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497600000092

第92章

释僧意。不知何人。贞确有思力。每登座讲说。辄天花下散在于法座。元魏中。住太山朗公谷山寺。聚徒教授。迄于暮齿精诚不倦。寺有高骊像。相国像。胡国像。女国像。吴国像。昆仑像。岱京像。如此七像并是金铜。俱陈寺堂。堂门常开。而鸟狩无敢入者。至今犹尔。故灵裕像赞云。应感而来。诚无指属。岂神通冥着。理隔寻常之议乎。意奉法自资。束躬供养。将终前夕。有一沙弥死来已久。见拜云。违奉已来。常为天帝驱使。栖遑无暇。废修道业。不久天帝请师讲经。愿因一言得免形苦。意便洗浴烧香。端坐静室候待时至。及期果有天来入寺及房。冠服羽从伟丽殊特。众僧初见但谓。是何世贵入山参谒。不生惊异。及意尔日无疾而逝。方知灵感。其都讲住在光州。自余香火呗匿散在他邑。后试检勘。皆同日而终焉。有说云。僧意志湛。即朗公同侣。前传阙之。故今缉缀湛得初果。其塔见存。在泰山灵岩寺侧。见别传

释僧照。未详氏族。住泰山丹岭寺。性虚放喜追奇。每闻灵迹谲诡。无不登践。承瀑布之下多诸洞穴仙圣攸止。以魏普泰年行至荣山。见飞流下有穴。因穴随入。行可五六里。便出穴外。逐微迳东北上数里。得石渠阔两三步。水西流清而且彻。带渠药草延蔓委地。渠北有瓦舍三口。形甚古陋。庭前谷穗纵横。鸟雀残食。东头屋里有数架黄帙。中间有铁臼两具。亦有釜器。并附游尘。都无炊爨之迹。西头屋内有一沙门。端坐俨然飞尘没膝。四望惟见茂林悬涧。非复人居。须臾逢一神僧。年可六十。眉长丈余盘挂耳上。相见欣然如旧。问所从来。自云。我同学三人来此避世。一人外行未返。一人死来极久。似入灭定。今在西屋内汝见之未。今日何姓为主。答是魏家。僧云。魏家享国已久不姓曹耶。照云姓元。僧曰。我不知。遂取谷穗捣之作粥。又往林中叶下取梨枣与之令啖。僧云。汝但食。我不啖此。又问诵何经。照云。诵法华。神僧颔头曰。大好精进业。今东屋格上如许经。并自诵之。欲得闻不。照合掌曰。惟敢闻命。彼遂部别诵之。声气朗彻。乃至通夜。照苦睡。僧曰。但睡。我自恒业耳。达日不眠。更为造食。照谢曰。幸得奉谒。今且暂归寻来接事。僧亦不留。但言。我同学行去。汝若值者大有开悟。恨不见之。既言须归好去。照寻路得还。结侣重往。瀑布与穴莫测其处。今终南诸山亦有斯事。既多余涉。不无其理云

释道丰。未详氏族。世称得道之流。与弟子三人居相州鼓山中。不求利养。或云。练丹黄白医疗占相。世之术艺无所不解。齐高往来并邺。常过问之。应对不思随事标举。帝曾命酒并蒸肫。敕置丰前令遣食之。丰聊无辞让。极意饱啖。帝大笑。亦不与言。驾去后谓弟子曰。除却床头物。及发撤床。见向者蒸肫犹在都不似啖嚼处。时石窟寺有一坐禅僧。每日至西则东望山巅有丈八金像现。此僧私喜谓睹灵瑞。日日礼拜如此可经两月。后在房卧。忽闻枕间有语谓之曰。天下更何处有佛。汝今道成。即是佛也。尔当好作佛身。莫自轻脱。此僧闻已便起特重。傍视群僧犹如草芥。于大众前侧手指胸云。尔辈颇识真佛不。泥龛画像语不能出唇。智虑何如。尔见真佛不知礼敬。犹作本日欺我。悉堕阿鼻。又眼精己赤叫呼无常。合寺知是惊禅。及未发前舆诣丰所。径即谓曰。汝两月已来常见东山上现金像耶。答曰实见。又曰。汝闻枕间遣作佛耶。答曰实然。丰曰。此风动失心耳。若不早治或狂走难制。便以针针三处。因即不发。及丰临终谓弟子曰。吾在山久。令汝等有谷汲之劳。今去无以相遗。当留一泉与汝。既无陟降辛苦努力勤修道业。便指窖旁去一方石。遂有玄泉澄映。不盈不减。于今见存

