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598200000022

第22章 一千年前的文坛一瞥

公元845年(唐·会昌五年)的秋天,以写“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宫词二首》其一)而声誉鹊起的桂冠诗人张祜,从江苏丹阳寓地出发,一路车船劳顿,风尘仆仆,赶到安徽池州,去参加一次杜牧发起的青年人的、新锐的、然而也是寥落的诗人笔会。

此时,江河日下的唐代诗歌,也已到了一唱三叠、余音绕梁的尾声了。

至少在唐代,中国文学的命运和国家的盛衰,是相通的,两者的走向趋势也是一致的。国家强大,文坛兴旺,反之,国势日蹙,文运也就衰微。在安史之乱以前,唐帝国统一宇内,四海归心,这时也是唐代文学最辉煌的日子。随后,进入九世纪以来,由于节度之战,朋党之争,甘露之变,宦官之祸,帝国便日益地陷入内忧外患之中,无法自拔,一直到民不聊生,导致黄巢暴动,最后走向灭亡为止。这一段如今称之为“晚唐”的中国文坛,实际已是强弩之末,比之盛唐的璀璨诗篇、珠玑文章,根本不能同日而语了。

日本东京浅草市场的大红灯笼,引人瞩目。

816年(元和十一年),人称鬼才的诗人李贺,像一颗陨星,在天空发出炫目的光亮以后,迅即消失。才26岁的天才,突然夭折殒谢,对唐代文坛来说,实在不是一个好的兆头,随之而来的便是文坛巨星接二连三地逝去。819年(元和十四年)柳宗元卒,824年(长庆四年)韩愈卒,831年(太和五年)元稹卒,842年(会昌二年)刘禹锡卒,843年(会昌三年)贾岛卒。很像秋末初冬,风吹霜打一样,树叶纷纷凋零,仅剩下光秃秃的枝干了,一片肃杀萧条景象。这时候,唯一健在的,称得上扛鼎的文学前辈,也就只有白居易了。

不过,这次笔会,并没有邀请这位老一代的诗人参加,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文学这东西,一代人有一代人自己的艺术追求,老爷子认为是好的,年轻人未必赞同。同样,后来者的探索和实验,上了年纪的,有着光荣史的先行者,也许会不以为然。所以,杜牧免了这番客套;何况,白居易晚年的官做得很大,太子宾客,刑部尚书,可不是他谪居江州司马落魄那一阵了。如今,致仕以后,和那位能歌善舞的蛮子樊素小姐,寓居在东都洛阳城履道里的一座大宅子里,是老太爷级的大人物,过着清雅悠闲的生活,加之身体状况欠佳,轻易也请不动大驾的了。

这次笔会是杜牧一手策划的。他是当时诗坛新一代的领衔人物,和李商隐基本上算是唐诗的压轴戏了。他既是很有名气的诗人,又是领俸禄的政府官员,这个时候他正好担任池州的刺史,也就是当地最高的行政长官。因此,他来操持这次笔会,多少是可以利用一些职权之便的,在州里的小招待所,吃啊住啊的,用个车什么的,总要看刺史的面子,适当少收点钱吧!而且,池州的山水风光,也很值得一看。他自己写过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里,“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那个村子,就在他管辖的这个州范围之内。

相比之下,兴冲冲赶来参加笔会的张祜,相形见绌,不免有点逊色了。那时的文学个体户,可比不上今天那些文学大腕,连软卧也坐不起的,更甭说有自己的轿车,直接从江苏开到安徽去了。有点寒酸,有点凄惨,此人一辈子想当官,但总是不走官运,总是抑郁不得志,到死也只是个“处士”,是个“自嗟穷贱”的酸丁。杜牧所以特地把张祜从丹阳邀请来,自然是因为他们之间的友谊和声气比较相投的缘故了。

而相投的主要方面,说到底,也就是当时年轻文人,比之前辈潇洒浪漫走得更远的纵情声色、寻欢作乐、浪漫轻靡、颓废放任的生活态度,以及在创作中反映出来的放浪不羁、流于颓唐,甚至轻薄的文学倾向。他们身上表现出的这种世纪末的苦闷,消极没落的思想情绪,是和整个时代无法克服的社会矛盾相联系着的,是元稹、白居易那个时代,也是更早的李白、杜甫那个时代所没有的。所以,沉溺声色之中,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消极摆脱。

