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198200000028

第28章 修行的重要观念

佛法的全体大用,我们每个人都本自具足,你为什么不肯直下承当?

不是我们没有,只是还不明白,那么,就来依着祖师的教诫前行。在修行路上,正确的指导是很重要的,就像我们开车用GPS导航系统来帮助定位,为我们指引方向,否则可能你想到北边却不知道自己正往南行,你要走到哪一天?你要修到哪一年?

达摩祖师“二入四行”的教诫,就是我们最好的GPS,不仅指示出方向,更指点了途径,除了教导我们要依何种心态和观念来发起修行的心,更告诉我们该如何实际运用在生活上。

有了正确的初发心,最后才能相应到究竟的实相;而在过程中,也要一步步踏实走过,真正从生命中去实践佛法。因此,“二入四行”可以说是修行人在修行道路上的最佳良伴!

修行不难,让达摩祖师陪伴你同行!

如果离开了清净本性向外追逐,不管逐什么相、依何种法门,永远不可能找到自己的真心。

念佛与参禅

2009年6月,我应邀至法鼓山美国象冈道场主持了一次念佛禅。在那五天中,六十多位禅众一方面以佛号声摄受自己的身心,一方面又能够起观照,参究生命的实相是什么。我发觉这种修行更能摄受身心,而体验到念佛与参禅法虽不同,证悟真心实无二别。

因此,回到中国台湾后,我在玉佛寺举办的佛七(2009年7月24日至29日)中,也以念佛禅的方法,让大家学习以不同的方式念佛参禅。在这期间,我以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作为开示来指导修行。本部分就是从这次开示整理出来的。

我发现很多人在修行时,因为没有得到真正的指导,不知道各个法门的殊胜方法或次第,因此多会着在相上用功,往往越修离道越远。因此在这次念佛禅七中,我指导大家如何从每一念正确地萌发我们的初发心,然后借着念佛或参禅的修行,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力,打破大家糊里糊涂、盲修瞎练的修行方式。

许多人将念佛与参禅当成不同的修行法门,其实,真正的佛法只有一味——解脱味,法门不同只是佛陀应病与药时的差别罢了,因为每个人的烦恼和根器都不同,根据每个人的心性,佛陀会给予不同的教诫。因此,除了念佛、参禅外,尚有诸多法门如持咒、诵经乃至拜忏等,法虽有差别,并无高下之分,最终都是为使我们明心见性,了悟生死。

众生也不要随意认定自己根器不适合或适合修某一种法门。会这么认为,是因为没有真正认识自己,或是没有得到真实的指导,不知道正确的修行方法与态度,因此修行时就起心动念,不是心外求法、就是着相用功,结果越修行身心所执著的东西越大,离道就越远,也就更无法体验佛法真正的殊胜处。

有人在修行过程中,也许可以得到些许身心的觉受,但是一遇上生命中重大的横逆或障碍时,身心马上又作不了主,而被境所转了,于是自认为烦恼重、智慧少,所以修行不得力等等;久而久之,对所使用的方法就失去了信心。

还有些人研读经教后,便依文解字,照着经教上所说的去修,事实上根本不了解文字背后的意涵也欠缺真正有体验的人来指导,一旦在过程中遇到困难或面临身心转变时,往往就不知如何是好。譬如念佛的人就一句阿弥陀佛老实念到底,以为如此就可以一心不乱,究竟成办;至于什么才是“老实念佛”、“一心不乱”根本都不懂,只会跟着大家一直念佛。

还有很多人甚至一开始学佛起修时就用错了心。修行若以生死妄心来攀缘追逐,不管用哪一种法门,终究无法与我们真心或诸法实相相应。为什么?因跟果不合!既然因地一开始就不对,如何能得到清净的果位?

所以,修行时除了应具备正确的知见及初发心外,还需要善知识的一旁指导。一位有真实身心体验的善知识,对修行者而言,就如同航海者的岸上明灯一般,可以为你指引正确的方向,而不致迷失或沉没于茫茫修行大海中。

首先来讲,什么是正确的发心,以及如何以不生灭的真心作为我们因地初心来修行。

发菩提心

很多人根本不了解什么是修行,也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来,听到师父要大家发心念佛,就以为专心、大声念就是发心。这是不正确的。还有一些人将分别心、妄想心、攀缘心、计较心当做真心,在用功时,想着要求生净土,得到究竟解脱。这种将妄心当成真心来用功也是错误的。

经典告诉我们,以错误的因地心来用功而希望求得佛果,就像蒸沙成饭,永远不能达成。

什么叫做发心?“发”就是发明、发现。发现自己的这个心是什么。那究竟我们的心是什么?

