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227900000012

第12章 仙境——玄境——玄学与游仙诗

玄学影响文学创作的又一方面,是游仙诗。游仙诗,应当是神仙思想发展的产物,神仙思想后来发展成道教。道教形成后又进一步影响着游仙诗。唐代游仙诗兴盛就和道教的兴盛有密切的关系。但在魏晋时期,一些游仙诗既讲求仙访道,也讲玄思玄理,这显然受着当时玄风的浓烈影响。

讨论玄学与游仙诗,首先涉及到一个玄学与道教的关系问题。

玄学是哲学,游仙诗所表现的神仙道教思想是宗教。二者之所以能在游仙诗中融为一体,主要因为魏晋时期玄学和道教有很多相通相联系之处。

玄学和道教有的命题是共同的,对这些命题的一些看法也是相通的。比如,养生问题。养生无疑是道教的一个核心问题,而这也正是玄学清谈的一个重要问题。《世说新语·文学》二十一:

“王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然宛转关生,无所不入。”讨论养生问题最著名的,当然是嵇康的《养生论》、《答难养生论》和向秀的《难养生论》。

在养生问题上,玄学人物的一些看法和道教不大一样。向秀在养生问题上主张任情顺欲,无须节制。他反对目不敢视五色,口不敢尝五味,以为这只能使人性气困于防闲,情志郁而不通,以为这不可能养生以和,这和道教的慎动、知戒、守中知节以养生是很不一样的。玄学养生,侧重于精神、心理的调养,而道教更多的讲生理的调养,这也是不大一样的。但是,玄学和道教在养生问题上有些看法也是相通的。玄学人物如嵇康也重生理的调济以养生,也讲节欲。他说:“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身,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呼吸吐纳,服食养身”是生理上的调节问题。嵇康也讲食气,以为“所食之气,蒸性染食,莫不相应”,如“豆使人重,榆使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薰辛害目,豚鱼不养”,“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他以为“上药养命,中药养性”(《养生论》)。这都与道教相通。他说:“若流泉甘醴,琼蕊玉英,金丹石菌,紫芝黄精,皆众灵含英,独发奇生”(《答难养生论》)。这里说的都是道教的神仙方药。这些方药,后来葛洪《抱朴子》有更专门更全面的论述。嵇康主张形神共养,以为精神的调养会影响生理的功能,说:“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养生论》)。道教养生事实上也讲形神共养。《太平经》就说:“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为治,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令人寿治平法》)后来《抱朴子》讲养生,也重心理的调节,说:“人能淡默恬愉,不染不移,养其心以无欲,颐其情以粹素,扫涤诱慕,收之以正,除难求之思,遗害真之累,薄喜怒之邪,灭爱恶之端,则不请福而福来,不禳祸而祸去矣。”

一些玄学名士同时信奉道教。或者说,一些信奉道教的人物同时是玄学名士。王羲之是个典型。《晋书·王羲之传》说:“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王羲之自己“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他为山阴道士写经换鹅,可能也与他信奉道教有关。其子王凝之更信五斗米道“弥笃”(《晋书·王羲之传》)。王徽之也修道教(《真诰》

卷二十《真胄世谱》,转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而王氏父子均为玄学名士。王羲之《兰亭集序》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看似否定庄子齐同万物,其实乃表现对人生的深深的眷恋。他的《兰亭诗》说:“陶化非吾因,去来非吾制。宗统竟安在,即顺理自泰”,“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仍是老庄因任自然的思想情趣。王羲之的《与谢万书》说:“比当与安石东游山海,并行田视地利,颐养闲暇,衣食之余,欲与亲知时共欢宴,虽不能兴言高咏,衔杯引满,语田里所行,故以为抚掌之资,其为得意,可胜言邪!”正是当时玄学人物优游闲适的生活情趣。其子王凝之、王徽之亦然。王凝之《兰亭诗》:“庄浪濠津,巢步颖湄,冥心真寄,千载同归”,王徽之《兰亭诗》说:“先师有冥藏,安用羁世罗。未若保冲真,齐契箕山阿”,表现的都是老庄玄学的思想情趣。还有郗情、许询, 《晋书·郗鉴传》附《情传》说他们与王羲之俱“希心绝谷,修黄老之术”,而许询是著名的玄言诗人,郗也是深退的高士。殷仲堪也是例子,《晋书》本传说他“少奉天师道,又精心事神”,治父病,他曾“衣不解带,躬学医术”,已能为病者诊脉分药。他学医术,直接的目的是为父治病,而这可能是他信奉道教的诱因之一。在当时,医术也是道教方术之一。因为他除一般医术之外,也熟悉天师道的以符水咒说为人治病的方术。

