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508600000028

第28章 则天观念的活化石——天体崇拜与民俗(1)

天体崇拜与祭祀风俗

华夏民俗内涵丰富,色彩纷呈,带有明显的天人合一特色。民俗事项中,有许多可以直接溯源于天文崇拜。究其原因,作为自然物质的人物,从诞生之日起,其行动就受到天文及其他自然现象制约。不管是采集、渔猎,还是农耕,都需要掌握时间,以指导自己的行动。而掌握时间,在当时的条件下,必须借助天体运行的规律性把握。于是,天文与原始人的信仰、生活节律息息相关,与民俗节庆和祭祀活动密切相连。尤其是中国式的农业文明,其生产方式本身,决定了它对天的关注、利用与依赖。因此,中国民俗具有浓重的天人合一文化特色,便是自然而然的了。

一、雨顺风调:三春天体诸祭

翻开汉代以来的典章,就会发现,每当物换星移,斗柄回寅,春的气息迎来新的一年开始,历朝天子必于开春之后,选择吉日,亲载耒耜犁锄,帅文武大臣,前呼后拥,郊祭而后耕,史称“籍田之制”杜佑:《通典》卷四十六《籍田》,中华书局1988年版。。同时,历代皇家初春典祀的另一重要内容,便是一系列与农事有关的祭祀。

史载,西汉初立,有臣下进谏高祖,说是周朝开国后,即于国都设立农神后稷之祀,有春秋二季祭灵星之制。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因此,悠悠万事,唯农神祭祀为大。高祖听了,便“令天下立灵星之祠”司马彪:《后汉书·祭祀志》下。,配以祭祀的最高牺牲——太牢,且需举行大型娱神舞蹈,以示重视对天之报答。

关于初春的天体祭祀,汉人王充说:“灵星者,神也。神者,谓龙星也。”王充:《论衡·祭意》。龙星,就是东方苍龙星象。二月二,龙抬头,就是在描述它的形象。此时,群神相聚:风以摇之,雨以润之,雷以动之。正所谓风伯徐吹,雨师洒道,雷公鸣鼓,河水涣涣然冰释,万物欣欣然向荣。这种观念,在汉代画像石上多有表现,不仅在阳世,而且带到阴间,可见其浸染民俗之深。

这是农业文明的文化产物:要确保全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必不可少。而雨顺风调是神明带来的。风雨要及时,必须以虔诚求得“群神”怜悯。而“群神”,一般看来,又以灵星、风伯、雨师、雷公之类最有代表性。所以,古代初春诸祭中,紧接农神——“灵星祭”的是“箕宿祭”。“箕宿”是二十八宿之一,东方苍龙七宿之末,《史记正义》说,箕主八风为风神。所以,民间祭“箕宿”,就是对风神——风伯的礼遇与祈求。

箕宿祭毕,又须祭“毕宿”八星。此祭旨在实现对雨神——雨师的礼遇。古人在天象观测中,发现毕宿周围的变化,每每与雨水有关,于是赋予该星掌握管雨量的神性,倍加礼敬。自《诗经》以来,屡有“月离于毕,其雨滂沱”,“离毕则雨”的说法。可见毕宿被奉为雨神,已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风伯、雨师的祭祀,寄托着华夏农业民族的理想梦——追求风调雨顺,祈望五谷丰登。

二祭相隔的时间中,另外夹有表达同样心愿的天体祭祀——“先蚕祭”。

先蚕是祭蚕神——蚕母的祭仪。农业文明的特征是男耕女织,故先蚕不可不祭。《通典》说:“先蚕,天驷也。”天驷即二十八宿中的房宿,可见蚕母也是天上的星神。看来,所谓“先蚕祭”,其实就是“房宿祭”。驷,即是马,民间因此又称蚕神为“马头娘”。古人看到蚕成熟后,结为茧,茧又化为蛾,蛾卵又化为蚕,由此循环往复无止息,因而认为,蚕具有“不死”的神性。故此,蚕神马头娘成为汉代偶像崇拜的对象之一。

先蚕祭是皇家的祭祀。每年开春后,由皇后率众命妇主祭。这一天,皇后严装盛抹,著十二笄步摇,依汉魏故事,衣青衣、乘油画云母安车,驾六马鬼马,女尚书着貂蝉佩玺陪乘。公主、三大夫、九嫔、世妇、诸太妇、太夫人及县乡君所有命妇,皆着装整洁、头著步摇,紧跟皇后致祭。珠光宝气、丝带当风,别是一番滋味。