《华严经》中提到,佛陀开悟时曾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性,但因妄想分别执著,不能证得。”我们的心本来是与佛无二无别,现在则因为在迷中而成为凡夫。真正的发心,就是去发现我们与佛无二无别的真心,也就是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并不只是为了个人远离生死烦恼,甚至究竟成佛而已。它是一种大愿心,希望一切众生可以离苦得乐。成佛只是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自然累积,所谓水到渠成,并不是向外乞求或刻意造作,如着相培福培慧、积功累德等等,到达圆满,然后才有个佛可成。

因此,发心不是只求个人消业障、培福报,为自己免于三界六道轮回而希求了脱生死;乃至于虽然发了菩提心,但还执著有佛可成,想借修行去取得什么或舍掉什么,达到成佛的目的。像这样有所求的心,其实都是妄想心、生灭心、生死心,不是真正的菩提心。

佛性本自具足

菩提心真正的内涵,就如佛陀在《华严经》中所说,人人本来具足,不假外求,不假造作,也不假方便。既然本自圆成,所以修本无修,证亦无证。所谓修行,只是为放下自己种种计较分别、妄想执著;只要一朝能够放下,当下就圆满具足,自然圆成了。

佛性本来具足!佛陀如此告诉我们,但是多数的人仍然不能肯定,也不敢承当,因此常常着在相上不放。当被执著所困时,就会认为自己很可怜、烦恼很重、智慧很浅,所以一定要用功修行才能够究竟得成。殊不知,在起心动念间已背离了我们自己的真心;如果再着这个相去追逐,也只不过是在妄心上起妄,如此就真的成了“‘妄妄’仙贝”,永远找不到我们的真心了。

所以,无论是念佛、参禅、诵经乃至于做任何事情时,都不可以忘记自己的清净本性与佛是无二无别的。禅宗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就是指我们现前当下的这个心其实是跟佛一样的,即使是妄心,也还是与佛无二无别!

既然这个妄心实际上与真心并无差别,被称为“妄心”,也只不过现在多加了一层“妄”所致。就如同在座的女众菩萨们,未嫁人时称作小姐,结婚生子以后人家称你们为太太,上了年纪的,被人尊称为阿嬷。不论是阿嬷、太太,还是小姐,名称虽然不同,实际上还是同一个人。

同样的,所谓识心其实也是真心,只因一念迷,现在变得会攀缘、会计较、会分别罢了,因此现在被我们称为妄心。只要借修行方便,放下内心种种分别计较以及自我执著,不再以自我为中心,然后如实了知诸法实相本来空寂,清净真心自然现前。

所谓“一念念佛,一念是佛”,因为在那一念,你已经能够借着佛号念到见到自性佛现前。若能持续用功,念念都见佛时,当下那个念就是清净,与佛无二无别了。

生死根本:六根攀缘分别执著

因此,修行应时时刻刻从自己身口意三业的造作中,反观或反闻自己清净的本体是什么。如果离开了清净本性向外追逐,不管逐什么相、依何种法门,永远不可能找到自己的真心。

例如念佛禅的修行方式,就是借着一句佛号,持续专心诵念达到身心统一时,用反观、反闻自性的方法,去参究眼前能够念佛的究竟是谁?佛法告诉我们,现前用六根去见闻觉知,有分别、执著、贪念的这个生死人,其实是不生死的。究竟为何是不生不死的呢?所以要参!在参究过程中,见到仍是有生有死,那就不是我们要参究的答案了。

佛陀在《楞严经》提到,众生往往不了解生死及解脱两种根本。因为不了解六根是生死流转的根源,所以会依着六根攀缘六境,如眼睛见美色当前就起心动念,贪爱取着,烦恼业障就跟着来了,心也开始分别计较;最后在种种贪念或瞋恚交杂中,随业生死流转不已。因此,我们需要借着修行来放下种种执著贪求,才能发现自己的真心。

但是修行又不能着在相上用功,否则再精进也很难得力。因为你有所厌恶,就有所贪爱,例如厌恶世间或身心种种苦恼,所以发心修行,希望得到清净解脱。这样的发心看起来很好,但还是落在分别攀缘中。真正的用功修行,是要我们不要去心外求法,如果逐相而修,不管再怎么用功都叫做魔业,与魔相应了。

那要如何用功呢?是否要离身心另觅菩提?如果你又落在这,以为离开身心、生活当下,去追逐一个清净心,或以为另有一个殊胜的法门可求,那又如同六祖所说,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因为,你想离开眼前当下这个身心或生活,另外去追逐一个清净心,这也是妄心!

解脱根本:称性起修

如何能够不离妄、不逐妄,又不为妄所拘?刚才我讲过,佛在《楞严经》告诉我们,众生不知六根为生死根本,于中起心动念而有六道轮回。所以,要离开生死,首先要正确了解六根。佛陀告诉我们,六根也是我们的清净本心、解脱的根源,我们就要在这老老实实地去悟、去修。

怎么悟?就是将六根旋转过来,反转回来,让它成为解脱根本。原来我们的六根常于六境中起种种分别计较,然后生死流转就随之而来;现在将它反过来,在根尘对境时,不去追逐世间五欲尘劳,也不起分别心,改以观照我们自己清净的本体是什么。

像在念佛时就认真地念,然后在净念中起观照:“心所念是什么?”千万不要起任何攀缘计较,也不可落在身心相的贪求。有人念佛时,会觉得身心很清凉、安然,心里的佛菩萨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扎实。这些当然都很好,可是它只是定的过程作用,并没有相应到自身真正的慧。也许定中感觉很好,但不再持续用功时,这样的觉受很快就不见了,因此这个境根本帮不了真正的大忙。所以我们用功的时候,不应停留在这个境界中,而应称性起修。

