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565100000013

第13章 棉麻纺织与生产(6)

青浦出产的棉布品种繁多,着名产品除飞花布外,产于尤墩的棉布也以细密着称。此外尚有三梭故阔、新改、标寸、兼丝、紫花等多种品目。19世纪中叶,又有新出的柳条、蚂蚁等布,价格最为昂贵。上海是供应江南织造采办棉布的地区,以出产青蓝布着称。

南京出产的紫花布也十分有名,在西方被称为“南京土布”(Nankeen),因最初出产带红色棉纱的南京而得名,这种布分为“公司布”(Company)和窄布两种。前者最为名贵。

新兴的棉纺织中心无锡、金匮,所产棉布亦远近闻名。其中产于东亭的,尤为缜密,胜于他处。总的说,无锡、金匮棉布,虽然轻细不如松江,但坚致耐用则有过之,因此销路也最广。

此外,浙江桐乡、乌程,湖南巴陵,四川广汉、新津以及河北等地,都有各自着名的棉纺织产品。桐乡出布特多,质量亦佳。康熙县志记载,棉布主要有龙潭布、桐乡布、眉公布、陡门布、建庄布、乌镇布、筘布等,嘉庆县志又增加石门布、黄草布、青镇布。乌程县出产的棉布以乌镇的最好。以其轻软暖和;特别受到福建、广东人的喜爱。巴陵名布有小布和都布。小布多产于山区,幅宽1尺,有红、青两种颜色,红的多用作手巾,装饰彩挂;青的用作鞋面、布带。都布产于一都,布纹结构“绝精匀”。二三都所产稍粗,但数量多。广汉布以“坚致”着称,为他处棉布所不及。新津名产有大布、小布、台镇布等。河北棉布,不仅产量迅速增长,其织造之精美也足可同松江、娄县媲美。到乾隆年间,原来江南特有的紫花和紫花布也开始传入河北。

清代土布享誉国内外

清代前期,棉布的生产,不仅数量巨大,棉布作为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商品,在全国各地的交易十分活跃,在满足国内市场需要的同时,还大量出口。而且,棉布的织造和印染工艺都达到很高的水平。清代棉布以其均匀、细密、结实耐用和色彩艳丽、丰富等特点而享誉国内外。

清代各地的棉布市场十分繁荣,棉布交易不限于本地区范围内的余缺调剂,各地区间的棉布交易也十分活跃,有许多商人从事棉布的长途贩运。一些地区的名产土布,大多有固定的贩运商帮和销售地区。如山西布商专运松江标布,销往山西、陕西和河北一带,贩运标布商被称为“标客”;安徽徽州布商专运松江中机布销往闽粤地区。清代前期,有些着名的棉纺织品,已经占领了全国性市场。

从地区来说,江南棉布产量最高,质量最好,行销最远。如上海所产棉布,被陕西、甘肃和山西、河北等省商人设庄收购,运销北方各地。无锡棉布由坐商收购,大量运销苏北淮、扬、高、宝各处,一年的交易额不下数十百万。至于松江所产棉布,更是早已“衣被天下”。苏州作为清代新兴的棉布集散中心;棉布交易最为兴旺。从清代画家徐扬在乾隆年间所画的《盛世滋生图》可以看到,苏州城内布店密布,市招林立。市招显示,各布店经营的棉布品种,除本地的扣布、大布等外,还包括其他各地名产,如崇明大布,松江标布,松江大布,镇江、芜湖梭布,松江加长扣布,松江青蓝大布等。从画面上看,这些棉布店铺,门面堂皇,规模宏大,这些店铺中,有的是批发或零售,也有前店后厂、自织自卖或为客户定织布匹的店家。有的市招上写着“本客自制布匹”或“本计扣布”、“定织细布”等,所有这些,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棉布贸易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原来以丝绸闻名的浙江湖州地区,随着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市场也十分繁荣,当地所产棉布在国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嘉庆时有人记述丝绸名镇南当的花布交易情形说,每当新棉上市,镇上的商人带着钱到东乡产棉区大量收购棉花,积存店中,立即有人抱布亲自登门,以布换棉。换棉花的人刚走,西乡的人带着钱,在这里,无论棉花和棉布都十分走俏。乌程县乌镇的棉布,则在闽广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据说福建和广东人“独喜”乌镇棉布。

