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516300000088

第88章

聘礼第八

宾入竟而死,遂也。主人为之具,而殡。(具,谓始死至殡所当用。)

[疏]“宾入”至“而殡”。

注“具谓”至“当用”。

释曰:自此尽“卒殡乃归”,论宾介死之事。云“宾入境而死,遂也”者,若未入境即反来。云“主人为之具而殡”者,谓从始死至殡所当用者,主人皆供之。郑云“具,谓始死至殡所当用”,直云至殡所当用,明不殡於馆,取其至殡节,主人供丧具,以其大敛讫即殡,故连言殡。故下文“归介复命”之时,柩止门外,明敛於棺而已。

介摄其命。(为致聘享之礼也。初时,上介接闻命。)

[疏]“介摄其命”。

注“为致”至“闻命”。

释曰:云“初时,上介接闻命”者,郑解介得代宾致命之意,以其命出於君。初,宾受命於君之时,宾介同北面,上介接闻君命矣,以是今宾死,得摄其命。

君吊,介为主人。(虽有臣子亲因,犹不为主人,以介与宾并命於君,尊也。)

[疏]“君吊介为主人”。

注“虽有”至“尊也”。

释曰:古者宾聘,家臣子皆从行,是以延陵季子聘於齐,其子死葬於嬴搏之。故郑云“虽有臣子亲因,犹不为主人”,以其介尊故也。

主人归礼币,必以用。(当中奠赠诸丧具之用,不必如宾礼。)

[疏]“主人”至“以用”。

注“当中”至“宾礼”。

释曰:宾既死,主人所归礼与币,必以当丧者之用。云“当中奠赠”者,解经中小敛、大敛之用。云“当中奠赠,诸丧具之用”者,具谓袭与小敛、大敛,解经“币”,云“不必如宾礼”者,不必如致飧饔之礼,束纺、皮帛之类,不堪丧者之用故也。

介受宾礼,无辞也。(介受主国宾己之礼,无所辞也。以其当陈之以反命也。有宾丧,嫌其辞之。)

[疏]“介受宾礼无辞也”。

注“介受”至“辞之”。

释曰:云“介受主国宾己之礼”者,谓公币、私币之属,故郑云“当陈之以反命也”。言“无辞”者,虽无三辞,以其殡受饔饩之时礼辞,受食三辞,明介亦有礼辞。云“无所辞也”者,以有宾丧,嫌介有三辞,故云介受宾礼无辞也。

不飨食。

[疏]“不飨食”。

释曰:案上遭君丧,受饔饩不受飨食。郑云“受正不受加”,此云“不飨食”,介不就君受飨食,明受饔饩正礼也。

归,介复命,柩止于门外。(门外,大门外也。必以柩造朝,达其忠心。)

[疏]“归介”至“门外”。

注“门外”至“忠心”。

释曰:知“门外,是大门外”者,国君有三门:皋、应、路;又有三朝:内朝在路寝庭,正朝在路门外,应门外无朝,外朝当在皋门外。经直云“止於门外”,无入门之言,明知止於大门外,外朝之上。是以上宾拜赐,皆云“於门外”,亦在外朝矣。故郑云“必以柩造朝,达其忠心”也。

介卒复命,出,奉柩送之。君吊,卒殡。(卒殡,成节乃去。)

[疏]“介卒”至“卒殡”。

注“卒殡成节乃去”。

释曰:当介复命之时,宾之尸柩在外朝,上介卒复命,谓复命讫,出君大门,奉宾之柩,送至宾之家。尸柩入殡於两楹之,君往就吊。“卒殡”者,谓殡讫,殡是丧之大节。故云“卒殡,成节乃”去,谓君与大夫尽去。

若大夫介卒,亦如之。(不言上介者,小聘,上介,士也。)

[疏]“若大”至“如之”。

注“不言”至“士也”。

释曰:云“不言上介者,小聘,上介,士也”者,案经大夫介卒,据大聘上介是大夫而言。今郑以经不言上介,则大夫介卒,中兼有聘使大夫,其卒亦如之。故郑云不言上介小聘上介士也,欲兼见小聘之法也。若小聘,上介、末介皆士,则入下文“士介死”中,以其下文更不见小聘宾介死法,故此兼言之也。

士介死,为之棺敛之,(不具佗衣物也,自以时服也。)

