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686800000031

第31章 教育要懂攻心术(1)

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仅涉及吃饱穿暖的问题,家教的成功与否也不仅仅体现在学习好不好。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孩子与成人之间的灵魂碰撞与磨合的过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其特定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行为模式决定了家长要有特定的教育手段。家长要多用点心思,多沟通,多理解,给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逆反心理:越压制,越反抗

心理学家说,人活着的过程其实就是热爱生活、追求生活意义的一个追求自我价值的过程,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毫无价值地生活在社会上,尤其是自己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地活着。当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对自我价值进行不同程度的保护就是必然的。这时候,人们会抗拒外界的劝导和说教,这种心理就是被称为“自我价值保护逆反”的逆反心理。

古希腊神话里,天神宙斯给了潘多拉一个盒子,并告诉她,这个盒子一定不能打开,否则后患无穷。这让潘多拉更想打开了,于是一到人间,她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了那个盒子,结果盒子里装的人类所有的罪恶都涌出来,从此人间有了罪恶和苦难。逆反的孩子就像是那个逆反的潘多拉一样,你越是不想让他做什么事情,他就越是想知道;你越是压制他的行为,他就越反抗。孩子有逆反心理,其实并不是什么很大的问题,这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正常的心理周期反应。只要父母能够正确引导,是完全可以顺利度过这一时期的。

琳琳临近考试的时候决心要努力复习,争取在期末考试中考一个好成绩。于是,她在学校刻苦学习了一整天,晚上放学之后感觉很疲劳,就决定小小地放松一下玩一会儿游戏再看书。就在她玩了半小时游戏之后准备离开去看书的时候,身后传来了爸爸的声音:“快考试了,你不好好复习玩什么游戏,当心你考砸了,上次考得就不怎么样,这次还不努力?”瞬间,已经快要达到顶点的学习热情突然被浇灭,这个孩子撅着嘴小声嘟囔着:“就冲你这句话,今天我不学习了。”

为了感觉自己是有主见的,为了显示自己是独立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孩子会对父母的话形成抵触和对抗心理。你让他做的他偏不爱做,即使你说的是对的。人就是这样,压迫越大,反抗越大。

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知道的事情会越来越多,见的世面越来越广,随之不知道的东西就会增多,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形成自己的独特人生观、价值观。他们的价值观往往与父母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他们想要强迫自己的父母同意自己的观点。这个时候的孩子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喜欢与人争论,却没有足够的论据;喜欢怀疑一切,却又不能提出科学的依据;喜欢发表见解,却又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喜欢批评别人,却又无法全面而客观地看待事物。在这个时期,父母不能简单粗暴,不能哄骗,更不能压制他们,也不能不让孩子去选择。因为害怕孩子没选择好,遭受失败和挫折,因此他们总是忍不住要替孩子作选择而压制孩子的选择权利,一位心理学家说:“什么都替孩子做主,无异于是在谋杀孩子的生命。”事实确实是如此。

因为孩子若只能按照父母的意思去做,那么,这些父母的意思越正确,对孩子的制约力就越强,孩子就越感到窒息。当这种制约强大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招来孩子的反抗。越压制越反抗,与其这样,倒不如给孩子一些自由成长的空间。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设计师,在设计一幢豪华办公大楼时,设计了四个出入口。大楼竣工之后,他让工人们在大楼四周种上草。春去夏来,草地上被人们踩出了四条小道。有的小道宽一些,有些小道窄一些。于是,那位设计师要求工人沿着人们踩出的小道修建通向大楼的人行道。

这位设计师的做法可谓独具匠心,他懂得一个道理就是:顺其自然。如果在建造大楼的时候就把通道设计好,规定人们行走的路线,或许会给人们带来不便,最终草地上还是会被踩出小道。

教育孩子不就是这样吗?父母是设计师,从孩子出生的时候起,就开始设计孩子的成长路线和未来,用自己的“模子”去培养孩子。那“模子”说白了,就是父母的理想、兴趣和爱好。孩子除了接受之外,别无选择。于是,假日里,孩子忙着学画画、练琴、学书法、学舞蹈……父母逼孩子学习奥数,要求孩子考多少分,进入前几名……结果是:孩子的兴趣被逼掉了,孩子的快乐也没有了。

