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723600000039

第39章 天人合一(1)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主要概念范畴,也是中国智慧的集中体现,其核心论点是天与人的关系问题。“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自觉地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凡事顺势而为,不强为,不妄为,以达到天下太平和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理想境界。“天人合一”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各种事物的交融、和谐、平衡和互补上。运用“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对于实现社会的和谐、人生的顺利、企业的发展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和谐发展的自然规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所谓“天人合一”,从价值观上讲,就是肯定人与自然皆有各自独立的存在价值,认为天与人之间应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只有这种和谐统一的天人关系,才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理想境界,才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只有尊重这种规律,做起事来才会事半功倍。

1自然和谐,持续发展

据史料记载,最早使用“天人合一”概念的,是张载的《正儒家蒙》,但如果追根溯源的话,董仲舒是这一思想的发明者。董仲舒的名言是: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董仲舒认为,“天人合一”的“一”,是“一类”的意思。因为在董仲舒的时代,由于自然科学新的发现,人们知道,物与物在不接触的情况下可以发生感应。比如磁石可以吸铁,琴弦可以共振等等。人们认为,感应的发生,是由“气”在做着它们的中介。同时人们还发现,以气为中介的感应,是有条件的。磁石可吸铁,但不能吸铜;琴弦共振,也是宫弦和宫弦共振,商弦和商弦共振。如同牛鸣牛应、马鸣马应一样。于是,得出结论:只有同类的事物可以互相感应。因此,只有说明天与人同类,才能证明天人可以感应。

为了论证天人同类,董仲舒提出了“天人相副”的说法。董仲舒认为,人是天的副本,是天的“拷贝”。比如,天是圆的,所以人的头圆;地是方的,所以人的脚方。人为什么有两只眼睛?因为天有日月;人为什么有四肢?因为天有四季;人为什么有喜怒哀乐?因为天有阴有晴。天有三百六十日,人的骨头有三百六十节,如此等等。类似的思想发展到宋代,就出现了明确的“天人合一”说。周敦颐的《太极图》,邵雍的先天图,都被认为是讲述“天人合一”思想的代表作。它们都认为人世的秩序只是天的秩序的副体。

再往后,“天人合一”思想就成为解读《周易》的基本思想。易学中,“天人合一”的概念很多;“天人合一”也成为解读古代其他经典的基本思想,在对于其他经典的解读中,“天人合一”的概念也多起来了。到今天,“天人合一”又成为中国古代所有思想的核心,并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被赋予了它从来不曾有过的人与自然和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等意义。

在泱泱中华文化史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存有多样化的理解。荀子的“天人相分”说与刘禹锡的“天人相胜”说,均有征服、战胜自然的意思。然而在整个思想史的发展历程中,占据主导与核心位置的是“天人合一”观,而荀子和刘禹锡的观点在当时并非主流思想。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也是力倡“天人合一”说。道教的“天人合一”论与儒家的“天人合一”论基本相近,不同之处在于儒家论“天人合一”,主要是想从自然法则中找到封建伦理的根据,而道教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探究生命奥秘,以期返朴归真,回归自然。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以至中国文化中最古老、最广泛的概念。它不但是中国哲学中儒家的基本概念,而且是一切其他的思想体系,如道家、佛家、法家、阴阳家、兵家、农家、医家,以至风水、气功、武术、房中术……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在现代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和运用价值。

2相互协调,相依相存

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发源于周代,经过孟子的“性天相通”观点与董仲舒的“人副天数”说,到宋代的张载、二程最终达到成熟。张载《正儒家蒙·东铭》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张载、二程发展了孟子学说,扬弃了董仲舒的粗陋形式,达到了新的理论水平。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政治、伦理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张载、二程的“天人合一”思想,分析起来,有以下内容:

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张载说:“理不在人皆在物,人但物中之一物耳。”明确肯定人是一物。张载《正儒家蒙·西铭》说:“天称父,地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其意思是说,人类是天地的产物,也就是自然的产物。

第二,自然界存在其客观规律,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当然也应遵循其规律。

张载说:“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汤,升降相求。……此其所以屈申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不曰性命之理,谓之何哉?”阴阳之气循环往复,聚散升降,运行不息,这不是自然界的性命之理,又是什么呢?