从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和张祜的“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这些诗句看,当时四十出头年岁的杜牧和年龄大约要大十来岁的张祜,大部分时间是在扬州度过的,是在放浪形骸的浮绮淫靡生活中,有了密切的来往。

唐代的扬州,是一个内外商贸口岸,街市繁华,店铺林立,巨富豪商,纷至沓来。同时,又是一个文化中心,词人墨客,酬唱应和,歌楼舞榭,仕女如云。所以,扬州自然也成了一个声色犬马的消费城市。这里还要提一下同时期的另一位诗人徐凝,他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也是有名的诗句。可以想象这些年轻诗人,在“二十四桥明月夜”里,“春风十里扬州路”上,是怎样的纸醉金迷,狭邪冶游了。

不过,这仅是末一代诗人的一个生活侧面,在那样一个动乱纷争,国无宁日的时代里,诗人的良知,还是继承唐诗“忧济在元元”的传统,杜牧的“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表现了他拯物济世,忧国忧民的抱负。他的诗、赋、古文,是晚唐最有成就的。而且,他还是一位有才干,有见解的政治家。由于他对晚唐的社会政治有着清醒的认识,屡持批判的态度,所以,在朝廷里,他是经常议政谈兵、慷慨陈词的。由于切中时弊而获罪权贵,他又不善逢迎,才被排挤出长安的。所以,生性耿介的他,在仕途上自然不会得意,流连风月场中,恐怕也是一种苦闷的宣泄吧?

现在这些诗人朋友,又聚齐在池州了。可以想象下船登岸的张祜,见到来码头迎接的杜牧,该是如何激动的了。这对志同道合,相互倾慕的老友,该是怎样的雀跃和兴奋的晤面啊!毛泽东诗云:“诗人兴会更无前”,凡写诗的人,感情较之常人特别充沛些。于是,以文会友的这次池州笔会,肯定是一次刺激灵感、活跃创作的相聚了。

好客的杜牧,自然要尽东道主之谊,款待与会的诗人。他是刺史,谅不难办到。池州虽然不是扬州,但长江的鱼虾,山林的野味,新酿的甘醇,却也自有一番江南风味。教坊歌伎,梨园子弟,也并不弱于“歌吹是扬州”的水平。于是,“一声何满子,双泪滴君前”的“宫词”,是席间少不了的余兴节目了。那时没有卡拉OK这种娱乐工具,否则,张祜自己也会拿起话筒唱他的“宫词”了。

在张祜之前不久,另一位唐代诗人王建(约767一约831后),也是写“宫词”的一位名家,有人誉其为“宫词”的开山之祖。但评家认为王建的作品犹如一幅幅风俗图画,较有史料参考价值。而张祜则偏重于感情、心理的刻画,更具艺术魅力。所以,他的“宫词”能够传入禁宫之中,被宫女们谱成曲子演唱,借以抒发心声。这就好像现在歌星演唱的“金曲排行榜”榜首歌曲一样,是相当流行的。可见张祜此时的文学声名,并不比“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的前辈白居易逊色多少的。

也许,这是使极负盛名的文学前辈,总皱眉头的缘故吧?

文学的潮流,从来就是这样一波一波地涌来。李、杜的诗篇光焰万丈的时候,初唐的王、杨、卢、骆,就退出文坛的中心位置。等到元、白的唱和“自衣冠士子,闾阎下俚,至悉传讽之”的时候,李、杜也就觉得不新鲜了。同样,当杜牧、李商隐、张祜等走上文学舞台中央的时候,白居易老先生自然多少有过时之感了。正如一千年后的中国文坛一样,各领风骚多少天,又有新人在头前一样,这一点也不值得奇怪的,其实倒是文学发展的正常之道。

若是就老人家自个儿在台上,唱独角戏,文武混乱不挡,跟头把式,跳来窜去,气喘吁吁,血压上升。虽然霸住了这块舞台,风光透顶;可卸装之后,对着空荡荡的戏园子,恐怕也难免“荷戟独彷徨”的怆凉感吧?

现在,很难悬拟白居易在洛阳履道里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的日子时,对于这帮青年诗人突然被文学舞台的灯光照亮,而自己却不免有一点点冷落,不知是怎么一个反应?会不会为此气得胡子飞起来拍桌子?会不会挑错找碴、冷嘲热讽来宣泄一番?如真是缺乏风度,也没有什么,人嘛,有几个堪称得上是完人的呢?

