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99700000006

第6章 给人生一个承载力(5)

然而支离疏却暗自庆幸,感谢上苍独钟于他,平日里乐天知命,舒心顺意,日高尚卧,无拘无束,替人缝洗衣服,簸米筛糠,足以糊口度日;当君王准备打仗,在国内强行征兵时,青壮汉子如惊弓之鸟,四散逃入山中。而支离疏呢,偏偏耸肩晃脑去看热闹,他这副尊容谁要呢,所以他才那样大胆放肆。当楚王大兴土木,准备建造王宫而摊派差役时,庶民百姓不堪骚扰,而支离疏却因形体不全而免去了劳役。每逢寒冬腊月官府开仓赈贫时,支离疏欣然前去领取三钟小米和十捆粗柴,仍然不愁吃不愁穿。

能够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做过了自己所喜欢的事,丰衣、足食、爱己所爱,没有虚度这岁月年华,心灵从容富足,那么无论贫富贵贱,都足以安心了。生长于贫困之家与生长于富贵之家,人生中的得意与失意,都不可看得太重。如果以不义的手段取得财富和尊位,好像浮云一样,既不会长久,也不值得看重。这是先哲孔夫子的一番话。他还说:人都有利心,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要去贫贱、求富贵都必须以是否符合“义”为前提,“重义”应该是人的本分,因为欲望是无止境的,如果不顾一切手段,谋求富贵,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荀子说:如果去争夺财货,而不知道辞让,只是商人盗贼罢了。以这样的姿态去挥霍自己的精力与生命,本身就是对生命的一种亵渎。

现实中,我们看到不少铤而走险落得身败名裂的人正是因为欲壑难填,贪得无厌而走上犯罪道路的。看到这些人的犯罪事实,很多人都会由衷感叹说:“要是他早一点收手,大概也不会走到这一步罢了!”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些感叹所流露的,正是“知足”的思想啊!问题是,一旦受贪欲支配,又哪里会知足,哪里会收得住手呢?

有一个人,偶然在地上捡到一张千元大钞,他得到这笔意外之财以后,总是低着头走路,希望还能有这样的运气。

久而久之,低头走路成子他的一种生活习惯。若干年后,据他自己统计,总共拾到纽扣近四万颗,针四万多根,钱则仅有几百块,可是他却成了一个严重驼背的人,而且在过去的几年中,他没有好好地去欣赏落日的绮丽、幼童的欢颜、大地的鸟语花香。

不知足,贪心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摧毁有形的东西,而且能搅乱你的内心世界。你的自尊,你所属守的原则,都可能在贪心面前垮掉。

人的不知足,往往由比较而来。同样,人要知足,也可以由比较得到。人的欲望如同黑洞一样,没有填满的时候,如果任由其膨胀,则会由此生出许多烦恼。如果能多看一下不如自己的人,和他们比一下,而不是一味地和比自己强的人比较,那么一切不平之心也许就会安宁。我们不妨抱一种“比下有余”的人生态度。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青年人常为自己的贫穷而牢骚满腹。

“你具有如此丰富的财富,为什么还发牢骚?”一位智者问他说。

“它到底在哪里?”青年人急切地问。

“你的一双眼睛,只要能给我你的一双眼睛,我就可以把你想得到的东西都给你。”

“不,我不能失去眼睛!”青年人回答。

“好,那么,让我要你的一双手吧!对此,我用一袋黄金作补偿。”智者又说。

“不,我也不能失去双手。”

“既然有一双眼睛,你就可以学习;既然有一双手,你就可以劳动。现在,你自己看到了吧,你有多么丰富的财富啊!”智者微笑着说道。

这个故事教给我们一个“退一步思维”的方法。生活中如能降低一些标准,退一步想一想,就能知足常乐。人应该体会到自己本来就是无所欠缺的,这就是最大的富有了。

知足常乐的人很容易被人们认为是胸无大志。因为这些人往往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今时今日,不去争,不去怨,不去嫉妒、伤害他人,乐观地生活着,这样就导致别人以为他们没出息、没能力。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观点,知足并不代表不进取、无大志,它只是我们生活的一种态度而已,是一种看透世事无常后的大彻大悟罢了。

老子说过:“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换句话说,能知足才知不足。知足与不知足是一个量化的过程。我们不会把知足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也不会把不知足固定在某一个需要上。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活经历,知足与不知足总会相互转化。穷苦的青年人还是不要知足的好,惟有这样,生活才会改观;暴发户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多一些也许可以提升生活质量。