称性起修就是缘着自己的真心来念佛,念时不要有分别,只知道自己清楚嘴在念,心、耳朵都听得分明,过程中也能真实感受身心的转变,例如自己的妄想、昏沉、杂念,甚至所谓妄心、刚强的心等等,都借着一句佛号声集中、柔软了。

这些转变你都清楚,可是不要去攀缘、执著,继续只是用我们的心——这时是一种没有分别状况的心——来反观:我自己的真心究竟在哪里?佛说我们具足像他一样的智慧妙心,究竟在哪里?既然这妙心是圆满具足常乐我净,以及种种的妙功德、妙智慧,为什么自己体验不到?这就叫反闻自性。此时,放下了一切妄缘、执著与分别,直缘自己清净的心来参悟它。

如果我们不能在自己清净的心地上去下手,而是借着其他法门,从相上一点一点来去除种种妄想、分别、执著,当然也可以渐次见到自己的本性,只是这种用功方法不仅耗时,而且在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

希望大家修行时要掌握住真正的用功心法,就是从你的清净心起一念,直观一切诸法的究竟实相。就如《心经》里面提到,观自在菩萨为何能够观自在,因为他能够称性起修行。

所谓“行深般若波罗蜜”,就是用智慧——例如我们念佛时,放下一切执著,不起分别,老老实实地称念佛号,这就叫做“行深般若波罗蜜”。然后心念不起分别当下,进一步去观照诸法实相本自空寂、本自如如、本不生灭;能够知道一切诸法当下不离我们的身口意,不离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能够如实了知本不生灭的真心,即“照见五蕴皆空”。

经典处处显示殊胜法门,只要能够真正依教奉行,就可让我们的修行快速得力。

不离清净心念佛

大势至菩萨教我们念佛时应“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所谓净念相继,就是你每一念每一念都只有这个佛号。当然你很用功认真修行的时候,清楚身心的转变,但不执著,也不要只停留在这里。就像大势至菩萨所说,若能如此忆佛、念佛,则当来必定见佛。所谓忆佛,就是时时刻刻与你清净的心相应;而念佛,就是时时刻刻能够从你的清净心流露出真实清净的观照作用。

念佛的“念”是指身口意的妙用,念时要都摄六根,从忆佛、念佛下手,亦即不离开清净心,透过清净心化成身口意,在生活中产生种种妙用。当我们专一念佛时,能够暂伏识心的分别,而与阿赖耶识的清净相相应,此时本体的清净光明诸妙用,可以经由我们见闻觉知展现。

这是因为识心暂时停止作用,当根尘相触时,因无识心的分别,故能打破物我的藩篱,消融自我中心,使得内外统一、身心一如,而放下生命的长期负担,眼前山河大地顿现,因此感觉自己的身心乃至外境都无比亲近。如此身口意都没有离开佛法大用下的念佛,才是真正的念佛。

所以只要心不离此法门,时时刻刻不离清净心而系念一法,专注用功在当下,处事待人时都不可稍离,久而久之,工夫自然纯熟,不管念佛、拜佛、打坐或诵经,心都能止于一处,自然由定中生妙智。如此定慧均一,生活自然可以做到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样的用功才是实修。

其实不只念佛,一切法门的修持都不可离开上述说明。

直心是道场

在座很多人每天都会念诵经典,我也曾教导你们忆佛念佛的方法,大家也花了很多时间在念佛或参禅,十几年过去,什么体验都没有,连念佛的好处也不知道。这要怪谁?怪佛为什么将法弄得这么难吗?

其实佛陀的法门不难,是我们自己的心把它复杂化了。所谓直心是道场,念佛就要用直心,也就是专心一意地念。但你们在念佛时就去想“什么时候我可以消业障?阿弥陀佛什么时候会来灌顶我,什么时候会来接引我?什么时候可以见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会不会去西方?……”

如果你在用功的时候还有这样的念头,就叫做妄念、生死心。妄念、生死心起来就代表你的工夫没有了。以生灭心来用功,就会落入相上的攀缘,有相修是很苦的,而且你心越妄、越求感应,越无法与无相相应。

所以大家要把自己的身心真正用在道业上,不要再攀缘分别,只要等你真正放下这一切时,所有原来求不得苦的,反而会自然具足。譬如《普门品》中提到,只要有人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他就会寻声救苦。为什么?其实是因为我们自心转变以后,自然就具足这份力量以及福报和智慧,因此遇到一切灾难,如八横九难时,就会化为乌有,而且自然你求男得男、求女得女,甚至求官位得官位。

像家师初到中国台湾时什么都没有,甚至因为物资缺乏,大部分时间只穿内裤或短裤。他越是无所求,反而现在什么都有了——建设法鼓山,弘扬汉传佛教,弟子遍及东西方。你看他老人家走的时候有多少人伤心,送去荼毗时,看到那些沿路跪拜的人,就知道他老人家没有一丝丝为自己而求,才有如此成就。

