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828500000004

第4章

中风

中风之证。古人皆谓外来有余之邪。及刘河间出。以中风瘫痪者。非肝木之风实。亦非外中炽怫俗云或然贼风乘虚而中滞九窍。故性命中风邪。惟河间作然有地气之不同虚。风愈盛也。

足不仁。气虚则又自王安道出。

然皆曰中风非风挟暑即为暑风。

因内风以召外风即三家中风非风之意尔。故治风之法。必由血气之偏胜求之。如气虚者。以补气为主。

祛风气血兼调。

由。加以豁类中。而概吸不相接续亦无如之重而治。

虽未能活

中风

星附六君子汤

治肥人气虚挟痰。右手足麻木。神迷欲厥之症。

党参(三钱) 白术(二钱) 茯苓(三钱) 炙甘草(五分) 陈胆星(八分) 竹节白附子(酒炒八分) 姜半夏(一钱五分) 橘红(八分) 加姜三片。不渴。加广木香(五分)治卒中痰迷尤佳。

中风

二陈汤

治气盛痰多。中焦痞满。

姜制半夏(一钱五分) 陈皮(一钱) 茯苓(三钱) 甘草(蜜炙一钱)加竹茹(一团) 枳实(一钱) 名温胆汤。治同。

中风

小续命汤

治太阳中风刚柔二痉。口眼 僻。脉浮紧者宜之。并治六经中风等症。

桂枝(一钱) 麻黄(去根节八分) 防风(一钱五分) 党参(三钱) 白芍(酒炒一钱) 杏仁(分) 蜜炙甘

中风

大秦艽汤

治血虚中风。脉浮而洪。唇燥头疼。口渴身痛之症。

秦艽(三钱) 羌活(一钱) 独活(一钱) 防风(一钱) 川芎(一钱) 白芷(一钱) 酒炒黄芩归(一钱酒洗)

中风

通关散

治卒中风邪。不省人事。昏迷欲绝。牙关紧闭。汤水不下等症。

细辛(洗去土) 猪牙皂(去子各一钱)共为细末。吹入鼻孔。得嚏可治。无嚏不治。

一方加生半夏一钱共末吹之。

中风

乌梅擦牙方

治中风口噤不开。

乌梅四枚。焙干为末。擦于牙龈。涎出即开。

中风

转舌膏

治中风螈 。舌强不语。

连翘(一钱) 山栀 薄荷 淡竹叶 黄芩 桔梗(各五分) 甘草 石菖蒲 远志肉(各四分)气血舌可

中风

天麻丸

治风由湿热而生。热胜则痛。湿胜则重。此系养血清热。渗湿治风之法。(一方加六两)煨天麻 怀牛膝(酒焙) 川萆 元参(各六两) 杜仲(酒炒七两) 附子(泡一两) 羌活(十两) 当归(十两) 生地黄(十六两)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温酒送下。

中风

治风寒湿合而成痹。足不能行者。

用 草一味。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采叶。九蒸九晒。用酒蜜蒸晒。晒干为末蜜丸。

中风

二丹丸

治中风神志不安。怔忡健忘。

丹参 天冬 熟地黄(各一两五钱) 甘草(一两) 麦冬(去心) 茯苓(各一两) 远志(去心)

中风

地黄饮子

(河间)治四肢缓纵不收。语言不出。四肢不收曰风痱。口不能言曰风喑。系水胜。此方引火归水。水生木而风熄也。

熟地(八钱) 山萸肉(一钱) 石斛(三钱) 麦冬(去心二钱) 北五味(四分) 石菖蒲(四分)钱) 巴戟肉(二

中风

独活汤

(丹溪)治螈 昏愦。血虚风盛。心神不宁。

独活 羌活 防风 川芎(各一钱) 当归(三钱) 人参 姜半夏(各一钱) 细辛 石菖蒲(煎服。

中风

顺风匀气散

治 僻偏枯。口舌难言之症。

白术(二钱) 乌药(一钱) 煨天麻(一钱) 白芷 人参 苏叶 木瓜 青皮(炒各一钱)炙

中风

资寿解语汤

治中风。脾肾两虚。木旺风盛。牙关紧急。舌强难言。半身不遂等症。

羌活(一钱五分) 泡淡附子 防风 煨天麻(各一钱) 羚羊角(镑一钱) 枣仁(一钱)肉桂

中风

补偏愈风汤

(自制)治气血虚弱。内风沸腾。不拘左偏右偏。两手足俱废之症。总以气血兼血。血活。风自灭矣。

人参(三钱) 熟地黄(六钱) 茯苓(三钱) 生黄 (六钱) 炙黄 (三钱) 白术(二钱)赤钱半) 桂枝

中风

九味羌活汤

治中风初起挟寒。寒热往来欲痉者。

羌活 防风 苍术(各一钱) 细辛 白芷(各五分) 川芎 黄芩(酒炒各一钱半) 生地黄(

中风

人参败毒散

治中风挟暑。有汗恶风。

人参(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生甘草(八分) 枳壳 桔梗 柴胡 前胡 羌活 独活川