[疏]注“不具”至“服也”。

释曰:以其士介卑,其礼降於宾与上介,非直具棺,他衣物亦具之。此士介直具棺,不具他物也。其士介从者,自用时服敛之。

君不吊焉。(主国君使人吊,不亲往。)

[疏]“君不吊焉”。

注“主国”至“亲往”。

释曰:云“主国君使人吊,不亲往”者,对上经宾死,“君吊,介为主人”。此士,云“不吊”者,明不亲吊,使人吊之可知也。

若宾死,未将命,则既敛于棺,造于朝,介将命。(未将命,谓俟之後也。以柩造朝,以已至朝,志在达君命。)

[疏]“若宾”至“将命”。

注“未将”至“君命”。

释曰:前云“宾入境而死”,谓在路死,未至国。此经更说宾至朝俟之後,使大夫致馆,未行聘享,而宾在馆死之事,故郑云“俟之後”。是以郑云“以柩造朝”,以其既至朝,志在达君命,则知上国外死,不以柩造朝可知。

若介死,归复命,唯上介造于朝。若介死,虽士介,宾既复命,往,卒殡乃归。(往,谓送柩。)

小聘曰问。不享,有献,不及夫人。主人不筵几,不礼。面不升,不郊劳。(记贬於聘,所以为小也。献,私献也。面犹觌也。)

[疏]“小聘”至“郊劳”。

注“记贬”至“觌也”。

释曰:自此尽“三介”,论侯伯行小聘之事。云“不享”者,谓不以束帛加璧,献国所有。云“不礼”者,聘讫,不以齐酒礼宾。“面不升”者,谓私觌庭中受之,不升堂,此对大聘升堂受。若然,不言私觌而言面者,对大聘言觌,故辟之而言面也。

其礼,如为介,三介。(如为介,如为大聘上介。)

[疏]“其礼”至“三介”。

注“如为”至“上介”。

释曰:云“其礼如为介”者,谓特问使大夫得主国之礼多少,如大聘卿。此大夫为上介之时,即上文介之礼,飧饔饩及食燕之等。三介者,大夫降於卿二等故也。举此侯伯之小聘,则公之臣,子男之臣,小聘礼数,其义可知也。

记。久无事,则聘焉。(事,谓盟会之属。)

[疏]“记久”至“聘焉”。

注“事谓盟会之属”。

释曰:此云“久无事,则聘焉”者,则《周礼》殷聘也。是以《周礼大行人》云:“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注云:“小聘曰问。殷,中也。久无事,又於殷朝者,及而相聘也。”云“事,谓盟会之属”者,案《春秋》有事而会,不协而盟。是以《春秋》有会而不盟,盟必因会,若有盟会相见,故云久无事则聘焉。

若有故,则卒聘。束帛加书将命,百名以上书於策,不及百名书於方。(故,谓灾患及时事相告请也。将犹致也。名,书文也,今谓之字。策,简也。方,板也。)

[疏]“若有”至“於方”。

注“故谓”至“板也”。

释曰:云“故,谓灾患及时相告请”者,此即上经云“若有言”一也。言灾患,上注引《春秋》臧孙辰告籴于齐、公子遂如楚乞师。此云“及时事”者,即上注引《春秋》晋侯使韩穿来言汶阳之田是也。云“名,书文,今谓之字”者,郑注《论语》亦云:“古者曰名,今世曰字。”许氏《说文》亦然。言此者,欲见经云“名”,名者即今之文字也。云“策,简方。板也”者,简谓据一片而言,策是编连之称,是以《左传》云南史氏“执简以往”,是简者未编之称。此经云“百名以上书之於策”,是其众简相连之名。郑作《论语序》云:“《易》、《诗》、《书》、《礼》、《乐》、《春秋》,策皆尺二寸,《孝经》谦,半之,《论语》八寸策者,三分居一,又谦焉。”是其策之长短。郑注《尚书》:“三十字,一简之文。”服虔注《左氏》云:“古文篆书,一简八分字。”是一简容字多少者。云“方,板”者,以其百名以下书之於方,若今之祝板,不假连编之策。一板书尽,故言方板也。

主人使人与客读诸门外。(受其意,既聘享,宾出而读之。读之不於内者,人稠处严,不得审悉。主人,主国君也。人,内史也。书必玺之。)

