北。濟水出焉。此二水者。南不入江。北不入河。自為一派。故江淮河濟。名為四瀆。以其獨行入海也。臣所言大清河者。繞泰山之東。北起東阿而訖利津。乃濟水之正道。四瀆之經流。非尋常之溝壑也。依古以來。與河別流。自宋熙甯十年河決澶州。分而為二。一由南清河入淮。即今之河道也。一由北清河入海。即臣所言之大清河也。黃河始奪淮濟之道矣。北宋之末。南北分流。南渡以後。河遂南徙。史不言其故。大約金人塞北流以病宋。可想而知也。元初河屢北決。輒復堵塞。大德初。決蒲口。廉訪使尚文言。相度形勢。南高北下。宜順水性。導之北行。決口勿塞為便。而有司卒塞之。後蒲口復決。水全北流。竟如文言。至正初。河決金隄等處。丞相脫脫用賈魯充河防使。大開黃河故道。水遂安流。賈魯稱善治河。乃導之北行。未嘗令南徙也。明洪武時。河決陽武。東過開封。南入於淮。而河之故道遂淤。正統十三年。河決張秋河灣。東流入于海。景泰時。又決張秋。宏治時又決金龍口。漫長垣。趨張秋。衝會通河以入海。按張秋並非河岸。而史屢言決張秋者。以黃河北決。必經張秋以潰運河。史以運道為重。故書決張秋也。張秋之東。不及百里。即東阿之山。山下即大清河。黃河決水。不能踰山東走。自必順河北行。故凡言決張秋者。皆由大清河以入海。史有詳。故有書有不書也。金龍口決後。命侍郎白昂治之。塞決口三十六處。而河乃入淮。又以河徙入淮。終非正道。乃自東平至興濟。鑿小河十二道。引水入大清河及古黃河以入海。是量開減河以入清河。古人有行之者。非臣創為此言也。自白昂治後。河復決金龍口。潰張秋隄以入海。命都御史劉大夏治之。乃濬賈魯舊河。以殺水勢。開新河七十餘里。導使南行。築大行長隄三百餘里。用夫十二萬有奇。鐵木薪芻不可勝計。而張秋之決塞。逼河使南行。若斯之難也。河用全力以爭之。必欲北入海。人用全力以堵之。必使南入淮。不能別籌運道。而虧國計。害民生。逆水性以為此。亦可為拙于謀矣。及於我 朝。運道河流。皆沿舊制。順治康熙年間。河之決塞。有案可稽。大約決北岸者十之九。決南岸者十之一。北岸決後。潰運道半。不潰者半。凡其潰運道者。則皆由大清河以入海者也。以大清河之東南。皆泰山之基腳。故其道亙古不壞。亦不遷移。從前南北分流之時。已受黃河之半。嗣後張秋潰決之日。間受黃河之全。然史但言其由此入海而已。并未聞有衝城郭淹人民之事。則此河之有利而無害。亦百試而足徵矣。目今銅山決口。不能收功。上下兩江二三十州縣之積水。不能消涸。故臣言開減河也。上游水減。則下游水微。決口易塞。積水早消。但河流急。設開減河而奪溜以出。不可不防。故臣言減入大清河也。

大清河能受黃河之半。兼能受黃河之全。從前屢試之矣。況今三冬水涸。即使大溜全出。尚不敵秋汛之半。則大清河之必能容受。可以理揆也。但自黃河以至張秋。皆係平原曠野。恐有漫溢。然今年陽武方決。決出之水。現在張秋境內。其所經由。不過長垣東明一兩縣耳。未聞成災也。今于陽武之下開減河。其道更近。則為患更小。亦可以理揆也。現今漕舟未上。張秋之運道空閑。開隄使河東流。初無礙也。至于運道。尤易為力。漕舟北上。即從張秋入河。順河北流。五六日而可至利津。利津去天津之海道。不過四五百里。且在登萊之上。並無隘阻。臣于乾隆三年。由海道運登萊之穀三十萬石于天津。刻期可至。顆粒無損。此親辦之事。非空言也。即使并此不敢。則又有策焉。大清河之經流。在山東之北。運河之南岸。現開減河數處。皆與大清河不遠。又滄州以下之宣惠河。臣所疏濬。計其下游。與大清河甚近。開渠通之。以達漕舟。亦非難行之事也。計大清河所經之處。不過東阿濟陽濱州利津等四五州縣。即有漫溢。不過偏災。忍四五州縣之偏災。而可減兩江二三十州縣之積水。并解淮陽兩府之急難。此其利害之輕重。不待智者而後知也。減河開後。其至張秋。不過經兩三州縣之境。計其漫溢之處。築土埂以禦之。一入大清河。則河身深廣。石岸堵築之處甚少。約計所費。至多不過一二十萬。而所省下游決口之工費。賑濟之錢米。至少不下一二百萬。此其得失之多寡。亦不待智者而後知也。是則減河一開。所費甚少。為害甚輕。而決口可塞。積水可消。漕舟不誤。其利甚大。臣熟思之。計無便于此者。故詳言之。惟皇上採擇焉。