知足使人平静、安详、达观、超脱;不知足使人骚动、搏击、进取、奋斗;知足的智慧在于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的智慧在于可行而必行之。若知不可行而勉为其难,势必劳而无功;若知可行而不行,则是堕落和懈怠。这两者之间实际上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度就是分寸,是智慧,更是水平,只有在合适温度的条件下,树木才会发芽,而不至于把钢材炼成生铁。《渔夫和金鱼》中的那个老太婆是不懂得知足的最大失败者,她就是没有把握好知足这个“度”。在知足与不知足之间,应更多地倾向于知足。因为它会让我们心中坦然。无所取,无所需,就不会有太多的思想负荷。在知足的心态下,一切都会变得合理、正常、坦然,我们还会有什么不切合实际的欲望和要求呢?

知足是一种境界。知足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在知足的人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趟不过去的河,他们会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台阶,而绝不会庸人自扰。

所以,“知足”不是没有追求,“知足常乐”更不是平庸的表现。相反,倒是难得修炼成的德性,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物欲诱惑滚滚而来挡也挡不住的时代。

13.“名”的情结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卫灵公》

中国俗语多。俗语是生活的象征,更是大自然的化身。“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就是中国千百万俗语中的一条。就连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不能免俗。孔子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君子的遗恨是死后而名声不被人称颂。”(《论语·卫灵公》)

那岂不是说人不出名,终生遗憾了吗?

所谓人生在世,名利二宇。

一个“名”字,白了多少少年头,流了多少英雄泪!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这是三闾大夫屈原的恐慌。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

这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和精神安慰。

“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可想而知,“名”是一个人惟一能留在世上的东西。

至于“功成名就”、“扬名显亲”等,更是铸造着中国读书人的人格心理。就是孔子自己,虽然反复说“人不知而不愠”之类的话,但也感叹“没有人知道我啊!”(《论语·宪问》)不被人知道,不被人了解,也仍然是孔子终身未能解开的一个情结。所以司马迁著《史记》时,认为孔子作《春秋》也是为了“自见于后世”,(《孔子世家》)说穿了,正是“君子疾没世名不称焉”。

因此,儒学并非不重名,并非不喜欢“令闻广誉施于身”(孟子语),而只是反对声闻过情,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罢了。

当然,人世间还存在着少许这样的人,他们认为流芳不成,遗臭总行,也不枉来世上走一遭。“留名”的想法是积极的,但是他们歪曲了“名”的定义,太急于表现自我,太在乎是否在世上留下了“名”。他们太需要别人记住自己了,哪怕别人记住的是他的“臭”。

正因为这样,换来了多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也换来了多少眼泪和辛酸!历史在不断地刷新,遗憾却是不可改写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弄清“名”的含义与“留名”的意义,切莫让更多的悲剧发生。

人生无常。烦恼时抬头看看雁群,听听它们的叫声;迷茫时想想自己有何特长,看看能做点什么。多点理解,多点付出,我们的社会会更精彩,明天会更美好。

“人活一世只图留个好名声。”这话确实不错,无论古代、现代,中国、外国。但一个人怎么才能留一个好名声呢?只靠酒桌上的朋友吗?不尽然吧?这是一团迷雾,一团可以迷住心窝的雾。

“世人都说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人人都想活得潇洒一点、轻松一点、快乐一点、但终其一生也潇洒不了、轻松不了、快乐不了。他们被什么东西拖住了、缠住了、压住了,这东西就是功名利禄。

功名利禄成了人生的境界,似乎功名愈厚,人生也愈美妙滋润。其实功名利禄是一副用花环编织的罗网,只要你进去了,你就无法自在与逍遥。没有功名利禄,于是想得到功名利禄。得到了小的功名利禄想得到更大的功名利禄,得到功名利禄,又害怕失去功名利禄。人生就在这患得患失中度过,哪里品尝得到人生的甘美清纯滋味呢?世人只知道功名利禄会给人带来幸福,殊不知功名利禄也会给人带来痛苦。为了功名利禄,我们劳心、劳神、劳力。为了功名利禄,我们计划、忙碌、奔波。为了功名利禄,我们怀疑、欺诈、争斗。为了功名利禄,我们玩阴谋、耍诡计、溜须拍马。为了功名利禄,我们如履薄冰、患得患失。

明朝的于谦有这样的一首诗:“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完全道出了人类崇高的思想境界。自古至今,许多仁人志士为留清白在人间,赴汤蹈火,救民于水火,这样的人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他们是永生的。而整天沉迷于酒色之间的人,终将化作泥土,被人们踩在脚下,你想这样吗?