第三,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

张载说:“性与天道云者,易而已矣。”他认为性与天道具有同一内容,即是变易。程颐说:“道与性一也。”又说:“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他认为天道、人性、人道是同一的,其内容即是理,也就是仁义礼智等道德原则。张程都肯定性与天道的同一性,但两人也有分歧:张载认为天道即是变易,程颐则认为道即是理。

第四,人生的理想境界是天人的和谐。

语出《易传》:“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张载、程颐对这种观点深表赞赏。

中国古代对于人类应该如何对待自然有三种典型性学说:一是庄子的“因任自然”说,二是荀子的“改造自然”说,三是《易传》的“天人调谐”说。庄子的观点是消极的思想,荀子的观点是积极的思想。自从西方“戡天”的思想传入中国后,荀子的学说受到高度赞扬。但是,如果一味讲“戡天”,也可能造成破坏自然的恶果。事实上,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家园,如果盲目破坏,必然会造成生存环境的严重恶化。现代社会人们强调保持生态平衡,是一种非常明智的举动。《易传》主张“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是一种全面的观点,既要改造自然,也要顺应自然;应调整自然使其符合人类的愿望,既不屈服于自然,也不破坏自然,以天人相互协调为理想。值得肯定的是,这种学说确实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老子把天和人放到一起研究时,发现天和人都遵循着同一原则,就是纷纭变化的事物都要回归到他们的出发点,这是一种永恒现象,所以叫做“常”。认识了常,就能包容一切,处事公平,天下就会归从,也就能长久。人们只有依据“天人合一”效法天道,包容万事万物,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此外,“天人合一”的思想,还可以从人患疾病时其症状变化中得到验证。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体内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致使阴阳失衡。其临床症状表现,又与天气的阴阳消长相关,大多数疾病在上午和白天症状较轻,而到了下午和晚上,其病症就会加重。原因是上午和白天,人体阳气增强,又得天之阳气的帮助,则阳盛阴衰正胜邪,故病症就减轻;而下午和晚上,人体阴气渐盛,又遭天之阴气的侵袭,则阴盛阳衰正不胜邪,所以病症加重。另有一些疾病,往往随着季节性的变化而产生或消失,这也是阴阳转换,彼去此消的“天人合一”原理。

在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的人类社会早期,人的生活需求简单,没有对自然造成侵害,还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开始对自然界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造成生态环境严重失衡。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已无法处于平衡状态,突发性的暴风、暴雨、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损失。其主要原因是工业文明的发展,大量的废物和废气的任意排放,给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对地表和地下自然资源掠夺性的开发利用,破坏了植被和地壳结构,造成水土严重流失;大国搞军备竞赛,无限止进行空中和地下核试验,破坏了大气层和地壳的相对稳定结构。这种现状若继续下去,“天人合一”的局面就会被打破,自然的惩罚会愈加剧烈,最终人类必然会失掉自己的家园。

3天人同根,生成法则

“天人合一”,反映的是人与外界自然的关系问题,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博爱思想,“天人合一”是古代文化的哲学基础,也是人们认识自然,解剖自然的理论工具。

第一,“天”的涵义。

“天人合一”里的“天”是什么意思,“人”又是什么意思呢?“天”的概念在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但大多充满了浓厚的迷信色彩,是能够主宰人类命运的“神”。

老子对天则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法”是效法、顺从的意思,“道”即自然规律。他还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听任万物自然生长,对万物十分宽容。天地就这样与万物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老子的“天”是对宇宙及其运行规律最彻底的抽象。老子认为“天”是无限的,是无限小和无限大的统一;又是无始无终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它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这是老子的大道宇宙观,它有别于现代物理学意义上的宇宙。

这个天的概念一直有强大的影响力。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最有影响力的始终是虽然已经是宇宙的最高抽象但是仍然带有某种道德意志以至目的的天。这就是儒家,特别是宋朝以后的新儒家所发展的“天人合一”学说中所说的“天”。

这个“天”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说过“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就是所谓的“自然之天”。他又说过“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这就是所谓“命运之天”,但是孔子又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又有人说这是“义理之天”。把这三句话再加上孔子说过的有关“天”的话合起来一看,就可以明显地看得出,孔子心目中的“天”是一个有着道德倾向的天,与人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天。但是,真正开辟了儒家“天人合一”学说的是孔子的孙子子思。他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孟子进一步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寿天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此后,《礼记·礼运》也说:“人者天地之心也”。这句话从哲学角度再一次明确了天与人的关系。

第二,“人”的涵义。

明确了“天”的涵义,我们再来看“人”。“天人合一”里的“人”又是指的什么呢?古代有人说,有资格与天合一的人不是普通的人而是圣王。在当时,这种解释看来符合原义,但是,自从孟子说过“人皆可以为尧舜”,儒学的教化越来越向群众普及以后,人的意义也就越来越普遍化。再根据传统中医、农、卜、筮、星、相中的人只有极少数的例外才是指王者或是圣人,因此可以说,“天人合一”中的“人”还是指一般的人。

