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197100000003

第3章 创造市场的核心

问题及策略选择

近年来,许多地方、许多企业已经在自觉不自觉地实践着“市场是创造出来的”的理念。之所以不约而同地这样想、这样做,更多是被“逼”出来的。这也是经济发展中解放思想的结果,是企业经营观念的重要转变。市场经济无捷径,只有适者才能生存,但仅靠“点子”和“创造市场的策划”,就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作用必然是有限的。必须把创造市场的创意由设计创新变为工业化生产创新,这是个系统工程。

一、创造市场的核心——创新

创新不仅仅是技术概念,更是一个经济哲学概念,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创造市场的核心就是创新。

创新这一概念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熊彼特。他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到,“不断的创新就像是跳动的琴弦,演奏着经济成长的美妙乐章。”1912年,在他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理论。他强调,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和最根本的源泉在于企业的创新活动;并将创新概括为五种情况:一是采用一种新的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征。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绝不需要建立在科学上新的发现的基础之上;并且,也可以存在于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的方式之中。三是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四是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也不问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五是实现任何一种工业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例如通过“托拉斯化”),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约瑟夫·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经济发展理论。时间过去了近一个世纪,用时代的眼光审视约瑟夫·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存在有很大的缺陷性和不完善性。约瑟夫·熊彼特强调的是技术的创新,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作为企业生存的准则、发展的源泉,已经全方位进入企业运行的方方面面,创新所覆盖的范围有了很大的拓展,从单纯的技术创新拓展到了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等诸多方面相互支持、相互推动的全面创新阶段。其中,体制(经济运行规则)创新是基础,通过对产权制度为主的创新,充分体现责、权、利的统一性,使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拧成一根绳子,保持持久的创新活力(对于体制创新,在第二部分中将作重点论述);技术创新是核心,通过不断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始终保持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差异性,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管理创新是手段,通过创造新的更有效的模式,整合内部资源,提升管理水平;市场创新是归宿,通过市场领域的开拓创新和营销手段、方法的创新,实现企业的市场价值,追求更大的利润。

这四种创新类型,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融合到一起,就构成了创造市场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从市场—企业—员工等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处于创新状态,只要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很难达到创造市场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木桶效应”。一只木桶,只要有一块板是短的,哪怕其他的板再长,所能盛的水也只能由最短的那块来决定。如何能盛更多的水?唯一的办法就是把短板变长。对于企业来说,把短处变为长处,就是要靠创新。正像海尔集团提出的“斜坡理论”,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企业好像处在一个斜坡上,要想让企业不下滑甚至上升,必须给它一个向上的推动力。这个推动力就来源于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在破旧中立新,在蜕变中再生,在“创造性破坏”中达到创造市场的目的。具体说,就是要立足于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针对消费者对产品某些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活动,为自己的产品创造强有力的、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并将其形象生动地传递给消费者,求得消费者的认同。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一点非常重要。那种单纯依靠价格竞争来获取市场份额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回忆一下彩电业惊心动魄的两场价格大战,便可见一斑。

1996年3月,四川长虹所有规格彩电一夜之间在全国范围内降价8%~18%,每台彩电降价多达100元~850元,第一次价格大战由此开始。1997年初,广东高路华突然展开了更大幅度的降价销售活动,21英寸彩电跌破千元大关,29英寸彩电市场售价也不足4000元,第二次降价风潮骤起。时至今日,彩电行业已经经历了10多次价格大战。

价格大战的结果喜忧参半。降价在给消费者带来更多实惠、国产品牌彩电重新抢回60%以上市场份额的同时,也由此引发出了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国内彩电企业为了参与价格竞争,纷纷陷入猛上规模然后大幅降价的路子,使彩电生产严重过剩。2000年我国彩电市场需求量约1600万台,而实际生产能力却超过4000万台。更令人痛心的是,整个彩电行业的利润因此降到了极点,毛利不足8%。面对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品牌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众多彩电企业无力投资技术开发,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慢,市场竞争能力越来越弱。

不可否认,价格竞争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重要策略。但过度的价格竞争或单纯依靠价格竞争将使企业利润减少,造成发展后劲不足,甚至阻碍企业的发展,引起企业的倒闭。因此,与其采用价格竞争,打价格战,不如推动企业创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打价值战。事实上,每个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是有差别的,价格并不是消费者考虑的唯一因素。特别是随着消费者的心理成熟,价格的重要性将不断递减。1998年,上海市统计局做过一项专门调查,上海人购物心理排序已由“价格——需要——品牌”转为“需要——品牌——价格”。这样,企业必须把市场需求放在第一位,通过不断创新,寻求产品之间的差异,创建和培育过硬的品牌,始终致力于形成自己独特而持久的非价格竞争优势。在这方面,海尔集团的创新理念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