宋代画家赵广被金人俘虏后,宁可断手也不为其作画。国画天师徐悲鸿曾断然拒绝为蒋介石画标准像,并冷淡地对来人说:“我对你们的蒋委员长不感兴趣。”

历史表明,民意是最终的公正裁判者。尽管好人自古命运多舛,甚至惨遭毒手,但虽死犹生,精神永驻人间。

反之,一个人格低下的人,不论其生前如何荣华显贵,占尽风流,死后也不免身败名裂,被民众戳脊梁骨。

拿精忠报国的岳飞与奸臣秦桧来说,虽然岳飞被“莫须有”的罪名陷害而屈死风波亭,秦桧却飞黄腾达享着高官厚禄,但最终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当你到西子湖畔的岳王坟前去看到这些对联时,又有何感想呢?

高尚的人流芳千古,人格低下的人遗臭万年,这就是直与罔的最终结局罢。

所以,元人张养浩述怀道:“无官何患,无钱何惮,休教无德人轻慢。”

以上这些都反映了人对自身人格是相当重视的。人具有动物所没有的高级“需要”,其中之一就是对人格价值的追求。古人云:“人生有七尺之形,死惟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

人格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是超出了任何肉体需求的内在美,而惟有人的内在美才是永恒的。

一般说来,一个人在春风得意时听到种种赞誉并不困难,难的是在身处逆境时仍然为大众所怀念。这就是人最为可贵的“身后名”。

事实证明,凡追求人格高尚者都信仰“人到无求品自高”。因此他们能够按照人格的要求有所为或有所不为,“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有道是,追名逐利。世不重名,则人尽趋利。如此说来,追名倒也并不是坏事。至少可以使我们不生活在一条人人争权夺利的单行道上吧!

14.人贵人自知之明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论语·公冶长》

孔子教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却回答说:“我对做官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非常高兴。(《论语·公治长》)

孔子高兴什么?

不是高兴漆雕开对做官还没有信心这事本身,而是高兴他能够说出这样的话。

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漆雕开能够自我认识,认为自己对于做官还不大有把握,于是便实事求是地说了出来,而不是一听老师说让自己去做官,便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口答应下来,走马上任去混它一混了事。这一方面说明他很有自知之明,谦虚谨慎;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做官这事已有所认识,不然他怎么会认为自己离胜任还有所差距呢?除了这两方面之外,还可以看出他并不像一般人那样急功近利,汲汲于功名富贵。由于有这些方面的原因,所以孔子对他的回答非常满意。

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但一般人却很难做到这一点。

现代人都有一种通病,那就是不了解自己。我们往往在还没有衡量清楚自己的能力、兴趣、经验之前,便一头栽进一个过高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往往是在与人攀比时得来的,而不是了解自己之后定出来的,所以我们每天要受尽自己的目标所带来的辛苦和疲惫的折磨。

在自知之明的问题上,中国古代哲人们有非常相似的观点。老子说:“自知者明。”在老子看来,真正领会“道”之精髓的圣人,不轻易下断语。只有这个态度,才能使人不断地探求真理。他还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意思是: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可见,不管是道家学说,还是儒家的思想,都意在告诫我们——人要有自知之明。

同类推荐
  • 生命的菩提

    生命的菩提

    《唯识述记》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生命的菩提》由于仲达编著,《生命的菩提》意在化解世人内心的苦痛,使迷惘者渡过心灵苦海,心生净土,修出佛心禅性,回归自性的灵山。愿人人都能以一颗阳光健康之心,享受禅的超越与洒脱。
  • 道哲学

    道哲学

    “道”是中国乃至东方古代哲学的重要哲学范畴。道不是概念,名才是概念。它是人对一切的事、物、思维认知的代名词,它是在讲自然有的不管是被认知的还是不被人知的都是“道”。它有三个阶段一:一切存在的即为“道”。
  • 老子说人生

    老子说人生

    本丛书从做人的角度全新解读老庄,书中的故事与哲理双双吸引人。本丛书观点独特,文字脱俗,插图亦是一流,实是同类书的样板!本书采撷老子思想精华,畅说人生哲理。每章先讲一个故事,说明一个人生哲理。再链接《老子》相关原文进行解读,将老子的思想通俗化、具体化,把玄之又玄变为实实在在。本书说理就说透,绝不绕来绕去,故作高深。有网友评本书:一天就可以读完,但一年后还可以再读。
  • 小窗幽记(国学大书院)

