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309400000037

第37章 37、从《扬州画舫录》看饮食文化

中国烹饪,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技艺精湛,闻名世界。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我国浩漫的古典文献中,蕴藏着珍贵的烹饪资料。《扬州画舫录》便是一例。清江苏扬州仪征人李斗,根据“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积30多年的时间,写成《扬州画舫录》十八卷,比较全面地记载了乾隆年代扬州的繁荣状况。其中有关饮食的描绘,相当详细具体,颇有参考价值。

从《扬州画舫录》可以看出扬州烹饪技艺的几种交流情况:

(一)乾隆皇帝“南巡”时,扬州除了举办“满汉席”之外,还“设毳帐以应八旗随从官、禁卫一门祗应人等,另置庖室食次”,共分五等:

第一等奶子茶、水母脍、鱼生面、红白猪肉、火烧小猪子、火烧鹅、硬面饽饽。

第二等杏酪羹、炙肚、炒鸡胙、炊饼、红白猪肉、火烧羊肉。

第三等牛乳饼羹、红白猪羊肉、火烧牛肉、绣花火烧。

第四等血子羹、火烧牛羊肉、猪羊杂碎、大烧饼。

第五等奶子饼酒、醋燎毛大猪大羊、肉片子、肉饼儿。

这五等满族莱点,与“满汉席”中“满席”菜点,显然有高低之别,但都是满族烹饪技艺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满族厨师在扬州进行操作,使扬州厨师得到观摩学习的机会。

扬州有回民居住。“张四回子全羊”是乾隆时扬州的名莱。大东门有羊肉店,“名曰‘回回馆’”。小东门有熟羊肉店,早晨营业,“先以羊杂碎饲客,谓之‘小吃’。然后进羊肉羹饭,人一碗,食余重汇,谓之‘走锅’。漉去浮油,谓之‘剪尾’。”到羊肉店进餐的人,不仅是回民,还有汉族人,“亦觉此嚼不恶”。(卷九《小秦淮录》)这是汉族人品尝少数民族风味食品的一例。

(二)从隋、唐至清代中叶,位于长江与运河交叉点上的扬州,是南北交通的枢纽,过路的官员、文士、商人很多,都要在这里食宿。四方美味,荟萃于此。“乾隆初年,徽人于河下街卖松毛包子,名‘徽包店’。”(卷十一《虹桥录下》)此后,扬州“城内外小茶肆”仿制安徽“松毛包子”,顾客“每旦络绎不绝”。“宜兴丁四官开蕙芳、集芳,以糟窖馒头得名。”“品陆轩以淮饺得名”。(《草河录上》)还有“苏式小饮食肆”。可见在扬州饮食市场上,南北烹饪技艺广泛交流。

(三)“淮南鱼盐甲天下”。清代的扬州,是两淮转运使的驻地,盐商云集。盐商财力雄厚,生活奢侈,讲究饮食,花样翻新。例如:盐商童岳荐,字北砚,绍兴人,著有《童氏食规》《北砚食单》。盐商吴楷,字一山,徽州人,“精烹饪,扬州饼,其遗法也。”(卷十三《桥西录》)“吴一山炒豆腐”,“风味皆臻绝胜”。(《虹桥录下》)盐商徐履安,歙县人,“善烹饪,岩镇街没骨鱼面,自履安始”。(卷十四《冈东录》)盐商又附庸风雅,如马氏小玲珑山馆、郑氏休园,皆喜举办“诗文之会”,“每会酒肴俱极珍美”。(卷八《城西录》)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扬州一般官、商、文士之家,也都精制菜点,争奇斗胜。所以李斗说:“烹饪之技,家庖最胜。”家庖中的绝招,市肆争相仿效,技艺得到传播,例如:徽包店就“仿岩镇街没骨鱼面,名其店曰‘合鲭’,盖以鲭鱼为面也。”