《三洞珠囊》卷一《救导品》引《道学传》第十六卷说他“家有疾病,躬为章符,往往有应”(转据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而他同时又“能清言”,“每云三日不读道德论,便觉舌本问强”(《晋书》本传)。他读《道德论》,可能从道教角度读,也可能从玄学角度读,因为《晋书》本传说他“谈理与韩康伯齐名”,而韩康伯与王弼共同注《易》,是谈玄学之理。

道教思想家也改造老庄玄学理论,用来论证道教神仙思想。

典型的是葛洪《抱朴子》。葛洪接过道家本体论的一些概念,《道意》篇说:“道者涵乾括坤,其本无名。论其无,则影响犹为有焉;论其有,则万物尚为无焉。”又说:“以言乎迩,则周流秋毫而有余焉;以言乎远,则弥纶太虚而不足焉。为声之声,为响之响,为形之形,为影之影,方者得之而静,员者得之而动,降者得之而俯,升者得之以仰。”《明本》篇也说:“凡言道者,上自二仪,下逮万物,莫不由之。”他又论玄,《畅玄》篇指出:“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眇昧乎其深也,故称微焉。绵邈乎其远也,故称妙焉。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光乎日月,迅乎电驰。或倏烁而景逝,或飘泮而星流,或混漾于渊澄,或雾霏而云浮。”他的目的,是把道教神仙思想提到一个高深的层次,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神仙方术的神秘莫测。

魏晋时期,玄学与道教有如此密切的关系,这是玄学影响游仙诗的一个重要原因。

源于屈原《远游》的游仙诗,在汉代,不论是浪漫中表现写实精神,还是包含颂圣心理,都是比较纯粹的写访仙求药,希冀延年益寿。到曹植,开始有“淡泊无为自然”之类表现道家思想的句子。而玄学影响游仙诗,主要在正始之后的魏晋时期。这一时期的游仙诗,可以说是道教与玄学思想融合的结晶。它表现道教神仙思想,又表现玄学的内容、玄学的思想或玄学下士人的心态。

正始时期嵇、阮的游仙诗就表现了这一特点。嵇康《四言诗》:“羽化华岳,超游清霄。云盖习习,六龙飘飘。左配椒桂,右缀兰苕。凌阳赞路,王子奉轺。婉娈名山,真人是要。齐物养生,与道逍遥。”游仙而归旨于养生,养生既是道教的命题,也是玄学的命题。他又说“齐物”,说“与道逍遥”,他的求仙,思想基础较之汉代是复杂多了。不仅求仙长寿,更求在仙境中逍遥自在,而这正是玄学思潮下士人理想的生活境界。还有齐同万物的思想。

嵇康《答二郭诗三首》其二:“昔蒙父兄祚,少得离负荷。

因疏遂成懒,寝迹北山阿。但愿养性命,终己靡有他。良辰不我期,当年值纷华。坎凛趣世教,常恐婴网罗。羲农邈以远,拊膺独咨嗟。朔戒贵尚容,渔父好扬波。虽逸亦已难,非余心所嘉。

岂若翔区外,餐琼漱朝霞。遗物弃鄙累,逍遥游太和。结友集灵岳,弹琴登清歌。有能从我者,古人何足多。”这不纯是游仙诗,但表现了向往神仙的思想。这种游仙思想,也不纯是求仙长寿,它仍为养生,所谓“但愿养性命”。而这养生是与避祸联系在一起,因此不纯是生理上养生的问题,而是讲处世哲学上的“养生”。这正是玄学讨论的问题。他还讲逍遥,这种逍遥生活,还有具体描述:“结友集灵岳,弹琴登清歌”,表现的实际还是玄学情趣。

