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女成男与佛的平等性智
证道的考察者——魔王
如何确立正见
转念即是转业
欲望与辟谷
什么叫法味
佛说四食
何谓上妙衣服
一切皆令满足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八大愿,愿我未来成佛的时候,如果有女人受女身的种种不便而感到非常痛苦,产生厌离心,想要解脱女身,那么,此人如果听到我药师如来的名号,下一世就能转女成男,具足大丈夫相,乃至精进修行,直到证得无上菩提。
不管是在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里,还是在这里都提到转女成男。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没有女人,药师琉璃光佛的世界亦无有女人。曾经有一些同修就跟我提出过,说佛有点重男轻女,怎么在这么多的经典里边都提到了关于女身的问题?我们要把这个事情说清楚。
佛讲平等性智,一切众生都平等,包括苍蝇、蚊子,男女还能不平等吗?那佛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愿?其实,只有在欲界分阴阳,分男女,到了中天以后,色界天还有男女相,但是已经没有男女的行为。到了无色界,整个连相都没有了。佛的世界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哪里还有男女之别?有很多人说,这么多的佛菩萨都是男的,怎么就观世音菩萨是个女的?谁跟你说观世音菩萨是女的?观世音菩萨是因慈悲而现母亲相,并非是女人的概念。那说观世音菩萨是男子,这也不对。到了无色界都已无色相了,更何况佛的世界?哪里还有阴阳之说?所以,并不是佛的世界只收男人,而是说你在人间修行,如果认为女身不方便修行,那来世你可以转成男身修行。
释迦佛在收第一个女弟子时,是佛的弟子劝请,释迦佛因为慈悲而收下了。但释迦佛却说,为此佛法要早灭五百年。为什么是这样的?这是因为女人内心的秉性和她受报的状况,即业报根本的因果与男人不一样,女人修行起来的障碍比男人大。女身不方便修行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理的,一方面是心理的。从生理而言,如女人要生孩子,在这一段时间就影响她修行。还有很多环境限制女身,使她不能修行。比如,有些法会女人不能参加,尤其是护法堂,女人是不可以进去的。在密教里面,这表现更加明显一些。从心理上讲,女人的心比较纠葛,矫情、放不下,牵肠挂肚的事情比较多。还以孩子为例,男人通常比较放得下,而女人就牵肠挂肚。
更有许多国家有男尊女卑的习俗,女人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受社会种种的歧视。当然今天的世界,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就是男女平等。在现在的社会环境里,同等的社会条件下,近年来女性似乎已经占据了更大的优势。现在要是按照能量划分的话,我说得客气一点,就是四六开了,女人占了六成,占据了主导。这种状况的出现,不能光怪女人强势,男人也得好好地反思,要改变一下自己的思想,才能更好地立足,肩负起自强不息的人类使命。
欲界天是阴阳的世界,这不仅仅是站在宗教立场上去谈的。当今科学分析物质构成的最基本因素为电子,虽然细微难见,但也有阴阳二性。阴阳二性是物质构成最基本的元素。凡是阴阳构成的二元的物质世界,皆是矛盾的双方对立统一的结果。一个人在二元的世界里边,如果不去超越这个物质世界所形成的基本构架,是无以谈生命的超越的。这个物质世界对立且统一,相反相成,相生相克。以阳为男,以阴为女。阳是主动的、向上的;而阴是被动的、向下的。因此相形之下,男人就占着主导的地位,而女人是一个从动的地位。
在《易经》里讲,男为乾卦,自强不息;女为坤卦,厚德载物。论及修行佛法,要有不断地否定自我,突破自我,甚至要把自己彻底地奉献出去的精神。修行佛法的这些精神特质,是与男性表现的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基本一致的,而女性的性格中缺乏这种冲击力,这是厌离女身的根本原因。并不是说女人不能修行,女人也能照样突破,大成就者也比比皆是。只是女人修行,要把女人的性格有一个转化,完成一个突破。
药师佛的第八大愿就是针对女性,若有修道的种种障碍,厌而求舍,依着药师佛的法门去修行,即可以得大丈夫相。得丈夫相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不断地突破自我,证得无上菩提。