市肆之间,也互相仿效。当然不是照搬原样,而有所创新。例如:合鲭店的名点没骨鱼面对同业就很有启发,“仿之者有槐叶楼火腿面。合鲭复改为坡儿上之玉坡,遂以鱼面胜。徐宁门问鹤楼以螃蟹面胜”。(《虹桥录下》)鱼面、火腿面、螃蟹面在饮食市场上竞争,技艺不断提高。

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家庖与市肆之间以及市肆之间烹饪技艺的交流,使扬州菜系形成了适应面广的特色。适应面广,顾客必多,这是一个宝贵的经验。

食与饮

“食”与“饮”,是密切联系的。吃菜肴与饮酒,吃点心与饮茶,是一同进行的。乾隆时,扬州的饮食市场上,莱的品种繁多,酒也是多样化。《扬州画舫录?桥西录》说:“土酒如通州雪酒、泰州枯、陈老枯、高邮木瓜、五加皮、宝应乔家白,皆为名品。而游人,则以木瓜为重。近年好饮绍兴,间用百花。今则大概饮高粱烧,较本地所酿为俗矣。”土酒,即土产之酒,当时泰州、高邮、宝应皆隶属于扬州。绍兴酒来自浙江,百花酒来自镇江。木瓜酒不仅高邮生产,扬州也酿造。

《桥西录》还记载乾隆时扬州酿酒技术与卖酒情况:“造酒家以六月三伏时造曲。曲有米、麦二种。受之以范,其方若砖。立冬后煮瓜米和曲,谓之‘起酷’。酒成谓之‘醅酒’。瓜米者,糯稻碾五次之称。用以作酒,亦称‘酒米’。酷酒即木瓜酒。以此米可造木瓜酒,故曰‘瓜米’。酒用米曲则甘美,用麦曲则苦烈。烧酒以米为之,曰‘米烧’;以麦为之,曰‘麦烧’;又有自酷酒糟中蒸出,谓之‘糟烧’。其高粱、荞麦、绿豆均可蒸,亦各以其谷名为名。”“秋成新,为‘时酒’,又曰‘红梅酒’,一曰‘生酒’。时酒一斤,合烧酒之半,曰‘火对’;合烧酒十分之二,曰‘筛儿’;合烧酒、醅酒各均,为‘木三对’。八月红梅亲〔新〕熟,各肆择日贴帖,曰‘开生’。人争买之,曰‘尝生’。至二月惊蛰后止,谓之‘剪生’。”

酒楼之外,茶馆兴起。《草河录上》说:“吾乡茶肆,甲于天下,多有以此为业者。”茶馆中出售的点心,“各极其盛”;卖的茶,也非常考究。选择茶叶和水源,成为一项专业。如:“王叟者,以选茶品水为生。”(卷十五《冈西录》)水以泉水为贵。“保障湖中皆有泉,其味极甘洌,故今东城水船,皆取资于此。”(卷十二《桥东录》)蜀冈“以泉胜,随地得之皆甘香清冽。”(卷十六《蜀冈录》)

郑板桥《扬州》诗云:“十里栽花算种田”。利用花的香气,使扬州饮料别具风味。《扬州画舫录?桥东录》记载,盐商黄氏别墅中“桂花极盛”,制成桂球、桂油、桂膏、桂酒,桂水,“清馥甘美”。这种技艺,岂仅黄氏一家独有,饮食业也采用的。

名菜名酒,名茶名点,相得益彰。

饮食店的环境

餐桌上的菜点虽佳,餐桌外的环境不佳,也使顾客败兴。《扬州画舫录》关于饮食业注意环境美的记载是可供今天借鉴的。《虹桥录下》说:乾隆时,扬州食肆“不惜千金买仕商大宅为之。如涌翠、碧芗泉、槐月楼、双松圃、胜春楼诸肆,楼台亭榭,水石花树,争新斗丽,实他地之所无”。《草河录上》说:扬州茶肆“出金建造花园,或鬻故家大宅废园为之。楼台亭舍,花木竹石,无不精美”。当时一家规模较大的饮食店就是一座园林。