嵇康的《游仙诗》说:“遥望山上松,隆谷郁青葱。自遇一何高,独立迥无双。愿想游其下,硬路绝不通。王乔弃我去,乘云驾六龙。飘飘戏玄圃,黄老路相逢。授我自然道,旷若发童蒙。采药钟山隅,服食改姿容。蝉蜕弃秽累,结友家板桐。临觞奏九韶,雅歌何邕邕。长与俗人别,谁能睹其踪。”王乔举我于玄圃仙境,传授的是什么呢?是自然之道。这自然之道,可以是道教的,但更近于玄学。他是用自己的玄学自然思想设想仙人王乔。他也讲采药服食,但服食不仅是为长生,更为“蝉蜕弃秽累”,就是说,为摆脱世俗的种种系累。他写结友临觞,雅歌邕邕的仙境生活,也是“长与俗人别”。他是把仙境看作与世俗对立,游仙是为超尘脱俗。这仍不过是他清峻傲俗玄学生活理想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

嵇康的《五言诗三首》其三:“俗人不可亲,松乔是可邻。

何为秽浊间,动摇增垢尘。慷慨之远游,整驾俟良辰。轻举翔区外,濯翼扶桑津。徘徊戏灵岳,弹琴咏泰真。沧水澡五脏,变化忽若神。恒娥进妙药,毛羽翕光新。一纵发开阳,俯视当路人。

哀哉世间人,何足久托身。”为什么游仙?劈头就说“俗人不可亲”,说“何为秽浊间,动摇增垢尘”,仍然是傲俗,是要在仙境中保持自己的高洁情操。他实际是要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玄学人格。

阮籍的游仙诗也有这种倾向。《咏怀诗》其三十五:“世务何缤纷,人道苦不遑。壮年以时逝,朝露待太阳。愿揽羲和辔,白日不移光。天阶路殊绝,云汉邈无梁。濯发呖谷滨,远游昆岳傍。登彼列仙蛆,采此秋兰芳。时路乌足争,太极可翱翔。”为什么求仙?有求长生的因素,因为壮年转瞬即逝,如同太阳下的朝露,而游于天界仙境,即可揽羲和之辔,使白日不移,时光暂停。但更有厌弃世俗的因素,因为看到世务缤纷,人道不遑,不愿与时路相争,因此要远离尘俗,翱翔于太极仙境。

《咏怀诗》其四十一:“天网弥四野,六翮掩不舒。随波纷纶客,泛泛若浮凫。生命无期度,朝夕有不虞。列仙停修龄,养志在冲虚。飘飘云日间,邈与世路殊。荣名非己宝,声色焉足娱。

采药无旋返,神仙志不符。逼此良可惑,令我久踌躇。”游仙旨在脱俗避祸,这意思说得更清楚。他是处处感到如鸟入网罗,六翮不舒,而纷纶随波之客,则若浮凫泛泛。他担心有旦夕之祸,因此希望在仙境冲虚之境中养志怡情。他愿意舍弃人世的荣名。

但神仙毕竟是虚幻的境界,采药求长生,几人得成,神仙之志,实难如愿,因此又让他踌躇、困惑。

《咏怀诗》其七十八:“昔有神仙士,乃处射山阿。乘云御飞龙,嘘喻叽琼华。可闻不可见,慷慨叹咨嗟。自伤非俦类,愁苦来相加。下学而上达,忽忽将如何。”《咏怀诗》其八十:“出门望佳人,佳人岂在兹。三山招松乔,万世谁与期?存亡有长短,慷慨将焉知?忽忽朝日陨,行行将何之。不见季秋草,摧折在今时。”二诗都写游仙,而都是写佳人难遇,仙境难期。这可以看做是对神仙的怀疑。但主要的原因似还在于,他游仙的宗旨,在寻求避世脱俗之地,而仙境毕竟是虚幻不存在的,可以作为一种寄托,却不能实实在在地避祸脱俗。他说自伤非俦类,慷慨将焉知,困惑踌躇,根源在于他是用他的玄学人生观来看待游仙。他再不满足于可闻不可见的虚幻之境,而希望寻求现实的超俗的避祸全生的途径。