我们来看,佛是不断地在发愿,不断地给众生诸多的方便。在平静的生活状态下,普通人的愿通常是很难发出来的,需要有外在的刺激,才能把愿力不断地激发出来。这个外在的刺激,要么是自己亲临苦难,生起强烈的出离心,要拔除自己的苦,然后去发愿。还有就是看到众生苦的时候,会激发出你的慈悲之情,然后让你把愿力迸发出来。所以,佛的大愿不是坐在那里,像畅想曲一样不痛不痒地说出来的,一定是他在无量劫修行菩萨道的时候,舍了头目脑髓,经历了种种的苦难、磨难,以及看到众生的种种苦难,而把这个大愿发出来的。
我们看《地藏经》,地藏菩萨久远劫来所发大愿,都是其母堕到恶道,受极大苦,然后激发他不断发愿,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他把救度自己母亲的心,推及于一切生命。无量劫以来,在痛苦的轮回的过程当中,谁没做过谁的父母?曾几何时,都是我们的亲人。释迦佛说“天下男人皆我父,天下女人皆我母”。所以,佛让我们普度众生,通过众生的苦难来不断地激发我们的慈悲之心。
愿力可以冲破大的业障,去改变因果轮回,但实际上依旧在因果之中。地藏王菩萨的母亲堕到地狱里,因地藏王菩萨的大愿而得到救助。反过来说,地藏王菩萨因其母堕恶道而成就,其母是地藏菩萨成就的种子,因此其母可以超生。这就是大因大果。是凭什么力量可以把一个众生,从痛苦轮回的三恶道当中救度出来?是愿。而其母成就了地藏王菩萨的功德,所以她得以超生,而且是“应是无间罪人,此日悉得受乐,俱同生讫”。属于她那里的地狱,统统地被炸掉,跟她同一个维度的地狱众生统统得度。真是好生的伟大!这个力量多大啊,就是因为她成就了一个大菩萨的功德感得的。
愿不仅能使众生得以救度,同时能成就自我,自利利他。在完善成就别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我。你看到了众生的痛苦,然后激发了你无量的慈悲心,成就了你。他是成就你的种子,因而他也得以成就。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说发愿是无上菩提的种子,就是因为它有转化的能力。想转运,你得发愿;想度亡,你要发愿;想成佛,你要发愿。因为只有愿力,才能将这一切推动成功。
在古老的东印度有这样一个格言:如果你种下了一个念头,你收获一个行为;如果你种下一个行为,你收获一个习惯;如果你种下一个习惯,你收获一个性格;如果你种下一个性格,你收获一个命运。生命就是这样环环相扣,一级一级这样种过来的。你有了如此这般的性格,你就只好接受如此这般的命运,你就不应该去埋怨命运,因为那是自己造成的。如果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改变自己的性格;如果想改变自己的性格,就要改变自己的习惯;如果想改变自己的习惯,就要改变自己的行为;如果想改变自己的行为,就要改变自己当下一念。这一瞬间想的什么?我们整个的人生,乃至于无量劫的人生,都是从这每一念当中产生的。让我们从当下一念起步修行,保持念念的纯真与善良。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成佛的时候,令一切众生,都能出离恶魔的网罗,解脱一切外道邪见的缠缚。若是误入种种的外道和魔的见解,也要将他们引导、摄受于正见的佛法之中,令他们渐渐地修习菩萨的六度万行,能够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魔王有魔子魔众众多的眷属,外道亦有邪师徒众,他们与正法外在的形式很像,在修相似法。看上去与佛法很像,但其根本实质不是。魔王与外道难调难伏,就连释迦佛在世的时候,外道的魔性也很难度化,经常出来扰乱僧团,诋毁佛法。这些现象在释迦佛在的时期就层出不穷。那么到了末法时期,这个问题就更加严重。正法难闻难见,而邪法到处都是。药师佛的第九大愿,是使众生从邪魔外道当中出离,改邪归正,入于佛法的正知正见。
我们在世间会看到一些凶恶的人,身上刺龙画凤,带着凶器,随时都要跟别人发生口角、争吵,随时都能伤害众生的生命,所有的人都怕他,都躲着他。然而魔王不是这个样子。虽然此中魔王含有杀意,但他不是杀众生生命的,他是能害众生功德善根、能杀众生法身慧命的。所以,魔王有的时候外表很斯文,很漂亮,有的时候他会成为一个所谓的学者,从外表你搞不清楚,无法判断。恶人你倒容易躲,离他远一点就是了。可是,对于真正的魔王,你要没有一定的智慧,你是看不出来的,你是无法去分辨的。所以叫“出魔罥网”。罥就是“罩盖”之意,意思是魔有魔法,就像张开的网罗,能使水陆空界的众生一网打尽。唯有佛法的智慧光明,能使众生出魔罥网,能从这个网里面逃脱出来。
魔以种种的手段张开魔网,让没有智慧的众生,不知不觉地落入魔网之中。比如说,他给你带来五欲的快乐,而舍道心。在世间的赌场多半是魔王开的,他来勾引人的神识,进入赌徒的状态,而变得疯狂,变得魂不附体。他给你的生命带来粗浅的快乐,然后让你得深深的恶果。再比如烟魔。抽烟的人身体里有一个魔,烟灰色的,不大,一尺多高。叼着烟的那一刹那很快乐,但转脸给你的生命乃至你的未来带来灾难,这为魔王。眼前以小欲勾牵你,最后换你大的慧命。所以,抽烟抽的都是你的功德烟,是把你的功德卷起来抽啊!