年初诸祭,虽各有祭仪,各有祭祀对象,然而,共同点也相当突出:

(1)诸祭仪大都与“东方苍龙”七宿有关。龙是华夏族的图腾,何况东方苍龙又是一条天龙,灵光四射,有求必应,自然在民族文化中备受重视。因此,祭祀风俗对它们的选择不是偶然的。

(2)初春诸祭不仅相当集中,而且规模宏大,在全年的祭祀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古人论初春诸祭说:“四时皆有力于物,独求春者,重本尊始也。”“独求春者”,即以春祭为主,而不是四时平分秋色。虽然其他季节也有“迎节气”的礼仪,其规律与作用,远不能和春祭相比较。独求于春的目的,在于表现人“重本尊始”——注重农业、重视良好开端,反对淫祀乱祭的严谨态度,由此表现出以“礼”为核心的文化高度的理性色彩。在整个古代社会,初春诸祭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地位。

(3)新春诸祭大都与全年农事相关,表现出农业文明的鲜明特色。如“灵星”司粮主谷,其色苍苍、其明煌煌,又曰“农祥”。古谚所谓“农祥晨正闹春耕”即指此星。此外,无论祠“箕宿”祭风伯,敬“毕宿”贿雨师,无一不基于农事,反映出华夏农业古国特有的风俗,也是农耕社会注重实际的民族性格的自然产物。古人希望五谷丰登,自己又不能完全掌握五谷生产的命运,往往“靠天吃饭”。风雹雨雪,霜冻严寒,都可能带来年成的毁灭性灾害。因此,每年初始,不惜血本,杀牲献祭,贿以神明,使之享食人的贡品,履行对人的义务,以保证消灾去难,风顺雨调,五谷丰登。

二、雩祭:阳刚的外化

风伯、雨师与天田诸星,不能不率先祭祀。如果祭祀无效,诸神仍不赐雨——贿神失败,中国民俗中又有一种强行求雨的风俗代代沿袭。这就是饱含阳刚之气的“雩祭”。

《论语·先进》章论述了一段孔子询问弟子曾点、公西华、子路等人志向的对话,孔子对其他弟子的表态不以为然,唯独欣赏曾点的观点:“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就是著名的“吾与点也”的故事。孔夫子十分浪漫地表述他对雩祭的认可,为我们留下了一幅难得的上古风情画。

“雩祭”是人试图以自己的力量与法术感天动地的宗教仪式。它不完全等同前面那些匍匐于地的祈求,而表现出一种希祈通过法术控制自然、利用自然的强烈渴望。尽管它仍然采取讨好上帝的形式,但人相信凭着自己的法力可以驱使神明,确又有制天地而用之的魄力在其中。

雩祭风俗历史悠久,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祭祀制度。汉人王充说:“夫雩,古而有之。……故有雩礼,故孔子不讥,而仲舒申之。”王充:《论衡·明雩》,中华书局标点本。又说:“雩之礼,为民祈谷雨,祈谷实也。春求雨,秋求实,一岁再祀,盖重谷也。春以二月,秋以八月。”同上。说明雩祭自古有春、秋两次祭祀,“(董)仲舒申之”而使其发展为一年五次。到东汉,名义上已简化为一次王充:《论衡·明雩》。。

尽管历代雩祀存在着级别与形式的不同,但是,雩祀也与“东方苍龙”星象有关,却是古今无异议。古籍中有所谓“龙见而雩”《左传》服虔注语。参阅杜佑:《通典》卷四十三《大雩》。,“龙星体见,万物始盛,待而而大,故雩祭以求雨也”同上。的记载,此处的“龙”即指东方苍龙七宿。

据《春秋繁露》记载,西汉的雩祀十分复杂,民间请雨,按五行分作春、夏、季夏、秋、冬五次。如春旱求雨,必先择五行属“水”的吉日,在城东南筑八尺见方的祭坛,献上生鱼八条,玄酒、脯肉若干,做八丈长青龙一条,置于中央,四丈长青龙七条,面向东方,相隔八尺陈列,令儿童、田啬夫各八人,斋戒三天,穿青衣立于青龙旁,疯狂起舞。然后令一巫祝,口念祭词,手舞足蹈。还要杀雄鸡、烤公猪、斋蟾蜍,程序复杂,时间延续相当长久,往往一直持续到苍天落雨。雨降旱除,法术的力量得到“证实”。人于是充满一种自我实现的喜悦,生产和心理两项要求均得到满足。