《咏怀诗》其八十一:“昔有神仙者,羡门及松乔。喻习九阳间,升遐叽云霄。人生乐长久,百年自言辽。白日陨隅谷,一夕不再朝。岂若遗世物,登明遂飘飘。”因为旨在以仙境脱俗避世,因此这里又信神仙。求人生长久,而实际上人生如白日陨落,夕不再朝,因此世俗须遣,松乔可羡。求登明升仙也好,说神仙志不符也好,都是把仙境与世俗对立,都是基于他对现实的玄学认识。

嵇康、阮籍还有一些较为纯粹的游仙诗。如嵇康《代秋胡歌诗》其六:“思与王乔,乘云游八极。思与王乔,乘云游八极。

凌厉五岳,忽行万亿。授我神药,自生羽翼。呼吸太和,练形易

郭璞的《游仙诗》,有的可以看出有着玄学的直接影响。如其八云:“呖谷吐灵曜,扶桑森千丈。朱霞升东山,朝日何晃朗。

回风流曲襦,幽室发逸响。悠然心永怀,眇尔自遐想。仰思举云翼,延首矫玉掌。啸傲遗世罗,纵情在独往。明道虽若昧,其中有妙象。希贤宜励德,羡鱼当结网。”《老子》四十一章日“明道若昧”,二十一章日“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郭璞诗中“明道虽若昧,其中有妙象”畅发的正是这一玄思。他在呖谷吐曜、朱霞东升的仙境中,悠然永怀,眇尔遐想的,是遗世独立、纵情独往之思,体味到的是老庄玄妙之道。道教仙的境界和老庄玄学道的境界,在他看来是一体的。

郭璞更多的或者是较为纯粹的游仙诗,或者是以游仙为咏怀之作。在这些诗里,确实没有明显的玄学影响的痕迹。但是只要细加体味,可以发现这些诗有一种遗世傲俗的情思。这种情思的深处,实际上是玄学人生态度。前引《游仙诗》其八“啸傲遗世罗,纵情在独往”一句,就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其他诗更是这样。

《游仙诗》其一云:“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灵骆可潜盘,安事登云梯。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

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山林隐遁就是他的仙境,而山林隐遁与京华富豪相对,蓬莱之境和朱门繁荣相对,仙境中不是别人,而是漆园傲吏、莱氏逸妻,他游仙,是要高蹈于风尘之外。

其三:“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绿萝结高林,蒙笼盖一山。中有冥寂士,静啸抚清弦。放情凌霄外,嚼蕊挹飞泉。赤松临上游,驾鸿乘紫烟。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写高林中的冥寂之士,写乘烟驾鸿的赤松子,写浮丘洪崖,而突然要“借问蜉蝣辈”,和《庄子·逍遥游》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同样语气,是把仙境仙人和尘世俗辈对立,是一种傲世弃俗的情思。

带着傲世独立的情思,加上坎凛咏怀,郭璞的《游仙诗》不再像汉代游仙诗那样把仙境写得满目华丽。郭璞笔下的仙境,意象更为宏壮,笔调更为峻拔,有气势。写山,是“青豁千余仞”(其二);写海上蓬莱,是“吞舟涌海底,高浪驾蓬莱”;写神仙,是“神仙排云出”(其六);写扶桑,是“扶桑森千丈”(其八);

他游于仙境,是“登仙抚龙驷,迅驾乘奔雷”(其九)。

他常常是在仙境中俯视人寰,把世俗人间的一切看得那么渺小。《游仙诗》其九写道:“东海犹蹄涔,昆仑蝼蚁堆。”《艺文类聚》卷七十八引他的《游仙诗》有句:“四渎流如泪,五岳罗若垤。”这样写,也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他的一种高蹈世外、傲视世俗的眼光。