魔有时还表现为有知识、有理论、有思想、有学说、有方法,来迷惑众生的慧命,使没生正见的众生受其迷惑,引导众生在五欲壳中迷而忘返,于佛法不生恭敬信仰之心,迷失本性,还反讥佛教是消极迷信的说教。这还不是最可怕的魔。最可怕的魔是他披上了佛教的外衣,皈依了佛,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一个佛弟子,但是都是拿自己的道理在说佛法。每当佛的事业要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一个新的台阶的时候,他便会自然地产生妒忌和不平,想尽办法阻止佛在人间的事业,破佛事业,说相似法。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未来际且不要谈,就是当下在恼害的这一刹那,实际上自己已经是痛苦不堪。
到了末法时期,佛的弟子们要警醒,不要被魔所扰,更应当警醒自己,不要被魔所用。大家会问,我是初修者,如何能不被魔所用呢?非常简单,就是看有我还是无我。但有我,但有私欲,魔便乘虚而入。但得无我,光明一片,魔从何处来?所以说,修行者如果不被魔所用,那就要心魔不起,外魔不侵。你之所以能被外魔所用,就是因为你的心本与魔相应。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古印度有九十五种外道、六十二见。今日之世,外道更加猖獗。外道最大的特点就是引导人起分别知见,彼此生攀比心,毁谤他法袁然后自恃己能,制造人我是非,唯我独尊,入邪见思维。这种人如蚕作茧,自缠自缚,下场是极其可悲可怜的。佛教真正的意图就是让人去掉分别意识,去掉二元对立之心。
“恶见稠林”就是稠密的丛林,一入难出,恶见之广,就像无边的森林一样广大,难以辨别方向。当此药师佛发愿,“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正见的本身也有分为两个:
一是世间道德善法正见,即是非善恶;二是出世究竟佛法的正见。佛的正法究竟是什么样的?是以世间善法正见作为修行的基础,依此基础,修习六度波罗蜜,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十地,而入无上正等正觉。
魔如果要细分的话,有烦恼魔、五蕴魔、死魔、天魔等诸种魔。人一旦入了魔网,易入难出。唯有乘着佛的大愿,才能够解脱。药师佛的第九大愿告诉我们,怎么和外道打交道,佛弟子势必当警醒。第一,是护持你自己,不要被外道的恶见所惑。第二,如果你碰上外道邪见,你拿什么去引摄他呢?持诵药师佛的圣号就可以,然后专念药师佛的第九大愿,回向给他,他就可以从邪见当中走出来。这就是方便啊!
佛法不是让我们束之高阁,让我们去顶礼膜拜,佛告诉方法是让我们去用的。我们今天讲的是药师佛成佛的因缘,他是怎么成佛的?这就是药师佛修行的实验报告啊!这十二大愿,是他对自己修行的一个总结,他是依这十二大愿而行,功德圆满而成就的。我们拿这个实验报告来干什么?是用来学习的,用来身体力行的,而不是心外求法的。不是说我在这里念药师佛,药师佛的光一照,我就消灾了、就延寿了,什么都有了。不是这样的,这是在告诉你,你应该怎样成为药师佛。是心作佛,不是心拜佛!
有一首佛曲,名叫“大家来做阿弥陀佛”。歌中说:“走遍高山与大河,有人去求佛。佛说何不求自己,生活中就有佛。奉献爱心和慈悲,学习着去喜舍。阿弥陀佛,你也来做,我也来做。”很多修净土的人反对,说最后一句怎么能这样说呢?就是这样的。不是阿弥陀佛,你也来求、我也来求,那就搞反掉啦!阿弥陀佛一切的六度万行,你在世间也来做,这才能成就佛的事业,才能成就自己的法身。
所以,乘佛的愿解脱,要依着佛的愿力和自己的心意相通。这第九大愿,是药师佛注重思想教化,就是言语行为和思想要达到一致,以正见正思维,拯救世界上的一切邪恶错误的观点,强调教化对改变人的生命方向的重要性。这第九大愿,就是树立正法,降伏邪见,使修行者切入正法,永远不被外道缠缚。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录。绳缚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馀无量灾难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这第十大愿是针对牢狱之灾的人说的。古代的帝王家天下立国,所以言王法。如今是以民立国,所以叫国法,不叫王法。法者,法律也,就是公共行为准则,以保障大众的利益,维护社会秩序为准绳。那么,凡是侵害公共利益者,必受法律的惩治,这是必然的。然而人类在最初始的阶段,并没有法律法规的概念,都是因为人们有了私欲,然后互相去侵扰,掠夺财富,掠夺名誉,有了诸多不法的行为,然后才有了法律。正如佛所言:“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药师佛说,如果我来世成佛的时候,一切有情众生,被王法所录,绳缚鞭挞,不仅犯了法,还动了刑,或当杀头,以及遭受无量灾难凌辱。监牢之人不仅仅是受皮肉之苦,更有与亲人分离,反复录供、对证等等,精神上亦受到极大的摧残,所以叫“悲愁煎逼,身心受苦”。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时候如果能够听闻我药师佛的名号,以我的福德、威神的力量,这一切的苦恼都可以得到解脱。
药师佛的这一大愿与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的愿力非常相近,只是药师佛的愿非常具体了。观世音菩萨是寻声救苦。在民间人们如果想消灾延寿,基本上都是求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很少有人知道,药师佛发的这个愿。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甚为流行的缘故。
这里药师佛发愿,说你要是犯了王法,我来救你。这里边是有问题的,难道王法在佛法面前不管用了?如果牢狱的犯人都念药师佛,那是不是可以集体越狱啊钥这里药师佛说的是这个概念吗?不是这个概念,显然这是违背因果的。有人说,这是有前提的,前提是犯了王法,你是被诬陷的,这时求药师佛管用,要不然就是佛不灵。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这里边没有谈是被诬陷的,佛没有这样说,这叫妄揣圣意。那么药师佛的发愿究竟是何义?他的着眼点在何处?
