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449700000004

第4章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2)

抛开亚里士多德对“共相的定义”,我们可以先自己想象“共相”的样子。毫无疑问,它必然是从形式中抽取出来的、关乎本质的东西,那么,这样做之后呈现出的必然是受到限制的,甚至是抵制形式的东西。例如我们说“戴氏高脚马”、“亚眠大蹄马”、“土伦黑尾马”这样三种马,毫无疑问它们的“关乎本质的东西”便是马。说木桌、木椅、木床,它们“关乎本质的东西”便是木头。我们从人类、猿类追本逐源便得出灵长类,鱼类、人类、兽类其本质便是脊索动物。但假如说到“至善”、“诚实”这些词时,我们便只能用“美德”来概述它们。所以,越是那些描述空泛的、理想化的理论,越会产生出本质中无形式的东西。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共相的分野就在这一点:后者认为,一个本质既然已经确定,则其间各个环节的关系,就应该获得解决;而假设本质是不依照形式存在的,那它对本质便有一定的限制了,故本质是不可能发生变化的。所以,在进行论辩时,就必须依据一个定义来进行,例如论辩真假,就得先确定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所要肯定是真的若与所要否定是假的事物并无异致,就不可能一切叙述都是假的;因为照这情形,那两相反中必有一个是真的;假如对于每一事物必须承认或否定它,这就不可能都是错的;这两相反中,只有一个是错的。在这里,有关以弗所学派的流变学说被彻底批判了。按照以弗所学派的理论,任何物象都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我们的感官世界也因世界的变动而发生着改变——正所谓“人不能走入同一条河流;我们走入而又不走入同一条河流,我们同时存在而又不存在”,所以知觉便也是变动而无常态的。柏拉图《美诺篇》中的苏格拉底接着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道理——“在我健康的时候,喝下去的酒觉得很甜,在我生病的时候就变得很酸。”

亚里士多德举例证明了他关于“实体”、“存在”的观点。举例说,如果一个人说“有”的时候,他认为除了那相对的一个条例“无”是错误的,其他的一切都是属于存在的范畴;而另一个说“无”的则除外了“有”之外,其他的皆不存在;“这样,他们已经被逼到替真实与虚假做出无休止的假设了。若要为他的真实理论注明所由称为真实的境界,这过程将无休止地进行。”同样的情形还出现在关于世界本原是“静止”还是“变动”之中,这显然是不正确的,“一切都是变化的”和“一切都是静止的”都不正确。因为假如一切都是处于静止或流变状态,则显然说“静止”的人,他本身必定是在有所行为的情况下才说出这句话的,这就是变动;而说变动的人,则概括出变化的规律,这又必然是静止的,假如一切皆在变动,世上又将没有一件实在的事物;于是一切尽假。但我们曾已说明这是不可能的。凡是变化的必须原是一事物,因为变化是由某些事物变为某些事物。再者,若说“一切事物都时而静定或时而动变”,没有一样事物是“永静”或“永动”的,这种说法也不切实;所以应该存在着绝对静止的事物,宇宙间总存在着最大的原动力,自己不动,而使一切事物趋于动变。变化,只是事物形式的变迁,其本质并未发生改变。

对柏拉图的“世界是个巨大的数型构成体”论断,亚里士多德进行了批驳。他认为“把世界想象成数字的想法都过分乐观了……其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充满了和谐和规律。”他把固定在共相之间变化的范畴称为“活动性”,主要是指事物之间变动的限度。当认识到活动性的时候,首先就应该承认事物的存在,因为只有事物存在着,它才能具有变化的性质。所谓“共相”,必然是一种积极活动的变化,在这种变化内部,“变化”作为对自身的一种设定而存在,它最大的目的就在于对自己的定义;相反,在概念性的变化里面,就不包含在变化中维持自身的意义。在质料存在的前提下,共相对其所赋予的功效必定是它能采取的一切形式,但必须刨除了它必定的那种形式以外。毋庸置疑的是,只有从确定的一般命题中推导出个别命题的方法,才能证明个别命题的真理性。