禹廝二渠考

孫星衍

二渠者何。大河與漯川也。河曷言渠。成皋今汜水大伾所在已北。禹所廝。故曰渠。漯曷言渠。江淮河為四瀆。非人力。漯則禹所治。始自東武陽今朝城以達於海。即大清河自利津入海故亦曰渠。班氏地里志。獨於漯稱禹治是也。謂二渠為北瀆及漯川者。孟康之言近古。當得其實。禹河自大名已北。東光已南。合清河即淇水今衛河東光已北。合漳水。至章武今天津入海。故班氏稱為鄴東故大河。周定王五年。東徙平原高唐之間。王莽時枯。故後人謂之王莽河。亦謂之大河。故瀆也。鄭氏注尚書。以屯氏河為河故道何。故瀆復出為屯氏河。即今俗稱老黃河。支流亦北合於漳。故水經注云。衡漳舊道。與屯氏相亂。自此已北。皆禹也。李吉甫以屯氏為永濟渠。即今衛河矣。何以言漢武復禹舊。漢武築金隄。塞瓠子。導河北行。漯川亦通。終漢之世。河患以少。河合淇漳以入海。即禹也。漳為禹何。漳水過際陌。有河伯娶婦之事。故知漳即河也。後人錙銖尺寸而較之。豈得謂之通知地理者歟。史遷据古文。班氏見周地圖。所言不可誣也。漯首受河自朝城。後人謂漯始黎陽宿胥口。誤以濟瀆當之也。漯何以不見於後世也。大清河則漯川。小清河則濟水。濟水絕於章邱之北。漯川絕於濟陽以東。俗稱徒駭河。即漯川也東漢北魏河瀆何所行。行漯川之北。出入今馬頰徒駭之間也。唐時河患亦少。以有漯川且北流也。宋時南北分流。不用導河入漳之議。而回河使東。無復禹。河患自此多矣。今河北流禹乎。會通河以西合濟瀆。以東合大清河。大清河自濟陽以西為濟瀆。以東為漯川。河行二渠之一。謂之禹可也。治之奈何。馬頰徒駭北達於海。西屬於會通河。深浚而利導之。疏小清河通於大清河。以復濟瀆故道。而殺河勢。濱州滄州之間。胡蘇鉤盤鬲津諸河。有形。次第可治。漢時議者。欲索九河故而穿之。御史韓牧以為縱不能九。為四五宜有益。今疏馬頰諸河故道。奚啻四五。下尾合為逆河。會於淇漳。則二渠之故道盡復也。河不復南。運道傷乎。曰無傷也。河至臨邑。謂之四瀆津。酈道元言自河入濟。自濟入淮。自淮達江。水徑周通。故有四瀆之稱 又言吳王掘溝商魯之間。北屬之沂。西屬於濟。是河漯沂濟。自古相通。益以汶流。用之濟運。不減黃淮交會之口也。余氏闕亦言河北徙而會通之。漕不廢。漕以汶。不以河也。且夫濬齊桓已塞之河。復大禹二渠九河之。神功也。河名大清。百川之所朝宗。美瑞也。東北流環拱神京。勝於屈南東注之勢。地利也。省南河設官歲修億千萬之費。涸出東南億千萬頃之地。足資東方工用賑恤量移民居而有餘。此數十百年安瀾之慶。轉禍為福之大機也。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惟聖人灑沈澹災。能與天地參也。