所以,大家如果担心求不到想要的名利等等,或者觉得自己业障深、身体多病痛,苦啊苦不完,其实,只要你们努力用功,待业缘转时,一切自然具足,就如人人本来具足像如来的智慧德性;而且,这个苦最后也变成极乐,因为极乐世界其实不待阿弥陀佛来庄严,而是我们本来有的,只是大家未发觉。

这一段话非常非常重要,希望你们在禅期中就要用这种心态来念佛,也就是真正地发起菩提心,发起大愿,然后以真心为所缘去起般若妙用,这样在短时间内可以真正体验到修行的妙处。

念佛禅的方法

修行真正的目的,就只是为了放下我们的分别心而已。

以不生灭的真心来用功

再次强调,修行要以不生灭的真心来用功!这一点非常重要。什么是不生灭的心?就是起一个念时,这个念是放下所有种种因缘,远离一切分别、执著、计较,然后从不生灭的实相上去努力。

例如念佛时,你就起一念真心,不落在分别对待,老实的形之于口、流露于心,念得清楚、听得分明。任何时刻,六根都不对外攀缘,所有境界,不论眼见耳闻乃至于内心起起落落的法尘都不去攀缘分别,任它起、任它灭,只是起灭间了了清楚,不随之起心动念。

何谓起心动念?比如有人修行,一发觉六根被境转了,通常都会起一念后悔心,甚至给自己一个警惕或批评:“唉,我怎么又掉进那里?”这就是起心动念。平时这样一念心对修行是有所帮助,它会帮助我们起一种觉照的力量,不过真正精进用功时,后悔反而会耽误你当下用功的这颗心。

所以,只要一发觉自己起心动念了,应该马上回到话头或佛号上,老老实实继续念下去,这才是真正的正念,也才叫做净念。不要以为是刻意远离错误或不好的念头,才是正念或净念,而落在计较分别面,那就不是直心了。

我曾告诉你们,修行一定要称性起修,以自己不生灭的真心来用功;如果心有所取舍、对待、分别、或好坏是非等,都叫做识心、妄心。我们常常以第六意识当做我们的真心,第六识会把眼前所见闻的一切当成真实存在,认为外面的山河大地是实有的,对内的四大五蕴也是实有的,这就是生死心、识心。

我们修行时,一定要缘在真心上来用功,不可在识心上妄用工夫。所谓真心,也不是有别于妄心而另外存在,它其实就是我们的识心;于理体空性上,两者无所差别,而宛然有的种种业用功能有所不同。

因此,只要识心不落在意识分别上,远离一切执著、计较、攀缘等,当下起一个不分别的念,然后如实地用功,即能体证识心即是真心。比如念佛时就老老实实地念,这就叫做真心起用,也叫做称性起修,如此的修行方式才能相应到真实的法。

虚空本无花

大家要了解,我们每一个人本来都具足清净智慧妙德相,即使你现在是一个业障再深、烦恼再重的凡夫,还是一样跟佛无二无别。既然本来如如,所谓的修行只是让我们放下执著、分别而已。只要我们能够放下种种分别、执著、计较,当下就圆满具足!

所以你不要认为自己欠缺了什么,因此一定要刻意去追逐,佛性才会具足,就好像米粮钱财一般,需要认真去赚取才能获得。也不要认为我们现在就像脏衣服或染垢的镜子一样,需要认真清洗或时时勤拂拭,衣服才会干净,镜子才会发亮。这样的想法其实都是落在凡夫位、落在识心分别上看待真正的实相。

真正的实相大法,是本来清净,本来具足,不会因为我们是凡夫就有所缺少,也不因为现在一念在迷,需要去反转它或去除这个迷,才能显出“真”来。这两种想法都是错误的!

经典告诉我们,虚空本来没有花,只因为自己一念迷,妄认为空中花是实有的。就像有些人因为有眼病,眼睛一张开看见空中一条一条的黑影,就认为这些如飞蚊般的黑影是真实存在的。

我问大家,虚空中有没有花?眼中有没有蚊子?没有。同样的,我们的清净本心乃至诸法实相,本来就没有生死及烦恼;我们所认为的生死烦恼,就如同空花、飞蚊,本来都不存在。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有烦恼可断、有生死可了,甚至想借此求得不生不灭的真心。这种作法就如同看到虚空有很多蚊子,你就用力去驱赶它,想恢复本然清净的虚空一样。你们想,这种人是不是就像呆子?

其次,也不可以落在相上妄生心念,以为既然烦恼有生时也有灭时,那应该也有个生灭处吧,因此进一步想去探究烦恼的实相为何?认为烦恼的实相是从哪生起、灭掉的?这种作法就好像眼病好了,飞蚊不见了以后,又认为飞蚊有个实际的来去处,而想再去探究它。

以上两种说法不太一样。第一个是说我们清净的本体本来就清净,圆满具足,根本不受任何烦恼、生死造作所染污。第二个,也不要以为要断烦恼才可以证菩提、去掉染污才能见到清净的本体,就好像见到空中飞蚊有生灭,就认为要去除这个飞蚊以后才可以使虚空再度清净,落在这就不正确了。