湖北、湖南和四川、贵州一些地区的棉布,销路也十分广泛。湖北咸宁棉布远销广东,在广东一些地方,咸宁大布同松江梭布一样红火,贩卖者“络绎而来”。湖南巴陵等地棉布是苏州和江浙客商抢购的对象。他们在巴陵设庄收购当地土布,而且在长沙、湘潭、益阳等地都有庄。庄客全是下江人。他们清晨起来收布,到吃早饭才停止,年交易额达20万串。四川新津所产的棉布,“有贩至千里外者”。贵州遵义的棉布,最宽的达320筘,称为“大土布”;窄的也有250筘,称为土布或小布。大、小土布在西南市场都很走俏,商人贩运西到重庆、泸溆,南走威宁、平远,最远到达金川。

清代棉布除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外,还大量向国外出口,远销欧洲、美洲以及南洋、日本、朝鲜、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据日本史籍记载,松江土布在17世纪初即明代末年,已开始销往日本。向欧洲的土布出口,则可上溯到雍正八年(1730年)。直至鸦片战争前夕,土布一直是仅次于丝、茶的第三大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美国在19世纪以前,棉纺织工业尚不发达,需要中国棉布的补充,到中国来贩运货物的美国商人,把土布作为主要的贩取对象。美国学者马士曾说,“土布供给我们祖先以衣料”。美国商人不仅把中国棉布运回国内销售,而且还贩运到中、南美洲乃至欧洲。获取高额利润。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资料记载,嘉庆十七年(1812年),美国人用现银大量购买土布,在欧洲南部公开出售,并到西印度(即美洲)去非法出卖。无疑,他们有利可图,否则就不会做这行生意了。据统计,19世纪的最初10年间,美国商船从中国运出的土布,平均每年达89万余匹。

英国也曾大量销用中国棉布。18世纪30年代,即雍正、乾隆之交,英国东印度公司首次贩运中国棉布,并指定要南京手织布。认为广州货洗后退色,而真正的南京货则不退色。到80年代(乾隆后期),东印度公司经常每年贩运一两万匹土布到英国本土销售。19世纪初年嘉庆年间,更增加到20多万匹。

东印度公司指定要的南京手织布,即所谓“南京土布”(Nankeen),是江南一带出产的被称为“紫花布”的棕色土布。这种土布曾在英国风行一时,是当时英国绅士的重要衣料。现在人们在伦敦博物馆看到的19世纪30年代英国绅士时髦服装,正是中国的杭绸衬衫和紫花布裤子。

据很不完全的资料统计,19世纪的前30年间,英国商船每年从中国运出的土布达二三十万匹到六七十万匹不等。20年代最高平均每年为61万余匹。

19世纪前30年间,英国,美国、丹麦、荷兰、瑞典、法国和西班牙等国,从广州运出的土布,平均每年在100万匹以上。最多的1819年达330多万匹,价值100多万银元。此外,陆路对朝鲜、俄罗斯,海路对日本、南洋群岛也有大量土布出口,只是缺乏具体的统计数字。不过从20年代起,英国棉纺织品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而且数量不断增加。当英国绅士还在以穿中国紫花布裤子为时髦的时候,中国的土纱土布已经面临英国机器棉纺织品的严重挑战。和英国输华棉布不断增长的趋势相反,中国销往英国的土布数量迅速下降。从1931年开始,英国输入中国的棉布首次超过中国输往英国的土布数,中国在中英棉纺织品贸易中首次出现逆差。这一逆差,此后即成长期趋势。这是近代中国手工棉纺织业走向解体的第一个征兆。

洋纱倾销与农村手织业的发展

清代晚期,洋纱在中国大量倾销,在很大程度上摧毁了农村的家庭手工纺纱业。但是,这些洋纱主要是供应原来自纺自织的农家妇女织布之用,以农村为主要市场。洋纱进口的扩大,自然会促进农村手织业的发展。