    小窗幽记(国学大书院)

    立德修身的恒言警句为学立业的至理名言《小窗幽记》为陈眉公所著的修身处世格言,条条都是人生的回味和处世的领悟,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人生态度,又兼容了佛家超凡脱俗和道家清静无为的智慧,历来被称为修身养性、提升自我修养的佳作。
  • 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为唐代学者赵蕤所著述,为历代有政绩、有业绩的君臣所共悉,被尊奉为小《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从国家兴衰上讲谋略的,《反经》是从长短利害上讲智术的。它从逆反的心理态势中谋求一种逆反的思维方式,不失为古代心理学的范本。《反经大全集》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注释、译文,每篇前有导读,揭示《反经》的奥秘,是我们为人处世、安身立命以及为官、经商、管理的必备参考书。
热门推荐
  • 神话回归者

    神话回归者

    当这天地复苏,当神话照进现实身为天地的楔子,星空下最辉煌璀璨的神话且看他如何戏人间
  • 超级玛丽苏之锦绣王漂亮

    超级玛丽苏之锦绣王漂亮

    她!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王漂亮!她虽然很穷,却有着令人羡艳的精彩人生!〖作者脑洞奇大,剧情奇雷,不易勿进〗〖微有融梗漫画《花开张美丽》〗
  • 情搁浅

    情搁浅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步错棋,铸就无缘情。身为大周皇室三王爷只得看爱人对他人投怀送抱。争战沙场久不归,红颜不曾问君心。将军归兮美人盼,王爷归兮布盖遮!红颜安知君之所为?安知王爷宁愿放弃太子之位征战沙场,只为博得红颜嫣然一笑?“无论什么要求,只要是你的要求——本王都应下了!”大周三王爷王朝夕如此付出,值得么?
  • 沉沦半世

    沉沦半世

    是一篇双男主!双男主!双男主!修仙篇!原创!
  • 梦的解析

    梦的解析

    《梦的解析》被誉为精神分析的第一名著。它通过对精神的科学探索和解释,打破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梦的无知、迷信和神秘感,同时揭示了左右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潜意识的奥秘。该书不但为人类潜决识的学说奠定了稳固的基础,而且也建立了人类认识自己的新里程碑。书中包含了许多对文学、神话、教育等领域有启示性的观点,一定程度上引导了20世纪的人类文明。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异世之我的心甘情愿

    异世之我的心甘情愿

    我唐言好好一个纯爷们,莫名架空到不知名时空,变成一个弱女子!!啊..是真的弱到跟林妹妹有得一拼,但是我的身份却很厉害....我唐言发誓:“宇君泽,废物也是风水轮流转的,你给我等着瞧!!”“呵呵..宇君泽,你又忘了带走我;你怎么这么冷心呢?”“宇君泽,你现在在我身后就好,其他人我也管不着。”病弱的宇君泽躺在华丽丽的床上看着年轻美艳动人的娘子:“咳咳...我的殿下,现在可是你自愿的。”唐言傲娇的看着他:“哼,真是一不小心遇见你,一言不合就想见你。”“哦,对了...你丢了一样东西总是拉在我这里”。“因为我还在这里,下次你可不许忘了带走我。”宇君泽惨白的俊容露出宠若的眼神看着她笑:“好。”
  • 冷逸宏

    冷逸宏

    大家来看看冷逸宏筱宇电光的崛起吧!!!额额,字数不够让我来凑凑字数吧!!!
  • 汝梦如梦不入梦

    汝梦如梦不入梦

    我曾梦过,世人不再识我,也曾梦过,世人皆知我。每个梦亦真亦幻,有的让我魂牵梦萦,有的让我梦中心悸,大梦初醒后,什么是梦中,什么是现实,已无法再分清。
  • 与我一约可好

    与我一约可好

    谁也没有想到,安静沉稳的学霸和整天闲着没事干的大佬竟然是青梅竹马?!“怎么办?我今天又喜欢你了。”“这次考第一就答应你。”“那算了,不喜欢了。”某大佬无奈地摆了摆手准备离开,却被一把抓过按在墙上。他抵上她的额头,在她耳边轻声说道:“不可以半途而废知道吗?”她红了一脸:“放开我!等一下被我的小弟们看见了我还怎么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