孩子没有自主决定的经历,没有经历失败的挫折,没有成功的成就感,他就会逐渐丧失自主决断的能力。当他离开父母,走入社会时,他就会变得晕头转向,就像一个被经常关在屋子里的孩子,突然有一天把他带到闹市区,孩子会迷失方向,会不知所措。

相反,一个从小懂得为自己的人生作出决定的孩子,他的生命力是怒放的,他的前途是开阔的。尽管因为天真幼稚、年少轻狂可能遭遇一些挫折,但那些挫折最终会成全他取得成就,让他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让他很快地成长起来。

有位家长说:“我希望孩子自由地成长,不要给他太多压力,否则不光父母累,孩子更累。我只想孩子快乐、健康、积极向上,这就足够了。”不错,教育孩子就应该像这位家长那样想,没有必要步步为营地去为孩子设计成长路线,反倒是顺其自然会更好一些。

因此,父母要学会对孩子放手,甚至要给孩子制造一点神秘感,让孩子自觉自愿地去学习。

有个孩子学习电子琴一年了,再也不想弹了。聪明的爸爸就买回一台高级电子琴,藏在自己的卧室里,还特别提醒孩子不许去碰。孩子急了,“爸爸,电子琴不是给我买的吗?为什么不让我弹呢?”爸爸故意激他:“是给你买的啊,但是你学不会,你也不想学,碰它干吗?”“谁说的!”孩子激动地叫起来:“我一学准会。”以后,每当爸爸不在家时,孩子就悄悄偷着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与其强迫孩子学习,倒不如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理,巧妙地激将,达到不错的教育效果,使孩子按照父母期望的那样去学习。

在一次考试前,爸爸有心让铭铭再看一些题目,但铭铭就是贪玩不愿意看,于是,爸爸想了一个办法。他故弄玄虚地说:“铭铭啊,我这里有一道题,本想让你做一做,可是我自己都没办法做出来,所以啊,我觉得你根本做不出来。”

“爸爸,做不出来就做不出来呗,你总得让我看看吧!”铭铭忍不住地叫起来,爸爸假装无可奈何的样子,把那道题拿了出来,铭铭马上忙碌起来。

看铭铭绞尽脑汁的样子,爸爸笑了,爸爸拖着长腔问:“怎么样,我就知道你做不出来!”谁知,铭铭不满地说:“爸爸,你别说话,我再想想就做出来了。”过了一会儿,铭铭一拍桌子跳起来,高兴地说“我做出来了”,然后仔细地给爸爸讲出了自己的解题思路。

爸爸听完铭铭的讲解,做出甘拜下风的样子说:“儿子,你真了不起,爸爸也有不如你的时候啊,看来这次考试你一定能考好,有没有信心?”铭铭使劲地点点头说:“有!”就这样,爸爸充分调动了铭铭的学习积极性,后来,铭铭不需要爸爸催,就每天乖乖地在固定的时间里看书学习。

可见,压制不如放手,若能巧妙引导则效果更好。总之一句话,堵不如疏、压不如导,教育孩子手段一定要灵活选择。

青霉素效应:赏识再好也要适度

众所周知,青霉素是对付炎症的非常有效的武器,但一旦用药过量,那就会危及生命。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曾经把赏识比喻成“青霉素”,警告父母不要随心所欲地给孩子“用药”。父母的言过其实的赏识不仅起不到积极的作用,还会像忽视孩子的努力和进步一样伤到孩子的情感,歪曲孩子的性格。