中风

羌活胜湿汤

治中风挟湿化肿。或风湿搔痒之症。

羌活 独活(各一钱) 川芎 甘草 防风(各八分) 蔓荆子(一钱) 本(五分)水煎。

中风

滋燥养荣汤

治风燥症。唇焦无汗干枯之症。

熟地(八钱) 生地 秦艽(各三钱) 黄芩(酒炒) 白芍(各一钱) 当归(三钱)防风甘草

中风

泻黄散

治风挟火。口疮胃热肌热之症。

生甘草(一钱) 防风(一钱) 栀子(三钱) 石膏(二钱) 藿香(二钱)加竹叶十片。青果二枚。或加银花(三钱) 生地(三钱)

疠风

疠风者。即八方之贼风也。山岚毒雾之气。万物皆受其害。不能长养万物。人在气交之中。

须辨醉仙再造其邪为在为乎救或空风邪营卫五死血眉充溢于经络之酒。忌毒戒怒

疠风

祛风丸

生黄 防风 杞子 枳壳 赤芍 甘草 生地黄 熟地黄 地骨皮(各等分)炼蜜为丸。每丸重一钱。每服一丸。开水化服。

疠风

四神丸

久服可愈。

当归 生地黄 元参 羌活(各等分)蜜丸如弹子大。每丸二钱。每服一丸。温酒冲服。

疠风

醉仙散

麻仁 牛蒡子 杞子 蔓荆子(各一两同炒) 白蒺藜 苦参 栝蒌根 防风(各五钱)上药八味。为末。每用药末一两五钱。加入轻粉二钱。拌匀。大人用药末一钱。午前空腹。

醉。

之后

疠风

再造散

广郁金(五钱) 生军(一两) 白丑(六钱半生半炒) 皂荚刺(一两)共为细末。

每服二钱。临卧时冷酒调下。以净桶伺候。泄出黑虫。系多年也。如不黑而赤。

是近年之虫。越三日又进一服。以虫尽为度。则根绝矣。后用养血疏风之剂。调养百日。

又中穴在腿弯上青筋处)

疠风

脉候

疠风之脉。 宜缓与和。 洪数为剧。 沉微则魔。 若遇牢革。 死也如何。 虽良医。 不必摩挲。 中风之脉。 亦看斯歌。

伤寒

(附类伤寒条辨)伤寒者冬月伤寒之症也。凡霜降以后。天气严凝。万物收藏。人在气交之中。寒肃之气。

乘故再传。故伤寒二日。邪在足阳明胃经也。故目痛鼻干。唇燥。漱水不欲咽。脉长。宜葛根汤以解肌达表则愈。如不愈。即传。故三日邪在足少阳胆经也。其目眩。口苦。耳聋。胸满痛。寒热往来。头汗而欲呕。脉弦。宜小柴胡汤和解之。不愈。又传。故四日邪在足太阴经也。腹满而痛。咽干。脉实者。宜大柴胡汤微利之。不愈。又传。故五日足少阴肾经受口燥咽痛。渴而下利清谷。脉沉而紧。宜小承气汤下之。如咽痛甚。宜甘桔汤以开提陷邪。又不愈。则又传矣。故六日足厥阴肝经受之。少腹满。烦躁。厥逆。消渴。舌卷囊脉伏或沉而带弦。宜大承气汤下之。六日传经尽。病当愈。不愈。必至再传。传至十二更不愈。势必又传而剧矣。若夫太阳伤风。与伤寒无异。惟恶风有汗与伤寒异耳。初起枝汤以补表虚。其变症与传经证治小异也。因风伤卫。寒伤营。故治伤风必以桂枝汤为其变症不出气分之病。宜疏达为稳。加减之药。以芩芍羌防桑叶钩藤之属可也。然仲景风寒为两症。但以有汗为表虚。无汗为表实。脉缓为风。脉紧为寒。恶风为风。恶寒为以此为辨。可见寒非风不作。风非寒不发。感之者有伤气伤营之不同耳。其脉缓自汗恶虚邪。以桂枝汤治之。如八九日不解。如疟状面热身痒。以不得小汗故也。宜桂麻各半如无汗恶寒脉浮紧者。宜大青龙汤主之。如干呕而咳烦躁者。不得安卧。宜小青龙汤主又仲景金匮要略。有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名曰柔痉。并不言麻黄桂枝之治法。大都脉不见紧。脉不见缓。故不立法也。又曰太阳证备。身体强 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可以知沉脉为痉病之别也其刚痉柔痉两条不言脉。故不言方耳。又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

两乃病一之乎少者之症剂。

类伤疫系阴皆方顺世而直中一症。虽未发明。于方论上 绎及之。胡为乎来哉。噫。仲景之绪。赖以不坠者。晋太学者。取其法而已矣。如此。则可与言医尔。

愚按近世时医。必按节气以治病。当春时之病曰春温。或指曰风温。夏病曰热病。或指为暑病情节之不邪特

伤寒

麻黄汤

治伤寒太阳经症。表实无汗。

麻黄(七分) 桂枝(六分) 杏仁(去皮尖二钱) 炙甘草(五分)

伤寒

桂枝汤

治太阳症。表虚有汗。兼治痉症脉迟者。

桂枝(一钱) 白芍(一钱) 炙甘草(五分)加姜三片。枣三枚煎。此方加栝蒌根二钱。名栝蒌桂枝汤。

伤寒

葛根汤

治阳明经症。亦治痉症无汗。口噤不得语。

葛根(一钱) 麻黄(五分去根节) 桂枝(八分) 白芍(一钱) 甘草(蜜炙五分)加姜三片。枣二枚。

伤寒

小柴胡汤

治少阳经症。

柴胡(二钱) 姜半夏(一钱半) 人参(一钱) 炙甘草(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加姜三片。枣二枚。