规模较小的饮食店也精心设计一个能够吸引顾客的环境。如:“双虹楼,北门桥茶肆也。楼五楹,东壁开牖临河,可以眺远。”(《草河录上》)“苏式小饮食肆在炮石桥路南,门面三楹,中藏小屋三楹,于梅花中开向南窗,以看隔江山色。旁有子舍十余间,清洁有致。”(《冈西录》)“小秦淮茶肆在五敌台,入门,阶十余级,螺转而下,小屋三楹,屋旁小阁二楹,黄石,石中古木十数株,下围一弓地,置石几石床,前构方亭。亭左河房四间,久称佳构。”(《小秦淮录》)“秀野园酒肆在砚池北,对岸为扫垢山,春暖莺飞,禽声杂出。湖外黄花烂漫,千顷一色。”(卷七《城南录》)

饮食店不仅注意环境美、建筑美,还在墙壁上悬挂名入书画真迹,供顾客欣赏,增添乐趣。《扬州画舫录》卷十《虹桥录上》说:“康熙间,虹桥茶肆名冶春社,孔东塘为之题榜。”孔东塘名尚任,山东曲阜人,是传奇《桃花扇》的作者。《新城北录中》说:青莲斋,“六安山僧茶叶馆也”。“郑板桥书联云:‘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由于戏曲家孔东塘题榜,书画家郑板桥书联,使冶春社、青莲斋提高了声誉。经营方式除了讲究烹饪技术,注意饮食环境,经营方式方法也是不可忽视的。《扬州画舫录》在这一方面告诉我们什么知识呢?

专业化扬州有荤茶肆、素茶肆,各具特色。“城内外小茶肆,或为油镟饼,或为甑儿糕,或为松毛包子,茆檐荜门,每旦络绎不绝。”(《草河录上》)由于专,才能精,精益求精,不断提高水平。

创名牌以茶肆的点心为例,“双虹楼烧饼,开风气之先,有糖馅、肉馅、干菜馅、苋莱馅之分”(《草河录上》);合欣园“以酥儿烧饼见称于市”,“游人集焉,遂致富”(《小秦淮录》)。同是烧饼,双虹楼、合欣园各有拿手的技艺,创出名牌。又如:二梅轩以“灌汤包子”(汤包)得名,雨莲以“春饼”得名,文杏园以“稍麦”得名,“谓之‘鬼蓬头’”,小方壶以“菜饺”得名,“各极其盛”。

讲季节以面馆为例,“面有大连、中碗、重二之分。冬用满汤,谓之‘大连’;夏用半汤,谓之‘过桥’”。(《虹桥录下》)

配合当地的风俗习惯,是饮食业开展业务活动的重要环节。且停车、七贤居是扬州北郊的两个茶肆,“二肆最盛于清明节放纸鸢、端午龙船市、九月重阳九皇会”(卷六《城北录》),便是一例。还有临时网点设置,例如:筱园中有芍药田,“花时卖茶为生计”(《冈西录》)。“傍花村居人多种菊”,“花时填街绕陌,品水征茶”(《草河录上》)。蜀冈西园“居人逢市会则置竹凳茶灶于门外,以供游人胜赏,谓之‘西园茶桌子’”。(《蜀冈录》)

名园“闲时开设酒肆,常演窟儡子”(《桥西录》),供顾客娱乐。窟儡子即傀儡戏,今称木偶剧。

还有将饮食与花鸟虫鱼两种经营结合起来。乾隆时,朱标“善养花种鱼”,“有屋数十间为茶肆,题其帘曰‘柳林茶社’”。(卷三《新城北录上》)又有汪希文,“卖茶枝上村”,于勺园养鱼种花。(《城北录》)

在注重服务质量的同时,宣传广告也是不可缺少的。饮食店的帘和匾,有宣传广告的作用。

帘和匾,是中国饮食店的两种传统的旗帜。它是装饰门面,招徕顾客,增强信誉,相互竞争的手段。乾隆时,扬州酒楼茶馆都有帘。跨虹阁“阁外日揭帘,夜悬灯。帘以青白布数幅为之,下端裁为燕尾,上端夹板,灯上贴一‘酒’字。”