洋纱倾销会促进手织业的发展,还有其他一些原因。首先,农民因洋纱进口而失去纺纱副业后,会更顽强抓住织布副业不放,并通过扩大织布生产来弥补纺纱生产所失去的收入。而且在通常情况下,织布的人工收入比纺纱高。如湖北西北部一带,光绪末年,纺1斤细纱的工钱为134文,粗纱为96文,要5天才能纺1斤纱。因此,每日的工钱为27文或19文;而织一匹布只需1天,可卖400文,扣除棉花等成本288文,每天实得工钱112文。比纺纱高出3-5倍。这样,买洋纱织布,比自己纺纱织布更合算。甚至种棉织布户也宁可卖棉买纱织布,而不再自己纺纱;其次,到市场购买洋纱织布,保证了织机的棉纱供应。由于纺纱和织布在劳动生产率上的差异,通常要3-4人全天纺纱,才能满足1架织机的棉纱供应。如果从纺纱到织布都在同一家庭范围内进行,即使棉花不缺,也不可能满足织机的棉纱供应。因此在一般农产家中,即使纺纱不停,而织布机在大部分时间是空着的。洋纱的进口,解决了织机“吃不饱”的问题。织机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织布业也就发展了;第三,一些地方官绅和慈善机构,为了解决因手纺业被摧毁而出现的居民生计和失业问题,倡导、培训和组织居民用洋纱织布,推动了一些地区织布业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洋纱进口的增加,一些地区直接以洋纱为原料的手工织布业明显扩大。

邻近上海的通州、海门一带,从明朝以来,土布业开始兴起,并有较大发展,起切生产稀布,主要销往东北,供做油篓内衬、土坑坑面、木船风帆、牧民帐蓬和豆浆过滤布、笼屉布等。上海开埠通商后,随着时势的变化,通海稀布逐渐改成“尺套”(窄幅土布),产品质量提高。到同治年间(1862-1874年),原来销往东北的稀布已完全停运。北运的尺套数量增加。但因土布原料全为手纺土纱,质量受到限制,数量也无从大量增长,束缚了通海土布业的大幅度发展。

光绪十年(1884年)前后,印度机纱开始销往通海,大都是10支、12支粗纱。因洋纱条干均匀,不易断头,比土纱好织,而且线条长,作为经纱,出布率高,渐渐为机户所乐用。从此有了洋经土纬的新型土布。规格也提高了,加宽放长,为后来的“大尺布”奠定了基础。由于经纱改用洋纱,土纱产量一度减少,价格也下降,但是土布销路大畅,织布业加速发展。因纬纱仍用土纱,土纱产量又有所回升,一度出现洋纱土纱齐头并进的局面。甲午战争后,除了洋纱,国内开始生产机纱。特别是到1899年南通大生纱厂建成投产,原料全用本地棉,所出机纱就地销售,供应织布,从原料和产品市场两头切断土纱生产的条件。从此土纱产量大幅度减少,而土布则全用机纱,原料更充裕,质量又有了新的提高,土布业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在长江中上游的湖北、四川以及贵州、云南等地,都因洋纱进口的增加而导致土布业的发展。1900年有记载说,近年汉口洋纱输入增加,销路扩大,“内地织布业,亦稍发达”。在四川,随着洋纱的销售深入内地,手工织布业向全省范围扩散,比以前更加普遍。甲午战争后不久,英国的一个商会访问团在调查后说,四川纺织业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分布很广”。棉织业更是“遍及全省”。在川北一带,“比户人家妇女莫不置有织机”。重庆地区,每两家农户,就有一架自己的织布机和纺车。绝大多数土布都是用洋纱织的。有的地区完全不产棉花,全用洋纱织布。如乐山县城内有相当可观的手工织布业,但本地并不出产棉花,织布原料主要是来自沙市和汉口的洋纱。由于织布业的进一步普及,原来一些以织造外销布为主的织布中心地,其地位相对下降了。如重要的织布中心遂宁,过去、每年销往外地的手工棉布,价值在100万两以上,现在减少到了70万-80万两。这种减少是由于织布业在更广大地区发展的结果。