释圆通。不知氏族。少出家。泛爱通博以温敏见称。住邺都大庄严寺。研讽涅盘。文旨详核。以高齐武平四年。夏中讲下。有一客僧。形服疏素履操弘雅。因疾乃投诸寺中。僧侣以其所患缠附臭气熏勃。皆恶之无敢停者。通观其量识宏远。深异其度。乃延之房中。虽有秽污初无轻惮。日积情款。薄通其意。问何所学。答曰。涅盘通以素业相沿。宛然若旧。乃以经中深要及先德积迷未曾解者。并叙而谈之。客僧亦同其所引更为章句判释冷然雅有其致。通欣于道合。更倍由来。经理汤药晓夕相守。曾于夜中持春酒一盏云。客人寄患服此为佳。客遂嚬眉饮之。一咽便止。夏了病愈。便辞通去。通曰。今授衣将逼。官寺例得衣赐。可待三五日间。当赠一袭寒服。客云。藉乱不少。何容更烦。通固留之。作衣遗已。临别执通手诫曰。修道不欺暗室。法师前以酒见及。恐伤来意。非正理也。从今已往此事宜断。颇曾往鼓山石窟寺不。小僧住下舍小寺。正在石窟北五里。当绕涧驿东。有一小谷。东即竹林寺。有缘之次念相访也。通敬谢前诫。当必往展。于是而别。至明年夏初。以石窟山寺僧往者希。遂减庄严。定国兴圣总持等官寺。百余僧为一番。通时尔夏预居石窟。意访竹林。乃大集客主。问寺所在。众皆大笑诫通。勿传此妖言。竹林竟无适莫。乃流俗之恒传耳。通惟客僧见投。非常款遇言及斯事。计非虚指。众亦异焉。乃各赍香花与通俱行。至寺北五里小谷。东出劣通人迳。行可五里升于山阜。见一老公。手巾袜额布裈短褐。执[钁-(目*目)+賏]开荒二十余亩。遥见群僧放马而前曰。何处道人不依径路。僧云。住在石窟。欲向竹林。公大怒曰。去年官寺放马啖我生苗。我儿遮护被打几死。今复将此面目来耶。曳[钁-(目*目)+賏]来逐。群僧十余望谷驰走。独不逐通。语通曰。是尔干健不返。放使入山餧虎。通即东出数里。值一曲涧浅而森茂。寻涧又东。但闻南岭上有讽咏之声。通问竹林所在。应声答曰。从何处来。岂非圆通法师乎。通曰是矣。遂披林踰险就通。略叙离阔喜满言情。曰下山小寺僧徒乌合。心性动止多不称具瞻。虽然已能降重。终须到寺。相进数里。忽见双阙高门长廊复院。修竹干云青松蔽日。门外黑漆。槽长百余尺。凡有十行。皆铺首衔环。金铜绮饰贮以粟豆。旁有马迹而扫洒清净。乃立通门左告云。须前咨大和上。须臾引入至讲堂西轩廊下。和上坐高床。侍列童吏五六十人。和上年可九十许。眉面峰秀状类梵僧。凭案理文书旁有过事者。通礼谒却立。和上命曰。既住官寺。厚供难舍。何能自屈。此寺诚无可观。通具述意故。乃令安置。将通巡房礼讯。见两房僧各坐宝帐。交络众饰映夺日光。语引僧云。彼是何人。辄敢来入。振手遣去。僧有惭色。顾谓通曰。情意不同令人阻望。且就小僧住房可以消息。乃将入室。具叙昔缘。并设中食。食如邺中常味。食后引观图像庄严园池台阁。周游历览不可得遍。通因自陈曰。傥得厕迹风尘常供扫洒。生愿毕矣。僧曰。相逢即以为意。但须咨和上。未知果不。夜与通宿。晓为咨白。和上曰。甚知来意。不惜一房。凡受官请为报不浅。依如僧法。不得两处生名。今且还去。除官名讫来必相容。勿以为恨。即遣送出至马槽侧。顾慕流泪。自伤罪重不蒙留住。执僧手别。西行百步。回望犹见门阙俨然。步步返望更行数里许。欻见峰[山/咢]巉岩。非复寺宇。怅望寻路。行达开荒之地。了无踪绪。但有榛木耳。识者评云。前者举[钁-(目*目)+賏]驱僧。假为神怪。令通独进。示现有缘耳。言大和上者。将不是宾头卢耶。入大乘论。尊者宾头卢罗睺罗等十六诸大声闻。散在诸山渚中。又于余经亦说。九十九亿大阿罗汉。皆于佛前取筹住寿于世。并在三方诸山海中。守护正法。今石窟寺僧。每闻异钟呗响洞发山林。故知神宫仙寺不无其实。余往相部寻鼓山焉。在故邺之西北也。望见横石状若鼓形。俗谚云。石鼓若鸣。则方隅不静。隋末屡闻其声。四海沸腾。斯固非妄。左思魏都云。神钲迢递于高峦。灵响时警于四表是也。自神武迁邺之后。因山上下并建伽蓝。或樵采陵夷工匠穷凿。神人厌其諠扰。捐舍者多。故近代登临罕逢灵迹。而传说竹林。往往殊异。良由业有精浮。故感见多矣。近有从鼓山东面而上。遥见山巅大道。列树青松。寻路达宫。绮华难纪。珍木美女相次欢娱。问其丈夫。皆云适往少室逼暮当还。更进数里。并是竹林。寻径西行乃得其寺。众僧见客。欢遇承迎供给食饮指其归路。乃从山西北下。去武安县不过十数里也。暨周武平齐。例无别服。邺东夏坊有给事郭弥者。谢病归家养素闾巷。洽闻内外慈济在怀。先废老僧悉通收养。宅居读诵。忽闻有扣门者。令婢看之。见一沙门执锡擎钵。云贫道住鼓山竹林寺。逼时乞食。弥近门声接。乃遥应曰。众僧但言乞食。何须诈圣。身自往观四寻不见。方知非常人也。悔以轻肆其口故致圣者潜焉。近武德初年。介山抱腹岩有沙门慧休者。高洁僧也。独静修禅。忽见神僧三人在佛堂侧。休怪之谓寻山僧也。入房取坐具。将往礼谒。及后往诣。神僧中小者抱函在前。大者在后乘虚。冉冉南趣高岭。白云北迎[雨/(电-雨+大)]蔼不见。后经少时又见一僧东趣岩壁。休追作礼。遂入石中。此岩数有钟鸣。依时而扣。虽蒙声相不及言令。斯亦感见参差不可一准。大略为言。岩穴灵异要惟虚静。必事喧杂希闻奇相矣