据同时代的另一位诗人皮日休的文字:《论白居易荐徐凝屈张祜》,和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老先生对于张祜大概有些成见,总是不能释然于怀的。821—824(长庆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诗名、政声、舆情、人望都正是在如日中天的阶段。一心猎取功名的张祜,曾经托门子,走关系,希望得到白居易的青睐,举荐自己到长安应进士试,这是当时知识分子攀登龙门的唯一捷径。而京城应制主要是考诗赋,这一点,张祜有充分自信。若是乐天先生肯于推荐他,来一段优褒有加的评语,肯定能起到一言兴邦的作用。

但是,他没想到,白居易的确写了推荐信,但荐举的并不是他,而是那个“二分无赖是扬州”的徐凝。这显然是白居易有意识的错误判断,存心要使张祜难堪的,他不会糊涂到连这两个人水平高低,都分不出来。看来,他也免不掉前辈作家不大愿意后来居上的心胸狭隘的毛病,存心要压制这个具有实力的后起之秀罢了!文人,即或是很了不起的大家巨匠,也未必能完全克服人类自身的弱点,那就是嫉妒的天性。他也写过《上阳白发人》之类的作品,但其影响终究不敌张祜的“宫词”,无论如何不是一件让老先生高兴的事。嫉妒之火一旦燃烧起来,哪怕是长者,也会不管不顾,做出一些贻笑大方的糗事来的。

一位有声望的前辈,情不自禁地和青年人过不去,闹别扭,岂止这位白老先生呢?

“九华山前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池州笔会期间,与会的诗人们自然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诗兴大发,游兴更浓。毛泽东的“粪土当年万户侯”句,很可能源出杜牧在这次笔会后写的那首《登九峰楼寄张祜》的“千首诗轻万户侯”。九峰楼,一作九华楼,清·《一统志》云:“在贵池县九华门上,唐建。”杜牧自然要请张祜登楼远眺的。也就在这座楼上,杜牧才了解他的这位朋友为什么总这样“坐愁身兀兀”的一生了。

这虽是过去快20年的事情了,但张祜一提起来,仍然觉得白居易把自己置于徐凝之下,十分地没面子。其实,他哪里知道前辈独独对他不能容忍的底里呢?

那是826年(宝历二年),张祜南游姑苏,这时白居易任苏州刺史,他去拜谒的时候,白居易戏称他的诗,“鸳鸯钿带抛何处?孔雀罗衫属阿谁?”为“问头”诗,而张祜也大模大样地跟白居易开玩笑,说他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为“目连经”。据《唐摭言》称,一时传为诗坛佳话。

但实际上,一位大牌人物,是不屑于与等而下之的人成为佳话中的主角的。张祜有其少不经事、不知天高地厚的毛病,一个后生小子,敢和前辈平起平坐,说短论长,毫无执弟子礼的谦谨,这本来失之张狂。加之,传扬开来,无形中抬高了张祜,也使老先生心中不快的。假如,张祜是个无大实力的作家,前辈也许不以为意,而对一个有可能成为自己潜在对手的人,文人的“嫉妒”,就不能当回事了。张祜不经意间触怒了前辈,居然还指望他举荐上京考进士,不啻与虎谋皮,这位年轻诗人也忒天真了一些。

假如是一位年轻的女作家的话,也许,白老先生不至于这样面有愠色吧?

白居易身边,特别到了晚年,定居在洛阳以后,身边总有几个小女子围着的。而乐天先生,尤其对于那位樊素小姐,情有独钟,由此看,他也不是对谁都没有好声气的。他对那蛮子姑娘的和善慈爱之心,怜香惜玉之情,情志不贰之意,匡扶提携之诚,甚至到他垂危时,还为她的未来愁肠百结,真是令人很感动的。

明代大文人王世贞在《宛委余编》里,曾经奚落过这种老年作家的情爱心态:“若(韩愈)退之之桃柳,(白居易)乐天之蛮素,虽见词章,酸士所获,宁堪上驷哉!”他世家子弟,当然看不上这些老作家说来也不免可怜兮兮的浪漫情怀。其实他哪里知道,桃柳也好,樊素也好,甚至跟着苏东坡走遍天涯海角的朝云也好,都曾给这些老人的垂暮岁月里,带来许多温馨和慰藉。