敏敏在和妈妈一起玩儿搭积木。妈妈用积木搭了一座很高的“高楼”,但晃晃悠悠的不太稳定,最后妈妈又在上面架了一块积木,这个“高楼”就“轰”的一声倒了。敏敏也搭了一座“高楼”,不过只用了3块积木,她比妈妈搭得矮多了。妈妈在一旁看着敏敏搭得挺起劲儿,心想:“可不能错过这个表扬孩子的好机会。”于是,妈妈眉飞色舞地对敏敏说:“你真棒!搭了这么高的‘大高楼’!比妈妈搭得好多了!”听了妈妈的话,敏敏一下变得焦躁起来,伸手把刚搭好的“高楼”一把就给推倒了,还嚷着说:“不玩儿了!不玩儿了!”接着任凭妈妈怎么哄,敏敏就是不肯玩儿了,还哭闹不休。妈妈很纳闷:“怎么赏识孩子还赏出事儿来了?”

妈妈的赏识之所以会对敏敏产生负面影响,是因为她的赏识有一个缺点——言过其实。在游戏中,妈妈分明比敏敏搭得高,敏敏很可能下决心要赶上妈妈,没想到自己离目标还差得老远,妈妈却突如其来地冒出句言过其实的表扬,使得她觉得妈妈在故意讨好她。事实也证明,这种不恰当的赏识就像是青霉素一样,表面上是为了孩子好,但最终却会伤到孩子。

4年级的夏云的成绩一直比较稳定,始终处于班级中上等。不过有一次期末考试的时候,夏云出人意料地考了全班第一名。对于这个成绩,夏云心里有数,她知道自己这回之所以考得好,是因为其中有几道题自己刚好以前做过,早就知道了答案,再加上总考第一名的那位同学考试前因病落了好几堂课,自己才有机会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因此,夏云想低调地对待这次考试的名次,但让她没想到的是父母看到成绩单后喜出望外地夸奖说:“夏云成了班上无人能及的人,太棒了!”结果,父母的夸奖让夏云觉得父母是在讽刺自己,从那以后,她对学习再也提不起兴趣了,学习成绩也急转直下,渐渐连中上等都排不上了。

你看,夏云虽然考了第一名,但她却有点儿心虚和不自信,害怕下次不能再考“第一”,父母却在她根本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一下把她“捧”到了“天上”。这对孩子来说已经完全不是鼓励,而是一种无形的沉重的负担,这不会让她觉得兴奋,而是觉得恐惧。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表达对孩子的赏识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夸大其词、笼统空泛的评价性表扬,更不能轻易给孩子的人格、能力定性,而要就事论事或者间接表扬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否则就会加大孩子的心理负担,甚至使孩子认为父母在撒谎、阳奉阴违。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因此,一个健康成长的孩子的背后必然有一个会恰到好处地赏识自己的父母,他们不仅能够很好地激励自己的孩子,还能在孩子犯错的时候给孩子足够的警示,使其少走很多弯路。小卡尔·威特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就曾经说过,父母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鼓励孩子去相信自己”,所以,就像给病人注射青霉素一样,夸奖也要适度。

贴标签效应:不要随意给孩子否定的评语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心理效应叫“贴标签效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需要派一批军人奔赴战争前线,但兵力不足,为了解决兵力问题,美国政府只好将关在监狱里的犯人派去前线。为了调动他们的战斗积极性,美国政府专门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和这些犯人一起到前线作战,以便随时进行心理辅导和战前的训练、动员。在进行训练的时候,心理学专家们采用的方式很独特,他们没有过多地说教,而统一拟定了一封信,信中详细写了犯人们在监狱中的好表现、接受教育的情况和改过自新的决心等,并且让犯人们每周都抄写给自己最亲的人,然后寄出去。三个月后,犯人们走上了前线,心理学家们把信的内容改成了对犯人们服从指挥、勇敢作战的描述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争中的表现与正规军相比毫不逊色,他们服从指挥,勇敢拼搏。后来,这一现象就被称为“贴标签效应”,也叫暗示效应。

类似的实验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也进行过。当一个高尔夫球手在击球前对自己说“不要把球打进水里”的时候,他的头脑接到的信息往往就是“球掉进水里”,他越害怕这一结果的出现,事情就越是朝他害怕的方向发展,最后球多数情况下都会掉进水里。