考察汉代一年五次的雩祀,形式与规模略有更动。实际上,每次雩祀都是一个独立的子系统,五个形式相近、各具特色的子系统表现一个共同的母题,形成完整的雩祀祭礼系统。该系统由五行观念组成主导框架:

春配青色(木),衣青衣,设青龙……

夏配赤色(火),衣赤衣,设赤龙……

秋配白色(金),衣白衣,设素龙……

冬配黑色(水),衣黑衣,设黑龙……

季夏配黄色(土),衣黄衣,设黄龙……

五次祭祀完成一个五行循环过程。年复一年,照此办理,形成一个有运动变换,却又周而复始、无穷循环的周期图式。

雩祭的过程确乎寄寓了强烈的循环不息的思想:春祭的伴龙者是儿童;夏祭即换作青年;季夏之祭以成年的“丈夫”为主体;秋祭则明确规定以中年丧妻者伴龙;冬季的仪式更改换白发苍苍的老翁出阵。来年依次序排一遍。

乍看起来,似乎有点费解。细细分析,恰又是一个天人合一文化现象的有力例证。更确切地说,它是希冀通过人与天的同步感应感天动地,以原始思维的交感巫术,沟通人神关系,换得风调雨顺。很明显,这个由少至老、周而复始的过程,正是东方苍龙七宿由初见(现)、中天、西流、蛰伏到沉于地下,以待来年的五个过程。

这个文化意义,表现在通过一系列的对应对象,把天象与祭祀、民俗纳入了庞大的五行循环体系:

木、火、土、金、水(五行)。

青、红、黄、白、黑(五色)。

春、夏、季夏、秋、冬(季节延续)。

少、青、壮、中、老(生命发展)。

见、中、流、伏、沉(苍龙星运行)。

星象从升到沉,舞雩人从少到老,一个过程结束,来年照例开始一个新流程。由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一过程的意义在于,它以象征的手法,表现天地间从生到死、从死到生、阴阳转易,生生不息的永恒主题。

著名的原型批评理论家弗莱把某一个神的死亡与复活,消失与重返,隐退与再出现的现象,称作“认同性重生模式”;借助于这种循环模式的运动规律,弗莱领悟了自阿都尼斯神话而来的西方文学发展的系列作品。而我们也由此理解了老子为什么认为“道”是“周行而不殆”的,《易经》为什么要在“飞龙在天”一爻之后,出现“亢龙有悔”的爻辞——它意味着一个循环发展的模式的存在。

“亢龙有悔”,预示着苍龙的伏沉而后复出、飞升、伏沉,周而复始。通过天体运行把握自然法则,并加以抽象化,是古人对自然法则的哲学概括,反映出古中国人的历史循环世界观和文化心理定势。正是这样一个“物极而反”的理论连接,形成了中国式的“认同性重生模式”。

三、置换变形:文化永生的秘诀

啸傲青天的苍龙像一个精灵,在新春诸祭中反复出现,绝对是一种文化的选择。尽管那老龙狰狞可怖、其貌不扬,而原始的中华文明却对它情有独钟。这其中便似乎藏有某些潜台词。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爻辞,到灵星祭、雩祭;从默默的蟠龙石柱,到震耳欲聋的龙舞鼓声;从恐怖的地狱之门,到堂皇的金銮宝殿,哪一个没有这共同的神话母题?

那令人钦羡的生命力,是文化承传的结果。承传即一代又一代的接续。承传并非一成不变。它必须遵循置换变形规律,接受社会制约,才能获得长久不衰的生命力。它是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所谓置换变形规律,是神话原型批评学派总结出来的一条文化发展规律。该规律首先承认文化原型具有极强的承传性,但又强调,原型之所以最终能够成其为原型,必须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要能够以灵活地改变自身形态为代价,去适应新时代观念、价值取向与审美标准的要求。否则,便会因不能适应社会,而被历史淘汰。置换变形是一个量变而质不变的过程。不能适应置换变形的文化因子逐渐被历史淘汰出局,最终成为民族文化原型的文化因子都具有置换变形的特征。