组建于1984年、崛起于改革大潮之中的海尔集团,是在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壮大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跨国企业。海尔集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到海外的卓著业绩,可以浓缩在下面这组数据中:2001年海尔实现全球营业额602亿元,是1984年的17000多倍。1984年,工厂亏空147万元,濒临倒闭;2001年,利税突破42亿元,直接拉动20多万人就业。2001年实现出口创汇4.2亿美元,在连续两年翻番的基础上增长50%,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现在,海尔集团在全球的营业额已超过1000亿元规模。1984年只有一个型号的冰箱产品,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86大门类130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1993年,海尔品牌成为首批中国驰名商标;2001年海尔品牌价值评估为436亿元;2006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749亿元,是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名牌。海尔产品依靠高质量和个性化设计赢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海外市场,美国AHAM统计结果显示,在美国230~280升容积段冰箱市场,海尔冰箱占35%的市场份额。据Euromonitor统计公布,海尔冰箱、洗衣机分别位居全球品牌市场占有率第二、第三位。目前,海尔已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2001年9月19日,海尔成功发布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电视MPEG-2解码芯片——“爱国者一号”。这枚完全由海尔北京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开发的芯片率先走出实验室实现商品化,标志着海尔在核心竞争力方面新的突破。20年前,海尔名不见经传;20年后,海尔美誉飘香。2005年8月30日,海尔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之首,2006年,在《亚洲华尔街日报》组织评选的“亚洲企业200强”中,海尔集团连续第四年荣登“中国内地企业综合领导力”排行榜榜首。

海尔2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最主要的就是靠创新。创新是海尔文化的核心,有生于无是海尔的文化观。海尔的创新三原则即创新的目标、本质和途径分别是:创新的目标就是创造有价值的订单,创新的本质就是创造性的破坏,创新的途径就是创造性的借鉴和模仿。在海尔的创新体系中,战略创新起着关键作用。发展战略关系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和发展行动等。海尔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展示了海尔针对不同情况的战略发展的四个阶段。

(1)1984~1991年的名牌战略阶段。这一时期,国内许多企业都是急功近利地扩大产量,海尔却是看到未来的市场趋势抓质量,先后创造性地提出并坚持不懈地实践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用户永远是对的”、“先卖信誉、后卖产品”、“无搬动服务”等理念。等到消费者开始挑剔产品质量的时候,海尔冰箱的高质量凸显了出来,其他冰箱厂的产品出现了积压,海尔冰箱却供不应求。海尔通过7年时间的名牌战略,专心于冰箱一种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探索和积累了企业管理的经验,在国内创立了名牌形象,硬是“磨”出了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OEC管理法”(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2)1992~1998年的多元化战略阶段。品牌加规模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创立了名牌形象后,海尔已不满足于单一产品和小规模生产的局面,开始向多种产品扩张,全面进入白色家电领域后,又进入了黑色家电领域、米色家电领域。在进行扩张时,海尔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以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海尔特色的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盘活被兼并企业的员工,进而盘活闲置资产,既保证了资本运营的成功率,又实现了低成本扩张,达到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海尔做大、做强的目的。

(3)1998年开始的国际化战略阶段。为了与国际市场接轨,海尔提出了创国际名牌的战略。其实,海尔还在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就开始了国际化的起步。从德国引进技术,反过来向德国出口产品,目的不仅是为了创汇,更是为了在国际上创造驰名品牌,抢得一块国际市场份额。在循序渐进地推进国际化战略过程中,海尔坚持市场国际化、营销国际化、产品国际化的思路,坚持打海尔品牌出口,创造性地提出并运用了“先易后难”、“出口创牌而不单纯创汇”、“三个三分之一”的国际化战略,取得了国际化经营的巨大进展。在海尔海外子公司的建设中,海尔创造了“盈亏平衡点”的投资思路,产品先在当地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可达盈亏平衡,才开始建厂,把风险和成本降低到了最低程度。其“合资与控股相结合”的投资方式、“少而精+当地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子公司的当地化政策等,都收到了明显成效,产品批量出口到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十大经济区域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4)2005年底,海尔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大幅提升。

在海尔,不是“居安思危”而是“居危思进”;在海尔,成绩只属于过去而辉煌在于未来;在海尔,所有的人、所有的工作都必须时时创新。20多年来,海尔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赢得了肯定,以不局限于在现有市场中“抢”份额的观念和独特的创新举措,创造了新的市场,另做了一块“蛋糕”自己独享。在目前美国市场占有率90%以上的海尔酒柜就是一块“蛋糕”。美国市场各种饮品消费很高,海尔美国洛杉矶设计中心的技术人员从中看到了商机。啤酒冰镇才好喝,葡萄酒呢?什么条件下酒的口感最好、营养最佳?2001年3月份,专为美国市场设计的海尔酒柜登上了美国著名杂志《家电制造商》,高昂的价格没有成为阻力,海尔酒柜凭其体贴入微的功能、雍容典雅的外观迅速成为美国各大商场争相经销的家电产品。好饮的美国人惊喜万分地发现葡萄酒原来可以这样喝,并以十二分的热情接受了海尔酒柜这一新鲜事物。纽约华尔街股票经纪人戴恩先生这样描述他的感觉:“原汁原味的葡萄酒让我每一个毛孔都张开,细腻婉转的甜蜜回味无穷!就像啤酒只喝冰镇的一样,我现在再也不喝未经海尔酒柜冷藏过的酒,无论是什么名酒!”