我们念佛时一定要具足这两个观念,首先要深信自己本来与佛无二无别,根本不会受生死烦恼所染污,现在也不需刻意去染还净,才能证得菩提。所以,修行只是让我们的心放下一切分别、执著、计较而已。

就像南岳怀让的师父六祖慧能问他,修行有次第、圣凡否?他说,没有次第,也没有所谓圣不圣;因为本来心性是染污即不得,修证即不无。

染污即不得,就是指我们本体是清净的,不会因为我们现在是凡夫、处在烦恼之中,就会受到污染或有所欠缺。修证即不无,就是说我们虽然与佛无二无别,可是还是落在分别计较中,因此需要借着种种修行法门,让真心实相妙智显露出来;但因为我们本来就具足,所以修行真正的目的,就只是为了放下我们的分别心而已。

放下万缘,制心一处

既然修行是为了使我们放下执著,只要大家秉着正确初发心,老老实实地用功,必定可以在很短的期间有所成就。

什么才是老老实实地修行?就是念佛的时候,要实实在在、专心一意地念,妄念来了不管它,还是一句阿弥陀佛,久而久之,这佛号就会在你的身心产生真实的变化。如果你没有发觉或感受到身心的变化,就代表自己的工夫还不够绵密、用心还不够细致;因此在用功时,你必须真正融入所修习的法门中,将身心与法门打成一片,如此的工夫才是真正的落实。

怎样才是法门与身心融成一片?例如念佛时念到不必刻意起念,佛号也不会离我们身心,念到佛号如影随形跟着你,丢也丢不掉、放也放不了,如此很自然用得上力,此时,除念佛的心是清楚明白外,其他妄想杂念都不起,纵然生起,也是一闪而过,产生不了真正作用或障碍,这就是达到法门与身心融成一片的阶段。不过,这样的境界也只是我们发心有功用行,到达制心一处的起头工夫而已。

如果你们连这样摄心一处的工夫都未达到,也不曾感受到所谓定的身心体验,那么无论用任何法门来修行,顶多偶尔感受到佛菩萨的慈悲或身心的安定罢了。

修行如果不能真正深入一个法门,每次用功都虚虚晃晃的,念头总是起起伏伏、散散乱乱的,那你绝对不可能从这个法门中获得利益,更别说跟自己的真心相应。其实,不管在哪一方面,甚至仅仅是用在五欲尘劳的追逐,以这样的散乱心,也都很难有所成就的。

很多人将修行与生活分开,认为只有在殿堂上参禅、打坐、诵经、念佛、拜佛才叫做用功,出了殿堂心马上离开方法,随境逐流去了。所以在殿堂时可能很精进,可是一下坐去喝水洗手或吃饭时,心就离开方法,随五欲尘境而转,然后自我的身心相就显露出来,例如吃饭时就会分别饭菜好不好吃,到了户外又随着气候起心动念,觉得天气太热、修行好辛苦……

像这样子只用少部分的时间来打坐用功,其他时间心都掉在分别知见中,那永远只能做个凡夫,随生死流转了。修行就是要逆流,逆这个生死流而转为还灭的法流。要怎么转呢?其实很简单,只要放下万缘、放下所有分别知见,一心一意做当前应做、该做的事就好了。

所以大家要记住,无论用哪一种法门,都要专心一意,锲而不舍,老实诚恳一直努力下去,不仅在殿堂上如此,更重要的是,延展到日常生活去运用它,从历事对人中去训练我们的心,让它随时随地都可提起一个正念,安住在方法上,不对境起分别。

对境不分别,其实对所有的境界还是了然明白,知道自己在用方法,也知道自己身心的感受及外面境界对身心的影响,只是没有掉入分别执著相而已。例如吃饭时就专心吃饭,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吃饭,每一口吃进去也知道它的味道,并不是好坏香臭都不分别、什么都不知道而变成呆瓜一个。

精进佛七或禅七,就是要借着共修的力量,大家互相鞭策勉励,使得彼此能够发起精进心,放下自己原来放逸懈怠的习气,在老实专一的用功下,达到放下万缘、制心一处的目的。

母子相忆,专忆专忘,忆忘一如

《大势至圆通章》说,只要我们能够“都摄六根”,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真正统摄起来,不对外攀缘,不要落在分别计较面,当下觉照清楚,自然就能达到“净念相继”。

例如念佛法门,首先就是用“都摄六根”让它们不要对外攀缘,而且念的时候要“如母(阿弥陀佛)忆子(众生)”、“如子忆母”一般。众生应该常常忆念着佛的慈悲,忆念他就像母亲一样恒常关怀着大家,愿每一个人都能离苦得乐。同时,我们也不可以因为贪念五欲尘劳,因而舍父母逃跑,随生死流转去了,如此就没有如子忆母了。

如何能做到“如子忆母”?有人比喻牧心要像牧牛一样,一发现牛跑了,就要马上把它牵回来,因此,要常常观照自己的清净心,发觉一念涉及人我是非时,马上要警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果你能够时时如此用功都摄六根,念念不离开自己清净心,那就可以与阿弥陀佛时时相应;如果刹那背离而掉落在五欲尘劳上,就没有母子相忆了。