好,让我们再回到正见上来。确立一个正见,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是佛法的正见?我们先从我们的人心谈起。当我们的眼睛看到一幅美丽的景象时,我们的心中便会生起一种愉悦;当我们看到一个凄惨的景象时,我们的心中便会生起一种悲愁。我们的心随着外境,不断地被展开,我们就在外境的刺激下,不断地变换和展开着我们的心。
比如说,三十年前,如果一个农民能进城里,农转非,转了一个城市户口,这对这个农民而言,他的人生产生了一个巨大的转变,可以说是一步登天。而如今呢?如果有一个城市的人,能在农村拥有一块土地,这个人就是城市人中的高级贵族。这个观念产生了差别,结论正好相反了。如此看来,其实本没有一个固定的好与坏,只是人们认知上的不同,使得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翻转。我们在生活中就这样不断地颠覆自己。
再比如说,三四十年前,我们买一块手表,需要存一年时间的钱。存了一年的钱,才买了一块手表,一家人欢天喜地。今天,我们人人都能买一块手表,手表已不值钱,大家的钱也多了。可是,那个幸福感没有了。很多人就说,那个时候的生活多幸福!两个人努力生活,存了一年的钱,买了一个洗衣机,又存了一年的钱,买了一辆自行车。那时虽然生活很艰苦,但人们有幸福感,人们的关系也非常紧密,亲合力也很好。现在这一切都不成问题了,然而感情却成为问题了。人心就是这样,不断地随外境的变化而起伏变化。
何为正见呢?正见就是将心与外境分开,心就是心,外境就是外境,再怎样跟我没有关系,让心不受客尘的污染和干扰,回到它本然的状态,如其本来,这叫确立正见。有人会说这太容易了,太简单了。但是八风面前,你还能如其本来才行啊!就怕是名、利一来,还哪管得了这一切。平时说的什么悟了,觉了,智慧了,般若了,统统都烟消云散,不复存在了,都交给了自己的名利欲望,哪里还管什么佛法的正知正见。
当我们返回到心的本源,看到的皆是苦、空、无常、无我。这并非是释迦佛建立了一个学说,而是一个实境再现。正如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一样,它揭示了一个宇宙自然的法则,信不信它都在。释迦佛只是发现了,把这个法则告诉了人们。当我们真正把心与境拉开,苦、空、无常、无我被你看到以后,这个正见才真正确立起来。你看没看到苦、空、无常、无我?看透没有?如果没看到,你就深深地陷在这个轮回的过程中,不能自拔。
修行的过程中,如果你贪了名,就被名所障;如果你贪了利,就被利所障;如果你贪了环境,就被环境所障。因此,无数的高僧大德在尸陀林里面修行,目的就是为着超越心中与生俱来的恐惧感,超越环境对心灵的影响。你能做到吗?不要说是夜里,就是下午五点钟,让你到坟地里边坐上一个小时,你去试一试。想一想自己做不到,就知道还有我,没有把自己的心放回空的点上。恐惧是什么?就是有我。
阿姜查上师说自己原本是一个非常怕鬼的人,这障碍着他修行,使得他不能进入苦、空、无常、无我的境界。为了超越,于是他走进尸陀林。这一夜呆过来,他吓到尿血这个程度。可是第二天他接着去。为什么呢?因为恐惧障碍了他去圆满、去成就,因此,他一定要跟这个心理拼过来。修行就要有这种心。所以说,修行是大丈夫行为,绝不是浮浮泛泛,做一点好人好事,就叫修行佛法了。这个还早着呢,这只是一个很浅表的善行,修行完成的一定是生命内在的彻底的革命。看到自己,并且能够超越自己,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修行要超越一切外在环境对心灵的影响。富贵也罢,名利也罢,灾难也罢,苦难也罢,贫穷也罢,不管是什么环境来临,和我的心灵没有关系,和我的心灵解脱无碍。修行就是不断地把环境和你的心分开。只有在现实的人生当中,不断地去超越外在的一切障碍,最后你才有权利谈解脱。如果在任何的时间,任何的环境,你都能完成这种超越,那你已经契入到佛法的正见当中了。这刚好就叫做如其本来,你就已经合道了。你看一看自己有没有这种状态,究竟被什么障碍住了?为什么很多的高僧大德,在他的寺院里面修行一段时间就要走,不能再呆下去?因为环境一熟悉了,就形成一种习惯,于是他要把这个习惯打破,做行脚僧。三个月在这个庙呆一呆,刚一熟悉,又跑到另外一个庙去了。做行脚僧的意义就是,不要给自己形成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
我一直是卑下的,永远高大不起来,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一直是高大的,永远低下不了,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人无不在环境当中瞬间切换、瞬间调节,环境不能约束了你的心。你超越了这一切,然后你的生命才完成解脱。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你了解了佛的正见是这样建立的,修行的道路是这样走的,那剩下的统统为辅助。比如说,我怎样念佛,怎样打坐,怎样磕头,是希望佛的力量加持我,让我把这条路走得更顺。但前提是,你要知道这条路是怎么走的,你首先要明确这个大的方向,你其他所做的一切才没有白忙,都回向给修行这一件事情。