海尔的创新历程确实值得深思和研究。那么,创新是什么?有人用文学的语言来表述:创新是当你在长长的黑夜中苦苦思索后的豁然开朗;创新是你看见苹果掉在地上时追根溯源;创新是你有所悟而赤身从浴池中冲出时的突发奇想。总结海尔的创新历程,创新就是创造性的破坏,就是把自己原来的成功与平衡破坏掉,创造一个动态的平衡。面对21世纪的挑战,如何把“抢”市场转变为“创”市场,一字之差,涵盖了思想的差异、策略的差异、技术的差异等诸多内容,需要“壮士断腕”的气概和胆略,“脱胎换骨”,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来。

二、创造市场的策略选择

市场是由需求决定的,是由消费者构成的。而消费者的具体需求往往各不相同,差别很大;有显露在外的,更多的是隐含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由此带来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刺激需求、激活市场?这就涉及创造市场的策略选择。如前所述,创造市场的理论基点是需求理论和发展理论,核心问题是创新。因此,创造市场的策略选择必须紧密围绕需求、发展、创新来思考和决断。

(一)科技创新必然带来市场的空前活跃

在18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国家走过的200多年中,四次重大的科技革命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对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巨大变革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以珍妮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迈向第二产业,而且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大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以19世纪70年代内燃机的发明为标志,西方国家进入了第二次科技革命,人类从此跨入了电气化时代,使西方国家的生产力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1943年美国人发明了原子弹,由此拉开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序幕,而战后50年代原子能的广泛运用以及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等的兴起,使第三次科技革命获得了最终成功。第四次科技革命以美国人霍夫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明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单芯片微机为导火索,到70年代末期,人类开始进入以微机为主的新科技革命时代。

当前,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几乎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新兴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等。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据有关资料介绍,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达为: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所具有的乘数效应,放大了生产力各要素。一旦科学技术有大的突破,必然带来新的生产力大发展,推动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满足市场对新产品的敏感性、开放性要求,创造出广阔的市场空间。

1992年到现在,美国经济连续高速增长,为什么?首先得益于最能体现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信息产业的发展。美国是最早认识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重要意义的国家,其对计算机的投资约占总投资的40%,按人均对信息技术的投入是欧洲的2倍,世界平均水平的8倍。一位日本经济学家撰文指出:“支撑和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就是美国走了一条政府和公众共同致力于信息业的发展道路,在可望成为21世纪增长最迅速的信息通信领域中,确立了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信息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美国信息产业的创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70年代以大型计算机为中心的创新,80年代以个人计算机为中心的创新,90年代以计算机和通信相结合的网络技术为中心的创新。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于1945年2月15日在美国的展览会上问世,在其20个主件同时进行工作时,每秒钟能运算5000次,比问世前使用的齿轮机械式计算机或使用继电器的机电式计算机要快上万倍。虽然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从来没有完全启动过,但它的历史贡献在于找到了正确方向,为信息产业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晶体管的问世,为集成电路和大型、超大型集成电路敞开了大门,为计算机的小型化、微型化开辟了通道,从而使个人电脑成为可能,成就了美国在信息技术上始终走在世界前列的地位。就计算机相互连接而言,最关键的是计算机与交换器的对话。1969年9月2日,被称为“英特尔之父”的加州大学教授理查德·克莱因罗克和他的小组成功地把他们的计算机连上了一台冰箱大小的交换器。如果没有这个突破,就不会有计算机之间的对话。1986年美国科学基金会(NSF)开始资助传输控制协议/网间协议(TCP/IP)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先是建成了6个超级计算中心,又为16个地区网络提供了资金。之后,将超级计算中心和地区网络中心以TI线路互联,建立了远程主干网NSFnet。在此基础上,能源网、科学网及一些公司建立的基于TCP/IP的网络相继建成,并互联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互联网的雏形。与此同时,其他发达国家也向美国学习,建立了不同规模的学习计算机网络,并与美国实现了连接,形成了全球性的计算机网络。到80年代后期,互联网功能更加强大,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覆盖面越来越广,成为各国科学界和教育界开展业务不可或缺的手段。1993年4月,马克·安德烈森和艾立克·比纳开发的马赛克1.0版本浏览器,把因特网从主要是获取和传输数据的学术性工具,改变为一种由企业和消费者用于通信的方便而廉价的手段。1995年4月,NSFnet骨干网被拆除,互联网络开始商业化,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商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网络的规模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商业应用也得到了空前的进步,消费者也从电子商务中获得了好处。2000年3月,美国人口普查局发布了第一个企业对消费者电子商务的官方统计,1999年第四季度零售商网上销售总额为53亿美元,占零售总额的0.64%。这个比例虽然不大,但前途不可限量。因为,越来越多的商业机构、金融机构、产业部门进入网络,不仅利用网络传输信息、获取信息,而且凭借这个舞台,开创了许多全新的经营方式和各种遍及全球的电子商务活动,人们也逐渐从被动地接受信息变为主动地获取、制造和提供信息,形成了真正的信息交流环境。

尽管信息产业目前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还比较小,但是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则相当可观。据商务部2000年6月发表的《数字经济2000年》所提供的数据,信息技术产业2000年约占整个经济产出额的8.3%,而在1995~1999年间它们在美国经济增长中要占近1/3.

