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252000000016

第16章 二战档案

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寒冷的北风呼啸着,一个穿着单衣的小女孩蜷缩在屋子的角落里。

“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小女孩在瑟瑟发抖。

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

“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呢?”

“因为煤太多了。”

这看似不可思议的矛盾就是发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里的场景,揭示的正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真实历史。在危机席卷美国时,一吨吨的牛奶被倒入密西西比河,使之成为一条白色河道;一车车的大肥猪被赶下河。据历史资料记载,仅1933年一年之中,就有640万头猪被活活扔到河里淹死,有5万多亩棉花被付之一炬。经济危机似乎是带有传染性的,同样的场景在英国、法国、丹麦、荷兰也随处可见,整箱的水果、整船的水产品、整袋的咖啡豆被直接倒进大海,无数的畜牧产品被焚烧或掩埋。看到这样的场面,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是人类供应如此之多的物质产品已经大大超过实际需要消费的量,所以只能采取销毁的方式。关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有过深刻的论述和经典的回答。

只要关注一下那个时代劳动者的生活状况,相信所谓“生产过剩”的提法自然会不攻而破。如同前面故事里的工人家庭一样,广大的劳动者还是正缺衣少食、忍饥挨饿,过着极端贫苦的生活。当时的欧美,失学儿童数以十万计,营养不良的儿童比例竟然高达90%以上;大批的工厂矿山企业关门倒闭,数以百万计的工人失业。

这就构成了一组鲜明的对比:一边是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劳动大众;另外一边则是大量的粮食、肉、奶和棉花、羊毛被白白地毁掉。

这种过剩并非“真正过剩”,而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过剩。这种过剩是这样被制造出来的:因为资本家为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在生产制造环节,加紧进行扩大生产和密集生产,大规模增加了产品供应;而另一方面则加强剥削,广大劳动者却身无分文,无钱来购买足够的食物用品,所以所谓产品的“过剩”只是相对于广大劳动者的实际购买力过剩,而非消费需求量过剩。

在利润与道义面前,资本家选择了追求利润。资本家“暴殄天物”的行为使得可消费的产品大为减少,而“物以稀为贵”就能维持产品一个高价,保证高额利润的创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这次经济危机,从1929年秋天开始,起源于美国,随后向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蔓延。据估计,这次经济危机一直持续到1933年,危机造成了总计约2500亿美元的损失,国家经济瘫痪,社会生产倒退。经济危机也引起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危机。

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得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走向了不同的政治发展方向,同时也孕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宣布实行“新政”,采取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强调以往市场的充分利用,开辟国内新产业来缓和经济危机。另一些国家,如德国、日本等,为征服和获取新市场,则选定了依靠暴力与枪炮,武力夺取殖民地人民的物资和廉价劳动力,建立起了法西斯政权,疯狂地扩军备战。于是,两个战争策源地在欧洲和亚洲分别形成了。新的世界战争的阴云开始笼罩地球。

通往慕尼黑之路

1938年9月29日,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和达拉第等人在慕尼黑的“元首官”里进行秘密会谈。次日凌晨1时半,四国签订了一个举世闻名的协定——《慕尼黑协定》,史称“慕尼黑阴谋”。根据协定,捷克必须从10月1日开始的10天内,把苏台德区及其附属的一切设备无偿地交给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的两名代表虽然早早的来到会谈地点,但却不允许有发言权,只能在会议室的隔壁房间里默默地等待四个大国对其祖国命运的判决书。

其实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1938年3月,德国兵不血刃地吞并了奥地利后,捷克斯洛伐克就成了希特勒瞄准的下一个目标。希特勒妄图征服世界,捷克斯洛伐克地处欧洲大陆的中心位置,它可以作为德国向东进攻苏联的跳板,同时也便于向西攻击英、法的重要阵地。战争对于希特勒是不需要太多理由的,不过,德国境外的日耳曼人受到“欺侮”还是成了他口中的托词。大约300多万日耳曼人生活在德捷边境的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希特勒叫嚷着不能容忍有人“欺侮”德国境外的日耳曼人,要替他们“主持正义”。希特勒指挥该地区居民起来搞纳粹党组织,并不断制造事端,要求该区域“自治”并脱捷入德。

此后,德军大规模地向捷克斯洛伐克边境集结,并因此而拟订了“绿色计划”,把10月1日定为正式进攻捷克的日子。国难当头,捷克政府也相应加强边境的作战兵力。两军对峙,战争似乎一触即发。然而此时,另外还有两个感觉非常头疼的人,他们就是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首相达拉第。达拉第打电报给张伯伦,催他去见希特勒,要他“尽可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张伯伦发给希特勒一份十万火急的电报,电文如下:“由于局势越来越严重,我有意前来看你,以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我想乘飞机前来,并准备明天动身。”

为什么两国元首会对德捷对峙的局面如此紧张呢?究其实质是他们都害怕卷入战火。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捷克同英、法都订有互助同盟条约,如果德军进攻捷克,英、法按照条约规定必然卷入对德战争中,而英、法又不想卷入这一战争。

9月15日张伯伦赶赴德国的贝斯加登拜见希特勒。此时,希特勒也对张伯伦的来访喜出望外,因为当时的德军并没有做好充分的战备。实际上,不仅德国国防军参谋部明确反对侵略捷克的军事冒险;而且如果英法站在捷克一边的话,德国就根本不敢轻举妄动。希特勒抓住了英法领导人的弱点,在与张伯伦的秘密谈判中不惜以世界大战来威胁要解决捷克境内300万日耳曼人的问题。

深怕战火烧身的张伯伦显然还没有弄清希特勒等待的是什么。希特勒深知英法两国与捷克斯洛伐克互助同盟条约的脆弱,于是单刀直入,直接询问英国是否同意割让苏台德区。希特勒还表示,占领苏台德区是他对西方最后一次领土要求。这一赤裸裸的侵略问题并没使张伯伦大吃一惊,他在出发之前已经和法国首相做好了约定,宁肯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也不要引火烧身。处于这样的心理前提,张伯伦慢条斯理地回答:“苏台德区的日耳曼人,在德国之内还是之外,原则上对我来说是无所谓的。”其中含义在于暗示英法同意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了。

回到伦敦的当晚,张伯伦便召开了内阁会议,开始宣讲和贯彻秘密会谈的“共识”,鼓吹只有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才是阻止希特勒进犯整个捷克的唯一途径。随后,张伯伦又与达拉第经过一番秘密的策划,炮制了一项慷慨出卖捷克的计划:“凡是苏台德区日耳曼居民占50%以上的全部领土,都直接转让给德意志帝国”。捷政府很不满意盟友们提出割让苏台德区给德国的“建议”,并表示拒绝。而英、法两国以解除盟约为要挟,还警告捷克要对可能挑起的战争负全部责任。弱国无外交,万般无奈之下,捷克政府只好选择屈从英法的利益,同意割让领土。

英、法两国政府为了自己的“安全”,不惜牺牲小国的利益,去助长法西斯的野心,却不知最后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1939年3月,德国侵占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5个月后,德国侵略波兰,挑起了对英、法的全面战争。

“慕尼黑阴谋”是30年代英法对法西斯绥靖政策的继续和顶峰,《慕尼黑协定》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使德国的侵略公然受到鼓励,实际上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到来。

闪电战吞噬波兰——二战爆发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突然出动58个师、2800辆坦克、2000架飞机和6000门大炮,向波兰发起“闪电式进攻”。9月3日,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闪电战又称闪击战,就是利用大量快速部队和新式武器发动猛烈攻击,在短时间内取得战争胜利的一种战术。这种新的军事思想是一战后英国军事理论家富勒提出来的,他认为由于坦克的高度机动性,在空军的配合下大量使用坦克部队可以速战速决。最初,富勒的这种先进战术思想未能在英、法军界引起重视,反而被当做一种哗众取宠的主意,许多将军仍然坚持认为坦克只能配合步兵作战。然而这种战术思想被战争狂人希特勒所看中并采纳了,在二战开始时用于突袭波兰便大获成功。

法西斯德国之所以选定把波兰作为其侵略战争的开始,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波兰重要的战略地位,占领波兰是希特勒称霸世界的战争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波兰位于欧洲东部,东接苏联,西临德国,南界捷克斯洛伐克,北临波罗的海。除了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波兰还是当时英法在欧洲诸盟国中军事上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德国如果占领波兰,不仅能获得大量的军事经济资源,而且还能大大改善自己的战略地位;既可以消除进攻英法的后顾之忧,还可以建立袭击苏联的基地。因此,德国在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后,下一步侵略的目标就定在波兰。

从1938年10月起,德国就向波兰接二连三地提出领土要求,要波兰交出“波兰走廊”和但泽地区,并将在“波兰走廊”的建筑公路、铁路的权利也转让给德国。这些无理苛刻的要求遭到了波兰政府的严词拒绝,于是希特勒决定用武力迫使波兰就范。德军侵波战争的计划代号为“白色方案”,其战略企图是:利用装甲兵团和优势航空兵,实施突然袭击,首先歼灭维斯瓦河以西的波军主力,占领西部和南部工业区,然后向波兰腹地推进,围歼波军残余部队,力求两周内一举灭亡波兰。波兰战役,是法西斯德国“闪电战”在战争中的首次应用。为了保证能迅速、突然地吃掉波兰,希特勒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玩弄了一系列欺骗手法,大放和平烟幕,麻痹对方,以掩盖其紧张的战备活动。对原来与波兰有边境争议的但泽走廊和但泽市,希特勒故意表示“德国方面,可延至来年或更久”;并向英国政府示意:“但泽问题乃属地方性问题。”在发起战争的前几天,德国还派遣了一艘战舰伪装为训练舰访问但泽,并派了一个“军事友好代表团”访问波军参谋部,并向波兰军事当局解释:“德国准备进攻波兰全是谣传,德国确定不动员。”直到临战前几小时,德国外交部长还假装非常亲热的样子接见了波兰驻柏林大使,并举行会谈。会谈后,柏林电台立即广播了德国的和谈提案。在一片和平气氛的掩盖下,希特勒向波兰边境集结了大量军队和作战物资。部分德军还扮成但泽军队模样,从东普鲁士开入但泽。德国的法西斯组织“黑卫团”,也以进行体育比赛为名进入但泽。

当一切都准备充分后,就只差一个发动战争的理由了。为了所谓“名正言顺”,希特勒导演了“德国遭到波兰侵略”的闹剧。1939年8月31日晚,一支身穿波兰军装的德国党卫军冒充波军,袭击了德国边境的格莱维茨电台,在广播里用波兰语辱骂希特勒和德国,并丢下几具身穿波兰军服、实际上是德国囚犯的尸体。接着,全德各电台都广播了“德国遭到了波兰突然袭击”的消息。9月1日拂晓,德国便大举入侵波兰。

