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蒙台梭利玛丽亚·蒙台梭利是20世纪驰名中外的幼儿教育家。她所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方法,风靡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特点在于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她为此从事了几十年的教育实验与研究,她的教育方法——从智力训练、感觉训练到运动训练,从尊重自由到建立意志,从平民教育到贵族教育,为西方工业化社会的持续发展,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西方教育史》称她是“20世纪赢得欧洲和世界承认的最伟大的科学与进步的教育家。”为表彰蒙台梭利对于幼儿教育和世界和平的特殊贡献,1950年她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贾米·托里斯·博佳曾经热烈地宣布:“玛丽亚·蒙台梭利已经成为我们期望教育和世界和平的伟大象征。”玛利亚·蒙台梭利于1870年8月31日,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纳地区的基亚拉瓦莱。父亲是贵族后裔,性格平和、保守;母亲博学多识、虔诚、善良、严谨、开明。作为独生女的蒙台梭利深得父母的宠爱,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
5岁那年,因为父亲职务上的关系,全家迁往罗马。在那儿,蒙台梭利开始了她多彩多姿的求学生涯。13岁时,她进入工科学校工科组就读(当时极少有女孩子进入工科组)并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也是日后她认为发展“数学心智”是“培养抽象思:考能力最好途径”的思想来源。
20岁自达文奇工科大学毕业后,她拒绝了父母要她当教师的希望,决心研读她热爱的科目——生物学,并执意进入医学院就读。然而,当时的社会非常保守,还不曾有女子就读医学院的前例,而蒙台梭利几经奋斗才在22岁进入了医学院,也因此更加忤逆了父亲,切断了对她的经济来源。她只得靠奖学金及家教维生,度过了那段学医的岁月。
蒙台梭利虽以她的才华和斗志,突破了种种常人难以克服的束缚,26岁就以最优异的成绩,成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名震全国,却仍然无法改变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成见,最后她只能在罗马大学精神病诊所担任助理医师。
也由于这个机会,蒙台梭利接触到了白痴儿童(在当时白痴和疯子都被关在疯人院),对他们很同情,并且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后来转而研究智障儿童的治疗及教育问题。她开始阅读当时塞根关于特殊教育的著作与伊塔对这方面的研究报告。在此期间,她曾去巴黎和伦敦参观和访问有关低能儿童的教育机构。
在精神病诊所工作的两年中,她察觉到:“儿童除了食物之外,还会在屋子里面到处乱抓、乱摸、找寻可让两手操作的东西,以练习他们的抓握能力。”这种认识奠定了她的教育理论中“发展智力需要通过双手操作”的理论基础。
并且由这两年的体验,她得到了对低能儿童教育的看法:“要克服智能不足,主要还得靠教育的手段,不能只用医药去治疗。”一改传统尽以药物治疗低能儿的偏执做法。
1898年,蒙台梭利在意大利都灵的教育会议上演讲,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儿童心理缺陷的精神病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教育训练比医疗更为有效。”引起了医学界和教育界的强烈反响。教育部长不久任命她为国立特殊儿童学校的校长。任职期间,蒙台梭利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低能儿童的教育工作。后来她说:“在特殊儿童学校工作而得到的实践经验等于使我得到了第一个真正的教育学的学位。”在任期间,蒙台梭利把自己根据塞根的书籍和伊塔的实验所研究出的方法,实际地应用到这些可怜的孩子身上;同时也为学校的同事和罗马的教师们,预备了一套对低能儿童的“特殊观察法”来了解各个孩子的需要,来帮助孩子智能的进步。
不仅如此,她更针对这些孩子们的问题,用心研制了各式各样的教育工具,帮助他们“手脑并用”增进智能。结果,两年以后,儿童们学会了许多她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他们不但会读会写,而且通过了当时罗马地区为正常儿童们举行的公共考试。蒙台梭利并未陶醉于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此时她开始考虑,假如缺陷儿童经过合适的教育可以达到正常儿童的标准,为什么正常儿童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
她觉得既然教育上的努力对人类智慧具有改变的可能(当时的学者都认为智力决定于遗传),而且,由正常儿童在“公共考试”中所表现的成绩,并不比智障儿童优异的结果来看,表示绝大多数正常儿童的智力发展,不是被抑制或被不正当的教育法所贻误,便是开始得太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为了证明这种方法应用于正常儿童的可能性,她决心重新研究“正常教育学”。
1901年,她从驰誉全欧的校长高位上离开,回到罗马大学注册,重做学生,研究生物科学、实验心理学、正常教育学、教育人类学等有关学科,以便彻底探索人类成长的自然法则,找出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经过7年的潜心研究,她逐渐地找出了人类生命发展的规律,逐步地形成了她的初步思想和理论。这时,她所缺乏的就是验证的机会了。