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是这样,对于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也是这样。产品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任何企业所拥有的产品优势都只是暂时的,而市场对新产品却总是敏感的、开放的。一个企业只有不断创造新的产品、创造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市场考验着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突出的因素是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宝钢集团选择了自主技术创新的道路,市场也选择了宝钢集团。多年前,高强度输油气管线钢是进口产品一统国内市场。该钢种从研制到投入大工业生产,发达国家一般经历了30年左右。为支持我国西部油气田的开发,宝钢集团加大该产品的开发和转产力度,经过厂内科技人员历时5年的攻关和试生产,于1996年成功向陕—京天然气管线提供5.7万吨X60管线钢,并顺利向库—鄯管线供应2400吨X65管线钢,一举打开了曾被国外产品垄断的市场。1997年初,宝钢集团又乘胜向国际市场出击,在印度X65管线钢国际招标中,战胜了8个国家11家国际著名厂商,独家中标取得供货合同,为宝钢集团以后获得中东、拉美、南亚等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思想观念转变蕴涵着无限商机

当今市场竞争虽然十分激烈,但却不乏创造消费热点、激活市场商机的比比事例。事实上,社会需求、市场需求的潜力是很大的,对于每个竞争者的机遇也是均等的,关键在于发现和发掘。一个企业如果能够满足或创造源源不断的需求,那么必然就可以创造出广阔的市场。阻隔“能”与“不能”的鸿沟,首要的是思想观念。机会往往垂青于有头脑准备的人。在新旧观念的交织和转变过程中,无限的商机便会不断出现。

在西方国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英国和美国的两家皮鞋厂都试图在太平洋某个岛屿开辟新的市场,于是各派一名推销员来到这个岛屿。到了岛上的第二天,两个推销员都向厂里发回了电报,然而电报的内容却大相径庭。英国皮鞋厂推销员的电文是:“该岛无人穿鞋,我于明日乘首班飞机回去。”美国皮鞋厂推销员的电文却是:“该岛无人穿鞋,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我将长驻此地。”

时间、空间完全相同,结果为什么截然相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思想观念的差别。英国推销员认为,不穿鞋的人怎么会买鞋呢?而美国推销员却感到,不穿鞋是因为没有认识到穿鞋的好处,没有养成穿鞋的习惯。于是,美国推销员请求厂里先发了一批货,无偿提供给岛上头面人物穿。一穿感觉很舒服,便招摇过市。岛上的人们看到有头有脸的人穿上了鞋子,纷纷效仿,穿鞋子由此在这个岛屿上成为一种时尚。美国这家鞋厂当年的销售量就增加17%,并控制了该岛的皮鞋市场。

人是有欲望的。存在欲望就存在需求,存在需求就存在市场。问题的关键在于,思想和观念是否同这种欲望、这种需求相吻合。一句民谚叫“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一念之间的转变,就可以将市场机会转化为商业利润和社会财富。有人曾多次问及日本日清公司总经理安藤百福先生“日清成长的秘诀是什么?”他回答:“企业家必须有挑战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帮助日清稳定了日本市场,也是以这种精神向美国市场挑战。起初,日清公司在美国洛杉矶郊外兴建方便面工厂时,安藤百福被人讥笑为“疯子”。美国有关市场咨询机构也认为方便面不可能在美国得到发展,因为美国人没有吃热汤面的习惯。但安藤百福却认为,事物在发展变化,美国人的饮食习惯也在变化,因为不卖热食,所以他们才很少在外面用热食。美国人希望减肥,而低卡路里的方便面正适合现代美国年轻人和妇女的需要。因此,日清公司大胆向美国市场进军,一举获得了成功,年生产销售额达4500万美元。

观念虽然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是无形的,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旧观念代表了落后的传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束缚着人们的头脑,形成一种习惯势力与社会思潮,以强大的惯性力阻碍着社会的变革。而新观念代表了新时代、新事物、新实践,代表了新的生产力,是对陈旧的传统观念的辩证否定,是对社会发展的科学预见。因此,创造市场首先必须创新观念。在新观念的驱动下,必然产生出超凡脱俗的策划力,开创出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取得的巨大成功,就是新观念挑战旧观念的最好诠释。