在原来织布业很不发达的贵州、云南一些地区,在进口洋纱的刺激下,手织业获得了明显的发展。还是那个商会访问团记述他们亲眼见到的情形说,在他们经过的贵州旅途中,到处都看到大规模的手工织布业,每一个城镇和乡村都是一个织布中心;在每一条商运大道上都遇见一长列驮着印度棉纱、棉花或成捆土布的骡马运输队。贵州西南的黄草坝,因每年输入大量的印度棉纱和用这些棉纱织出的布匹而闻名。那里约有旧式布机2000-3000台,每年消费印度棉纱40万磅。而进口洋布的消费极小,因为比起织造精工、质地细软但不很保暖的洋布来,一般老百姓宁愿购买粗糙、结实而保暖的本地织机产品。正因为如此,洋纱进口在破坏手纺业的同时,也促进了那里手织业的发展。在安顺府城内和周围一带,据说手织业是一个很大和很有利的行业。每周的土布产量达几千匹、市场上出售的印度孟买和日本棉纱达120万-160万磅,而且求过于供。调查报告说,贵州安顺府、黄草坝以及独山这3个主要的织布中心,近20年来,织布业都有了迅速的成长,而且正方兴未艾。

云南一些地区的织布业是在有了洋纱进口以后才兴起来的。19世纪90年代以前,云南府城内仅有少数几架织布,而到90年代后期,织机数已达几百架。一个在云南住了14年的外国传教士,1896年说,8年前云南织布的很少,而现在织布业很庞大。新兴的织布业是在蒙自开始输入洋纱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

广东东部等地的手织业,也是在洋纱输入以后发展起来的。在洋纱进口以前,供给广东和广西东部的土布,大部分来自江西吉安府。这些土布溯赣江南上到赣州、通梅岭旧驿道,再由广东北江经三水运至广州附近的佛山,在佛山染成广东人喜爱的青布,叫做“长青布”。这种长青布除在广东和广西东部广泛销售外,还大量输出到新加坡以及广东人常到的其他地方。

自从洋纱进口后,粤东兴宁等地的客家人开始用洋纱织布。他们把这种布由东江途经惠州运至佛山,也染成青色,叫做“冲青布”,也就是仿“长青布”。它同长青布一样,也都大部分输往新加坡。冲青布的生产随着洋纱进口的增加而发展。这样,用洋纱织成的冲青布部分或大部分取代了用土纱织成的长青布。在潮阳、三水等地,用洋纱织制土布,也是贫苦妇女的主要职业。

用洋纱织造的土布,主要是商品布。除了供应当地需要外,有相当一部分销往外地。江苏、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东等地洋纱织布业,都是这种情况。有的地区,有土纱织布时,产品主要供应生产者家庭和本地市场需要,使用洋纱以后,随着土布产量的提高,生产性质发生变化,产品开始大量外销。在这方面,河北土布业的变化特别明显。

同类推荐
  • 生肖文化:苍龙腾空

    生肖文化:苍龙腾空

    本书研讨生肖龙的文化蕴涵,侧重说明人与动物的互动关系,以及该种动物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多方面投影和表现。
  •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服饰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服饰

    此系列书籍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的知识,内容包括字谜,中医学,武术,政体,哲学,战争,天文学,诗歌,服饰等。
  • 斯文在兹:《论语》讲读

    斯文在兹:《论语》讲读

    如果找一位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人,自然就是孔子;如果找一本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书,自然就是《论语》。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孔子大学堂》主讲李文文,倾情奉献,带你一起品读《论语》,与孔子一起同行,深入性情,长养生命!
  • 句典

    句典

    《句典(经典·珍藏版)》是一本关于中华传统语言的精彩汇编,也是了解古代文化、传习古代经典、掌握古人智慧的优秀普及本。本书可谓妙趣横生的语言储备库:哲人慧语,应对妙语、嘲戏绮语、村言野趣,谐谑调侃活生生的语言文字和故事,都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这些警语妙言经过智者高士的巧妙概括,既显得高度精炼,又极易触动人的心灵。随手翻过,珠玑遍拾,让人不知不觉间激活思维,从政汲取鲜活的智慧营养。
  • 中外文化交流史