依据闪电战的要求,德军首先出动了2000多架轰炸机,对波兰全国主要的机场、电站、桥梁、行政中心、交通枢纽狂轰滥炸。在飞机空袭的掩护下,以坦克和摩托化师为先导的地面部队迅速突破了波军防线。深入波兰阵地后,德军如入无人之境,每天向前推进将近60公里。

除了利用飞机、坦克、大炮实施正面进攻外,德军还利用潜伏在各地的奸细制造恐怖和混乱。9月16日,德军两个兵团就胜利会师,次日完成对首府华沙的合围。波兰与英法两国曾订有盟约,德波战争爆发后,9月3日,英法政府对德宣战,并表示要履行保护波兰独立的诺言。但实际上英法政府却宣而不战,开始了奇怪的“静坐战争”,没有认真援助波兰。波兰当局被希特勒最初所制造的假象所迷惑,错误地认为德军主力被英法牵制着,不会东调进攻波兰。等到发现德军大兵压境时,波兰政府才迟迟于1939年8月24日开始局部动员。由于时间仓促,波军只动员了40个师和22个旅仓促应战,结果在德军的进攻下,防线迅速瓦解。波兰政府于9月16日逃往国外。

德国突袭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从此把人类引向了战争的深渊。

敦刻尔克大撤退

敦刻尔克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法国港口城市,在二战期间,它却以世界上最大一次撤退的发生地而闻名于世。在1940年5月27日至6月4日短短9天的时间里,近34万英法联军在这里奇迹般地逃脱了德军的三面重围,回到英国本土,从而为英国后来的反攻保存了实力。

德国法西斯1940年5月10日开始进攻西欧。当时德国拥有100多个师,300多万军队,相当于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的总和。如若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能够积极联合,共同抗衡德国,则德国的闪电般的进度就无法实现。然而处于虎狼之侧的法国却认为马其诺防线固若金汤,完全可以保证国家的安全,因而战略上呆板保守,心态上高枕无忧,对德国的步步紧逼宣而不战,在德法边境上,只有小规模的互射,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奇怪的战争”,也称“静坐战争”。

法国的消极应战终于导致了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德军没有攻打马其诺防线,他们首先攻击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而后悄悄绕过马其诺防线直插法国腹地。法军猝不及防,整个防线迅速瓦解,拥有数百万之众的法国军队大部分投降或做了俘虏,只有数万人与驻法英军一起从敦刻尔克渡海逃往英国,法国这个曾称雄欧洲大陆的大国在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内即宣告灭亡。不久,德国法西斯的铁蹄又踏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在1940年与法国的战局中,德军于5月20日进抵英吉利海峡,切断了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境内的英、法、比、荷盟军与索姆河南部法军主力的联系。英法联军多次实施反突击,均因兵力不足、行动时间不一、缺乏空中支援和统一指挥而未能奏效,约40万英法联军处于三面被围之势,被迫陆续退缩到敦刻尔克地区,这个仅有万名居民的小港成为他们唯一的海上退路。希特勒的一念之差给了联军一次撤退的大好时机。24日,希特勒出于保存装甲部队实力的目的,命令从侧后包围联军的德“A”集团军群停止前进,把围歼任务交给空军和从正面进攻的“B”集团军群,从而耽误了时间,贻误了战机。

因为敦刻尔克港口本身就是一个极易受到轰炸机和炮火持续攻击的目标,所以形势仍然万分危急,40多万人要赶在德军大规模轰炸围攻之前从这个港口撤退。

26日,英国政府下令实施代号为“发电机”的撤退计划,多佛尔港司令拉姆齐海军上将被任命为撤退行动总指挥。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他们的计划是力争撤离3万人。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共派出各式各样的舰船861艘,其中包括渔船、客轮、游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只。英法联军撤退开始后,德军马上加强了地面进攻,并从空中和海上攻击英法运输船队。英法联军顽强抗击,在英空军掩护下经9昼夜奋战,将33.8万余人(其中法军12.3万人)撤至英国。

在这次大撤退中,各类运输船只组成了一只奇怪的“无敌舰队”,没有精良的装备,没有安全的护航。这支船队中有政府征用的船只,但更多的却是自发前去接运部队的人民,虽然没有命令要求他们冒生命危险,但不列颠民族征服海洋的精神以及对世界和平的追求却让他们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次“营救活动”中。

陆上等待的士兵无疑是处境最为危险的,时间滞后一点就意味着生命的失去,但是他们富有纪律性,即便已经连续战斗了十多个日日夜夜,缺少睡眠、忍饥挨饿,然而他们一直保持队形,始终服从统一调度指挥。经历过敦刻尔克战斗的老兵们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拥有一种极为嘶哑的嗓音——一种荣誉的标记——“敦刻尔克嗓子”,这种嗓音就是因为撤退现场到处充满着嘈杂声、高射炮声、机枪声导致人们“高声喊叫”而留下的后果。

英国历史学家评论说:“欧洲的光复和德国的灭亡始于敦克尔克”,而德国决定由空军取代地面装甲部队消灭敦克尔克的盟军则被视为二战初期“德军最大的失误”。

不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

列宁格勒原名圣彼得堡,是彼得大帝于1703年建立的俄国“欧洲之窗”,二百多年来一直是辽阔的俄罗斯帝国的首都,也是十月革命的发源地。1924年,为了纪念苏联伟大的革命领袖列宁而把它更名为列宁格勒,被人们称为“苏联第二首都”。

德军统帅部考虑到政治、经济和战略意义等因素,将列宁格勒定为其侵略的首要目标之一。在“巴巴罗萨”计划中,攻占涅瓦河上这座城市被看作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德军统帅部想从地球上抹掉列宁格勒,杀光居民,从而消灭无产阶级革命的摇篮。于是希特勒调集了40个师、6000门大炮和1000多架飞机向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发起了疯狂的进攻。

在希特勒1940年12月18日发布的第21号训令,即“巴巴罗萨”计划中,北方集团军群的任务是从东普鲁士出发,消灭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的苏军部队,而后同芬兰军队协同,于1941年7月21日之前攻占列宁格勒。希特勒对自己的闪电战术十分乐观,他宣称,届时他要前往列宁格勒冬宫广场检阅军队,把庆功宴会摆在列宁格勒阿斯托里亚饭店。

北方集团军群由勒布元帅指挥,共22个步兵师、3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其中有第4装甲兵团下辖曼施泰因上将的第56装甲军、莱因哈特上将的第41装甲军以及党卫军“骷髅”摩托化师。

苏军担任列宁格勒防御任务的总指挥是西北方向总司令伏罗希洛夫元帅,加上西北、北方2个方面军,共5个集团军、37个步兵师、9个骑兵师和10个装甲旅参加了防御。

7月1日,德军占领拉脱维亚首都里加。7月4日,德军突破了苏军在拉脱维亚——俄罗斯边界的防线,接着德军又在7月9日轻松占领了苏军弃守的普斯科夫,打开了通往列宁格勒的大门。再加上芬兰军队东南、卡累利阿两个集团军猛烈进攻列宁格勒北面芬兰一侧,此时列宁格勒已经陷入了德、芬两军的南北夹击之中。

伏罗希洛夫紧急动员百万列宁格勒居民夜以继日地围绕列宁格勒构筑了三道防线。因为苏军的顽强抵抗以及卢加河畔的天然屏障阻碍了北方集团军群的推进,使希特勒7月21日前拿下列宁格勒的计划破产了。7月19日,希特勒发布第33号训令,命令中央集团军群的霍特第3装甲兵团向北转进,切断列宁格勒——莫斯科之间的交通线,并协助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尽管如此,德军8月份的推进速度还是下降到每天2公里。8月21日,南路德军占领楚多沃,切断了列宁格勒通往莫斯科的十月铁路。8月底,北路德军进至距列宁格勒城南仅20公里的斯卢茨克——科尔平诺地区。9月8日,南路德军到达列宁格勒城东面的拉多加湖南岸,占领施吕瑟尔堡,切断了列宁格勒与外界联系的最后一条陆路交通线,将列宁格勒三面包围,只有拉多加湖一边可以与外地保持水上和空中的联系。形势对苏联极为不利,列宁格勒似乎已经岌岌可危。

9月9日,德军又向列宁格勒发起新的进攻。进攻前,德军对该市进行了猛烈的炮击和空中轰炸,情况异常紧急。德军已突进至城市接近地。朱可夫大将负责指挥方面军,他领导的方面军军事委员会作出的第一个决定是:即使战至最后一人,也要守住列宁格勒。苏联军民团结一致誓死保卫列宁格勒。德军统帅部未能实现其在9月份夺取列宁格勒的计划,遂于10月中旬决定向季赫温实施突击。11月8日,德军夺取了季赫温,切断了最后一条铁路,这条铁路是将物资运至拉多加湖,再由水路运至被围城市的必经之路。12月9日苏军又攻占了季赫温,并将德军赶过沃尔霍夫河。在1941年冬季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里,列宁格勒人奇迹般地在拉多加湖冰面上开辟了一道冰上公路,通过这条与外界联系的唯一“生命之路”,运进粮食,运出伤员,从而战胜了严寒和饥饿的威胁,挫败了德军困死列宁格勒人的企图。

1942年1-10月,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的突击集团东西夹攻和锡尼亚维诺方向实施的顽强战斗,疲惫消耗了德军基本兵力。但是由于兵力、兵器不足和军队指挥上的缺点,两次战役都未取胜,未能解除城市封锁。这段时间,在列宁格勒附近,掀起了群众性的狙击手运动。

1943年1月12日,列宁格勒方面军所属第67集团军各兵团、沃尔霍夫方面军所属突击第2集团军各兵团和第8集团军部分兵团,根据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命令着手实施“火星”战役。在1943年夏秋战斗中,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以积极行动打破了德军再度前出至拉多加湖沿岸和重行封锁列宁格勒的企图。苏军肃清了沃尔霍夫河岸基里希登陆场的德军,攻占了德军坚固防御枢纽部锡尼亚维诺,从而改善了自己的战役形势。

由于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左岸乌克兰、顿巴斯战役及第聂伯河战役中的胜利,至1944年初已具备在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两市附近实施进攻的有利条件。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的结果使德北方集团军群遭到重创,列宁格勒州几乎全境解放。1944年夏,苏军击溃了苏德战场北翼德军战略集团,从而注定了芬兰退出战争,德军战略路线的北翼处于彻底崩溃边缘。

列宁格勒会战截至1944年8月10日结束。这次会战具有重大的政治和军事战略意义,因为这次会战牵制了德军重兵和芬军全部兵力,因而对苏德战场其他地段的战斗行动进程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也就是今天的伏尔加格勒,它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顿河大弯曲部以东的60公里处,是苏联疆域在欧洲部分东南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

