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598200000029

第29章 皇帝与作家

这是一个很不搭界的话题,作家者何?按照王渔洋的话说,“乃一酸丁也”而已。这话说得多少有点损,但在皇帝眼里的作家,也确实就是这副酸不溜丢的“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模样,大概比孔乙己好不到哪里去。

在中国历史上,有些风流儒雅的皇帝,或相当于皇帝这样的最高执政者,身边总是有一些作家陪侍着的。甚至粗通文墨者,或者狗屁不通者,既然贵为天子,没有学问,没有文才,怎么行呢?驾幸好山好景,不题两句歪诗,逢年过节,不写两笔孬字,作墨宝赐给臣下,那还叫什么九五之尊呢?连慈禧太后,还从云南找来一位姓缪的贵妇,教她书法,替她写字呢!

这些被雇用的文人雅士,身份高的、年纪大的,叫做“庭筵讲授”,例如朱元璋的宋濂。通常是先请吃饭,然后,沏上茶再来讲文学;朱元璋的后代朱端翊,就在这庭筵上发表过高论,“贞观之治有什么了不起?不足道也!”令在座的那几位庭讲的翰林院士吓一跳,因为这个后来躺在定陵里的皇帝,实在是很不怎么样的统治者,明朝就是从他神宗时代开始走向衰败,不是一个地道的昏君,也是一个无能的庸君。他认为:“李世民杀弟欺父,算什么英主?”当场的御用文人们,只得连连称是。“陛下英明高见,佩服佩服!”至于那些身份一般,年岁不大,就叫“侍读学士”,例如武则天的上官婉儿,那就算是随叫随到的身边工作人员了。这恐怕是讲完了文学,再行赐饭,顶多御厨房里添两份小炒,那就皇恩浩荡了。

一个作家能够被召侍奉皇帝,应该说是一份美差。不管你愿意不愿意,点到你的名,是看得起你,你还不要不识抬举。老实说,也没有一个作家,敢不识相予以拒绝。东汉末年,董卓擅国以后,也相当于皇帝一样地作威作福起来。为了装点暴政的门面,想起了当时的一级作家蔡邕,他就下令要这位老先生到洛阳来做官。蔡邕正是怕给这个废帝弑后的军阀当差,才逃跑的。董卓放出话来:“我这个人是好杀人的,如果蔡先生不来洛阳,和我谈谈文学,对不起,我不仅杀他,还要灭族!”蔡邕摸了摸自己的脖子,与其被他砍头,还不如和他聊聊文学新概念或者什么后现代主义呢!

于是,他屁颠屁颠地坐着牛车奔赴洛阳报到,半年之内,被董卓连着提拔三次,官做得很大,位至三公。所以,侍候皇上,是一份俸禄很高、赏赐很多、地位很高的差使,而且也是一份责任很小、工作很少、负担很轻的差使。因为皇帝日理万机之余,大部分时间是要去照顾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对付这一群性饥渴的女人,不可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和这些作家谈诗词歌赋、文章典籍。封建社会里好多作家,包括大作家,也很想蒙受这份帝王的青睐。那个“吹绉一池春水”的冯延已,给南唐的中宗、后主捧哏逗闷,那也是快活一生,得意一世的,被称作风流君臣。

因此,封建社会里那些知识分子,就把这些皇上身边的作家,叫做“御用文人”,看不大起的。这里面,有属于正直的蔑视,有属于清高的自负,也有的是属于眼红的嫉妒。作家嘛,十之八九,圣人也难例外,都程度不同地喜欢呷醋吃味的。这就是吃不着葡萄的狐狸,便要说葡萄酸了的假惺惺了。这后一种作家,认为自己比那班御用文人,文才要高,学问要大,资格要老,声望要好,只有他才应该被恭请到京城,一顶青衣小轿,从东华门抬进,直到乾清宫御书房坐下来,与皇帝指点文学,挥斥作家。可是这座位由别人坐了,只好作东篱种菊、悠然南山状了。御用文人由于太靠近皇帝的缘故,容易得到别的作家难以得到的那些荣誉声名,权势金钱。因此,得不着的作家于是乎很生气,或者生闷气。“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自恋自虐之余,抽不冷子金刚怒目,也是应该能够理解的。