第三,天人同根同源。

道教认为,天地万物,并非从来就有,在其产生之前,有一个共同的本原,这个本原就是“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人与天地万物在本原上和禀受上有着同一性。

第四,天人同一生成法则。

道教认为,人的生成法则与宇宙是相通的,也就是说人生命的形成,与天地万物的生成法则相同。《钟吕传道集》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一为体,二为用,三为造化。体用不出于阴阳,造化皆因于交媾。”意思是人与万物皆是由“阴阳”的“交媾”而产生的。这一思想源于《易传》。《周易·系辞下》说:“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就是讲的宇宙发生和生命发生同一原理的思想。

第五,天人同构。

道教天人同构的思想来源于“人身一小天地,天地一大人身”的观念。《太平经》说:“人取象于天,天取象于人。”《灵宝毕法》说:“人同天地,以心比天,以肾比地”,心肾相去八寸四分,即天地相去八万四千里之比例。

董仲舒认为,天人相应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是由天所派生的。人与天相对应的规则是:“于其可数也,副数;不可数者,副类;皆当同而副天,一也。”意思是说,天上有的,人身上对应都有;不能对应的,则可归于某一大类,亦即“人身一小天地,天地一大人身”的翻版。

第六,天人同律。

在道家看来,人与天地不仅在形体结构上是相应的,而且人的生命活动的节律,如气血之循环等,与天地日月、一年四季之气的运转规律、度数也存在着一致性。《钟吕传道集》说,人的“气液升降,如天地之阴阳;肝肺传导,若日月之往复。”说的就是天人同律。

道教的“天人合一”的人天整体观包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在现代社会,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危机,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类逐渐认识到“天人对立”、“征服自然”等等错误观念的危害性。

二、行事为人的黄金法则

“天人合一”理论肯定人与自然各自的独立存在价值,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与协调统一,这种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爱精神,从根本上排斥自私自利的狭隘思想,对于现代人的和谐相处,顺势行事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1主体实践,以类相从

《周易》是一部总结我国古人经验和智慧的百科全书,它对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影响至深至远,“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从其中演化而来的。

我们知道,虽然“天人合一”思想只具有原始思维的形式,但是,从整个《易经》的基本倾向而言,则有很大突破,它不仅认识到生命的某种意义,而且从自然界寻求人类生命的来源和根据,尤其重视人类生命活动的实践意义和社会意义,从而实现了人的主体性,表现出主体思想的特征。

这种主体思想重视人在有机整体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甚至意识到人在实现“天人合一”方面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它并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思想,后来也没有发展出这样的思想。它是从为何完成生命过程、实现生命价值这个意义上,也就是从主体实践的意义上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它是一种主体实践型的思想。由于《易经》所强调的主体性,不是以主客体相对立、相分离为特征的,而是以主客体相统一、相融合为特征的,因而,它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种绝对的主体性思想。

主体思想是《易经》的卦、爻辞中的基本原则,它说明主体的行为和道德实践,不仅决定吉凶祸福等结果,而且能提高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这就使《易经》的生命哲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道德修养方面,《易经》恒卦的正面意义是非常明显的。相反,如果不恒,则有危难与灾祸。正如九三爻辞所说:“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孔子在提到这条卦辞时说:“不占而已矣”。意思是,如果没有恒久的德性,就不必占筮了,因为结果是明白的。《易经》中的这类卦、爻辞,实际上是对道德主体性的一个肯定。

同类推荐
  • 人脉决定命脉全集

    人脉决定命脉全集

    一个人被众人接纳和认可,并不一定是这个人能力超群或者才华横溢,很多时候,一个事业上成功的人背后往往有着一群人在为之付出努力。自古以来,总有不少怀才不遇者,却鲜有善于经营人际关系而找不到出路的人。本书在告诉人们人脉的重要性的同时,教会人们如何去编织、完善、维护和拓展自己的人脉资源,从而最终为读者追求成功打好基础。
  • 不只是留学

    不只是留学

    本书分理性留学、全力投入、成长理念、重视设计、真切感悟、教育实话等六篇,通过真实的经历、故事和感悟,告诉读者有关留学的问题、孩子成长设计问题和教育的真实理解和把握问题。
  • 这样做女孩最聪明

    这样做女孩最聪明

    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女孩的命运没有人可以左右,关键要看自己如何把握。本书从心态、性格、智慧、独立、爱情、婚姻、事业、理财等多个方面阐释了一个聪明女孩应当如何抓住自己的幸福人生这一热门话题,帮助女孩认清现实、拥有快乐、收获幸福,指导年轻女孩有条不紊的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 原野上的草原