斯大林格勒大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军民的伟大卫国战争,是为保卫斯大林格勒并粉碎纳粹德军集团而进行的一次激烈的大规模会战。这次会战历时六个半月,从1942年7月17日德军进攻开始到1943年2月2日苏军反攻胜利结束,以1942年11月19日为界,从苏军的角度可以把整个会战分为防御战役和进攻战役两个阶段。

法西斯德军及仆从军于1941年6月22日不宣而战,开始实施“巴巴罗莎计划”,闪电入侵苏联国境。苏德战场上,双方的战事主要是围绕攻城与守城来进行。在1941年至1942年的冬季战局中,苏军的主要任务是消除德军对莫斯科、列宁格勒和高加索的威胁。德军在莫斯科会战失败后,被迫放弃全面进攻计划,但是仍然暂时保持着优势兵力。1942年4月5日,希特勒签发了第41号作战指令,处心积虑地布置了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军事计划,德军意在通过占领斯大林格勒,切断苏联北部重镇同南部的联系,占领高加索石油区、顿河和库班地区,进而包抄莫斯科。希特勒知道两线作战必然会以失败告终,为了能够专心对付英美、夺取中近东和印度,就必须尽快消灭苏军主力,移师西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希特勒决定孤注一掷,在六七百公里的苏德战场南线部署了150万左右的兵力。

在夏季战局中苏军失利。7月17日,德军第6集团军进抵顿河大弯曲部,威逼伏尔加河和高加索地区。针对德军企图,苏军最高统帅部组建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与之对峙,举世闻名的斯大林格勒会战开始了。

从7月17日起,苏军第62、第64集团军与德军第6集团军进行激烈战斗,开始了方面军主要防御地带的争夺。至8月10日前,该部苏军退到顿河东岸,在斯大林格勒外层防御围廓,阻止了德军前进。8月19日,德军再次发起猛攻,从西面和西南面同时实施向心突击,力图攻占斯大林格勒,并出动几千架次的飞机对城市进行了狂轰乱炸,全城几乎被夷为平地。德军一部分兵力在斯大林格勒以北逼近伏尔加河畔,企图从北面沿伏尔加河实施突击夺取该市。激战一直持续到9月12日,德军统帅部以第6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同时出击,行进过程中夺取斯大林格勒的计划破产了。

当德军从西面和西南面逼临城区时,固守斯大林格勒的苏军第62、第64集团军与德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从9月13日起,德军攻入斯大林格勒市区,向市中心的第62集团军各兵团反复发动冲击,切断了苏军第62集团军与第64集团军的联系,并占领了斯大林格勒第一火车站。27日德军又发动了第二次强攻,开始了争夺红十月村的战斗和巷战。在这种危急形势下,斯大林把近卫第13师调过伏尔加河,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第一火车站争夺战进行了一周之久,车站十三度易手。从9月中旬起,双方把全市的广场、街道变成了战场。到了9月底,战斗重心转移到北部工厂区。11月11日,苏军做好了反攻准备时,德军虽已突入市七个区中的六个区,但最后一次强攻,仍未能占领整个城市。在苏军的不断打击下,德军的进攻力已消耗殆尽,被迫转入防御。

斯大林格勒军民的英勇战斗,为苏军的全面反攻赢得了时间。1942年11月19日,经过猛烈的炮火准备,集结在斯大林格勒西北面和南面的苏联红军揭开了反攻的序幕。经过两天战斗,突破了德军防线。23日,南北两面的苏军会师于卡拉奇,把德军第6集团军及坦克第4集团军一部共33万人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城下。希特勒急令鲍罗斯死守阵地,并答应派援军前去解围,空运作战物资,然而已为时太晚了。1943年1月10日,苏军开始了旨在分割并各个消灭被围德军的进攻。到31日被围的南部德军被消灭,以第6集团军司令为首的残部投降。2月2日北部德军投降,坚持了6个月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终于结束了。苏军消灭了德军在苏德战场总兵力的1/4约150万人。由德军及仆从军所组成的最大军队集团彻底遭到覆灭。

历时200天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以苏军的辉煌胜利和德军的惨败而告终,德军再也无力组织大规模反攻,苏军则一步步收复失地,并攻入德国本土。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的胜利,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伟大转折。

“虎!虎!虎”——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仍然如往常一般阳光明媚,水波碧蓝。然而就是这一天,却是美国人永远感到痛心和羞耻的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天早晨,驻扎在珍珠港附近的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到了日本的沉重打击。

这天清晨,本来有两个值班的美军新兵在雷达监视器前无聊地摆弄仪器时发现有一群飞机从东北方向130海里外朝瓦胡岛飞来。陆军基地的值班军官却告诉他们别多管闲事,并说那是美国空军的B-17飞机从本土飞来。

港湾里轻松安详的气氛很快就消失了,一场灾难从天而降。雷达荧屏上显示如蝗虫一般涌向太平洋舰队基地的飞机实际是从日本六艘航空母舰上起飞的183架日本飞机,它们的袭击目标正是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为什么珍珠港会成为日本攻击美国的首选之地呢?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原因。法西斯德国的节节胜利和《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给日本注射了一剂强心针,为了摆脱困境,日本叫嚣“不要耽误了末班车”,企图以海洋政策的胜利来挽救大陆政策的失败,因而决定实施南下战略。而珍珠港位于夏威夷群岛的瓦胡岛南部,东距美国西海岸2090海里,西距日本3200海里,是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经营已久的主要基地,也是美国和远东、西太平洋之间的海上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有“太平洋心脏”之称,而位于这个黄金位置的珍珠港被麦克阿瑟称做“最强大的基地”,它是日本南下的心腹之患。日本海军上将山本五十六认为,美国海军主力已经进至夏威夷,对日军南下造成严重威胁,如果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发起攻击,用舰载航空兵摧毁或者瘫痪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大型舰船和飞机,使其在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和参战,就可以使日本夺取战争初期的制海、制空权,从而保证南下的侧翼安全。

于是,在日本天皇的授意下,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秘密制订了远渡重洋偷袭珍珠港的计划,并决定由南云海军中将率领舰队去完成这一任务。

偷袭珍珠港的特遣舰队在11月26日秘密离开日本,在海上隐蔽航行了12天后,到达距离瓦胡岛230英里处,攻击的飞机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直扑珍珠港。为了迷惑、麻痹美国,日本在正式发动袭击前夕还特意派出了所谓的和平特使到华盛顿进行谈判,要求和平解决两国争端,并信誓旦旦地宣称“日本和美国没有任何理由打仗”。

日本战机飞临珍珠港上空后马上展开了攻击。规模庞大的机群呼啸而下,炸弹有如飞蝗般落下去。直到看见自己的舰艇起火,舰队司令部的军官们才大梦初醒,这不是“特殊演习”。可是混乱之中,美军措手不及,根本无法还击。具体执行任务的渊田中佐马上发出了奇袭成功的预定信号:托拉!托拉!托拉,也就是世上著名的暗号——虎!虎!虎!一手策划珍珠港袭击的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坐镇在万里之外的广岛“长门”号旗舰上收到了这个信号。

日机的第一轮攻击进行了约半个小时。随后,171架日机进行了第二轮攻击,随后悄悄撤离了珍珠港上空。这是一场海上、水下、空中闪电式的立体袭击战,历时1小时50分钟,使美国损失惨重,包括美主力舰4艘被炸沉,1艘被重创,3艘被炸伤,飞机被击毁188架,机场全部报废,美军官兵死伤4500多名。而日本损失了区区29架飞机和死亡几十名飞行员。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赢得了这场赌博,这是他最为冒险但却收益最大的一次赌博,这场豪赌使得他名震世界海战史。

珍珠港上空的滚滚硝烟和美国士兵的鲜血使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一夜之间销声匿迹。12月8日中午,因行动不便而一向深居简出的罗斯福总统向美国参、众两院发表了为时6分钟的讲演:“昨天,1941年12月7日,美国遭到了蓄意的猛烈攻击,这个日子将永远是我们的国耻日!我要求国会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日本无端和怯懦地发动进攻开始,合众国与日本帝国之间就已存在着战争状态。”

英国首相丘吉尔对此高兴得老泪纵横,希特勒却对此大为恼怒,他本想尽量不给美国这个“巨无霸”以参战的借口,但珍珠港事件使美国人终于找到了不得不参战的理由,希特勒的世界性战略因此就要功亏一篑了。

国际反法西斯统一大联盟成立

德、意、日法西斯把战争和法西斯暴政强加于各国人民,随着战火的蔓延,经过反法西斯国家一系列双边和多边会谈,以美、英、苏、中诸国为核心的反法西斯国家加强了彼此间的援助和合作。

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后,美国根据1937年中立法宣布中立。1939年11月美国修改中立法,实行现金购货、运输自理原则,向交战国出售武器,这有利于拥有海军优势的英、法。法国败降和英国退守英伦三岛后,美国公众舆论要求给英国以援助,孤立主义势力削弱。1941年3月11日,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授权总统向与美国安全有重大意义的国家用以出售、转让、交换或租借等方式提供武器和军用物资,拨款70亿美元用于实施《租借法案》。这意味着美国完全放弃“中立”政策,实际上介入欧洲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

1941年6月,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希特勒发动了对苏联的全面进攻。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的当天,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广播演说,宣布对苏联给予力所能及的援助,齐心协力打击敌人。1941年6月24日,罗斯福总统宣布,凡是抵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包括苏联在内,都将得到美国的援助。不久,斯大林发表广播演说,表明苏联的卫国战争“将同各国人民争取他们的独立、民主自由的斗争汇合在一起”,结成“统一战线”。7月12日,在莫斯科签订了苏、英对德作战联合行动协定,相互承担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彼此支援和战斗到底的义务。8月16日,苏、英签订贸易、贷款和支付协定,英国给予苏联1000万英镑贷款。8月中旬,美国派往苏联的船队也启航出发了。苏联还同流亡在伦敦的捷、波、挪、比等国政府签订了合作协定,承认了“自由法国”。

1941年9月29日苏、美、英三国会议在莫斯科召开。10月1日,三国签订议定书,规定美、英两国从1941年10月至1942年6月每月向苏联提供400架飞机、500辆坦克及其他武器装备;苏联向英、美提供原料。10月30日,罗斯福宣布向苏提供10亿美元贷款。11月7日,美国把《租借法案》扩大到苏联。

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了珍珠港事件,第二天美国宣布同日本处于战争状态,当天英国也对日宣战。次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德、意及其仆从国宣战。加拿大、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相继对日宣战。至此,各国都已逐步认识到法西斯和反法西斯的斗争也成为世界的最主要矛盾,建立反法西斯联盟的条件已完全具备。