这说明,心理标签能极大地影响人的行为。因为孩子的心智的不成熟性,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评价的影响,所以这一点在教育上的表现尤其明显。

1996年,新安江镇教办就意识到了贴标签效应的负面影响,所以在全镇教育系统推出了30条“教师忌语”,禁止老师对孩子们说“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负面的话语。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如果父母对一个孩子说:“你是怎么回事,老是欺负小朋友,你真是一个坏孩子。你要是再这样,我就揍你一顿。”那么孩子的上进心和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最后他很可能变本加厉、屡次犯同样的错误。但如果父母换一种说法,温和地告诉孩子:“我知道你是一个好孩子,你并不是真的想这样做的是吗?我相信,下次你一定不会再这样做了。”孩子就会按照父母所说的好孩子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所以,我们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要尽可能地避免嘲笑、羞辱、歧视、责怪、抱怨、威胁、恐吓或者敷衍欺骗孩子,而要代之以激励和赞扬,多贴正向的标签,少贴负面的标签。

被《纽约时报》称为日本最伟大的女性、畅销书《窗边的小豆豆》的作者黑柳彻子在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期的小学老师巴学园的小林校长时,曾经充满无限感激地说。“先生每天都要意味深长地对我说好几遍‘你真是一个好孩子’。我一直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好孩子,等我长大以后回忆起来,才注意到先生的话里有一个‘真’字。先生的这句话几乎决定了我的一生。对我来说,这真是一句难得的金玉良言。因为这句话,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好孩子,我信赖先生,怀着这份自信慢慢长大了。”

这就是心里标签的作用。不同的心理标签会带来不同的后果。积极的心理标签可以带来良好的结果,消极的心理标签往往会带来消极的结果。其实,每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这张纸会成为怎样的图画在于父母怎样绘画。父母的否定性的标签只会给孩子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最终导致一个不好的结果。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要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在积极的心理暗示下,孩子会越来越乐观自信,自然也就会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罗尔斯住在纽约一个非常糟糕的贫民窟里,和他住在一条街区的还有很多黑人小孩。

同类推荐
  • 心理健康八年级(上)

    心理健康八年级(上)

    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是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为此,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常识尤为关键。
  • 快乐在左痛苦在右

    快乐在左痛苦在右

    这不是小说,没有虚构的情节与人物,也不是把听来的故事再加工成为所谓的传奇。只想说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准确地说,是一段经历,一段让我刻骨铭心的经历。不为赚眼球,只求给与我有相同经历的朋友,特别是那些尚未走出抑郁症阴影的朋友,一个参考,一个成功的希望。
  • 转心术

    转心术

    本书用108个充满幽默又不乏见地的隐喻故事,形象地阐释了正念冥想是如何帮助现代人获得平衡而幸福的简单生活。作者以简明易懂、寓意深刻的文字详尽解读冥想与心灵、生活的密切关系;书中敏锐的洞察力、充满思辨性的观点,旨在破除迷思,引导人们将正念冥想带入日常生活中,让心灵更加开放、自由、宁静。
  • 靠谱心理学

    靠谱心理学

    本书集结《爱情婚姻家庭》杂志王牌专栏“心理圆桌”,由著名作家冯俊杰精选极为热门的社会案例、典型新闻和读者求助信,兼顾可读性,再联手国内著名心理专家朱文波,为大众解读日常最容易陷入的心理学误区。重点聚焦现代人在社会生活中,最需要面对的问题,以典型的案例解析,告诉读者主流心理学的看法。通过普及性解释,令读者收获生活必备的心理学认识。本书倡导科学实证心理学,致力于普及靠谱的心理学,澄清社会流传的各种“非主流心理学”“XX鸡汤”认知谬误。这一次,我们要拨乱反正,让良币驱逐劣币。让我们远离伪心理学,来学一点靠谱的真货。靠谱的案例,靠谱的分析,靠谱的结论。只为了让读者能做一个靠谱的人!
  • 每天懂点趣味色彩学·九型人格·心理说明书

