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219400000013

第13章 陈衍的宋诗观

陈衍的宋诗观是在宋代以来诗论的影响下,尤其是在唐宋诗之争的背景下形成的。他能接受前人合理的论见,克服种种偏颇,宗宋而不弃唐,推尊苏、黄兼及杜、韩,同时重视宋以来强调的诗歌之法式、声调,对宋诗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陈衍的宋诗观主要体现在他的诗话《石遗室诗话》、宋诗选本《宋诗精华录》以及论诗诗、探讨诗文的序言题跋等,他的诗论涉及先秦至近代诗歌的源流升降、功能作用、内容形式、创作技法等多方面的内容。

陈衍的宋诗观具有较宏大的视野,他不是简单地站在诗学的立场来认识宋诗,而是从文化史的角度俯视历史上的各种诗学,在“诗亡雅废之时”,通过比对分析,对宋诗进行综合的定位和评价。因此他的宋诗学实质上已经成为特定政治和文化背景下,对宋诗进行的文化审美观照。胡晓明先生指出,陈衍诗论的文化意义在于:“唐宋一并泯除,上达风雅,即由学古转向开新,由诗艺取法转向人文工夫。这使其超越了传统唐宋诗之争,不期然而然地关涉到诗学及其相关联的文化存亡问题。应该说是比唐宋诗之争更为富于忧患意味的文化诗学问题”。的确是这样,尽管陈衍于宋诗有个人的偏好,但在个人倾向与述评之间,他基本上能够不以个人好恶来论宋诗及宋诗人。钱仲联先生赞陈衍《石遗室诗话》的诗学之功说:“衡量古今,不失锱铢,风行海内,后生奉为圭臬,自有诗话以来所未有也。”

一、“三元说”的言外之意

陈衍论诗号称“诗不分唐宋”,并提出了较为系统的“三元说”:

余谓诗莫盛于三元: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祐也……今人强分唐诗、宋诗,宋人皆推本唐人诗法,力破余地耳。庐陵、宛陵、东坡、临川、山谷、后山、放翁、诚斋,岑、高、李、杜、韩、孟、刘、白之变化也。简斋、止斋、沧浪、四灵,王、孟、韦、柳、贾岛、姚合之变化也。故开元、元和者,世所分唐宋人之枢斡也。若墨守旧说,唐以后书不读,有日蹙国百里而已。

仅就这段话来说,可以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三元”并立,是历史上诗歌达到的三个高峰,各有所长,不应厚此薄彼;第二,宋人乃继承唐人而来,在唐人基础上变化生新。所谓“推本唐人诗法,力破余地耳”,即宋人本之于唐人所立之法而推演,在其未尽之处下工夫,也就是“开天启疆域,元和判州部”之意;第三,宋调非宋人所创,实唐人开启此风,“开元、元和者,世所分唐宋人之枢干也。”前人有“诗到元和体变新”之说,而陈衍却将开元一并纳入了这个分唐别宋的枢干,将宋诗与中国诗歌的典范——盛唐诗歌放在了同一条生态链上。

陈衍提出“三元说”之时,正是近代诗坛流派众多,异彩纷呈之际。各家宗奉不一,有“远规两汉,旁绍六朝,振采蜚英,骚心选理”的湖湘诗派,有“无分唐宋,并咀英华,要以敷鬯为宗,不以苦僻为尚”的河朔派,有“驱役新意,供我篇章,越世高谈,自开户牗”的诗界革命派等,其时唐宋诗之争已经不是核心的诗学问题,已经很少有诗家画地为牢,自囿于一朝之诗学。他们往往会“时出入于他派”。不同派别之诗人亦能酬唱往来,很少因诗学宗旨不同而攻讦不休。但是,在一片诗学复古的上溯途径中,同光体派如果仅上溯到宋,与其他派别比较起来显然不够“古”,而且唐音的正声地位使宋诗成为别调已有悠久的历史。因此,宗宋必然要在理论上有突破之处。“三元说”则赋予了宋诗以丰富、深厚的文化背景,为宋诗“根正苗红”寻找了一个不可撼动的源头——盛唐诗歌。