12月22日,美英首脑提议所有对轴心国家作战的国家签署一项同盟宣言。美国提出的宣言草案经与英、苏磋商修改后,用急电发给各盟国。经过磋商,1942年1月,在华盛顿签署了中、苏、美、英等26个国家的《联合国家宣言》,宣言表示赞成《大西洋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强调战胜共同敌人的重要性;签字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同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作战,与盟国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现在或可能将在战胜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可加入本宣言。这个联盟不仅有同一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参加,还有原来互相对立的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参加,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同盟,它是法西斯国家以外的几乎所有国家和法西斯势力以外的一切力量的最广泛的联盟。世界上拥有巨大人力和物资资源的各大国结成反法西斯联盟,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实行全面合作,使得法西斯力量和反法西斯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从此,与法西斯对抗的,不再是一些分散的单个的国家,而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联盟。

宣言的签署和发表,标志着以美、英、苏、中为核心的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并为建立联合国组织奠定了初步基础。到二战结束时,加入同盟的达到52个国家。它团结了可能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法西斯侵略势力,对于最后战胜法西斯国家起了决定性作用。

诺曼底登陆

在1943年11月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经过四天的会谈,作出了开辟第二战场的决定。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将军奉命出任盟军总司令。近300万盟军陆海空将士将在英伦集结,准备横跨英吉利海峡,登上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和东线苏联红军配合,夹击德军。这个大规模的作战计划代号为“霸王”行动。

根据盟军拟定的登陆计划,登陆将于1944年6月进行,地点是法国的诺曼底地区,直接参加这次登陆行动的将达400万人,如果加上后勤支援力量,参战总人数将达600万人之巨。

组织这场大规模登陆战绝非易事,首先是登陆地点的选择,满意的登陆点必须符合下列几个条件:首先,是必须在以英国为基地的空军作战半径范围内;其次,因为要运卸军事物资和参战部队,登陆场附近必须有良好的港口和平坦开阔的海滩。3000英里的海岸最后只剩下两处地点可以作为盟军的登陆点,其一是加来海峡的从敦刻尔克到索姆河口一段;其二是诺曼底地区,从康尼到科唐坦半岛一带。与加来不同的是,诺曼底虽然距离英国较远,但是德军防御较弱,地形开阔,距法国北部最大港口瑟堡仅80公里,因而盟军袭击成功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因此盟军认定它是一个优良的登陆场。

登陆地点的选择也带来了确定登陆时间的困难。各军兵种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不同要求,陆军要求在高潮上陆,以缩短部队通过海滩的时间;海军要求在低潮时上陆,以利于登陆艇在障碍区外抢滩和工兵清除障碍;空军要求有月光,以便于空降部队识别地面目标,最后决定在高潮与低潮间登陆,时间就定在6月5日。

盟军拥有当时一流的、在大战中成长起来的情报机构。跨海登陆确实难度很大,只有出其不意,盟军才有可能在欧洲大陆上建立起几个桥头堡,盟国庞大的军事工业体系和后备兵员的优势才会体现出来。

关键是隐蔽盟军的主攻方向。为了确保登陆成功,盟军决定借助于战略欺骗手段,诱使希特勒把兵力分散在从挪威到地中海的广阔地区。为此,盟军最高统帅部在制订“霸王”计划的同时,又制订了一项“卫士”欺骗计划。

“卫士”计划有双重目的,一、旨在通过多种欺骗手段,迫使希特勒将德军分散在欧洲各地;二、通过干扰和破坏德军的通讯、情报、后勤和行政系统,迟滞德军对登陆做出反应。“卫士”计划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坚韧”计划,它又分“北方坚韧”和“南方坚韧”两个方面。前者主要针对挪威和瑞典两国,目的是迫使希特勒把他部署在北欧的27个师的德军滞留在这些国家,坐等英、美、苏三国的联合进攻。“南方坚韧”计划主要针对法国沿海,其目的是让希特勒相信,盟军的主攻方向是加来。“卫士”计划继承了英军在北非欺骗作战的成功经验,甚至吸收了德国人的欺骗实践,此次欺骗的复杂性远远超出它以前的各次欺骗。

盟军通过虚假的无线电通讯使德国人淹没在大量的假信号之中,并经常处于戒备状态,造成一种“狼来了”的效应,让德军断定,“霸王”行动不过又是一次演习。美国骁将巴顿也被用来进行欺骗,巴顿成了虚构的“美国第1集团军”的司令。

盟军进行欺骗的另一个有力武器是双重间谍。这是盟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杰作,尽管双重间谍早就产生,但大规模地作为散布假情报的工具还是二战时的事情。英国情报机构将经营双重间谍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专门成立了一个由英国情报界和其他政府机构成员组成的双十委员会,经营双重间谍。

成功的战略欺骗要求严格的保密措施,如果让敌人觉察自己的意图,那么欺骗不会有任何效果。因此,盟军在制订战略欺骗计划的时候,十分强调保密工作。政府发动的“乱说会丧失生命”的宣传运动被强化到极限。

希特勒凭直觉知道盟军正在进行一场欺骗,但盟军的真正目标何在,他却搞不清楚,最后只好借助情报部门的判断。可是,他最宠幸的情报分析家这次却辜负了他。希特勒和龙德施泰特巡视了整个法国海岸,最后确信,加来是最可能的主攻地点。另外在登陆时间上,德军认为盟军不会在6月5日登陆,因为这几天的天气条件不适于登陆。而事实却证明,德军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栽了大跟头。

艾森豪威尔已经拟好了承担登陆失败责任的声明,可是希特勒和他的最高统帅部认为,诺曼底登陆不过是一场佯攻,加来仍然面临一场大规模登陆的危险。于是,庞大的德军装甲部队按兵不动,听任隆美尔在那里苦苦撑持。

双重间谍在登陆计划中起了很大作用,他们提供的情报扰乱了希特勒的判断,在盟军已经开始登陆诺曼底时,他还是相信那只是一场佯攻而已,于是从加来调往诺曼底的装甲师和步兵师被命令停止前进,而且其他地方许多兵力都被调遣到加来地区加强防御。至此,德军在诺曼底战役中,已经绝无取胜的可能。

德黑兰会议——带来希望的彩虹

1942年1月1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这标志着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1942年1月22日,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遭到惨重失败之后,美英两国与苏联进一步结成了同盟,共同对德、意、日作战。1942年底到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取得了胜利,彻底扭转了欧洲战场的局势。如何协调统一,成了下一步行动中迫在眉睫的问题。于是,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了一次国际会议。

参加者主要是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及他们的外长和顾问。1943年反法西斯国家开始转入局部反攻,气势汹汹的法西斯国家逐渐由进攻转为防御和退却,但依旧在负隅顽抗。苏联政府希望美、英尽快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早日结束战争。为了加强合作和协调对德、日作战问题,经过1943年10月苏、美、英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的筹备,召开了此次会议。

没有永恒的敌人和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参加会议的三方都希望这次会议的决议能够最大地符合自己的利益。为减轻在太平洋战场的损失,美国期待苏联参加对日本作战。英国更多地关心它在欧洲的政治影响和经济利益,所以一直坚持“地中海战略”。斯大林则提出了要尽快开辟第二战场、牵制一部分德国军队、减轻苏联压力的要求。

于是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第二战场的开辟以及随后各方对德、日军事合作协调的问题。

会上,斯大林强调说:“英美两国不能再拖延时间了,必须早日开辟第二战场。现在我们苏联人抗击着大部分德国军队,承受着无比沉重的物质和人力压力。”其实早在1941年,斯大林就向丘吉尔提出了要英国开辟第二战场,但遭到了拒绝。后来,丘吉尔虽然好不容易答应了开辟第二战场的要求,并且已经制订出了从法国诺曼底登陆的“霸王行动”计划,却迟迟不肯动手。此时,苏联要求优先讨论并落实第二战场的具体实施。丘吉尔又想推翻“霸王行动”计划,提出了一个“地中海战略”,即他说的英、美从地中海进攻意大利,然后进军巴尔干半岛。斯大林坚持要求赶快执行“霸王行动”,他认为巴尔干离德国心脏太远,不可能达到给德国人狠狠一击的效果。

罗斯福也不赞成英国近似偷奸耍滑的方案,主张实施西欧登陆,共同面对法西斯的威胁,三国首脑最终还是达成一致。会议决定苏、美、英三国分别从东、西、南三面向德国发起进攻。美、英军队将于1944年5月在法国诺曼底登陆作战,实现“霸王计划”,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为了在东、西两线牵制德军,阻止德军从东调到西,苏军将差不多同时间发动对德攻势。关于战后波兰的边界问题,会议同意波兰国土应向西移,即将德国东部的一些地区并入波兰。关于战后德国问题,三国首脑交换了意见,决定设立欧洲咨询委员会研究欧洲问题,同意战败后的德国由盟军分区占领。会议过程中,罗斯福还提出了战后建立维持和平机构(即后来的联合国组织)的设想。在对日作战问题上,斯大林表示,打败德国后苏联愿马上参加对日作战。

会议形成了《苏、美、英三国德黑兰总协定》、《关于伊朗的宣言》和《德黑兰宣言》。三位领导人分别代表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在协议上签字。随后,三位领导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这次历史性的握手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加速了德国法西斯主义的灭亡,也建立了人类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消除意识形态差距、共同承担起道义和责任的先例。正如罗斯福在庆贺丘吉尔69岁生日的宴会时所说的彩虹理论:“虹是由各个不相同的颜色组成的,但它们汇集在一起,就成了一条绚丽夺目的彩带。我们的国家也是如此。我们有不同的习惯、哲学和生活方式。……但是德黑兰会议已经证明,我们的理想是可以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我们是可以团结一致地为我们自身和世界人民的利益而共同行动的。当我们结束这历史性的聚会,我们定能在世界的天空上看见那条希望的彩虹。”

雅尔塔会议

1945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进入后期,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已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欧洲战场上,苏联和英、美等国军队从东西两线向德国本土推进,德国法西斯败局已定。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日本法西斯军队仍然在负隅顽抗。为了协调盟国关系,商讨最后打败德、日的计划及研究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安排欧洲事务和战后和平等重大事项,举行了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偕同他们的外长及参谋长,来到苏联克里米亚半岛南岸疗养胜地雅尔塔。1945年2月4-11日,举世著名的雅尔塔国际会议在此举行,因为雅尔塔地处克里米亚半岛,所以雅尔塔国际会议亦称克里米亚会议。这次会议的参加者主要就是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及随同而来的三国外交部长、参谋长和顾问们。

会议从2月4日持续到11日,在连续8天时间里,英、美、苏三国政府代表团采取了多种不同的会谈方式,包括所有代表出席的全体会议,只有“三巨头”在场的秘密会晤,还有针对具体问题的参谋长或外长分组会议等。对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处置战败后的德国、安排欧洲事务和保卫战后世界和平等重大事项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最后三国联合发表了会议公报,签订了《雅尔塔议定书》和秘密的《雅尔塔协定》。