酒楼茶馆也都有匾额。《城南录》说:“知己食在头桥上。宰夫杨氏,工宰肉,得炙肉之法,谓之‘熏烧’。肆中额云‘丝竹何如’,人皆不得其解,或以‘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语解之,谓其意在觞咏,或以‘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语解之,谓其意在于肉。”当时扬州饮食店“每藉联扁新异,足以致远”。

为了吸引顾客,乾隆时扬州饮食业的服务人员,在服装上也别出心裁。《虹桥录下》说:“清明前后,肩担卖食之辈,类皆俊秀少年,竞尚妆饰。每着藕蓝布衫,反纫钩边,缺其衽,谓之‘琵琶衿’。裤缝错伍取窄,谓之棋盘裆。草帽插花,蒲鞋染蜡。卖豆腐脑、茯苓糕,唤声柔雅,渺渺可听。”“又有提篮鸣锣唱卖糖官人、糖宝塔、糖龟儿诸色者”。服装特殊,引人注目;叫卖声也悦耳动人。

饮食与旅游

扬州北郊的瘦西湖,是著名风景区,四季佳节,游人众多。饮食与旅游,紧密配合。《扬州画舫录》中不少这一方面的记载:

游湖用船,船宴盛行。《虹桥录下》说:“贵游家以大船载酒,穹篷六柱,旁翼阑楹,如亭榭然”,称为“酒船”。没有大船的人家,“多以沙飞代酒船”,因“沙飞梢舱有灶”。自己家中有厨师者为“家庖”,聘请市上厨师者为“外庖”。“画舫在前,酒船在后,橹篙相应,放乎中流,传餐有声,炊烟渐上,幂柳下,飘摇花间,左之右之,且前且却,谓之‘行庖’。”这一段文字,把乾隆时扬州船宴风光描绘出来。

以上是乾隆时豪华的扬州船宴。财力不足以举办船宴的游人,可以乘“红桥烂”一类的船,进行简单的船餐。“红桥烂”是什么意思呢?“此船设茶灶于船首,可以煮肉。自码头开船,至红桥则肉熟,遂呼此船为‘红桥烂’。”(卷十八《舫扁录》)

自带厨师,专司烹饪,举行船宴的,毕竟只是少数人家;更多的游人,是由饮食业供应菜点。乾隆时,扬州北郊风景区有不少饮食店。《虹桥录下》说:“野食谓之‘饷’。画舫多食于野,有流畅、留饮、醉白园、韩园、青莲社、留步、听箫馆、苏式小饮、郭汉章馆诸肆,而四城游人又多有于城内肆中预订者,谓之‘订菜’,每晚则于堤上分送各船。”城内的饮食店用预约、送菜到船等方法,与北郊风景区的饮食店,进行业务竞争。

游人中,也有不喜船宴而爱野餐的。盐商江增便是一例。他自制“茶担”,担分两头,每一头分上、中、下三层,“前一头上层贮铜茶、酒器各一:茶器围以铜,中置筒,实炭,下开风门,小颈环口修腹,俗名‘茶’;酒器如其制,而上覆以铜,四旁开窦,实以酒插,名曰‘酒’,俗呼为‘四眼井’。旁置火箸二。”中层贮“浓金填掩雕漆茶盘”等,“下层为椟,贮铜酒插四、瓷酒壶一、铜火函一、铜洋罐一、宜兴砂壶一”,还有“布袋一,捆炭作橐,置之袋中”。“后一头上层贮秘色瓷盘八;中层磁(瓷)饮食台盘三十、斑竹箸一十有六、铜手炉一、填漆黑光茶匙八、果叉八、锡茶器一、取火刀石各一,截竹为筒,以闭火;下层贮铜暖锅煮骨董羹,傍列小盘四”。此外还有纸、墨、笔、砚、面盆、手巾、扇子、烟袋、乐器(箫)、蒲团等物。到了瘦西湖畔,放下“茶担”,烹茶温酒,坐在蒲团上,进行野餐。还可以挥扇去暑,洗脸拭汗,吸烟助兴,作赋吟诗,耳听箫声,手作书画,一个小小的“茶担”,安排得如此周到,“每一出游,湖上人皆知为生居士(江增)来也”。(《桥东录》)