伤寒

大柴胡汤

治太阴经症。

柴胡(一钱五分) 大黄(四钱) 枳实(一钱) 黄芩(酒炒一钱五分) 姜半夏(一钱五分)白

伤寒

小承气汤

治少阴经症。

浓朴(一钱) 枳实(一钱) 大黄(三钱)水煎。加羌活(一钱)名三化汤。治大便风秘。

伤寒

甘桔汤

治少阴咽痛。

生甘草(一钱) 桔梗(二钱)可加竹叶两片。青果二枚。

伤寒

大承气汤

治厥阴经症。舌卷囊缩不下。必死者。

大黄(四钱) 枳实(二钱) 芒硝( 即元明粉二钱) 浓朴(一钱五分)用急流水煎。 亦治太阳痉症 齿口噤。卧不着席者。此亦不下必死之症。故可与之。

伤寒

桂麻各半汤

治太阳症。服桂枝汤不愈。面热身痒。不得小汗。如疟状者。

桂枝(八分) 白芍(一钱) 炙甘草(五分) 麻黄(去根节七分) 杏仁(去皮尖一钱)加姜三片。枣二枚。

伤寒

大青龙汤

治太阳症。无汗恶寒。脉浮紧。

桂枝(八分) 麻黄(去根节六分) 杏仁(去皮尖二钱) 炙甘草(七分) 生石膏(二钱)加枣二枚。姜三片。

伤寒

小青龙汤

治太阳变症。干呕而咳。烦躁不得卧。

干姜(八分) 桂枝(八分) 麻黄(六分) 白芍(一钱二分) 炙甘草(五分) 细辛(五分) 姜

伤寒

九味羌活汤

治两感症之缓症。

羌活(一钱) 防风(一钱) 细辛(五分) 苍术(一钱) 白芷(五分) 川芎(八分) 黄芩(一

伤寒

冲和灵宝饮

治阴阳两感。(不拘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等症)生甘草(一钱) 防风(一钱五分) 生地(四钱) 柴胡(一钱五分) 细辛(四分)白芷(八分)

伤寒

麻黄葛根汤

治两感表症多。里症少者。

麻黄(去根节六分) 葛根(一钱) 白芍(一钱) 淡豆豉(二钱)加葱白三茎煎。

伤寒

调胃承气汤

治两感表缓里急者。

元明粉(三钱) 大黄(五钱) 炙甘草(五分)水三杯煎。

伤寒

加味香苏饮

治太阳经症。无汗不得发。有汗不能止者。

紫苏(一钱) 陈皮(一钱) 制香附(一钱) 炙甘草(七分) 荆芥(一钱) 秦艽(一钱)蔓荆食腹满加山楂神曲(各二钱)○喘咳加桔梗(一钱)呕术藿香(各一钱)口渴加知母(一钱)石膏(二钱)其一凡冬月温邪。名曰冬温。其症脉虚身热。微有咳逆。 然汗出。宜补其表。以御其邪。

古邪受脉发症以由

伤寒

桂枝白虎汤

治冬温畏寒汗出。脉虚身热。微咳。

桂枝(七分) 石膏(三钱煨) 知母(一钱) 炙甘草(五分)加粳米一撮。或加黄芩白芍各一钱。竹叶十片。

伤寒

薄荷甘桔杏子汤

(自制)治冬温初起。咳嗽。微热。微汗。脉浮大者。

薄荷(一钱) 甘草(五分) 桔梗(一钱五分) 杏仁(去皮尖三钱)煎。

伤寒

黄连阿胶栀子汤

(自制)治温邪咯血鼻血。

黄连(八分) 阿胶(蛤粉炒一钱半) 焦栀子(三钱) 竹叶(二十片)

伤寒

疏斑汤

(自制)治温邪发斑。发疹。发 。神昏欲化内闭者。

桔梗(一钱) 生甘(八分) 银花(三钱) 连翘(一钱) 黄柏(八分) 青黛(五分) 省头草(一凡春温一症。其说有二。经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此言冬时因劳倦内伤。或因酒色伤由内黄芩不即风。

解。

伤寒

桂枝白虎汤

(见冬温条)

伤寒

黄芩白芍汤

治春温之总治。

黄芩(一钱五分酒炒) 酒炒白芍(一钱五分)清煎。如咳嗽加杏仁(光三钱) 川贝(一钱)桑叶(一钱)如气急痰多。加苏梗桔梗橘红(各一钱)如咯血。鼻血。发斑。发疹。发 。

神昏欲闭等情。

伤寒

黄芩桔梗汤

(自制)治春温初起。头胀身热。恶热。微汗。舌红脉大者。

黄芩(一钱炒) 桔梗(一钱) 白芍(八分) 川贝母 知母(炒各一钱) 薄荷(五分) 神曲(一凡温热之症。亦冬不藏精。至春不发。至立夏后。夏至前。感温热之气而病作者。名曰温虚。