    每天懂点趣味色彩学·九型人格·心理说明书

    揭秘不可思议的心理现象,用科学的方法深入复杂难测的人心,各种前所未见、匪夷所思的心理学分析,令你拍案叫绝!爱情心理学、经济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自我管理心理学都网罗其中。
热门推荐
  • 国术枭雄

    国术枭雄

    明未清初,山西姬际可,访名师于陕西终南山,遇异人指教,授予《岳武穆拳谱》朝夕研练,尽得其妙,中年时期,因参加抗清复明,隐居少林寺..........
  • 鬼小说

    鬼小说

    每晚一个鬼故事,嘘,安静,安静的听我讲鬼故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末世丧尸围城

    末世丧尸围城

    人类想不到,电影中的末世居然出现在了真实的生活中。一夜之间,风云突变。丧尸,变异兽,疯狂的杀戮,末日祷告,犄角处的存活,苟且偷生。人类……该何去何从……?丧尸末世宣言:人类……你们一定会为自己的抉择……付出代价!小生新书发布,望大家多多支持。欢迎加入书友群,群号码:490756218
  • 娇宠甜妻:宝贝,过来亲一个

    娇宠甜妻:宝贝,过来亲一个

    她最爱的人是裴冀骁,最怕的也是裴冀骁。裴冀骁最爱的是她最“恨”的也是她。那一晚,她被挟持到床上······“宝贝,乖乖躺好······”“裴冀骁,你个混蛋,我们已经离婚了······不!我们从来没有结过婚!”“谁说的?”他拿出两本鲜红的红本本得意的晃了晃,“来吧老婆,我们是正经夫妻······”她闭眼,男人太强大,认命!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赤瞳流火

    赤瞳流火

    初春,大地滋润万物蓬勃,百花齐放,天上淅淅沥沥的小雨也好像从未停过。夜晚的山林此时只有雨打树叶的“噗,噗”声,和很偶然的一道雷电闪过,“轰隆隆”震得大地发抖、恶人心寒。一道闪电撕开寂静的黑夜,照亮了延绵青岭脚下的一个残破小山村,残垣断壁依稀可见,百户人家院内都是一人多高的杂草。只一息过后,又是一道闪电,却见刚刚小山村中哪有丝毫残败之相?虽在远处听不到什么声音,但可以清晰的看到一副熙熙攘攘的画面!在闪电和黑夜的映衬下只有微微泛黄的黑白两个色调,喧闹的街头好似一场集市,每个人惨白的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闪电过后,天地又陷入一片黑暗,那诡异的小山村也被黑暗吞没,再不可见。。。
  • 都门四记

    都门四记

    本书系于氏散见于民国各种报刊的随笔小品的首次结集。这些随笔文章多谈历史典故、民俗习尚、绘画艺术、名人轶事,即周作人所谓“市井小品”,道人所不知、所欲知,文笔绝妙,可读性又极强,实为不可多得之文苑精品。
  • 绝世一梦

    绝世一梦

    西方的魔法,东方的仙术,超文明的科技,异时空的凶兽,千百种族,相互交错,互相争战,宇宙之外,宇宙之内是同仇敌忾还是各自为政,涵盖所有类型,各种想象的时代人物,要看就要看的爽。
  • 科学读本(英文原版)(第5册)

    科学读本(英文原版)(第5册)

    以一位名为威尔逊的教授与3位学生为主角,通过对各种事物与科学知识和原理的讨论,系统讲述了孩子们身边随时可见的事物与现象原理。以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与爱好。这比死记知识,大量解题要实用得多。《科学读本(英文原版)(套装共6册)》对中国学生而言,这又是另一习得英语的良好途径,尤其对那些准备出国学习的孩子们,《科学读本》的阅读学习,对他们继续国外课程的学业定有很大帮助。比起文学与文史题材的英语读本,科学英语更容易让孩子们理解与学习。一是其讲述内容均为我们身边熟悉的万事万物,容易联想记忆;二是科技英语的语法、句子结构相对简单,比文学语言更简洁清晰,易于理解。相信会得到孩子们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