共相说和理念说虽有一些共同点,但仍存在大量的分歧,这是亚里士多德驳斥“数型”和“理念”的另一重要原因。在柏拉图的数型学说中,形式和本质在理论发展中找到了共同的因子——理念,其自发的理论轨迹完全从形式的观点照管整个构想,这暗示着理念是一个常数,并与任何观念和官能的区别无关。这样做既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首先,柏拉图是把哲学和现实的发展看作是相互平行的,因为就其形式而言,原型世界是不输于乃至完全超越现实世界的高端存在,但同时这也意味着抹平了各种存在形式之间的差别——在常识中,任何一个门类的学术都不可能向我们展示其他学术中所没有的事物,特别是哲学,必然要从概括的事实出发研究事物的本质。这样一来,柏拉图所建立的理念论所得到的就不是一种可以追溯的有表述意义的哲学体系,而是一个关于某种空想形式的思想冲动。

亚里士多德致力于此的,正是要把形式因素努力从单纯的原型世界中分离开来,但依然从时空的辩证法上受其制约,使人感觉到这样的割裂是十分不彻底的——即一方面强调形式是物质的本质,另一方面也暗示存在着一种可以遵循的规律性的理念在起作用。但亚里士多德这种现实性的建立与柏拉图相比,却是大大的进步,因为这首次树立了一种新的模型,它具有活动性的能力,这种能力的价值突出表现在否定自身存在上,并以“活动性·可能性”这种不确定因素作为它的本质属性,不再是自为的存在,而是“为他的存在”,这就建立了统一的否定关系。

亚里士多德的共相学说中贯穿了他的自然辩证法。为了反对柏拉图关于“理念是游离于官能世界存在的本质原型”,而努力把共相与个体说成是统一体,即在共相之中,就必然存在无数个体共同分享的部分。但亚里士多德却没有解决从个体到共相、从特殊到普通、从感性到理性的具体转化问题。他一方面确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先验论,一方面又把它不断推翻。

四、“隐德来希”与目的的实现

“隐德来希”的希腊文原意为“完成”,亚里士多德把它当作“现实”的同义语,在其著作中多次出现。他用它描述事物的进化过程,解说自己的历史主义看法。他在阐述这个“隐德来希”时引发了“宿命论”的或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本质命运的历史观念。

“隐德来希(entslscheia)”频繁出现在亚里士多德著作的行文中,可见这个名词相当重要。它的希腊文原意为“完成”,亚里士多德用来指每一件事物完成的、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隐德来希”,也把其作为“现实”的同义语,是目的和目的的实现。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质料与形式的对应关系,牢牢地和“隐德来希”联系在一起。在形而上学中,并非任何东西都与非现实有关,但同非现实的活动相联系的,必定是现实的力量。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讲这两者相互渗透统一的情况。

“隐德来希”具体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呢?例如一块石头,它之所以能打磨成石斧或者建成石屋,就是由于这种本质的潜能。即使这块石头永远不被打磨或堆建,这些潜能仍然内在于其本质之中。当然,如果它被打磨或堆建的话,那么它就实现了潜能,从而发生变化或运动。可见,包含事物的一切潜能的本质(隐德来希),就是某种类似于事物的变化或运动的内在源泉的东西。

“隐德来希”已经涵盖了能把它转换出去的一切因素在内,所以用它来描述事物的进化过程是十分简单省力的。当我们说“一条小溪是一条潜在的大河”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说“一条小溪经历几次改变之后可能会成为一条大河”。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德来希”是一种事物对世界的位置(即为了成为某物)而做出的态势,在转化时,形式一定会离开物体,并返回到其他物体上面;“隐德来希”是表现物与状态完美统一的最高形式。“隐德来希”既可以看作是一个蛹,也可以看作是一只蝴蝶,这里的意思是,它一方面处于变化状态,另一方面又分明已是完成品。当然,它必须和事物的形式、质料保持彻底的分离关系,并从根本上上升为创造力并把握这一创造力。