[疏]“主人”至“门外”。

注“受其”至“玺之”。

释曰:云“既聘享,宾出而读之”者,上经云:“若有言,则以束帛如享礼。”文承聘享之後,故知此读诸门外,故云既聘享也。郑知人是内史者,案《内史职》云:“凡四方之事书,内史读之。”此云“使人与客读诸门外”者,亦是四方事书,故知人是内史也。知书必玺之者,案襄二十九年《左传》云:公如楚,“还,及方城,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故知此书亦玺之也。

客将归,使大夫以其束帛反命于馆。(为书报也。)

[疏]“客将”至“于馆”。

注“为书报”也。

释曰:此为书报上有故之事,彼以束帛加书将命,此亦以束帛加书反命于馆。

明日君馆之。(既报,馆之,书问尚疾也。)

[疏]“明日君馆之”。

注“既报”至“疾也”。

释曰:为昨日为书报之,今日君始就馆送客者,书问之道尚疾故也。必须尚疾者,以其所报告请,多是密事,是以郑云“既报,馆之,书问尚疾也”。

既受行,出,遂见宰,问几月之资。(资,行用也。古者君臣谋密草创,未知所之远近,问行用,当知多少而已。古文资作赍。)

[疏]“既受”至“之资”。

注“资行”至“作赍”。

释曰:使者受命於君,但知出聘,不知远近,故云“古者君臣谋密草创,未知所之远近”,故问宰行粮多少,即知远近也,故知须问之。

使者既受行日,朝同位。(谓前夕币之,同位者,使者北面,介立于左少退,别其处臣也。)

[疏]“使者”至“同位”。

注“谓前”至“臣也”。

释曰:云“既受行日”者,谓已受命日,夕币之前,使者及介朝君之时,皆同位,北面,东上;在朝处,臣东方,西面,北上,故郑云“同位者,使者北面,介立于左,少退,以别处臣也。”

出祖,释,祭酒脯,乃饮酒于其侧。(祖,始也。既受聘享之礼,行出国门,止陈车骑,释酒脯之奠於,为行始也。《诗传》曰:,道祭也。谓祭道路之神。《春秋传》曰:涉山川。然则,山行之名也。道路以险阻为难,是以委土为山,或伏牲其上,使者为,祭酒脯祈告也。卿大夫处者,於是饯之,饮酒於其侧。礼毕,乘车轹之而遂行,舍於近郊矣。其牲,犬羊可也。古文作祓。)

[疏]“出祖”至“其侧”。

注“祖始”至“作祓”。

释曰:云“既受聘享之礼,行出国门,止陈车骑,释酒脯之奠於”者,凡道路之神有二:在国内释币於行者,谓平道路之神;出国门释奠於者,谓山行道路之神;是以委土为山象,国中不得名,国外即得称。引《诗传》曰者,证祭道路之神也。引《春秋传》曰者,案襄二十八年《左氏传》子大叔云:“涉山川,蒙犯霜露。”引之者,证是山行之名,涉者水行之称。故《》诗云:“大夫涉,我心则忧。”《毛传》云:“草行曰,水行曰涉。”云“是以委土为山”者,案《月令》冬祀行,郑注:“行庙门外之西,为壤,厚二寸,广五尺,轮四尺。祀行之礼,北面设主於上。国外祀山行之神为壤,大小与之同。”郑注《夏官大驭》云:“封土为山象,以菩刍棘柏为神主,既祭之,以车轹之而去,喻无险难也。”云“或伏牲其上”者,案《周礼犬人》云:“掌犬牲,凡祭祀供犬牲,用物,伏瘗亦如之。”郑注云:“伏,谓伏犬,以王车轹之。”故知有伏牲其上。云“使者为祭酒脯祈告也”者,案《周礼大驭》:“掌驭玉路以祀。及犯,王自左驭,驭下祝,登,受辔。”彼天子礼,使驭祭。此大夫礼,故使者自祭,犯而去。云“卿大夫处者,於是饯之”者,案《诗》云“饮饯于祢”,是处者送行人而饮酒,名曰饯也。云“遂行,舍于郊”者,即上经云舍于近郊是也。云“其有牲,犬羊可”者,《犬人职》云:“伏、瘗亦如之。”是用犬也。《诗》云“取羝以”,是用羊也。是犬羊各用其一,未必并用之。言可者,人君有牲,大夫无牲,直用酒脯。若然,此见出行时祭,案《韩奕》诗云:“韩侯出祖,出宿于屠。显父饯之,清酒百壶。”是韩侯入觐天子,出京城为祖道。又《左氏传》:“郑忽逆妇妫于陈,先配而後祖,陈钅咸子曰:是不为夫妇,诬其祖矣。”《郑志》以祖为祭道神,是亦将还而後祖道,此聘使还亦宜有祖,但文不具。

