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O们是积极的、快乐的、幸福的,是许多人努力的方向。可就是因为他们的积极、快乐、自由,使人们盲目追求跟随主流,反而迷失了自己。
1.不要对BOBO太认真
人都有向往美好的心理,特别是一些中产者、一些小资,更想成为BOBO族,最终处于两难之地。
下面就听一个女士说:
别把BOBO太当真啦!
作为开场白,我得向你坦陈:那本关于BOBO族的书,《Bobos in Paradise》,中文书名叫《BOBO族》——抱歉,我不愿意用中文书名,一则它翻译得不好,请原谅,我太讲究细节。我信赖的书评者小宝说:“BOBO在港台和海外华文圈都翻成‘波波’,‘波波’比‘布波’读上去口感好,写起来手感好。”把“波波”改成“布波”,是为了迁就“布尔乔亚”。作为一个读者,我认为波波更恰当!二则,我手头恰好还有一本《天堂里的小资们》,这样微妙的称呼怎么能错过。虽然——拿北京人的话来说,“小资”都臭了街啦,但对这第一个BO,Bourgeois,我恳请你查查英汉字典,别被圆润的读音迷惑——这个词是中产阶级的意思,也就是资产阶级中比较平庸的那部分。当然,如果有人称呼你“小资”,你一定要正色以对:“不不不,我不是(小资),你才小资呢。”
昨天看到新一期《新周刊》,封面专题“像什么一样生活”,呵呵,事实上,整本杂志说的都是“生活方式”。记得第一次看到BOBO这个词就是在这本杂志上,如今不甘人后的各路媒体铺天盖地语气暧昧地传播“波波族与新文化运动”,《新周刊》倒“绝口不提爱你”。看完整本杂志,我越发相信,什么小资、什么波波,无非是生活被方式打败。你想去吧——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怀疑我的结论?请直接从第二章“消费”开始看这本书,最多看到第三章商业生活,你会过来与我握手。David Brooks在他的书里说,BOBO一方面是社会精英、成功人士,享受物质富裕;一方面又渴望心灵的自由和不羁的流浪。这风马牛不相及的双重性格如何完美地综合呢?“我们把最典型的布尔乔亚阶级活动——购物,变成最典型的波西米亚活动——艺术、哲学和社会活动,所触碰到的任何东西和行为都会化成形而上学的东西。”说得具体点可以吗?可以啊——让我们列举BOBO消费法则——“花大笔钞票在任何有‘专业品质’的事物上……”“我们当中没有几个能够爬上珠穆朗玛峰,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买一件专业登山用的Gore-TexAlpen—Glow土拨鼠闪电系列强化型外套,有什么不合理之处。”容许我用更通俗的话解释一下:虽然你只是打算去爬闽侯的五虎山,但这决不妨碍你穿戴全套冲锋衣,配备Ginssport登山鞋,用Laken壶饮水……“阶级取决于他们的消费方式。”也许你觉得自己还没有这样的底气花钱——自然啦,中国哪有真正的BOBO,中国的“中产阶级”还没形成呐——但这不妨碍我们拿这个词说事,这不妨碍你先养成一种态度。我猜想把这本书引进中国的出版商就是这么想的。
那么引颈向西,发源地的BOBO可好?让我煞风景地告诉你,你来得稍微迟了点。这本书(指《BOBO族》)写于2000年,里面描绘的大多是IT新贵的生活场景,可是时过境迁,自打IT—booming破掉之后,他们的日子没有那么夸张了。知道这些前因后果,再翻翻书,是不是咂摸出些讽刺的意味?西方人皮里阳秋的本事不逊于我们,David Brooks根本是在调侃所谓“喝卡布其诺,衣着轻松,驾驶SUV越野车,喜欢去人迹罕至之处进行充满内涵的苦难旅行,读亚里士多德管理着公司”的BOBO。嘿,你还当真啦!