释慧宝。氏族未详。诵经二百余卷。德优先达。时共知名。以齐武平三年。从并向邺。行达艾陵川。失道寻径入山。暮宿岩下。室似人居迥无所见宝端坐室前。上观松树。见有横枝悬磬。去地丈余。夜至二更。有人身服草衣。自外而至。口云。此中何为有俗气。宝即具述设敬。与共言议问宝。即今何姓统国。答曰。姓高氏。号齐国。宝问曰。尊师山居早晚。曰后汉时来。长老得何经业。宝恃己诵博颇以自矜。山僧曰。修道者未应如此。欲闻何经为诵之。宝曰。乐闻花严。僧即少时诵之便度。声韵谐畅非世所闻。更令诵余。率皆如此。宝惊叹曰。何因大部经文倏然即度。报曰。汝是有作心。我是无作心。夫忘怀于万物者。彼我自得矣。宝知为神异也求哀乞住。山僧曰。国中利养召汝。何能自安。且汝情累未遣。住亦无补。至晓便舍去。宝遂返寻行迹。达邺叙之

释僧云。不知何人也。辩聪词令备明大小。崇附斋讲恒以常住。齐邺盛昌三宝。云着名焉。住宝明寺襟带众理。以四月十五日临说戒时。众并集堂。云居上首乃白众曰。戒本防非。人人诵得。何劳烦众数数闻之。可令一僧竖义令后生开悟。云气格当时无敢抗者。咸从之。讫于夏末常废说戒至七月十五日旦。将升草坐。失云所在。大众以新岁未受交废自恣。一时崩腾四出追觅。乃于寺侧三里许。于古冢内得之。遍体血流如刀割处。借问其故。云有一丈夫。执三尺大刀厉色嗔云。改变布萨妄充竖义。刀脍身形痛毒难忍。因接还寺竭情忏悔。乃经十载说戒布萨。读诵众经以为常业。临终之日。异香迎之神色无乱。欣然而卒。时感嘉其即世惩革不坠彝伦云