御用文人不招人待见的方面,也是令同行颇为齿冷的,就是他有机会在皇帝耳边嚼舌头根,或者参奏哪位作家一本,或者密报作家可疑动向之类,深文周纳,是叫人吃不了兜着走的。清代很多文人“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一道查抄圣旨下,合家合户充军发配,罚往乌苏里台给披甲人为奴,都是这些御用文人,给皇帝举报的结果。因为要在字里行间挑起毛病来,同行是最行家里手的。

宋代的苏东坡,这位大师由于反对新政,已被挤出了京城,到湖州做地方官。但那些围在皇帝身边的三四流文人,仍不肯放过他,鸡蛋里挑骨头,还在找碴儿。这也是小文人被大师压得喘不过气来时的逆反心态。一旦文学上无力一较短长,就依靠政治优势来收拾对手。而最厉害的栽赃诬陷,莫过于告他反皇帝了,那可是置人于死地的绝招。由于苏东坡的一首咏老柏的七律:“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一帮人串起来告到皇帝那里,硬诬他是在诋毁宋神宗。此类手法虽然笨拙,但却从古至今,盛行不衰。尽管呆傻儿当皇帝者不少,不过这位皇帝还不算十分白痴,他还能和那些御用文人辩争:“苏轼写的是古柏,与朕何干?”有一个叫王珪的老文人兼近臣,叩头撞阶地说:“龙即陛下,陛下即龙,这种心怀歹毒的形容是大不敬的呀!”于是一封诏书,将东坡先生从湖州递解回开封,关进大狱。然后组织专案班子,把这位大师的作品,一一过筛。文人整文人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往政治上拉,上纲上线,无所不用其极,这时候倒一点不讲文学规律了。

话说回来,太接近皇帝的文人,也并不太值得羡慕。好处固然很多,但风险也很大的。《韩非子·说难》里提到:“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玩龙,或陪龙玩,倒很像马戏团的驯兽师,不知什么时候,老虎狮子兽性大发,咬你一口,抓你一把,不死也得掉层皮那样。皇帝老子高兴起来,和你唱和一首,填词两阕;要一翻脸,轻则卷铺盖,重则掉脑袋,在史书上也屡见不鲜的。

《史记·郦生陆贾传》提到这位文化人和刘邦的争论。因为他“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马上治之乎?”,刘邦这番话颇具有工农洒脱率直的本色,“老子就是大老粗,你怎么着?”不过,他是中国历代皇帝中的最早一位写诗的人,有点文学灵气,他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应该说是豪放一派的。比之他的敌手项羽的“难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那种悲观色彩,确乎不同,有大家风范。所以,他只是恼火骂两句,也就罢了。顶多撒起野来,拿儒生的帽子当夜壶用,故意往里面小便,仅此而已。

可流氓无产者朱元璋,就没这便宜了。这个当过小和尚,当过要饭叫花子,当过兵贼的皇帝,出身成分自是呱呱叫的好,但他对于文化人的阶级拒绝心理,严重失衡,接近变态,成了一个疑虑成性、狂虐嗜杀的暴君。哪怕是在拍他马屁的文章中,有可能联想到他当和尚,当兵痞者的同音字,也会马上推出午门斩首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最残忍的刑法之一,就是将犯人的皮,整张剥下来塞上草,所谓“剥皮揎草”,他是最爱采用的。所以给他当御用文人,下场好者不多。甚至他儿子的老师,他的五经师,可称为他的第一御用文人宋濂,差点也被他砍了脑袋。

据明·徐祯《剪胜野闻》载:“洪武十年,宋学士濂,乞老归。帝亲饯之。敕其孙慎辅行。濂顿首辞,且要曰:‘臣性命未毕蓬士,请岁觐陛阶。’既归,每就帝庆称贺如约。帝念旧,恋恋多情深。十三年,失朝,帝召其子中书舍人璲,孙殿廷礼仪司序班慎,问之,对曰:‘不幸有旦夕之忧,惟陛下哀矜其罪!’帝微使人瞰之,无恙,大怒,下璲、慎狱,诏御史,就诛濂,没其家。”