是坚也

伤寒

芩芍解毒汤

(自制)治温热初起之症。

黄芩(酒炒二钱) 白芍(二钱) 川连(八分) 焦栀子(三钱) 炒川柏(一钱五分) 银花(三

伤寒

甘露饮

(自制)存阴清邪。以复胃中津液。

大生地(五钱) 鲜生地(六钱) 天冬 麦冬(去心各三钱) 鲜石斛(四钱) 黄芩(炒一钱)

伤寒

炙甘草汤

(即复脉汤)治邪去阴虚。自汗潮热。口微渴。

炙甘草(一钱) 阿胶(一钱五分) 麻仁(炒三钱) 桂枝(三分) 生地(五钱) 麦冬(去心三一凡夏月头痛发热。项强口渴。不恶寒。反恶热。此阴虚阳胜。感热邪而起。较之暑邪。

变主

伤寒

柴葛解肌汤

柴胡(一钱五分) 葛根 赤芍 黄芩 知母 贝母(各一钱) 炙甘草(八分) 生地(四钱)

伤寒

保阴汤

(自制)南沙参(三钱) 麦冬(去心三钱) 五味子(九粒) 桔梗(一钱) 苏梗(一钱五分) 黄芩(一加竹叶二十片。生姜一片。

一凡秋间寒暑互伤。头痛发热。口不大渴。恶寒无汗。舌白而滑。欲作痉症。此先受暑以伤因气指正

伤寒

清燥解肌汤

(自制)治类伤寒无汗者。

冬桑叶(一钱五分) 葛根(一钱) 麦冬(去心) 杏仁(光各三钱) 大麻仁(炒三钱) 石膏(

伤寒

清燥救肺汤

治类伤寒有汗者。

桑叶(三钱) 杏仁(光) 麦冬(去心各三钱) 石膏(二钱) 甘草(五分) 大麻仁(炒三钱)一凡痉症角弓反张。系木来克土。不论有汗无汗。以六一顺气汤下之。此治温病痉症。

形类栝蒌明症宜

伤寒

六一顺气汤

(吴氏加减)治瘟病发痉者。

僵蚕(酒炒三钱) 蝉蜕(十个) 制军(四钱) 元明粉(二钱) 柴胡(一钱五分)川连黄芩冲。

以上温症及类伤寒症。已具大略。以备参考。所有风温一症。与冬温同类。故不复赘。

又脚四逆厥阴

伤寒

四逆散

柴胡 赤芍 枳实 甘草(炒各等分)为末。开水调下。每服四钱。加酒少许。

伤寒

四逆汤

干姜(五钱) 泡淡附子(五钱) 炙甘草(二钱)水煎。冷服。如面赤格阳于上者。

加葱白以通阳。如脉伏不出者。加人参五味子以复脉。呕

伤寒

当归四逆汤

当归 桂枝 芍药 细辛(各一钱) 炙甘草 木通(各二钱)加大枣四枚煎。如内有久寒者。加生姜三片。泡淡。吴茱萸(八分)水煎温服。

一凡伤寒合病并病。必有两经之症象。或兼两经之形色脉候可见。宜两经之方药。如太阴太一凡阳明腑症。谵语。便秘。口燥唇裂。两目如火。循衣摸床。急下之以发 疹。余以腑阳

伤寒

凉膈散

元明粉(三钱) 大黄(五钱) 连翘(二钱) 焦栀子(三钱) 黄芩(一钱五分) 炙甘草(五分)梗。

治同。

一凡太阳腑症。膀胱之气不化。口渴。宜五苓散以化气治之。如热结膀胱。小腹胀痛如狂。

伤寒

五苓散

桂枝(八分) 猪苓(四钱) 茯苓(三钱) 白术(二钱) 泽泻(三钱)水煎。

伤寒

桃仁承气汤

桃仁(十粒) 元明粉(三钱) 大黄(四钱) 桂枝(八分) 炙甘草(五分)水煎。

或加泽兰二钱以行气分。

脉候伤寒之脉。缓大者昌。沉微小促。症反仓皇。洪紧滑数。初病则康。若遇日久。何敢云臧。温邪脉象。微涩者殃。弦紧则甚。非躁即狂。若云类症。

泻宜凉。阴脉见之。温通之方。症象一反。不必商

暑症

(附中暑 冒暑 伤暑 症 暑风 伏暑 暑厥)暑者。后夏至而起。因天气一动。而蒸淫热迫。地气一升。而秽浊上腾。人之患也。由口鼻其病若不能外卫。先有伏寒在内。一触暑邪。即晕眩昏迷。不省人事。指甲青。唇口青。肢冷如冰。自汗如珠。凝而不流。系内受伏寒。外应暑热。脉必双伏。法在不治。危在旦夕。急用通关散以吹入鼻中。得嚏则生。无嚏则死。即用大顺散为主。加附子以祛内寒。加川连以清心营。或用独参汤以先扶正气。然后用药为妥。缓则不救。○冒暑者。必奔走道路。吞饥受饿。气不充体。暑邪上冒。头目眩晕。心神慌乱。壮热气粗。脉必浮滑。急用黄连香薷饮。以温散之。或有腹泻者。以缩脾饮清之。凡世俗间动云痧气。妄加针刺。伤其营血。致血不荣筋。有昏痉转筋之变。而不可救药。宜加察之可也。○夫伤暑者。因受暑而伤。暑热伤气。