傲俗厌俗的深处,我以为正是玄学人生态度。

郭璞并不是玄学名士。《晋书》本传说他妙于阴阳算历,得客居河东的郭公《青囊中书》九卷,于是精通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他的一生行止,与道教显然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他是道教方士式的人物。

他写大量游仙诗,可能与他的这种行止身份有关。

但是,玄学在他的思想性格中也留下了很深的印迹。能说明这一点的,是他的《客傲》。《晋书》本传说:“璞既好卜筮,缙绅多笑之,又自以才高位卑,乃著《客傲》。”文中客问之后,郭生粲然而笑答,说:“鹪鹩不可与论云翼,井蛙不可与量海鳌。”这已是庄子式傲俗的口气。他还说了下面这一段话:“故不恢心而形遗,不外累而智丧,无岩穴而冥寂,无江湖而放浪。玄悟不以应机,洞鉴不以昭旷。不物物我我,不是是非非。忘意非我意,意得非我怀。寄群籁乎无象,域万殊于一归。不寿殇子,不天彭涓。不壮秋豪,不小太山。蚊泪与天地齐流,蜉蝣与大椿齿年。”他不是避世隐居者,他取不避物而处的处世态度,因此是无岩穴而冥寂,无江湖而放浪。这正是《庄子·刻意》讲的“无江海而闲”的思想。所谓“不物物我我,不是是非非”,就是庄子“等是非”、“忘物我”的思想;所谓“域万殊于一归”云云,正是庄子“万物齐一”思想。他是以这种思想为依归,他的傲世弃俗正是建立在这样一种思想基础之上的。在受玄学影响的人物中,他不是任情放纵的一类,不是厌弃仕途的一类,也不是以人世人俗为超脱的一类。他是才高位卑,傲视世俗。我们在分析玄学人物品格时,没有分析郭璞,是因为他的性格不具有普遍性。

他显得特殊一些。但他的人生中,确实有着玄学的深刻影响,而这种影响,确实影响了他的游仙诗。他的游仙诗,那种难以抑制的傲俗的情思,其根底深处,仍是玄学的东西。

嵇、阮、郭之外,魏晋时期还有一些游仙诗,这些游仙诗,不少也可看出玄学影响的痕迹。

西晋游仙诗不多。这可能与西晋崇实的文学思想有关。崇实,追求写实尽意,限制了人们的空灵想像,而游仙对仙境的描述,恰恰只有借助想像。世俗的欲求更限制了人们飘渺的仙思。

西晋游仙诗中,有纯粹的游仙描写,如成公绥《仙诗》“盛年无几时”,邹湛《游仙诗》“潜颖隐九泉”,何劭《游仙诗》“青青陵上松”,张协“峥嵘玄圃深”。也有游仙诗夹杂着玄思,如张华《游仙诗四首》其一:“云霓垂藻旒,羽社扬轻裾。飘登清云间,论道神皇庐。箫史登风音,王后吹鸣竽。守精味玄妙,逍遥无为墟。”在箫史风音,王后鸣竽的仙境中,他体味到的是玄妙之道。

求长生的神仙境界,就是玄学无为逍遥的境界。仙境就是玄境。

东晋有较多的游仙诗创作。郭璞是东晋游仙诗的代表作家。

郭璞之外,庾阐、王彪之、湛方生、葛洪、杨羲等,都有这一题材的作品。王彪之有“远游绝尘雾”,湛方生有《庐山神仙诗》,庾阐《游仙诗十首》中的大部分这类作品,都纯为游仙。但庾阐的“遥望至人玄堂,心与罔象俱忘”,葛洪《法婴玄灵之曲二首》

中的“妙畅自然乐,为此玄云歌”,讲至人,讲心与罔象俱忘,讲妙畅自然,显然流露着玄思理悟。

东晋诗人中值得着重讨论的是杨羲。

杨羲(330—386年)是一位道士,也是道教学者。他是道教茅山派的第二代玄师。由南朝陶弘景编录的这一派的要义纂集《真诰》,据称就由杨羲记录。《真诰》专言神仙口授,真人诰谕,而其中有诗歌文体。这部分内容,实可以看做一类较为特殊的游仙诗。这类诗中,有些纯为真诀诰谕,有些则在真诀诰谕中带着玄思理悟。如《云林与众真吟诗十首》其二:“乘飚溯九天,息驾三秀岭。有待徘徊盼,无待故当净。沧浪奚足劳,孰若越玄井。”“有待”、“无待”,是庄子提出的概念。《庄子·逍遥游》