1984年以前,对于奥运会主办国来说,往往是有喜有忧、喜忧参半。喜的是,举办奥运会是国家的荣幸、民族的骄傲,可宣传本国形象;忧的是,巨大的硬件投入,不可避免地使政府背上巨大的财政赤字。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亏损10亿美元,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政府总支出达90亿美元。到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只有美国一个国家申办奥运会。这也是因为美国商界奇才尤伯罗斯运用超人的创新思维,才开创了奥运史上巨额赢利的新纪元。

尤伯罗斯接手奥运会时,组委会一无所有。他以一种前无古人的创新思维,把奥运会商业化,进行市场运作。1060万美元卖掉自己的旅游公司股份后,他开始招募人员,筹办奥运会。

第一,想尽一切办法节省不必要的开支。他本人以身作则不领薪水,感召了数万人甘当义工。沿用洛杉矶现成的体育场,把当地三所大学宿舍做奥运村,仅这两项就节约了数以十亿计美元的资金。第二,充分运用百年奥运的巨大无形资产,开展声势浩大的奥运圣火传递活动。奥运圣火在希腊点燃之后,举行了横贯美国本土1.5万公里的奥运圣火接力跑。谁出钱就可以举着火炬跑一程。全程奥运圣火传递权以每公里3000美元出售,共得到4500万美元。第三,广拉赞助、拍卖转播、销售门票。这是三大主营收入。尤伯罗斯出人意料地提出,赞助金额不得少于500万美元,而且不许在场地内包括空中做商业广告。如此苛刻的条件反倒刺激了赞助商的热情。一家赞助公司甚至还没有弄清所赞助的室内赛车比赛程序,就匆匆签字。尤伯罗斯最终从150家赞助商中选定30家,共筹到资金1.17亿美元。尤伯罗斯最大的收益来自独家电视转播权的转让。以2.25亿美元将电视转播权卖给美国广播公司后,尤伯罗斯又首次打破奥运会广播电台免费转播比赛的惯例,以7000万美元把广播转播权卖给了美国、欧洲以及澳大利亚的广播公司。通过强大的舆论宣传和新闻炒作,门票收入也取得了历史最高水平。第四,出售吉祥物和纪念品。

具体运作中的点点滴滴都体现了尤伯罗斯的创新思维。在短短的15天内,洛杉矶奥运会总支出5.1亿美元,赢利2.5亿美元。在闭幕式上,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先生向尤伯罗斯颁发了一枚特别的金牌。

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召开。伴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巨大成功,带来的奥运经济效应也十分突出。据北京市发改委称,到2010年,因奥运经济而带动的北京投资和消费市场总需求将超过3万亿人民币。

(三)传统体制改革激活潜在市场

按照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讲,生产力促进生产关系的发展,生产关系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间,我国之所以出现以短缺为特征的经济现象,表面上看是产品供应不足所造成的,其实质在于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大二公”的单一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产能力的削弱和市场空间的萎缩。其实,在这一时期,人们的需求特别是对生产、生活基本物质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只因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受观念和体制的双重束缚,人们需求意识的外在表露越来越少,人们也越来越容易得到满足。这种长期的“压制”表现在经济活动中,就造成了市场不足,但潜在市场广阔。正如一只受外力压缩到极点的弹簧,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一旦解除这一外力,弹簧所迸发出的作用力是无限的。在此,以民营经济和民办教育为例加以说明。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采取了对公私合营企业的经济改组和向国营企业的过渡。从单个的私人资本主义企业的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合营企业已由国家直接管理,基本上与社会主义国营企业没有多少区别了。1956年,国家对合营企业进行了改组改革,主要内容是改组合并工业企业,调整商业网,并根据国家的需要,统一调配各企业的设备、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到1958年,在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下,进行了更大规模更深入的经济改组。经过这次大改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在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以后,1956年我国城镇个体工商业户只剩16万人。1956年9月,陈云同志在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发言中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这样:在工商业经济方面,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这是在新形势下明确了个体经营的地位。因此,党的八大以后,国家注意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这样,个体工商业又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到1957年底,全国城镇个体工商业又发展到104万人。在“文革”期间,极“左”思潮登峰造极,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个体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东西,是产生资本主义的土壤,因此大加批判,并大张旗鼓地当作“资本主义尾巴”来割。在“四人帮”的“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的错误口号下,个体工商业不断遭受打击和被砍掉。到1976年个体工商业濒临被“砍光”的边缘,全国只剩18万人。到了1978年全国个体劳动者只有14万人,个体经济已丧失了合法地位。

外部环境的桎梏捆绑着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手脚,但这并不等于其没有发展的欲望,反倒是发展欲望的积蓄。这种欲望喷薄而出之时,便是个体私营经济空前繁荣之日。1979年9月29日,叶剑英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目前在很有限的范围内继续存在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附属和补充。”1980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在关于转发全国劳动就业会议文件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鼓励和扶持城镇个体经济的发展。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在农村和城市,都要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以党的十二大为标志,国家关于发展个体经济的方针基本形成。1983年,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指出:“允许资金、技术、劳力一定程度的流动和多种方式的结合,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有利的”。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目前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是发展太多了,而是还很不够。对城乡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都要鼓励它们发展。”1989年11月9日,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指出,“应当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对个体经济加强管理和引导,鼓励它们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继续发展,发挥它们发展生产、方便人民生活和扩大劳动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限制它们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消极方面。”在国家的政策导向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个体私营经济呈现出一种稳定发展的态势。