否则,大方向不知道,天天忙得不得了,今天这个庙有事我也去,明天那个庙有事我也去,这就白忙一场。修行是要改变自己的世界观,改变自己的人生,改变自己种种的习性,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第十大愿最后一句最为关键,“皆得解脱一切忧苦”。这不是单纯解你脖子上的枷锁,更是解你心灵的枷锁,解除你心中种种的忧苦。一切的王法所录,皆因心灵的污染造成,那么,先从心灵的污染开始救治。心灵的枷锁解除了,外在的枷锁才有可能得以解除。药师佛的愿力,最终达到的就是你心灵的解脱。佛说得很清楚,但是众生往往会错意,心外求法,认为被关在牢狱里袁只要一念药师佛圣号,马上就可以出来。不是这个概念,得以解脱的首先是心中那一份忧苦,并非仅仅是外在的形式。
一个人在他临死以前,能够忏悔他的罪孽,能够放弃很多自我的想法,乃至于心中怀有的仇恨,这一生他没有白来,他解脱了,他已经完成了生命的超越。如果你认为佛或者佛法只是心灵的导师,只是用来抚慰人们心灵的,跟现实没有太大关系,现实的事情佛还是管不了,这样想你就又错了。因为一切的物质和精神都是连在一起的。物质世界所彰显的一切,皆是精神世界所导致的,一切都是无形决定有形的。
佛法是不昧因果,不违背自然规律的。佛是遵循了宇宙世界的自然规律说法的。你千万别会错意,觉得佛可以断了你的因果。在今天,万千的修行者在这个点上迷失。希望我们在课堂上以及网上的学员,在这个点上,千万不要错会佛意。认为往佛台上供了一把香蕉,就能让自己赚很多的钱,让孩子考上大学,让家宅平安,等等。你说这把香蕉多值钱呀!这种人怎么能是佛弟子呢?这种人不就是一个讨债鬼吗?如果我们站在因果的基点上去看,只有转念,方能转业。业障从哪里开始转起呢?从念头开始转起。我上一课讲,一个念头是一个行为的种子;一个行为是一个习惯的种子;一个习惯是一个性格的种子;一个性格是一生的种子。因此,你想改造自己的生命,难道不是从心中的念头开始改造起吗?难道不是从心灵的解脱开始吗?
当佛的大愿解除你内心的忧苦,你的心返还到本然清净之地时,你才会发现自己的种种错误、罪行,才能从心里发出忏悔。忏悔可以加快你受报的速度,帮助受报者迅速消业。所以,心灵的解脱和现实的解脱其实是连在一起的,你不要只去看现实的解脱,你应该把心灵的解脱作为主导。罪业有两种方式可以消除:一是忏悔,二是受报。忏悔带有积极的意义,不断地反省自己。不断地忏悔,就不断地觉悟。
这第十大愿所强调的是,转念即是转业。转变了你的念头,即是转变了你的业力。生起正见,对修行者来说至关重要。只有生起正见,才能如法修行。否则,外在所做的一切的行为都是忙乱的。万千人磕头、烧香、捐款,以及各种仪轨,那都是形式。那种形式是否有功德是不好说的,关键要看你的心是怎么想的,是否落于真心。所以禅宗不拘于任何的形式,一切的形式都是为着转心的,就这一刹那,瞬间抓住你的心灵,即心即佛。我们不仅要对佛法生起正见,更重要的是,要明了自己如何修行。一切向外求,求佛菩萨保佑,求外力的加持,这些都是心外求法,为外道法。佛法是心法袁转心方得法。转了心念,才得佛的正法。这是正见、正修和正受。
药师佛第十大愿,是针对着监狱里的犯人发的。回过头来讲,我们的人生,虽然不像监狱里的犯人那么困苦,但是我们的自由度也是非常有限的。我们想取得生命真正的自由,依旧要修药师佛的法。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药师佛的第十一大愿说,愿我来世成佛的时候,若天下的众生,被饥渴所恼害,为了求吃求喝,饱足身体,情急之下会不择手段,造了诸多的恶业,比如说杀生、抢劫、偷盗,种种不法的行为。
我们来看人的欲望。等你有一顿饭不吃的时候,你的那个欲望才真正地显现出来。我们谈辟谷固然有道家养气的概念,然而这不是根本目的,辟谷要解决的更是一个心灵的问题。曾经我的一个学生辟谷,第一天下来,一个电话打来问我,可以吃半个苹果吗?我想了一下说可以。半个小时后,又来一个电话问我能吃一根黄瓜吗?又过了二十分钟,又来了一个电话说能喝点儿菜汤吗?我说,你吃饭吧,等你辟完谷了,我要被你麻烦死了。这就是心灵不得解脱。我知道当他的饮食断绝了以后,在他辟谷的过程中,他全部的身心都在这一件事情上,心始终被饮食的欲望所牵引,做不了任何的事情了。
通过辟谷,你就会看到自己的欲望表现出来以后,是一副什么样的嘴脸。辟谷是我们欲望的镜子。在辟谷的整个过程中,也不是说我如何提高辟谷的技术能使自己不饿,其实根本不是饿不饿的问题。我们在座的大多数人可以说都有体验,根本就不是饿不饿的问题,就是欲望的问题,就是自己要跟自己的欲望去打架。因为自己有生以来,就建立这样的生活习惯。你有了这样一个习惯,你便有了一个性格,你有了这样的性格,便有了人生,便有了你的命运,这是扣在一起的。现在,我想改造我的人生,怎么办?从性格改起,从我们的习性改起,从每一个念头开始改起,你的命运才能改。