一受暑邪。不急调治。渐入营分。阳已外泄。阴气更被耗散。阴阳两虚。形若虚劳。内热外寒。脉必虚数。东垣清暑益气汤最妙。如胃中痞满者。去黄 甘草可也。○ 者。是重伤于暑也。金匮云。太阳中 。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

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齿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

数下之。则淋甚。以白虎加人参汤。最为妥恰。然后人鲜有增减。宜细玩之。○暑风者。是夏月伤风也。宜香葛汤治之。○又有伏暑之病。古所未着。并无发明。近时所云伏暑者。即叶天士先生为伏气之疾。从秋分以前。暑邪未消。至秋分以后。而患暑病。名为伏气。又云秋时晚发即俗名伏暑之病耳。其脉滞。其形怯。口舌粘腻。或微有寒。或单发热。热时脘痞气窒。渴闷烦 。每至午后。则病甚矣。入必三候外邪气方解。日减一日而始全愈。

润燥清气。最为妥洽。○又暑厥之病。

而升。阳气升腾。阴热内灼。自下而自制抑阳清暑汤治之。大忌发散峻表

暑症

自制清肺解暑汤

治暑外受而头胀发热。

桔梗(二钱) 藿香(二钱) 栝蒌皮(三钱) 滑石(三钱) 连翘(二钱)加鲜荷叶一角。○如脘闷加白豆蔻(一钱研冲)如烦渴加石膏(二钱) 焦山栀(三钱)如呕者加姜半夏(一钱) 川连(七分)如头汗多者。加竹叶二十片。如邪入营分。心神慌乱。呓语便秘至宝丹方见厥症苏合丸方见厥症通关散见中风症

暑症

大顺散

治中暑症。

甘草 砂仁 杏仁(去皮尖) 炒干姜(各二钱) 肉桂末(一钱)共研细末。每服二钱。开水冲服。或加泡淡附子川连(各一钱)和前药共为末。每服二钱。冲

暑症

黄连香薷饮

活人治暑热口渴心烦。

黄连 香薷 浓朴(各一钱) 扁豆(二钱)加竹茹(一团) 水煎服。

暑症

缩脾饮

清暑止渴。治呕止泻。

砂仁末(六分冲) 煨草果仁(一钱) 乌梅(一枚) 炙甘草(五分) 葛根(一钱)扁豆(三钱)

暑症

清暑益气汤

治暑邪伤气。

东洋参(一钱) 炙甘草(五分) 炙黄蓍(一钱) 当归(二钱) 去心麦冬(三钱)北五味(九(八分) 苍术 白术(

暑症

人参白虎汤

治 症。

东洋参(一钱五分) 石膏(三钱) 炒知母(一钱) 生甘草(五分)加陈粳米一撮。

暑症

香葛汤

治夏月伤风。

香薷 葛根 浓朴(各一钱) 扁豆(二钱)水煎。

暑症

藿薷汤

治暑月吐泻。

香薷(一钱) 藿香(一钱) 扁豆(三钱) 浓朴(一钱) 大腹皮(一钱五分) 紫苏(一钱) 桔梗(一钱) 枳壳(八分) 陈皮(八分) 茯苓(三钱) 白术(一钱) 半夏曲(一钱) 白芷(八

暑症

自制青蒿芩芍汤

治伏暑症之法。

青蒿(一钱) 白芍 黄芩(各钱半) 知母 贝母(各一钱) 生地(三钱) 杏仁(光三钱)

暑症

苍术白虎汤

治暑厥症。亦治中恶。

苍术(二钱) 石膏(三钱) 炒知母(一钱) 生甘草(五分)水煎服。或加滑石(三钱)桂枝(三分)治同。

暑症

自制抑阳清暑汤

治暑厥面赤口渴者。

石膏(三钱 ) 秦艽(二钱) 白芍(一钱) 赤小豆(一钱) 石决明(六钱生) 琥珀(八分)凡暑厥之症。其危已甚。如不及投剂。用苏合丸开水冲就灌下。或以苏合丸擦牙。使香气入无津脉候 暑者之脉。六部皆虚。伤其气分。右寸必虚。伤及血分。左寸必虚 若见浮数阳气不舒。两尺见洪。热深难除。右关之洪。停积何如。阴脉为吉。阳脉难祛。左关若弦。

非疟谁与。紧革牢促。生意有诸。此是死脉。命将安予。脉虚身热。载在古书。更察根气。

两尺当纾。纾为和缓。根蒂独居。脉象如

霍乱

霍乱者。挥霍发乱也。成氏曰。病有干霍乱。有湿霍乱。干霍乱死者多。湿霍乱死者少。

盖霍乱扰闷吐利作。

而后四肢必余治病数十载。于此症最为决定。靡不应手而瘥。此即成无己所云湿霍乱也。又有干霍乱一症。腹痛如绞。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口渴。肢冷如冰。唇青指甲青者。此木旺土败之候。