在广义上,亚里士多德用“隐德来希”来阐述历史主义,这就使他对历史学的认识受到了局限而没有什么创造性。柏拉图关于社会进化的理论在亚里士多德那里遭到了“形而上学”式的强硬解释,例如他认为,洪水和其他重复出现的灾害不时地摧毁人类,只留下少数幸存者。不过,除了这一点外,他本人似乎并不对历史趋势的问题有什么兴趣,他阐述历史的全部核心在于指示其间具有的可能性及他关于变化的理论本身是如何导致历史主义的解释。古代社会衰亡时期,亚里士多德的历史主义曾被用来证明这种“可能性”的确存在。

亚里士多德对“隐德来希”的阐述有一些明显的失误。他“发现存在于社会中的‘隐德来希’,即是通过揭示在未发展的本质中隐藏的东西”,变化只能使从一开始就内在于变化的客体的本质、潜能种子显现出来。这种理论导致一种历史宿命论的或一种不可避免的本质命运的历史主义观念。黑格尔在《历史哲学的批判》中称,“我们称作原理、目的、命运的东西”,只不过是“隐藏的、未发展的本质”,这使得关于“隐德来希”的思想渗透到独立的具体形式中。换句话说,“一个人、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无论遭遇到什么事情,都应该被视为源自于那种将自身显现在个人、民族或国家之中的本质、实在的事物或真实的‘人格’,都可以通过这种本质、实在的事物或真实的‘人格’得到理解”。我们的头脑完全可以理解这种蕴涵智慧的话语,它需要借助于诸如“命运”、特别是“自身存在”进行解释。

个人、民族和国家乃至人类社会杰出的原因是:从惟一的角度出发完成任务。伟大的思想也是如此,它不受法则的约束,而是去创造新的法则。

五、实体论与宇宙

实体主要有三类形式:其一,可感性实体;其二,活动性实体;其三,绝对的实体,亦称之为真理。第一种实体形式“只具有一种质料,它的活动性和可能性都是有限的”。第二种实体形式的“潜能”可分为有理知和无理知两类,此处“潜能”主要指智能自身的活动性。第三类实体形式是最高一等的实体形式,它自在自为的存在,具有现实性、可能性,是其他事物的推动者。

实体的三类主要形式:

首先是“可感的感性实体”。这种实体“只具有一种质料,它的活动性和可能性都是有限的”。亚里士多德所述及的质料,是延续了他一贯的有别于形式的说法——质料,是构成事物本性的主要因素。形式是外在的、可以改变的形象。变化都是属于形式的,是实体自身从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变化的过程意味着必定存在恒定的一方。变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形式和质料对立的过程——质料是变化中固定的部分,它是变化部分产生作用的基础,并承载着变化。变化的对立双方在变化后,一方一定会消失,而继续存在的另一方也一定改变了原来的样子。在这里,亚里士多德特别指出,当一个事物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时,例如颜色、形状的变化,并不是在偶然或无意中形成的,而是“由存在的自发产生出来的”,即事物本身的质料和形式的相对性促使发生变化。这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同一性”。在形式和质料两者中,继续存在的便是质料,只不过随着形式的消失,质料也必将发生变化。为了判定某一对象是否运动或发生改变,我们不应该凭借表象或形象联系到客体上以做出推断,而要用洞察力(或者想象力和悟性)联系于主体,发现其质料和形式中新的位置关系。