尽管,白居易为他弟弟白行简编文集的时候,把那篇性文学作品《大乐赋》给删掉了,但不等于他没有弗洛依德的“伊底帕斯”情结。古往今来,老先生们对于异性作家的垂青,对于同性作家的排斥,大致可以从性心理学上找到答案的。张祜得到这样一个结果,也是活该他倒霉了。

杜牧在那首《登九峰楼寄张祜》七律里,后四句是这样写的:“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那是他获知张祜的遭遇后,对于白居易颇为不敬的微言了。目不见睫,不等于骂老先生有眼无珠嘛!

据皮日休文章,无独有偶的,是白居易的老朋友元稹,那位老作家也很看不上这位年轻的晚辈。认为张祜的诗,雕虫小巧,有伤风教。这样大摇其头,话说到这种程度,就有点无限上纲了。现在也难辨别,这两位老诗人是谁影响了谁,一致对他不感兴趣,看来张祜也真是命运不济的了。

当然,也不尽如此,张祜在年轻读者中,还是很叫座的。甚至一些持论公正的老作家,也对他刮目相看。有位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那是和白居易、刘禹锡一辈,经常唱和的诗人,他就十分赏识张祜,也为这位诗人的遭遇不平,他亲自写了奏章,让张祜拿着自己的作品诣京进献。结果,张祜也太不幸了,亲笔缮写所作诗三百篇,落在不喜欢他的元稹手里,给扣压下来,石沉大海,白费功夫了。

这两位老人也太不手下留情了。

所以,文坛本来应该形成这样一个前继后续的格局,先行者拓荒开路,后进者继往开来,有甘作人梯的前辈,有接续走上文坛的新人,如此共同努力,携手前进,人才辈出,后继有人,实现这样的良性循环,方能一代一代地逐步攀登更高的文学峰巅。但是,也有例外的时候,一个时期,一些文人,特别是有了一定文学地位以后的文坛宿将,往往不能忍受年轻一代的成长壮大,更不愿意别人光彩夺目,而自己黯然无光,难免生出一种不大喜欢新生事物的霸气。当然谁都明白,霸气者,银样镴枪头,不过是失去竞争能力以后的虚弱表现罢了。其实,白老先生,元老先生,宽容一点,宽厚一点,扶年轻人一把,岂不是功德无量的事嘛?又何乐而不为呢?

这都是一千年前的中国文坛的往事了,已经成为历史的故纸堆里的陈谷子烂芝麻,在一千年后的当今的中国文坛上,我想大概是不会再现的了。

同类推荐
  • 大家小书:苏辛词说

    大家小书:苏辛词说

    本书针对苏东坡和辛弃疾的词进行了见解独到的解说,具有浓厚的独创特色与重要的代表意义。本书的文章篇篇珠玉,精义名言,络绎奔会,能给读者带来极大的启迪与享受。阅读大家经典、感受大家风范、欣赏古典诗歌、探寻诗意生活。
  • 爱情标本

    爱情标本

    本书是一本绝对与众不同的写物随笔,里面长长短短的句子里,既有张爱玲式的才情飞扬,又有李清照式的闲愁悠悠,文风孤绝清艳。作者通过唯美、感伤而灵动的语言,牵引出一段段青涩晶莹、暗香隐约的少年情怀。
  • 达芬奇智慧笔记:给生命一个浅浅的笑

    达芬奇智慧笔记:给生命一个浅浅的笑

    本书是文艺复兴时代旷世奇才达·芬奇最真诚的人生美言。除了绘画,达·芬奇在建筑、艺术、医学等领域也颇有建树,更是写得一手美文,创作了大量寓言、哲理、文学等作品。关于人生、生活、艺术,达·芬奇曾在自己的手稿、日记里多有智慧之语,勘破人生密码,字里行间,让人醍醐灌顶。
  • 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卷)

    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卷)

    本书内容包括:汉语叙述的转型与文学的自觉(1901-1921)、在冲突与互补中发展的文学(1921-1937)、文学民族意识与人民意识的张扬(1937-1949)、文学的意识形态中心化(1949-1976)等共五编。
  • 春日阳光