人要是因饮食不足,为了饱足身体,而造下诸多的恶业时,怎么办呢?我佛慈悲,药师佛在这个愿里边就说了,这时如果你听到了我药师佛的名号,专念受持。“专念受持”是一个关键词。专心念佛,因专念而被佛的能量摄持。持是执持,把握,持续不断。后边一句话说得更加美妙。如果你能做到专念受持,我就以最上妙的饮食,先使你饱足其身。读到饱足其身,告诉你一个法门,念药师佛的名号,可以很好地辟谷。这就是“法药救人天”。饱足其身,是身心同时饱足的。当你的心灵得到了满足和慰藉以后,你的身体顿然饱足。我们在辟谷中,大家都是有这样的体验的。辟谷要解决的不是生理的问题,而是要完成心理上的一个突破。生理问题可以通过诸多的训练去超越,但能不能超越我们的心灵,这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念药师佛可以抚慰你的心灵,让你饱足。所以,当你在辟谷的过程当中,感到自己无法超越的时候,当求药师佛的加持。
“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太好了。不仅饮食的问题解决了,后边还有法味。法味是一个什么感觉?说不清楚。我们在辟谷的时候,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感觉到饥饿难忍时,突然间可以出现一个超越的点遥就是当你的心灵超越了第一个欲望的门槛以后,突然间你会觉得身体非常充盈。这个充盈是从反差过来的。就像拍球,球打到最底层,然后反弹上来。生命的生理能力也是可以反弹上来的。譬如说,辟到第三天,感觉自己马上就不能撑下去,眼睛也昏花了,欲望也上来了,状态非常差劲,这个时候,你咬一咬牙过来了。那一刹那,你感觉非常轻松。接下来再辟,就又是一个台阶。开始辟谷时,你饥渴所恼时,还不断地喝水,因为你不能吃饭,喝水便成了心灵的安慰。这第一个坎只要一过,水也不要喝了,唾液马上充盈,甜甜的,很轻盈。这一瞬间要是打坐或是念经,身体会感到美妙轻松,心情也非常愉悦、安祥。这种感觉就叫法味,说不出来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因人而异。法味就是你在修行的过程中心灵的感悟,以及生命解脱的那种美妙之感。
我们读《金刚经》后面的赞里也是叫“般若味重重”。这个“般若味重重”就是法味,就是谈的当人进入空性,心开意解的那一刹那,你心灵的锁被《金刚经》的钥匙不断地打开,层层深入,层层见空性,所以叫“般若味重重”。
饮食是养生命的,佛法是养慧命的。养生命是手段,养慧命是目的。庙里面的僧人在吃饭以前,要念一个祈祷文,说我以人间的五谷为药,来解我饥饿之病,以修我慧命。维持生命的目的是用来修慧命的,是以修慧命为主导的。今人的生活方式正好是反的,只对着生存去了,对自己的智慧之命,乃至于未来的命运是毫不观照的。观照的是我现在有多少钱,住一个什么样的房子,拥有一个怎样的环境,因此破坏了自己心灵深处的智慧、善良、道德,而给自己生命的未来带来无尽的灾难。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要素。佛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无食则饥,无饮则渴。饥渴时人会生烦恼。我们看这个“烦”字,左边是一个火,右边“页”是头。烦就是火往头上走,恼是往心中去。烦恼一起,就必生愤恨。心愤必莽撞,不该说的话也说,不该做的事情也做。这都是因为被烦恼的无明火所加,因饥渴会不顾后果而造诸恶业。
这是就一个人的状况而言。如果我们大而化之放到社会,我们想一想,今天这个世界诸多的战争,皆因掠夺财富而起。不是一回事吗?一切的财富,其实最终无非归于衣食住行,无非不是欲望加身。就生存而言,小到个人温饱,大至社会安定、人类和平,都关乎基本的饮食问题。生存问题在今天的大社会环境下,其实已经基本解决,现在全球营养过剩死亡的人数已经大大地超过了因饥饿死亡的人数。但是,贪欲的问题日趋严重。现代人饮食解决了,还得要房子,一套还不够,还要弄三套五套的。这就是欲望,自身的欲望不能得到平复,而贪求更多的东西。
我们看美国今天的状况,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什么金融风暴、自然灾害等诸多的灾难,就是人的欲望导致的。因此,佛在此发愿,先以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你饱足了以后,总该修行,提高人生境界,进而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了吧。所以佛以无量慈悲说,你不要让自己的欲望不断地蔓延,饱足即可,然后来养你的慧命。你在得到世间的饮食使身心满足以后,再以出世的法味力图上达,超越世间饮食的种种束缚,摆脱普通人的身心状况,而达致生命根本的解脱。佛在此发愿,以满足人间种种为基础,而后修行佛法。
修行不是把琴弦上得紧紧的,最后要绷断这样的一个状态,并非是一味地执著,力求达到什么状态。那是跟自己过不去,是对生命的一种伤害。修行是建立在现有的生命状态上袁对它进行诸方面的改造,是有张有弛,非常有弹性地让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随顺着自己生理、心理诸方面的需要,不断地去超越的。以这种状况为基本的基础,而后修行正道。上得正道以后,诸方面都是可以转化的。
中国文化中讲:“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当人衣食饱足的时候,才懂得廉耻。仓库里粮食充足了,人们才有可能去讲礼。当人处于饥寒交迫,甚至于都会易子而食时,人的心就如豺狼一般穷凶极恶,还去谈什么礼义?礼义廉耻是有基础的。这是讲要先满足基本的生活状况,进而再去追求道德修养。在这点上,中国文化和佛教是相通的。
