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508600000039

第39章 诗乃天地之心——天道与文学(3)

于是,《诗纬》说:“诗乃天地之心。”

于是,《文章流别论》说:“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叙。穷理尽性,以究万物之宜表。”

于是,刘勰主张,文“与天地并生”,文“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刘勰:《文心雕龙·原道》。。

在古代文坛百花园中小采数朵,已经足以睹其风采、显其特色。不同时代的批评家,都把文学与自然现象联系在一起,最终把文字之源一直追溯到天的最高概念。这样,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中,文学是与天地并生、与宇宙同在,反映“天经地义”之真理的一种形式,因而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

美国学者刘若愚看到中国文学理论的这种试图“把表现宇宙原理看作文学的基本宗旨”的特点,他称这类文学观为“玄学观”,明确指出,中国文学理论的出发点,在于“保持天文与人文的一致性”刘若愚:《中国的文艺理论》,赵帆声等译,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5—29页。。

的确,中国的文学观把艺术地表现天道、揭示宇宙之真理视作文学的天职。人生的真谛、文学的归宿都包孕在宇宙万物(自然)之中。文学家、艺术家应该回归自然,在自由的精神活动中,不期然而然地发现真理,得到与天的冥合。这是艺术上的最高境界。把这种境界记录或表现在文字上,即产生了真实揭示天地之理的文学。所谓“诗乃天地之心”、“文为天之心”即是如此道理。

古代的理论家在宇宙色彩浓重的冥合物我、发现“道”之所在的直觉活动中,创造了“游”、“忘己”、“心斋”,以及以心中之“天”去合自然之“天”的“以天合天”的理论。后世文学家遵循此道,于审美、创作活动中,成就了中国独到的艺术精神。

《庄子》的第一篇是《逍遥游》,开宗明义即提出“游”的概念。什么叫“游”?《说文》解释:“游,旌旗之流也。”《段注》说:“又引申为出游,嬉游。”其本义为旌旗所垂之旒随风飘荡而又无所系缚,由此引申为游戏之游。看来,庄子取后一义,并进行了创造性发挥。《庄子·在宥篇》中鸿蒙释“游”为“不知所求”、“不知所往”、“仙仙乎归矣”。

这种“仙仙乎”自由驰骋,似登瑶台,如上紫府的“游”概念,从本质到形式都是自由的,除了适合本性即得到本能(自然之性)的满足之外没有其他目的。从美学角度看,不受经验限制、没有功利目的,正是审美活动的一个前提条件,只有在这样一种空灵的心境中,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所以,徐复观先生认为,“游”是“精神的自由解放”,是对“天乐”的追求参阅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52—63页。。

“坐忘”、“心斋”等概念,也源于庄子。《庄子·人世间》对“心斋”解释是:“虚心者,心斋也”,“瞻彼阙者,虚室(心室)生白”。说的是人心要虚静、无杂念,自然会充满光明,易于悟道,产生艺术感受。庄子借颜回之口,进一步地阐明这一道理:“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庄子·人世间》。没有得要义之时,颜回就是颜回;一旦得了要义,物我冥合为一,便忘记了还有颜回的存在。这便已经是“坐忘”的境界了。

《庄子·大宗师》对“坐忘”的解释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心斋的“未始有回”,坐忘的“堕肢体、黜聪明”,其核心都是“无己”、“丧我”。因此,心斋的境界,就是坐忘的境界。由心斋——坐忘——游的历程,正是一个美的观照与升华的历程,直到以胸中之天合自然之天的境界实现,这一过程宣告结束。

“坐忘”的“我”,正是美的观照得以成立的精神主体,也是艺术得以成立的物质根据。海德格尔认为:“在作美的观照的心理考察时,以主体能自由观照为其前提。站在美的态度眺风景,观照雕刻时,心境愈自由,便愈能得到美的享受。”参阅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52—63页。应该说,海德格尔与中国艺术家、文学家的心是相通的。心境的空灵、自由,摆脱杂念与功利目的,的确是审美过程完成的前提条件。

二、神与物游

中国文学注重观察自然,有自觉的宇宙意识与审美观照的“坐忘”传统。中国人的诗心总是那么容易与天地相通,一旦接触自然,往往沉浸在、俯仰于山水之腹、宇宙之间。于是,观山则情满于山,望海则意溢于海。当年,竹林七贤的领袖嵇康,送有秀才之名的弟弟嵇喜入军,流磻丘泉,秣马华山,触景生情,诗兴大发,写下了“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诗句,潇洒从容,诗心又何其玄远!