这就是潜溪先生的不是了,作为朱元璋的文学顾问,已经获得了“开国第一文臣”的荣誉,声名地位也到了顶尖的地步,决定“乞老归”了,那就彻底归吧,可他却是个不甘寂寞的老作家,想归又不想全归,要求每年来觐见一次皇上,似是忠忱,实是邀宠。其实朱元璋设宴饯行,本是让他一走了之,不再需要之意,可此公老不知趣,就是十分的无聊了。大概见了两次,也没有什么油水可捞,便耍奸脱滑不去了。他忘记一个真理,凡流氓,是特别忌讳别人对他耍流氓手段的,朱元璋就是一个流氓无产者,来这一套,他会买账?这位皇帝的特务系统,密如蛛网,连小巷酒肆里议论他老婆脚大的小市民,都被捉将官去治罪,何况老先生没病装病,连病假条也拿不出来。幸好太子出现,皇后求情,宋濂的命算保住了,但谪居茂州,终于死在了半路上。他儿子宋璲,孙子宋慎,到底还是让朱元璋给杀了。

御用文人下场之惨者,莫过于此了。

另一位编过《唐诗别裁》、《古诗源》的沈德潜老先生,直到乾隆七年,他67岁时,才发达起来,老骥伏枥,晚年生辉,这恐怕是很令一些怀才不遇的老龄作家心向往之的事情。“高宗莅视孰为德潜者,称为江南老名士,授编修。出御制诗令赓和,称旨”,从此成为乾隆的御用文人,恩遇有加。“八年即擢中允,五迁内阁学士。乞假还葬,命不必开缺。德潜入辞,赋诗饯之。十二年命在上书房行走。是岁,上谕众臣;‘沈德潜诚实谨厚,且怜其晚遇,是以稠叠加恩,以励老成积学之士。’”(见《清史稿》)

做御用文人除了随班唱和,歌功颂德,吾皇万岁万万岁外,一个必须严格自律的准则,就是只能有皇上的看法,万不可以有自己的观念。政见不可有异,要跟上形势,在文学观点上,也必须和皇上保持高度一致的。这位老先生由于圣眷恩渥,众望所归,在文坛上也是一言九鼎的领袖群伦的人物,于是多少有点忘乎所以,因此使老作家栽了个大跟头。他编了一部《国朝诗别裁集》,乾隆一看,火冒三丈,因为在这部书里,沈德潜居然选了钱谦益的诗,乾隆说:“那是个明朝降臣,怎么能放在一书的最前面呢?而且还选了钱名世的诗,那就更荒唐了,那是皇考雍正定性的‘名教罪人’呀!”老了老了,自以为不逾不惑,其实却是感觉错位的老糊涂,碰了这一鼻子灰,惶恐万分。不过还算走运,乾隆高抬贵手,放了他一马。

但没有想到,他死了以后不久,“四十二年,东台县民讦举人徐述夔《一柱楼》集有悖逆语,上览集前有德潜所为传,称其品行文章,皆可为法,上不怿,下大学士九卿议,夺德潜赠官,罢祠削谥,仆其墓碑。”(《清史稿》)死了,恼了皇上,也不饶的。如果沈德潜编选这部集子,把乾隆的诗选上大半本,而且放在开卷部分,也许这份检举揭发材料里,有他的名字,也会从宽发落,不会把老先生的墓碑也给铲平的了。所以,御用文人活着时,要察颜观色,小心侍候,死后,还得战战兢兢,惶恐九泉,因为不知什么时候,龙颜大怒,就要鞭尸戮骨的。