陈衍论诗极讲策略,“三元说”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显然在宗唐宗宋的问题上,他不想陷入无谓的诗学纷争。《瓶粟斋诗话》中记有陈衍的一段话:“审言言鄙人专主唐音,殊不然。或以为专主宋诗,更误”,“不但不专主宋主唐,凡汉魏六朝皆不可主矣”。陈衍始终认为“论诗固不必别白黑而定一尊”。

“三元”上奉开元,中奉元和,下举元祐,使宋诗与盛唐、中唐诗成为其诗学体系的组成部分,构成一个诗歌发展演变的链节。唐玄宗开元时期的二十九年间,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诗人活跃于诗坛,创造了具有典范意义的盛唐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同时,从文学发展史来看,儒学思想在这三段诗歌高峰形成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促进了诗人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政意识,重视诗歌的社会政治作用,并使诗歌在语言上去浮靡绮丽,变为或清新自然,或生峭雄奇;在思想上脱淫靡浮艳的情思,转向昂扬向上的情感,以风雅精神相号召,并使诗歌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诗坛。

同光体派诗学宗宋及陈衍论诗都没有脱离这个宗旨,折中的论诗方式下面是其真正推尊宋诗的意图。盛唐的典范意义是万流所宗,而承上启下的“元和”突出了新变的意义,成为“元祐”合理化的前提。而陈衍正是在赞同“变”的逻辑下,得出了“宋人皆推本唐人诗法,力破余地耳”的结论。

陈衍提出“三元说”后,不断地为这个理论进行补充,以泯除唐宋诗界限,他引袁枚的话说明不当以时代作为划分诗歌的界限:

清袁简斋,文人之善谑而甚辩者也。有数人论诗,分茅设蕝,争唐宋之正闺,质于简斋。简斋笑曰:吾惜李唐之功德,不逮姬周,国祚仅三百年耳。不然,赵宋时代,犹是唐也。

陈衍在认同袁枚所论的同时肯定了唐宋诗并不是朝代差别,同一朝中允许存在唐宋诗,那只能是风格的不同了,而不存在高下优劣之分。但陈衍还是努力突出了宋诗“后出转精”的高明,力图出宋诗于唐诗之上,虽然他反复多次地表示过“诗不分唐宋”,以避免露出过分扬宋的意图:

唐宋诗佳者,无大分别,真能诗者,使人不能分其为唐为宋。使人能分出者,非诗之至者也;自家之诗而已,其次,乃似某大家。

自咸同以来,言诗者喜分唐宋,每谓某也学唐诗,某也学宋诗,余谓唐诗至杜韩而下,现诸变相,苏、王、黄、陈、杨、陆诸家,……然诗之于唐、宋,果异与否,殆未易以断言也。

同光体派论诗主张“复古以求新”,从根本上说陈衍也不是一个守古不化之人。正相反,他于诗学更看重在前人成就上推陈出新的变化之功。所以,古与新之间的创变在他心目中有更高的价值。另外,陈衍引入“至”作为评判诗歌的标准,将诗歌放在同一标准下进行对比,不再以时代和作者来区别划分,他认为:

夫学问之事,惟在至与不至耳,至则有变化之能事焉,不至则声音笑貌之为尔耳。……子孙虽肖祖父,未尝骨肉间一一相匹敌似。壹壹化生,人类之进退由之。况非子孙,奚能刻意蕲肖之耶?

余于诗文,无所偏好,以为惟其能与称耳,浅尝薄植,勉为清隽一二语,自附于宋人之为江湖末派之诗耳。

在这样的诗学语境下,学唐诗仅惟妙惟肖在他看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就像他批判明七子一样“专事摹拟,诗无真性情,不能变化。读唐诗不必再读明矣”。所以,每当论及唐宋诗时,他都会强调宋诗对唐诗的变化:

诗极盛于唐,而力破余地于两宋。眉山、剑南之诗,皆开天、元和之诗之变化也。

诗人之盛,唐代后以宋代为观止。盖宋人诗学,各本唐法,而扩充变化之。卓然成大家者,不甚亚于唐也。

所谓“物极必反”,盛极难再,愈强调唐诗之强,也就愈显出宋诗变唐的艰难和意义的重大。“不亚于唐”当然是含蓄的讲法,但后来陈衍还是将宋诗推到了唐诗之上:

故诗至唐而后极盛,至宋而益盛。

由此可见,“三元说”是陈衍推重宋诗的一种方法。由云龙就认为陈衍“虽不自承为江西派,顾提倡宋诗甚力”,并指出:“盖欲避俗、避熟、避肤浅,而力求沉厚清新,固非倡导宋诗不可。”而陈衍的“三元说”事实上也起到了推动宋诗的作用。

陈衍对宋诗的推尊是强调其变唐,他对宋诗的接受也是立足于宋诗的这种“变”。王安石变法取消了宋代科举中的诗赋,诗歌没有了唐诗的功利性。

经世思想下形成的诗歌观念,并不代表诗歌本身具有经世致用的效果。陈三立、陈宝琛都具强烈政治愿望,但在为政期间几乎都很少作诗,而在退居林下对政治失意之际才借诗以遣愤。陈衍显然是看到了这一点,他说:

诗至唐而极盛。盖以诗取士,如汉代以经学为利禄之途。

余以为诗者荒寒之路,羌无当乎利禄,仁先精进之猛,乃不在彼而在此,可不谓嗜好之异于众与?……然之数人者,诗与其人各不同,而负异于众,不屑流俗之嗜好则同也。

在《何心与诗序》中他更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寂者之事,一人而可为,为之而可常,喧者反是。故吾尝谓:诗者,荒寒之路,无当乎利禄,肯与周旋,必其人之贤者也。既而知其不尽然。犹是诗也,一人而不为,虽为而不常,其为之也惟恐不悦于人,其悦之也惟恐不竟于人,其需人也众矣;内摇心气,外集诟病,此何为者。一景一情也,人不及觉者,己独觉之;人如是观,彼不如是观也;人犹是言,彼不犹是言也;则喧寂之故也。清而有味,寒而有神,瘦而有筋力,己所自得,求助于人者得之乎?柳州、东野、长江、武功、宛陵以至于四灵,其诗世所谓寂,其境世所谓困也。然吾以为,有诗焉,固已不寂,有为诗之我焉,固已不困。

清代以来的宋诗运动与经世致用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陈衍本身并不否认经世致用的思想,但是他却并不提倡诗歌的社会政治功能,甚至多次对文人的大言欺世表示不满。他说:“书生好作大言,自以为器识远大,此结习牢不可破”。梁节庵在给王可庄的诗中有“丈夫会须饱天下,岂以琐屑矜其私。江南百姓待泽久,请从隗始铺仁慈”,表达了个人济世扶危的远大志向,而陈衍对此的评价却是“书生喜作大言,亦作诗成例应而也”。钟嵘《诗品》评曹植曰:“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陈衍不赞同诗文有如此之功效,他认为:“譬以周孔、龙凤,未免太过。”对钟嵘的反驳表现了陈衍对诗歌功能的一贯态度。

同时陈衍也对那些热衷于在诗歌中表现政治热情的诗歌表示不赞成。例如文天祥的作品,他就不是很喜欢,不仅挑出其中不合逻辑的典故“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还含沙射影地指责说:“论诗文者每有大家名家之分,此文人结习也。或以位尊徒众而觊为大家,或以寿长诗多而觊为大家,或以能为大言托于忠君爱国、稷契许身而亦觊为大家,其实传不传不关于此。”表现了陈衍强调诗人的孤寒气骨,不浸凡俗的精神和追求。

汪辟疆论陈衍的诗歌道:“石遗初则服膺宛陵、山谷,戛戛独造,迥不犹人。晚年返闽,乃亟推香山、诚斋,渐趋平淡。”似乎陈衍从一开始学诗即从宋人入手,晚年才趋向唐宋融合,将白居易与杨万里奉为圭臬。其实未必如此。陈衍尽管承认以黄庭坚和陈师道为首的江西诗派有可取之处,但他还是坚决否认自己喜爱二者,有人赞他师法黄陈,他说:“余不甚喜山谷、后山,而其工处不可没,实获我心。而篇中又言造江西堂奥,未免信日本博士铃木虎雄之说,余于他处曾辩之。”他又说:“余于诗不主张专学某家,于宋人,固绝爱坡公七言各体,兴趣音节,无首不佳。五言则具体而已,向所不喜。双井、后山,尤所不喜。日本博士铃木虎雄,特撰《诗说》一卷专论余诗,以为主张江西派。实大不然。余七古向鲜转韵,七律向不作拗体,皆大异山谷者。故时论不尽可凭,若自己则如鱼饮水,较知冷暖矣”。