处置战败德国是雅尔塔会议讨论的首要问题,其中包括领土占领以及战争赔款多个议项。在领土管辖上,“三巨头”一致同意对德国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即战后德国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后来,分区占领发展成为东西两个德国,并且以东西德的分界为界限,东德划入苏联势力范围,西德划入美国势力范围。在20世纪80年代末,柏林墙倒塌又标志东德、西德走向统一)。在德国战败赔款问题上,鉴于苏联在击败德国过程中所做出的巨大牺牲,英、美两国同意东道国苏联提出的“战争赔偿总额为200亿美元,其中50%归苏联”的建议。

讨论如何对日作战是雅尔塔会议的另一项重要议题。就在雅尔塔会议召开时,太平洋战场上日军还在负隅顽抗。罗斯福总统不相信原子弹能很快制造成功并投入战争。为减少美军在太平洋战区的伤亡并尽快结束战争,因此迫切希望苏联出兵对日作战,并以牺牲中国的权益作为苏联出兵的条件。三国领导人就对日作战条件达成协议并签了字。根据这个协定,苏联要在德国投降及欧战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参加作战。其条件是:一、必须维持外蒙古(即今天的蒙古共和国)现状;二、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但苏联的优先权益须予保证,中国可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三、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这个协定是美、苏两个大国在亚洲划分势力范围相互妥协和承认的产物。他们背着当时作为四大盟国之一的中国政府和人民,做出了侵犯中国主权和利益的协定。协定签定四个多月后,美国才将内容通知当时的国民党政府,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拒绝。斯大林最后以不支持中国共产党,只承认国民党政府为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作为条件,才换取了国民党政府的同意。这完全是大国沙文主义与强权政治的一种丑恶行径,是雅尔塔会议最不光彩的一页。

雅尔塔会议上,三国首脑还讨论了关于联合国成立方面的事情。罗斯福和丘吉尔考虑到要争取苏联同意,全力击败德国并对日宣战,才同意了苏联的建议,因此明确了安全理事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在实质性问题上拥有一票否决权。并计划在4月间,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世界各国反法西斯国家代表大会讨论成立联合国问题。

会议还通过了《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宣布各国人民有权根据自己的选择,用民主的方式来解决他们的政治和经济问题。

通常雅尔塔会议被认为是确立战后世界以美苏两极为主导的战略格局的最为重要的一次会议。因而后来人们惯常称这种格局为雅尔塔格局或雅尔塔体系。一般认为,所谓雅尔塔体系,主要指1943年至1945年战时盟国领导人从德黑兰、雅尔塔直至波茨坦会议以及期间另一些重要的双边和多边会谈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公报、议定书、协定、声明和备忘录等一致确认的对战后世界秩序所作的安排。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结束时,大国之间尤其是美苏之间实力对比和妥协的产物。

会议反映出苏、美、英三国对战后世界安排问题上的不同意图和矛盾,对战后国际关系的格局有着重大影响。当然,总的来说,雅尔塔会议协调了反法西斯盟国彻底打败德日侵略者的军事行动计划,而且就如何处置战败国及建立战后世界和平秩序等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定,它对于巩固反法西斯联盟、推动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波茨坦会议

1945年7月17日,在刚刚战败的德国首都柏林附近的波茨坦,苏、英、美三国首脑斯大林、丘吉尔和美国新任总统杜鲁门(罗斯福死后,作为副总统的杜鲁门接任总统)自动举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后一次会晤(具有戏剧色彩的是,丘吉尔一心以为带领英国民众抗击法西斯居功至伟,但在发表《波茨坦公告》的同一天,英国大选揭晓,工党获多数选票,丘吉尔内阁宣布辞职,由艾德礼组成新内阁。新当选的首相艾德礼接替了丘吉尔)。

纳粹德国已经战败,太平洋战场上日军也几乎是气数已尽。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尾声,共同敌人渐渐消失,三国合作的基础也变得薄弱了。会上,三国更多地考虑本国在战后的利益,相互间相持不下,逐渐由合作走向冲突。这次历时17天的会议,唇枪舌剑、针锋相对的情况屡屡出现。会上显露出来的英美与苏联的矛盾在战后进一步激化,影响着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在苏军解放下的东欧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有利于苏联的安全和利益,而美英为争夺战后世界霸权,竭力阻止苏联影响的扩大。

经过三方激烈的讨价还价,会议还是达成了一些协议,对管制德国、解除德国武装、重建德国民主政治生活、欧洲领土变更以及战争赔款等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

在会议期间,美、英两国撇开苏联联合中国于7月26日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就在波茨坦会议的前夕,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实际上,这个公告已经成为对日使用原子弹的最后通牒;后来日本拒绝回应无条件投降的公告,直接坚定了美国在日本投放原子弹的决心。直到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才宣布加入波茨坦公告。至此中、美、英三国波茨坦公告也就演变成了中、苏、美、英四国波茨坦公告,成为四国对日宣言。

8月2日,三国首脑签署了《美、英、苏三国的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和《柏林(波茨坦)会议公报》两个文件,通称《波茨坦协定》。

关于战争赔款问题,三国首脑在会议上展开过更为激烈的争论。苏联发现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无法坚持在雅尔塔会议上要求的200亿美元赔款要求时,便转而要求绝对保证取得德国赔款总额的1/2,美国建议三大国可在各自占领区内取得赔偿,苏联以苏战区国民财富仅占德国总额的42%为由,要求在西区得到其余部分的补偿。最后终于达成协议,规定:苏联除从东战区取得赔偿外,还应取得西战区作为赔偿而予以拆迁的基本工业设备的15%,另有10%则无偿取得。除此之外,苏联还有权力取得德国在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地的资产,而波兰应得的赔款份额要计算在苏联内。

在波兰边界问题上,三方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斯大林坚持波兰西部边界应延伸到西尼斯河,且声称这片土地已由苏联交与波兰,但美、英认为这样会使德国失去太多的土地,危机到德国的生存,因而是不公正的。柏林会议公报最终宣布美、英承认波兰民族团结临时政府,确认波兰领土延伸至奥得河和西尼斯河,但同时标明“西部边境的划定留待和会解决”的字眼。

在德国分占区的划定问题上,各方之间也是大费脑筋,不惜在直接事实上进驻。斯大林让苏联军队撤到规定的占领区,英美两国部队进入各自在施蒂里亚和上奥地利的占领区。7月24日至26日,四方代表在维也纳再一次会晤,签署“参谋长议定书”时,安排美国军队从多瑙河以北的地区撤让,苏联进驻该地区。这样,四国占领区才最后调整到与已经作出的决议完全相符。

波茨坦会议是战时美、英、苏三国首脑的最后一次会议,对迫使日本早日投降、巩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维护战后世界和平起了积极作用。

“沙漠之鼠”对阵“沙漠之狐”

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非洲战场,就不得不提起两个著名的绰号,那就是“沙漠之鼠”和“沙漠之狐”,前者是英国著名将领蒙哥马利,后者是纳粹德国著名的战将隆美尔。两人都是军事谋略家,在同一个时代的同一片战场上发挥着自己的超强军事才能。分属于敌对的不同阵营注定了两人无法避开正面交锋。

1887年11月17日,蒙哥马利出生在英国伦敦一个牧师的家庭。向往军旅生涯的蒙哥马利,在20岁时考入了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他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伊普尔会战,负了伤,并获得了服务优异奖章。1920年1月,他进入参谋大学深造,毕业后被分配到步兵第17旅任少校参谋,并参加了爱尔兰战争。1938年10月,奉命调到巴勒斯坦任少将师长。1939年8月,又接任远征军第3师师长职务。从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的20年间,蒙哥马利潜心研究战争理论与实践。尽管他才能出众,但由于他过于自命不凡而导致他经常得罪同行,人际关系非常一般。另一方面,向来以保守著称的英国军界也容不得他的激越雄心和创新意识。

“沙漠之鼠”在非洲的对手主要是来自德国的“沙漠之狐”隆美尔。他们之间可以说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隆美尔,1891年出生于德国海登海姆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隆美尔的父亲鼓励不太愿意从军的隆美尔入伍,隆美尔18岁加入了陆军。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隆美尔是一名步兵排长,这次大战虽然没有给他更多的参加战斗的机会,但隆美尔两次负伤,四次获得军功勋章,他已经显露出来对战争的高度热情和出色的战斗素质了。由其著作的《攻击中的步兵》被掌权的希特勒看中,从此开启了隆美尔的晋升之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不久,他升任第7装甲师师长,在这不到六个星期的战斗中,他的装甲师前进了350多公里,其中最后四天达220公里,以伤亡2000余人的代价,俘获敌军9.7万余人、战车485辆、卡车4000辆、火炮数百门,成为参战的德国装甲师中战绩最辉煌的一个师。为此,他荣获了一枚武士级十字勋章。隆美尔逐渐变成了德军中“战神”一般的英雄。

1941年2月,隆美尔奉希特勒之命到达北非。他奉行“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这个信条,所以主动采取攻势。在2月末,德军攻占了恩努菲利亚。3月,又向英军阵地挺进了450英里,给了对方以意外一击。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之内,德军又先后占领了马萨布莱加、阿吉达比亚、梅希里以及整个巴尔赛高原。英军在隆美尔的进攻下损失惨重,连曾指挥英军大败意军的奥康诺将军居然也成了德军的俘虏。后来隆美尔指挥军队夺回昔兰尼加,击溃了英团第8集团军,并向埃及方向挺进,俘获英军3万多人。隆美尔升任非洲军团司令,获得栎树叶双剑勋章,后又被授予元帅军衔。

英军在非洲战场节节败退。1942年7月1日,因为英国第8集团军的新任司令官受到德国战斗机的攻击而毙命,本已奉命指挥“火炬作战”的蒙哥马利奉命前往,出任由澳大利亚、南非、印度和英国人组成的“多国部队”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虽然受命于危难之际,却不想有辱使命,到任后立即整顿部队,分析敌情,把新的目标和必胜信心灌输给官兵。

到1942年下半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北非战局开始向不利于法西斯德国的方面转化。在蒙哥马利的指挥下,英国第8集团军重振军威,连连告捷,隆美尔所指挥的德国部队则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被动地位。10月23日,蒙哥马利率第8集团军向德军发起攻势。希特勒立即将正在休养的隆美尔重新派往北非,但已无力扭转战局。1942年10至11月,经过几番交战,隆美尔所指挥的非洲军团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英第8集团军赢得了第二次阿拉曼战役的重大胜利。英军以伤亡1.3万人、损失100门火炮、500辆坦克的代价,歼灭了隆美尔的非洲军团5万余人,摧毁火炮1000门、坦克500辆左右。蒙哥马利由此声名大振,被称为“沙漠之鼠”。1943年3月31日,希特勒把隆美尔召回最高统帅部,授予他栋树叶钻石勋章,命他免职疗养。“沙漠之鼠”和“沙漠之狐”的直接对话以蒙哥马利的胜利告终。

蒙哥马利于1958年退休后,在家乡度过了他的余生。这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雄,至今仍是英国人心目中引以为荣的传奇式人物。