经过1990~1992年的调整和巩固,从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以后,个体私营经济的地位得以进一步的确立,并进入了又一个高速发展阶段。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明确提出个体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十五大精神鼓舞下,个体私营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

在党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指引下,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以个体私营经济和乡镇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繁荣市场、推动发展、增加就业的生力军。一次又一次的解放思想,一次又一次的伟大实践,一次又一次冲破“姓社还是姓资”、“姓公还是姓私”传统观念的束缚和争论,人们的认识越来越一致,只有充分发挥全社会发展积极性的体制机制,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才能够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同个体私营经济、民营经济的发展经历一样,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也是传统体制更新的结果。自春秋时期的中国古代私学到清末、民国年间的近代私学,中国的民办学校一直与官办学校并存且绵延不断。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要对旧的教育体制进行根本改造,民办学校曾一度被取缔,教育由政府包办下来。如当时的227所高等院校中,属于私立性质的有89所,后经过合并重组,改为了公办。20世纪50年代末,为了适应国民经济调整和发展需要,中共中央提出“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从那时起到60年代中期中国的社会力量办学又一度获得较大发展。十年动乱期间,中国的社会力量办学受到冲击,出现了断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法规。1985年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集中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努力的方向,对地方办学、社会力量办学开始“松绑”,给予较充分的自主权。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较全面的有关社会力量办学的部门规章,从此我国民办教育走上依法办学的轨道。1993年《中国教育任务和发展纲要》确定了到20世纪末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并提出了国家对社会力量办学采取的“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十六字方针。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规定“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特别提出了“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探索与我国改革和发展相适应的办学新体制”。1998年3月,国家领导人在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上特别强调,“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所有这些,对发展民办教育来说,都是难得的机遇。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标志着我国社会力量办学进入一个依法办学、依法管理、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民办教育成长的相关配套改革措施不断推出,发展民办教育的社会环境不断优化,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朝阳事业,中国民办教育大有可为。

(四)政府宏观调控刺激市场需求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形态。但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外部效应”、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收入分配不公、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日益突出,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时运转失灵的现象屡见不鲜。1929年10月,因美国无节制的股市投机而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当时,美国股市投资者几周之内损失了250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2500亿美元。美国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千百万人失业、对外贸易锐减50%。随后,欧洲的金融机构摇摇欲坠,惊恐的投资者竞相撤出资金,英镑不到几周就失去了1/3的价值。之后,恐慌浪潮又跨越大西洋淹没了美国自己的银行系统。到1932年,由于美国人的挤兑,2000多家美国银行垮了,美国经济陷入了更为沉重的危机。然而,当时的政治家们以为市场规则会使秩序恢复,他们只需等待。但事与愿违,美国失业水平持续攀升到25%,制造业的生产水平暴跌。危机爆发的3年内,世界贸易水平猛跌了50%。所幸的是,应运而生了凯恩斯理论。在大危机爆发后的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明确提出政府用“公共政策”这只“看得见的手”干预市场经济的新理论,即通过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增加需求,以制止失业;通过税收来鼓励投资;通过货币政策,利用利息率的升降来控制货币供应,间接地影响私人投资和影响消费。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首先把凯恩斯理论变为了现实,实施了福利政策的“新政”,扭转了经济局势。从一定程度上讲,凯恩斯理论使西方国家避免了1929年经济危机和大萧条造成的灭顶之灾,使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处于相对繁荣的状态。

凯恩斯的最大贡献在于否定了总需求恒等于总供给的传统教条,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原理。他认为失业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果,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填补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存在的缺口。一般来讲,企业能够始终处于创造市场的竞技状态,必须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大背景为前提;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以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量的平衡为基本前提。当社会总需求过分大于总供给时,会因市场供给不足,造成物价的全面上涨、通货膨胀,企业也会面临银根紧缩、生产能力不足等矛盾和问题而逐步失去市场;当社会总供给过分大于总需求时,则会出现产品积压、经济停滞、失业增加,社会资源浪费,企业的损失不会比因需求膨胀带来的危害小。从实际情况看,至1996年,我国经济实现“软着陆”,经济运行格局发生了历史性转变,短缺逐步被过剩所取代,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001年全球经济不景气,唯独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3%,被称为“世界经济的一枝独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连续4年实施的以扩大内需为主要内容的积极的财政政策。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4年累计发行国债5100亿元,集中力量办成了一些多年来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如大江大河大湖堤防工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交通运输和中央储备粮库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国债投资启动和促进了许多有重大影响的项目。通过组织国债投资,不仅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而且有效扩大了国内的有效需求,使国内相对过剩的原材料和机电设备等投资类产品的生产能力得到较好的利用,促进了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和企业效益的明显改善,拉动了经济的增长。