乾隆时,扬州饮食业在瘦西湖风景区设置网点,是费了心思的,例如下:

“虹桥为北郊佳丽之地”,酒肆“皆在虹桥”,供游人“小酌”。(《草河录上》)长堤春柳、桃花坞、春台祝寿、筱园花瑞、蜀冈朝旭五景,“皆在堤上,城外声技饮食集于是”。“玉板桥王廷芳茶桌子最著,与双桥卖油糍之康大合本,各用其技,游人至此半饥,茶香饼熟,颇易得钱。”(《虹桥录下》)。

瘦西湖畔,园林很多。“园丁”常兼营饮食业务,“湖上每一园必作深堂,饬庖寝,以供岁时宴游。”冶春楼为“听雨”胜地,游客乘舟至此,“园丁沽酒荐蔬,逾时箸落杯空”。(《虹桥录上》)法海桥“路曲处藏小门,门内碧桃数十株,琢石为径,人伛偻行花下,须发皆香,有草堂三间,左数椽为茶屋,屋后多落叶松,地幽僻,人不多至,后改为酒肆,名曰‘挹爽’,而游人乃得揽其胜矣”。(《桥西录》)。

网点的设置大中小型相结合、热闹地区与冷僻角落的配合,都可供今天参考。

小商贩提篮叫卖,流动营业。例如:乾隆时,“北人王蕙芳,以卖果子为业。清晨以大柳器贮各色果子,先货于苏式小饮酒肆,次及各肆,其余则于长堤尽之,自称为‘果子王’。”(《虹桥录下》)

上述《扬州画舫录》中所记载的清乾隆时扬州饮食业的经验,有很多是今天可以借鉴的。

同类推荐
  • 漫谈中国文化

    漫谈中国文化

    本书为南怀瑾先生于二〇〇七年应几方敦请举行三次演讲之记录,内容包括:新旧文化的企业家反思,国学与中国文化,漫谈中国文化与金融问题。本书从《管子》《货殖列传》《食货志》等中国古代典籍的财货观切入,分析讲述近一个世纪的金融、企业及管理体制的演进,化古为今,视野广阔。本书原由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出版。兹经版权方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复旦大学出版社将老古公司二〇〇八年十二月版校订出版,以供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二〇一八年十一月)
  •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百家姓·三)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百家姓·三)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格言联璧全鉴(典藏诵读版)

    格言联璧全鉴(典藏诵读版)

    这是一部格言书,以金科玉律之言,作暮鼓晨钟之警;以圣贤之智慧济世利人;以先哲之格言鞭策启蒙后人。其中不乏为人处世的智慧法则,治家教子的谆谆教诲,修身养性的至理箴言,字字珠玑,句句中肯,雅俗共赏,发人深省。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和深入理解《格言联璧》,作者在本书中对原典学问类、存养类、持躬类、摄生(附)、敦品类、处事类、接物类、齐家类、从政类、惠吉类和悖凶类这十一个大类的内容逐句进行翻译,对难解的字词进行解释;对文中的名言名句进行了精彩解读,进一步让读者体会本书的内涵。
  • 中国神话与传说故事解析

    中国神话与传说故事解析

    为了让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中国文学,我们特别编辑了《中国文学知识漫谈》,主要包括中国文学发展历史、民族与民间文学、香港与台湾文学、神话与传说、诗歌与文赋、散曲与曲词、小说与散文、寓言与小品、笔记与游记、楹联与碑铭等内容,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是我们广大读者了解中国文学作品、增长文学素质的良好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 解密餐桌上的应酬

    解密餐桌上的应酬

    本书共二十章,介绍了餐桌上的礼仪,包括那一场风华雪月的饭局、饭局是面试的一部分、如何成为在饭局上始终不埋单的人、“酒”到才能“渠”成等。
热门推荐
  • 当我来到MC