佛法说先来饱足生活状况,而后以禅悦为食,广利有情,得大解脱。这是更高级的饮食。我们谈辟谷,你是以一颗修行的心去对待,还是以一个自我欲望的心去对待,这中间有差别。比如说,你想通过辟谷减肥,这就不是修行了。从外观上看都是辟谷,会有什么差别?你如果是向道之心去辟的谷,三天半后,你会有另一番境界。可是你要是为了减肥,那对身体一定是种伤害。
佛法中所说的“食”有四种。
第一是段食,就是我们谈的一日三餐,是阶段的。欲界众生所有的食物有色香味触感,此为段食。
第二是触食。眼触色,耳触声,鼻触香,舌触味,身触细滑,就是五蕴身所感知的客观世界。这一切的感触,都反应到第六识上。六根发六识触六尘,都是触食。
第三是意思食,以意识的希望之思为食。比如说,一个人活在世上总有一个想法,明天会更好。怀着这个希望和理想,虽然千挫百折,而想光明永远在前头,希望之心不死。这就是人的一种心态。但是他不知道,光明和挫折全都是在过程之中自己创造的,没去把握创造生命的未来,而是一味地忍受着果报。
第四是识食。前边三个食是由第六识、第七识而引发,而识食是属于第八识阿赖耶识。第八识受反复熏习,成为种子,由种子复起现行,由识食执持业果,使生命不绝。种子地里没有了,你这个生命才了生脱死;种子地里还有,说了是妄说。里边还有多少东西,看看你的心灵,看看你的生活方式,看看你有多少放不下的东西,一笔帐算得清清楚楚,不需要阎王爷算,自己就算清楚了。还有多少历程,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了。有公式,但是可以不用公式解。比如,消业的时候看你的愿力,愿力可以冲破一切定式。地藏王菩萨的母亲已经掉到地狱里去了,因为地藏王菩萨发的愿,使她得以解脱。如果没有地藏菩萨的愿,就没有其母的解脱。那反过来说,众生度佛缘,如果没有他母亲的悲苦,便没有地藏王菩萨成就的因。互为种子,互为因果。因为有了度大菩萨的这种因,所以感得一个超生的果。
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而菩萨依禅悦法喜为食,辗转增上,而长养法身慧命,转识成智,最后圆满法身慧命,至诸佛位。所以,菩萨不依食住,依法乐而住。佛法无边,随便你修任何一个法,都义深无量,都会给未来的生命带来不可思议的好处,这是一个生命能量的转换。并非你要修完佛法的全部,你才能得到它的好处,而是一个人在改造自我命运的过程当中,改造一点,得一点好处。你用一分工,便得一分力。不要认为佛法这么广阔,森罗万象,三藏十二部,我从哪里修,莫辨津涯,找不到北。
于是,得出结论,我还是回家打麻将去吧。这对自己对佛法都是一种伤害。
《百喻经》有一则故事,来警示我们。从前有一个口渴的人,急于寻水解渴。他看到远处水汽蒸腾,便急奔过去。但是,走到水边一看,一片湖水清澈透明。但是他站在那儿直望着那水却不喝。路人问,你因口渴而急奔水边,为何见了水不喝呢?这个愚人回答,要是喝得完,我早就喝了,水那么多,我怎么办呢?
回过头来说,佛法的智慧也好,中国文化的智慧也好,因为我一口吞不完它,所以我就不吃了,这就是愚人的想法,这样就永远没有机会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因为这个法太大,不能够全部纳受,于是干脆舍弃,一意孤行地坚持自己的见解,拒绝去接受宇宙大道。这种想法是愚不可及的,这就失去了自己觉悟的机会,失去了完善自我的机会,然后在生死轮回中去承受痛苦。这种人正像上面说的愚人一样,都走到水边了,却因为一口不能够吞下江河水而渴死。真是可悲!我们在现实人生当中能看到不少这样的人。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玩。皆令满足。
这十二大愿到最后是越来越轻松。药师佛说,愿我来世成佛的时候,如果一切的众生,因贫穷而没有衣服穿。
衣服的作用有种种:一可遮蔽寒暑;二可防蚊虫侵袭;三可庄严其身。因此,蚊虻寒热、昼夜逼恼,都是因贫无衣服而造成的。在这种状况下,如果得闻我的名号,并能够专念受持,专心念诵,念念受持,便会正如你所喜爱的那样,得种种上妙衣服。
何为上妙衣服?大的商场里边,一件衣服成千上万块钱,是不是上妙衣服呢?不一定。为什么呢?可能这件衣服很华贵、很美,可是一穿到你身上,不是那么回事。它不具足庄严功德,就不能称为上妙衣服。有的时候,你可能只做了一件布衣服,只花了很少的钱,可是穿上去很得体,很符合你的社会层次、社会等级,这就为上妙衣服,恰到好处。
这第十二大愿是因众生的苦谛而发,使一切众生断惑离苦。我想往昔药师佛在因地修菩萨道时,一定是自身经历了诸多的磨难,亲见众生受这般痛苦而激发他无量大悲之心,才发如此广大慈悲之愿。愿是有基础的,它的基础是来自于满眼众生苦。面对这些苦,佛不是站在痛苦上面,自怜自艾,痛苦不已,而是因痛苦努力地改造自我,努力地改造环境,而成就了药师佛的琉璃光世界。所以每个人在遇到痛苦和坎坷的时候,要问自己是怎么想的,这是非常重要的。痛苦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机会啊!佛在因地经历痛苦的时候,发无量大愿来利益众生。那我们在经历痛苦的时候,是怎么感受的呢?我们是不是在这一点上应该好好向佛学习啊!