这个子忆母、母忆子,不只是佛菩萨的悲愿力,最主要是指我们自己的心,当前起心动念的这一念,就是指后得智,也就是我们行深般若、起观照的始发心,能不能常与自己的本觉本智相应。当心与境相接触时,不可离开后得智的觉照,照后必须与本觉本智相符合。能做到无智亦无得,方名菩提萨埵,如此才是称性起修,全修全性。

因此,念佛时必须不离真心,才是念佛的正确方法。如果心恒常与真心相应,纵然烦恼起来,也会倏起倏灭,因为知道诸法本来空寂不究竟。

因此,假使大家要以最短时间得到修行的真正实益,便要如《阿弥陀经》提到,一心一意地念佛,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就能达到正念相继,一心不乱,甚至成就念佛三昧,届时自然花开见佛,便可了知原来经典所描写种种世界庄严,不过是我们的清净本心流露出的妙功德、妙境界罢了。

我们的清净本体其实就具足常乐我净等种种妙境界,所谓“常”即是无量光、无量寿;“乐”者,极乐也;“我”则是指真正自在解脱;“净”表示本来世界是没有坑洞、污秽等东西。

所以念佛法门根本不难,是我们把它复杂化了。只要工夫深,铁杵也能磨成绣花针!

恒常努力用功

修行没有什么善巧方法,要想永远去除习性,就必须恒常不断地努力,在一个法门上老实本分去用功。无论行住坐卧乃至吃饭睡觉,都要将心时时安住在方法上,不要让方法离开身心,否则殿堂精进的工夫就成泡影了。

佛陀告诉我们,唯有真正用功,才能让我们解脱五欲束缚,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清净本心的妙德妙用。历代祖师大德们,也是以他们全部的生命走过这条修行路。见闻了这么多的模范,为什么我们不能起而效法呢?

如果你们觉得祖师们乃至佛菩萨离现在太远了,大家无法真切地感受到,那么家师呢?他一生努力,他的成就大家都看得到。他并没比我们多一只眼或多一个脑袋,可是因为修行,让他平凡的生命有了不平凡的体验;这经验不仅自己可以受益,也使得国内外很多人蒙受其益。

而所谓的不平凡的体验,其实也是人人本来具足,一点也没有欠缺,只是因为我们贪恋自己生命,抛不开自我执著,所以只能在烦恼中挣扎。

希望在座法师、菩萨们要有信心,要深信既然诸佛菩萨、历代祖师乃至家师都可以借着修行走出不同的生命,我们也一定可以做得到!大家千万不要辜负自己,要相信佛陀告诉我们的,也要相信祖师大德们,他们自我人格的完成、智慧的显现、悲愿的成就,都是来自于脚踏实地的用功。只要我们跟着做,不离开清净心,真正老实地念佛,一日用功有一日的成就,一朝抖落了无始的我执、我慢、我爱、我见,全体妙用自然就会显露出来了。

有人会怀疑什么是自己清净的本心?什么是我真正的佛性?在哪里?为什么现在自己体验不到它?

其实不用担心,只要继续用功,当你的心能够放下一切执著分别时,自然就会体验到了。就像妇女生小孩一样,经过十月怀胎,瓜熟蒂自落,小孩自然就生出来了。同样的,大家老实本分地一句阿弥陀佛一直念下去,念到离开一切分别计较,当下自然花开见佛。

默照与话头,归元无二路

念佛时,要你们去参“念佛是谁”,不是把它当做一个实有的法去体悟,因为所谓参究也是以幻制幻,是从闻思修——也就是从观音的耳根圆通法门下手。因为当我们的心全体妙用不能显现,只好借妄来制妄。所以,只要你们不分别,老老实实去用功,最后全体妙用就会显现出来,这就是家师所说的默照禅。

默照的功能是专心打坐,一心一意地坐到心不起种种分别计较时,身心会落在某种定中,此时,除了定之外,还有智的一种妙用,连这个我们也要舍掉,舍了又舍,舍到无可舍处,生命的实相就会显露出来。

默照的方法不是真正去参究,它只是告诉我们,身心的全体就是一种清净心的妙用。只是很多人使用默照禅时,默到最后会落在定相上,落在身心相上的觉受,或者落在舍妄显真时那个“真”的作用上,这其实也是一种智的受用,如果掉落在这,也不是真正的全体妙用。

所以修行一定要有方法次第,否则就是盲修瞎练。比如我们没办法从全妄即真上面下手,或者无法将真、妄顿放时,只好借妄来制妄,舍识用根,从次第的幻闻、幻修上来用功。

这样的用功方法是属于二十五种圆通法门,所谓以幻制幻,或《圆觉经》所说知幻离幻的方法,也可以让我们很快见到自己清净心,如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或禅宗用话头就是如此。

因为你没有办法当下体会到本然具足清净本体,也无法去受用它,所以需要借种种方便善巧——如闻思修渐次用功的过程,圆满自己的定慧力,一步步地成就五十二个阶位。所以,虽然修行有各种善巧方便,但是归元是无二路的。

希望大家记住,不管你是念佛、拜佛、打坐、参禅乃至于诵经,一定不可以着相修、逐相修,否则只会越修越糊涂;即使有些身心上的觉受体验,如果不能够放下它,反而会导致魔的入侵!