中国诗人正是用这种“俯仰自得”的精神来观照宇宙,于不自觉中忘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和着大自然的律动,逍遥驰骋,“游心太玄”,发现宇宙奥秘,追求艺术真谛,领略美的风仪……正所谓:“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诗人对宇宙俯仰观照的传统,由来已久。它是中华民族的发现能力、创造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从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开始,尧舜禹汤,代代相袭,文学也颇受濡染。诸如汉代苏武诗:“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曹丕诗:“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王羲之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均为实例,即使是没有使用“俯仰”二字,像陶渊明的“望云惭高鸟,临渊愧游鱼”、左思的“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一类多得难以确估的诗句,不正是一种俯仰宇宙、吐纳乾坤的气魄在流动吗?

这是一种节奏化、音乐化,而又超然独特的宇宙意识!

它不像代表希腊宇宙意识的立体雕像,也不像表现埃及空间意识的金字塔甬道——一种实实在在的、沉重而不飞升的节奏。我们的作家与艺术家之所以用心灵的俯仰,音乐化的节奏观照空间万象,正是因为它那来自民族信仰原型的空灵的天人一体、物我相合的宇宙意识,因而表现为轻盈而腾飞、天马行空式的艺术精神——天人合一的精神。

——故而,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之下,悠悠然见彼南山,目睹“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自然之景时,方能不由人进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物我两忘的境界之中。

——故而,谢灵运执著于纵情山水,唱出“清晖能娱人,游子淡忘归”,“披拂趋南径,愉悦掩东扉”的诗句,继而从自然山水中悟出“虑淡物自轻,意惬理无违”的玄机妙理,于是,欣欣然得意洋洋,立马要寄言于养生的朋友。

这是真正的神与物游的境界!

中国的玄学文学观主张“言所以在象,象所以在意,得意忘言,得意志象”,诗人借助语言文学,或借助“象”来表现“化境”,并在这一化境中与天道浑然一体,实现诗的艺术境界,于是语言便成为多余的东西:观照——领悟——得道——忘言,形成完整的艺术审美过程,这就是以“我”心中之“天”,吻合于外界之“天”的过程,也就是自庄子提出“以天合天”美学原则以来,中国人追求的艺术创作法则与境界曹础基:《以天合天——庄子关于艺术创作的法则》,载《学术研究》1986年第3期。。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天与人,物与我实现高度一致,中国文学的基本追求于是乎得以合乎逻辑的满足。

三、实象与虚象

中国文化理论主张“文象同源”,指的是包括人身之纹、鸟兽之纹、器物之纹、绘画之纹和文字之文在内的“文”,其道理从理论上讲共同来自上天,是圣人先贤根据宇宙万物之理,进行符号化活动的产物。

《易·系辞》说:“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象,就是像,模仿式的表现之义。所以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两段论述中都存在两种“象”概念。前者“天”所显示之“象”,是自然与社会所呈现的现象。其中最重的是天文现象。这是“象”的一重意思。前段所谓“圣人象之”,后段所谓“拟诸其形容”的“象”,是把来自天界的与社会的现象加以揣摩、概括、模拟而创造的一套特有的象征符号。因此,“象”所产生的文化过程是:从形而下的具体事象,发展到形而上的符号化的文化过程是:从形而下的具体事象,发展到形而上的符号化的“象”,再以这种抽象化了的“象”为准则,衡量或再生产具体的“器(器物)”,叫做“以象制器”。这其实是一个来自天又返回天的过程。不过,这个“天”是包括天文预兆在内的自然现象的总括罢了。

“象”这一概念产生于天文观测。把神秘的神示抽象化为“象”,更含蓄、更神妙,更不可言传。要得其真谛,更得苦心孤诣地“悟”。因为,“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统统不过是“道之文”,天道的表现形式。“象”是“道”的载体。通过“象”悟出“道”,这才叫做得“意”。“言所以在象,象所以在意。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这些玄学理论,对中国直觉把握式审美习惯的形成,影响极为深远。尤其是诗。既然号为“天地之心”,自然是“明道”的工具,自然是要“丽以则”——华丽而又有原则,不能随心所欲。而要多“品”多“悟”,方能得其真趣。中国的长篇叙事史诗,为什么不像希腊以及其他民族那样发达?中国为什么会有这样多妙不可言的抒情短诗?一言以蔽之,与这一重要文艺理论的重了悟、重明道不无关系。