显见陈衍对宋诗的代表诗人黄庭坚和陈师道并非完全赞同,甚至在倡宋诗的同时,明确表明自己尤其不喜欢黄庭坚和陈师道的五言诗,在这一点上他与郑孝胥的观点是一致的,对典型风格的宋诗并非完全接受,而是对带有浓厚唐诗色彩的宋诗更感兴趣。

二、宋诗特征的认同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对严羽的此论,清代以来宗宋诗者显然不赞同,且多有驳斥之言。陈衍论诗往往有与之对应之处,并且将“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渗透到自己诗论的不同方面。

(一)“以文为诗”的延展

陈师道最早提出“以文为诗”的概念,他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但陈师道并没有对“以文为诗”给出明确的定义,后来论者遂以严羽所说“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综合起来作为“以文为诗”的表现。

陈衍对以文为诗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桐城派,即用文章的方式、方法、技巧来作诗。方东树称:“汉、魏、曹、阮、杜、韩,非但陈义高深,意脉明白,而又无不文法高古硬札。”又“观韩、欧、苏三家,章法剪裁,纯以古文之法行之,所以独步千古”,“欧公作诗,全在用古文章法”。在方东树看来,诗歌与古文有着内在的相通之理,好诗同样来自于章法剪裁得当,将“陈义高深,意脉明白,文法高古”这些文章做法的术语用在评论诗歌上,反映了其诗文一贯的观念。陈衍尽管没有具体论述“以文为诗”,但他认为作诗与作文一样,都可以用来记事、言情、写景,只是表达方式不同罢了,所以,文章写得好,诗就能作好;诗写得好,文章也自然会好。

诗者以言情说理写景纪事与文同,而所以言之写之纪之者,与文稍有不同。及其工也,可诵可读又无不同。所以古者均谓之文。……实则工文不工诗,工诗不工文者,非其未为,即其为之未力者也。

昔人谓曾子固不能诗,是一恨事,殊不然……余尝论古人诗文合一,其理相通,断无真能诗而不能文,真能文而不能诗,自周公、孔子以至李、杜、韩、柳、欧、苏,孰是工于此而不工于彼者。其他之偏胜而不能兼工,必其未用力于此者。

陈衍主张“诗文合一,其理相通”,认为诗与文只是稍有不同罢了,但只要达到一定的造诣,“可诵可读又无不同”,所以他以为“断无真能诗而不能文,真能文而不能诗”者。同时他也以文章的做法来探讨诗歌的脉络,进行诗歌的鉴赏批评,如:

杜陵古诗,往往将后面意,撮在前面预说,使人不易看出线索。退之作文之善于蔽掩,即此法也。……《芒砀》十字,似登台语而寓意极微,语切友生……此二句置在未入先帝之前,故无所阂口,而使人不觉,下面即紧顶先帝好武,叙拓境后,便接以存殁,中间全无曲折,盖亦倒找势耳。

由此可见,在陈衍眼中,宋诗的“以文为诗”并没有任何不妥之处,文即是诗,诗亦是文,因为“诗文合一,其理相通”。

(二)诗“理”的开拓

宋人文学创作中的理性意识较唐人增强,苏轼等人在诗歌创作中又好追求理趣,寻求一种将自然之理和人生哲理融为一体的理趣。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以自然景物寓人生哲理。但是这种倾向发展到后来,就成了“以议论为诗”,并最终产生了钱钟书先生所批评的宋诗缺陷:“爱讲道理,发议论,道理往往粗浅,议论往往陈旧,也煞费笔墨去发挥申说。”