她的话是有道理的,并不是说BOBO不好,能成为BOBO固然好,可不行也别太强求,此时的你应对自己说:“别把BOBO太当真了,我才最好。”
2.BOBO族:谁在时尚
随着BOBO这个新名词的产生、普及,今天人们对BOBO有了更进一步的探讨。美国学者认为:今天美国社会中风头最劲的一代人,正将老布尔乔亚追逐财富的理想和波西米亚自由、个性的理念结合起来,布尔乔亚庸俗的财富正成为追求不平凡的“波西米亚价值观”的保证。
理论界的“波西米亚”被约定俗成地用来指那些总是跃跃欲试、颠覆资产阶级制度的哲学家、艺术家和诗人。自文艺复兴以来,波西米亚们的“文化冲动”,就始终与布尔乔亚的商业文明格格不入。丹尼尔·贝乐(Daniel Bell)那本有名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说的也就是这些事儿。
但到了我们这儿事情就变得简单了——事实上在我们看到David Brooks的《BOBO族》之前,我们的BOBO一族已经对书中的结论做出了“中国气派”的回答:“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小资情调。”布尔乔亚和波西米亚在我们这里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对抗就喜孜孜地和平共处了,我们真是友好善良的民族啊。所以我们的波西米亚看到了一切布尔乔亚的美丽动人之处而不忍指出它的缺点,所以我们的波西米亚只流浪不反抗——这不是没判断力,这叫善良。
我们不能把一本文化批判的通俗读物看成白领生活的人间指南;然后又按照一本叫《恶俗》的书把自己再检点一遍,而且一点没觉得自己挨了骂,还认为这叫从善、自觉、进步。
很多人喜欢看张爱玲、杜拉斯、白先勇的书;也爱看电影,尤其是欧洲的,当然这么冗长的片子要和朋友一起看才有味道;我们喝咖啡不加糖,只喝红酒不喝啤酒;我们身上总有一沓卡,不管里面有多少钱……只要我们与众不同。批判的力度可以少,生活的风度更重要。重要的是形式,没有形式哪里来的内容?
我们一直在努力使我们不断进步。我们今天的爱好与明天无关,总有一些东西能立刻把我们的白领子翻出来,他们也许叫布尔乔亚也许叫波西米亚,重要的是——只要白领们不断得到关于种种生活品位的刺激,白领的理想就将一拨拨地延续下去。直到大家的白领和BP机一样,不好意思翻出来为止。
3.摇滚也BOBO
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其发展的过程。像任何时髦的名词一样,曾经被视为最精彩的BOBO也如同过眼烟云一样在消散,在大伙还来不及搞清楚它的真实含义之前。自然,我们从所有的BOBO和非BOBO杂志上见到过它婀娜的标签,包括ELLE的“淡紫色的唇膏”或《世界都市》的“白领理想”。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里,没有人知道用消费的方式来决定社会阶层是否一定比用血缘来得正当,反正据说清教徒和盲目奢华已经是过激行为。据BOBO这个词的发明人David Brooks的描述,BOBO族喜欢无论哪里,都讲质地。在厨房里弄个不锈钢冰箱摆摆,以显示“厨房男性气概之质地”,或是绝不开俗气的奔驰,而只开SUV。说实话,这样的人我倒是没见到几个,可能是由于那两样东西比较少见。倒是他说的BOBO族的另外一些爱好,比如那些喜欢吃“热带雨林嘎嘣脆”或是只买星巴克“公平交易”咖啡的人,我还真的觉得越来越多了。
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个融合的时代。我们习惯了“可承受发展”、“合作的个人主义”或是“平等化管理”一类玩意,可惜的是,布尔乔亚与波西米亚还是没能像他们说的那样和谐。
自从进入白领阶层,真的也曾相信过这两种“在西方社会持续了两百年的紧张已经在一种黑格尔主义似的历史统一中化解”。比如,我有一个看起来老实无比的同事,他说自己是从银行系统转过来的,等我在他们国家的一个大书店里看到他的大照片和诗集时,我觉得自己很惊讶。看到那诗集里的头一首竟然是写他沿着《在路上》里的描写走完全程时,我就更觉得他了不起。可是对不起,他最喜欢的音乐竟然是“宠物店男孩”。
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即使在信息新贵、新潮学者论证“信息时代的文化结果”、“品味”趋势的生活现实之后,在“文化战争已经结束”之后,还是有试金石存在的。比如,在《北京乐与怒》风行的时候,从那些精致却肤浅的画面和“墨西哥跳豆”的刻薄隐喻里,你就能知道当年那些退出这部片子的拍摄并签署“树村宣言”的穷困摇滚乐手们,是多么了解波西米亚与布尔乔亚的不同,是多么了解布尔乔亚的波西米亚只是玩票。老实说,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能知道你。
