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656900000002

第2章

【注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故禁多食。肺主气,辛入肺,故走气,气病而多食之,反辛散而伤气。心主血,润下作咸,咸走血者,水气上交于心也,血病而多食之,则水反胜火矣。肾主骨,炎上作苦,苦走骨者,火气下交于肾也,骨病而多食之,则火气反胜矣。此与并于心则喜、并于肾则恐之义相同。盖心肾水火之气,时相既济,故所走互更。其余三脏,是本脏之味而走本脏所主之筋肉也。脾主肌肉,甘为土味,脾病而多食之,则反伤脾气。肝合筋,酸走肝,筋病而多食之,则反伤其肝气。夫五味所以养五脏之气者也,病则气虚,故无令多食,盖少则补,多则反伤其气。】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谓 原作「为」,据《素问》宣明五气篇改。五发。

【注 肾为阴脏,在体为骨,故肾阴之病发于骨。心为阳中之太阳,在体为脉,故心阳之病发于血。脾为阴中之至阴,在体为肉,是以太阴之病发于肌肉。肝为阴中之少阳,逆冬气则奉生者少,春为痿厥,故肝脏之阳病发于冬。肺为牝脏,逆夏气则奉收者少,秋为痎疟,故肺脏之阴病而发于夏也。夫所谓阳病发于骨、阴病发于血者,即调神论之所谓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之义。此因本气自伤而为病也。曰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者,因所生之母气逆而为病也。阴阳之道,推变无穷,若胶执于心肾发于骨血,肝肺发于冬夏,又不可与论阴阳矣。五发者,谓五脏皆有所发之处,各有所发之因。】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注 脏,藏也,主藏而不泻也。经曰:两精相搏谓之神。是神乃****所生而藏于心脏,并精而出谓之魄,魄乃****所生,肺为阴脏,故主藏魄。随神往来谓之魂,肝为阳脏,故主藏魂。所以任物谓之心,心之所忆谓之意,心生血脉,血生脾,故心所之之意而藏于脾也。心之所之谓之志,神生于精,志生于心,亦心肾交济之义,此谓五脏所藏之神。】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谓 原作「为」,据《素问》宣明五气篇改。五主。

【注 五脏在内而各有所主之外合。心主血,故所主在脉。肺主气,气主皮毛,故肺合皮。肝生于肾,筋生于骨,故在脏为肝,在体为筋。五脏元真之气,通会于肌肉腠理,脾气通于五脏,故所主在肉。肾藏精髓而注于骨,故所主在骨。五主者,谓人身之皮腠形层,各属五脏之所主。】

宝命全形论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注 五脏五行之气,有相胜更立者,如木得金则伐,火得水则灭,金得火则缺,水得土则絶,此所胜之气而为贼害也;如土得木而达,此得所胜之气而为制化也。万物之理皆然,而不可胜竭。】

太阴阳明篇

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月真)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注 六腑为阳,故阳受之邪入六腑;五脏为阴,故阴受之邪入五脏,各从其类也。入六腑者,谓阳明为之行气于三阳,阳明病则六腑之气皆为之病矣。阳明主肉,故身热。不时卧者,谓不得以时卧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故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阳明气厥,则上为喘呼。入五脏者,谓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太阴病则五脏之气皆为之病矣。脾气逆则胀满,太阴为开,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而为飧泄,久则为肠澼矣。】

刺禁论

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注 五脏有紧要为害之处。肝主东方乙木,肺主西方辛金,是以肝左而肺右也。曰生曰藏者,谓脏体藏于内,脏气之从左右而出于外也。心为阳脏而主表,肾为阴脏而主里。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旁,故为之使。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容,故为之市。膈,膈膜也,内之膈肉前连于胸之鸠尾,旁连于腹胁,后连于脊之十一椎。肓即募原之属,其原出于脐下,名脖胦。中有父母,谓心居膈之上,肾居肓之上,膈肓之上,其间有阴阳水火之神藏焉。七节之旁,乃膈俞之间。中有小心者,谓心气之出于其间,极微极细,不可逆刺以伤其心也。脏腑之气,皆从膈而出,惟心气之上出于俞也。从之者,顺其脏气之所出,神转而不回者也。逆之者,逆其脏气回还,而有回则不转之咎矣。】