国债投资对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的作用,还表现在增加就业岗位、增强人民的购买力、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方面。据国家发改委测算,国债投资直接创造新就业岗位约500万个,约占同期新增就业岗位总数的1/5强。再则,由于大部分国债资金投向了退耕还林还草、水利、交通、粮库、环保、城建和农村电网改造等劳动密集型设施建设项目,其创造的经济增加值所能带动的就业岗位,远大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项目。再加上基础设施建设的产业关联带动作用,如公路建设带动运输业及其就业增长,旅游业一个直接就业岗位可以间接拉动相关行业5个就业岗位;高校国债改善了高校的办学条件,使1999~2001年高等学校共扩招150万人、增加在校生300万人,对缓减就业压力发挥了积极作用等,国债投资实际创造的就业岗位数量远高于500万个。

国债投资的效果还表现在有效扩大了社会投资需求。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将部分储蓄迅速转化为投资,发挥了银行沉淀资金的作用,同时也拉动了社会投资的增长。据测算,国债项目直接带动地方、部门、企业投入配套资金和银行安排贷款约10000亿元,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左右。如1998年国家批准北京实施总投资为379.3亿元的27项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工程,85.3亿元的国债投资盘活了294亿元的地方配套资金。1999~2000年高校建设国债资金,拉动各项配套投资就达到110亿元。

4年的实践证明,国债投资既在短期内激活了国内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创造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又为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这是我国政府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的一次成功实践。

创造市场的过程,其实就是对社会经济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整合社会经济资源,单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很难的,必须走市场调节与政策引导相结合的道路。以市场调节为主、政策引导为辅,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引导推动市场调节,通过市场调节整合经济资源,实现经济资源优势的合理配置。比如,2000年以来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东部、中部的技术、资金、管理、人才等优势逐步向西部转移,形成了与西部的自然资源、劳动力等经济资源优势的有效对接,开启了西部广阔但闭塞的、潜在但落后的市场,创造出一片市场新天地。

西部大开发带来了许多新商机。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充足的劳动力资源,给进军西部发展劳动密集型项目提供了机会。同时,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较为落后,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明显低于东部地区。这种比较优势吸引了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西部“安家落户”。二是繁荣的边境贸易,架起了欧亚市场连接的“桥梁”。西部边境有20多个少数民族与接壤国一些民族语言相通、风俗习惯相近。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族习性,使得西部与比邻国既有传统的经济交往,又在资源结构和经济技术方面存在明显的互补性。三是潜在的消费市场,展现了西部开发的广阔前景。目前,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有专家测算,如果西部地区的人均消费水平达到东部地区的人均消费水平,西部地区将增加产品销售13000亿元,四是大批的新建项目,必然拉动投资需求。根据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国家一大批新建项目将在中西部相继启动。如水(城)柏(果)、内(江)昆(明)等新建铁路及株(洲)六(盘水)复线、成(都)安(康)复线改造工程如火如荼,贵阳铁路枢纽、六盘水铁路枢纽、成(都)昆(明)铁路电气化改造等项目已全面启动。又如,我国将重点规划建设八条公路大通道:甘肃兰州至云南磨憨口岸、内蒙古包头至广西北海、新疆阿勒泰至红其拉甫口岸、宁夏银川至湖北武汉、陕西西安至安徽合肥、湖南长沙至重庆、青海西宁至新疆库尔勒、四川成都至西藏彰木口岸。这八条公路总规模近15万公里,约需投资1200亿元。毋庸置疑,这一系列大规模建设项目,为各路商家进军西部摆下了“丰盛的午餐”。

同类推荐
  • 强盗贵族(下)

    强盗贵族(下)

    就如同美国的国会山与好莱坞一样,在华尔街有的是个性飞扬、力拔山兮的角色。但如果称他们为“大人物”或“明星”似乎不太贴切。在金融世界里,他们有自己的俗称——强盗贵族。本书是一本关于早期美国资本家崛起的权威之作。它以美国西部大开发为背景,详细描绘了白手起家的本杰明·富兰克林、钢铁大亨安德鲁·卡内基、石油大亨约翰·洛克菲勒及J.P.摩根等“强盗贵族”的致富故事。作者以其迷人的叙述方式,融合了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历史,向读者展现了美国在这些巨头的指挥下,从一个以农业商品为主的社会,发展成为一个被大规模生产驱使的经济体,展现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发展胜过一切”的时代风貌。
  • 低碳经济带来的新商业机会

    低碳经济带来的新商业机会

    “金融危机”还没结束,“气候危机”开始上演,企业如何“转危机为商机”?“十二五”规划中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重要的政策导向,企业如何紧抓低碳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的制高点,在低碳经济中拔得头筹?低碳经济中企业需要达到哪些标准?各领域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本书作为第一本从低碳商业模式角度阐述如何把握低碳经济新商机的专著,聚焦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发展,解读低碳商机与国家政策,并通过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育、乐六大领域的典型案例,剖析低碳商业模式的特征、意义,给出可操作的建议与对策,帮助企业完善自身商业模式,实现低碳化,发现新商机、创造新价值!
  • 向高房价宣战