閻百詩潛邱劄記曰一統志大清河在歷城縣北自齊河縣流入又東北入濟陽縣界其上流即古濟水也小清河在歷城縣北即古濼水也臣按自漢至隋唐惟有濟水杜佑始有清河之名宋南渡後始有大小清河之分于欽齊乘以大清為古濟水而以小清為劉豫所導後人皆沿其說其實非也以水經注元和志寰宇記諸書考之濟水最南漯水在中河水最北今者小清所經自歷城以東如章邱鄒平長山新城高苑博興樂安諸縣皆古濟水所行而大清所經自歷城以上至東阿固皆濟水故道而自歷城東北如濟陽齊東青城諸縣則皆古漯水所行蒲臺以北則古河水所經蓋唐宋時河行漯川其行大清兼行河漯二川其小清所行則斷為濟水故道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在有你的世界欢笑

    在有你的世界欢笑

    “你走!我不要再见到你!”“止雨歌你不要再闹了!”“我没闹!我讨厌你,你走啊!”如果他们没有相遇,那么所有的故事都将不复存在吧。自从那天她拉起他的手。“快跑吧,我保护你!”女孩满脸紧张的说。他就决定要一直一直保护她。
  • 救世魔女:灵的编谱

    救世魔女:灵的编谱

    不是不爱,只是不敢爱她是被诅咒的神明,无限的轮回重复的记忆。一次又一次的伤害,她早已忘记了爱是什么。选我,还是选世界?
  • 巫毒之恋

    巫毒之恋

    年龄并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只要她的眼中能看得到他,可是,真的要靠这个巫毒娃娃,才可以掳获她的心吗?他不甘心,真心换来的却还是姐弟相称,然而,她眼中永远都只看得见自己的哥哥,到底,他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换来她的另眼相待呢?
  • 永恒天主

    永恒天主

    永恒大陆,疆域无边。凶兽肆虐,百族纵横。天骄逐鹿,至尊争锋。仙道强者飞天遁地、翻山倒海,抬手间日月世界星辰,高卧云端俯视众生。
  • 剑道无穷

    剑道无穷

    哥喜欢白衣,因为哥觉得够酷!哥喜欢玩剑,因为哥诚与剑!哥没有对手,所以哥孤独!哥没有女人,所以哥寂寞!都说哥冷漠,那是因为没人理解哥。哥喜欢吹血,因为当血溅落的那一刹!哥看到了无限的美丽!对,哥就是西门吹雪!现在,哥郑重的告诉你们!哥其实不冷漠,哥有情也有意!所以,哥会开窍!哥开窍的时候,就是哥称霸三界的时候!就是哥坐拥花丛的时候!那么,美女们就等着哥开窍吧.
  • 那故事里的爱情

    那故事里的爱情

    毕业工作面对的不止是工作上的压力,更多的是父母的压力,一年复一年,流水般地相亲和恋爱,到底最后的幸福是怎么样的?与谁知?
  • 致另一个美好的世界

    致另一个美好的世界

    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婷儿也在过好每一天,可某一天被一个男子给打乱了婷儿的生活方式,就这样,开启了二人的不一样的世界之旅.
  • 恒温苏尔

    恒温苏尔

    苏大神的求婚:我和它都等很久了,它在等主人,而我,在等我的女人,温尔,你忍心让我们孤零零地再等下去吗?女主受伤之后遇到男主,他们即是驴友又是朋友,但是,一段时间的接触过后,男主心中的想法改变了,开始了苦苦地追求。保甜但不保不虐,嘿嘿
  • 全校都羡慕我们谈恋爱

    全校都羡慕我们谈恋爱

    江枳高中第一天报道,就碰上了众人口中的高岭之花穆楚。穆楚高中第一天报,就碰上了地理超烂的小路痴江枳。在不断的相处中,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后来,全校的人都知道了江枳和穆楚这对神仙cp。结婚以后,穆楚真面目暴露,高岭之花的形象岌岌可危。某次采访,江枳说:“学生时代的喜欢是最纯粹的,我很庆幸他一直都在。”主持人:“穆楚先生有什么优点吗?”江枳:“哪哪都好。”主持人:“那缺点呢?”江枳:“太会说了,太会做了。”主持人及观众:我们拒绝这波狗粮。(校园,双洁,甜宠,其中还有好几对副cp)
  • 憀恨尽为殇

    憀恨尽为殇

    仇恨是一粒可怕的种子。仇恨推动江辰成长,在仇恨中坚毅,在仇恨中残酷,在仇恨中疯狂。荡人间,闯三界,伏魔降妖,弑神灭佛,逆天改命······然而,恨到尽头终成殇。无憀恨、相思意,尽分付征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