1944年7月20日,暗杀希特勒的行动失败后,隆美尔被指控为谋杀希特勒的同案犯。10月14日,希特勒派人送毒药给隆美尔,并允诺:如果隆美尔服毒自尽,将对他的叛逆罪严加保密,并为他举行国葬,其亲属还可领取陆军元帅的全部抚恤金。否则,将受法庭审判并处决。隆美尔选择了前者。希特勒果然下令为隆美尔举行国葬,陆军元老伦德施泰特元帅致悼词,希特勒为其送葬。虽然隆美尔至死都在为第三帝国效劳,但他仍不失为一位战绩显赫的传奇式人物。在西方军界,有人称他为“战争动物”,称他指挥的装甲师为“魔鬼师”,英国人送给他“沙漠之狐”的美誉,有人甚至称他为“20世纪的汉尼拔”。这些显然都是对于他出类拔萃的军事造诣和战术天才的肯定。

刺杀希特勒

1944年7月20日中午,腊斯登堡德军大本营一座简易木板房里,希特勒正召集一些高级将领举行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天气炎热,会议室所有窗户都打开了。突然“轰隆”一声巨响,会议室笼罩在烟尘中,碎片横飞,喊声顿起。这就是德国反纳粹分子发动的用公文包炸药刺杀希特勒的情形。可惜行动失败,“元首安然无恙,只是右肩受了点轻伤”,这个日子没有成为历史的转折点。

早在1944年1月,德国内部反纳粹军官就曾经有过利用新军服检阅的机会刺杀希特勒的计划。艾瓦尔德·万·克莱斯特是一名德国陆军中尉,某天他突然接到来自德国后备军参谋长斯陶芬伯格要求他立即归队的一封电报;当他返回部队后,顶头上司征求他的意见:是否愿意暗杀希特勒,而且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德国后备军参谋长斯陶芬伯格是德国国内越来越壮大的反纳粹运动的秘密首领,在他看来,反纳粹活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干掉纳粹头子希特勒。

恰巧德军即将改用新军服,一批军服样品已经生产出来,军工厂方面决定请几十名军官和士兵试穿新军装,让希特勒检阅。这是近距离接触希特勒的好机会,刺杀希特勒的成功概率会比较高,但是刺客肯定要搭上自己的性命。刺杀行动就选在希特勒阅兵之时,试穿军装的其中一名军官便是克莱斯特,他把炸弹捆绑在腹部,待希特勒上前细看军装时引爆,与他同归于尽。可惜事与愿违,这批新军服在盟军轰炸期间全部被毁,希特勒一纸令下取消了阅兵式。反纳粹组织只好改变计划,另谋刺杀途径。

面对越来越危急的形势,希特勒决定在1944年7月20日召集各兵种举行战况“吹风会”,作为德国后备军参谋长的斯陶芬伯格便是受邀参加会议者之一。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坐在希特勒身边,显然这是一个求之不得的刺杀机会。将炸药手枪之类放在身上显然无法通过层层搜身,但是会议期间要用的公文包则会被忽视检查。于是,斯陶芬伯格将一颗定时的重型炸弹藏在公文包内,并把它带到了希特勒的会议室。7月20日,炸弹公文包准时在希特勒东普鲁士指挥所爆炸。

这次刺杀行动没有选择同归于尽,本来在策划刺杀行动时,斯陶芬伯格首先提出在自己的身上绑上炸弹,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希特勒的生命。然而,参与密谋的其他人认为这样极易被搜查出来,而且如果刺杀成功,斯陶芬伯格是无可替代的新领导人。为了保险起见,他们决定给炸弹安装一个短定时器,这样能保证它被发现之前,斯陶芬伯格离开会议室之后爆炸。离开会议室赶回柏林的斯陶芬伯格一心以为希特勒必死无疑,开始准备借助电台发布元首已死的消息并全面接管柏林。然而打到卫队的电话筒里却传来队长“元首安然无恙,只是右肩受了点轻伤”的答复。

原来斯陶芬伯格离开会议室之后不久,有一个多管闲事的人发现了这个公文包,并顺手把它提到了另一个房间。炸弹并没有在希特勒所在的会议室爆炸,当然也没能伤到希特勒一根毫毛。刺杀计划的目标并不是只有希特勒一个人,还包括党卫军头子希姆莱和希特勒的左膀右臂格林,结果三个恶魔都安然无恙。

气急败坏的希特勒随即展开血腥报复。第二天凌晨,希特勒向全国广播:“我的德国公民们,今天我向你们讲话的目的,是让你们听听我的声音,让你们知道我的确安然无恙……”接着他宣布,人人有义务逮捕反叛者,若有抗拒,格杀勿论。随后,党卫军总司令、盖世太保总头目希姆莱取代弗洛姆任国内驻防军总司令,遵照希特勒的命令,在全国及占领区开始大规模地搜捕和屠杀秘密行动的参与者,约一万人被关入集中营,五千多人被处决。

德军中一批高级将领也遭到了希特勒的无情“清理”。据说因为从被捕的密谋分子那里查出的一份名单上,隆美尔被内定为“帝国总统”,事发当天正在医院养伤的德国非洲装甲军最高司令、人称“沙漠之狐”的隆美尔元帅就这样也难脱干系。

亲斯陶芬伯格的克莱斯特也被拘禁,出乎他意料的是,他并没有被立即处死。原因就在于,德军1944年底已经是节节败退,希特勒为了前线的事情焦头烂额,对于他的调查被搁置下来,克莱斯特躲过了被处死,因为前线兵力已经严重不足,还被送到前线作战,成为“7月20日”行动中唯一的生还者。

墨索里尼悬尸街头

1945年4月28日的傍晚时分,米兰一个广场加油站的金属柱上,倒挂着两具沾满泥浆的尸体。这两人就是墨索里尼和他的情人贝塔西。他们和另外一些法西斯头目是在贝鲁蒙蒂别墅门前的草坪上被游击队枪决的。不可一世的意大利法西斯终于“寿终正寝”。

墨索里尼,1883年7月29日生于意大利普雷达皮奥,早年做过新闻记者。一战后,恐怖独裁的法西斯党首先在意大利出现,墨索里尼就是法西斯党的头子和法西斯主义的始作俑者。1919年,以资产阶级右翼和反动军人为骨干组织的武装“战斗团”就是法西斯党的前身,于1921年正式成为法西斯党。“法西斯”的原文来自拉丁文“束棒”一词,是指古代罗马执政官表示权威的标志棒。后来,“法西斯”一词被专用为独裁统治的代名词。

1922年,墨索里尼及其党徒发动了“进军罗马”的政变,迫使国王让他组阁,从而攫取了政权。1928年,他强制终止议会制政府,自称“政府首脑”。在他的统治期间,对内宣布其他政党为非法,使意大利成为法西斯的“总体国家”,实行疯狂的扩军备战,大肆屠杀人民。对外鼓吹沙文主义和种族主义,奉行侵略战争的政策。30年代,德、日相继建立法西斯专政,法西斯的威胁日益严重,墨索里尼先后发动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战争、武装干涉西班牙和占领阿尔巴尼亚。1937年,加入德、日的《反共产国际协定》,成为法西斯轴心国的一员。还参与了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阴谋”。1940年,他追随德国法西斯,对法宣战。墨索里尼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犯之一。

1943年夏初,盟军成功登陆西西里岛,反攻的战火点到了意大利本土。在国内外反法西斯势力的夹击下,墨索里尼的独裁政权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盟军在苏德战场、北非和西西里岛取得胜利,使法西斯轴心国的解体已成定局,墨索里尼众叛亲离,包括他的女婿在内的一批军官和政要发动了政变,将他赶下了台,并把他软禁在罗马东北120公里处的大萨索山顶的小饭店里面。为了防止德国法西斯前来救援,意大利方面特意选定了这个建在亚平宁山脉最高山峰的小饭店,它处在三面凌空的悬崖上,唯有一条索道与外界相连。

墨索里尼被捕的第二天,意大利电台就播放了他“辞职”的消息。7月25日,消息由罗马传到柏林后,希特勒大感不安,立即召开会议,最后决定采取一切措施,营救墨索里尼,占领罗马,并尽一切可能支援已经崩溃的意大利法西斯党。如果巴多格里奥政府和盟国签订停战条约,则必须制订进一步计划,以便夺取意大利舰队,占领意大利全国的要塞,威慑意大利在巴尔干半岛和爱琴海的驻军。为利用墨索里尼在意大利的残存势力将战争撑到最后,希特勒决定派一只特种部队前去那个所谓的“世界上最高的监狱”里营救他。特种部队队长是出生于奥地利的斯科尔策尼,临行前希特勒特意召见他,并要求务必将墨索里尼救出。9月12日,12架滑翔机飞抵大萨索山上空。在亲德意大利军官的帮助下,特种队成功解除了意大利守军的武装。墨索里尼知道自己又可以自由了,情不自禁地感叹:“我知道我的朋友希特勒是不会抛弃我的。”

就在3天之后,也就是在9月15日,希特勒授意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北部的萨罗小城组建了新政府,并把国名定为“意大利社会共和国”,此时的意大利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已经是寄人篱下,失去了和希特勒平起平坐、可以讨价还价的资本,沦为了纳粹德国在意大利的傀儡。

墨索里尼重新得势之后,立即开始严惩夏季赶他下台的人。1944年初,包括他的女婿齐亚诺在内的六名被捕的“反叛者”遭到审判,女儿的苦苦哀求也未能救出齐亚诺。最后,这六名反叛者之中,除一人因为最初撤回赞成他下台的票而幸免于难外,其余五人全被处死。

就在墨索里尼幻想重振雄风时,盟军于1945年春天突破德军防线,逼近了柏林。驻守意大利的德军无心恋战,开始成批地叛逃和投降。失去了最大的依靠,墨索里尼知道大势将去,4月25日晚,带上情人和少数几个死党仓皇出逃,企图到“永久中立国”瑞士过流亡生活。就在他们快要成功到达科摩湖时,正好碰上一支向游击队投降的德军车队,于是,墨索里尼换上德军衣装想混迹其中,蒙混过境。4月27日,游击队在盘查中逐个搜索,一个身材肥胖的表情紧张的“德军”引起了他们的注意。经过仔细辨认和突击审问,终于证实此人正是墨索里尼。这天下午,墨索里尼和情人还有其他死党分子被就地处决。墨索里尼和贝塔西被运往米兰,倒挂在街头,这个目空一切、残暴骄横的独裁者终于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希特勒畏罪自杀