按照人类学家形象的说法,文化,就是“纹花”,就是一套象征符号系统。人是会创造符号的动物。符号就是人创造“纹花”,纹花符号负载着民族文化的象征系统,是一套民族的文化语汇。文化靠其“纹花”在人际和代际传播,靠其象征符号系统表现与记录民族文化风貌。

对于“象征符号系统”这一词组,往往容易被人简单地理解为直观的、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符号。事实上,作为文化的象征符号,既可能是直观的、直接感受到的,又可能是非直观的、间接感受到的。

中国文化中,“河图”、“洛书”、阴阳太极、八卦、五行,甚至作为中国文化载体的文字,都是直观的象征符号。它们包孕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带着普遍性、稳定性和极强的适用性。

间接的表现形式,如中国古代视经典为天书,它不是通过语言在典籍本文中直接表现,而是通过体例编排、结构组合,以象征的形式,表现文学与天同源同构的追求。

再如,中国文学与艺术对于“大团圆”的癖好。无论写人写事,中国文艺总追求一个理想结局,总要留一条光明的尾巴。否则,民众就不愿意接受。一部《红楼梦》,写荣、宁二府的兴衰,宝黛爱情的悲剧,使多情的文人学士、闺阁佳丽,一洒同情之泪,甚至闹到“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的地步。谈来论去,终因曹雪芹笔下这对绝代才子佳人的悲剧结局深感遗憾。于是,不惜动用起死回生之术、天才的浪漫联想,你也续,我也补,各骋其才,硬要求个“大团圆”!清末民国以来,洋洋洒洒,不知出现多少补续《红楼》的版本,在文学史上叹为佳话。扪心推论,这佳话形成的内趋力,自然是“大团圆”文化心理在起作用。

中国戏曲艺术尤为典型,它以类型化、脸谱化、程式化见长。当然,一坐、一念、一唱、一打,招招式式都有讲究,剧情可以张三、李四不论,莺莺、香君随心,但故事却自有走向,结局却总不离理想与光明。有好事者总结道,中国戏曲无非是几句话:“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奉诏完婚大团圆。”这种金榜题名,洞房花烛,恩恩爱爱,百年好合的结局,的确是中国人心中积淀潜藏着的一个“圆”。

这“圆”便是个“虚象”,它来自实象——可直接观照的天之象,是实象的“文”化——“天圆地方”观念对象化到文学艺术中的具体表现。按照现代哲学的观念,这个实象就叫做“在场(presence)”。这个虚象就叫做“缺席(absence)”。从学理上讲,二者不可或缺,而“缺席”比“在场”更本质。虚象不因其虚而苍白,相反,某种意义上讲它反映出更具有本质意义的特征参阅张世英:《中国哲学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章。。

总之,“天圆地方”理论长盛不衰,是中国文化天人合一观念的产物,它浸染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天道曰圆,地道曰方”理论,确立了一个理想的文化标准,所以,在政治上,天尊地卑,等级分明,有益于建立等级森严的政治统治机制。在文化上,出现了难以计数的表现天圆地方的实物,使人耳濡目染,始终生活在天道地道的提示之中。在审美上,不仅实在的圆在图形中最赏心悦目,使人舒服,而且,虚象的团圆、圆熟、圆通,也是与天同义的快事,最容易收到舒心遣兴的娱乐效果。

观念既定,衍以成俗,文学艺术随俗雅化,从而走向心理的定格,此后便是习以为常,见惯不惊,偶尔或缺,即产生失落与缺憾。现代学术称这种现象叫“民族心理积淀”。

同类推荐
  • 名人谈文化艺术

    名人谈文化艺术

    《名人谈文化艺术》罗列了中国古今的名人对于文化与艺术的见解,对文化艺术的不同发展观念,但这些都无不闪现了思辨的灵光和语言的机智。
  • 秋风吹不尽

    秋风吹不尽

    本书是萧默作为建筑艺术专业之外的一个文章选集,是对那一代知识分子(如常书鸿、高尔泰等著名人物)的真实记录。1963年,作者由梁思成先生促成到敦煌莫高窟从事建筑历史研究,在那里度过了整整十五年。敦煌不仅赐予作者成为一位有影响的建筑艺术历史与理论学者所需要的学术资源,也给了他难以忘怀的人生历练。
  •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太极拳中国功夫(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太极拳中国功夫(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太极拳中国功夫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太极拳中国功夫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太极拳中国功夫
  • 百年家族的秘密:林乾讲曾国藩家训