    当我来到MC

    一个MC老玩家来到MC后,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 傻子乙的前世

    傻子乙的前世

    此小说是作者一时兴起而写出来的,这里记录了傻子乙的生活状态,说白了这就是一篇搞笑文。
  • 凌天战神之崛起之路

    凌天战神之崛起之路

    讲述了一个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世界,一个少年用自己弱小的肩膀扛起了家族复兴的希望,在这个世界里,只有强大的实力,才是你狂妄的本钱,如果没有强大的实力,那么等待着自己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死亡。
  • 位面骇客

    位面骇客

    家破人亡的哀恸,让一颗浪子的心从此变得坚硬如铁,誓言报复;雷电交加的夜晚,让一个对天怒吼的人拥有了神才能有的能力;穿梭时空!回到过去,发现每一段历史都是平行的,于是售卖现代商品,赚取当代黄金,撬动重大事件,掠夺历史美人,皇后王后、贵妃公主、名妓行首……全部纳入后宫!改变历史并不能改变现在!未来却可以,利用黑科技吊打当代世界轻而易举!然而,即便是心硬如铁的人,也不能对即将发生的事件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凶残的外星生物,疑似外星球的建筑,还有那枚神秘的戒指,这些对于地球文明又代表着什么涵义?
  • 时光法则

    时光法则

    时间倒流。爱因思坦在其相对论中曾指出一个物体的速度无限趋于光速时,物体所在时空中的时间便几乎于定格。物体所在的小时空与其周围的时空便存在一个断层。从而时光倒流……
  • 我真不是戏子

    我真不是戏子

    当夜幕降临……繁华都市中的某处灯火通明,大大小小报社派来的记者将这一场地围了个水泄不通,某人走在红毯上,静静地看着这一幕,然后微微鞠躬。……“他是名杰出的艺术家。”“他是名杰出优秀的演员。”“他是名优秀的慈善家。”“他是名商业天才。”“他疯狂地投资带动了整个世界科技的发展与推动……”【注:本书非双男主,前面由于个人原因,质量不佳。不喜勿喷。】
  • 想和你度过漫漫时光

    想和你度过漫漫时光

    青梅竹马的校园小初恋。从校服到婚纱,慢慢喜欢你。你是我少年时的小青梅,也是我余生里的白月光。洒脱肆意的少年白云飞遇见飞扬跳脱的少女简悠,年少相识,披荆斩棘,行走在纯真的校园,心怀朗阔的江湖。再遇见,却已是物是人非。他见过她五岁的张扬跋扈,亦见过她十五岁的孤僻娉婷。他见过她昔日的勇敢坚强,亦见过她后来的落魄自卑。那时候的心事和慌张,在草稿纸上,在余光轻瞥里,在楼道间故意制造的相遇里。他们走过两小无猜,走过互相嫌弃,走过长久陪伴不自觉的动心,在家庭与梦想的重重变故中,他始终视她如珍宝。这位同学,请你不要打扰我女朋友学习了!
  • 盛世倾华满笙歌

    盛世倾华满笙歌

    殷月前生是神,今生为帝。风雨飘零,皇权动荡。这一世,她放不下的,唯有亲人几位,万里江山,至尊帝位,和白猫美男一人而已。这个白猫般的美人,是她今生的将军,前世的爱人。“白灼,你这一生,有过什么理想?”“让您看到最好的盛世河山。”不好!被自己的猫撩到了!!!无形的手操控着看不见的线,天下为局,所有人都是傀儡。看似繁华的倾城盛世之下,谁是谁的棋子呢?暗流涌动、瞬息万变的局势下,活到最后的,才算赢家?
  • 佛说稻芋经

    佛说稻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连命契约

    连命契约

    意外,让两人相遇,契约,使两人认识,承诺,将两人联系。在生日那天遇到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另一个自己,那就是生活转变的开始。不同世界的两人随着时间开始相识相知,签订的连命契约到底会令这两人的人生走向哪里,即使是上天也不知道其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