    向高房价宣战

    高房价绑架了无数中国人的幸福,谁是真正推手,谁攫取了高房价的暴利?既然开发商的作用仅仅是一个皮包商的角色,为什么不取消这一环节?凡是过于倚重房地产业拉动的经济体,几乎都经历过崩盘,我们何以成为唯一的幸存者?谁是高房价的真正推手?谁攫取了高房价的暴利?中国的房价未来两年的走向如何?从房地产市场看,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势如何?公众为何因为住房问题承受着如此巨大的压力?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出路又在哪里?本书对以上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 税收经济学

    税收经济学

    在详细讨论税收的理论之前,必须先讨论两个问题:什么是税收?为什么要征税?第二个问题的讨论,实际也就解释了第一个问题,即什么是税收。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一系列税收理论的基础。
  • 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

    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

    本书重点评估了全国、不同区域及各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小及增长情况,分析了影响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因素的弹性和贡献率,设定了全国和粮食生产区实现2010年及2020年粮食安全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目标,测算了达到目标所需要的要素投入,剖析了粮食物流业的现状和问题,粗估了生产区和主销区政府储备粮的比例。
热门推荐
  • 我在峡谷混日子

    我在峡谷混日子

    打游戏太菜了莫小昔穿越到了峡谷里开始了她混日子的生活也开始了一段魔幻日子的故事两方阵营,千年的困境,毫不掩饰的引诱,真真假假的困境,每个人都是囚徒,找着属于自己的出路。
  • 逆袭的奇幻天才

    逆袭的奇幻天才

    一个9岁的地球女孩,偶然遇上了宇宙其它星球的宗门之人后,这位地球女孩开启了她的逆袭之路。
  • 逐鹿之君王捧玉

    逐鹿之君王捧玉

    在群雄割据,英豪逐鹿的背景下,乾国国君赵翊和南荆国少女秦捧玉的故事。
  • 我的家主之位

    我的家主之位

    我叫白飞,再一个普通家庭长大,然而25岁的一场大病,认识了我的护士老婆和我的绝顶身世,因为弟弟意外身亡,需要我去继承家族。而在继承家族前,需要进行考验,然而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 瓦莱斯大陆

    瓦莱斯大陆

    穿越文,前世,主角凯尔,因为特殊机遇,18岁生日礼物的吊坠,穿越到瓦莱斯大陆。野猪:你不要过来啊。Hasaki!一阵轻喝道,野猪倒在凯尔的眼中。
  • 我家小姐妖颜祸众

    我家小姐妖颜祸众

    一朝穿越,自小就被诅咒祸国殃民,送去寺庙当了尼姑,颜筱染这就不服了,你们骂我咒我没关系,凭什么不给我吃肉?于是她入宗门拜师父,天天吃香喝辣,没想到在及笄之年,全寺被灭,罢罢罢,既然都说她是祸国妖女,不如祸他个天翻地覆,且看她凭倾世妖颜祸天下,口出妖言惑众人……不过请她吃肉的那个人是什么鬼?!“啧,天下都被你玩弄在手,这么喜欢吃肉啊!撒个娇卖个萌,没准我就给你吃了呢?”为了肉肉,想我颜筱染“英勇”一世只能秒变小白兔撒娇卖萌,败在他手上……
  • 隐身登陆

    隐身登陆

    本书是将史册所记载的,或文学作品所描绘的以及人们口头流传的著名战争故事,加以取舍,进行分类,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向你展示一千零一个五光十色的战争画面。这一千零一个战争画面,无论是运筹帷幄,还是刀光剑影;无论是千里奔袭,还是短兵相接;无论是统帅将领,还是士卒平民;无论是长矛大刀,还是导弹火箭……
  • 蚀之盘古

    蚀之盘古

    轰......一阵震耳欲聋的响声惊破了宁静的冬日。紧接着便市剧烈的晃动,是地在晃动。不!天也在晃动,那团飘渺的东西正向大地袭来。日、月、星、辰,纷纷坠落——天塌了!
  • 天束涅槃

    天束涅槃

    以吾等绵薄之力、铸雀斧、得金刀、斗暗界……结各类伙伴:胆大话粗的高亚国;力斗书圣的孙举漪;天降神兵的林靁;营地唯一的女师长杨诗漾……不同职业、不同程度的各类青年聚集一起会擦出何种火花?待束日与你妮妮道来……
  • 小甜很喜欢小深

    小甜很喜欢小深

    在华德中学,男主(陈深)是初二四班的语文课代表,女主(江婉)是初二五班的优秀班长。之前毫无交集的两个人,是在一场考试后,开始了他们的甜甜漫长恋爱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