依真心修行

任何修行都必须先发菩提心——即以真心、清净心作为我们修行的因地心,这个因地心也就是我们成佛的正因!不要用我们平常的妄想、执著、分别的意识心作为发心,假使以意识心去修行,就会落在分别对待中用功。修行如果不能远离计较分别,所有的努力反而会成为障碍。

所以,无论是参禅、念佛或其他修行法门,我们都必须远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而以真心(即菩提心、或清净心)作为自己的初发心!若以妄心作为初发心来用功,就如同煮沙不能成饭一般,修行终不可能有所成就。

我们若执著有一个身心相(身心见)可得,乃至有真实的山河大地坚固相(器世间见)可攀缘,这个心就是意识心(也叫做妄心、生灭心)。

诚如佛陀在《楞严经》告诉我们:众生通常落在两种见,一者执取身心为真实的见解,再者认为器世间亦为实有的见解。平时我们可能还能感受到自己的身心以及器世间,殊不知这四大皆为假有,在我们死后就会成空了,但因命根、身见尚在,现在什么都不空,因此心里仍执著一切都是实有——心是实有,我也是真实,然后从中造种种业,永不能醒。这正是一切苦不断、生死继续流转的真正原因。

众生常执持这两种错误的见解,而不能去消融它、放下它,在这种错误的认知上面去起修,终将没在生死中流转罢了。

因而要认知什么是真心。真心就是当我们远离一切的妄想、分别、执著的状态,然后依此状态发心去用功,那个所发的心就是真心。我们应该以这样的真心(即清净心)去用功,才能灭苦离苦。

观照五蕴皆空

要以真实的智慧观照四大和合,身体乃众缘和合,并没有一个实际不灭的东西,只因心起妄想而认其为实有,尤其我们的第七识,恒审思量第八识的相分或见分,将它当做生命的实体,有了延续不绝的命根存在,就执著它,舍不得放掉,任何时候都认为有个真实的我,于是一切修行也都落在这个我相去用功,因此很难突破。

很多人久修不能得力,就是因为没有智慧去体验根身及器世间当下都是如幻假有。《心经》也告诉我们:“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要解脱、要离苦了生死,就是要照见五蕴皆空。

什么是五蕴?就是我们的身心,就是这个山河大地。从文字可稍微领略一点,但因为没有真正的修行力量,没有定慧力的觉照,所以无法照见身心及山河大地的实相是空寂的。

从生命实践佛法

定慧力的成就,必须仰助于种种修行的法门,所谓参禅、拜佛、念佛、看经、念咒等,都是让我们身心达到定慧力庄严。而且很重要的是,在修习过程中须随时依经教解说或善知识的指导,才知道怎么去用功,否则很多人因知见不正确,误以识心或妄心作为自己修行的第一因,或不能如实观照身心山河大地为幻有,迷在相上去用功,甚至不能肯定自己本身具有佛性,而心外求法,企图去积累功德、除秽取净或舍惑证真。这些都是错误的!

修行如果一开始就走错方向而不自知,就如同要去台北却往南行,如此永远不可能到达。

修行一定要有真实的知、踏实的行!否则在修行过程中,只要有一个错误,就会与修行背道而行,流于背觉合尘,远离了真正的觉悟与真实的清净,那就会着在五欲尘劳、着在自己的妄心流转里,不管如何修都很难获得利益。

佛法难闻今已闻,人生难得今已得,大家一定要勉励自己,生命其实另有一番的真实受用,不是处于现在这种小我的范限中,跳脱不出名利或是瞋爱的牵绊。

生命是真正圆满解脱自在的!如果能够真正突破身心的局限,不仅可以体会到自己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而且与诸佛菩萨连结在一起,无尽的悲愿力自然流露出来,此时的身心上与诸佛菩萨的悲智相应,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有感于诸佛如来的恩德,进而生起一分不忍圣教衰的悲愿大智及大承担力。

生命如果能够达到这样的境地,即使尚未得到究竟的解脱与圆满,只须静待时节因缘的努力而已,因为你已经和自己的妙明觉性、清净本心相应了,就借着生活种种事物的磨练,使自己的本智在应事待人处物中,更趋圆满庄严。

佛法是要用你全部生命去贯彻、实践它,然后成为自己身心的妙用,这才是真正的佛法!它不是让你们拿来研读而已,听闻以后要落实在修行上,然后努力用功,朝向圆满解脱的目标。

同类推荐
  • 圣经的故事

    圣经的故事

    《圣经》是人类历史上一部独一无二的书。它由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语言写成,却极其贯通;它遭到无数的怀疑甚至诋毁,但最终它作为圣经经典的位置却丝毫没有动摇;它不是单纯的文学书、哲学书或历史书,但它是很多文学作品的源泉,哲学家不断地引用和讨论,它对犹太古史的详尽记载也远远超过其他民族的古史书。《圣经》是人类的伟大遗产。
  • 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