法在不治。余每选四逆汤与承气汤并授。使不吐者得吐。不泻者得泻。一吐一泻。病势自缓。更进黄连理中汤以和其中土。活者多而死者少也。如湿霍乱吐利并作。腹痛如绞。肢冷。

汗退场门渴。以自制黄连和中汤治之。凡伤寒吐利并作。邪在上者。以黄连泻心汤治之。邪在下者。黄连五苓散治之。邪在中焦者。以连附理中汤治之。然干霍乱与湿霍乱二症。虽口中大燥大渴。忌食生冷水果茶汤等物。沾唇则成不起之症也。何则。因中土已伤。更加生冷水饮。伤其真阳。遏其邪气。焉有生机者哉。此恳切之语。勿以为诬而忽之。

霍乱

理中汤

东洋参(一钱) 炮姜(八分) 炙甘草(五分) 白术(二钱土炒)水煎。○如加黄连姜汁炒一钱。名黄连理中汤。○加泡淡附子黄连(各一钱姜汁炒)名连附理

霍乱

黄连泻心汤

黄连(姜汁炒一钱) 姜半夏(一钱五分) 酒炒黄芩(一钱) 干姜(八分) 人参(一钱) 炙甘

霍乱

黄连五苓散

(自制)黄连(淡吴茱萸六分拌炒一钱) 猪苓(三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白术(二钱) 桂枝

霍乱

保和汤

(自制)治霍乱后调养脾胃。

神曲(三钱) 茯神(三钱) 北沙参(三钱) 白芍(一钱) 广皮(一钱) 山楂炭(三钱) 藿香

霍乱

自制四逆承气汤

治干霍乱症。

淡附片(二钱) 干姜(一钱) 炙甘草(五分) 浓朴(一钱五分) 麸炒枳实(二钱) 元明粉(十粒炒去汗)水煎服。

霍乱

黄连和中汤

(自制)治湿霍乱症。

黄连(一钱吴萸七分拌炒) 姜半夏(一钱五分) 茯神(三钱) 陈皮(一钱) 炙甘草(五分)姜(一钱)神泡淡附子(三钱)木瓜(二钱)(土炒二钱)水煎。冷透与服。徐随灌。以止为度。使胃气不通。须待其药性一得。

平之剂。先为一试。讵不虽快不能追风耳。试问何脉候 霍乱之脉脉宜阳。脉伏应知吐利殃。沉而兼涩胸少满。紧革弦牢厥势强。面危候。四逆汤须重用姜。细心拟药当温热。寒冷沾唇不必商。缓小则吉散。定主不祥。缓中有细。病势无妨。神气在尺。即可

湿症

湿者。不燥之谓也。其质重。其气浊。其体阴。其性下。有自上自下之殊。自上受者。

雾露病。

亦必阳或化肿胀。或化痰水。治以辛香和脾。温暖补土为主。其脉短涩者难治。缓大者易医。弦者木来乘土。滑者水来侮脾。总宜补土为主。如有邪以御邪之法佐之。自无误治之累矣。金匮云。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如熏黄也。湿外盛者。阳必内郁。湿盛故身疼。阳郁故发热。又云。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张。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

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又云。湿家下之。

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又有湿兼风者。金匮云。风湿相搏。一身尽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其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但风气去。湿气在。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又云。病者一身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又有湿温之病。头胀耳聋。重感湿邪。湿化火。鼻血出。或有呃忒。咽喉欲闭。系湿邪阻其上窍。名曰湿温。治以开肺解毒汤。惟湿症最多变幻。尚宜参考古书乃可。

湿症

麻黄加术汤

治寒湿在表。身体烦疼。当出微汗。

麻黄(去根节八分) 桂枝(七分) 炙甘草(五分) 杏仁(去皮尖三钱) 白术(二钱)水煎。

湿症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去根节八分) 杏仁(去皮尖三钱) 苡仁(四钱) 炙甘草(五分)水煎服。

忌风宜避。

湿症

开肺解毒汤

(自制)治湿温咽痛衄血等症。

桔梗 牛蒡子 黄芩(酒炒各一钱五分) 连翘 银花(各二钱) 赤小豆 生甘草(各一钱)

湿症

防己黄汤方

治风湿重疼。身重脉浮。汗出恶风。

防己(一钱五分) 炙甘草(五分) 白术(二钱) 黄 (二钱)加姜二片。枣二枚。

水三杯煎。 如喘者。加蜜炙麻黄(五分) 胃不和。本方加白芍(一钱)枝(二分蜜炙)下有沉寒。加细辛(四分)服后当坐褥上。令微汗出而瘥。

湿症

桂枝附子汤

治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渴不呕。脉虚涩者。

桂枝(一钱) 泡淡附子(二钱) 生姜(五分) 炙甘草(五分)加枣二枚。水煎温服。

湿症

白术附子汤

治风湿之病。大便坚。小便利者。

白术(二钱) 泡淡附子(二钱) 炙甘草(五分) 生姜(三片)

湿症

苓姜术桂汤

治湿伤阳气。脾虚失运。

茯苓(三钱) 干姜(一钱) 白术(二钱) 桂枝(五分)水煎。

湿症

温中利湿汤

(自制)治酒湿伤胃。阻膈欲成噎膈者。

桂枝 干姜 淡附子 白术 槟榔 葛花 白蔻仁(冲) 鸡内金 陈皮(各一钱)水煎服。○如大便坚燥。加酒蒸大黄(三钱)大麻仁(三钱)足肿。加木香(一钱)如酒湿成蛊者(五六钱)煎汤代汤剂而服。名肾气