4.BOBO的地方情怀
BOBO一族是从来不留情面的一族。他们早就选定了自己喜欢的城市,扎根、发芽再长成苍天大树。他们经常步入另一个城市,但却是另一种感触。上海酷似一个八面玲珑的年轻女子,风情万种、让人着迷;北京像一个精力旺盛的中年男人,沉着稳重、魅力十足;而广州则是众多城市的混合体,有着太多人的影子……
(1)感受文化
张黎刚作为Elong网的CEO与三个地方有缘,但最终仍选择在北京置业筑家。下班之后,穿过浓荫幽静的使馆区去56号听老外唱歌,那是些怀旧的歌,舒畅着心底不易触碰的点点滴滴。然后再去day's off跳舞,站在桌子上随意摇摆……突然,张黎刚看着手机屏幕哈哈大笑,一阵畅快,到底是短信幽默的话语还是逗趣的图片致使,无需深究,因为他早已不小心掉进了时髦的陷阱。
(2)遭遇时髦
Annie是位有着媒介资深专业人士所特有气质的人,在这三地当中,Annie选择了上海。穿着得体、举止优雅、谈吐幽默又不失礼仪。面对我们的提问,Annie直言不讳:最爱是上海。在Annie的眼中,三个地方最摩登的是上海,但上海也是有底蕴的城市。“有人曾经拿上海跟北京比较,评价上海是个没什么文化的城市。但我从来都认为上海是个有积累、有深度的城市,上海人也一样是有修养、有品位的。这是装不像也模仿不来的。外型时髦的阿尔卡特也正如上海人一样,同样有内涵,两者魅力绝不是装出来的。”
(3)贮藏生活
对于在广州做广告人兼电台DJ的Tristan,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的城市,上海的娱乐生活很丰富、北京的文化气息很浓重、而广州……Tristan却离不开这里的人。这是个极具亲和力的都市,容得下任何一方水土,这就是他对广州绝对会不离不弃的原因。山坡上的Wind Flower,古朴的西官人家,坐落在繁华闹市的FACE。一夜之间,你可以穿越整个广州,去做客坐落在不同地理位置的数个酒吧。穿越之后,喜欢这个城市,喜欢这份愉悦。
5.他们眼中的BOBO
BOBO一族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近身观察BOBO族的一举一动,发现他们是积极进取、有创意的。没错,现在到处都是这样的人!
下面就听他们说说BOBO。
在广告公司担任ACD的李玲认为,X世代由于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社会价值结构的崩解与欧美文化的移植,因此带有一种******的疏离感,又有社会批判的习惯,本身又是执行社会功能的角色。李玲在前阵子参与制作Toyota新车Artis的“新一代的Toyota来了”时的思考主轴,就和“BOBO”很接近。而另一名资深广告人树云虽然之前并未接触过这个词语,不过在听完对这个族群消费习惯的描述后她却很自然地表示:“现在的人不都是这样的吗?”
X世代的费祥是一名记者,由于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与立论深入的笔调,颇受报社主管的器重;同时因其在大学时代即从事投资理财,目前在他名下累积了不少资产,包括好几栋房子及百万名车,目前仍未婚的他在传播圈内算是新贵。尽管手头阔绰有余,但遇有下班后的深夜约会他却常坐在某一五星级饭店的大厅,因为那儿的座椅舒适却不见得要消费,“灯光美、气氛佳、不用消费”,是个讨论要事的好处所。
担任企划部主管的胡月每年一定要出国玩一趟。酷爱名牌的她,常到王府饭店、赛特、SOGO等处购物,平时经常出入一些具有风格且料理味道不错的餐馆和五星级饭店,但身上偶尔也会穿着佐丹奴的平价休闲服、大谈夜市的路边摊。而从事美术设计长达十年的天爱虽然也爱名牌,但她经常是名牌搭配从东区及天津的二手店买来的服饰,颇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至于住的地方则是挑高五米的经济实惠的夹层屋,冬天时屋里的好几只马尔济斯犬身上一定裹着保暖的衣裳。
小晓是一名文字、摄影工作者。她喜欢上咖啡馆,却不爱大家都去的连锁店,认为那“太俗气”了,宁可花上一倍的路程到别具风味的咖啡店,至少可以和个人风格强烈的店主人聊上几句交个朋友。她不迷信名牌,却一定要“独特”,对于手工制作、强调“人性、自然、环保”的产品特别有好感,像她脚上常是一双“已经穿出形状”的马汀大夫鞋或勃肯鞋,同时坚持素食,尽可能地选择有机食物。她电视只看Discovery或National Geogra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