陈衍对宋诗重“理”的接受可以分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诗要能“发明哲理”。陈衍本身就偏好苏轼诗歌,他说:“余于诗不主张专学某家,于宋人,固绝爱坡公七言各体,兴趣音节,无首不佳。”因而对苏轼这种从自然体悟哲理的方式也能够体会出其中的兴趣。唐文治在《石遗室丛书总序》中评价陈衍诗歌道:“先生名满天下,艺林中莫不称其诗,已刻《石遗室诗集》十卷,《补遗》一卷,《朱丝词》二卷,《续集》二卷。撷其菁华,大抵清劲真适,风骨高骞,且时时发明哲理。”而陈衍评论诗友之作也常从“理”的角度予以褒赞。如“见子培数诗,雅健有意理”;沈曾植看了陈衍的诗后也极口称赞:“事理相扶,昭彰朗彻,讽咏再三,不能去手”;陈衍与陈仁先论诗时说:“余谓吾辈生古人后,好诗已被古人说尽,尚有着笔处者,有无穷新哲理出,可以边际之语写之也。”在陈衍看来,哲理已经成为了从古人诗歌中发掘出新意的前提,诗歌的题材有限,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不同的哲理,然后用“边际之语写之”,才能有新意,否则就会在古人将好诗说尽的情况下无法下笔。这种观点与叶燮有些类似,叶燮指出:

诗之质文、体裁、格律、声调、辞句,递升降不同。而要之,诗有源必有流,有本必达末;又有因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其学无穷,其理日出。

另一方面,诗作要合乎“情理”。这里的情理指日常生活的人情世故以及事物的原理、道理。

杜牧之叙李长吉诗云:“少加以理,则可以奴仆命骚。”言昌谷俶诡之词,容有未足于理处也。理之不足,名大家常有之。

李贺诗歌以想象奇特、用语夸张而著称。陈衍认为,杜牧所谓“稍加以理”,就是针对这些想象和夸张而言,因为它们超出了人们正常认识,显得不合情理。以陈衍、黄庭坚的诗为例,说明名家、大家也常会有不合理之处。

山谷题画诗云:“石吾甚爱之,勿使牛砺角。牛砺角尚可,牛斗伤我竹。”此用太白“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调也。然不见月虽以譬在上者被人蒙蔽,而就字面说,月之不见,于事固无大碍,以较行人之没于水,自觉其尚可。若其石既为吾所甚爱,惟恐牛之砺角损坏吾石矣。乃以较牛斗之伤竹,而曰砺角尚可,何其厚于竹而薄于石耶。于理似说不去。

黄庭坚诗首先称自己甚爱石,因为爱石怕其有损,故不让牛在石上磨角。然而,随后笔锋一转,说到牛在石上磨角也没什么关系,更担心的是,要是牛打斗起来伤了自己的竹子可不好。如果将诗中对石与竹的感情看做递进关系,也讲得通。但陈衍指出此诗源于李白,所以其结构也应与之相同,则爱石而担心竹就不合道理了。此类关于诗歌不合“理”的解释在《石遗室诗话》中并不少见,这应当是从宋诗的“理趣”衍生出来的东西了。至于陈衍所体认的“理趣”,钱钟书先生的解释可谓搔着陈衍的痒处:“‘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乃理趣好注脚。有形之外……不落迹象,难著文字,必须冥漠冲虚者结为风云变态,缩虚入实,即小见大。”陈衍现存诗作山水诗占据绝大部分比例,从外物特别是自然山水中体悟哲理是陈衍发明“哲理”的“趣味”所在。

(三)诗与学问的关系

宋人在创造宋型文化的同时,也感受到自身对于文化传承的责任,因而诗歌中出入经史,贯穿百家,集文、史、哲于一体,这种表达方式可以说是宋型文化意识的集中体现。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均以知识丰富、学问渊博著称。对于宋诗的学问化倾向从清初以来的宗宋诗派几乎都持赞成态度,并往往以之与明人的空疏不学或者空谈性理、束书不观对立起来。

同光体派承近代宋诗派理论,继承了宋人的这种文化精神,主张合学人与诗人一体。陈衍是同光体派诗学主张的总结者,他对于宋诗重学问的接受方式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学问与诗有别,但学问有助于诗。陈衍对于宋诗学问化的倾向并不反对,诗中可以有学问,但学问本身并不是诗。诗归根结底是性情的表现。在陈衍看来,学问主要来自于读书,所以他对钟嵘反对以诗表现学问、强调“直寻”表示不满:

余所以雅不喜《诗品》者,以其不学无识,所知者批风抹月,与夫秋士能悲,春女能怨之作耳。力诋博物,导人以束书不观,不免贻误后生。……夫作诗固不贵掉书袋,而博物则恶可已。