    原野上的草原

    这是一部用心来诉说蒙古草原上的感动的作品,在作者深情地勾勒下,我们仿佛能听见牧民们的放歌与交谈,孩子们的追逐与嬉闹,看见门外树桩上拴着的马,以及狗在来来回回跑。在这篇纯净的土地上,牧民们外出时家里不需锁门,对待外来的客人异常热情谦恭。这是作者的故乡,也是作者的天堂。他写草原上的每一个眼所能见、心所能感的东西,每一种东西、每一缕思绪无不洋溢着他对草原、对蒙古最热烈的、最深厚的爱。那种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读后能让人的心灵得以净化并归于平静。他的笔很淡,却写活了他所身属的草原,给人以强烈的触动。
  • 说话到位事半功倍

    说话到位事半功倍

    现代社会人际沟通无处不在,求职的轻松过关,推销的业绩倍增,职位的直线上升,谈判的无往不利,以及个人形象的树立、风采的展现等都离不开良好的口才,一切的人情世故,一大半体现在说话当中。本书通过生动有趣的哲理故事,充分展示了说话得体的巨大影响力,教你如何在各种场合下所应把握的重要沟通细节,练就高超的沟通技巧,提前进入成功之路。
热门推荐
  • 停骖录摘抄

    停骖录摘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那个校草非要追我

    那个校草非要追我

    那个差点撞了她奶奶的男人,隔天竟从贵族学校转来,成了她的同班同学兼同桌?!那个传说中富可敌国的男人,逼她成为他的女佣不说,还扬言要把她追到手?!苏篱落原以为高三是她人生里最漫长的岁月,未曾想成为她后来最珍贵的光阴。她逐渐在他步步为营的追求中失了心,百般努力拉远两人距离,最后却没能逃出他的算计。异国他乡再相遇时。苏篱落对他淡漠如冰,南一川却桎梏着她的身子,高调宣布说要重新追求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总裁专属:百变小妖妻

    总裁专属:百变小妖妻

    栀子花的花语是--“喜悦”,就如生机盎然的夏天充满了未知的希望和喜悦。许你一世深情,不付我相思刻骨!
  • 每天读点管理学和领导学

    每天读点管理学和领导学

    管理学和领导学,都是研究如何管人管事的学问,即通过优化整合人力资源,科学配置社会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人、财、物充分发挥作用,朝着组织的预期目标顺利进行,并实现目标价值最大化的学问。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往往把管理和领导等同起来,认为管理就是领导,领导就是管理。其实,管理和领导虽然是紧密联系的,但二者在本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绝不能混为一谈。
  • 海龙大传:史前水怪真面目

    海龙大传:史前水怪真面目

    这是一部古生物的异志。它以“醒来”的化石为依据,向人们阐述着一段中生代的水下传奇。中生代的陆地上,逡巡的恐龙是绝对的霸主,天空则大半由翼龙主宰着,在广阔的海洋中,虽然有形形色色的鱼类畅游其间,但中生代的海生爬行动物才是海洋中真正的主宰者,它们就是海龙类的精灵们:有着“水下暴龙”之称的沧龙、眼如探照灯的大眼鱼龙、有着超长脖子的薄片龙、嘴如宝剑的神剑鱼龙、牙齿犬牙交错的滑齿龙、身着“露脐装”和“小热裤”的豆齿龙……
  • 无限之迷雾都市

    无限之迷雾都市

    没有询问的弹窗,没有多出奇怪的软件,陆弈平平淡淡的狗带,来到了无限的世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意绝千尘

    意绝千尘

    魔族的苏醒,五族间的纷争,是谁在一旁看着笑话,神秘的五大家族,五种古老的字符,它们的继承者将会在血雨中怎样拼杀。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洗刷这血染的圣御大陆吧......
  • 魔皇无双

    魔皇无双

    断我源力,我便改修魔功。杀我家人,我便屠你九族!看异界少年如何逆天改命,神,杀之。魔,屠之。看我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
  • 高冷BOSS:宠妻成瘾

    高冷BOSS:宠妻成瘾

    他是A市一大传奇人物。年纪轻轻,已是大名鼎鼎的少年将军,站在权利的顶端,却又离奇退伍,成为远恒集团的大总裁。她是落魄的豪门千金。两年牢狱,人生早已劣迹斑驳。一无所有,却从不放弃生活,踏进娱乐圈,追逐梦想,永不言弃。***突然有一天,新闻爆料。生性凉薄、身份最贵的纪远恒,与娱乐圈绯闻不断的明星时念倾牵手共游江南。消息一出,立即在豪门贵圈掀起了狂风巨浪。所有人都说,时念倾配不上纪远恒!……他却挽着她的手,走进婚礼的殿堂。宠她,成了他人生中唯一的乐趣。这一刻,谁还敢说!他的宝贝配不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