190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罗马优良建筑公会的支持下,她有了一个研究和验证提升世界正常儿童智力的机会:1907年1月6日,第一所“儿童之家”在罗马的贫民窟圣罗伦斯区正式成立,3个月后第二所蒙台梭利“儿童之家”成立。
蒙台梭利于1912年和1915年两次访问美国,备受美国各界的欢迎。她的教育法在旧金山博览会中的展示得到了大会惟一的两面金牌奖。1913年美国蒙台梭利教育协会宣布成立。以蒙台梭利的名字命名,或采用了蒙台梭利方法的学校一度达200多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蒙台梭利虽已耄耋之年,仍不辞辛劳,到各国巡回演讲,指导教育工作,呼吁通过教育改造世界,促进世界和平。蒙台梭利在1952年5月6日逝世于荷兰的努特维克,享年82岁。她不仅是著名的科学家,更是伟大的教育家,一生为了儿童,为了人类精神的复兴及人性的发展,奉献了自己所有的智慧与生命。
蒙台梭利教育法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建立了“儿童之家”,招收对象是3~6岁的儿童她开始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竟出现了惊人的效果:那些“普通的、贫寒的”儿童,几年后,就产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的、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蒙台梭利崭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学方法,轰动了整个欧洲,“关于这些奇妙儿童的报道,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当时,人们仿照蒙台梭利的模式建立了许多新的“儿童之家”。
“儿童之家”指的是能供给孩子发展机会的“环境”,它是“公寓中的学校”,不仅具有家的内涵,如成员的彼此关爱、辅助,环境中的一切设备也都符合儿童的需要和尺寸,更是幼儿受教育的场所。“家”里的大人们必须经常致力于学校环境的改造,使它们适合于儿童的各项发展。在儿童之家,蒙台梭利研制了能够促进心智发展的种种教具来提升人类的智慧,发掘无穷的潜能;她在这里的观察中体会出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产生了举世闻名的蒙台梭利教学法。
以后,蒙台梭利的方法先后被100多个国家引进,欧洲、美国还出现了蒙台梭利运动,1913年~1915年,蒙台梭利学校己遍布世界各大洲,到四十年代,单单美国就有2000多所。蒙台梭利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幼儿教育的革命。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教育宗旨是:全面提升儿童素质,发展儿童潜能。她巧妙地利用儿童自身的成长要求,在不损害儿童的自由与快乐的前提下,实现教育的目的。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积极的、持续发展的,具有无穷的力量,而教育的任务则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展;儿童不是成人进行灌输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泥和蜡,父母必须仔细观察、研究儿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儿童自由与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获得身心发展。基于此,蒙台梭利为学前儿童创造设计出一整套有效引导儿童迅速成长的训练方法。
蒙台梭利把幼儿的学习活动称为“工作”,她认为:工作使儿童肌肉和肢体动作变得协调,手脑并用,可以促进身心协调发展;通过儿童自由选择作业,独立完成,专心致志,从而磨炼了意志,增强了自制力、勇气和自信心,培养了独立精神,并且受到了严格的纪律训练,同时也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要。
蒙台梭利非常重视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但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蒙台梭利提倡的是一种教师指导,孩子自己探索的教育模式,比起灌输式教育,其效果要好得多。蒙台梭利学校主张以自我教育为主,在教育活动中,儿童是主体,是中心;主张从日常生活的训练入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教育和成长,教师和家长只是儿童活动的观察者和指导员。蒙台梭利班的孩子在6岁前不但轻松、愉快地掌握了阅读、计算,还掌握了相当多的自然知识,更重要的是这些孩子对学习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蒙台梭利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即儿童智力发展的“敏感期”问题,这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蒙台梭利发现,儿童在6岁之前的不同阶段对语言动作、细节、程序、书写、阅读等会分别表现出强烈的敏感,这段时间培养与儿童兴趣相关的学习,效果非常显著,是教育的绝好机会,但一段时间过后,这种强烈的兴趣会消失。抓住时机,进行教育,就可以奠定孩子一生的发展基础。
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操作性极强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它不但能完成对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而且能全面提升儿童的身心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