释僧远。不知何人。住梁州薛寺为性疏诞不修细行。好追随流荡欢宴为任。以齐武平三年。梦见大人。切齿责之曰。汝是出家人。面目如此。犹纵造恶。何不取镜自照。远忽觉悸流汗。至晓以盆水自映。乃见眼边乌黯。谓是垢汗。便洗拭之。眉毛一时随手落尽。因自咎责。奈遭此谴。遂改革常习反形易性。弊衣破履一食长斋。遵奉律仪。昏晓行悔。悲泪交注。经一月余日又梦。前人含笑谓曰。知过能改。是谓智乎。赦汝前愆。勿复相续。忽惊喜而觉。流汗遍身面目津润眉毛渐出。远频感两报信知三世。自后竭精奉法。中不暂怠。卒为练行僧也。乡川所归终于本土

释慧瑱。上党人。奉律齐真贞确难拔。住郡内元开府寺。独静一房禅忏为业。会周建德六年。国灭三宝。瑱抱持经像隐于深山。遇贼欲劫之。初未觉也。忽见一人形长丈余。美须面。着纱帽。衣青袍。九环金带吉莫皮靴。乘白马朱鬉。自山顶径至瑱前。下马而谓曰。今夜贼至。师可急避。瑱居悬崖之下。绝无余道。疑是山神。乃曰。今佛法毁灭。贫道容身无地。故来依投檀越。今有贼来。正可于此取死。更何逃窜神曰。师既远投弟子。弟子亦能护师。正尔住此。遂失所在。当夜忽降大雪可深丈许。遂免贼难。后群贼更往。神遂告山下诸村曰。贼欲劫瑱师。急往共救。乃各持器仗入山。路中相遇拒击惊散。从此每日瑱恒凭之安业山阜。不侧其卒

同类推荐
  • 送人归觐河中

    送人归觐河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大乘净土赞

    大乘净土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沧浪诗话

    沧浪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咏笙

    咏笙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Bentham

    Bentham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月落乌啼

    月落乌啼

    “玥儿,离开雾都后永远不要回来,”她还记得那是她最重要最在乎的亲人说的最后一句话,她便被赶下山,在这么大的陆地上她不知道何去何从。要回去却找不到回去的路=====遇见他一定是她最幸福的事情,却也是她最难以缝合的伤口,每次以为时间它快治好她的伤的时候他总是若无其事的挑拨她的心弦。。。。。。。“落闻霜,求你不要在折磨我。”==============
  • 何为长山

    何为长山

    人们都说何大少爷视糖如命。有一天,骆长池拽着何知山的领子问:“你有多喜欢我?”何大少爷思考了一下说道:“比喜欢糖还喜欢你。”
  • 穿越之农家民妇逆袭

    穿越之农家民妇逆袭

    一个绝望的酒吧助唱女歌手,因一直得不到伯乐的赏识!心灰意冷之下还发现男朋友和闺蜜的背叛......
  • 镇魄锁

    镇魄锁

    一个被称为不详的农村孩子,一块古朴斑驳的石锁,当气血相冲时,古道的一角,开始慢慢掀开了神秘的面纱……
  • 三世情缘:琳儿

    三世情缘:琳儿

    从神秘的异世界大陆,到特殊的朝代,至如今的现代,两人注定绑在一起。他们的记忆被抹去,第三次见面,她恢复了记忆,再次面对他不知何去何从。那两世的,不知是痛还是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再不理财就晚了

    再不理财就晚了

    本书以年轻的主人翁梦见中年的自己,反思投资理财问题为线索,向读者介绍如何通过理财来解决收入不稳、物价上涨、社会保障低、子女教育及赡养父母支出高等问题,为读者提供了若干实用的理财方法。
  • 剑起霄云

    剑起霄云

    神州大地,浩瀚无边。修炼之道,百家争鸣。自古正邪不两立,硝烟难平息。当低贱落魄的乞丐邂逅高贵美丽的公主之后,拔剑起,冲霄云!
  • 星空商会

    星空商会

    一艘飞船意外找到虫洞,刚出虫洞撞上陨石,飞船大部分撞毁,只有一人幸存,进入逃生舱后,漂流在宇宙中。不知过了多久,进入了一个冷兵器时代的生命星球。看主角是如何从无到有,发展这个星球。争霸宇宙的。
  • 流云之恋

    流云之恋

    前世几百年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相遇,一眼就认定你就是我的那个他,爱情在现实中该何去何从,幸福和意外谁都不知哪个先来临。爱只有愿意不愿意没有值得不直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