湿症

自制肾气汤

熟地(八钱) 茯苓(四钱) 泽泻(四钱) 丹皮(三钱) 山萸肉(一钱) 怀山药(二钱) 淡附骷髅(二两即莱菔壳)煎汤代水。

湿症

二苓二术汤

(自制)治湿症之总方。加减之法在后。

白术(二钱) 苍术(一钱) 白茯苓(三钱) 赤茯苓(三钱) 陈皮(一钱) 天仙藤(二钱) 通水煎服。

如湿邪上受而为外湿者。加羌活独活防己(各一钱五分)如湿自下受而为内湿者。加木瓜淡附夏(一己生黄 (各二钱)三片。淡附片二脉候 湿邪之脉。必是沉迟。洪为阳水。涩乃病危。弦则木旺。细为阴衰。初病见洪。

微汗可推。久病见洪。其象非悲。阴见阳脉。治疗必佳。阴见阴脉。

燥症

燥气之症。有内伤外感之分。更有上下之殊。内伤之燥。必肾液内耗。精血早夺。治以滋肾胃后以通

燥症

玉女煎

治阴虚内燥。舌赤口渴。舌痛溺赤。

熟地(六钱) 麦冬(去心四钱) 知母(一钱) 怀牛膝(三钱) 生石膏(三钱)水煎。

燥症

清燥救肺汤

(方见伤寒)

燥症

复脉汤

不论病后病先。无邪热者宜之。

炙甘草(八分) 麻仁(二钱) 阿胶(一钱) 生地(五钱) 麦冬(去心三钱) 桂枝(五分) 东

燥症

三才汤

天冬(三钱) 生地(八钱) 东洋参(二钱)水煎。

燥症

生津饮

(自制)总治燥症。不拘内伤外感。上燥下燥诸症。加减之法。例于左。

生地黄 鲜生地 天冬 麦冬(去心各一两) 菊花 淡竹叶 霜桑叶 佩兰叶(各三钱) 生加青果五枚。水五大碗。煎至一大碗。去渣频频而饮。切勿大口而服。故曰饮子。如嗽咳者和匀而(苇脉候 燥火之脉。两寸必洪。洪而兼数。外火为怀。洪而如弱。虚阳之 。两尺小搏。

阴病之阶。有力则重。芤微乃差。表病之脉。宜浮为佳。有神者吉。

火症

火者。南方之气也。有内外虚实。阴阳表里之判。五脏为内。六腑为外。内伤之火属虚。

外之泻用惟

火症

加减六味地黄汤

(自酌)治五脏六腑。内伤外感。一切火症。宜随症加减。亦临症之要也。

生地(八钱) 丹皮(四钱) 茯苓(四钱) 泽泻(四钱) 怀山药(二钱) 山萸肉(八分)水煎。○如欲补水。加知母黄柏。○补金。加百合桔梗。○补肝木。加柴胡巨胜子。○补心。加石菖蒲远志肉。○脾虚者加白术。○如欲熄肾火。加知母川柏肉桂(各八分)○泄肺火。

加桑白皮知母羚羊角(镑各一钱)○泻心火。加川连(八分)泄肝火。加龙胆草桑叶各一钱。

○泻脾火。加黄芩(二钱炒)又如虚火。加龟板(六钱)如实火。加犀角羚羊之属。其余之火。

酌而用之可也。

火症

火齐汤

(即黄连解毒汤)治三焦实火。

黄连(一钱) 黄柏(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栀子(炒三钱)水煎。○本方加麻黄(五分去根节)淡豆豉(二钱)石膏(三钱)名三黄石膏汤。治伤寒温毒。○

火症

白虎汤

治肺胃之火。属实火者。

煨石膏(三钱) 知母(一钱) 生甘草(八分)加粳米(一撮) 水煎。○加人参(一钱)名人参白虎汤。○加桂枝(五分)名桂枝白虎汤。

火症

竹叶石膏汤

治肺胃虚火。

人参(二钱) 淡竹叶(二钱) 生石膏(二钱) 生甘草(一钱) 麦冬(去心三钱)姜半夏(一

火症

凉膈散

(方见伤寒症)

火症

甘露饮

治胃中湿火。

生地黄 熟地黄(各四钱) 天冬 麦冬(去心各三钱) 甘草(八分) 石斛(三钱)绵茵陈(角(镑一钱)○又加肉桂(四分)茯苓(三钱)名桂

火症

清胃散

治胃火牙痛。或胃中伏火。

升麻(七分) 黄连(一钱) 当归(三钱) 生地(六钱) 丹皮(三钱) 石膏(三钱)水煎。

火症

泻黄散

治胃热口疮。

甘草(一钱) 防风(一钱五分) 石膏(三钱) 栀子(三钱) 藿香(二钱)