调经论

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成此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注 言五脏所藏之血气,以成此形。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然五脏之道,又皆归于经隧。经隧者,五脏之大络,以行血气者也。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故调治之道,亦守其经隧焉。】

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络 原作「脉」,据《素问》调经论改。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

【注 五脏内合五行,外合皮脉肉筋骨,故得与六腑为表里,以应十二经脉。故五者之虚实,止归五脏。若经络支节,各生其虚实,则随其病处而调之。】

示从容论

五脏六腑,胆、胃、大小肠,脾、胞、膀胱,脑、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所从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过失,子务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为世所怨。

【注 肾藏精而为水脏,然津液之生,原出于胃腑水谷之精微。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大肠主津,小肠主液。膀胱者,津液之所藏,与肾脏雌雄相合,通于脑髓,出于上窍而为涕唾哭泣。此人之津水所从行,亦如天之精水在泉而上通于天也。胆主藏津汁,通于廉泉玉英,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胞者水之所由泄也。悲哀者谓心悲志悲故泣出也。此言肾液又上通于心而出于上窍也。】

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

【注 三脏之经脉,外络于形身,上贯于心膈,故皆令人体重烦冤。】

阴阳类论

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脏,外为惊骇。

【注 三阳主开,一阴主阖,二气类聚而太阳脉胜,是一阴不能止其开,则内乱五脏,外为惊骇。盖三阴之气缪通五脏,阴不能内守而从阳外出,是以五脏内乱。经云: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

灵枢经

九针十二原篇

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岐伯曰:五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注 夫荣卫气血,生于胃腑水谷之精,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血行脉中,气行脉外,然脉内之血气而渗灌于脉外,脉外之气血从络脉而溜注于脉中,内外出入之相通也。五脏内合五行,故其腧五;六腑外合六气,故其腧六。盖六气生于五行而有二火也。经脉十二,六脏六腑之经脉也。络脉十五,脏腑之十二大络,及肾脉之长强,任脉之尾翳,脾之大包。凡二十七脉之血气,出入于上下手足之间。所出为井,所溜为荣,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此二十七气之所行,皆在于五腧。盖十二经脉之血气,本于五脏五行之所生,而脉外皮肤之气血,出于五脏之大络,溜注于荣输,而与脉内之血气相合于肘膝间。此论脏腑经脉之血气出入也。】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观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

【注 津液者,水谷气味之所生。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发泄于腠理,淖泽注于骨,补益脑髓,润泽皮肤,是津液注于三百六十五节,而渗灌于皮肤肌腠者也。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外则膏肓丰满。盖膏者脏腑之膏膜,肓者肠胃之募原也。气味所生之津液,从内之膏肓而淖泽于外,是以膏肥之人,其肉淖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外内之相应也。痈疽篇曰: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夫溪谷者,皮肤之分肉,是津液外注于皮肤,从孙络化赤而注于脏腑之原。故经曰: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四关者,两肘、两腋、两髀、两腘,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行者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者,谓脏合腑而腑有原。原有关而关应脏,脏腑阴阳相合,外内出入之相通也。故曰: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肝心脾肺肾,内之五脏也。阳中之少阴,阴中之少阳,五脏之气也。故脏腑有病,取之经脉之原。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此病在三阴三阳之气,而取之气也。】

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

【注 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散,经络厥绝,脉道不通。夫风雨寒暑大惊卒恐,犹刺犹污,病从外入者也。阴阳喜怒饮食居处,犹结犹闭,病由内生者也。千般疢难,不出外内二因。是以拔之雪之,仍从外解。解之决之,从内解也。】