说,不论鲲化为鹏,海运徙于南溟,还是斥鹦腾跃于蓬蒿之间,不论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宋荣之,还是御风而行的列子,都“犹有所待者”,“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杨羲所录歌,英王夫人歌说“我为有待来”,这首紫微夫人答英王夫人歌则说,求仙学道,不能有待,有待则徘徊顾盼,只有无待,才能心地纯净,入于道境。他是用老庄玄理说明道教真诰。

其七:“驾歙发西华,无待有待间。或眄五岳峰,或濯天河津。释轮寻虚舟,所在皆缠绵。芥子忽万顷,中有须弥山。大小固无殊,远近同一缘。彼作有待来,我作无待亲。”其八:“无待太无中,有待太有际。大小同一波,远近齐一会。鸣弦玄霄颠,吟啸运八气。奚不酣灵液,眄目娱九裔。有无得玄运,二待亦相盖。”前一首是九华安妃歌,后一首是南岳真人歌。又是有待无待之论。《诗纪》引《真诰翼真检》说此十首诗云:“凡所兴有待无待诸诗及辞喻讽旨,皆是云林应降,嫔仙侯事义。”可见,“有待”、“无待”是这十首诗共有的吟讽之题,而对同一“有待”、“无待”,各吟诗看法不一。这两首诗的看法则是,“大小固无殊,远近同一缘”,“大小同一波,远近齐一会”。就是说,万物齐一,无有殊异。照这一观点,则“有待”、“无待”也无不同无不可。

故日:“彼作有待来,我作无待亲。”命题和对这一命题的解释,都是老庄玄学。

其九:“偃息东华静,扬耕运八方。俯眄丘垤间,莫觉五岳崇。灵阜齐渊泉,大小忽相从。长短无少多,大椿须臾终。奚不委天命,纵神任空洞。”这是诸青童君歌。五岳而与丘垤等崇,渊泉而与灵阜齐一,大与小、长与短,均无差别。《庄子·逍遥游》里说的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在作者看来,也是须臾而终。因此一切委随天命,纵神任虚,由万物齐一走向因任自然,从头至尾是表现玄思理悟。

再看杨羲所录的另一首,《七月二十六日夕紫微夫人喻作令与许长史》:“高兴希林虚,遐游无员方。萧条象数外,有无自冥同。直蜜德韵和,飘飘步太空。盘桓任波浪,振铃散风中。内映七道观,可以得兼忘。何必反覆酬,待此世文通。玄心自冥悟,默耳必高踪。”无圆无方,有无冥同,一切俱忘,玄心冥悟。人此心境,则可遐游高蹈,飘飘太虚,这是道教仙人太虚的境界,其实更是玄思的境界。

魏晋以后,唐代游仙诗有过兴盛的时期。南北朝情况则不同。南北朝也时有游仙诗作。现存如齐之陆慧晓有“旌翻玉华晦”,袁彖有“羽客宴瑶宫”,梁武帝萧衍有“水华究灵奥”,沈约有《和竞陵王游仙诗二首》,北魏高允有《王子乔》,北齐颜之推有“红颜恃容色”,北周庾信有《奉和赵王游仙诗》及《仙山诗二首》,陈之张正见有《神仙篇》,隋之卢思道也有《升天篇》、《神仙篇》。但总体来说,游仙诗创作寥若晨星。魏晋时期如郭璞有游仙诗十九首,庾阐有十首,嵇、阮都有不少游仙诗作。南北朝时有这样多游仙诗作的作家则未见。而且,南北朝的游仙诗,极少看到玄学影响的痕迹。