药师佛的愿与世间法,以及我们整个的人生息息相关。我们生活在人世间,无论是建学校,设宗教场所,还是建医院,只要是改造社会、安定社会、为社会服务的人,都可以去实践药师佛的愿,以药师佛的愿为己愿而不断努力,去合药师佛的心愿。这样可以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和平,给自己和后代增福进德,带来无尽的好处。
第十二大愿不仅解决人生基本的温饱问题,更进一步,“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玩,皆令满足。”这段话该到我们的大学课堂去讲。今天的年轻人听了药师佛的大愿定大生欢喜。我玩,我乐袁我开心,这都在佛法之中,这不是太高兴了吗?是啊,药师佛太理解我们了,太知道众生的需求了。药师法门就建立在对世间法不舍的基础上袁谈你怎么去修行,这是一个多么宽广的法门。佛法森严,岂无方便之门?药师佛不仅满足众生的衣食温饱,乃至于华鬘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玩等,皆随你的心愿满足你。这一切都满足了以后,一个人在修智慧之命的时候,就再也没有心理的更多的需求了。
几年前,我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在贫穷的过程当中,是佛菩萨在考验我们,看我们能不能贫贱不能移,一直坚持着做利益众生的事。后来,有同修开玩笑说了,佛菩萨也是的,一直都用贫穷考验我,他怎么不用富贵考验我一下呢?试一试,其实我也能过关的。我就对这个同修说,因为你有了想富贵的心态,佛菩萨就是不放心,一旦你要是富贵了的话,恐怕也就找不着北了。所以,佛一直都用贫穷来考验你。你得赶紧把贫贱的心态超越过去,才能有富贵再来考验你。
佛令我们满足一切人世间的欲望,吃穿用住,乃至于随心所玩,皆令满足。佛太伟大了!我替孩子们说一句话,佛比我妈好多了,她一天到晚就知道让我学习,哪去关照我的心里感受呢?可佛不是的。药师佛发的这个愿,不仅满足众生一切的物质欲望,还去关照你心灵的感受,而且包括声色歌舞,一切都不禁止,都满足你的要求。此处的“宝庄严具”,不一定仅指的是佛法的宝庄严具,而是指一切的房舍器具,所有应用资财,统统叫宝庄严具。药师佛的愿力使众生得衣食丰富,受用庄严,以此提升现实人生的生活质量,来优美人生,艺术人生。你用这种方式生活,照样可以成佛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佛的愿力的伟大宽广。佛不是板下面孔,要你必须怎么样的。因此,我们要向佛学习,对周边的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而不是去指责别人的不是。
药师佛的第七大愿到第十二大愿是因苦、集二谛而发,为使众生在现实人生当中就能得到佛法的利益,离苦得乐。在儒家经典《大学》里讲:“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德润身后,自然可以得到富润屋和心广体胖。这和药师佛的愿异曲同工。
曼殊室利。是为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行菩萨道时。所发十二微妙上愿。
释迦佛把十二大愿讲完以后,做了一个小结。释迦佛对文殊菩萨说,以上所说是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在因地行菩萨道时,所发的十二个微妙上愿。
我们学传统文化的人,对十二这个数字应该不陌生。十二是一个圆满数,代表一个周而复始的圆。从初始出发,最后又回到初始,又回到无。微妙上愿的“妙”字,在《道德经》里也有这个字,“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微妙上愿就常处于无的状态,它既是起点,也是终点。药师佛十二大愿是处于三轮体空、四相皆无的状态下所发,在如此状态下所发的愿才叫微妙上愿。所以药师佛的愿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因为一切皆空,所以才能够周遍法界,无所不包,无所不纳,广摄有情,将众生在娑婆世界可能遇到的一切的问题全部想到了。药师佛将所有众生的痛苦,做了一个打包,都含摄在这十二大愿里边,用一个法,就可以把所有的痛苦全部解除了。药师佛说了,如果听闻了我的名号,专念受持,所有的痛苦给你打包,统统交给我。
药师佛以他的慈悲愿力功德,尽可能地帮助众生把一切痛苦解决,把不正确的思想归正、不正确的行为纠正,在生活上衣食无忧,一切的缺陷都能够得到正常的弥补,病患给予救治,痛苦予以安乐,并且强调教育、健康、衣食安乐,甚至于娱乐欢歌等等,全部包含在其中,以求人类幸福美好的生活。这就是药师佛的愿望。如此法门,正契合我们现实人生的一切需要。我们更应该依循人间佛教的正途,努力去改造自身及这个社会,并在今世努力弘扬药师法门,为天下众生去祈福,这是佛弟子们应尽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