形式动物(变化)的结果即为感性形式的实体。由于运动,实体形式才相对显示出来,可能性和现实性就是保证这种辩证法成立的因素;同时,形式(感性形式)的确立还需要三个条件:普遍存在的、作为变化基础的质料;前形式和后形式间的相互对立;单纯的动因。而且,这三个因素形成了必要的环节,使感性的形式在自我否定中得到确立。在实体的形式中,可能性就是即将确立的样子,现实性就是即将过去的样子,两者的对立和扬弃最终构成了实体本身。

“活动性实体”是第二种实体形式。这种形式的构成因素有些存在于无灵魂事物中,有些则存在于有灵魂事物中,也存在于灵魂之中。当一个灵魂上升到能接受理性的时候,它的“潜能”便将被明显地分作无理知与有理知。此处论及的“潜能”主要是指智能物自身的活动性。这样的事物包含在它的否定性之内,或者说它变化后的形式也是它的一部分,这样的东西就是受理性目的的指引,其标准是活动性的内涵。以人为例,人的一生要经历几个不同的阶段,身体自然要发生改变;但要说起一个人来,是要包含他全部生活经历的,于是便包含了以前的各种“形式”。他的生长应该是理性的表现,所以自然属于“活动性实体”。

同类推荐
  • 救命啊,工作快把我逼疯了

    救命啊,工作快把我逼疯了

    如果你在办公室里容易感到困惑和沮丧,不用担心,“办公室综合征”并非你所独有。有时候,似乎是整个职场都已经疯了——首席执行官把装订整齐的报告交给董事会,以表明公司在投资方面取得了丰厚收益,而你所在的部门工作堆积如山,每个人都因“冻结招聘”而饱受压力。网络瘫痪,网络技术人员不接电话。销售人员对顾客做出空头承诺,他们现在却嚷嚷着说送货是你的事儿。副总召开会议要促进交流,而你却明白,如果你说有任何事做错了,那么,结果将证明真正的问题在于你的态度。
  • 动物生存智慧

    动物生存智慧

    每一种动物,都是自然界中靓丽的风景;每一种动物,都是我们人类的亲密朋友。每一种动物的生存智慧,都为我们带来人生的启迪。本书让我们感悟动物的成功品质,学以致用。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每一种动物都掌握了高超的生存技能。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动物的智慧更加简单、有效。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动物比人类更加聪明。了解动物生活习性,增长知识;感悟动物生存智慧,学以致用。
  • 做人曾国藩做事胡雪岩大全集

    做人曾国藩做事胡雪岩大全集

    《做人曾国藩做事胡雪岩大全集》讲述了晚清两位名臣的人生谋略和思想智慧,深刻剖析了曾国藩和胡雪岩的为官为商之道,认真分析了他们为人处世的智慧。本书故事性与趣味性相结合,通过历史案例,让读者有所领悟,增长才智,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一代洞悉中国传统内圣外王之术的名臣,出身子农民世家,最后却成为拥兵百万的封疆大吏、“中兴名臣”;一位深谙中国传统智慧权谋的传奇商人,原本资质平平,最终却成了流芳百世的商界巨贾、“红顶商人”。一百多年来,他们的做人哲学、处世智慧,历经时代变迁依旧闪耀着熠熠光彩。本书通过具有说服力的历史案例,剖析曾国藩和胡雪岩的为官为商之道,分析他们为人处世的智慧,让读者有所领悟……
  • 高效沟通的100种方法

    高效沟通的100种方法

    高效沟通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怎么说。本书通过对倾听、反馈、说服、拒绝、幽默、赞美等方面的介绍,讲述了生活和工作中高效沟通的100种方法,让你告别口笨嘴拙、词不达意、言不由衷,教你学会沟通技巧,从而成为高段位的沟通者,在工作和社交中脱颖而出。
  • 别输在说话上