在几千年沧桑巨变的历史动荡中,一些重要的文化原型安然自若,与中国历史相始终,原因即在于具有置换变形的灵活性,是它给文化原型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我们今天看到的游龙戏图案、造型,赛龙舟、走旱船、舞龙灯等娱乐形式,都与当年的天体祭祀仪式有关。当我们欣赏那热情洋溢、充满生机的巨阵龙舞,谁会想到,那翻江倒海、撼人心魄,给人以崇高美感的舞蹈,正是从当年企图以人的迷狂而感天动地的法术,正是充满原始意味的祭祀仪式中演变,发展而来!那阵阵鼓乐与粗犷涌动的舞姿,不是还在传送原始的与天奋斗,其乐无穷的主题,传播着执着而不愿被自然力所征服的民族精神吗?

回到本节的论题,古来各色祭祀对民俗的影响是深远的。各祭祀的起源不同、对象不同,然而却同在文化承传的过程中发生变异,在置换变形规律的作用下,走着各自不同的发展演变历程。

老寿星

如老人星祭,最初也是皇家祭祀。作为全天第二亮星,老人星青大而白,其明煌煌,十分悦目。俗话说,真人不露相。老人星的与众不同处,恰在于它总不肯轻易出山。唯其不肯露面,而又光彩照人,才更使人抱有神秘的兴趣,赋予它司掌国运的神性。

老人星的职分,非同小可,关系到皇帝的利益,国家的安定。从周秦以来,皇家顶礼膜拜,万分殷勤。随着神权政治的日渐远去,君主政治的日渐完善,儒家理论重实践理性、不语怪力乱神传统的影响,曾几何时,老人星也走下了皇家圣坛,演变成为一个讨人喜欢的怪模样:高脑门、长脸瓜、鹤发苍髯、慈祥和蔼,乐哈哈笑对人生。一根弯弯曲曲的龙头拐杖高过头顶;一只驯服的梅花鹿依偎身旁。脚下灵芝灿若繁星,头上红蝠摩天飞翔——最终衍为世俗熟知的老寿星形象。

客观地说,正因为老人星的形象适应了置换变形的规律,它才没有在走下神坛后销声匿迹,反而获得了更大的生命力。经过群众的塑造,他的形象诙谐、幽默、乐观、豁达,反映出大众的审美情趣,这在当年高居神坛时是不可思议的。然而,他老人家形象上尽管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其祈福佑安的吉祥意义,敬老、养老的传统精神,保留的却仍然是原始意义。形象的变化在于融入了活的民间情趣,形象幽默、活泼,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正是这种情趣的注入,使其获得持续的生命力。同时获得适应时代发展的生命力。

置换变形的妙处就在这里。中国文化的妙处就在这里。正如《诗经》里的那句老话:“周虽旧邦,其命唯新”,中华文化贴近生活,既重实际,又讲超越,弃旧图新,继往开来,因而能很好地保持传统的特点,在不断置换变形的承传中永葆青春。

天体崇拜与岁时节令

岁时节庆是最能显现民族文化特点的民俗分类。有趣的是,作为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岁时节庆的起源最多涉及自然科学问题,尤其是与天、天文历法关系密切。有人说,节庆依存于天文历法,大多数节庆的起源,离开了天文历法研究,简直无法讲清楚陈久金等:《中国节庆及其起源》,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前言”第4页。。正因为如此,清人陈梦雷所编《古今图书集成》将“岁功”部分列入“历象”一类,堪称真知灼见。

一、龙抬头的初义

农历二月,有一个重要的节日叫做“龙头节”。《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闰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

同类推荐
  • 红色文丛——体验红色旅游(二)(插图)

    红色文丛——体验红色旅游(二)(插图)

    红色旅游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为了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央决定将红色旅游内容进行拓展,将1840年以来170多年之间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时期,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奋勇抗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充分显示伟大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要人物事迹的历史文化遗存,有选择地纳入红色旅游范围,这就更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和优良传统。
  • 越剧

    越剧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其声腔优美清婉,表演真切动人,无论是音乐、唱腔、表演,还是布景、道具、服装,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成为广受喜爱与赞誉的戏曲艺术瑰宝,如今已享誉全国,蜚声海外。
  • 甬江之东