所以朝天子,圭与缫皆九寸,剡上寸半,厚半寸,博三寸,缫三采六等,朱白仓。(圭,所执以为瑞节也。剡上,象天圜地方也。杂采曰缫,以韦衣木板,饰以三色。再就,所以荐玉,重慎也。九寸,上公之圭也。古文缫或作藻,今文作ロ。)

[疏]“所以”至“白仓”。

注“圭所”至“作ロ”。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总统连环争夺战

    总统连环争夺战

    人类在未来的一个时期面临太阳即将毁灭的灾难,人类在智慧勇敢的领导人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人类的地外移民,在其中政治角力是其一条主线,演绎一出出的总统连环争夺战。
  • 太古神王之凡乐大帝

    太古神王之凡乐大帝

    九天大陆之上的九天星河,璀璨无比,武命星辰更是数之不尽。但是,每条星河的背后,都有一个究极掌控者,信众称之为太古神王。坠落人间的神子,封印魔神的元胎,生存或者毁灭,抗争或者忍受,造就超越神王的传说或者成为沉沦人间的弃子,只在一念之间!诸天万界,虚空魔罗,笑傲天地,武破苍穹!
  • 爱我吧——九尾狐大人

    爱我吧——九尾狐大人

    转世之魂穿越妖界,是机缘还是续缘?!与妖怪男们谱写陌路之歌,傲娇的九尾大人如何霸道抢宠物?“九尾大人,您的宠物又逃跑了呢!”“九尾大人,您的宠物要成亲了!”
  • 快穿之戏多不压身

    快穿之戏多不压身

    拥有自我意识的智能仿生AI,月,成为帝国军的毁灭目标,危机之际,中立派五大元帅之首肖殷将月救下,也付出了巨大代价陷入昏迷。在X博士帮助下,月必须要穿梭各个平行世界,寻找其他“肖殷”身上的关键载体生命讯息,扭转紧张局势。但却发现一切都跟博士说的不太一样……月一脸茫然:博士,我这么作zuo....能找到他吗?看戏博士觉得还不够劲:没事!戏再多点!肖·魔王·殷嗤鼻冷笑:你咋不上天呢,嗯?
  • 青涩百合的项链

    青涩百合的项链

    这是一部记述已逝了的青春故事,里面有我的故事,也有你的故事,因为它来的如此真实。我将用它讲述我们的校园,我们的青春,我们的点点滴滴。关于青涩的爱情,青涩的记忆,青涩的面容,青涩的欢声笑语,青涩的秘密,那犹如百合一般的幽香与纯洁……
  • 重生异界之武神

    重生异界之武神

    在校中职生,学习不好,情感不好,人生不得志,一个雷雨天被雷击中,意外重生异界大陆,从此人生走向岔路口,桃花运接踵而至,挑战巅峰武皇,成就新尊。
  • 桃源小地主

    桃源小地主

    厌倦都市喧嚣,回到老家桃花村过悠闲的农夫生活。养养鸡,逗逗狗,爬爬山,钓钓鱼。承包荒山搞种植,兴建水库做养殖。大碗吃肉,大碗喝酒。地主生活真逍遥,给个神仙都不换。
  • 城战系统

    城战系统

    因为机缘巧合,青年马乐被带入了一个无尽轮回的世界。这里有恐怖的生化丧尸,也有奇异的魔法怪兽,有航行太空的宇宙舰队,也有飞檐走避的武林高手……踏进这里的那一天起,就意味着他永远与普通人划清了界限,过上了如角斗士一般,只有战斗和杀戮的生活!
  • 永恒之永恒之塔

    永恒之永恒之塔

    这里承载了那些年我们热血激情的记忆,这里承载了那些年我们单纯简单的友谊,这里讲述的一个个激情澎湃的热战。
  • 声景生态的史料方法与北京的声音(附CD)

    声景生态的史料方法与北京的声音(附CD)

    在理论论述和探讨的基础上,作为声景生态史料方法的应用案例,对具有史料价值的北京的声音进行了记录和分析,包括老北京的叫卖声、老北京的响器声、天安门广场的声景、北京的交通声景,以及北京的音乐厅与音乐生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