    中外文化交流史

    本书系统探讨了自先秦至1999年的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说是首次对21世纪前中外文化交流的全面巡礼和总结。通读全书,可以发现,这是一部很有品位的学术佳作。
热门推荐
  • 迟开的花

    迟开的花

    凌初影是一个准高一的高能文科学霸。但是她却羡慕自己的兄弟们,希望在各方面都有突破来得到父亲的认可。
  • 绿意无春

    绿意无春

    坚持日更,希望筒子们可以多多收藏——笑中带泪暖萌文,第一次看会捧腹大笑,过后回忆会有淡淡的悲凉。追上一个冰块脸究竟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她对他一见钟情,因为他是第一个有胆子在她吃东西的时候打扰她的人,这符合她“吃吃的(痴痴地)等待着一个心爱的人的到来”的标准;她放弃了作为魔界女尊的一切荣华富贵和享受,深入菁华学府,成了他众多学子中的一个。人间不是有这样一句话,“一哭二闹三上吊——”反正她命长,不妨一试。不论好法子还是赖法子,能追到神尊的就是好法子。她知道,不曾为了一个人心甘情愿的放低自己,低到尘埃里,便不算是刻骨铭心的深深爱过一个人。可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神尊冰块脸其不好追兮——
  • 暇光耀眼却只见一轮月

    暇光耀眼却只见一轮月

    一个带着光的女孩,为何在别人看来是夜晚里那高高挂着的那一轮月。清冷中又带着对第二天的期望。
  • 长河内外

    长河内外

    “江南俊夏”,六岁时被他师父携来地球龙九山村,学习汉语文化和风情,十八岁时便离开。但纯朴的山里人并不知道他们师徒来自遥远星空。且看他是如何与他的两位漂亮的师妹“贝尔伊澜”和“丝竹清和”一起在众域群中潇洒风流、大展宏图的……--------鹧鸪天*开篇词--------春去秋来仓满粮,平阳雁过树呈黄。夜凉遥望星光远,昼顾馨思儿女长。天瀚瀚,景茫茫。长河内外牧牛羊。生来见惯风情展,总把他乡做故乡。
  • 别哭也别笑

    别哭也别笑

    这是继《我们都被遗落了》的后续。有人说,不能哭不能笑才是坚持下去的最好方式离落沉默的看着来来往往的人,走了,来了......又是一轮的春夏秋冬。明明是同样一个寒冷的冬季,却是已经走了很远的冬季。
  • 归云仙

    归云仙

    看遍红尘百般事手持长剑斩昆仑一曲归仙送万君众千世界四方焚
  • 赠你余生不悔

    赠你余生不悔

    她没想到,结婚六年,自己为这个家勤勤恳恳付出,辛苦挣钱为丈夫出国学习,最后换来的是丈夫和另一个女人,在他们的新房里对她提出离婚。她不答应,他们就想办法折磨她,备受折磨后,没有一个人相信她,而相识多年的他,拯救了她的人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辉煌辉煌

    辉煌辉煌

    乱世中,为统一,谁与争锋。不要问书名是什么?
  • 快穿是个巨坑

    快穿是个巨坑

    1、2、3…7、8个任务失败后,西诺数了数自己识海里系统有1、2、3只,很好可以斗地主了,加上自己可以搓几圈麻将了。本想靠做任务买洋楼开飞甲,结果没想到挣到了在A星球住别墅养小白的钱钱,却没了回家了的路,还有几只系统在等着她这个非酋宿主投喂能量。话说,上天为何给了一串系统,为何却不肯给她一点锦鲤运气。猜猜,西诺那个任务会成功。
  • 毒医狂妃

    毒医狂妃

    她本是21世纪医学博士最得意的徒弟,坠机后却穿越到西岳国将军府四小姐风凌兮身上,还是个傻子。面对庶姐姨娘的联合陷害,她见招拆招,却因此惹上一个难缠的男人。她本想老老实实的嫁入四王府守寡,谁知死了的四王爷竟然安然无恙的回来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