诗不一定要富于学问,但是博学多识、知广闻多却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强调了就诗而学诗是最下的方法,而这些基本上是对黄庭坚“诗词高胜,要从学问中来”的解说,并无多少新发现。

盖作诗不徒于诗上讨生活,学问足,虽求工亦不至于苦也。

求诗文于诗文中,末矣。必当深于经史百家以厚其基,然尤必其人高妙,而后其诗能高妙。

其二,学问表现为用字有来历,用事典切。用典到了宋代的苏、黄手中,在用典范围和技巧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用典一是讲求“博”,经史子集、稗官野史、道藏释典、医学农书无不可以入之于诗,强调诗中“无一字无来历”,也就是苏轼所言的“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和黄庭坚所讲之“夺胎换骨”之法。陈衍对用典的态度较宽容,不认为诗歌必须用典:“大概作诗不用典其上也,用典而变化用之次也。明用一典,以求切题,风斯下矣。”他肯定了巧妙用典的好处,认为“诗有用事甚切,不能以白描见工者”。并引沈瑜庆诗“肠断父兄携我处,白头来此听溪声”说明“‘肠断’句用荆公诗,甚切”。但是他坚决反对有意堆砌典故,特别是满眼故实而无真意的:“读大复《明月篇》,反复再四,不知其命意所在,但觉满纸填明月故实耳。”

至于“无一字无来历”则是陈衍所说学人诗的标准之一。他说张亨嘉的诗乃“惨淡经营,一丝不苟,所谓学人之诗也”,并举《苇湾泛舟》和《游积水潭》道:“二诗不过数百字,凡用经史十许处,几于字字皆有来历。”所以他提出要“诗人与学人合”,要求有学术根底,而学术根底则包括朴学、小学、史学等诸多学问。只有这样,才能“具学人之根底,诗人之性情”,“诗人学人二者,非肆力兼致不足以薄风骚、副雅材”,要求将诗人与学者合为一体,兼于一身,方能有所成就。在陈衍看来学人与文人有别,文人的见识不能与学人相比:

文人有文人见解,以之论史,要不足以服古人者。《读吴志》句云:“青盖早知归晋室,白衣应悔取荆州。”支对非不工,然英雄攻取,岂能以后来之归晋室而当时遂不取荆州哉。又《吊张世杰》云:“歌声已唱青山转,天意难回白雁谣。遗恨厓山山下水,不能化作浙江潮。”南宋亡时,浙江潮固三日不至,然江潮即至,蒙古兵遂不渡哉。

因此,陈衍大力提倡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强调诗人要“学有根底”,而不屑于以文人自居:

文端学有根底,与程春海侍郎为杜为韩为苏、黄,辅以曾文正、何子贞、郑子尹、莫子偲之伦,而后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

总之,对学问的认同反映了陈衍对于高度发达的宋型文化的认同,他自觉地用诗歌作为承担文化的载体,肯定了学问的意义和价值,是宋代以来“以学问为诗”的继承和发展。

同类推荐
  • 日暮乡关

    日暮乡关

    江潇在城市霓虹灯杂乱无章的闪烁中和泛起泡沫的酒杯里发现自己再也走不出思想与情感的围城,这就是已成为他精神属性和生命构成的“乡村结”。于是,人们如梦初醒地发现乡村和江潇之间已形成一种相互命名的关系,《日暮乡关》实际上是江潇对自己的灵魂与生存方式的一次彻底的坦白和庄严的命名。在《日暮乡关》这本散文集的整体阅读结论形成后,我们就不得不进行这样的追问——乡村赋予了江潇怎样的性质和生存态度?
  • 红色旅游之长征路(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红色旅游之长征路(谷臻小简·AI导读版)

    长征,是深刻影响二十世纪中国的壮丽史诗,而红一、二、四方面军的长征路,正是中国奇美的风景地带。作者从旅行见闻与历史回溯的角度,展现了长征将士们在中华大地上所谱写的人类英雄主义的壮歌。
  • 商市街

    商市街

    本书是萧红完成于1935年5月的作品,带有明显的自传特色,但同时具有社会风情画的特点。生动而真实描写了城市里的贫富悬殊与对立,下层百姓境遇的悲惨,知识分子求职的艰难与谋生的不易,热血青年的忧伤、欢笑和对人生道路的探寻与抉择。今天看来仍是一部具有巨大艺术魅力的散文作品。
  • 韶年华韵