    春日阳光

    《春日阳光》由五辑121篇微型小说构成,是将独特的目光栽种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并用勤奋的笔触潇洒游弋于其中。它既有对乡村生活的忆旧,又有对现代生活的感悟,既有对美好人生的歌咏和赞颂,又有对现代生活的反思。
热门推荐
  • 阴缘天定

    阴缘天定

    男朋友的定亲礼,一对缠丝双扣银手镯,一支白玉梅花簪子,外加一匹蝴蝶绣的真丝绸缎和一套妆花云纹的大红喜服,旁边还摆着一只老到掉漆的锦盒。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女尊天下:冥神的邪魅宠夫

    女尊天下:冥神的邪魅宠夫

    她神界冥神,自盘古开天辟地后的第一位神,不幸惨遭神界的逼迫,跳下诛仙台,而灵魂飘落至凡间,重新塑造身体开始修炼。他,两百年前的将门之子,习武天才,却遭人暗算,重生到了两百年后的将门之子的习武废材的身上,一朝遇上了她,从此踏上了注定要当男受的道路。片段:风高云淡,夜色清明。某男:“你睡觉干嘛到我这里睡!”某神自然地答道:“冥儿被窝里暖和!”某男:“......”【女尊王朝,女攻男受,修仙时代,欢迎入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冰山校草爱上校花

    冰山校草爱上校花

    第一次来到贵族学校读书居然成了校草女朋友,还抢了初吻!连初手都抢了!
  • 信息奇缘

    信息奇缘

    一个是名副其实的高富帅、留美博士、海归精英一个是失去双亲、中途辍学、孤身奋斗的未婚妈妈故事情节虽是虚构,却也源自生活,有很多写实的部分,叙述朴实无华、情感细腻真实。亲情、爱情、友情到底如何取舍?责任与感情到底如何选择?天平一方是婚约承诺+父母家庭+企业责任,另一方是已经辜负了七年的真爱和儿子此时男人该如何抉择?抉择之后又将面临怎样的后果?到时他又该怎么办?
  • 半时晨光一世糖

    半时晨光一世糖

    女主,略有小名的摄影师,喜抓拍,爱逍梦如痴,爱巧克力如醉,爱狗如命,看着冷淡实际上有点小迷糊,有时候喜欢宅有时喜欢旅游,爱玩游戏。男主,墨色工作室的老板,专业很多,化妆,摄影等,腹黑型,从小就喜欢女主了,从古风圈和现实中实行追妻计划,一生追求自己的位置能高于女主心中的男神和巧克力,还有狗的地位,屡战屡败因为初见时那女孩走进他的生活,却不久就一字不堪地离开,让他找了很多年,更让他哭笑不得的她既然喜欢他员工兼好友,他只想眼里和心里都是他。在古风圈中她小有名气,之所以进这圈是因为逍梦也进了这圈,不过在这圈里她喜欢的声音除了逍梦的声音,还有一位神秘人的声音,他很少出现,但他的声音却是让人着迷,无数人捧着,可是有一天她既然能和他同一场出演,这倒是她惊喜不己,更让她惊讶的是他为她开歌会,这个让她惊慌不已。(有些人不是很理解书名,因为本文是青梅竹马类型的,而男主的名字又带晨字就半时晨光,因为女主喜欢巧克力,男主给她一生的宠溺,就是一世糖。)
  • 方华绝代

    方华绝代

    苑情楼方华与江府公子的爱情之路夹杂着家庭政治封建传统复杂关系相比林湘这般传统女子方华何去何从?林湘又是否善终?
  • 血色午夜

    血色午夜

    上海,中国最繁华的都市,拥有着二千万人口和六千平方公里城区,它是我们吸血鬼的天堂。我和我的家族就在生活在这里!午夜,繁华和欲望相融合的黑暗中,我搜寻着最爱的食物——容颜绝美,身体健康,灵魂纯净的处子之血。美味的获得,从来都需要超长的辛苦和耐心的等待。寻觅,相识,相爱,这是必不可少的前奏,当初夜性爱的高潮如瓜熟蒂落般发生的时候,肉体的欢愉会带来灵魂的解放,肾上腺素的飙升会让血液变得鲜美,心脏泵血的加速会让动脉鼓胀,这就是我享受美味的时刻,我用獠牙轻轻刺破她们脖颈的动脉,仅次于白银之血的处子鲜血就会如喷泉般喷出.....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