总的来说,御用文人在封建社会里,尽管吃香喝辣,但充其量只是起个陪衬点缀、歌舞升平的作用。赏一个官当当,领一份干饷,放一任学差,到外省去一捞票,就算皇恩浩荡了。也就如此,前面提到的宋濂、沈德潜,明清两代最顶刮刮的御用文人了,又如何呢?太史公司马迁早看透了,文化人,皇帝的玩物,饭桌上一碟开胃小菜而已。想吃,夹一筷子;不想吃,推到一边去;不高兴,扔进了泔水桶当垃圾处理,不怎么当回事的。他在《报任安书》里这样评述自己:“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尽管中国的皇帝,喜欢搞一种文字狱的游戏,动不动把作家的脑袋砍下来,对作家应该是颇不感兴趣才对。但也许我们中国终究是文化古国的缘故,皇帝自己舞文弄墨想做作家,或挤进作家队伍者,倒也不在少数,这真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一方面整作家,杀作家,收拾作家不遗余力;一方面在皇冠外,再弄一顶作家的桂冠,戴在自己头上。这就是中国皇帝的真命天子观,倘不文武齐备,怎么能一统宇内?因此极少有以文盲自诩的统治者,当然也不是没有。前面提到的汉高祖,一开始很以“马上公”为傲的,后来,叔孙通给他演习礼仪,他也体会到皇帝的威严,从此尊儒。随后,这位亭长衣锦还乡,不也写开诗了嘛!一当上皇帝,好像才气也跟着蓬勃,艺术细胞来得丰富了。他的诗《大风歌》也许会被御用评论家喝彩,把他划入豪放派诗人一族中去。如果当时成立汉朝作家协会的话,那么第一号会员证,非他莫属了。

曹操也是一个杀过作家的统治者,孔融是他下令杀掉的,杨修死在他的刀下,崔琰也未能逃脱一份死罪,连受刑时不屈服的神态,曹操都恨之入骨。那位新锐作家祢衡虽不是他杀的,但也因为得罪了他而送给别人去砍了头。但他自己却是历代皇帝中最称得上是作家的作家,他的才分远远要高于他所杀掉的几位,那些人的作品加在一起,也比不上他的“人生几何,对酒当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来得家喻户晓。但他终究还是有些诗人气质,譬如花钱把女诗人蔡文姬,从匈奴单于手里赎回来;譬如诗人王粲劝刘琮降操有功,褒赏有加;譬如诗人陈琳为袁绍讨操写过批判文章,他捉住了也未杀头,还给了一个书记官当。所以,他这些对待作家的严厉或宽容的举止,只是个人行为。而明清两代以文化人为残害目标的文字狱,则纯属彻头彻尾的暴政了。

这些最爱搞文字狱的皇帝,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极无文化者,如小和尚兼无赖出身的朱元璋;一种是极有文化的,如一生写诗,总量超过《全唐诗》总和的乾隆。这好像也是个规律,若是个无文化者的皇帝,对于文化和文化人,存有一种先天的排斥拒绝心理。若曾是个不第秀才出身的皇帝,必然对文化和文化人的疯狂报复情结作祟。若是个有文化的皇帝,也会产生一种对于文化和文化人的历史疑虑。这就是曹操的儿子曹丕,中国第一位皇帝文学理论家,给后来做皇帝的人提醒的了。

他在《典论》里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藉,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身名自传于后。”他这么一说,一个做皇帝的,还不知道该怎么样对待作家吗?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作家的命运如何,御用也罢,非御用也罢,大致是可想而知的了。陶渊明的“种菊东篱下”,似乎是能够理解的了。

同类推荐
  • 欧阳修文集1

    欧阳修文集1

    本书为欧阳修的诗、词、文精选集。其中收录了:古诗三十八首、古诗二十首、古诗二十四首、律诗六十首、律诗五十七首、律诗五十六首、赋五首等。
  • 落在胸口的玫瑰:20世界中国女性写作

    落在胸口的玫瑰:20世界中国女性写作

    “女性”一词不是一个空洞的能指,它有着丰富深邃的内涵。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是女人自己,也是社会的一份子。任何一个女性都不可能只成为其中的一项而置其他为虚无。作为一个独立的自信自足的生命个体,女性应视责任为生命的必需,视苦难为生命的营养,视爱和成功为生命的追求。她应圆融、明净、厚重,与周围的世界和谐相处,共谋发展。只有当她在事业追求和日常生活中都能敞开心胸去面对时,生命的魔力、智慧的光芒、梦想的花苞才会灿烂地绽放,自由地舒展在蓝天白云之下,风来舞蹈,雨来欣悦。
  • 红消香断——李家宁品《红楼》

    红消香断——李家宁品《红楼》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爱恨晴雯、神秘妙玉、知心紫鹃、花香袭人、淡定岫烟、诗意死亡、豪放宝琴、清醒鸳鸯等。
  • 又见山花