    韶年华韵

    本书分为人物·雄浑、追忆·洗练、感悟·超诣、寄语·流动四部分,收录有《走进光华的思考者》、《我看见了天使》、《四年的渐变》、《离别的季节》等文章。
  • 生活晨报优秀作品集-晨笛

    生活晨报优秀作品集-晨笛

    《生活晨报》是由三晋文化研究会主管主办的一份综合类报纸,如今已走过十五个年头。他们将十五年来的稿件、图片、版面进行梳理、选编,结集成册,这实在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三晋文化研究会这些年陆续出了一批书,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我们深知,出书是一件很兴奋也很艰难的事情,如同一位母亲孕育一个生命。个中甘苦,身心的付出,不亲身经历者很难感同身受。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灻桐

    灻桐

    2029年,此时是第五次人类世界的经济大萧条结束之后。各行各业也重新开始了良好的发展,但这也使得科研重新加速。在新的科技力量崛起之后,传统的生物人类的生存受到了各种巨大压力地冲击。受到冲击之后的人类最终选择了两条不同的道路。
  • 天极鸟

    天极鸟

    这里是天极鸟的第三重空间,当赤月,印月,玄月,来到于此后,发现这个世界原来还存在着五种鸟。它们分别是鸣凤鸟,玄黄鸟,天极鸟,地裂鸟,从零鸟!所有召唤于此的人和物,都决定着他们的何去何从!成为下一个不可磨灭的传说!
  • 末世之瞳力觉醒

    末世之瞳力觉醒

    一场末世危机从天而降。全球98%的人类与动物变异成为丧尸,更有强大的突变体横行,而幸存的人类有一部分幸运儿获得了强大的异能,成为了异能者,神秘秘境层出不穷,各种强大的宝物更为这末世增添了一丝神秘。主角李敬偶得技能树系统和强大瞳力,誓要结束这黑暗的末日,而末日的背后,仿佛还隐藏着更大的秘密……
  • 琴令

    琴令

    是一把琴,一句令,抑或是一块木牌?都不是,那是个……古老又神秘的……传说啊……
  • 失落的书

    失落的书

    短篇小说,短篇集。第一卷:《我在打塔防》已完结第二卷:《我有一个仙葫》正在更新当江平拨开这个世界真实的面貌之时,他唯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活下去。掌握仙葫养仙剑,以吾妖身证长生!
  • 万妖天行

    万妖天行

    武功被废怎么办?当然是从头开始修炼啦,嗯……学医也是可以的,医死人肉白骨的那种。慢节奏修仙。收妖魂,收神器,收灵宠……再收一个会打架的道侣。要双修?没问题,先跟我去见家长!
  • 我非英台你非燕

    我非英台你非燕

    青梅竹马俩无猜,心心相印是知音。笑问世间情何物,生死相许无所恨。(带着男朋友穿越,我成了祝英台,而他不是我的梁山伯)一对是七年之痒的现代情侣,一对是无缘相守的历史人物,因为一场流星黑洞,四个人交织在了一起,展开一段时空召唤之旅。在陌生空间里开辟冒险与改变的狂潮!找寻爱的真谛与方向!(是平行世界还是黑洞穿越……这是一篇有趣、有爱、有笑料的奇幻空间爱情喜剧)
  • 他会来慢慢等

    他会来慢慢等

    三个性格迥异的女孩儿,三场不同的爱恋,在感情里你会受伤也会伤害别人,有的人能久别重逢再续前缘有的只能挥手告别,只是不管此刻的你感觉生活有多累都不要放弃,都要相信那个他会来,所以慢慢等,他会来。
  • 三生桃花源

    三生桃花源

    天元年167年,天界与魔妖界大战,最终魔妖败,从此后分成七界。而在三界大战时,天帝女许容献祭于阵魂锁,因使天界在大战中取胜,但她也元神消散,失去仙力,坠入汉朝……故事,从此开始!三生缘,桃花源。本书以穿越历史为主与都市,战争(空架古代),仙侠,都市,校园,神话等为体材而写的一部作品。 一位现代的少年,则是他的解缘人。 三生之缘,有幸全是你。 两世古代,一世现代。 两人同行,闯荡天下! 望诸位支持!求推荐票!求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