1945年春,苏军进抵奥得河、尼斯河一线,盟军也从东面越过莱茵河,对纳粹德国形成了东西两个方向的包围夹击。苏军出动三个方面军约250万人、4万多门火炮、6500辆坦克和7500架飞机,开始了对柏林的全面攻击。德军虽然疯狂反扑,但是仍无法抵挡拥有优势兵力和武器的苏联红军,一批批的德国守军知道大势已去,选择了缴械投降。苏军于1945年4月27日突入柏林市中心,29日开始强攻国会大厦。陷入绝望中的希特勒,再次检查海军元帅邓尼茨是否已遵照他的旨意成为他的“继承人”,接着发布命令逮捕希姆莱,囚禁戈林,并命令军队抵抗到底。

4月29日,希特勒口述了两份遗嘱。在政治遗嘱里,任命海军元帅邓尼茨为他的“继承人”;在生活遗嘱里,他决定与情人爱娃·勃劳恩结婚。当天深夜,婚礼在地下室举行。主持婚礼的市政府参议员瓦格纳十分紧张,他连希特勒父母的姓名、结婚登记的日期都来不及问明填好,就在希特勒身份证明一栏里写上了“我清楚”。接着,他又用颤抖的声音分别问过希特勒和爱娃是否愿意结为夫妻,然后在证书上签了字。外面苏军进攻柏林的隆隆炮声为这场特殊的婚礼平添了几分肃穆。希特勒不肯在对手面前投降(当时传说苏联发明了一种能使人昏睡的瓦斯气,他担心这种气体使他来不及自杀而落入苏军之手);不想被苏军生俘,他怕自己和爱娃被处死后,尸体被苏联示众。4月30日,新婚的希特勒开始实施自己的“死亡计划”。早晨,为了检查毒药的性能,希特勒让保镖把喜爱的一只狗带进卧室吞食毒药,爱犬马上死去。

人之将死,其言也哀。下午3时45分,希特勒到属下的办公室告别部下后,返回自己的办公室,两名贴身保镖跟随他进入办公室,同他做了最后的告别。希特勒早已失去了过去叱咤风云的风采,成为一个无助的老人,但他却不愿被盟军抓到,即便是尸体也不要留下来。于是和保镖告别时,再次叮嘱他们不要忘记焚毁他的尸体。两名保镖走出办公室不久,希特勒便拿起手枪瞄准自己的太阳穴。众人听到里边传来一声枪响后,推开办公室的门,一幅惨景出现在面前:希特勒歪倒在沙发上,上身穿白衬衫,灰色西服,扎着黑色领带,下身全是黑色,地上扔着希特勒使用过的两把手枪。爱娃服下剧毒后已停止了呼吸,蜷曲着坐在希特勒右边。保镖们遵照了希特勒的遗嘱,在两具尸体上浇下汽油,并点火焚烧;之后,将剩下的尸骸合葬。随后,法西斯的第二号党魁、第三帝国宣传部长戈培尔也模仿希特勒,先毒死了六个孩子,然后命令部下开枪打死自己和妻子。

1945年5月8日,在柏林近郊的小镇卡尔斯霍尔斯特正式举行了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凯特尔等三名德国高级将领代表德国最高统帅部,当着苏联元帅朱可夫、英国空军元帅泰德、美国史巴兹将军和法国塔西尼将军的面,在投降书上签字,德军所有部队向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和盟军远征军最高统帅部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争胜利结束。5月8日这一天,被宣布为欧洲胜利日。希特勒和他那自吹“千秋帝国”的法西斯德国一起灰飞烟灭了。

对于希特勒自杀还存在很多历史遗案。5月5日,苏联红军从地下挖出了希特勒和爱娃的尸体。但是苏联方面怀疑,挖出的尸体可能不是希特勒本人,尸体可能被人偷换过。但希特勒保镖坚决否认这一点,因为希特勒从未有过替身,也没有同胞兄弟,别人不可能跟他长得那么像。

蘑菇云下的阴影

1939年夏天,从欧洲大陆上传来一则让人惶恐不安的消息,法西斯德国正在利用最新的原子学理论加紧研制一种破坏力空前的新式武器。这种东西就是后来威名远扬的原子弹。一些因逃避法西斯迫害而流亡到美国的欧洲科学家们立即感觉到,如果让战争狂人希特勒首先拥有了原子弹这种武器,全世界将会遭到毁灭性的攻击。

8月的一天,罗斯福总统接到一封由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签名的信,信中说明了元素铀在不远的将来,有可能制造出一种威力极大的新型炸弹,在信中表达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担心,并建议美国政府即刻采取行动抢在德国之前制造出这种新型炸弹。

由于对原子学这个神秘领域还一无所知,罗斯福总统有些犹疑不定,这件事非同小可。幸亏科学顾问萨克斯启发他说:当年拿破仑就是因为没有采用富尔顿创造蒸汽船的建议,最终没能渡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国。10月19日,罗斯福决定对爱因斯坦的信作肯定的回答,并成立研究原子武器代号为“S-11”的特别委员会。

1942年8月,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建筑部副主任格罗夫斯将军主持“S-11”特别委员会的科学家和高级管理人员召开会议,制订了一个名叫“曼哈顿”的新计划。计划规定,研究工作所有指挥权都集中在“曼哈顿”工程管理处。原子实验室则设在新墨西哥州荒原上。整个工程上马以后马上处于严格保密状态中,连副总统杜鲁门也是在1945年罗斯福死后接任总统时才得知。

与此同时,纳粹德国也在加紧研究制造原子弹。为了延缓德国研制原子弹的进程,1943年2月17日,盟国派出的突击队炸掉了德军占领的挪威重水工厂,罐中作为制造原子弹缓冲剂的重水流入了下水道。纳粹德国制造原子弹的工作受到了阻碍。为了抢在德国人之前造出原子弹,美国向欧洲战场派出了“阿尔索斯”行动小组,专门在欧洲各地搜捕德国科学家和收集德国制造原子弹的情报。1944年春季,美国陆军总部派出一个突击兵团袭击黑兴根,这个“U计划”基地被彻底破坏,德军已然无法赶在彻底失败之前造出原子弹了,盟军总算松了口气。

美国方面则没有停止原子弹的研制。1945年7月16日5时30分,美国制造的第一颗试验性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爆炸成功,一道闪电划破了黎明的长空,一团巨大的火球升上8000米高空,大地也在微微颤抖。美国第一批成功制造出三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试爆的那颗原子弹被命名为“瘦子”,另外两颗分别叫“胖子”和“男孩”,在日本上空爆炸的正是后两颗原子弹。

原子弹爆炸成功时,接替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正前往参加波茨坦会议,他认为,原子弹不仅可以对付在战争中让美国人伤亡惨重的日本,还能威慑和抑制苏联这个超级大国,提高美国在国际上的军事地位。8月2日,还在归国途中的杜鲁门最终下定决心立即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为了执行向日本投掷原子弹的特殊任务,早在1944年底,美国陆军航空兵受命组建了一支特殊的轰炸机部队。轰炸练习一定要在将近一万米的高空进行,每架飞机总是只投下一颗重约5吨的模拟炸弹,经过不断练习,投弹然后返回的能力已经具备,现在需要做的就是等待最终的命令了。原子弹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武器,其大规模毁灭性使得一颗原子弹至少能一次性杀死数万人。而且对于败局已定的日本是否还需要借助于原子弹的威力呢?美国科学家和军界人士分为两派,一方担心这个毁灭性武器累及太多无辜生命,可能会有失美国大国风范,因而主张在日本的偏僻地或中立国投放原子弹;而另外一派则认为“纯粹技术性的示威”根本不起作用,只有军事上的使用才能震慑日本,拯救美国士兵的生命。是否使用原子弹的决定权最终取决于总统。7月26日,杜鲁门总统下令战略情报局向日本广播《波茨坦公告》,警告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否则将“迅速完全毁灭”,但是顽固不化的日本内阁决定不予答复,于是日本不可避免地遭受了原子弹的轰炸。

在日本上空投放的两颗原子弹,一颗叫“男孩”,体长3米,直径70厘米,重约4400公斤;另一颗叫“胖子”,体长3.25米,直径1.25米,重约4540公斤。8月6号,“男孩”黑夜中首先出发,光顾了拥有28万居民的日本重要军港——广岛,这颗原子弹的投放并未引起当地人的警觉,人们因为每天都有太多的美军飞机前来轰炸而麻木。“男孩”的能量相当于1.25万吨TNT炸药,造成了数十万的死亡人数。8月8日,“胖子”出发,目标本来是日本最大的军火工厂——小仓兵工厂,由于云层太厚导致无法瞄准投弹。“胖子”冲向另一个目标——港口工业城市长崎。长崎处于谷地,并不适合原子弹爆炸,群山限制了原子弹威力的充分发挥,所以“胖子”所造成的损失比“男孩”小。就在第二颗原子弹轰炸长崎的前一天,苏联对日宣战,并于8日出兵中国东北攻击日本关东军。原子弹和苏联的出兵,加速了日本的溃败。

虽然过去变成焦土的地方现在已经高楼林立了,但是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的爆炸作为人类历史的悲剧将永远警示人类。

恶魔时代的结束

1944年10月,在莱特湾海战中,美国海空军大显神威,一举歼灭日本联合舰队主力,太平洋战局已经日渐明朗,日本的最终失败已经无可避免。中国战场上,中国军民继续英勇抗击,逐渐解放了许多日军占领的区域。波茨坦会议上,盟军首脑达成尽快打败日本法西斯势力的共识,并商讨了如何给予日军最后的沉痛一击。7月26日的《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政府立刻无条件投降。

面对盟军的步步进逼,日本最高统治集团也开始发生动摇,不断召开会议讨论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的要求。在是降是战的问题上,统治集团发生了分歧,以陆军大臣阿南陆相为首的一方主战,以外交大臣东乡外相为首的主和。主战方也知道盟军的实力强大,所以表示在满足下述三个条件才能接受投降:同盟国只向日本派驻少数占领军;由日本政府自己来审判战犯;由日本自己解散军队。虽然主和派占大多数,但是军权却主要掌握在主战派手里。当时,日本本土尚有225万军队、7000多架飞机,而且中国东北还有100万关东军,因此在主战派心目中还存在一丝可以依托本土决一死战的幻想,就在日本统治者还在争论不休时,美国人的耐力却到达了极限。随后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造成了数十万人的伤亡;苏联也开始对中国东北的日军发动攻击,苏军兵分三路,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日军占领的地区推进。号称百万的日本关东军如惊弓之鸟,四下逃窜。苏军在20多天内在长达5000多公里的正面战线上向前推进了数百公里,解放了中国东北。

8月12日,美国广播播出了同盟国的复照,表示自日军投降之日起,天皇和日本政府的权力将隶属于盟军最高司令部,日本政府的形式将依据《波茨坦公告》,由日本人民的愿望确定。复照再次引发了主战派和主和派之争。裕仁天皇最终决定投降,并于8月14日晚上录制了时间长达8分钟的投降诏书。主战派阿南陆相的下属竟然因此发动兵变,企图占领广播电台和皇宫,结果失败了。阿南陆相得知后,剖腹自杀。8月15日中午,广播里传来天皇投降诏书的录音。天皇诏书的当众播放,表示日本向同盟国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8月17日,天皇向国内外武装部队发布了向盟国投降的敕谕。9月2日,日军投降仪式在“密苏里”号战舰上进行,麦克阿瑟代表同盟国主持了这次受降仪式。