    又见山花

    作者的故乡,是地处祁县子洪口昌源河东侧的峪口乡下王庄。解放初期,全村满共三十多户人家,一百多口人。据老人们说,在旧社会,全村先后有十几个人闯过关东、走过西口。他们先后告老返乡后,经常给人们讲一些“瞎话”,也就是讲一些神话故事、晋商故事、武侠故事和抗日故事。
  • 大山水

    大山水

    《大山水》是作者在该领域数年闭关之后的爆发之作,为《大地三部曲》之一,它是作者在这一创作领域中从文体到思想的一次重要尝试。全书点数了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横断山区这些雄山峻脉与四围堪称地球上最壮观最神奇的复杂水系的生生关系,尤其着墨于山与水、水与人的关系;呈现了神山圣水流变对人文积变的绝对影响,最终收笔于日复恶化的水环境的忧思。
热门推荐
  • 统御灵界

    统御灵界

    星辰陨,强者灭,灵界恢复平静。一个拥有红色玛瑙石的少年终将会崛起,因为他是上天指定的继承者。
  • 仙古战记

    仙古战记

    仙古初开,无数大能开宗立派,门下弟子三千。天才云集,妖孽横行。笑天,一个不属于仙古的变数,在这里浴血奋战杀出一条王者之路。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明星大大要宠我

    明星大大要宠我

    “完了,心怎么跳得这么快……布楠楠,你一定要把持住啊!千万不要被色。诱!”布楠楠紧紧闭上眼,隐约感觉到男人伸出的手掌朝自己的脸蛋袭来,“难道要做传说中的摸脸杀吗?哦,买噶!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男人轻轻捏下落在女孩秀发上的蒲公英花絮,嘴角上扬。
  • 年方28

    年方28

    本人魏佳轩,1990年1月出生于晋东南某小村庄,如今二十又八。二十八载,懵懂无知的孩童时代6载,求学时光18载,为生计四处奔波4载有余。懵懂无知的孩童时代,竟生得毫无章法、毫无印象,正如尚未来过一般。18个春夏秋冬,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竟是如此之漫长,但路途略显顺风顺水,无太多坎坷。二十八载,丰富多彩,竟如一部精彩的大片。于是乎,整理从2012年至2018年期间的只言片语,试图回构一个无悔的青春。是故,年方28。
  • 妈妈和女儿的悄悄话

    妈妈和女儿的悄悄话

    一起快乐,一起成长。女儿是妈妈生命的延续,母女间的对话好像变得不一样了。从出生那一天开始,女儿天天成长,妈妈与女儿的互动似乎也不断地在发生变化,突然有一天,妈妈发现,女儿不再是贴心小宝贝了,女儿越来越前卫。女儿是妈妈贴心的小宝贝,这话应该不会错的,但时代的改变,社会的信息来得太多,女儿的生活方式远远出乎妈妈成长时的经历,乐观、成功、开朗、时髦的妈妈也必须跟着越来越摩登时髦才是啊!辣妈咪,才不会让女儿逃之夭夭,离得越来越远!本书讲述了一个麻辣妈咪的教女经历!
  • 战无止境之龙神之怒

    战无止境之龙神之怒

    魏惊天和他的伙伴去盗墓意外穿越到了异世界。他将在这里开启一段新的旅途。
  • 仙剑奇缘之人剑情缘

    仙剑奇缘之人剑情缘

    这里是一个武者的世界,剑客的天下,这里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这里残酷凶狠,人间炼狱;这里欢声笑语,指尖权谋。主角贾小强是一个最好的坏蛋,又是一个最坏的好人,梦想成为一个剑皇级别的高手,来保卫国家,护卫天下,经历了种种事情后,对天长叹:“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 秦图

    秦图

    公元前241年,六国结盟,集而图秦。然,秦王始登五年,吕贼掌政,嫪毐弄权,成蛟谋乱。一时间,大国内外,风雨飘摇,危机四起。同此年,少年初醒,带着千年后的记忆,顶着一张同秦王政相似的面孔,踏临九州。“哥,我不想打战。。。”"哥,我想娶赵国公…
  • 归梦寒

    归梦寒

    该书稿借用宋词的意境,以北宋末年南宋初年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中原人为躲避战乱,纷纷过江南下,拥入临安,渴望复国归乡而不得的故事。小说将故事融入极具历史意义的一段时期,情节引人入胜,武功精妙绝伦,感情缠绵悱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