形成这种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

可能有文学本身发展和士人对道教态度变化的原因。游仙诗在建安时期兴起,尔后在正始、东晋发展,适应了人的自觉、文学自觉的思潮,建安、正始、东晋文人都把游仙诗作为表现自我的一种形式。不论是否相信神仙,都热衷于想像中的神仙世界,在想像中的仙境中,或表现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或企求超尘脱俗。到南北朝,一些士人则热衷于实际的求仙,而非仅仅想像的求仙长生。以想像描写仙境、向往仙境让位于现实的求仙求道行为。陆修静、陶弘景等道教学者不用说,其他一些信道者,道士方士,宋、齐时如杜京产及其子杜栖、孔稚畦之父孔灵产、孔熙先等等,都或服食修道,立馆修道,长期居道馆或隐居山林修道的道士则更多。他们不满足于诗歌中的仙境,而企求实际的人道成仙。他们信道,但不热衷于游仙诗的创作。

也可能有道教自身发展的原因。道教初创时,曾借用道家理论论证神仙思想。葛洪《抱朴子》就是。南北朝时期,这样的理论论证还有,特别是与僧人辨佛道是非。但是,人们主要的精力似在建立道教具体的仪规戒律,特别是那些影响大的道教学者。

寇谦之改造天师道,以礼度为首,整顿组织,加强科律,增订戒律和斋仪。陆修静改造天师道,也是重在整顿组织系统,整顿名籍,健全道官按级晋升制度。陆修静用毕生大部分精力致力于斋仪的制订,使道教斋仪基本完备,并身体力行,主持斋醮活动。

道教官观制度这时初步建立。道教走向成熟,而成熟的标志之一,是制度化,仪规更严密。这种状况,也使人们更多具体的求仙求道行为,而更少虚幻的向往。

玄学思潮已成为过去,社会思潮变了。玄学从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上,对文学创作的影响长久存在,但士人可能因此不习惯在游仙诗中表现玄思理悟。他们或者很少写想像中的仙境,或者只单纯写游仙,玄思理悟可能因此脱离了游仙诗。

至于唐代,游仙诗兴盛,与唐代最高统治者重道教,道教盛行有关,也与唐人,特别是盛唐人表现盛唐气象有关。昂扬壮大,风发向上,浪漫想像,在游仙诗中找到了最适合表现这种时代精神的形式。李白诗就是典型的例子。这时游仙诗的思想基础在此,其盛行是必然的,新的社会思潮也取代了玄学对它的影响。

同类推荐
  • 鲁迅著作分类全编:我还不能“带住”

    鲁迅著作分类全编:我还不能“带住”

    本书是《鲁迅著作分类全编》其中的一卷。《鲁迅著作分类全编》共十五卷,收录了目前为止全部鲁迅小说、散文、诗歌、杂文、书信、日记、古籍序跋、译文序跋、科学论著、小说史略专著及经过论证的鲁迅佚文。《我还不能“带住”》围绕20世纪以来思想文化的运动和思潮的演变,探讨民族特性与个体体验对鲁迅思想形成的影响,详细探讨鲁迅这一民族精神象征在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中的意义与价值。
  • 学生热捧的当代名家散文:不期而遇的诗意

    学生热捧的当代名家散文:不期而遇的诗意

    本书作者的文字朴实无华人,颇有新意,形象地为读者展现了中国侨乡的文化遗产,真实记录旅美华人的生存状态,巧妙地规避掉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文化的碰撞处,出奇制胜,开创了散文写作的新天地。这是他多年散文的合集。
  •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托尔斯泰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托尔斯泰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系列丛书包括:韩愈、司汤达、歌德、显克微支、陀思妥耶夫斯基、德莱塞、王安石、梁启超、屈原、狄更斯、萧红、泰戈尔、孔子、哈代、朱自清、茨威格、林徽因、李白、莎士比亚、李商隐、白居易、徐志摩、郁达夫、托尔斯泰、高尔基、萧伯纳等大师的名篇名句赏读。
  • 吉尔·德·莱斯案:蓝胡子事件