本输篇

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注 此六脏六腑,阴阳相合。藏货物曰府。六腑受盛水谷,传化糟粕,受藏精汁,故名曰腑。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故为传道之腑。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故为受盛之腑。胆主藏精汁,故为中精之腑。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水谷,故为五谷之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故为津液之腑。少阳,三焦也。水热穴论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末 原作「脉」,据《素问》水热穴论改。]在肺,皆积水也。是一肾配少阳而主火,一肾上连肺而主水,故肾将两脏也。三焦之脉出于中胃入络膀胱,约下焦而主决渎,故为中渎之腑,水道出焉,而下属膀胱。夫三焦者,少阳之气,水中之生阳也。手厥阴包络之相火,出于右肾,归于心下之包络而为一脏,三焦为之腑,是两肾以膀胱为腑。三焦归于中胃,为包络之腑,故为孤之腑也。夫两肾者,主天一之水,地二之火。分而论之,犹两仪也。故少阳属肾,肾上连肺而为两脏。合而论之,阴阳相贯,水火互交,并主藏精而为生气之原,故皆以膀胱为腑。三焦上合包络,而为孤之腑也。】

邪气脏腑病形篇

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脏。故邪入阴经,则其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腑。

【注 五脏之脉属脏络腑,六腑之脉属腑络脏,脏腑经脉之相通也。夫血脉为阴,五脏之所主也,故邪入于经,其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散于肠胃。阳明居中土,为万物之所归,邪归于阳明之肠胃,而无所复传矣。】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恶魔少女阿黛拉

    恶魔少女阿黛拉

    普普通通的西海岛民少女阿黛拉,15岁那年被现世的魔神掳去,十年后归来的近乎魔化的她,遇到了一个奇迹。从那之后,一个身体,两个灵魂。她想要融入普通人的生活,但是一切不会那么顺利。不老不死的魔神诅咒,两个来自不同时空灵魂的交融,一场旷世危机的前夜…本书将铺开阿黛拉传奇的一生,重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本书较为写实,无金手指,轻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千花醉沐拾

    千花醉沐拾

    s市的两栋“冲天”大楼,若凌集团与乔映集团,两个友谊联盟,相继诞下两位公主。若朝花,外表萌哒哒内心腹黑无比的妖狐狸一枚;乔夕拾,与朝花二的性格完全相反骨子里冷冷清清的女王。却同聚在莫尔维亚音乐学院,发生着不同的事情。什么是隔世冤家?若同学和乔同学完美的诠释了这种关系。冤家么?很好,不要辜负了这个称谓。青春如此美好,梦里千鸟齐鸣。春天,不如你。
  • 故事不太复杂

    故事不太复杂

    是已经过气的穿越异界文哈哈哈。第一次下决心好好这点什么,也不会迎合读者口味,大家看看就好
  • 少帝之纵横天下

    少帝之纵横天下

    宋景轩,四大家族之宋家少主。十岁那年因车祸失踪,八年后他回到SH市,从此,平静的都市风起云涌,掀起腥风血雨。宋景轩开始了他的精彩人生的篇章:他披荆棘,活色生香,左右逢源,纵横天下......
  • 暗黑语录:破晓录

    暗黑语录:破晓录

    对与错,好与坏,善与恶,神与魔!自远古秩序之战结束后,六族纷争不断!同时也注定了弱者将被压制…………九千年后,人族没落,被强族碾压…………这一天,天地变色,星辰陨落,隔绝六族的禁制被彻底打破,新的秩序之战也即将为此打响………………本书是本人设定的暗黑语录系列的第一本,既然说了是系列自然不会断更,而且练笔的作品也写完了,粉丝也有一些,最后声明一点,本人不要推荐什么的,只要大家一个实实在在的评价!哪怕只说好或者坏对于我来说也是莫大的支持,对我来说这才是支持,比那些啥营养都没有的票强多了!
  • 水蜜桃味的吻

    水蜜桃味的吻

    初次相见,安柳给了江逸一颗水蜜桃味棒棒糖,江逸很喜欢。别人:“逸哥,你不是不喜欢吃糖?”江逸:“从现在开始,我喜欢了。”5年前安柳送给江逸一个水蜜桃味的棒棒糖,5年后安柳把自己送给了江逸。后来,安柳成为了震撼全世界的画师,只为刻画他的模样;江逸成为了医学界的传奇,只因她营养不良。他们都很幸福,变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这是一个甜蜜的故事。
  • 大众健康教育处方

    大众健康教育处方

    全书分为十四个部分,共收入健康教育处方609个,介绍了健康理念,讲述了实用的健康知识。
  • 墨武录

    墨武录

    观星测乾坤,执笔行乱世。一身墨衣,一本武录,浮沉之中,谁许定数?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