上午8点55分,日本代表一行11人登上“密苏里”号战舰,外相重光葵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走在最前面,他代表皇室和日本政府,紧随其后的是梅津参谋总长,他代表日本军方。面对同盟国的代表们,这一行11人神情紧张,局促不安,如同一帮正在接受审讯的罪犯。

上午9点,投降仪式正式开始,先演奏了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接着是麦克阿瑟发表演说:“无论战败者还是战胜者,我们都为了企求人类更崇高的尊严而相聚于此。本人最热诚的希望其实也是整个人类的希望,就是从这个庄严的时刻开始,从过去的流血与屠杀中产生一个更为美好的世界,一个建立在互信互谅基础上的世界,一个尊重人类的尊严,实现人类最迫切希望的自由宽容和正义的世界。”随后,重光葵、梅津依次开始签字。盟国中代表中国签字的是徐永昌将军。

签字完毕后,日本代表赶回皇宫复命,天皇立即颁布投降书,命令所有日本臣民放下武器,停止敌对行动,严格履行投降书中规定的一切条款。遵照投降书,海外数百万日军先后向同盟国投降。1945年9月9日上午,侵华日军的投降仪式在南京中央军校礼堂举行。日军在中国的总司令冈村宁次向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递交了签过字的投降书。至此,中国人民经过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终于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为世界秩序而奋斗——联合国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把人类再一次扯进了一个无序、黑暗的时代。大战开始一年多,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逐渐建立的过程中,面对满目疮痍的城市、杂草丛生的田野还有鲜活生命的惨遭屠戮,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便开始反思一个问题:是否需要建立一个超脱民族国家狭隘利益的国际性组织,来维护整个人类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酝酿和设想建立一个世界性组织的想法,早在1916年就被当时还是美国总统候选人的威尔逊提出来了。与联合国类似性质的国际组织其实在历史上已然存在过,那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保卫世界和平的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凡尔赛和约》的签订标志着国际联盟的正式成立,共有包括英、法、日、意、中在内的44个国家参加。国际联盟成立后,标榜以“促进国际合作,维持国际和平”为目的。大国的缺席使得国际联盟显得很不完整,其威信也常常遭到挑战而无法保障。国际联盟最终沦为一个纯粹的摆设。

罗斯福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威尔逊的教训,急于在和平实现之前建立新的国际组织,以免重蹈美国在参加国联问题上的覆辙。罗斯福从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出发,对战后国际组织的设想是:一、能切实有效地维护和平,以防止侵略国再发动新的世界大战;二、美国能起领导作用;三、不能成为软弱无力的国联的再版。强调大国要在战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起到国际警察作用。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莫斯科发表《普遍安全宣言》,这是呼吁建立国际安全机构的开端。年底的德黑兰会议上,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建立某个维护战后和平的国际组织,它包括由世界上许多国家共同组成的一个庞大机构,一个由美、英、中、苏再加上欧洲两个国家、南美一个国家、近东一个国家以及英联邦一个自治领域组成的执行委员会和由美、英、中、苏四个大国所组成的警察委员会。斯大林原则上表示赞成。随着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结束,如何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发生、防止出现新的世界战争策源地,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建立一个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机构——联合国,就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共同的话题。

1944年8月至10月,美、苏、中、英四大国代表在美国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胶园连续举行会议,起草联合国章程。美、苏两国因为彼此意识到战后将成为主要对手,都极力在联合国的机构设置和权力分配上争取有利于各自国家的规定,双方激烈争论,相持不下。苏联提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苏、英、美、中、法五个常任理事国应有“一票否决权”,即只要五国中有一个国家反对,表决就无效。因为在当时,大国中只有苏联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很多问题的讨论中,它只是少数派,一票否决权有利于保证苏联自身利益的维护。英、美代表则坚决反对拥有“一票否决权”,主张少数服从多数。于是苏联又提出让它的两个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直接成为联合国成员。这样,苏联就可以有三票的表决权。显然英美两国也不能接受这样的要求。

双方争执不下,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直到1945年2月,在苏联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和丘吉尔考虑到要争取苏联同意,全力击败德国并对日宣战,才同意了苏联的建议,因此明确了安全理事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在实质性问题上拥有一票否决权。并计划在4月间,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世界各国反法西斯国家代表大会,讨论成立联合国问题。

6月25日,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以及作为宪章构成部分的《国际法院规约》。次日,五十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了隆重的宪章签字仪式。一开始参加大会的46个国家的代表加上后来被邀请参加的丹麦、阿根廷等四国代表,共50个国家约153名全权代表依次在中、英、俄、法、西5种文本的宪章上签字。中国代表团第一个签字,随后是苏联、英国和法国代表团,然后其他国家代表团依本国英文字母顺序一一签字。美国作为东道国最后一个签了字。中国共产党的代表董必武,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也在宪章上签了字。

1945年10月24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宣告成立,其总部设在美国东海岸的纽约曼哈顿区,10月24日定为联合国日。联合国是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国为了巩固战争胜利成果、维护战后和平与安全而创建的国际组织。它的诞生是当代世界历史上极其重大的事件,对战后国际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类推荐
  • 大宋提钱官

    大宋提钱官

    人民银行的大佬们看过来,商业银行的兄弟们看过来,保险公司的伙计们看过来,证券公司的兄弟们看过来,这是个金融学霸穿越到宋朝金融强国的故事!宋朝国泰民安,生产力飞跃发展,之所以没有千秋万代,可能只是缺了金融这一块转头。银行小职员,金融真学霸,正人君子杨哲,就是要凭借自己的金融知识,享受纸醉金迷的大宋,拯救委屈求全的弱宋!
  • 了凡四训讲记

    了凡四训讲记

    《了凡四训》是一部讲解命运原理的书,学习了这部书就会成为命运达人,掌握自己的命运,过上幸福的生活。
  • 寰宇大唐

    寰宇大唐

    天宝十五年,他率军奇袭幽州,一战惊天下!安史之乱结束时,世人皆惊,他已雄据江淮带甲百万!世人皆言他必反,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书友群534586258
  • 汉风长存

    汉风长存

    河间王刘陔,河间安王刘利之子,光和二年继河间王位,至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登基为帝,降为崇德侯。……一个后世的灵魂,投胎转世在新生的刘陔身上,时值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并起,新生的刘陔又会有怎样的人生呢,他会阻止炎汉的覆灭吗,能阻止五胡乱华的悲剧吗。(本书暂停更新,还请见谅)
  • 皇七子易

    皇七子易

    一个与古代华夏时期高度相似的世界。一个无辜的华夏人魂魄,莫名其妙就来到了这个世界。不过还好,他转生到了帝王之家,不用过被剥削的生活。作品全称:皇帝的第七个儿子卜易。欢迎点击。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垃圾中的垃圾

    垃圾中的垃圾

    我叫叶岩,我是三界内外百万年难道一遇的天才骚年。
  • 双生凡尘劫

    双生凡尘劫

    观音大士慈悲为怀,以净瓶之水滋养天庭一枯草,百年之后,枯草重生开出一朵双生花,经千年修炼,双生花修炼成两仙,一位冰清玉洁唤为寒儿,一位骄阳似火唤为焰儿。寒儿与无隐互生情愫,奈何有天条阻碍,只可远远相望焰儿遇到魔尊夜无阙,大胆追求,魔尊对其用情至深,奈何到九天之上,焰儿竟发现自己被利用……天庭刑场,焰儿即将被天雷所劈,寒儿为救姐妹与无隐宁犯天条铸玉镯锁住焰儿魂魄……四人更因此入轮回道,这正是凡尘一劫,看人间百态,叹世间真情。
  • 黑肉

    黑肉

    因为中二病获得的能力?意外获得雷霆能力的何书童去了一个叫卧龙学院的神秘学校,开启了人生的崭新篇章!
  • 彗星来的夜晚

    彗星来的夜晚

    烟花易冷,却一瞥惊鸿。少年的你我起于朦胧,青涩的回忆也一点点漾开,都说少年情怀总是诗。若是我们再回到开始的开始,我们之间会不会有不同的结果,愿我不再是路过你的青春而是驻扎在你的心间。
  • 快穿之我是打脸狂魔

    快穿之我是打脸狂魔

    顾雯有一个小小的目标,先赚它个一亿积分,从而实现一个伟大的目标,走上人生巅峰。“统儿,我们的口号是什么?”【搞事,搞事,搞事】【征服位面,征服位面,征服位面】【走上人生巅峰,走上人生巅峰,走上人生巅峰】
  • 《美女的坏蛋情人》

    《美女的坏蛋情人》

    被世界猎人学院无数强者誉为现代雇佣兵中的神话,兵王之王,弃子何东旭,得知母亲逝去的消息后,在国外大闹了一场,结果被退役到了净地。因他心情糟糕没去找工作,得罪了冷艳女总裁夏小妖,被强聘用为神秘女子会所唯一男技师。而女总裁又阴差阳错,成为了他妈内定的儿媳和管家。两人主从身份的不断替换,引发了剧烈的冲突交战。树欲静而风不止,想做一个普通人的他,得到不死鸟传承后,真的能得偿所愿吗?当一个个身份不同,风格迥异的美女,围绕在一个高级按摩技师的身边,他真的能做到心如止水,走马观花吗?这个好吃懒做,整天混吃等死,逍遥度日的高级按摩技师,他的未来生活将要发生怎样的精彩故事?一切,都等着你来观赏~
  • 你是我生命中的彼岸花

    你是我生命中的彼岸花

    “我习惯了你的陪伴,习惯了在我流泪时你帮我拭去眼泪,习惯了你幽默的语言,习惯了你暧昧的语气。我深刻感觉到我离不开你了,就像毒瘾一样。我突然意识到,我喜欢上你了。我以为你也是喜欢我的。但是在看到你和别的女孩子亲密的时候,你和别的女孩子打闹的时候,你和别的女孩子拥吻时,这种想法便消失了。我笑自己傻、蠢、瞎,为什么喜欢上了你。我开始决定放弃你。你说我放手放的如此洒脱,却不知我为此付出多大努力。”
  • 被遗忘的武侠故事

    被遗忘的武侠故事

    消失了五十年的天阴教死灰复燃,又开始横行江湖。二十面前明嗓江湖的武林奇才龙一剑被残忍做成了木桩。宋雪梅十五岁肩负师父所托,联合青山帮少主龙云青,一路奸险的追查案件,却惨遭栽赃陷害,受到黑白两道追杀。历经生死,却又几次三番被神秘人就起,更大的阴谋等待着他,他的身世沉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