    甬江之东

    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其中“江东历史”介绍江东区的历史脉络,“江东人物”则记录了江东区杰出的历史人物,“民间文化”则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角度入手,将江东区民间文化尽情展示,最后一部分“文化日新”则介绍了江东区的优秀文化企业。
  •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2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2

    本书经由学术明星钱文忠教授在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同名讲座演讲稿整理而成,接续第一部,四字一讲,共分17讲,介绍了《百家姓》第81-148个姓的来源、迁徙路线、名人典故等内容。原汁原味,更突出钱氏风格;注重口语化,便于轻松阅读;历史典故更具故事性,幽默风趣。本书内容比讲座更为丰富,补全了节目中因时间限制而剪掉的众多片段。随书独家赠送《百家讲坛》同名讲座精华选编光盘。
热门推荐
  • 双面邪神

    双面邪神

    一个绝世天才,修炼狂人,被打落凡尘。灵魂一分为二,进入两个不同的位面转世轮回。当两个残缺的灵魂重生为两个无法修炼的普通人。命运将会给他们怎样的安排?当一个流氓与一个君子合二为一,他将拥有怎样的人生?当两个独立的人格融合到一起,他还是前世的他吗?一面谦谦君子,一面流氓无赖。美女喜欢哪一面,他就能展现哪一面。且看,邪神的双面人生……
  • 长风落日曲

    长风落日曲

    人人都向往那江湖侠士风流倜傥,只是敢问这风流值几两几钱?
  • 一想到你就饿了

    一想到你就饿了

    每年的万圣节,是闵七耳最自在的一天,这一天,她可以尽情显露出狐狸尾巴、大摇大摆招摇过市都没在怕的!可是今年的万圣节,她的身份终于瞒不住了……
  • 一对红白并蒂莲

    一对红白并蒂莲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一个收入一般的农民家庭中,两个新生命诞生了,然而由于重男轻女观念的存在,两个小女孩的降生使这个家庭陷入了绝望与失落。她们的命运也因此被随意摆弄…
  • 帝宠妖妃之废材公主逆袭

    帝宠妖妃之废材公主逆袭

    穿越爽文,电竞少女闯斗仙魔大陆,自带强力系统,与男神在仙魔世界中邂逅。他高高在上,是电竞界,仙魔大陆中都公认的国民男神,却屈尊来到她的身边做她的护花使者。她成长迅速,一路上历经磨难,只为有实力与他比肩……
  • 最美的那个你

    最美的那个你

    海岸边,男孩为了安慰嚎啕大哭的女孩,许下了一个最真挚的约定。明明只是一个小小的不足以为奇的约定,明明只是一个子虚乌有的约定,却在女孩的心尖微微漾起……第一次,她与他擦肩而过;第二次,他和她在花店擦身而过,她觉得熟悉,他在找寻她;第三次,他来到樱花树前,看见樱花树后的一栋平民房上的一盆香雪兰和一道人影,他却嘲讽自己,应该不是她;第四次,她与他再次相见,他认出了她,而她没有……这一次,我不会再让你溜出我的手心……林贝儿:小时候的一次相见,长大后的邂逅,不知不觉中的掉入你的怀抱……迟箫:我愿养你一辈子,下下辈子,下下下辈子,只要你的心在我这,你就不可以远离我,因为我一直在这。
  • 人间极苦

    人间极苦

    从小狗小雨的视点去看待主人小鱼的整个青春岁月。“小鱼的一生充满着悲剧,但是最后在她的高中生活尾声她终于明白了何为真正的幸福,而人间虽极苦,却只要有一颗微笑看待的心,便能勇往向前,在极苦的世间得到满足。”
  • 如果可以不爱你

    如果可以不爱你

    是不是只须那短短的一秒就可以知道我爱你?叱咤风云的上官西会不会因为她改变自己的人生决策呢?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她们又会不会谱出一曲美好的结局呢?
  • 帅到不行

    帅到不行

    一声令下,无论何处,何时,陈唐随叫随到!校花,护士,白领,总裁,甩都甩不掉......
  • 时空鼠

    时空鼠

    拥有神秘力量的外星类鼠生物,竟然被迫触发家族最高级技能。记忆体能量太大,竟然被分期传送。暂时失去的记忆中,都有些什么?与此同时,一位少年的叛逆已然开启……未来的阴谋,也拉开帷幕……(ps:前期主讲青春期的叛逆,后面才是各种冒险~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