    吉尔·德·莱斯案:蓝胡子事件

    本书为法国著名作家、思想家乔治·巴塔耶的经典学术专著。作者撷取十五世纪法兰西元帅吉尔·德·莱斯弑童血案,钩沉索隐、爬梳剔抉、追根溯源,从时代背景、家庭环境、性格因素、风云变化等角度综合分析,深刻揭露了造成吉尔·德·莱斯悲剧的诸多原因,也为读者勾勒出了血案复杂的历史真相。乔治·巴塔耶以详实的史料尽量客观地还原了当年教廷对吉尔·德·莱斯的审判,以现代的方式剖析恶的根源——不加抑制的兽性。在西方文化中,兽性因体现人性原初与自然的一面,也有其“神圣性”,与宗教信仰的神圣性形成两个极端。历史上誓死追随圣女贞德、战功赫赫的法国元帅,虐杀上百幼童的吉尔·德·莱斯,在大众眼中不过是混同于童话、传说中蓝胡子的恶棍,而在乔治·巴塔耶这里,却凝聚了“神圣性”最极端的两面。巴塔耶深刻剖析了人性中原初的兽性与理性的斗争和冲突,从而使得吉尔·德·莱斯这个人物成为历史上表现“兽性、性、死亡”的绝佳典故。
  • 生命的走向

    生命的走向

    这是一本抒情纪事散文集,好文者必甘之如饴。“好文章看完了我总是胸口有点堵,脑子里千百个念头在转,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说“顶”和“好”似乎有些轻浮,感叹人生又有点不合时宜,蔡铮的故事沉重得象铅,挂在我的心头;又像木刻,黑白分明,笔触刚劲,说着说着却戛然而止,令我一惊,回头一看,却发现再加一笔都是多余的。”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无敌从满级开始

    无敌从满级开始

    网游退役职业大神满级重生类似网游的修炼世界。千年天才?万年天才?惹我?扑街!名震大陆的强者?掌控凡人命运的真神?惹了我?都得扑街!诸天万界!没有谁我惹不起!我不装逼,只是满级无敌喜欢扮猪吃老虎!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最后一只夜灵

    最后一只夜灵

    简介消失之术!!!!!!!!!!哎嘿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凡夫俗子小书童

    凡夫俗子小书童

    妖圣:“你是何人。”白澈:“不值一提凡夫俗子。”妖圣:“没有灵脉的凡人,没有丝毫灵力,竟然敢闯我乱天谭,能死在我手里你算人间值得了。”白澈:......上方,凝聚一只浓黑妖手,覆盖天空,散发诡异的气息,大手落下,连空间都开始扭曲!白澈脑海中,一本图录忽然闪烁!神通:不死真身,开!神通:吞天圣体,开!神通:真龙之鳞,开!......书名又叫:《我在异界当书童的小日子》、《我的山海异兽图》、《修仙者千千万,我偏偏是一个凡夫俗子》
  • 不死天碑

    不死天碑

    东域分阴阳,西域执星辰。南域裂苍穹,北域掌乾坤。
  • 戡天策

    戡天策

    神与仙有别。神者,寡,居天之上,渐隐歿,杳杳无音。仙者,众,处尘之间,可由天资之人摘星换界而成。众神远去,天裂而漏,众仙力戡之,胜,然遗下瀿水轮回之祸。七百年之后,天复裂,瀿水欲至。原戡天众仙早已分崩离析、散落尘世,天下苍生芸芸,忧矣。?蓬蒿少年初入尘,面对世俗的种种规则,面对暗界的魑魅魍魉,面对天命的皆是定数……如何抉择?改变还是屈从?逆天还是顺命?杀戮还是止戈?戡天改命,荆棘遍途……
  • 染玉录

    染玉录

    故事该如何开始?绝世的秘籍现世,尘封的秘密揭开。苍天暗中清算,人们笑中藏刀。当仙道落寞,当江湖无法。一场屠杀,一位少年。千年泪,今世歌。红颜,长剑。正,道!
  • 校园计:重生之千金归来

    校园计:重生之千金归来

    吴浅浅,一个平凡的人,重生之后,就注定发生不平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