    百年家族的秘密:林乾讲曾国藩家训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不仅体现在经史子集的文本层面,更浸润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伦理准则当中,其中家族文化和家训传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以曾国藩为首的曾氏家族堪称代表,曾氏家族百年来人才辈出,优秀的家族文化、家风家训也袍泽乡里,起到文化表率的作用。《百年家族的秘密:林乾讲曾国藩家训》以曾国藩家风家训传承为脉络,从立志、做人、修身、择业、处世、齐家等几个层面系统总结了曾国藩家训的基本内容,并进行了生动的解读;概括了曾国藩家书与曾氏家训始终如一的精神内涵:注重教育、以读书为本,不以官位财富定贤愚,表现为“家业绵长八纲”“治家十要”和“为人处事四察”等具体内容。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快穿之她又精分了

    快穿之她又精分了

    苏也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梦想,就是干掉每个位面的气运之子。后来,她只想回家养老。九尾狐(安慰):嘤嘤嘤,不要放弃哟!我们的目标是干掉气运之子!苏也(咆哮):那为什么我是恶毒女配?九尾狐(微笑):嘤嘤嘤,你也可以是反派大佬!苏也:…… 原以为你是美强惨,谁知道你是嘤嘤怪!
  • 网游之我的冥神妹妹

    网游之我的冥神妹妹

    一将功成万骨枯,他经历过。万人之上的孤独,他体会过。陪君醉笑三千场,他流泪过。今宵酒醒杨柳岸,他用生命,信守着承诺。一袭白衣,一柄长剑,亘古不变的微笑,以及,活着的意义,妹妹。。。。。。曾经的他,褪去皇的光环后,才找到了久违的轻松。地球?异界?没关系。只要妹妹还在,就够了。。。。。。“随风啊,开场了”"唔."柳随风把棒棒糖收起来,然后微笑:"总的来说呢,这本小说写的就是一些日常,不要抱什么热血的幻想啦~"顺便一提,作者是个妹控没错~(不知源自何方的骄傲感语气)
  • 电波教师

    电波教师

    故事的主人公——热爱漫画、动画、游戏的御宅族青年鉴纯一郎是一名在17岁时就于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的年轻天才、但在大学毕业后却热衷于更动画博客的啃老族青年。他在妹妹纯音的催促之下勉强开始工作,之后于理事长柊暦所率领的柊学园的分校银杏学园里工作。就这样,主要描写了纯一郎以破天荒的授课内容教导并拯救烦恼的学生们的教育剧正式拉开帷幕。
  • 仙风幻月录

    仙风幻月录

    静月的梦想是到城里开间大酒楼,比村里的富户赵小气还要大方神气上十倍,百倍,她已经在努力奋斗了,可是……蜀山很美,可以在天空飞行很美,蜀山的大哥哥更美!只是要她肩挑重担,她人小肩膀嫩扛不起呢,天命如此?那她得拉个帮手,温润风雅的大哥哥,清冷如莲的师兄,潇洒妖艳的公子!可是……当初的梦想还重要吗?
  • 末日归路

    末日归路

    末日来临,毫无征兆,为了见到心中至亲,踏上生死归路!
  • 吾亦传奇

    吾亦传奇

    关于穿越到传奇异世界的一个故事,故事有点老土。缅怀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隋唐之英雄好汉

    隋唐之英雄好汉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来到了这个时代,不与天下英雄一试手,岂不憾哉!
  • 仙穹之路

    仙穹之路

    天外亦有天,是谁主沉浮。万古匆匆,古洛尘重临没落的古族,源起修造化,传道法术。以仙文掌握山川大地,解石鉴宝,闯荡各大凶地。演化天地无穷异象,横扫人间天骄,镇压失落一族。登上仙路,与仙域争锋。他屹立绝巅,睥睨仙域。吾既登帝君,诸圣皆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