火症

泻白散

治肺火。

桑白皮(二钱) 地骨皮(三钱) 知母(二钱炒) 甘草(一钱)加粳米一撮。○加人参茯苓黄芩。名加减泻白散。治肺火喘咳者。

火症

左金丸

治肝火吞酸。

川连(六分) 泡淡吴茱萸(五分)为末。水法为丸。

火症

导赤散

治心移热于小肠口糜淋痛。

车前子(三钱炒) 木通(一钱) 淡竹叶(二钱) 生甘草(八分) 生地(六钱)古方无车前子。

火症

龙胆泻肝汤

治肝经实火。

龙胆草(一钱五分) 焦栀子(三钱) 黄芩(一钱五分) 柴胡(一钱五分) 木通(一钱) 甘草水煎服。

火症

犀角地黄汤

治胃火血升吐血等症。

犀角(镑一钱) 生地(八分) 赤芍(一钱五分) 丹皮(三钱)水煎。○如挟肝火者。本方加柴胡黄芩(各一钱五分)○如阳毒发 。本方加紫草(一钱)竹叶

火症

羚羊角散

(自制)治肝火上升。衄血牙宣等症。

羚羊角(镑二钱) 杏仁(光三钱) 米仁(三钱) 川芎(一钱) 当归(三钱) 茯神(三钱) 枣钱) 竹叶(二十片)脉候 虚火之脉见于沉。数搏阳强久病侵。沉而有力阴光越。滋水潜阳急急斟。两寸之中形数疾。清心泄肺早宜寻。左关弦洪肝火盛。右关数大胃阳淫。宜泄宜清分表里。可汗可下察浮沉。实火脉沉为凶象。虚火脉浮病不禁。此中把握分明辨。指下凝神仔细箴。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时光不老:六一不散

    时光不老:六一不散

    “干杯!”同学们一齐干杯。随喝的不是酒,却胜似酒。在这个周末,我们放假后的第1天,我们在某个酒店聚在了一起,一个都没少。我们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六年时光过去了,我们散了……带着我们的梦想走向新的开始。十年后。“你走路不长眼啊?!”我初入职场说的第一句话。就这样我们以一句骂人的话重回小学时光,时光不老:六一不散……可……我们那些青葱岁月流逝了还会回来吗?我不是以前干干净净的女孩了,我的手上背负着太多人命……
  • 心理健康36计

    心理健康36计

    体味心理36计,让你拥有一颗轻松愉快的健康心灵。让你踏上重获心灵健康与生活幸福的途径;让你超越自我,从平凡之中领悟着人生的真味。过开心的日子,首先要有一份好心境。心境的好坏,在人不在天,在己而不在人。好的心境来自于人性的平和与淡泊。平和就是对人对事都要想开点,看点,不必斤斤计较生活中的一得一失,淡泊就是要超脱世俗的困扰、红尘的诱惑,有登高临飞宠辱皆忘的情怀。其实,保持一份好的心境并不是与世无争,也不是冷眼旁观,随波逐流,更不是封建士大夫式的悠游潇洒。拥有一份好心境,实在是一种大气魄。
  • 穿越后我成了咸鱼驭灵师

    穿越后我成了咸鱼驭灵师

    少女方宁意外获得玉灵戒指,却陷入一场场生死危机,剥开层层迷雾,终于窥见一丝天机。那是她前世的孽缘还是今生的宿命?关于身世的团团迷雾即将揭开,谁又会是她的仇人呢?
  • 神仙有本难念经

    神仙有本难念经

    上古神君凤九羽,劫麒麟小帝君杀龙族太子,又因其死惹的三族混战山河破碎,生灵十不存一,诸多上古神兽消亡,终结了上古时代。重生之后的凤九羽笑笑:这锅,我不背。
  • 傲总裁娇甜心

    傲总裁娇甜心

    一个是人们口中,生来的王者,一个是傻乎乎的萝莉,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注定了两人的相遇。“早知今日我会如此爱你,当初定当一见钟情”-明星辰“如果爱你是人们口中的负担,那么我愿意一辈子背着你,不怨艰险”-零木
  • 九霄玄尊

    九霄玄尊

    九霄大陆之上无数武修针锋,少年出自楚宗,从此铁血修炼,踏天骄,成就武道巅峰一途
  • 我想和你白头偕老

    我想和你白头偕老

    题记: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手心忽然长出纠缠的曲线;懂事之前,长大以后,长不过一天,那一年让一生改变!青葱年华,懵懂岁月!她在最美的年华遇见他,爱上他,和他谱写一段青葱年华的爱恋乐章,然而因为他的失误使她远走他国,却不知那一年的机场监控室,他看着她消失在检票口的身影,从此封闭心门。再次重逢,是解开心结,重谱当年乐章,还是依旧误会重重,擦身错过。他说,不管如何我都不会再放开她的手,不会再错过一次。秦歌:少年时代,她让我知道了爱,而如今,为了她,我亦可以学会如何真正去爱。
  • 王妃娘娘有点狂

    王妃娘娘有点狂

    京城第一美人儿要嫁给第一傻子!全城的达官贵人平民百姓都在打赌这美人儿安千浔会待这傻子如何、两人会在一起多久。谁知……“王妃娘娘,有人说王爷是傻子!”“打!”“王妃娘娘,有人说王爷配不上您!”“打!”婚后,安千浔将傻子萧陌辰宠上天!【是的,这是一篇女宠男的文不甜不要钱!(?>?<?)】
  • 学校体操运动的组织编排(下)(学校体育运动会组织管理实用方法)

    学校体操运动的组织编排(下)(学校体育运动会组织管理实用方法)

    本书是学校体育运动会组织管理实用方法系列之一,为了加强学校体育运动会的管理,我们特地编辑了这套“学校体育运动会组织管理实用方法”丛书,包括学校体育运动会各个单项的组织与编排知识等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