    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

    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爱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证严法师真善美,是人类的福音,也是你的福音。用一个什么样的姿态,活在这个世上,许多人可能都没有仔细想过吧,看看这本书。 如何活得快乐,如何活得幸福,如何活得有尊严,如何活得心安理得,上人证严法师都和你娓娓道来。这本书教你另一种生活方式:散钱得钱,散福得福,给人快乐自己快乐。
  • 台湾最美的人:证严法师与慈济人

    台湾最美的人:证严法师与慈济人

    本书记录了证严法师和“慈济人”所作的行善助人的事迹,包括:“走在最前,做到最后”、“五毛钱爆发出来的力量”、“牵起全球菩萨网”、“神奇的赈灾毛毯”等。
  • 星云日记22:打开心门

    星云日记22:打开心门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的第二十二册。收录星云大师1993年3月1日至4月30日期间的日记,分为“平等的慈悲”、”打开心门”、“苦的根源”、“一花一世界”四部分。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 生命的觉醒

    生命的觉醒

    这是一本生命修行指南: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很多不顺心、不如意。我们总是要付出很多辛苦和努力,极力想从外面的世界寻求,却往往会无功而返。不妨试着用佛教看待生命的方式观照内心世界:如果你的内心混乱,体会到的也是混乱迷茫;如果你的内心清净不染,体悟到的却将是清净祥和……藏传活佛嘎玛仁波切引导大家切实修行,化解烦恼!
热门推荐
  • 魔法异空间

    魔法异空间

    讲的就是一位叫萌小兮的学生和她的一位好朋友紫陌,去报名参加了佳汐魔法学院,分院但是却误打误撞进入了真正的魔法世界(魔法学院)在学院中她们还结识了兰沁,恬悠等人由此展开了,,,,,,,,
  • 那承载怪物之城的巨鲸

    那承载怪物之城的巨鲸

    倒灌的海水,不可视的无光之空。漂流的孤岛,邪诡的女人眺望着。旧日破败的裂缝,古老遗迹中推进的齿轮,呼啸的钢铁巨兽撞破了怪物的围栏,被称作怪物的人们露出了獠牙,怨毒的咆哮。维系信仰的教堂,遮蔽世界的灾厄,深海迷失的鲸城,遗族残存的光辉,伴随着一切的显露,战争的天秤开始缓缓陷落。灵术师,技艺者,使徒,疫病者,垂钓魔............历史被时间掩埋,真相却始终伴随于身。噩梦中,卑贱的生命跪伏前行,记忆的花朵化作了铁牢的怪物,寂静无声。【开始旅程吧,去寻找那承载怪物之城的巨鲸吧,令世界为之震撼】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万道归凡

    万道归凡

    我若成佛天下无魔,我若成魔佛奈我何,一个世代住在大山里的少年,怀着雄心壮志,走出大山。此生是顺天而行,还是入魔弑仙?我命俢凡,自当欺天!
  • 仙芝魔玉劫

    仙芝魔玉劫

    一个是仙界真灵,一个是人间贵胄,真灵下界成凡女,贵胄原本出魔道,只因废园偶遇结良缘,堪羡一对璧人鸳鸯宿。怎奈前世磨难劫难解,并蒂莲成两生花,卿为我成多愁多病身,我为卿损倾城倾国貌。
  • 折射的光斑

    折射的光斑

    《折射的光斑》由戴子著,这是接地气而又厚积薄发的作品。作者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对故土挚爱的情愫在审美创造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戴子有历史书记官的气象,春秋笔法,不遗忘,不遮蔽,表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戴子写的虽然是成都,但一花一菩提,一叶一世界,我们感到的却是世纪沧桑和整个当代社会的历史性变革。
  • 我要快快变成魔法师

    我要快快变成魔法师

    林白雅,初二女生,因病不小心穿越异界,然后成为了,人形外挂,谁也不清楚到底会怎样
  • 熟悉的彼岸花

    熟悉的彼岸花

    她姓芷,名若水。当她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她的父母离奇死亡,她要报仇,为了她的家族!她要变强,7年后,她改名换姓,成了人人忌惮的至尊魔君。但是,她早已失去了欢笑,一切都只为了复仇。她得知仇人的儿子在疑水高中,她去上高中,想尽办法接近他,让他爱上她。。。。。。
  • 无人记得

    无人记得

    我的一生在无尽的荒芜下继续,奏起挽歌,心灵再一次接受痛的洗礼,那永远是我一个人的事情。
  • 老婆太天真腹黑总裁来骗婚

    老婆太天真腹黑总裁来骗婚

    闺蜜约吃饭,哪知道是安排相男朋友,其他人都是相亲结婚怎么到我了就变成了相男朋友了变化那么快吗?我怎么不知道。闺蜜说你天天宅在家里怎么可能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美好。我说你一个21岁的老姑娘初恋都还没出去你干脆上山当尼姑去吧。我也想去,可是尼姑不要我,说我还没看破红尘。为了不被闺蜜笑,大胆的对这个闺蜜老公朋友说“我不想当尼姑”我们结婚吧,闺蜜在旁边看呆了有这样求婚的吗?好。就这样答应了。以后问老公你为什么当初答应我结婚呀。额,看你太傻不忍心如果我不答应你就要当尼姑了。怒了,你现在每天晚上要我就忍心了。我这不是让你看破红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