    别输在说话上

    你是不明白为什么领导上午还对你和颜悦色,下午就对你声色俱厉?你是否不明白领导为什么说话总是意味深长、话中有话?你是否想读懂领导的话中话?你是否想获得领导的赏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龙心者得高升。每个身在职场的人,都希望自己拥有一副好口才,与领导交谈时,能够口绽莲花。好口才不光靠天分,还需要后天的学习和练习,只有这样才可能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口才技巧,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更加顺畅。刘彦彦编著的《别输在说话上》教授有效说服沟 通的十大要领,滴水不露的语言艺术。
热门推荐
  • 恶灵师:恶灵初始

    恶灵师:恶灵初始

    罪恶的源头是人类,弥漫着的是黑暗,当人类自以为是认为没有惩罚的时候,邪念诞生了恶灵,他将终结一切罪恶,恶灵师。
  • 我成为骷髅后的二三事

    我成为骷髅后的二三事

    骷髅生存法则一:永远别和恶魔谈条件 青洛:“玛门,我是来谈条件的。” 骷髅生存法则二:远离邪恶亡灵法师的召唤 青洛:“卢西娅,召唤我到生者界。” 骷髅生存法则三:只有自己的力量可以被信任 青洛:“艾格尼丝挡住它的这次攻击!拜洛特给我射它的膝盖!我花了那么多资源把你们养大,现在是时候回报我的信任了!” 故事的主角是一具弱小骷髅,不过在他的骷髅头颅中,有着若干神秘存在。 凭借这些神秘存在的力量,他奴役并培养各种各样的亡灵仆从,游走于生者界与冥界之间,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 架空世界,冒险+亡灵种田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老娘疯起来自己都打

    老娘疯起来自己都打

    我很冲动,憋了20多年,就想写,我怕冲动劲过了,又失了勇气,可能不能再憋20年了,腹中事故,你们当故事就好
  • 快穿之师傅我来了

    快穿之师傅我来了

    我是师傅唯一的徒弟,师傅对我宠爱有加,但是师傅你怎么就弃我而去,离开了呢。师傅,不管你去哪,我都会找到你的。从此,徒弟就带着系统走上了去个个位面寻找师傅的道路。[师傅女VS徒弟男]
  • 万界传奇匡时传

    万界传奇匡时传

    主人公:方匡时性别:男性身份:头脑风暴、皇室宰相、万界人事、十大殿殿主之一、明王……性格:嫉恶如仇、爱民如子、孤张怪癖、热爱创新……名言:“老子别说天下无敌,天上也是无双!”“来人干掉他!”“我怎么了?我就这个暴脾气!”主要成就:文化大一统、智力无双、创立唐教、完备军事系统、稳固了伏羲后勤……注备:此人无敌,请勿招惹!
  • 寒影

    寒影

    然而在某一个中午,我从这条茶叶特产街经过时,一见它们安静得流落在这里。我的心头涌上的便是一层粘稠的时间泡沫。在正午安然的阳光下,它们有着与城市不相时宜的清贵。柔和突起的青石纹路,便如岁月的年轮。在时间的影子里,似乎那些月白色长衫的前人,伸出了修长细腻的手,月芽般的柳月探出了头。偌大的院子,初一的晚上,女人点上了一枝枝幽长的香。他们会望着月亮,抽起有那长筒杆的水烟。
  • 腹黑逆爱:初晴宛宛笙

    腹黑逆爱:初晴宛宛笙

    他们两个,一个是沉默寡言的恶少,一个是看似单纯善良的千金。为了寻找遗失在记忆中的东西,她不顾一切来到了这里,却遇见了妖孽腹黑的他。某次,她不小心发现了他的秘密,他一脸的危险。“你该不会想杀人灭口吧?”他随即邪肆一笑,“我舍不得。”他们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最好的彼此。“你知道吗?有些人会走过头,然后檫肩而过”“那我一定会在擦肩的那一瞬间把你拽过来!”我们的故事,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局……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仙火焚天

    仙火焚天

    一抹坠入凡尘的仙火,一曲跌宕起伏的歌谣,恰看落樱镇流苏如何从这乱世中焚出一个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